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癌症分子诊断和治疗研究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癌症分子诊断和治疗研究癌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等多个层面。
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限制和缺陷。
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癌症分子诊断和治疗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它可以更加精准地确定癌症的类型、分级和风险,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DNA测序、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细胞组学等,这些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癌症的发生机制、诊断标志物和靶向治疗靶点等。
DNA测序是一种用来检测基因序列的技术,通过对癌症患者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可以发现与癌症发生有关的基因突变和拷贝数变异等。
这些异常都可以作为癌症的诊断标志物,同时还可以为治疗提供依据。
比如说,EGFR基因突变在肺癌中非常常见,如果检测到了这个基因的突变,就可以选择使用EGFR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DNA测序还可以用来判断癌症的分级、预测预后和监测治疗反应等。
蛋白质组学是一种研究蛋白质表达谱的技术,通过对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或者体液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可以鉴定出与癌症发生和发展有关的蛋白质标志物。
这些标志物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癌症,还可以作为药物研发和治疗评价的依据。
比如说,HER2蛋白在乳腺癌中非常重要,如果HER2表达过量,就可以使用HER2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代谢产物谱的技术,通过对癌症患者的体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可以发现与癌症发展相关的代谢异常。
这些异常可以作为癌症的诊断标志物,还可以为治疗提供依据。
比如说,癌症患者的血液中会出现一些代谢产物的变化,比如谷氨酸和精氨酸等,这些变化既可以用来判断癌症的类型,也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
细胞组学是一种研究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技术,通过对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细胞组学分析,可以发现与癌症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形态学变化。
比如说,肝癌患者的肝细胞会呈现典型的异型增生和不同程度的细胞核异型性,这些变化可以作为癌症的诊断标志物,还可以用来判断癌症的分级和预后。
micro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micro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蔡彦韬【摘要】The metastasis of tumor cells is a pathological process that comprises multiple factors. microRN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taking part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process. Complication of metastasis is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in colorectal cancer (CRC). Nowadays research of microRNA in metastisis of CRC still remains inefficient and anti-apoptotis,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gain of invation as well as angiogenesis is known to be the major regulation method,positive or negative. This review explores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role of microRNA and its mechanism of CRC metastases which may provide new insights that could be of therapeutic consequence.%肿瘤细胞转移是由多种因子参与的复杂生物学行为,microRNA (miRNA)作为其中的重要因子,参与转移过程中的调控.结直肠癌患者中,转移引起的并发症是其主要死因.mi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知其参与抗凋亡、上皮细胞间质化、瘤细胞增值侵袭及新生血管生成等步骤的调控,发挥促进或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转移效应.本文就近年miRNA在结直肠癌的转移各通路中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就miRNA在临床诊断治疗的科研提供依据与思路.【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3(040)001【总页数】5页(P97-101)【关键词】microRNA (miRNA);结直肠癌;转移【作者】蔡彦韬【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6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2位,超过50%的CRC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远处转移相关的并发症。
结直肠癌临床研究进展

M1
任何N
任何T
Ⅳ期
M0
N2
任何T
M0
N1
任何T
Ⅲ期
M0
N0
T4
M0
N0
T3
Ⅱ期
M0
N0
T2
M0
N0
T1
Ⅰ期
M0
N0
Tis
0期
TNM分期(UICC,1997)
术前分期
TNM分期和Dukes分期的比较
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全世界每年以2%速度上升 中国上海每年以4.2%速度上升
发病率与死亡率
15.5%
1990比1985年增加
14.3%
18.4%
1985比1980年增加
>10万
78.3万
1990年
9.12万
67.75万
1985年
7.98万
57.21万
结直肠癌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流行病学 术前分期 外科治疗 辅助治疗
内容提要
临床流行病学
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病趋势老龄化 性别构成改变 发病部位趋向近侧大肠 遗传与大肠癌 多原发大肠癌 大肠癌与糖尿病 大肠癌与吸烟
发病率与死亡率
全世界结肠癌平均发病率
直肠癌平均发病率
男: 16.6 / 10万 女:14.7 / 10万
多原发大肠癌
大肠癌与糖尿病
大肠癌高发区糖尿病也高发 —— 病因相似 上海 大肠癌病人糖尿病检出率 17.6% (胃癌伴糖尿病 6.3%)
大肠癌与吸烟
吸烟的前20年与大肠小腺瘤有关 20年以上与大肠大腺瘤有关 妇女吸烟与结肠癌关系——诱发时间35年
结肠癌增加显著,直肠癌也增加
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及免疫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及免疫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目前,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仍然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介绍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及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1.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微卫星不稳定性是结直肠癌中最重要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它主要由DNA复制脱落或错配修复系统缺陷引起,导致DNA微卫星区域的不稳定性。
