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结构的探究
青霉素萃取分离技术的探究

2 3 反胶 团萃取
反胶 团是一种 新型 生物活性 物质的分 离方法 , 最 初应用于 具有鲜 明等 电点 的氨基 酸、 蛋 白质 类物质 的分 离。 研 究人员 在室 温和p H5 ~8 的条 件下进 行 了青 霉素 G 的反胶 团 相转移 提 取研 究 , 提取率 在9 0 %以上 。 离子 强度及 p H对青 霉 素 萃取率 、 反 萃取率 的影响 不大 , 但是 离子 强度对蛋 白质 的萃取率 影响很 大 , 因此 可利 用这 些特 点将 杂蛋 白除去 。 2 4 外场 强化 萃取 外 场强化 可 以提高 化工分 离过程 的分 离效 率 。 用 电场来强 化萃 取过程 , 可 以改 善液滴表 面性质 , 提高 其传质系 数 , 同时还能 促进分散 的液滴 凝 并团聚 , 缩 短分 相 时间 。 研 究人 员在 实 验室研 究 了 电场强 化对 二氯 甲烷 萃 取青 霉 素的 影 响。 实验 在高 度为 0 . 6 5 m, 直径 为2 5 am的玻璃 喷淋 萃取柱 中进行 , r 青霉 素 发酵 液 经静 电喷嘴 喷出后 , 作 为分 散相 与在 电场作 用 下的二 氯 甲烷 逆流 接触 , 完成 萃取 过程 。 结果表 明 , 该方 法用于 全发酵 液的萃 取可 以提 高界 面传质 速率 , 分相 困难 的 问题 也可得 到 解决 。 在p H4 , 2 0 k V电场作 用 下 , 青 霉素 的萃 取率 可 以提 高5 倍。 电场强 化萃 取可 作为 青霉 素全 发酵 液萃 取过 程 中机械 强化 液一 液 接触 的替 代 方法 。 2 . 5 微 滤及超 滤技 术 现行 乙酸丁 酯提 取工艺 中, 乳 化 问题 直接 影 响青 霉素 的收率 , 提 取工 艺的 成 败很 大程 度上 取决 于此 。 现行 工 艺是靠 在 萃取 过程 中加 人破 乳 剂来 减轻 乳 化, 促进 分相 , 以提高收 率 。 但是, 每 一种破 乳剂 的适用范 围有 限, 由于 发酵技 术 的不断革新 再加上 技术保 密等原 因 , 破乳剂 的研发 工作很难 适应性 质不 断变化 的发酵液 , 而且 , 这样 做会 在乙酸 丁酯 中引人 色 素等杂质 , 加重 下游纯化 工艺 负 担, 最 终 影响青 霉素产 品 的质量 , 同时还 有致产 品毒 性的 可能 性。 此外 , 破 乳剂 的使用 也很难 完全 解决 萃取效 率 降低 的问题 。 因此 , 提 炼工 艺 向无破 乳技术 方 向发展 也就 成 了大 势 所趋 。 研究 人员使 用管 式陶瓷膜 微滤 技术从 发酵液 中直 接提 纯青霉 素G, 并研 究 了优化分 离条 件 。 经历 1 2 个运 行周 期后 , 青霉 素的 回收率 高达9 8 %, 且操 作通 量 的重现 性好 。 研 究发现 , 横 向流动 速度 、 处理 时 间 、 处 理体 积对 于青霉 素 的 回收
青霉素萃取分离技术的探究

青霉素萃取分离技术的探究作者:黄冬晖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10期[摘要]青霉素通常又被人们称作盘尼西林,它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抗菌素类药物,通常就是指从青霉素的培养液当中提取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分子,在这个分子当中含有青霉素烷,同时这种物质能够有效的对细菌的细胞壁起到破坏的作用,同时还会使得其在使用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它也成为了史上第一种可以起到治疗作用的抗生素,在当今的临床治疗当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青霉素;萃取;分离中图分类号:P11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382-01青霉素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抗生素,它具备很好的抗菌作用,同时它还有非常好的疗效,对人体的副作用也非常的低,在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方面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这种药物在成本方面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所以在临床上也大面积的应用、青霉素在生产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生物合成的方法,在提纯方法上经常会使用乙酸丁酯萃取法,但是这种方法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青霉素的药用价值会大大降低,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非常多能源的支持,溶剂无法有效的回收,这样就使得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最近几年,青霉素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扩大,所以有必要对其萃取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1、现有工艺的改进与完善1.1 室温三级萃取的改进与完善一些研究人员对乙酸丁酯萃取青霉素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探讨,同时还将研究中的一些想法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同时也将原来的方法予以有效的改进和优化,提出了全新的萃取条件PH值要控制在3.0左右,温度也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20摄氏度为好,为了提高萃取率,选择三级萃取法,研究人员认为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PH值可以有效的提升萃取的选择性,这样就使得青霉素的有效成分更多,在常温条件下进行萃取能有效的降低生产中的能源消耗,青霉素自身的质量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9.10青霉素钠钾

