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井斜及其控制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钻井工程复习题终极版答案

一、名词解释1、岩心收获率:在取心钻井过程中,实际取出岩心的长度与本次取心钻进进尺的百分比。
2、装置角:在井底平面上,以高边方向线为始边,顺时针旋转到装置方向线所转过的角度。
3、拉力余量法:在钻柱设计过程中,考虑钻柱被卡时的上提解卡力,钻杆柱的最大允许静拉力应小于其最大安全拉伸力的一定值(拉力余量)的设计方法。
4、压持效应:在钻井过程中,井内存在一定压差,在压差作用下井底的岩石碎屑难以离开井底,造成钻头重复破碎而导致钻进效率下降的现象。
5、窜槽:指在注水泥过程中,由于水泥浆不能将环空中的钻井液完全替走,使环形空间局部出现未被水泥浆封固的现象。
6、门限钻压:指钻头牙齿刚刚吃入岩石时的钻压,其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性质。
7、上覆岩层压力:指该层以上岩石基质和岩石孔隙内流体的总重力造成的压力。
8、先期裸眼完井:钻至油气层上部下套管固井,然后钻开生产层的完井方法。
9、水泥稠化时间:指水泥浆从配置开始到其稠度达到其规定值(API规定水泥浆稠度达100BC)所用的时间。
10、钻柱中和点:指钻柱上轴向力为零的点。
11、岩屑运载比:岩屑在环空的实际上返速度与钻井液在环空上返速度之比。
12、欠平衡压力钻井:指在钻井过程中保持井内钻井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压力的钻井技术。
13、岩石可钻性:岩石被钻头破碎的难易性,反映了岩石的抗钻能力。
14、水锁效应:钻井液中的水侵入油层,封锁孔喉,使油流阻力增大的效应。
15、井漏: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或水泥浆漏入地层中的现象。
16、气窜17井斜角:指该点在井眼轴线上的切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
18、牙齿磨损量:钻头牙齿磨损掉的高度与牙齿原始高度之比。
19、工具面:弯接头的轴线是一条折线,折线构成的平面称为弯接头的工具面。
20、地层破裂压力:在井下一定深度裸露的地层,承受流体压力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液体压力达到一定数值时会使地层破裂,这个液体压力叫地层破裂压力。
21、表观粘度:在某一流速梯度下,剪切应力与相应流速梯度的比值。
第五章:井斜及其控制

(2)井斜角(α): 井斜角( )
指井眼方向线与重力线之间的夹角。单位为度( 指井眼方向线与重力线之间的夹角。单位为度(°)。 井眼方向线: 井眼方向线: 过井眼轴线上某测点作 过井眼轴线上某测点作 轴线上 井眼轴线的切线, 井眼轴线的切线,该切线向 井眼前进方向延伸的部分称 为井眼方向线。 为井眼方向线。 井斜角增量( ∆α ): 井斜角增量( 下测点井斜角与上测点 井斜角之差。 井斜角之差。
1磁铁定向法双罗盘定向法双罗盘测斜仪定向磁铁安装在无磁钻铤上上罗盘处在定向磁铁位置指针标志工具面方位下罗盘远离定向磁铁指针指向正北方位
钻井工程
井斜及其控制
——钻井工程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制作
第五章 井斜及其控制
本节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井斜及其控制标准 井斜原因
第三节 控制井斜的措施 第四节 虹吸测斜仪
二、衡量井斜的参数
目的:掌握有关参数的概念及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 目的:掌握有关参数的概念及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
1.轨迹的基本参数
测量方法:非连续测量,间断测量。 测段” 测点” 测量方法:非连续测量,间断测量。“测段”,“测点”。 井深、井斜角和井斜方位角----轨迹的三个基本参数。 轨迹的三个基本参数。 井深、井斜角和井斜方位角 轨迹的三个基本参数 (1)井深(或称为斜深、测深) 井深(或称为斜深、测深) 井口(通常以转盘面为基准)至测点的井眼长度。 井口(通常以转盘面为基准)至测点的井眼长度。 以字母D 表示,单位为米(m) (m)。 以字母Dm表示,单位为米(m)。 井深增量(井段) 下测点井深与上测点井深之差。 井深增量(井段):下测点井深与上测点井深之差。 表示。 以ΔDm表示。
