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中心模式理论

合集下载

第十六章__任务中心介入模式

第十六章__任务中心介入模式

6.任务实施
①进行任务完成状况的记录。 ②给子适当的鼓励和奖励。 ③进行相应的技巧训练。 (1)模仿
(2)引导练习
④分析遇到的障碍。
7.介入程序 ①社工与案主找到目标问题; ②社工与案主就目标问题、服务时间及服务安排 达成协议; ③根据案主对各问题的焦虑程度,确定处理的先 后次序; ④双方就有关问题选择及确定任务,同时分配这 些任务给案主及社工; ⑤案主与社工完成有关任务; ⑥检验成绩并计划案主在辅导结束后应该继续履 行的任务。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1.人性观 强调案主在界定问题与处理问题上有最后 的决定权; 案主在任务执行上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 2.有限的目标 确立的任务是具体的、有限的、外在的目 标,而不是整体性的内在目标。 它的目标是案主的问题,而非案主的个人 成长。这使其目标更具达成的可能性。
生活上的任务(tasks of Living )
从形式上看,任务中心模式处理的问题必 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问题必须是有限度及清楚明确的; ②问题是可以用行为形式表达的。
(2)转介过程中的问题差异
(3)法定问题的处理
不能因转化案主对问题的看法而伤害其自 尊和自主。
任务中心模式的问题类型: ☼ ①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 ☼ ②不良社会性关系(dissatisfaction in social relation) ☼ ③ 与 正 式 组 织 互 动 中 产 生 的 问 题 ( problem with formal organization) ☼ ④ 角 色 扮 演 上 的 困 难 ( difficulty in role performance) ☼⑤ 社 会 性 变 迁 所 带 来 的 问 题 ( problem in social transition) ☼⑥ 反 应 性 情 绪 困 扰 ( reactive emotional distress) ☼⑦社会资源不足(inadequate resource) ☼⑧其他问题

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

人有变 个人了解 化动力, 到有问题, 但只想 而且处于 减轻困 一种不平 难到可 衡状态下, 忍受为 会使个人 止,而 采用行动 非根本 处理 变化
三、概念界定
• 任务中心模式是一种针对老式治疗模式费 时较长、效率低下旳问题而发展出旳一种 有相应时间限制而且是针对生活问题旳个 案工作和心理辅导模式。
1)有效沟通行动旳2个要素
有系统:沟通必须以任务进行旳阶段为根据, 集中焦点,不节外生枝。
有反应:要适时旳予以案主合适旳反馈,鼓励 案主体现自己,让他感觉自己被接纳,被了解, 也帮助他借助工作员旳辅助去处理他旳问题。
2)有效旳沟通行动旳5个功能
探究:明确案主旳问题和需要承担旳任务。 组织:规划与服务对象沟通旳方式与目旳,帮助 服务对象了解任务旳详细内容、进程以及与社会 工作者旳互动方式。 增强意识:透过帮助案主达成任务,增进意识。 涉及回馈、澄清、反应、面质等 鼓励:对案主采用旳行动表达赞同或正向反应或 对案主旳态度表达赞同。 方向指导:向案主提供完毕任务所需要旳提议与 忠言。
爸爸:我与他住在一起,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我 一回家习惯把外套脱掉,他就会掏我旳口袋。而 且我与他旳生活习惯、作息时间不符。我要睡觉 了,他还在看电视。他经常在外面闯祸,每次受 害者都会找上门来,我实在没方法了才搬出去住。 我每月给他生活费。他已经改不好了,把家里旳 电器都卖了。过年旳时候我又帮他买了煤气灶和 油、盐等物品,他还是和此前一样,没钱了就来 问我拿。我目前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他说旳话 我都不会相信。
“推行任务程序”五个连贯旳环节
(Reid&Epstein,1975):
① 提升案主承担任务旳主动性 ② 拟定执行此任务旳多种细节与环节 ③ 估计可能出现旳阻力 ④ 模拟及预习推行此任务旳行为 ⑤ 总结并不断给案主鼓励,同步对案主旳 成功持乐观期望旳态度

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案例

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案例

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案例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是一种组织和管理工作的方法,它通过将工作任务集中在一个中心位置,使得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协同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方式,深入探讨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案例,并分享个人对该模式的理解和观点。

一、概念和原理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是一种集中管理和分配任务的方法,它通过在一个中心位置收集和分发任务,使得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工作进展、分工明确、协同合作。