注射用青霉素钠和注射用青霉素钾的分析
2.注射用青霉素钾
l注射用青霉素钾为青霉素钾的无菌粉末。《中国药典》要求,按无水物计算, 本品含青霉素钾不得少于96.0%,按平均装量计算,含青霉素钾应为标示量的 95.0%~115.0%。 l注射用青霉素钾的鉴别试验和含量测定方法与青霉素钾相同;注射用青霉素钾 的检查项目和要求与注射用青霉素钠相同。
青霉素聚合物检查
检查方法: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填充剂:葡聚糖凝胶G-10(40~120μm);玻璃柱内径:1.0~1.4cm;柱长:30~ 40cm; 流动相A:pH7.0的0.1mol/L磷酸盐缓冲液[0.1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0.1mol/L磷 酸二氢钠溶液(61:39)]; 流动相B:水; 流速:1.5ml/min; 检测波长:254nm。
对照品溶液HPLC色谱图
青霉素钠和青霉素钾的鉴别
2.红外光谱法
《中国药典》中青霉素钠和青霉素钾均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鉴别,用溴化 钾压片后测定,要求供试品的红外吸收光谱与对照的图谱一致。
青霉素钠和青霉素钾的鉴别
2.红外光谱法 青霉素钠的主要特征峰如下:
青霉素标准红外图谱
青霉素钠和青霉素钾的鉴别
l 另以流动相B为流动相,精密量取对照溶液100~200μl,连续进样5次,峰面积的相 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5.0%。
青霉素钠和青霉素钾的检查
青霉素聚合物检查
青霉素钠和青霉素钾的检查
分子排阻色谱法原理: l 又称凝胶色谱法,使用具有一定孔径的柱填料,
被分离组分因分子大小的不同而被分离。 l 本法使用葡聚糖凝胶G-10为固定相,分子量
n本类药物在碱性条件或在青霉素酶的作用下内酰胺开环形成青霉噻唑酸在ph4的酸性条件下可开环重排成青霉烯酸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为青霉醛和青coohrcohncoohrcohncoohrcohnhschcooh青霉噻唑酸青霉素青霉噻唑青霉烯酸青霉醛青霉胺青霉酸青霉素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途径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焰色反应1
青霉素

青霉素中文名:青霉素外文名:Benzylpenicillin其他名称:青霉素G钠,苄青霉素钠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
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
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
干粉剂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
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
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编辑本段家族分类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发现一些青霉素,当人们又对青霉素进行化学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70年代又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发现了一些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含有β-内酰胺环,而不具有四氢噻唑环结构的青霉素类,可分为三代: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第二代青霉素是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半合成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是母核结构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如硫霉素、奴卡霉素。
按其特点可分为: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等。
青霉素分子结构球棍模型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氨苄西林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如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
美西林及其酯匹西林: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甲氧西林类:如坦莫西林等编辑本段药理药效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青霉素解读PPT演示课件