(a) 井斜曲率对比图 (b)
定向井轨迹控制办法

定向井轨迹控制实施办法一、定向井技术规程1.定向井施工钻机,应按如下公式选择钻机类型,钻机原有能力=井深(斜深)×(1+井斜角/100),以确保安全运行。
2.定向井施工前,必须作出详细的剖面设计,定向段造斜率按3.6°/30米,复合钻近增斜段按4°/100米,最大井斜与原设计最大井斜相符。
7.井斜超过40度,或位移超过500米的井段,钻具在井下静止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
8.井下钻具的摩阻,应控制在钻机允许范围之内,对大斜度、大位移井特须注意观测,必要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摩阻,如加减阻剂等。
9.当定向井位于井位密集的油区或在井的设计方向有一至数口已钻井时,为避免新老井眼相碰,必须参考老井有关资料,作出合理的井深设计;施工中运用防碰技术,严密监视及控制井眼发展趋势,两井轨迹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米。
10.要求定向井各项技术资料及施工记录齐全、准确、及时、并充分利用已有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定向中靶率和降低综合成本。
二、定向井安全施工规定(一)井身轨迹控制1.严格按设计施工。
井身轨迹尽可能接近设计的井身轴线,保持井身轨迹圆滑。
造斜点、最大井斜角均不得随意更改。
定向前直井段之井斜角控制在1°/1000米以内。
2.严格控制全角变化率12°~13°/100米。
一般情况下使用1°单弯螺杆定向。
(二)泥浆1.固控设备必须全功能运转,使用率不低于95%。
泥浆密度1.20以下固含10%,1.60固含25%,含砂量小于0.3%。
2.泥浆要有良好的润滑性,对其润滑性要定深化验。
定向前化验一次,定向后200米或每天化验一次。
泥浆摩阻系数符合设计要求。
3.为了保持良好的润滑性,泥浆中必须加入足量的润滑剂或混入原油。
加润滑剂和混原油可交替使用。
(三、)钻具管理1.入井钻具应有记录,并打钢印号、丈量内外径及长度,计算准确,确保井深无误,为施工提供数据。
2.为保证井下安全,钻具结构要简化。
直井定向井井斜控制

最大特点:柱面展平后,井眼长度和井斜角都保持不变。
优点:
凭着这两张图,即可了解井眼的空间形状,可以反映出井
身参数的真实值,作图容易,利用测斜资料算出每个测点 的坐标位置,即可作图。
H
§3-3 直井钻井技术
三、井斜的危害 1、使井眼偏离设计井位 ,将打 乱油气田开发的布井方案。 2、使井深发生误差,使所得的地 质资料不真实。 3、给钻井工作增加困难,甚至造 成井下复杂事故。 4、使钻柱磨损和折断或造成井壁 坍塌及键槽卡钻等事故。 5、下套管困难,套管居中,影响 固井质量。 6、影响采油及注水工作,常引起 油管和抽油杆的磨损和折断,甚至 造成严重的井下事故。 所以,井斜过大对油气田的勘探 和开发都有很大危害。如何控制井 斜是钻井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2)层状地层对井斜的影响
钻头在倾斜的层状地层中钻进时,当钻至每个层面交界处时,此处岩层不能长时 间支持所加的钻压而趋向沿垂直层面发生破碎。在井眼上倾一侧的小斜台很容易 钻掉。相反,在井眼下倾一侧却残留一个小斜台;它就向小变向器作用一样,对 钻头施加一个横向力,把钻头推向上倾的一侧,从而引起井斜。
参数的真实值。
井眼轴线的图示法
二、柱面图表示法:
包括两张图:
一张是水平投影图,相当于俯视图,与投影图表示法相同; 一张是垂直剖面图(横坐标 P,纵坐标D或 H),与垂直投影
图不同,它不是在某个铅垂平面上的投影。
垂直剖面图的形成:实钻井眼是一条空间曲线,设想经过
这条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作一条铅垂线,所有这些铅垂线就构成 了一个曲面。
2、钻具原因
