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并称什么_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孔子、孟子、列子简介课外拓展 人教新课标版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孔子、孟子、列子简介课外拓展人教新课标版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列子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附送: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鲁教版五四制一、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解释多义词(6分)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越明年()子何恃而往()()以告富者()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欲之南海B. 其一贫,其一富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吾欲之南海,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孔子、孟子、老子

1.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2009安徽卷)(代词,作宾语,那里; 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2.B. 非曰能之,愿学焉(2009江西卷)(代词, 它) 3.A.遂家焉 乃实告焉(2008山东卷) (兼词,于之;代词,他) 4.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 胶(2007浙江卷)(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 于“然”;兼词,“于之”) 5.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2010浙江卷) (语气助词;兼词,于之)
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 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 家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析】这是孔子在说他自己的人生历程。今天“二 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 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第六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音zhì ,同“智”;乐,古音yà o,喜爱的意 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 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 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 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面对利字当头的梁惠王,孟子怎样游说自己的观点 呢?(也就是说说有什么艺术特色)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
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
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
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
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
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
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
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
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
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孔子与打水的老人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其为“亚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希望大家喜欢!孟子的生平简介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
孟子还效仿孔子游历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
孟子的生平遭遇与孔子比较相似,一生都在求学、教学和周游列国中度过,最后都没能得到君主认可,大展宏图。
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而《寡人之于国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边上,孟子就跟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办丧事,跪拜、大哭。
孟母很是不满,于是将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
孟母只好带着孟子换了一个地方,那里边上有人杀猪宰羊,孟子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
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子学习礼仪知识,孟母这才满意地留下,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人性论众所周知,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相信人性本善,对人性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孟子把性善论当做他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四端的出发点,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如果看到别人有为难、有人受苦就会想要帮助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禽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自发形成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
比如,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不是因为他们是长辈,比自己的年纪大,而是自己心中对他们有崇敬之心,自然而然地就想去那么做。
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本能的。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五个人的原名叫什么?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五个人的原名叫什么?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论语十二章》练习答案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姓名:班级: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逝者如斯夫()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孔子和孟子分别代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分别被称为“孔圣”和“亚圣”,两个并称“孔孟”,因此儒家学派又被称为“孔孟之道”。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孟子思想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
早年时,孔子是道家老子的弟子,他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后来带领着一些弟子云游列国,整整十四年。
之后回到鲁国,开设私人讲学,打破了当时教学垄断制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晚年,孔子开始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
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列国君王推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孟子并称什么_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与孟子并称为孔孟,孔子与孟子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两人的成就都非常高。
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孟子并称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被后人尊称为孔孟。
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
历史上对于孔子和孟子两人的评价都极高,也因此才会有圣人、亚圣这些称呼的存在。
两人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有着巨大成就,为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孔子主张“仁”和“礼”,推崇德治和礼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义高于利的利义观,以及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开办私学,广收学生,提倡学生没有等级之分,提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张要根据事实来探究历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游,并主张旅游要健康适度;孔子还提倡积极乐观、为人向善的人生观。
孟子与孔子同出儒家学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还被世人尊称为亚圣,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
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德规范作为道德标准,主张实行仁政,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孟子
的影响以及孟子对孔子的推崇;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个概念,点出了国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还提出了人的本性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哲学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
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
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
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
孔子问老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清楚宗庙的神主,老子回答在君王或着诸侯过世的时候需要请神主,这是礼制规定。
孔子又问小孩子死后可以用寿衣和棺材么,老子答小孩子死后不能葬在祖坟内,也不能使用棺材。
孔子还问在打仗期间如果父母逝世那要怎么办,是继续战事还是停战守孝,老子答按照礼制规定,子女在父母死后是一定要服丧守孝的,期间还不能进行战事。
这次问礼中,孔子收获匪浅。
老子不仅解答了孔子关于礼那方面的问题,还带着孔子拜访了善于乐器的苌弘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