青霉素对放线菌、淋球菌、脑膜 炎球菌、流感杆菌等也有一定的 抗菌作用。
青霉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敏感
指病原微生物对药物反应敏感, 用药后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耐药
指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了抵抗 力,使药物不能有效地治疗疾病 。
03 青霉素的生产过程
青霉素的生产流程
青霉素的生产流程主要包括菌种选育、 发酵培养、提取精制等步骤。
04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急性扁桃体炎
皮肤软组织感染
青霉素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首选药 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 到杀菌效果。
青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很好的抗 菌作用,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 疗。
肺炎
对于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青霉 素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够快速控制病 情。
总结词
优化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和降低成本对于提高药物可及性和推动其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生产技术改进包括提高发酵效率、简化提取和纯化过程、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等。通过 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青霉素的生产成本,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此外,技术转让和市场拓展也是实现青霉素普及的重要途径。
青霉素在特殊疾病中的应用
风湿热
风湿热患者使用青霉素可以预防 链球菌感染,降低风湿热的复发
率。
梅毒
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能 够破坏梅毒螺旋体的细胞壁,使其 死亡。
淋病
淋病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青霉素能够有效杀死淋球菌,治愈 淋病。
青霉素的联合用药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
01
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增强抗菌效果,扩大
反应。
药物化学 青霉素类详解

2
青霉素 的结构特征 297
3
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Fleming从青霉菌的培养皿中发现。 由于青霉素β-内酰胺的不稳定性,导致他四年 的研究毫无进展。
4
1945 年获诺贝尔奖
5
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个是个苯氧基的青霉素,一个是含有氨基酸 的青霉素。
8
青霉素的稳定性 297
青霉酸
青霉二酸
青霉胺
青霉醛酸
由于他四元环和五元环拼合的时候不在同一个 平面上,N原子和羧基不能共平面,对酸、碱 醇和胺不稳定,这是他的最致命的缺点 。
9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它是抑制了细胞细胞壁合成中的粘肽转肽酶, 从而阻碍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死亡。
10
青霉素的作用的选择性
1.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2. 细菌细胞有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G+),他的细胞壁粘肽含 量比革兰氏阴性菌(G-)高,所以,青霉素这 一类药物对革兰争阳性菌的作用比较强,而对 革兰争阴性菌比较弱。
11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
过敏源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一些异蛋白(青霉 噻唑蛋白),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引进的,在 贮藏过程中自身开环产生,青霉素的抗生素具 有交叉过敏性反应,所以青霉素类抗生素一定 要做抗过敏的实验,
12
青霉素的缺点
细心与协作精神的胜利
青霉素的发现始于一个现象的意外观察,而 我的唯一功劳仅是没有忽视观察。
Fleming
6
青霉素的来源
1. 生物合成(发酵) 2. 化学全合成 3. 半合成方法
7
青霉素V和青霉素N 300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耐酶青霉素作用特点
名称
特点
奈夫西林 对酸稳定,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是甲氧西 林的3倍。
氯唑西林 抗菌作用与苯唑西林相似,血药浓度比苯唑西林 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是苯唑西林的2倍。
