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章节测试:13-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模式江苏模块三 第十一单元 第24讲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向孟子问政”“尽量挽留”,反映出当时士阶层在政治上
的活跃,社会地位凸显,故D项正确。 Nhomakorabea答案:D
4.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解析: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受到没有实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 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②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 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④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 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⑤ 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 “兼 爱”“ 非 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 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运动。百家争鸣奠 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 传统文化 的源头。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解析: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
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受
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
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
国思想是
()
A.小国寡民
B.仁政、节欲
C.兼爱、节用
D.无为而治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老子要求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不要过分压榨人民,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27
抓基础——主干知识
夯实基础 理清要点
ppt精选
28
ppt精选
29
1.背景:汉初“□15 无为而治 ”的思想到汉武帝时已
不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16 积极有为
的政治思想成
为时代的需要。
ppt精选
30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思想来源:把道家、□17 法家 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
到儒家思想中。 (2)主要内容
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
ppt精选
1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精选
2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精选
3
明备考方向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ppt精选
5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ppt精选
6
抓基础——主干知识
夯实基础 理清要点
ppt精选
7
ppt精选
8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1 士 的活跃和受重用。
ppt精选
35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一个核心:天人感应。,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惠州调研)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2.(2012·潮惠三校联考)下列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是( )3.★(2012·湛江一中模拟)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这两个事例可以说明( )A.法国人对儒家思想非常崇拜B.知识精英希望加大中西方文化交流C.启蒙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D.先秦时期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得以传播4.(2012·汕头摸底)杜维明著书说,“东亚的发展虽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却不只是西方模式的翻版,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儒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起决定作用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5.(2012·潮州模拟)“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
这一学派是(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6.★《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训练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4·来宾模拟)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2.(2014·安徽皖南八校模拟)右图为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 ) A.“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D.“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3.(2014·江苏盐城模拟)《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其矣。
”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得在依靠( ) 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法治建设D.礼乐秩序4.某思想家认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
”下列言论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D.“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5.(2014·柳州模拟)《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
该材料( )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C.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6.(2014·福建德化联考)“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备战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原卷版)

【高频考点解读】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热点题型】题型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例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提分秘籍】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孔子孟子荀子伦理观“性相近”说“性本善”说性恶论治国理念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民本思想提出“仁”的思想,强调“节用而爱人”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历史观主张“克己复礼”,有一定保守性顺应了时代潮流,主张社会进步【举一反三】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热点题型】题型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例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提分秘籍】1.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评价积极消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禁锢了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具有明显不同项目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主题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内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诸子百家学派之一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举一反三】《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新课标) 第26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6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敦沫若把这一阶段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社会的转变”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均有表现,①属于经济领域,②属于政治领域,③属于思想文化领域。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不是这一时期转变的表现,故选A。
答案:A2.“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有教无类④维护周礼,贵贱有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①体现了孔子“仁”“德”思想;②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能强加于其他人,体现了孔子处事原则;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认为不分贫富贵贱,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④体现了孔子提倡维护等级的思想,属于糟粕。
答案:A3.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检测二十四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检测(二十四)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
”这说明()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
2.“夏礼吾能言之,杞(夏禹后裔的封国)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说明孔子()A.熟悉夏商礼制B.感叹杞宋衰落C.重视文献记载D.重建礼法规范解析:选D材料中孔子对夏商礼的遗失非常的遗憾,认为如果文献充足就可了解夏商的礼,反映出孔子因礼法缺失,希望重建礼法规范,故D项正确。
3.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
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解析:选A材料主张人要有独立的思想,做君子之人。
这种理念用来诫勉君臣有利于调节政治关系,故A项正确。
4.(2018·“皖南八校”联考)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
这说明荀子()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解析:选B材料中“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表明人从天命的控制下解放,说明以人为中心,故B项正确。
5.(2018·滨州调研)《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浙江五校联考)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道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C.统治者应尊礼爱民,为政以德D.以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解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指“以道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
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可排除。
【答案】B2.(2013·德州校际联考)“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解析】材料反对一味重视节俭而轻僈等级差别,甚至不允许个体差异和君臣上下差别的存在,不能正确理解礼对于建国家、壹天下的价值所在。
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
故答案是B。
【答案】B3.(2013·温州适应性测试)“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
题干材料大意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
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C。
【答案】C4.(2013·郑州二模)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净无为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与阅读能力。
材料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见,作者主张实行仁政,故选C。
【答案】C5.(2013·成都毕业班检测)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
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解析】“守株待兔”的故事的意思是不知道变通,一味依据以前的做法或经验。
韩非子这一故事的寓意就是适时进行改革,不要一成不变。
【答案】A6.(2013·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韩非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这体现他的思想主张是()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健全法制C.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D.倡导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
根据题中“要在中央”、“四方来效”这些信息判断,韩非主张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圣人”指君主,“圣人执要”是指君主专制统治。
B、C、D 三项与材料的主张不相符,可排除。
【答案】A7.(2013·湖南长沙月考)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文化圈、经济圈的形成期。
下面对这一阶段历史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解析】明清时期是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和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隋唐时期是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包括影响后世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已经形成。
【答案】C8.“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B.董仲舒C.孟子D.荀子【解析】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种理论的基础。
【答案】B9.(2013·江门调研)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A.“君权神授”思想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解析】本题考查概念理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概念理解为:把儒学上升为中央政府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派别思想,其实质就是在全国统一以儒学为治国思想。
【答案】B10.2013年4月26日,我国出现了月偏食,据了解,未来两年我国仍可看到月全食,其中2014年10月8日和2015年4月4日,我国连续两年可见月全食。
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
”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
”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定条件是汉武帝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考查“天人感应”。
天子代表天管理民众,但是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11.(2014·浙江嘉兴基础测试)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解析】题干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民性天生为善却不能为善,故立王诱导向善,这是天意,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故C项正确;汉代儒家独尊,其因一是董仲舒思想适用了统治需求,但不是主要影响,排除A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思想的基础,但B项不符合“主要影响”的要求;汉代倡儒与尊儒,但D项不是主要影响。
【答案】C12.(2014·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B.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两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D.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体现文化专制,汉武帝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思想专制,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B、C说法正确。
由“坑儒”到“尊儒”,反映统治者加强思想专制手段的改变,与政治制度无关,D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3·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民族贵族深重烙印。
……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
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
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
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
(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
)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三图1和图2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2005年“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材料四(对儒家思想)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12分)(2)请结合材料二,对材料三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
(5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9分)【解析】第(1)问,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归纳;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中“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重实用轻思辨,善于协调群体,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等概括;传播方式根据材料一中“教诲学生,‘删定’诗书”回答;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一中“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分析。
第(2)问,材料三的图1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传承,图2却利用孔子来牟利,紧扣二者的核心思想进行评价。
第(3)问,材料四的观点认为,思想文化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的人、阶级、时代服务。
可根据西汉时期、明清时期、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不同时期儒学思想为政治、经济、教育服务等史实回答。
【答案】(1)背景:奴隶制崩溃。
内容:仁;礼;实用;中庸。
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学生。
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
(2)《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
图2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的宗旨,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
(3)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14.(2013·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