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字本义的探究

“好”字本义的探究
“好”字本义的探究

“好”字的本义探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 01班 20114120121 朱艳

摘要:关于“好”字的本义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是貌美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其本义是母子相亲相爱,关于这种推测可以在甲骨字形到找到证据。

关键词:好、本意、貌美、母子之情、喜爱

一、“好”字本义渊源

“好”,这个字最早是作为专有名词“妇好”这一人名形式出现在甲骨卜辞中的,对于其本义学术界的解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指“女子貌美”、有人认为是指“爱情美”、有人认为是指“子能生育”、还有人认为是“母子相互

亲爱”。以上分别是好字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写法。通过上面三种原始的字形,甲骨文的好字看上去像是一个母亲在呵护孩子,我觉得母子相亲相爱是比较可信的推测。王祥之《起源汉字图解》:“甲骨文好字为一个女子抱一幼子之形。”“金文时,女才与子分离,失去怀抱之意。”古代“母”、“女”异字同形,“女”可解释为母亲。“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说,“子者男子之美称也,会意。”我们认为,“子”如果单用的话,也许是“男子之美称”。但在造字之初,作为汉字中的构字成分,“子”应该理解为“孩子或婴儿”。徐铉《说文解字》“子部”14个字中的“子”都是“孩子或婴幼儿”的意思。再者,甲骨文“好”字中的“子”个个都是身材矮小,憨态可掬,一幅幅地地道道的“孩子”形象,哪有半点“男子”的阳刚之气。可见,“好”从“女”,从“子”,是借“母亲”与“孩子”这两个形象,来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那种母子连心,难舍难分的喜好与依恋。“甲骨文子、金文子像在襁褓中的婴儿,大头、两臂舞动,下不见其腿。”《说文·子部》14个字中的“子”都是“孩子或婴幼儿”的意思,从“子”得义的字也多与小儿之义有关,“如孺(孩子)、孟(长子)、季(幼子)、孤(幼而无父)、孙(子之子)”等等。由此可知,

“子”作为“男子美称”之义是后起的。“母子”,《六书精蕴》:“与喜好之好同”。可见“女”与“母”等同,由此可以直接证明“好”字是“母”“子”的组合。由以上两点可知,“好”取象于一个孩子与一个女人相对而喜。构件“女”指“母”,构件“子”也只能是指“女”生产未久的乳臭小儿。

《说文解字》中解释“好”本义为:美也。从女子。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好”字的解释是“娱也,从女子。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凡物之好恶引申为人情之好恶。”段氏之意是“好”本来专指女人的美,后来才扩大为泛指一切美好之物。许慎先生把“好”归类为会意字,但他对“女”与“子”如何会意而得“好”义未做过多解释。而段氏则直接把“女子”当做一个词了,显然不符合“比类合宜,以见指撝”的造字法。退而言之,“女子”就一定美吗?这是有待我们考证的。

二、“好”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常见字义

1、“好”作为形容词时

作为形容词,好有两个意思,一是容貌美,二是与坏、恶相对。《方言二》中说:凡美色或谓之好。《陌上桑》中有这样的名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里的“好女”意思就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国语·晋语》中记载:不可谓好。注:“美也。”意思就是不能说是美。《史记·滑稽列传》中写道:是女子不好。意思是这位女子不美。《战国策·赵策》中也有:鬼侯有子而好。原意是鬼侯有个女儿很漂亮。

好作为形容词的第二个意思是:好;善;佳。与“坏”、“恶”相对。《楚辞·惜诵》中:父信谗而不好。《春夜喜雨》中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江南风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白居易《忆江南》中所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里好的意思都是与坏相对,还有常见的表示友好、和睦的意思。《廉颇与蔺相如列传》中写道: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隆中对》中也有关于好的此意的使用: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2、“好”作为动词时

在读音为第四声时,好字多为动词,意思是喜爱,喜好。喜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思想感情之一,汉语中必定有一个字造字之初是表示喜好和爱好这种意义的。现代汉语中“好”、“喜”、“爱”和“乐”都与这种思想感情有关。但是“爱”最