2.肺炎链球菌: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炎等。 3.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常需特大剂量静滴才能有
效)。 4.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 5.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放线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的治疗。 7. 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和流产后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败
血症的治疗。但必须与#43;球菌 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数表皮金葡菌等
• G+杆菌 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 • G-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敏感淋病奈瑟菌 • 其他:少数G-杆菌、螺旋体、放线杆菌(如梅毒、钩端、回
归热、牛放线杆菌等)
临床应用
1.溶血性链球菌: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组 织炎、心内膜炎等。
药物相互作用
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药等抑菌剂可干扰青 霉素的杀菌作用,故不宜合用。
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药可减少 青霉素在肾小管的排泄,从而使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 长。 与重金属,尤其铜、锌、汞呈配伍禁忌,因后者破坏 青霉素的氧化噻唑环。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协同抗菌作用,抗菌谱扩大, 抗菌机制不同而致抗菌活性加强。 加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葡萄球菌无效; • 所达到的血药浓度并不高,因而主要用于敏感菌
引起的轻症感染、恢复期的巩固治疗和防止感染 复发的预防用药。
二、半合成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 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 主要作用于G-菌
青霉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观察青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 了解青霉菌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依据。
3. 探究不同培养基对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青霉菌(Penicillium)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它们能够产生抗生素,如青霉素。
青霉菌的菌丝体由许多菌丝组成,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分化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青霉菌的孢子形态多样,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青霉菌菌种-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 蛋白胨酵母膏琼脂(PYA)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生理盐水- 玻璃培养皿- 灭菌棉塞- 酒精灯- 显微镜- 刮刀- 滴管- 纸巾2. 实验仪器:- 烧杯- 研钵- 移液器- 烘箱- 电热恒温水浴锅四、实验方法1. 菌种活化:将保存的青霉菌菌种接种于PDA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待菌落长出后,进行观察。
2. 观察青霉菌形态:- 将活化后的青霉菌菌落用刮刀刮取少量菌丝,制成临时玻片。
- 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的形态,包括菌丝的粗细、颜色、有无分隔等。
- 观察孢子的形态,包括孢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3. 不同培养基对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将活化后的青霉菌菌种分别接种于PDA、PYA、营养琼脂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
- 将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观察不同培养基上青霉菌的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1. 青霉菌菌落特征:- 青霉菌菌落呈灰绿色,表面有绒毛状菌丝。
- 菌丝直径约3-5μm,有分隔。
- 孢子呈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约2-4μm,绿色。
2. 不同培养基对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PDA培养基上青霉菌生长良好,菌落较大,菌丝发达。
