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实录(娄 爽)完美版
《老王》课堂实录2

《老王》课堂实录2《老王》课堂实录2《老王》实录课前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上课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王老”二字。
同学们看后,异口同声大叫“不是王老,是老王”。
同学们发现了老师的错误,乐呵呵地,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
我说:“写成‘王老’行不行呢?”生:“不行,‘老王’他是个平凡的人,连名字也不被人知道。
‘王老’好像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有点尊敬的味道。
”我说:“巴金老了的时候,我们叫他——巴老,我将来老了你们叫我什么?”学生齐答:“严——老。
”我笑眯眯地说:“谢谢同学们!大家读了课文后,对老王有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来评说老王。
用‘老王是个____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生纷纷发言。
) 生:“老王是个不幸的人,表现在他瞎了一只眼,住在破落大院的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个孤独的人,表现在他没有老婆,没有孩子,精神孤独。
”生:“老王是个勤快、本分的人,表现在他每天跑上三楼给‘我们’送冰,冰比别人大一倍而冰价相等。
”生:“老王是个善良的人,表现在他送‘我’先生看病,而变得恐怖、瘦弱的特点,字里行间充满深深的同情。
”生:“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没有’三字表明老王老实本分,没有占我们便宜或欺负我们的意思。
”我说:“‘大概’一词可否删去呢?”生:“‘大概’表示我们的推测,并非老王的想法。
”生:“他活命靠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第一句话交代了老王的职业身份,作为单干户,他的三轮车是破旧的,体现他生活的贫困。
后一句说明他是个老光棍,无儿无女,侄儿又没出息,他非常的孤独。
在这个世界上,他像个孤独的游魂,灵魂的孤独是最痛苦的“老王多么可怜!”(同学们热烈鼓掌)生:“刚才郭婧说的那段肖像描写,让我想到了《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
这位敲钟老人,外貌丑陋不堪,却有着金子一般善良的心;而那位主教,表面道貌岸然,而内心龌龊无比,时时觊觎爱斯美拉达的美貌。
老王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作者平淡质朴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2.注意紧绕文本,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
同时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理解文本。
3.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挖掘老王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底层光芒。
深入理解“活命”“愧怍”的含义,提升学生对作者崇高境界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坐过三轮车吗?见过蹬三轮车的人蹬三轮车时是一个什么样子吗?那是一种什么状态?生:为了生活拼劲了全力的状态。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老王》一文中的老王也是一个拉三轮车的,让我们走进课文《老王》(二)、读课文,说老王1、师提问:文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个?文中哪句话把两个人进行了分类?幸运的人是谁?不幸的人又是谁?2、为什么把老王说成是“不幸的人”呢?体现在哪里?1)齐读课文第二段。
2)假如现在你就是老王。
请把第二段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
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
请一生改变人称转述!预设: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我“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唉!“人老了,没用了”。
教师补充:“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
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
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这就是一个拉破三轮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王。
学生齐读“这是一个不幸的老王”!教师板书:社会底层拉破三轮3)比较第二段末尾,读一读,他的家庭状况如何。
看看老师改写的一句表达可以么?比较!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老王》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前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上课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王老”二字。
同学们看后,异口同声大叫“不是王老,是老王”。
同学们发现了老师的错误,乐呵呵地,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
我说:“写成‘王老’行不行呢?”生:“不行,‘老王’他是个平凡的人,连名字也不被人知道。
‘王老’好像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有点尊敬的味道。
”我说:“巴金老了的时候,我们叫他——巴老,我将来老了你们叫我什么?”学生齐答:“严——老。
”我笑眯眯地说:“谢谢同学们!大家读了课文后,对老王有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来评说老王。
用‘老王是个____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生纷纷发言。
)生:“老王是个不幸的人,表现在他瞎了一只眼,住在破落大院的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个孤独的人,表现在他没有老婆,没有孩子,精神孤独。
”生:“老王是个勤快、本分的人,表现在他每天跑上三楼给‘我们’送冰,冰比别人大一倍而冰价相等。
”生:“老王是个善良的人,表现在他送‘我’先生看病,坚决不肯收钱。
”生:“我不同意叶龙的表达,应该这样表达:老王是个善良的人,表现在他送‘我’先生看病不收钱,在‘我’非给不可的情况下。
才勉勉强强收了钱。
”生:“老王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表现在他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给‘我’家。
”(用这样一个句式来评说老王,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又让学生对老王这个人物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基础上,我问学生如果只用两个字来评说老王该怎么评,学生讨论回答后,我板书:苦、善。
