老子和孔子的比较

合集下载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但又有很大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总结,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他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然后才能影响家庭、国家甚至整个天下。

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即通过自律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强调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实现。

他主张要“学而时习之”,强调对经典的研究和理解,并注重礼仪、道德规范的遵守。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忠信仁义”的道德品质,并且要以身作则,做一个道德高尚的榜样。

与孔子不同,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世界是由无形的道构成的,这个道是无限、无边无际的存在。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即通过放弃欲望和个人努力,顺从道的本然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他主张要“反求诸己”,即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真相和智慧。

他认为个人的意志和欲望是造成社会、政治混乱的根源,只有摒弃个人私利和权力欲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

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要无为而治,不干预和干扰事物的自然发展。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对于社会的和谐和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提倡君主应该是有德行的人,而不是依靠权力来统治。

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政府的治理方式,使得中国政治具有一种道德性。

其次,老子的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孔子与老子绝辩

孔子与老子绝辩

周朝老子与孔子的几次绝辨“解老”不进入历史事件和理性语言环境,等于没跨入“解老”门槛。

这方面,《庄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认史的古代线索。

庄子,名庄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文化家。

生活于公元前369--286 年战国年间,上距老子和孔子年代仅仅 200年。

到现在为止,由他记述的老子与孔子思想关系的文章,仍然是中国史料中年代最早、可信度最高的史料,同代学者没有异议。

据我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全解与中华精神建设》一书考证:老子本名老阳子,学称子阳或阳子,爵称伯阳和成简公,字来,字称来子或老莱子,老聃则是周文王老儿子季载及其聃季族人继职周王朝司空和聃国君主的官称(至今开封还有“老丘”遗址)。

“李耳”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时对老子族祖“聃季”二字各去一半“绝其道”的贬义反称,“李耳”的称谓,没有先汉史料依据。

庄子书中记述老子与孔子在“单氏取周”时于王城洛邑、于楚国曲仁里、于鲁国南之沛——聃国甫田的八次理性对话,是中华黄金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理性绝辨。

正确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思想,是宏扬人类和中华传统精神的主轴所在。

笔者依据春秋六书和辞源、辞海用今理会意古理,力排西汉“独尊”文化后对传统文义的扭曲,用现代语言对这八次纲领性的对话解译如下。

望专家、学者批评、指证。

在周朝洛邑王城的对话公元前 524年前,此时,孔子认为他演绎的鲁国君《十二经》理论已经成熟,因此要把它纳入王室经典存档。

时间:公元前 518年。

一、《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

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

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于是繙(音凡,演绎)《十二经》以说。

老聃中其说。

曰:“大谩!愿闻其要。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

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

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为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

老子和孔子区别

老子和孔子区别

老子和孔子的比较作为儒、道两大主干文化的创始人, 老子和孔子从一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直接对话,黑格尔说:“孔子的思想史道德哲学,而老子的思想是思辨哲学”,本文将从美学,法律以及历史观三个方面来加以粗浅的比较。

一、美学思想的比较:在美学理论中, 孔子和老子都标举“道”作为审美的本体,但他们对“美”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孔子说的“道”是善。

老子所说的“道”:老子把宇宙看成一个彼此有机联系的大生命体,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 使之彼此相因相克相化。

这个宇宙大生命体的总生机便是道。

孔子以善为审美本体, 但又强调审美中道德与情感的统一。

孔子视审美目的是感性的, 又是伦理化的, 所以他非常看重审美对人的心理影响, 认为文艺作品能够使人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操, 感发心灵, 达到对“礼”的深刻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重要的美学学说,老子所赞美是自然无为的, 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的自然之音。

复归于无知、无欲、无私的精神状态, 是老子审美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

二、法律观点比较:老子从“无为而治”思想出发,形成了崇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及“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孔子以“仁”作为其法律观的基础和准则,形成伦理法律化, 法律伦理化, 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伦理化法律思想。

三、历史观的比较:孔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之所以认为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是因为孔子要“从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老子认为:历史不是经验的历史,而是道的逻辑演化的抽象历史。

老子将道加于具体历史发展之中,具体的历史发展只是道的体现。

老子倡导少私寡欲、谦退至远、柔弱至胜的智慧;孔子推崇的积极入世、乐观向上、有为于天下的生命价值理念。

老子,孔子的语录《道德经》、《论语》,作为人类的智慧结晶,作为华夏的子孙,珍视民族优秀的传统,不仅会带给我们智慧,更昭示着我们的成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①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尽管老子和孔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观念,但也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本文将比较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异同。

一、政治观点的异同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社会,而是应该尊重人们的自然发展和个体自由。

他主张去掉繁琐的法律制度,让人们自己按照天道自然地行事。

相反,孔子注重政治道德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政府应该起到榜样作用,通过教育人民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人性观点的异同老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人之所以会偏离善良,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的不正之风的腐蚀。

他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天性的善良和自由,并主张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相反,孔子认为人性本恶,他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和行善来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并通过良好的社会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教育观点的异同老子对于教育持有较为消极的观点,他认为过度的教育只会束缚人的天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发展,而不需要受到限制和主导。

相反,孔子则非常重视教育,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进一步造福社会。

四、宗教观点的异同老子强调道家的思想,他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是根据道的规律而进行的,个体应该追随自然的道。

相反,孔子注重礼仪和祭祀,他希望通过教导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尊重来维系社会秩序。

五、生活态度的异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不要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

相反,孔子强调感恩和现实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追求人间的幸福和福祉。

综上所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在政治观点、人性观点、教育观点、宗教观点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

他们对待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以及追求幸福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

然而,他们都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和思想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上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强调人应该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的自我修养来达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强调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私无我。