早见于金文,甲骨文中没有相应字形。“乐(樂)”,甲骨文形体是“”,“像丝连在木上,会意字,表示琴瑟一类的乐器。”《説文解字》:“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因此,乐最早应该指的是乐器,后引申为音乐,至于表喜

悦、乐于,那是其后起义。再看“喜”,“甲骨文喜(),像将一鼓置放在一物上,以表示有喜庆之事,会意字。此口表示鼓座。”《说文解字》:“喜,樂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屬皆从喜。歖,古文喜从欠,與歡同。”所以,喜的本义应是喜庆、快乐。那么,“喜好、爱好”这一本义只能由“好”来担当了。

成语“叶公好龙”、“好高骛远”、“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里的好都是取自这里的意思。

三、“好”字在现代汉语中字义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字的引申义越来越多,用法也越来越多样。在现代汉语中,它的意思有:

字音为Hǎo时:

1. 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好人。好汉。好歹。好事多磨。

2. 身体康健,疾病消失,生活幸福:您好。安好。

3. 友爱,和睦:友好。相好。

4. 容易:好办。好使。好懂。

5. 完成,完善:办好了。

6. 表示应允、赞成:好!你干得不错。

7. 很,甚:好冷。好快。好坏。好一会儿。

8. 便于:场地清理干净好打球。

9. 反话,表示不满意:好,这下可坏了!

字音为Hào时:

1. 喜爱,与“恶”相对:好奇。好色。好尚(爱好和崇尚)。好高骛远(亦作“好高务远”)。好逸恶劳。

2. 常常,容易(发生事情):刚学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注释:[1]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徐锴.(南唐)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1998

[3]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4] 王祥之.起源汉字图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姜纲要.“好”字本义辩证[J].文教资料.2008年10月上旬刊

[6]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汉字大字典》,徐中舒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

The research abou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hao"

Zhu yan

Abstract:There are lots of statements abou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hao" ,The most common statement is "beautiful",others think that its original meaning is about the love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We could find the fountainhead about this.

Key words:good,the original meaning,beautiful,fondness

字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一、本义: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兵:武器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努力从事 3、夫子至于是邦也。邦:国家 4、以立田里。里:闾里,住处 5、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蹶:僵仆跌倒 6、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郊:古代距离国都百里以外的地区 7、有高墙深宫。宫:房屋 8、百川灌河。河:黄河 9、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涘:水域的岸边 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闻:听到 11、树势五谷。树:种植 12、陈良,楚产也。产:生 13、国中无伪。伪:欺诈 1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肖:骨肉相似(不肖:不贤,不善) 15、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间:缝隙 16、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城:城墙 17、俊杰廉悍。悍:勇敢俊杰:才能出众的人 18、不一引手救,反挤之。挤:排 19、吾少孤。孤:幼年丧父 20、奈何欲以乱败郭氏。败:毁坏 21、吾未晡食。晡:申时食(吃晚饭)下午三点~五点 22、泾洲野如赭。赭:赤土。 23、过岐,朱泚幸致货币。致:送币:束帛(古代礼物) 24、历亭障堡戍。历:经过,到过 25、始构堂而奠焉。构:架材盖屋 26、三宿而后出画。宿:住宿 27、不省所怙。怙:依靠 二、引申义 1、三进及溜。及:到达 2、君子务本。本:基础 3、过则勿惮改。过:超过应有的限度,犯错误。 4、父没观其行。没:死。 5、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术:方法、技艺