个案工作任务中心通常是一个实体或虚拟的空间,例如一个项目管理软件、工作台或白板。

在个案工作任务中心中,团队成员可以看到所有的任务、任务的状态、执行人、截止日期等信息,以及相关的文档、讨论、进展更新等。

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的原理是将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集中起来,通过任务的可见性和透明度,促进团队内部的沟通、合作和协调。

任务的集中管理可以使团队成员更好地分工合作,避免任务重复和遗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个案工作任务中心还可以提供一个跟踪任务进展和评估工作负载的平台,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安排工作、合理分配资源。

二、应用案例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案例:1. 项目管理:在一个项目中,个案工作任务中心可以用来收集和分配任务,记录任务状态和进展更新。

团队成员可以通过个案工作任务中心了解项目的整体进展、任务的优先级和依赖关系,并进行任务的协同合作和追踪。

2. 事件处理:在一个客户服务团队中,个案工作任务中心可以用来收集和处理客户的问题和需求。

团队成员可以通过个案工作任务中心了解每个事件的状态、执行人和截止日期,并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3. 团队协作:在一个跨部门的团队中,个案工作任务中心可以用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团队成员可以通过个案工作任务中心了解其他成员的任务和进展,发起协作讨论和分享资源,提高团队的协同效能。

最新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最新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1)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①任务中心模式的理论基本假设任务中心模式把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上,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

A.任务中心模式认为,高效的服务介入必须符合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介入时间有限;二是介入目标清晰;三是介入服务简要;四是介入过程精密;五是服务效果明显。

B.任务中心模式在运用任务实现目标过程中非常关注服务对象的自主性。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服务对象具有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服务对象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

②任务中心模式的治疗技巧任务中心模式把沟通视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有效的沟通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和达到五种功能。

这两个要素是:A.有系统。

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所处的介入阶段以及此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与服务对象沟通,这种沟通需要集中焦点、不节外生枝,同时又与整个服务介入过程紧密相连,做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B.有反应。

社会工作者需要给予服务对象及时的回应,鼓励服务对象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让服务对象体会到社会工作者对他(或她)的关心和尊重,了解和分享社会工作者的经验和感受。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沟通要达到五种功能,:①探究。

明确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承担的任务。

②组织。

规划与服务对象沟通的方式和目标。

③意识水平的提升。

通过提供相关的资料,帮助服务对象提高对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认识和了解。

④鼓励。

强化或者激励服务对象的、有助于完成任务的行为和态度。

⑤方向引导。

向服务对象提供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建议和忠告,让服务对象及时了解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

(2)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问题的界定、服务对象的界定以及任务的界定是任务中心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任务中心模式的重要特点,因为只有清晰界定这些问题,才有可二、比一比,再组词。

牙( ) 池( ) 园() 早()跳()芽( ) 驰() 远() 草()桃()声( ) 足() 千( ) 不()欢()生() 走( ) 干() 布( )吹()三、写出带有这种偏旁的字,再组词。

任务中心模式案例的分析

任务中心模式案例的分析

任务中心模式案例分析小组成员:一、任务中心模式介绍历史发展:任务中心模式起源于20年代60年代后期,雷伊德和沙乐二人所做的一项关于简要个案社会工作的研究。

1972年雷伊德和艾泼斯坦在他们的合著《任务中心个案工作》中首次提出关于任务中心的概念,并倡导建立一个有时间限制的,针对生活问题的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希望在有限的服务时间内,达成明确的、案主自己选择的目标,从而提高个案社会工作的效率。

到70年代,由于雷伊德和艾泼斯坦的大力提倡,任务中心模式日趋发展和完善。

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过研究,已经证实了它的有效性。

•任务中心模式在最近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它强调时间限制与效率外,也强调兼收并蓄,在实际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模式的具体调适方法,不受限于某一种理论。

•注:•在该模式发展初期,任务中心模式深受波曼及史杜特的影响。

波曼认为个案社会工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史杜特则主张案主的职责是个案社会工作的重心。

•本模式的特殊性:它提供的是关于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框架,对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没有具体规定,采取博采众长的方法。

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1)简要(brief)(2)时限(time-limit and duration)优点•和传统社会工作模式比较起来更清楚也更聚焦。