钻具导致井斜的主要因素是钻 具的倾斜和弯曲。一是引起钻头 倾斜,在井底形成不对称切削; 二是使钻头受到侧向力的作用, 迫使钻头进行侧向切削。 (1)导致钻具的倾斜和弯曲的 原因: ①由于钻具直径小于井眼直径 钻具和井眼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②钻压使下部钻具受压弯曲。 弯曲钻柱将使靠近钻头的钻具弯 曲更大。 ③下入井内的钻具本来就是倾 斜和弯曲的。
科学钻探常见问题及答案

1.为什么要进行科学钻探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资源、能源、生活的空间和生存的环境,但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泥石流等),人类为了本身生存的需要,迫切地希望了解地球。
但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仍然所知甚少。
长期以来,地球科学家们试图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来探测与研究地球内部,但所获得的认识都是间接的。
科学钻探是唯一能获得地下深处真实信息和图象的地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解决所面临的资源、灾害、环境等重大地学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被誉为“伸入地壳的望远镜”。
2.科学钻探的主要领域有哪些科学钻探是为地学研究的目的而实施的钻探,它是通过钻孔获取岩心、岩屑、岩层中的流体(气体和液体)以及进行地球物理测井和在钻孔中安放仪器进行长期观测,来获取地下岩层中的各种地学信息,进行地学研究。
只要是满足以上条件的钻探活动皆可称之为科学钻探,而不论其钻探的区域、钻孔的深浅和钻孔直径的大小。
按照区域划分,可分为大洋科学钻探、大陆科学钻探、湖泊钻探、冰心钻探和外空钻探。
科学钻孔的深度可浅至数毫米(美国火星钻探),深至数千米、甚至上万米,世界上最深的科学钻孔(同时也是世界上的最深钻孔)是深度为12262米的科拉超深钻(俄罗斯)。
目前大陆科学钻探已在全球形成宏伟的整合计划,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有2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板块构造、火山与地震活动、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陨石撞击与灾变事件、地热与流体系统和大陆与地幔动力学等,并与国际大洋科学钻探联手,意味着一个探测地球的新时代的来临。
3.海洋科学钻探发展的历程1961年——1966年美国的“莫霍面计划”;1966年6月——1983年11月深海钻探计划(DSDP);1985年——2003年大洋钻探计划(ODP);2003年10月——2013年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各钻探计划所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莫霍面计划”第一次深海钻探成功,证明洋底地壳第二层由玄武岩组成;DSDP计划完成了近百卷的DSDP初期报告,证实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建立了板块学说,催生了古海洋学这一新学科;ODP计划揭示了洋壳结构和海底高原的形成,证明了气候演变的轨道周期和地球环境的突变事件,分析了汇聚大陆边缘深部流体作用,发现了海底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IODP正在为揭示地震机理,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过程做进一步的研究。
斜井施工安全技术与风险控制

斜井施工安全技术与风险控制一、风险分析相比于隧道的正洞施工安全风险,斜井施工的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1)如果斜井与正洞连接处的专项施工技术方案不合理,可能造成隧道坍塌。
(2)对于富水长大斜井,若抽排水专项技术方案不合理或抽排水设备配置不足,可能造成掌子面积水甚至发生施工人员淹溺事故。
(3)若斜井运输中车辆超速、超载、超限,可能发生车辆伤害。