《老王》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前言老王是一位资深的高中物理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授课精湛,因此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敬重。
通过观察老王上课的过程和方式,将其教学实录总结如下,供广大教师、学生和教育研究者参考。
第一课时老王上物理课的第一课时,首先对学生进行了介绍,并简要概述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描述教学计划时,老王充分尊重了学生,尽可能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强调了每一项任务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同时也温和地管理了课堂秩序。
接下来,老王介绍了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为后续探索和分析物理问题的深入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中,老王的语言简洁明了,思路清晰,避免了过度的细节和废话,同时还注重解释和感性认识,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并对相对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二课时在第二节课堂上,老王讲授了如何在实验中应用在第一节课中介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课堂前,他仔细安排了实验室设备,并且非常严格地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
在实验的过程中,老王引导学生注重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评估和分析,这些步骤是物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老王还带领学生探讨了在实验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可能出现的难点和复杂情况。
他通过谈论关于实验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老王还通过提问和讨论,建立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意义和核心内容。
第三课时第三节课提供了一个小组讨论的机会。
老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课程注意事项和几个练习题。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都充分考虑了问题的深度和范围,总结了他们对物理学的理解和应用。
在本节课的讨论过程中,老王思考问题非常深入。
他耐心地等待学生们自己找到答案,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
在课程的讨论和总结中,他强调了所有小组的贡献和努力,指出了一些不足的地方,同时表扬了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激励他们在未来更加努力。
结语通过观察老王的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每一节课堂上都展现出了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1《老王》课堂实录

善良的三重境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杨绛的名作《老王》。
这是杨绛和老王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乘客和一个车夫的故事。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屏显】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二、素描人物师:因为常坐,也因为一路上说着闲话,所以,这个故事,又不仅仅是乘客和车夫的故事。
通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们可以先在课文中圈点批注,然后交流。
【屏显】老王素描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的车夫,你看他。
杨绛素描老王说,杨先生真是一个的乘客,你看她。
(学生圈点批注)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老实的车夫,你看他从来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热情的车夫,他每天给我们送冰,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师:这里,也更多是说老王的老实。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善良的车夫,你看他送给我们好香油和大鸡蛋。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车夫,你看他免费送钱先生上医院。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悲惨的车夫,你看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那在老王的眼里,杨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过,老王不会叫她杨绛,老王会叫什么?生:杨先生。
师:先生,是当时对有知识、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相当于春秋时期的——生:子。
生:老王说,杨先生真是一个善良的人。
你看我送钱先生上医院本来不要钱,她坚持给我钱。
师:孩子们,这里能够说善良吗?你坐了车,给钱是天经地义的哦。
其他同学呢?生:没有想好。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你们很容易评价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很难对杨绛做出一个评价。
这很正常,这篇课文意蕴很深,而且你们是初读。
随着对课文了解的深入,我们会更多认识杨绛。
不过有一点,我们现在就可以确定,杨绛是一个——生:是一个好人。
师:人这一辈子啊,能够得到“这是一个好人”的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老王》教学课堂实录完美版

《老王》教学课堂实录鄢家河中学胡晓岚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老王》,作者杨绛。
请大家读课题及作者两遍。
学生读。
师:杨绛何许人也?让我们来熟悉她。
大屏幕出示杨绛及钱钟书的相关资料,学生读。
师:通过读资料,大家知道了夫妇二人有哪些作品?生: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写有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
钱钟书写有小说《围城》,文艺著作《管锥篇》等。
师: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这几部作品享誉国内外,是大家之作。
若大家以后有幸遇到这些书,请一定阅读。
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一为积累本课字词;二为在四读模式的基础上学习一种读书法:读薄读厚法。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来检阅一下。
大屏幕出示本课字词,学生读、理解、识记。
师:大家找出“伛”所在的句子。
“伛”在这个句子里是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你能借助工具书,为它组词吗?学生查工具书,为“伛”组词,并明其义。