6、今上举义不辟贫贱。举:推荐、选拔 7、虽然,未闻道也。闻:通晓 8、门人治任将归。任:行装 9、疆以其所不能为。疆:强迫 10、迟速。迟:缓慢 11、在缧绁中。缧绁:囚禁 12、养生亡所不致。亡:失去,没有 13、仅如毛发比。比:一样(同类) 14、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精美的食品。奠:傺品 15、卒以货窜名军伍中。窜:匿,偷偷。 16、皆康疆而早世。疆:身体强壮 17、彼苍者天,曷者有极。极:尽头 18、原奉教。奉:接受 19、如太尉请。如:顺从 20、因谕曰。谕:开导 21、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戢:管束、约束 三、假借字 1、庄公寤生。寤:“牾”的借字,逆生 2、无使滋蔓。无:“毋”的借字,不要 3、无庸,将自及。庸:“用”的借字,不用 4、永锡而类。锡:“赐”的借字,给予 5、自诒伊。诒:“贻”的借字,给予 6、桀石以投人。桀:“揭”的借字,举起 7、不介马而驰之。介:“ ”的借字,系马尾 8、书策稠浊。策:“册”的借字,泛指文书、政令 9、羸滕履。羸:“累”的借字,缠绕、捆绑 10、面目犁黑。犁:“黧”的借字,黑里带黄的颜色 11、状有归色。归:“愧”的借字,惭愧、羞愧 12、黄金万溢。溢:“镒”的借字,二十四两为镒 13、方将其。:“修”的借字,整治 14、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单:“殚”的借字,尽 15、选贤与能。与:“举”的借字,推举 16、蛾子时术之。术:“述”的借字,学习、实践 17、夏楚二物。夏:“榎”的借字,树名,即山楸。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九 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常识内容精讲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试看以下例句: ①四鄙之萌人。——萌(氓)人:草野之民。“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多表示仆倒义。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例如: 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经》) ②水暴益。(《吕氏春秋》) 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 引伸为休息、止息: 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又引伸为灭: 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 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又叫链条式引伸。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56612

1.《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共15卷,后世简称《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文字学著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根据形体结构分为540部首,每字先列小篆,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有些还注明字音。其确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对古形音义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还记载了古代丰富的文化资料。 说文四大家 清代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的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峻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其中,前三位文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文》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意,以阐明字的本义为目的,紧扣许书,为许声张,代许立言;而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文》,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首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文、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径。 许叔重 许叔重即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字圣”之称,有“五金无双许叔重”之誉。历经21年写成《说文解字》,15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推究六经之义,十分紧密,是研究上古语言汉字文化的重要资料。另著有《五金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现已失传。 《经传释词》 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年间,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全书共释虚词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在编排上用音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尔雅》 《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分19篇,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词义的训诂专著。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词语和名物的释义汇编,是用当代通用的语言来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其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后来的“雅书”都仿照这个体例;是一部故训汇编,保存了很多先秦古训,为阅读古树和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历来对其评价很高,被纳入《十三经》中,但其释义采用多义单词,解释某些词语意义往往是不明确的。 《方言》 西汉扬雄所著,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共13卷,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专著。该书用当代通用的语词来解释当代或前代的方言词;从词的地域性来研究汉语词义,对词的解释更精细;在以通语释方言的同时还注重以今语释古语,从词的时代性来研究汉语词汇的演变;使用“转语”记载了某些方言同义词的语音联系,为方音研究、古音研究和语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采用田野调查法,为研究汉代词汇语音提供了资料。 《释名》 东汉刘熙著,8卷27篇,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该书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事物得名的由来;全书的名物语词都采用声训来解释,这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古代韵书的产生;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字,不侧重文言语词而侧重于日常生活名物类,涉及范围广泛,其中有些解释很精当。但是,解释错了的占据多数,此外,这部书对研究汉代的词汇、语音和社会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书 六书是研究汉字结构的理论,是后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六书”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具体内容最初见于班固、郑众、许慎三家的解说,清代以后“六书”理论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尽管六书理论也有缺陷,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权威的理论,是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9.形符和声符 形声字的结构中表示意义类别的部分叫做形符,表示读音的部分叫做声符。例如桃字,形符是木,声符是兆。