- PYA培养基上青霉菌生长较差,菌落较小,菌丝较细。
- 营养琼脂培养基上青霉菌生长一般,菌落中等大小,菌丝中等发达。
-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青霉菌生长最差,菌落较小,菌丝稀疏。
六、实验讨论1. 通过观察青霉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素结构的探究摘要青霉素是人类抗菌历史上最伟大的产物。
在极其简陋的实验条件下,正是由于科学家不懈地探索,青霉素神秘的结构才逐渐展现在人类面前。
现在广泛用于临床上的β-内酰胺抗生素,大都是在青霉素原有结构基础上修饰改造而来。
关键词青霉素立体构型结构改造青霉素(Penicillin),音译名盘尼西林,人类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由于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构成的β-内酰胺结构(图1),故统称为β-内酰胺抗生素。
青霉素分子由氢化噻唑环与β-内酰胺环并和而成,二者构成青霉素分子的母核,在母核上分别连有羧基和酰氨基侧链。
β-内酰胺环为一个平面结构,但2个稠和环不共平面。
青霉素分子中含有3个手性碳原子,只有3个碳原子绝对构型为2S,5R,6R的具有抗菌活性。
从青霉菌培养液中得到6种天然青霉素,现已证实为侧链不同的青霉素(见表1)。
其中以青霉素G的含量最高,效用最好,故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1 青霉素结构的探索对青霉素结构工作的探索是极其曲折的。
在那个设备粗糙、条件简陋的年代,科学家对青霉素研究的困难程度是现代科学家所无法想象的。
1.1 分子式的确定早期实验曾指出青霉素分子中不含S原子,这个错误的结论直到1943年7月才被纠正。
不同的青霉素水解都可以得到一种氨基酸——青霉胺,其分子式是C5H11NO2S,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青霉醛和二氧化碳。
从反应的产物可看出,青霉素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4个氧原子和1个硫原子。
再后来研究发现2-戊烯基青霉素的钠盐分子式为C14H19N2O4SNa,苄基青霉素的钠盐分子式为C16H17N2O4SNa。
1.2 6种不同的青霉素化学家们在刚着手研究青霉素时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自然界中不止存在一种天然的青霉素。
在英国,采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时的表面培养法获得的青霉素与在美国采用玉米浸渍液培养出来的青霉素不一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另外一些共6种天然的青霉素(表1)。
为纪念弗莱明所作的贡献,在英国表面培养法获得的青霉素称为青霉素F或者青霉素Ⅰ,而在美国玉米浸渍液培养出的青霉素则称为青霉素G或者Ⅱ。
后经研究证实,青霉素F就是2-戊烯基青霉素,青霉素G是苄基青霉素。
1.3 不同的侧链R基团不同的青霉素水解得到不同的青霉醛,比如从2-戊烯基青霉素水解得到的青霉醛其分子结构式为C5H9—CO—NH—CH2—CHO,而苄基青霉素水解则得到C6H5—CH2—CO—NH—CH2—CHO。
科学家由此判断并证实了水解产物青霉醛中不同的侧链对应了青霉素不同的侧链。
6种天然青霉素的差异只是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侧链R基团。
至此,人类对青霉素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对不同侧链的研究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比如在研究2-戊烯基青霉素的水解产物青霉醛时,首先将其转化为对应的酸,再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得到产物丙醛。
说明双键在戊烯基的2号位,从而确定了2-戊烯基青霉素的侧链结构。
1.4 青霉素可能的结构众多卓越的科学家在研究青霉素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并提出了许多各自认为合理的结构。
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筛选,只有3种结构经受住了考验,呈现在科学家面前。
它们分别是噻唑-唑酮结构,β-内酰胺结构和三环结构(图2)。
每种结构都有其合理的地方,并有着各自的支持者与反对者。
科学家为此产生的激烈争论一直在延续,甚至到成功合成青霉素以后。
1.5 噻唑-唑酮结构这种结构是当时有机化学权威人士鲁宾逊(牛津大学有机化学家,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一直痴迷的。
支持这一结构的实验事实是青霉素水解产物青霉烯酸(Penicillenic acid,图3)。
青霉烯酸似乎可以说明青霉素是噻唑-唑酮结构。
然而这种结构却无法解释另外一些实验事实。
滴定数据表明,青霉素溶液呈酸性,pK值约为2.7,相当于一个羧基的电离,并且未发现碱性基团的存在。
而噻唑-唑酮环中有碱性的N-H 基团,仅这一实验证据就足以排除这种结构。
噻唑-唑酮结构的支持者们试图对其作出合理解释,然而结果都不令人信服。
后来随着红外光谱技术(IR)的发展,采用红外光谱技术测定物质结构成为可能。
青霉素的红外光谱数据表明不存在单独的唑酮环。
至此,噻唑-唑酮结构被彻底推翻。
而水解产物青霉烯酸从表面上看可以为噻唑-唑酮结构提供证据,但后来证实了噻唑-唑酮只是青霉素水解成为青霉烯酸的中间产物(图4)。
鲁宾逊提出的噻唑-唑酮结构是站不住脚的。
1.6 三环结构有科学家从青霉素水解产物青霉素二酸(Penillic acid)判断青霉素的结构是三环结构。