师:请再联“塌”的形近字。
生:蹋,踏。
师:为“取缔”、“愧怍”找近义词。
生:取消,惭愧。
师:好!下面我们就走近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请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大屏幕出示的思考题。
学生读,思考。
师:大家又读过课文了。
那么大家能用两个词概括老王的一生吗?生:(浏览课文后)苦、善。
师:老王的日子苦,表现在哪些方面?生: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生: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三轮车。
生: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更简洁的概括为什么?生:孤苦伶仃。
生:无依无靠。
师:对,孤苦无依。
这是一种更大的苦。
生:还有老王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里,居住条件极为恶劣。
师:可见,老王确实是个苦命人,属于弱势群体。
可老王又是个善良人,他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生:老王给我们家带送冰,车费减半。
师:从中看出老王的什么品质?生:忠厚老实。
生:送钱先生看病,不要车费钱。
生:在临死前一日,还给我们送来鸡蛋与香油。
师:老王为什么要送鸡蛋、香油给我们?生:感谢杨绛一家对他的体贴照顾。
《老王》教学实录(娄 爽)完美版

《老王》课堂实录该课获2010年全国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活动特等奖娄爽/执教、整理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屏显作者照片。
)师:鬓发斑白,慈眉善目,精神矍铄,气度儒雅,一派学者风范。
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文学工作,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其中我们熟悉和喜欢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目前最好的译本就出自杨绛之手。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老王》。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把握内容师: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个词语能够表达作者写此文时对老王的情感。
(生速读课文。
)生1:我觉得应该是最后一段的最后一个词——愧怍。
师:很好,关键词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很显然,这里杨绛将自己说成是一个幸运的人,将老王说成是不幸者。
我们结合文章看一看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生2: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可见老王无亲人,无依无靠。
生3:“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可见老王身体残疾。
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看出老王别无生活来源。
生5:“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塌败”是什么意思?生6:塌陷破败。
师: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
后来当“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是如何回答的?生7:“住那儿多年了。
”师:如果有人问我们“那里是你的家吗”,我们通常会回答“是我的家”或者“不是我的家”,老王为什么不这么回答而要说“住那儿多年了”呢?生8:那个小屋可能根本就不是老王的家,只是他暂时居住的地方。
师:这个塌败的小屋也许本不是他的家,只是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罢了。
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王多么渴望能有一个家呀。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命运很惨,他是个多么不幸的人啊!他生的时候是这样,死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生9:死的时候无人过问,被埋在什么沟里。
《老王》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老王》教学实录(发散思维课)课时:一课时[课前预备]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同学预习课文,在预习时,根据上课惯例,从三方面做预习工作:一是不解之处;二是精彩之处;三是有误之处。
每个同学至少要有一处发觉,预备上课发言。
[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一般的老人,在平常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特别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一般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一般通的人呢?今日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一般车夫的故事——老王。
师:信任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
现在我们就依据自己的阅读状况开头提问发言。
请语文科代表做好发言记录。
生1:文中“脑袋慢”、“没绕过来”、“慢了一步”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生2:引号是为了引用老王说的话。
生3:引号是为了直接引用老王说的话,为下文做铺垫。
师:看来大家对引号的作用把握的不错,回答的很好。
给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各加1分。
生4: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生5:第一个不幸是指的从小养分不良,其次个不幸指的是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生6:苦!师:头脑真是敏捷,给两位同学各加2分。
生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师:给这位同学先加2分。
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生8:由于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由于当时是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文章背景思索问题,说明预习工作做的不错,各加2分。
生10:在老王去给送鸡蛋的时候,为什么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由于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生11:由于当时被老王的样子吓到了,所以记不清数目了。
生12:由于事情隔了很久,所以记不清了。
生13:由于很惊异,老王在这个时候还能亲自给她送鸡蛋。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不错,想的也很全面,做了仔细的思索,各加2分。