“好”字本义的探究

“好”字的本义探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 01班 20114120121 朱艳 摘要:关于“好”字的本义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是貌美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其本义是母子相亲相爱,关于这种推测可以在甲骨字形到找到证据。 关键词:好、本意、貌美、母子之情、喜爱 一、“好”字本义渊源 “好”,这个字最早是作为专有名词“妇好”这一人名形式出现在甲骨卜辞中的,对于其本义学术界的解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指“女子貌美”、有人认为是指“爱情美”、有人认为是指“子能生育”、还有人认为是“母子相互 亲爱”。以上分别是好字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写法。通过上面三种原始的字形,甲骨文的好字看上去像是一个母亲在呵护孩子,我觉得母子相亲相爱是比较可信的推测。王祥之《起源汉字图解》:“甲骨文好字为一个女子抱一幼子之形。”“金文时,女才与子分离,失去怀抱之意。”古代“母”、“女”异字同形,“女”可解释为母亲。“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说,“子者男子之美称也,会意。”我们认为,“子”如果单用的话,也许是“男子之美称”。但在造字之初,作为汉字中的构字成分,“子”应该理解为“孩子或婴儿”。徐铉《说文解字》“子部”14个字中的“子”都是“孩子或婴幼儿”的意思。再者,甲骨文“好”字中的“子”个个都是身材矮小,憨态可掬,一幅幅地地道道的“孩子”形象,哪有半点“男子”的阳刚之气。可见,“好”从“女”,从“子”,是借“母亲”与“孩子”这两个形象,来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那种母子连心,难舍难分的喜好与依恋。“甲骨文子、金文子像在襁褓中的婴儿,大头、两臂舞动,下不见其腿。”《说文·子部》14个字中的“子”都是“孩子或婴幼儿”的意思,从“子”得义的字也多与小儿之义有关,“如孺(孩子)、孟(长子)、季(幼子)、孤(幼而无父)、孙(子之子)”等等。由此可知,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作者: ————————————————————————————————日期: ?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我们研究词的本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例如: 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 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

古代汉语下字词

第三讲:《庄子》北冥有鱼《庄子·内篇·逍遥游》 二、字、词、语法难点分析 (一)字: 通假字:冥(溟)有(又)辩(辨)辩(变)邪(耶)决(趐)培(凭)而(能) 古今字:志(誌)反(返)知(智) 异体字:飡(餐) (二)词:1、词与非词:扶摇、夭阏——连绵词、羊角;词尾——然。果然、泠然、犹然、数数然 2、语气词:也 1)句中语气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主语之后,表示提示、停顿2)句中语气词: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帮助表达判断。 三、语法: 1、双宾句:芥为之舟 2、语序:宾语前置: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彼且奚适也——动词宾语前置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彼且恶乎待哉——介词宾语前置 3、判断句:此小年也。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四、多义词辨析: 1、之:1)代词:2)连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连词:主谓之间相当与名词性结构。风之积也不厚。 惯用句式:其……耶(邪),其……耶(邪)表示选择问句。其——委婉语气词,耶(邪)——句末语气词 2、而:1)连词,用语状中之间。怒而飞。决起而飞。 2)连词,表顺接。三飡而反。 3、以:1)介词,去以六月息者也。——谓语后以八千岁为春。——谓语前 2)连词,以游无穷。 《庄子》之《北冥有鱼》: 一、掌握下列词义: 怒:振奋(翅);志:志,记载;抟:环绕着飞向上空;厚:深;覆:倒;培(风):凭借,依赖;决:迅速的样子;抢:突过;适:到……去;年:寿命;知:智慧;劝:鼓励;境:界限;待:依靠。 御风而行:乘 御御六气之辩:乘—顺应 介词:鲲之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 之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 人称代词:众人匹之;犹然笑之;举世而非之。 “之”当介词有哪三种用法