孔子和老子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制度,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履行自己的责任。

而老子则认为社会秩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人为地去干预,他主张无为而治,让事物自然发展。

孔子和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他主张通过儒家的仁义道德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为而治。

他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坚韧,顺应自然的变化。

孔子和老子对于政治和统治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他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仁德和智慧。

而老子则认为政治和统治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少言而行,顺应自然的规律。

孔子和老子对于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和修身来实现人的完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追求无私无我,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社会秩序、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和统治、修身养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孔子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1、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

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却有着一种辩证的关系。

孔子的思想是有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老子的思想则是无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去强求,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追求。

年轻时应该注重品德修养,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到了中年,应该努力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等到老年时,就应该安享晚年,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老子则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社会风气败坏,那么就会有人提倡仁义道德;如果人们的智慧暴露出来,那么就会有人伪装成圣人;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不安,那么就会有人表现出孝顺之心;如果国家动荡不安,那么就会有人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们变得更加善良、正直;而老子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让人们放下心中的执念,顺应自然规律。

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的思想精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老子
说起孔子和老子,我就想到高中上课时历史老师讲的一个故事。

话说那时候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一次孔子去拜谒老子,询问老子近来修道进展如何?孔子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他的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

这时候,老子又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眼前灵光乍现,连夸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

那么,老子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他张开嘴让孔子看他牙齿,意在告诉孔子: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孔子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

这个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也有体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河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前方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这不是和人的舌头一样的道理吗?其实,在听这个故事之前,我以为孔子和老子不会有什么交集的,因为他们一个是讲究入世的儒家,一个是讲究出世的道家,两者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阅读面的增广,再来看孔子和老子,发现他们除了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点外,还有着不少相同点。

下面就来先讲讲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1、人际关系
他们在面对人际关系上都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谐共处。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仁”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

孔子重积德,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最高的道德规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在告诉人们要懂得和他人和谐相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儒家由爱自己家人出发到爱所有人的“仁者爱人”的理论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被视为人伦关系和谐有序的基本伦理规范。

这些思想尽管带有等级森严的封建色彩,但却反映了古时候的人们追求和谐的人伦关系和尊重他人的利益、价值、意志与愿望的人本主义精神。

他的这种思想被现代人所推崇,建设和谐社会正是他的这种“仁”的思想。

老子同样这样认为,不仅人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也要讲究一种和谐。

而他的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正如一句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治国问题
老子和孔子都生活于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的春秋时代,他们面对的都是衰微的周王朝,并且统治秩序日益败坏,诸侯之间争战不休,统治者荒淫无道,对百姓横征暴敛,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这样同样的时代背景使拥有大智慧的他们产生了同一个治国思想,那就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实现天下安治,这是他们的共同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政,这是他积极入世的思想,要以天下为己任。

对于如何安邦治国,如何为政,孔子有其独到的见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孔子认为消除动乱、实现安治最重要的是正名。

在孔子看来,社会动乱无序,正是因为乱了名分,没了秩序,所以要“正名”,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

只有先做到“修身”,才有可能使得国家安定,统治者更应如此。

老子和孔子一样怀有安邦治国的抱负。

那么老子的思想不是“无为”吗?其实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毫无所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手段而已。

虽然老子和孔子治国的方法不一样,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实现国家的安定统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不正是如此的没有纷扰的吗?
3、天人关系
孔子和老子都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和谐。

“天人合一”是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信念。

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群生命体,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不应该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支配自然。

人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爱惜自然。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应把人类放在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主张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天、地、人一体化。

要知道天地万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若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所以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应该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

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我们要懂得尊重自然。

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阐述了这个观点。

老子和孔子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思想家,从宽广的视野、深刻的层次来审视,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在更多更本质的方面是相通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了中华的民族精神与风格。

但是,毕竟二者代表了道家、儒家两大哲学思想的不同流派,孔子和老子在思想方面还是各有其独特的体系和不同的思维个性与风格的。

1、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

那么“礼”是什么呢?“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

人的欲望好恶,都由礼来节制。

在古时候的人们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人懂得礼。

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

在法的面前,人考虑的是敢不敢那样做;在礼的面前,人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那样做。

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

孔子就是希望恢复“周礼”,通过礼乐制度来教化人,使社会不会发生动荡,国家稳定。

而老子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自从尧舜用仁爱来治理天下开始,社会被扰乱了,而礼乐制度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之一。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置身于物质世界之外,不要贪图生活的享受,他否认用礼乐来作为道德的标准,而是以有没有合乎自然来作为标准,从而没有了框架的限定。

2、人生的认知
虽说上面说到孔子和老子一样怀有安邦治国的抱负,但在个人人生认知发展方面两者几乎是相反的两个观点的。

孔子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都可以看出。

对于人生,孔子是积极进取的态度,他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

老子认为人应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以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

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

一种不随意插手,任其自然发展的状态,一种不主动干预,而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我觉得这种个人修养,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境界,与世无争,是不破坏本来的氛围状态的。

这一切都是他《道德经》中解释的什么是“道”?即“回归自我的真实”,这就是自然了吧。

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不是一言两语就能概括归纳的。

同样的,老子思想博广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犹如海洋,浩浩汤汤,能讲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难以采纳万象。

思想包罗万象是因为他胸怀博大,既有求和谐的社会构思,又包含对民生关怀的人文情怀,《道德经》中所折射出的老子的影像,不仅仅是一位睿智老人,还是生命的导师。

所以说老子思想犹龙,也在说其人“犹龙”。

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异同点还有很多,也不是说看完一遍《论语》和《道德经》就能比较得出来的。

而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对立和融合,是有助于我们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因为思想的火花碰撞在一起才会更加耀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