生14: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的时候不狡猾,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为什么写他不狡猾,这个狡猾是什么意思?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先给他加上3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课堂实录该课获2010年全国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活动特等奖娄爽/执教、整理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屏显作者照片。
)师:鬓发斑白,慈眉善目,精神矍铄,气度儒雅,一派学者风范。
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文学工作,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其中我们熟悉和喜欢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目前最好的译本就出自杨绛之手。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老王》。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把握内容师: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个词语能够表达作者写此文时对老王的情感。
(生速读课文。
)生1:我觉得应该是最后一段的最后一个词——愧怍。
师:很好,关键词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很显然,这里杨绛将自己说成是一个幸运的人,将老王说成是不幸者。
我们结合文章看一看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生2: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可见老王无亲人,无依无靠。
生3:“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可见老王身体残疾。
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看出老王别无生活来源。
生5:“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塌败”是什么意思?生6:塌陷破败。
师: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
后来当“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是如何回答的?生7:“住那儿多年了。
”师:如果有人问我们“那里是你的家吗”,我们通常会回答“是我的家”或者“不是我的家”,老王为什么不这么回答而要说“住那儿多年了”呢?生8:那个小屋可能根本就不是老王的家,只是他暂时居住的地方。
师:这个塌败的小屋也许本不是他的家,只是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罢了。
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王多么渴望能有一个家呀。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命运很惨,他是个多么不幸的人啊!他生的时候是这样,死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生9:死的时候无人过问,被埋在什么沟里。
师:老王是回民。
回民是非常讲究丧葬仪式的,人死了一定要用洁净的身体去拥抱真主。
而老王死后被埋在了沟里,污秽不堪。
他生得如此屈辱,死得又如此狼狈。
他真是一个不幸的人啊!看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老王掬一把同情之泪。
他孤苦无依,贫病交加,渺小得如沙漠里的微尘,卑微得似荒野中的小草,老王真不幸!三、深入挖掘,理解情感师:请同学们再看结尾的这句话。
是不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就要产生愧怍的情感呢?“愧怍”一词是什么意思?生1:惭愧。
师:人在什么状况下会惭愧?生2:做错了事,或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儿。
师:字典上对“惭愧”的解释是: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杨绛觉得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儿,或是没有尽到责任,才对老王产生了“愧怍”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杨绛为老王做了什么?生1:杨绛经常坐老王的三轮,照顾他的生意。
生2:杨绛在老王送冰时不要减半收费,坐车,拿鸡蛋,都给老王钱,从不占他的便宜。
师:每一次老王为杨绛做了什么,杨绛都在经济上帮助他。
不只是杨绛,还有杨绛的家人,都在关心着老王,有什么情节可以体现?生3:杨绛的女儿发现老王是夜盲症之后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师:注意修饰词语,什么样的鱼肝油?生3:大瓶的。
师:看来杨绛一家对老王很好。
我们着实看不出来杨绛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儿,可以让她在若干年之后对老王产生愧怍的情感。
而且这里杨绛虽然把自己说成是“幸运的人”,但实际上,她在和老王的交往过程当中,有一个阶段是不幸的。
我们注意文中的细节,开篇第一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在第6自然段,作者却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这不是矛盾吗?发生了什么事儿?她为什么不敢坐了呢?生1: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别人看到会说她。
师:说她什么?生2:坐在三轮上就是欺负劳动人民。
师: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黑暗的时期。
杨绛一家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承受着赤裸裸的灵魂虐杀。
她为什么“不敢乘三轮”?坐在劳动人民的三轮车上就是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有人发现就会揭发、诬陷他们一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绛还一如既往地关心老王,为老王做了很多事儿,现在回过头来看,老王为杨绛做了什么?请大家速读8-16段,概括一下老王为杨绛一家做的三件事。
(生速读课文。
)生3:第一件事儿是老王给作者家送冰;第二件事儿是老王送杨绛的丈夫去医院;第三件事儿是老王给杨绛家送鸡蛋和香油。
师:语言简练,表达准确。
杨绛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哪件事?生(众):送香油和鸡蛋。
师:请一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部分。
(生读。
)师:我们看文中的这幅插图,画的应该是老王临终前来送香油和鸡蛋的样子,这幅图画是否准确地把文字内容表现出来了?(屏显老王插图。
)生1:这幅插图表现得不准确,因为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的时候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不是弯着腰的。
师:很好,你抓住了两个关键词:“直僵僵”、“镶嵌”。
这两个词表现了老王来的时候什么样的状态?生2:“直”表明老王身体没有弧度,不能弯曲。