本义及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的本来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例如: “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2、朝向,对着。3、方向,趋向。究竟哪一个意义是“向”的本义呢?从文字体形看,“向”甲骨文作,小篆作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室熏鼠,塞向瑾户。“塞”是堵塞,“向”指北窗,“瑾”是抹泥,“户”是房门。”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理”,《辞源》前五个义项是:1、治玉。2、治理。3、治疗。4、温习。5、文理,条理。哪个义项是“理”的本义?哪些义项是“理”的引申义呢?从“理”的造字结构看,从玉,里声,是个形声字,“玉”是形符,与本义有关。从文献资料看,《说文》:“理,治玉也。”《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以字形与文献为推,可以判断“治玉”是“理”的本义。因为“治玉”是雕琢玉石,对玉进行加工,由此又引申出“治理”、“治疗”、“温习”、“文理”、“条理”等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理”的引申义。 需要指出的是,词的本义并非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这是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产生之前。汉语历史悠久,至今至少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而记录汉语的汉字仅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产生之前.一个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很难确切地考察清楚。我们现在所谈的只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证明的词的本义。 二、探求词的本义的意义 一个词常常有许多意义,许多意义之间往往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大都是环绕一个中心。探求词的本义,是分析词义内在联系的关键。具体地说,探求本义的意义有三:第一、释词有据。

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 1 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王力先生说:“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

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页”(xié)是个象形字,含义为“头”;“头额”是“头”的一部分,所以从“页”。《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文题”即“花额”,这是“题”的本义之用。义项②至⑥,都是由本义发展推衍出来的:“头额”是人体最上最前的部位,由此引申表示一篇文章最前面的文字,即“标题”、“篇题”;“标题”表示文章要阐 述、说明的具体对 象,由此引申表示“题目”、“问题”;出了“题目”、提出了“问题”人们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 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

“相”字本义考及其词义演变

“相”字本义考及其词义演变 黎传绪在《新解“相”字本义及其词义演变》中所提出的“相”字本义作“以木代目”解的观点具有异议。通过辞书解释、早期字形和文献例证三个方面的研究,可知“相”字的本义应该是“以目观木”而非“以木代目”,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字的词义演变作简单的梳理。 标签:相本义演变 一、“相”字本义考 “相”字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字,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相”列入“目”字部,解释为“相,省视也,从目从木,会意”。《易》则说:“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译文:地上可以看到的东西莫过于树木了)等于间接解释了“相”字从木的原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相”时也进一步证明了许慎的说法:“省视,谓察视也。按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瞽之相”。简而言之,“相”的本义就是“以目观木”,这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 也有学者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黎传绪对“相”字本义的传统理解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相”字本义应是“以木代目”,即盲人用树枝代替眼睛探路,这是它的动词义,名词义则是“盲人的手杖”。他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1.辞书《尔雅》的解释。《尔雅》在解释“相”时说:“相,导也”。而《说文解字》对“导”的解释是:“导,导引也”。《尔雅》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成书早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大都认为《尔雅》是先秦时期的文人所作),作者认为相比《说文》,《尔雅》的解释更具可信性。 2.金文“相”之字形。金文“相”字作,像是一人在道路上行走,又有一人之手予以引导,可理解为“导”义。 3.其他文献中的印证。主要有三处,一为《周礼·春官》:“凡乐事相瞽。”郑玄注:“相,谓扶工。”所谓“扶工”就是“搀扶的人”。二为《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三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在后两例里,作者认为“相”的意思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一本义而引申出“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这一义项。 结合以上三点理由,黎传绪提出了“相”的本义应是“以木代目”而不是“以目观木”的观点。如果仅从这三点来看,黎传绪的观点还是有其合理性的。但若仔细推敲,他的观点有失偏颇。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关于《尔雅》所记录的“相”的本义

