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种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种类(40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7种):2019新型冠状病毒(新加)(甲类管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类管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甲类管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INI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项包括:1、尖锐湿疣2、生殖器疱疹3、水痘4、肝吸虫病5、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6、姜虫病7、森林脑炎8、结核性胸膜炎9、人感染猪链球菌10、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1、不明原因肺炎12、不明原因1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14、其他以上种疾病请填入传染病报告卡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传染病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他暴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电话)向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注: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4月30日发布2009年第8号公告,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附:按照国家cdc需求传报卡新增加的必填项与逻辑校验如下:1、14岁以下患儿家长的姓名、联系电话设为必填项。
2、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设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填写其所在的学校或托幼机构、民工填写其所工作的工地或建筑队。
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

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等方式传播至健康人群的疾病。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传染病进行法定分类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传染病的法定分类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传染病按照传染性严重程度分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极强,病原体易使广大人群患病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染性极强,对人群造成的危害较大。
我国目前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有霍乱、鼠疫、霍乱、宫颈癌、钩端螺旋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对于甲类传染病的管理要求非常严格,包括报告、隔离、医疗救治等方面。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较强,对易感人群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对人群造成的危害较大。
我国目前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有霍乱、鼠疫、霍乱、宫颈癌、钩端螺旋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对于乙类传染病的管理也要求非常严格,包括报告、隔离、医疗救治等方面。
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一般,对易感人群造成危害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对人群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小,传播速度也相对较慢。
我国目前规定的丙类传染病包括疟疾、伤寒、痢疾、白喉、百日咳等。
对于丙类传染病的管理相对宽松,但也要求加强监测和控制。
二、传染病的法定管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对传染病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旨在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1.传染病的报告制度传染病的报告制度是指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当依法报告传染病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病原体信息。
报告传染病的单位应当及时、准确地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传染病疫情。
而且《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具体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
医疗卫生单位应当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及时报告,并且要求对疫情进行调查、处理,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2.传染病的隔离治疗传染病的隔离是指对传染病病例、病原体携带者进行隔离处理,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我国法定传染病分几大类,各多少种?

1、我国法定传染病分几大类,各多少种?答、甲乙丙三大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2、甲类传染病有哪2种?答、鼠疫、霍乱3、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答、甲类2小时、乙丙类24小时4、肺结核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答、咳嗽咳痰咯血发热胸痛超过3周5、接种疫苗禁忌症有哪些?答感染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免疫缺陷病患者过敏体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血液病患者6、卡介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答、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附着处,皮内注射0.1ml6、白破疫苗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答、臀部,大腿前部外侧或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肌内注射0.5ml7、在冻制冰排时,冰排与低温冰箱箱壁之间应留的间隙答3~5cm8、冷藏包脊灰疫苗的放置方式答、脊灰疫苗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靠近冰排放置。
9、什么叫传染源?答、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段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是10、什么叫病原携带者?答、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11 什么叫传播途径的概念?答、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易感机体,它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12、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答、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昆虫传播13传染源包括哪些?答、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14、2种减毒活疫苗(8月龄)注射方法方法?答、1种注射疫苗与1种口服疫苗可以在同一天或不同时间接种、2种注射用减毒活疫苗未同时,必须间隔28天15、疫苗分几类?答、分一类、二类两大类16、预防接种前实施“三查七对?答、“三查”是指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是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接种工作人员经“三查七对”核实无误后,方可对符合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
17、注射疫苗,为防止疫苗外溢,如何拔针?答、应将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度角,然后拔出针头;勿用乙醇棉球棉球或干棉球按摩注射部位。
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