(4)斜井与正洞交叉口处若无专人指挥,无反光警示镜,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伤害。
(5)若照明不良,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触电伤害等。
(6)作业平台若制动不良或制动装置失效,可能因坡度大使平台移动造成高处坠落伤害或物体打击伤害。
(7)如果斜井提升设备未按规定装设保险装置或斜井钢丝绳失效,可能导致车辆碰撞损毁甚至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
(8)斜井施工中,如果施工人员乘坐斗车、矿车,可能造成车辆伤害。
二、风险控制重点(1)对于富水长大斜井,须确保抽排水设备配置齐全且保证其性能良好,以免发生突涌水灾害时掌子面积水。
(2)严防车辆超速、超载、超限、载人等不安全行为。
(3)杜绝斜井提升设备的保险装置或斜井钢丝绳失效等不安全状态。
三、风险控制技术措施(一)水的处理(1)斜井井口周边的截水、排水系统和防冲刷设施应在开挖前妥善规划,尽早完成。
斜井洞门应及早施作。
(2)斜井施工应根据斜井出水量进行抽排水设计,配置满足抽排水需要的各种设施和设备。
长大斜井应制定专项抽排水设计方案及应急预案,方案应经有关单位评审。
(3)斜井废弃时应按要求做好排水、加固,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二)开挖(1)斜井的边、仰坡开挖不应采用大开挖、大爆破,开挖坡面应及时进行防护,坡面有危石时应进行清除或防护。
(2)斜井与正洞连接处的施工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按程序报批后方可实施。
(3)斜井与正洞连接处在开挖前应检查围岩稳定情况,必要时采取超前预加固措施。
开挖后,应及时支护和监控量测,围岩稳定性差时应及早施作二次衬砌。
定向井钻井技术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定向井钻井技术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定向井钻井技术是石油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主要通过控制钻井工具的运动轨迹,实现对目标地层的有效钻探。
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工程技术要求,定向井钻井技术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严重影响钻井作业的进展。
针对定向井钻井技术常见问题,制定有效的处理对策显得极为重要。
一、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1. 钻井工具偏离设计轨迹当钻井工具偏离设计轨迹时,会导致目标地层探测失败,严重影响钻井效率。
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复杂、井眼钻斜控制不够精准、井下测量数据不准确等。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地质条件的分析和预测,调整钻井方案,合理选择井眼位置和方向。
(2)严格控制井眼钻斜角度和方向,采用精准的定位技术和测井工具,及时调整钻井方向。
(3)加强井下测量数据的监测和校正,确保勘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钻井工具卡钻钻井工具卡钻是定向井钻井技术中的常见问题,一旦发生会导致钻井作业中断和工程设备损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卡钻的原因很多,如井眼附近地层发生坍塌、钻井流体黏度过大、井底流通受阻等。
为应对这一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2)合理设计和使用钻井流体,确保流体的黏度和流通性。
(3)及时处理井底流通受阻问题,保障钻井工具的安全运转。
3. 井眼大小不符合设计要求定向井钻井技术中,井眼大小不符合设计要求是一个常见问题,一旦出现会造成油气漏失和井壁稳定性问题。