古代汉语字

古代汉语字、词、句 ?异体字(异形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 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欲践之。《史记·周本纪》 迹与跡只是形体的不同,但所代表的音和义则完全相同。音同,义同,形体不同,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四种情况:1、结构类型不同。 泪(会意字)和涙(形声字)、繖(形声字)和傘(象 形字)。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不同。迹与跡、唇与脣。3、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相同,但位置不同。胸与胷、阔与濶、秋与秌。4、某些笔画略有细微的变异。朵与朶、污与汙。 异体字的相关解释 ?1、有些字,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在起初是完全相同的,对于那一个时期,它们是异体字,但到后来,用法和意义逐渐有了分工,那就不再是异体字而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字了。喻和谕 ?2、有些字,读音相同,并具有相同的义项,但有些义项并不相同,这也不是异体字。预和豫 ?3、异体字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们的存在会造成一些负担。因此,现代汉语里已经整理了异体字,只是古代汉语已是既成事实,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了解和认识。 古今字 1古今字:不是汉字书体上说的古文字和今文字。而是指用字代词的一种情况。说与悦辟与闢、避、僻。和“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有关。 2两大类(一类是造字构形具有相承关系,一类是没有关系)(加注意符:辟与闢、避、僻或改换意符:说与悦)身与娠疲与羆不与柎 3大多数异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取与娶弟与悌知与智赴与讣等,但也不全是:奉与捧俸采与彩採綵不与否柎 4古今字的认定、及和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 ?明明是甲字,却当做乙字来用。换句话说,本来应该写乙字的,但写成了甲字。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汉书·苏武传》畔同叛。 古书中,这种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用字通假。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蚤和畔),被通假字所代替的字一般称之为本字(早和叛)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 ?同音替代(通假字和本字需相同或者相近) 完全同音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赵威后问齐使》。振通赈,救济的意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的意思。 声母相同(双声通假)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纳。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莫通幕 韵母相同(叠韵通假) 遂散六国之从。从通纵,即合纵,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趣和促怡和嗣 通假和假借古今的联系与区别 1假借和通假(依声托事,借音表意义)造字假借用字通假 2通假和古今古今是历时现象通假是共时现象

“酉”字的本义word精品文档7页

“酉”字的本义 涉及“酉”字本义的文章和专著观点并不一致。因此对“酉”字的本义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拟对“酉”字的形体和意义作简单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酉”字的本义。 一、“酉”字的形体分析 汉字是音义体系的文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是表意文字,从字的形体可以分析出字的意义,形体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密切。形声字是表音文字,从字的形体可以分析出字的读音,形体与读音之间的关系密切。 本义是字的本来意义,是从分析字的形体得出的。也就是说,从字的形体分析本义,要尽量从字的最初形体入手。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而且已经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酉”字的甲骨文、金文形体都像中间有刻度的酒樽,小篆形体也类似,即像酒樽中装着酒。因此,从字的形体来分析,“酉”字的本义是指酒。商承祚《殷契佚存》199:“……辰卜,翌丁巳先用三牢羌于酉用。”《?y簋》:“王卿(?)酉。”含“酉”的字,如“酒、酝、酿、酵”等,大都与酒或发酵有关。 二、《说文解字》“象(某之)形”的种类 《说文解字》:“酉,就也。象古文酉之形。” 《说文解字》序言中对“六书”进行了解释,并且举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正文中的“象(某之)形”并非单纯指象形,而是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构造方法。例如: (1)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 (2)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

(3)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4)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5)斗,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斗之形。 (6)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 (7)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 (8)齿,口断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 例(1)的“日”、例(2)的“月”是象形字,例(3)的“亦”、例(4)的“刃”是指事字,例(5)的“斗”、例(6)的“卯”是会意字,例(7)的“琴”、例(8)的“齿”是形声字,但是许慎都用了“象(某之)形”。可见,不能根据许慎的“象(某之)形”来判断被说解字的造字方法。至于对文字本义的解释,许慎也有不少错误。 《说文解字》说“酉”“象古文酉之形”并不表明“酉”是象形字。 三、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区别 象形字是比照事物的形体描画其轮廓而形成的字。象形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像事物的整体轮廓,可以称为“整体象形字”,例如“日”像太阳的轮廓,“月”像月亮亏缺的轮廓;第二类像事物的局部特征,可以称为“局部象形字”,例如“牛”像牛角向上弯曲,“羊”像羊角向下弯曲;第三类除了像事物的轮廓以外,还有相关的附着事物,可以称为“附体象形字”,例如“果”除了果实还有枝叶,“专”除了纺锤还有手。 指事字是用抽象的符号组成的字或者是在象形符号上加指示性符号 构成的字。指事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由纯粹抽象的符号组成,可以称为“纯粹指事字”,例如“一”表示数量的起始,“廿”用两个结点