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在管理方法上,将35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对甲类传染病实行强制管理,对乙类传染病实行严格管理,对丙类传染病实行监测管理。
下面就对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在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等方面作一简介。
1 甲类传染病1.1 鼠疫病原体:鼠疫杆菌。
传染源:家鼠、野鼠等啮齿动物。
传播途径:腺鼠疫为鼠蚤、肺鼠疫为飞沫或尘埃。
症状:高热与中毒症状,皮下和粘膜出血、心衰、休克。
预防:(1)接种鼠疫无毒活菌苗;(2)灭鼠、灭蚤。
1.2 霍乱病原体:霍乱弧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症状: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及周围循环衰竭预防:(1)接种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2)隔离患者、带菌者;(3)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2 乙类传染病2.1 病毒性肝炎2.1.1 甲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甲型肝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健康带毒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症状:食欲不振、乏力,胆红质尿、厌油、皮肤、巩膜出现黄染。
预防:(1)接种甲型肝炎疫苗;(2)隔离患者;(3)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2.1.2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健康带毒者。
传播途径:血液、密切接触及围产期传播。
症状:恶心、厌油、腹胀、肝区肿痛、肝功能异常。
预防:(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2.2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2.2.1 细菌性痢疾病原体:志贺氏菌属分志贺菌(A)、福氏菌(B)、鲍氏菌(C)、宋氏菌(D)4群,我国主要为B群。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感染。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
人群易感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冬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
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的排泄物(飞沫等)传播的。
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
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
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1、坚持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环境消毒,疫情上报。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
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 1 -。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5.经节肢动物传播: 其传播方式有两种:
①机械性传播 ②生物性传播 流行特征包括: (1)地区性分布特征; (2)明显的职业性; (3)一定的季节性; (4)青壮年发病较多。
6.经土壤传播:
经土壤传播疾病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病 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接触的 机会与频度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按一般流感报告)、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 、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丙类共计。
非法定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 (不是血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 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二、 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时限
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 报告时限: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疾病控制机构 报告(网络报告)。
2、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的报告时限: 于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网络报告) 。 非法定传染病也要报告。
四、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
(一)、传染的概念及特点 传染病的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 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 途径、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
动物。它包括: 1.病人 2.病原携带者 3.受感染的动物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潜伏期1—7天,一 般为2—3天。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到病后10天内具 有传染性。 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的这 段时间。不同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样,短至数
法定传染病有多少种,分为几类(一)2024

法定传染病有多少种,分为几类(一)引言:法定传染病是指依据各国法律规定,必须向政府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防治的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和分类标准因国家而异。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分类和种类。
正文:一、按传染源分类1. 嗜人性传染病:主要由人作为传染源,例如流感、麻疹等。
2. 嗜兽性传染病:主要由动物作为传染源,例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
3. 嗜虫性传染病:主要由昆虫和寄生虫作为传染源,例如疟疾、登革热等。
二、按传播途径分类1. 空气传播传染病:通过空气中的飞沫、飘尘或尘埃传播,例如肺结核、麻疹等。
2. 接触传染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源或接触携带病原体的物体传播,例如COVID-19、霍乱等。
3. 食物水源传染病:通过食物或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例如肠道传染病、痢疾等。
4. 虫媒传染病:通过昆虫或寄生虫媒介传播,例如疟疾、蚊媒传染病等。
三、按传染的严重程度分类1. 甲类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传播速度快,病例发展严重且有较高死亡率,例如鼠疫、埃博拉病毒等。
2. 乙类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有较大威胁,传播速度较快,病例发展严重但死亡率相对较低,例如HIV/AIDS、霍乱等。
3. 丙类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有一定威胁,传播速度适中,病例发展一般但死亡率相对较低,例如流感、肺结核等。
4. 丁类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有较小威胁,传播速度较慢,病例发展轻微或无症状,例如普通感冒、水痘等。
四、按控制措施分类1. A类传染病:需要采取强制隔离和强制治疗的传染病,例如麻麻风病、埃博拉病毒等。
2. B类传染病:需要采取强制隔离或强制治疗的传染病,例如狂犬病、肺结核等。
3. C类传染病:需要采取一般的隔离和治疗措施的传染病,例如流感、腮腺炎等。
五、按报告和监测要求分类1. 甲类传染病:需要即时报告并进行紧急监测的传染病,例如新冠肺炎、鼠疫等。
2. 乙类传染病:需要每日报告并进行常规监测的传染病,例如霍乱、艾滋病等。
3. 丙类传染病:需要每周报告并进行定期监测的传染病,例如结核病、疟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2013年11月3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文件中诸如“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按甲类传染病控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2、乙类26和丙类11。
甲类传染病: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人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指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5岁以下儿童出现以下病例、列为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
(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4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