MSI的高频率在结直肠癌中常常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或Lynch综合征相关。
检测MSI状态可以帮助确定结直肠癌的发展风险和预后,以及预测对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响应。
2. RAS突变RAS基因家族包括KRAS、NRAS和HRAS等,它们在调控细胞增殖和生长方面起重要作用。
RAS突变是结直肠癌中十分常见的分子变异,约占总体患者的40%。
临床研究表明,RAS突变可导致耐药性,并与预后差、复发率高等不良临床结果相关。
3. BRAF突变BRAF是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组分。
BRAF V600E是最常见的BRAF突变形式,约在结直肠癌中出现10%至15%的频率。
BRAF突变与预后不良、化疗耐药性和转移倾向有关。
4. PIK3CA突变PIK3CA基因编码PI3Kα亚单位,它作为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因子在癌症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PIK3CA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频率约为15%至20%。
研究发现PIK3CA突变与化疗敏感性降低、预后恶化等临床特点相关。
二、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1. PD-1/PD-L1抑制剂PD-1和PD-L1是免疫检查点中的关键分子,其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来维持免疫耐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PD-1或PD-L1,恢复T细胞对癌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早期筛查与诊断技术的发展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虚拟结肠镜检查等。
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的筛查方法,但敏感性较低。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的病变,并进行活检和治疗,但该检查具有一定的侵入性,患者接受度相对较低。
近年来,虚拟结肠镜检查技术逐渐受到关注。
这种技术通过对腹部进行 CT 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重建肠道的三维图像,从而实现对肠道病变的检测。
与传统结肠镜检查相比,虚拟结肠镜检查具有无创、快速等优点,但对于较小的病变可能存在漏诊的风险。
此外,基因检测技术在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中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这些基因突变,有助于早期发现高危人群,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测措施。
二、治疗方法的创新(一)手术治疗手术仍然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性手术如造瘘术等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化疗化疗是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化疗药物包括 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的不断推进,新型化疗药物如卡培他滨、替吉奥等的出现,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化疗方案也在不断优化。
联合化疗方案如 FOLFOX(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FOLFIRI(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等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直肠癌相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研究现状及进展

结直肠癌相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研究现状及进展马偲程; 武丽萍; 赵华文; 张定林; 贺建; 舒为群; 周紫垣【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9(041)014【总页数】6页(P2210-2215)【关键词】结直肠癌;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作者】马偲程; 武丽萍; 赵华文; 张定林; 贺建; 舒为群; 周紫垣【作者单位】400038 重庆市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学员四大队; 400038 重庆市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400038 重庆市陆军军医大学学军事预防医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3.3结直肠癌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且仍在逐年上升。
结直肠癌种类繁多,根据是否存在遗传背景,可将结直肠癌分为散发性和遗传性两大类,而绝大多数属于前者。
目前研究发现,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机制有:DNA损伤修复功能缺失、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突变、微卫星不稳定、端粒酶过表达、信号转导紊乱等[1]。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本文主要关注原癌基因的异常活化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失活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不仅对全面了解结直肠癌的遗传背景意义重大,而且更有益于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为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在临床上实现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诊断、预测及治疗。
本文综述了到目前为止研究相对成熟的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分子机制。
与此同时,将近几年发现的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新的易感基因及其信号通路进行了论述。
1 结直肠癌相关的原癌基因研究现状原癌基因是一类可以在突变或过表达条件下成为致癌基因的正常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通常有着加速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并参与多种胞内信号通路。
一旦原癌基因突变活化,可使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发生异常,使细胞发生恶性增殖、转移等,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2021年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全文)摘要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
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的现象。
在病理机制方面,结直肠癌相关富集菌如具核梭形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厌氧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等被证实具有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现概述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点、肠道细菌改变及其致病机制,其他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诊断、防治方面的应用。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3位[]。