古代汉语名词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说文解字》中指与小篆相对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 23、许慎: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说文解字》等。 2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25、《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

说楚文字中字的本义

說楚文字中“”字的本義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楚簡中的“”字是學界討論比較多的一個字,它最早見於《鄂君啟節》,後來的楚簡書中也屢見此字,郭沫若先生釋“態”,于省吾先生釋“贏”,朱德熙先生、李家浩先生釋“翼”讀“代”,何琳儀先生讀“能”或“乃”,後來郭店簡出來,才知道它是讀“一”,[1]目前已經是學界的共識。裘錫圭先生在《“東皇太一”與“大”伏羲》一文中做了新的討論,裘先生文中所涉及的主要有“能”、“熊”兩種釋讀,裘先生傾向於釋“能”。[2]大家目前討論的主要問題是這個字本來的含義和讀音,說法頗多,但上述釋讀的這些字與“一”的讀音有差距,故在字義和讀音的分析上諸家也存在分歧。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對此字的釋讀無法定論,那麼其讀音到底如何也不好確定,所以,這裡就想臆解一下這個字的本義,其他內容不再涉及。 裘先生文中引孔仲溫、陳衛武、吳振武等先生說,已經把這個字形與甲骨文的“”、“”字相關聯,認為是由甲骨文的這個字形形演變來的,這應該沒什麼疑問。其中第二個字形已經有點抽象,第

一個字形見於《屯2169》,是個地名用字,還比較象形,象一個帶翅膀的四足動物。之所以說是四足動物,因為甲骨文動物的象形字里,凡四足動物都是畫出兩條腿,鳥類一般只畫一只爪,均是側視而然。這個動物就是畫了兩條腿,前面一條是“爪”形,後面一條是“止”形,還不一樣。那麼,要說這個字是“能”、是“熊”都有問題,這兩種動物是沒有翅膀的。後來的“能”字都是帶兩爪而無翼,這是其根本區別,所以筆者認為這個字和“能”、“熊”字不能混為一談。 四足動物中帶翅膀的,唯一一種就是蝙蝠,我們知道,蝙蝠兩個前臂進化為雙翼,而翼臂上仍有兩爪,可以抓住岩石、樹木、墻壁攀援,後面是兩條腿,也有相同的功能,甲骨文字刻畫它的樣子時,就是一個前爪加一條後腿,代表它有爪有足,所以這個字應該就是蝙蝠的象形。《方言》八: “蝙蝠,自關而東謂之服翼,或謂之飛鼠,或謂之老鼠,或謂之 鼠; 自關而西秦隴之間謂之蝙蝠;北燕謂之蟙?。” 錢繹《箋疏》云: “按今所在有之,似鼠黑色,翅與足連,晝伏夜出,常棲人屋間,或云地鼠所化,猶未全離鼠形,故兼有鼠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1、词头 附加在词前,只表示词性的一种词的构成部分,它没有词汇意义。 2、词尾 附加在词后,只表示词性的一种词的构成部分,它没有词汇意义。 3、阴声韵 音韵学术语。凡韵母没有韵尾,或有韵尾而韵尾是元音的韵部,叫阴声韵。 4、阳声韵 音韵学术语。凡韵母以鼻辅音-m、-n、-?收尾的韵部,叫做阳声韵。 5、旁转 音韵学术语。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 6、舌头音 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舌尖中音”中的塞音和鼻音。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音是“端透定泥”。 7、对转 音韵学术语。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对转有“阴阳对转”、“阳入对转”、“阴入对转”之分。 8、《经典释文》 简称《释文》,唐陆德明着。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13部经书所做的注释,是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音义总集之一。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 9、如字 训诂学术语。指的是某个字按照它常见的读音来读,而且要用本义。这一般是相对于变读或改字而言的。 10、五音 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对三十六字母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类别。包括喉、舌、齿、唇、牙。 11、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全诗一般共八句。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分别简称“五律”、“七律”。也有句数超过八句的,称作排律。