井眼大小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原因可能是钻进参数设置错误、井眼控制不当等。
为应对这一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井眼测量和监测,确保实时掌握井眼大小情况,及时调整钻井参数。
(2)合理设置钻进参数,保证井眼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3)加强井眼稳定性的监测和控制,及时采取加固井壁的措施。
4. 钻井液密度不稳定钻井液密度不稳定会导致井壁稳定性差,井内压力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钻井作业的安全和进展。
出现这一问题可能是因为井底地层压力异常、钻井流体配方不当等。
塔里木超深井深部井斜控制技术

r ri~, 量 1 ~1 S , 压 l .~1 a 钻 进 井 段 ・ n 排 a 3 5L・ 泵 55 8MP 。
不大 。
73 8 77 3 71, 尺 3 5 7m, 斜 由 1.8 降 至 5 ~ 0 . I进 4 T 4. 井 4 39 。
2 超 深 井 深 部 井 斜控 制技 术
针 对 塔 里 木 超 深 井 井 段 施 工 中 的井 斜 问 题 .进 行 了 系 统 分 析 与 深 入 研 究 ,推 荐 应 用 以 新 技 术 为 主 、 传
47 。每 10m 降斜 2 6 。应用结 果表 明 : . , 0 8 . 。 6 MWD加弯 螺 杆钻具 纠斜 钻进 是一 种安 全 、 高效 、 简单实 用 的纠斜 钻 进方法 , 仅在井 斜控 制 困难时有 使用 价值 , 常规 不 在
井 斜 比较 成 功 。钻 具 组 合 : 2 5 9mm 钻 头 ( 轮 、 + 1. 牙
P C) P w r V 钻 具 + 2 59Fm 稳 定 器 + 阀 + D + o e— 6 1.i l 浮 MWD
生井 斜 的井段 。 了充 分发挥 钟摆 钻具 的作 用 , 尽可 为 应
70 58 3 钻 压 l ~ 0k 转 速 5 ・ i~, 环 测 多 2 .11 , 3 0 4 N, 0r r n 循 a
快 速 纠斜 。
T 1 在 五 开 时 曾 多 次 采 用 各 种 常 规 的 防 斜 打 直 S 井 技 术 , 但 都 没 有 控 制 好 井 斜 。 后 来 用 弯 螺 杆 钻 具 加
在 68 01 井 斜 38 。 当 钻 至 井 深 72 0m 时 井 斜 0 1 3时 .1 。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井斜及其控制技术一、柴达木盆地勘探开发以来,井斜问题一直是影响钻井速度和井身质量的一个难题,大家虽然作了很多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井斜控制一直未很好解决,总结已钻井经验教训,对指导和提高钻井水平十分重要。
统计分析9.5期间以来,钻井防斜方面所采取的技术(深井、重点井防斜钻具组合见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在柴达木盆地35个构造上统计53口探井,有14口井井斜超标,占探井比例的26.4%,尤其是其中18口井深超过4000米的井有13口井斜超标,即占深井比例72.22%,这也是深井钻井速度慢的重要原因。
2、统计53口探井钻具结构,只有3口井基本全井使用扶正器钟摆钻具结构,占统计井比例5.66%,浅井段使用扶正器,深井段使用光钻铤的只有4口井,占统计井比例7.55%,近87%的井是使用塔式钻具或单一光钻铤组合,这是井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
3、使用扶正器钻具结构3口井井斜情况分析:(1)、鄂Ⅰ-2井井斜控制:根据邻井资料该构造浅部和下盘地层的地层倾角大,预计1100米以上地层倾角70°,1100~2000米井段倾角50-30°,邻井多为1200米以浅的井,增斜率1-2°/50m,平均井斜角23.5°(750m),最大井斜角25.5°(760m)。
井斜控制思路与办法该井在井斜控制方面,主要采取轻压吊打的办法,在567.47米之前,用牙轮钻头,60-70KN钻压钻进,井斜一直控制较好,在567.47-694米井段,采取PDC钻头,30-40KN钻压钻进,井斜在640米后突然增斜,该井的测斜采用每钻进50-100米测斜一次,结果如下:40′/350m,50′/424m,1º/472m,1º15′/533m,2º30′/640m,4º15′/684m,5º/691m。