“僵僵”突出了老王身体不仅“直”,而且“硬”的特点。
“镶嵌”一词可以看出老王已经没有了生命力,像个干瘪的东西一样嵌在门框里,也能看出他的瘦弱。
师:你分析词语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镶嵌”的分析很到位,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老王身体的瘦、薄、干瘪和无生气。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他的“直”、他的“硬”?生3:“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生4:“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生5:“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僵尸”和“骷髅”突出老王什么样的特点?生6:病得十分严重,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
师:大家再来看看这个“绷”字,表现出什么?生7:表现出老王非常的瘦,而且皮肤还非常干燥。
师:这个“绷”,字典里的解释是大的针脚别在上面。
我们可以想象老王已不年轻了,皮肤很松懈,皮包骨头,稀松的皮没有一丝水分。
很显然,这幅插图没能准确地表现出老王已经病入膏肓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图画远不及文字有表现力,我们要细读文字本身,才能读出味道。
在这段文字中,杨绛用最质朴的语言给了我们一种不祥的预感,我们似乎嗅到了老王死亡的气息。
这种气息恐怖而触目惊心。
这不由得引发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老王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给“我”送香油和鸡蛋呢?生1:他是想报答杨绛一家,他非常感谢他们。
师:好,感谢是持续在心中的情感。
表达谢意的方式有很多,他同院不是还有老李吗?老王身体都僵硬了,为何不让老李替他捎来,而非要亲自送来呢?生2:这样能表现出他的诚意。
生3:因为如果老李来了,他一定会告诉杨绛一家老王的状况,这会引起他们的担心。
师:他既然不想让杨绛担心,那亲自来,不是更暴露了自己病入膏肓的状态了吗?请大家思考,老王应该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他在临死前一定要亲自来见杨绛,并送来香油和鸡蛋,可见杨绛在老王心中有着怎样的位置?生(众):是最重要的人,像亲人一样。
师:既然是临终前的告别,为何还收下了杨绛的钱呢?生4:他不想让杨绛内心不安。
师:你的发言洋溢着人性的温暖。
老王拿了钱,是不想让杨绛因没给钱而觉得亏欠什么,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来说,钱已经不重要了,但他还处处为别人着想,实在难能可贵。
文中与钱有关的,还有一个细节,在第二件事中,他送钱先生去看病,“我”执意给他钱时,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为什么把声音放得很低呢?生5:他怕让杨绛感到尴尬。
师:因为杨绛现在经济上拮据了,老王担心杨绛会觉得窘迫,还有什么原因?生6:当时处在文革时期,老王害怕别人告发杨绛一家坐三轮车。
师:你结合背景来分析文本,这一点很好。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王还是站在杨绛的角度考虑问题,小声说是避免给杨绛带来政治上的灾难。
请这位女同学把这部分有感情地读一下。
(生读对话。
)师:你准确地抓住了人物心理,读得很精彩。
大家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最缺少钱也最需要钱的老王却把真情奉为无价,多么难能可贵啊!这一声“你还有钱吗”,让我们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温暖,使我们相信即使在寒冷的冬夜,也终会迎来春暖花开。
(板书:真情。
)师:他想帮人,并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也不掂量自己的能力和“本钱”,只是捧着一颗心来,希望人们需要他,接受他。
我们可以看到老王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恰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那个是非颠倒、人情冷漠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丝亮色。
他贫困却不低贱,卑微却不渺小。
此时再看到“老王”的称呼,我们不由得对他心生敬意。
(板书:小人物的光辉。
)师:分析到这里,我们再来看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杨绛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对老王为什么会产生愧怍的情感呢?生1:我觉得杨绛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不只因为老王对她真心帮助,还因为她的家庭情况也确实比老王好。
生2:杨绛觉得愧怍是因为她的行为不仅没能报答老王对自己的好,反而用钱玷污了这份真情。
师:大家的思考都很深入,老师总结大家的发言。
她为什么称自己是幸运的人呢?从杨绛整个人生来看,她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只是一个穷苦的三轮车夫,她的命运要比老王幸运得多。
但如果从文革那个特定的时代来看,杨绛是不幸的,她称自己是幸运的人,使我们看到一个大学者对于苦难的超越和淡定的态度。
而且在这段时间当中,她获得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所以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她为什么愧怍呢?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杨绛的善良,她对老王很好,有真情,但是,在这个真情当中,还包含了什么?生(众):同情。
(板书:同情。
)师:杨绛对老王的帮助、关心有善念,但也有客气、疏远,多是同情和怜悯。
作者反思自己对老王,同情大于平等,拒绝大于接受,她拒绝了别人的表达与赠与。
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感,她在对人和对事上都坚守着一种原则,那就是绝不欠别人的情,物化为金钱给予回报,使老王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较,是那样微不足道,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
同时杨绛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作为一个幸运的人,有责任去改变不幸者的命运,她却没有做到,从这些理由上看,杨绛俨然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更高的标准,她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下面,让我们带着对杨绛的崇敬,再读结尾的这句话。
(生齐读。
)师:老王刚死去的时候杨绛内心就感到愧怍了吗?生1:开始感到不安。
师:由“不安”到“愧怍”经历了一个过程,结尾这句话中哪两个短语可以表现出这个过程?生1:“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
师:这就是杨绛在不断叩问自己灵魂的过程。
读到这里,老师一下子想到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封建士大夫的自我反思,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鲁迅在做这样的反思:“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