12、传 注释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3、读曰 注释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的术语,这个术语一定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注释时,既注音,又释义。 14、叶韵 语音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本来押韵的字,到了六朝以后,人们念起来感到有的不押韵了。但当时的人并不了解古今语音变化的情况,为了使这些显得不押韵的诗句念起来能够押韵,有的人就按照现实读音来改变《诗经》韵字的读音,以求得语音上的和谐,这就是“叶韵”。叶韵是指一种错误的注音方式。 15、反切 古代字典辞书用得最多的一种注音方法。又叫“反”、“切”,它以两个汉字合在一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16、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指使本可成为句子的结构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成句和表意。 17、借义对 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是利用汉字一词多义现象,在诗句中用甲意义,而借用其它意义构成对仗。 18、对仗 又称骈偶,古代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19、句读 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20、孤平 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孤平”。

_说文解字_字本义错误举隅_张庆元

说文解字 字本义错误举隅 张庆元 摘 要 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 是根据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多数是对 的,但是由于字形的变化,许慎对于字义的说解也有不少错误的地方。文章举出不 少例字来说明。 关键词 字形 本义 变化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是一部以解说字的本义为主的字书,正如清代的江沅所说: 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 。(见江沅 说文解字注后叙 )那么,许慎是根据什么来解说字的本义呢?那就是根据汉字字形的分析。我们知道,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它一般是根据一定的意义来造字的,也就是说,在造字之初,它的形体结构是同一定的意义联系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字的本义,必须从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入手,例如 颂 这个字,现在一般作 歌颂 赞颂 解。查 说文 页部 颂,儿(貌)也。从页,公声 。原来 颂 是一个形声字。从 页 , 页 是头,说明 颂 的本义和头有关,可见 颂 的本义不是 歌颂 颂扬 的意思,而是 容貌 的意思。 颂 是 容 的本字。 史记 鲁仲连列传 : 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 。司马贞 索隐 : 从颂者,从容也 。 战国策 赵策 正作 从容 。又 汉书 儒林传 : 而鲁徐生善为颂 。师古注: 颂读与容同 。 史记 儒林传 作 善为容 。而 容 字本不作 容貌 讲, 说文 说: 容,盛也 。 容 本是 盛 的意思,后假借为 颂貌 的 颂 ,而 颂 也被借用为 歌颂 颂扬 的意思。由此可见,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是多么密切。清人王筠说: 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 。意思是说,许慎是根据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我们要了解字的本义,也必须从分析字形入手。 说文解字 在分析字形、说明字的本义时,多数是对的,是反映了造字的实际的,从后来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来看,更能证明许慎说解的正确。例如 向 字, 说文 说: 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 。 宀 篆文作 ,表示房子,在房子的墙上开一个口,当然就是窗。而甲骨文比篆文更能说明问题, 向 字,甲骨文作 ,你看,多像墙上开了一个窗啊!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甲骨文、金文尚未出土),许慎对于字义的说解也有不少错误的地方,这主要是由于字形的变化。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虽说都是古文字阶段,但字形毕竟发生了一些变化。字形变了,也就不大容易反映出字的本义来;把字形分析错了,自然也就不可能找到字的本义。段玉裁在 说文解字注 中指出: 许书之作也,尽正其失,而犹未免此(按:指许慎以引伸义为本义),且曲为之说,是千虑之一失也 。(见 家 字下注)下面我们就举出几个例字来看一看:51第十四卷第一期1998年2月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Vol.14 N O.1 Februar y 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