增斜的主要原因是地层特性变化所致。
以上井段钻具组合中未使用扶正器,采用塔式钻具,对井眼质量不利,根据邻井资料,该井断层下部井段极易造斜,造成井眼轨迹急剧变化,同时光钻铤钻具钻出的井眼不规则,井眼质量差。
井身质量成为制约钻井速度和能否顺利进″套管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设法在钻具中加入钻具扶正器,行电测、下133/8并制定详细的安全技术措施,以保证井身质量和井下安全。
实施情况与效果针对高陡构造井易斜的特点,正确处理速度与井身质量的关系,在总结井斜控制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确保深井安全采取填井纠斜。
钟摆钻具加PDC 钻头防斜技术,加强测斜控制钻压,有效地控制住了井斜的增长趋势。
填井后在井斜控制方面经历了两个过程:①纠斜钻井:5月1日-5日自井深600米纠斜钻进至原井深694米,措施上采取了刚性较强的钻具组合纠斜。
钻具组合为:钻头+9″钻铤2根+扶正器+9″钻铤1根+扶正器,钻井参数为:钻压:15-20KN,转速:58-70转/分,纠斜效果:测点691m井斜由5°降至4.3°。
②采用上述钻具组合钻至井深701.39m,将钻具组合调整为钟摆钻具组合,钻具组合为:钻头+9″钻铤3根+扶正器,用该套钻具组合加PDC钻头钻进,通过控制钻压使井斜趋势稳中有降,达到了较好的防斜效果,充分证实这套钻具组合在鄂Ⅰ2井防斜纠斜的有效性,钻至井深1518米,单点测斜井斜为2.5°。
1390米对比电测成果为:地层倾角测井成果井径测量不规则井段本井300-700米、1100-1380米井段泥页岩密度逐渐降低,地层呈欠压实,其中590-690米、1180-1200米、1300-1380米井段泥页岩密度较低(2.03-2.2),加之地层倾角大,局部井段井壁不稳定,坍塌,与井径测量解释成果基本稳合。
另外,从局部井段呈椭圆形井眼情况看,已钻井段地应力不明显,大部分井段井壁较稳定。
(2)、鸭湖构造上钻的几口井(鸭参1井、鸭参2井、鸭参3井)井斜都较大,鸭参3井最大井斜11о45′/3250m,井斜严重段在1800-3800m,鸭参2井原井最大井斜15о45′/2005m,井斜严重段在1600-2005m,被迫填井侧钻,即使这样,完钻最大井斜10о/2340m。
根据邻井资料显示其井斜的主要原因是采用防斜效果不好的光钻挺钻具结构,且钻压使用也不合理,因此在本井的实际钻井过程中考虑用双扶正器“大钟摆”和单扶正器“小钟摆”的钻具组合,并严格控制钻压钻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井在二开井段钻进中,坚持每100~150米单点测斜一次,通过测斜结果及时调整钻井参数,使井斜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当钻至1706.15米由于震击器折断被迫从1480.00m侧钻,侧钻至1700.00米考虑到井下安全开始采用单扶正器组合钻进,全部用牙轮钻头,且在钻压使用上相对较高,井斜有一定的增斜趋势:从1700.00~2000.00米井斜角由0.65度增至3.12度,通过及时调整钻井参数,井斜由3.12度降至中完2100米时的2.36度,整个井段井斜控制良好,井眼轨迹平滑。
三开井段根据二开中完时井斜不大且有降斜趋势,考虑到光钻铤组合钻出的井眼轨迹变化大,决定采用双扶正器钟摆钻具组合用PDC为主,牙轮钻头为辅,采用高转速低钻压钻进,并坚持100米~150米单点测斜一次,根据测斜情况及时调整参数,使井斜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其中在三开中期由于井下事故频繁,双扶正器组合钻进扭矩较大,为了减少施工风险从3208.65米决定采用单扶正器组合钻进。
但随着井深的增加,井底温度较高(>100℃)严重影响了测斜底片的成像,因此从3126.00米以后被迫取消了单点测斜工作。
通过电测资料显示从2100.00米以后井斜角逐步降低,井斜角全部在设计范围内。
本井段最大井斜角2.58度(井深2125m),最大全角变化率0.95°/25m(井深3480m)四开井段全部使用PDC钻头高转速低钻压,双扶正器钟摆钻具组合钻进,井下情况正常,井斜角较小,井眼轨迹平滑无狗腿,是全井井眼轨迹控制最好的一段。