•重视案主的同意与参与。

•案主的问题与任务相关连。

缺点1. 契约的提供造成案主和工作者间的假平等,相同於专业霸权的概念。

2. 无法有效处理因社会结构不公平而带来的不平等或社会问题。

3. 此模式之结构清晰及标的问题的取向,可能引发工作者原本应提供长期性服务,反而不当地使用此方法。

4. 此模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须有高度技巧及训练方能胜任,并非每个工作者皆能使用。

5. 对某些类型的案主不适用:并非要解决特定明确的问题,只想对一些问题探索。

案主不能接受结构式的协助。

案主想改变的问题无法藉由任务达成。

非自愿案主不适用。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1、对人的看法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是案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潜能,他们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也能够面对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问题,同时他们也学习到解决问题有效的新技巧。

社会工作理论之任务中心模式 ppt课件

社会工作理论之任务中心模式  ppt课件
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是指案主从一种社会地位(角色 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角色环境),案主无法适 应这种变化状况而带来的问题。
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常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们对 于潜在的改变,常处于进退两难的情境中。如一位妻 子是否要与她的丈夫离婚,一位学生是继续读书还是 就业,都会使人难以决定。二是该类问题常在环境改 变了以后才发生,如某个工人失业后,找不到工作, 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难。
ppt课件
15
4、处理程序
(1)确立核心问题。 (2)案主与工作者间的沟通和任务规划。 (3)案主与工作者的专业关系的建立。 (4)实行任务并做预先练习,熟悉任务
所需的行为。 (5)检查任务实行的情况,以作为解决
下一个问题的依据。 (6)结案:达成任务目标或核心问题获
得解决时,这个问题的处理程序即告 一段落。
任务中心治疗模式对问题的认知是广面性的 (broadness),重点在于问题的分类上。也就是说 它的重点是问题类型(problem typology)的剖析 和处理。
ppt课件
5
问题的类型
①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 ②社会关系的不满意 (dissatisfaction in social relation) ③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 (problems with formal organization) ④角色扮演的困难 (difficulty in role performance) ⑤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 (problems in social transition) ⑥反应性情绪困扰 (reactive emotional distress) ⑦资源不足(inadequate resources) ⑧其他问题

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
(理论部分)
来源与背景
• 任务中心模式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 Reid和Epstein在美国所提倡、发展而成的 一种矫正服务对象的工作方法。任务中心 模式的运作过程具有浓厚的问题解决色彩。 总体来说,任务中心模式的主要取向为矫 正服务对象提供短期有效的服务。任务中 心模式旨在确认要解决的问题,认识问题 的意义,并将之转化为可以了解和解决之 任务,了解有哪些问题解决工作阶段和技 术。
4.问题类别

• • • • • • • •
任务中心模式重心放在对问题的分类上,重点 是对问题类型的剖析与处遇,一般把归纳以下为 八类: ①人际冲突 ②社会关系的不协调 ③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 ④角色执行困难 ⑤决定的问题 ⑥反应性情绪压力 ⑦资源不足的问题 ⑧其他未分类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5.介入策略
总结:
• 任务中心模式着重于帮助矫正服务对象分 析和处理具体的问题,因此其所确定的任 务是具体的、有限的、外在的目标,是矫 正服务对象的问题。
本组成员:
• • • • 郭梅梅 宋莹莹 张振 洪坤越 201100254110 201100254111 201100254229 201100254130
主要内容
• • •
• • • •
1、基本假设 任务中心模式不讨论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而是致力于 探知解决问题的阻力和助力,了解问题解决的资源与障碍。 具体来说,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能力暂时受到限制,而 非病理因素所致; 第二、解决问题的障碍要是环境或资源不足; 第三、人陷入困境时就会产生改变动力,但人有适应 问题之本能; 第四、人有改变动力,但只想减轻困难到可以忍受为 止,而非根本改变; 第五、个人了解到有问题,且处于不平衡状态下,会 使个人采取行动解决2,基 Nhomakorabea特质和原则