3个环中没有碱性基团,与实验事实相符合,这是三环结构有利的一面。
而这种结构面临的困难是分子中的1个碳原子与3个电负性大的原子(2个N原子,1个O原子)相连,它的稳定性令人质疑。
事实上,一个简单的示踪原子的方法就可以排除这种结构的可能性。
在反应前引入2H+,按照三环结构理论,2H应当出现在产物青霉素二酸的羧基中(图5),而实验结果令三环结构的支持者们无言以对。
2H出现在了2H2O中,与他们提出的水解历程完全相悖。
图5 三环结构理论此外,IR光谱数据显示青霉素在双键区有3个吸收带,说明青霉素分子中有3个双键(不包括侧链)。
而三环的结构在IR光谱下只可能有2个吸收带,难以自圆其说。
青霉素的三环结构很快被否定了。
化学家后来对三环的研究表明,青霉素水解成为青霉素二酸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这种三环物质只是复杂重排反应的中间产物。
令人深思的是,2种错误结构的支持者所提出的青霉素结构都只是青霉素水解的中间产物。
1.7 β-内酰胺结构最能支持β-内酰胺结构的依据是苄基青霉素在镍合金的催化作用下发生脱硫反应得到2种产物(图6)。
另外,IR吸收光谱表明产物a脱硫苄基青霉素是一个β-内酰胺结构,其钠盐在双键区的3个吸收带(1720 cm-1,1670cm-1,1585 cm-1)分别对应了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侧链羰基与羧酸根。
这个得到2种产物的竞争反应强烈支持β-内酰胺结构。
而β-内酰胺结构也可以合理解释青霉素的水解产物青霉素二酸、青霉烯酸、青霉噻唑(Penilloic acid)、青霉酸(Penicilloic acid)等。
β-内酰胺结构的反对者们则提出了支持者当时难以回答的问题:酰胺化合物由于存在N—CO←→N+=C—O-的共振而稳定。
已经确认为β-内酰胺结构的脱硫苄基青霉素符合这一规则显示出了预期的稳定性,而青霉素相对不稳定的多,很容易丧失其生物活性。
另外,按照共振理论,青霉素的共振式如图7所示。
后面这种物质是不合适的,一是因为当时理论已证实小的双环体系中桥头碳不允许是双键,二是实验结果表明双键相连的4个原子不共面。
β-内酰胺结构在解释这些问题上遇到了困难。
1.8 青霉素结构的最终确定为青霉素结构确定作出最大贡献的是后来引入化学实验的X射线衍射技术。
最初研究青霉素时,培养出的青霉素量少而且纯度很低,加上当时计算设备的不完善,无法用X射线衍射研究青霉素。
但是后来青霉素培养技术的改进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一愿望成为现实。
在众人研究的结果之上,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与查尔斯•邦恩(Charles.W.Bunn)对青霉素X射线衍射结果进行了艰苦并反复的分析,证实了青霉素实际上是一种卷曲的β-内酰胺结构。
另外,由于青霉素结构的特殊性,β-内酰胺环中羰基和氮上的共用电子对不能共轭,加之四元环的张力,造成β-内酰胺环具有高度化学反应活性,易受亲核试剂或亲电试剂的进攻,使β-内酰胺环破裂。
2 青霉素立体构型尽管人们发现了青霉素的β-内酰胺结构,然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现在即使是中学生也可以看出青霉素母核上有3个手性碳,8个旋光异构体中只有绝对构型2S,5R,6R的具有活性。
在科学家工作过程中,获得苄基青霉素经脱硫反应得到的二肽产物,这个重要发现使得研究青霉素的立体构型有了很大进展。
由二肽产物中手性碳的构型可以推知青霉素噻唑环上与β-内酰胺环上2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图8)。
再后来的X射线衍射确定了第3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
青霉素最终结构才完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图9)。
3 青霉素的结构改造青霉素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它的缺点是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窄及过敏反应。
为此,科学家对青霉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即所谓的半合成)。
利用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与不同的羧酸氯化物或混合酸酐进行反应,在青霉素侧链引入不同的基团(图10),得到了效果更好的半合成青霉素。
如目前广泛使用的氨苄青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又名氨苄西林(Ampicillin)和阿莫西林(Amoxicillin)。
临床上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等的感染(图11)。
参考文献[1]Ronald Bentley.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04,81(10):1462-1470 [2][美]Giancarlo Lancini.王以光译.抗生素——多学科研究入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9-93[3][瑞士]Roland Reiner.蒋天蓉译.抗生素入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7-46[4]四川医学院.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6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