本井段最大井斜角1.89度(井深4625m),最大全角变化率0.42°/25m(井深4750m)。
经电测资料证实本井的井身轨迹控制很好,最大井斜3.12°(井深2100m)、最大全角变化率0.95°/25m(井深3480m),井底水平位移55.50米,与本地区其它几口井形成了较大的反差,鸭深1井是该地区井身质量控制最好的一口井,为本区块防斜打直井积累了经验。
鸭深1井井眼轨迹数据(3)、砂新1井在171/2″井眼采用9″、8″、61/4″塔式组合钻到1237m井斜控制在1º以内,121/4″井眼采用双扶正器组合钻到2116m,井斜控制在4º左右,然后采用偏轴接头配合单扶正器钻到2860m,钻压3-5T,转数100转/分,机械钻速0.85m/h,井斜由4º↗5.8º,其原因是地层倾角、倾向变化无常,偏轴距不能满足地层倾角的平凡变化,因而偏轴接头未起到应有效果。
起出下单扶正器小钟摆钻到中完井深3814m,井斜维持在6º30ˊ左右,3800m以上井身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81/2″井眼甲方放开井斜标准不再限制, 81/2″钻头开钻采用双扶正器大钟摆,钻压加到17-18T,井深4000米井斜迅速由6°30′↗24°45′,最大井斜4160米为34.56°,井底水平位移445.3米。
砂新1井在121/″以上井段防斜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大钟摆,小钟摆,偏轴接头,同时用3-5T吊打,机械钻速从3.27m/h↘0.85m/h,防斜导致周期延误,81/2″钻头开钻虽然钻具结构合理,由于甲方放开井斜控制,思想上松懈防斜措施,导致砂新1井井斜严重超标。
4、茫南1井在防斜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最终井斜4200米为16.6°,位移566.88米。
该井在2157米以上井段采用9″、8″、7″塔式钻具组合,钻压22-24T,井斜在4°左右,在2175~2228,2255~2267米两个井段分别使用柔性钻具,3-6T钻压,效果不明显,121/4″井眼中完井深2320米井斜5°。
81/2″钻头开钻采用7″钻铤配214mm单扶正器、柔性钻具和7″钻铤15根,2600米以前4~12T钻压,井斜仍在8°左右,后放开钻压到18~20T,井斜上升到16~17°至完钻。
茫南1井三次使用柔性钻具组合,786~2320米基本是吊打,81/2″井眼配7″钻铤强有力的刚性组合,华北公司领导、4555钻井队生产骨干积极想办法,但效果不好,机械钻速只0.5m/h,2637米以后甲方对井斜不再作要求,放开钻压18~20T钻进,井斜由2650米的8°迅速上升到2750米的11.5°、3150米的16.7°。
柴4井,由于干柴沟构造地层倾角大,软硬交错,井斜问题一直很严重,柴1井2100米井斜27.5°,柴2井1950米井斜28.75°,柴3井1000米井斜11.5°。
柴4井121/4″井眼二开采用113/8″钻铤三根加8″、7″塔式钻具,6~18T钻压,钻到1991米井斜12°左右。
81/2″钻头开钻后配7″钻铤,4T钻压吊打至3047米井斜26°,被迫填井从2830米侧钻,使用214mm扶正器、7″钻铤柔性钻具,81/2″井眼中完井深3147米井斜13°。
6″井眼完钻井深3327米井斜35°17′。
干柴沟构造算井斜严重地区,目前常用的防斜技术控制不了井斜。
5、利用弯接头配螺杆钻具纠斜在探井、生产井都有运用,尤其尕斯库勒构造的跃485井比较典型,该井完钻井深3944米,由于井斜超标,三次用弯接头纠斜,教训十分深刻。
第一次用1.5°弯接头纠斜井段1434~1518米,井斜由4°30′↘3°20′,方位150°↗170°。
第二次纠斜井段1722~1780米,井斜由6.48°↘6°,方位157°↘99°。
第三次用2°弯接头纠斜井段2546~2847米,井斜由17.21°↘10.08°,方位150°↗336°。
即便三次用弯接头纠斜,最终3200米井斜仍在32.5°,由于井眼轨迹严重不符合要求,该井完钻后无法投产而报废。
同在该构造的跃8-9井,完钻井深3920米,分别在1062米,1616米,3215米三次用弯接头纠斜,但最大井斜1050米为14.8°,井底位移239米仍然不符合要求,且井眼轨迹不好(井斜数据及井眼轨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