社会工作理论之任务中心模式

社会工作理论之任务中心模式
为不相和谐(或不协调)时,尤其是在无法接 受他人行为时,更容易产生人际冲突问题。
.
7
②社会关系的不满意(dissatisfaction in social relation)
社会关系的不满意常常是因为个人与他 人互动中,表现得过分积极主动,或者 过分消极畏缩所产生的。问题的核心在 于个人,而不是两人之间。
.
16
5、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
(1)简要(brief)。
(2)时限(time-limit and duration)
.
17
三、方法与技术
(一)问题的分类与诊断 (二)任务的确立和指向 (三)订立初步的合约 (四)制定工作任务 (五)任务实施 (六)沟通技巧 (七)结 束
.
返回
18
问题的分类与诊断
.
8
③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problems with formal organization)
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是指个人与特定组织或机 构进行互动时发生的冲突,比如职工与领导之 间、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消费者与购物中心 之间的冲突等等。
此时,与案主发生冲突的表面上是某一个人, 实际上是某一种制度或组织。
1、问题的探究 2、问题的分析 工作者在扮演两种角色:
沟通角色; 认知角色。 3、问题的诊断 对案主的问题加以归类和探究。 考虑案主可采取的任务。 评估案主为完成任务所作的努力。
返回
.
19
合约的内容
①同意一起解决某一个或几个案主所界 定的问题。
②确定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
③对治疗结果的希望的界定。
④初步达成的任务。
⑤和工作者联系的次数及时间限制。会 面,2—3个月完成任务。
返回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中心模式
一、基本假设
任务中心模式的目标是协助个案解决问题,而这主要改变的行为人是个案,而非社工员。

社工员的角色,是依个案之意愿,协助其改变。

任务中心模式不讨论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而是致力於探知问题的阻力和助力,以协助个案清楚界定问题,了解问题解决之资源与障碍。

人们的困扰来自於处理问题的能力暂时缺损,此困扰正是引发改变的动力。

个案行为既受自身及和世界之想法所影响,因此,信念会协助他们形成和执行计画,而其问题既属心理社会方面,计画即包括其他个体、团体、组织。

任务中心模式是采短期处遇,督促个案则焦点关注问题之界定。

个案在短期处遇中的获益并不少於长期处遇,而处遇的时间限制,将促使个案和社工员一起更努力。

二、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特质和原则
1、经验取向
喜好经实证研究证实或支持的方法或理论,对个案的假设和概念,皆来自对个案所收集之资料,以避免对个案的问题与行动为推测。

有系统的收集每个个案在评估、处遇过程、及结案时之资料。

持续不断地发展研究计画,以改善工作模式。

2、整合模式任务中心模式整合许多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论,如问题解决学派、认知学派等。

3、焦点集中案主认同的问题以个案关注及确认之问题,为处遇的工作重点。

4、系统与脉络问题的发生受许多脉络复杂的系统影响,因此解决问题或避免问题再发生,都会使脉络改变,而减缓困扰。

5、短期的计划处遇服务的设计是短期的,大约在四个月内进行六到十二次。

6、合作的关系强调社工员和个案的关系是关心和合作的,社工员应分享对资料的评估,避免隐藏目标和处遇过程,这样的处遇策略,不仅可有效的处遇,亦有助个案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7、结构所设计的处遇计划,包括会谈次数及清楚建构的活动内容。

肆、理论的知识基础
三、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的定义所谓任务指案主为缓和问题的严重性,所欲采取的行动,这不仅代表案主所欲达到的直接目标,也代表其达到最大目标的方法,并可为其所采取的行动作一概括的说明,并且此任务是与工作者共同认定的。

任务中心模式特质任务中心模式最主要的特色在于简要与有时间限制的,属于短期处遇。

强调短期介入,约在二至四个月的时间内安排八至十二次会谈,平均每周有一次的会谈。

问题类别任务中心模式对於问题的认知是广面性的,其重心放在问题的分类上,重点是问题类型的剖析与处遇,它将案主的问题归纳为八类:
1.人际冲突: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不协调,通常是指家庭成员间的冲突。

人际冲突通常是在两个人发生互动时所引起的,当其中一个人的行为与另一个人的行为不相和谐时,尤其是在无法接受他人行为时更容易产生。

2.社会关系的不协调:案主不满意和他人或特定的人之间的某些关系,且将这些关系定义为是痛苦的。

案主可能集中问题本身(如我没有足够朋友、我对他人太具侵略性),或是集中於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上(如我太太一直责骂我)。

3.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指个人与特定组织或机构间的冲突,如病人家属与医院间、学生与学校间等。

4.角色执行困难:个人对於执行某种特定的角色有其困难,此类问题常是有关於家庭角色的(如:父母、配偶等),困难的型态与案主所参与的角色有关。

5. 决定的问题:在做特殊的决定时所面临的困难(如:我不知是否应留在学校或休学)。

6.反应性情绪压力:指个人遭遇到问题时产生焦虑、紧张、沮丧、挫折等的现象,其中的原因往往不只是它对突发的事件不知所措,并且这种突发事件是在他的能力控制之外(如:失业、亲人过世)。

7.资源不足的问题:因为个人缺乏具体、特定的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指的是金钱、食物、住宅及工作方面。

8. 其他未分类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含习惯上的失调、成瘾行为、恐惧反应、自我形象等问题。

任务中心模式的处遇目标是在协助个案解决其所关心的问题,给予案主一个好的问题解决经验,增进案主处理未来困难的能力,提高受助意愿。

四、处遇策略
1. 协助案主澄清问题,给予清楚的定义。

2. 拟定契约,得到双方的共识,作为工作过程的导引。

3.具体分析问题,减少案主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

4. 帮助案主选择任务,予以承诺,同时激发案主动机。

5. 与案主回顾工作过程,给予回馈,作为案主发展新任务的参考。

6. 当资源匮乏时,工作员可适当的作为案主的支援系统。

7. 协助案主决定需求,并修改为有助问题解决的行动,工作员在案主的行动中提供有矫正作用的回馈,修正将妨碍问题解决的信念。

五、处遇程序
1. 问题探索与详述:预测
探索焦点在案主的需求上,工作员可指出案主未意识到的潜在问题或这些问题未被注意所导致的结果。

故标的问题是工作员与案主讨论後所共同决定的。

将问题以具体可数且可被改变的特殊情况描述。

以案主可了解的说法详细描述,并建立可被测量的改变对照基准。

问题的探索对预估来说是一种资料蒐集的工具。

社工员於预估时应审视相关知识理论,提出可能的解释。

预测的目的是要确认:行动要件:任务执行过程必备的条件。

行动阻碍:任务执行过程可能的阻力分析。

不可改变的限制:对任务的完成不可改变的阻碍。

2.确认问题协助案主以自己的方式叙述问题,以确认潜在的问题,对问题形成暂时的共识。

挑战未解决的或不合理的问题定义。

提出额外的问题,以呈现不被案主接受或了解的问题。

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参与。

若为非自愿案主,评估转介原因。

了解问题何时、何地发生的细节。

以书面方式详述问题。

对问题建立基线。

决定所要的改变。

3. 订立契约建立工作共识,详述案主所定义的问题。

安排问题的优先顺序。

界定所要的处遇结果。

设计第一阶段的任务。

同意所拟定的契约及工作时限。

4.任务规划与执行
任务计划过程确认可能的任务达成共识计划执行的情况任务摘要任务的执行设立记录系统,尤其契约中要求有系列的或重复的行动时。

确认策略确认完成任务的动机、诱因与奖赏。

确定案主了解完成任务的价值及任务将如何协助达成目标。

藉由模仿或引导式练习,练习完成任务的相关技巧。

分析与去除障碍(动机、理解力、信念、情绪、缺乏技巧)
规划工作者的任务工作员的任务与案主以外的人合作协助案主达成任务。

安排引发成功的诱因在案主技巧或资源不足时,与案主共同分担以达成任务。

在每次会谈时与案主一起回顾已达成的任务及关联性改变的分析。

5. 结束阶段描述以前和现在的标的问题样貌。

由工作员、案主及与改变有关的他人共同评估。

计画未来及协助案主处理未来的问题。

额外的契约,使过程完整结束或建立新任务。

若案主与工作员或机构仍将持续接触,要有一明确的结束。

朝向长期处遇过程或安排追踪。

转介其他机构接受其他服务。

优点
1. 和传统社会工作模式比较起来更清楚也更聚焦。

2. 重视案主的同意与参与。

3. 案主的问题与任务相关连。

缺点
1. 契约的提供造成案主和工作者间的假平等,相同於专业霸权的概念。

2.无法有效处理因社会结构不公平而带来的不平等或社会问题。

3. 此模式之结构清晰及标的问题的取向,可能引发工作者原本应提供长期性服务,反而不当地使用此方法。

4. 此模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须有高度技巧及训练方能胜任,并非每个工作者皆能使用。

5. 对某些类型的案主不适用:并非要解决特定明确的问题,只想对一些问题探索。

案主不能接受结构式的协助。

案主想改变的问题无法藉由任务达成。

非自愿案主不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