结直肠癌主要好发于西方人群,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约为发展中国家的3倍[]。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人体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大型、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构成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古菌和原虫,其中细菌占绝大多数。
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受饮食、药物、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
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全程参与了结直肠黏膜缓慢发展成腺瘤、最终演变成结直肠癌的整个过程[]。
现概述结直肠癌的肠道微生态特点和相关的肠道细菌改变,结直肠癌高度富集细菌的相关致病机制,肠道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真菌、古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结直肠癌的肠道微生态特点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互作用和相关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1997年,Dove等[]发现,无菌Apc min/+小鼠中段小肠肿瘤数量较普通环境下Apc min/+小鼠明显减少,最早明确了肠道微生态与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
这一发现也构建了肠道菌群可以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假说。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组学研究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3·综述·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于鹤(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病理科,云南 昆明 650032)摘要: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其具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RAS基因作为一种常见的癌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RAS基因的成员之一,K-RAS在该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就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 RAS基因;靶向治疗;疗效预测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96.0170 引言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在美国,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第三位[1]。
据统计,2014年美国有71,830名男性和65,000名女性被诊断为CRC,而有26,170名男性和24,040名女性将会死于CRC。
我国的CRC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居所有肿瘤的第四位。
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环境和饮食的改变,我国CRC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2]。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其已成为发病率居首位的消化道肿瘤[3]。
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并无症状,20%患者在初诊时即存在远处转移等情况[4]。
其在发病早期易治愈,而在转移后往往预后较差。
因此,了解CRC 的致病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然而,其致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5]。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多个致病基因及突变已被发现与CRC的发病有关。
RAS基因便是其中之一。
该基因野生型及其突变型在CRC的发生发展、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从这些方法对其进行综述,为RAS基因在CRC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结直 肠癌; 肿 瘤标 志物; 综 述文 献
中 图 分 类 号 : R 735. 3
文献标识码: A
结直肠 癌是消化 道中最常 见的恶性 肿瘤, 以 40 ~ 60岁 年龄 段为 高患 病 率年 龄段。 由于 早期 缺乏特异 症 状, 故 常 难以 早 期 发现, 待 有 明 显症 状出现时 多已是肿瘤 中晚 期, 此 时肿瘤 大多 已有 转移。手术 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术 后 患 者 常 出 现 局 部 复 发 和 /或 远 处 转 移 , 尤 其 是 肝转移。转移和 复发是影响患者 5年生存率的主 要原因。随 着分子生 物学 技术的 发展, 存在 于结 直肠癌中 的分子事件基因表达已逐渐被认识。本 文就肿瘤 标志物的检测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和 治 疗方面的 意义进行综述。
第 4期
王欣, 等: 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427
表达与结 直肠癌的发展有关。尚杰等 [ 9] 的 研究结 果 也 提 示 Surv iv in 可 能 通 过 抑 制 结 直 肠 癌 细 胞 调 亡 、促 进 肿 瘤 新 生 血 管 生 成 而 参 与 结 直 肠 癌 的 发 生发展, 并有望成为结 直肠 癌基 因治疗 的新 靶点 和生物学 标志物。 1. 2 结 直 肠 癌 的 发 病 机 制
根据文献 报道 [10] , 半 数结 直肠 癌来 自腺 瘤癌 变 , 形 态 学 上 可 见 到 增 生 、腺 瘤 、癌 变 各 阶 段 以 及 相应染色 体改变。在由腺瘤 - 癌序列演进的经历 约为 10~ 15年。在癌 变过 程中, 发 生遗传 突变, 包 括 癌 基 因 激 活 ( K ras, c myc, EGFR ) , 抑 癌 基 因 失 活 ( A PC, DCC, P 5 3 ) , 错 配 修 复 基 因 突 变 ( HM SH I, HLH 1, PM S 1, PM S 2, GTBP ) 及 基 因 过 度 表 达 ( COX 2、CD 4 4 v) 等 。 现 仅 就 近 年 来 发 现 的 与 结 肠直 肠 预 后 有 关 的 分 子 生 物 学 研 究 结 果 简 述 如下 。 1. 2. 1 抑 癌 基 因 失 活 结 肠 腺 瘤 性 息 肉 病 基 因 ( APC )是一种抑 癌基 因, 基 因突 变会引 起家 族性 腺 瘤 性 息 肉 病 和 结 肠 直 肠 癌 变 。 W irtz feld 等 [ 11] 发 现 A PC 基 因 中 含 I 1 3 0 7 k 突 变 子 的 犹 太 人 , 其 结 直 肠 癌 的 发 生 率 为 对 照 组 的 1. 5 ~ 1. 7 倍 , 且 发 病年龄提 前。与不含 该突 变子人 群相 比, 平 均每 个患者 结 肠 腺瘤 数 和 腺癌 数 更多 。癌 缺 失基 因 ( DCC ) 与 腺 瘤 进 展 为 腺 癌 的 过 程 有 关 , 也 是 一 种 抑 癌 基 因 。 Saito 等 [ 12] 分 析 2 3 例 结 直 肠 癌 中 , DCC 基 因 含 量 低 于 邻 近 的 正 常 黏 膜 。 肿 瘤 标 本 中 DCC 蛋 白 阴 性的 患 者 更 易 于 复 发, 其 5年 生 存 率 为 5 8. 3% , 而 DCC 蛋 白 阳 性 患 者 为 9 1. 0% 。 多 因 素 分 析 显 示 DCC 蛋 白 的 表 达 是 决 定 结 直 肠 癌 患 者预后的 一个独立因素。
损伤的细胞 便生存下 来, 细 胞遗传 的不 稳定 性增 加, 核内基因 扩增, 细胞 染色体 倍体发 生改 变, 促 进肿瘤的发生 和发展。 p53抑癌 基因是迄 今发现 与 人 类 肿 瘤 相 关 性 最 高 的 一 种 基 因 , 位 于 人 17号 染 色 体 短 臂 ( 1 7 p 1 3. 1 ) , 全 长 约 1 6 ~ 2 0 kb。 现 已 有 p53 基 因 应用 于 结 直 肠 癌 治 疗 的 报 道, 如 Sp itz[ 14] 采 用 复 制 缺 陷 的 腺 病 毒 A d 5 / CM v / p 5 3 感 染 p 5 3 突 变 的 结 直 肠 癌 细 胞 系 SW 6 2 0 和 KM 1 2 1 4, 感 染 后 的 细 胞 生 长 受 到 显 著 抑 制 。 Sh aw[ 15] 采用 MT 1 调控的野生型 p53 基因转 染人结 肠癌 细 胞 系 EB, 通 过 诱 导 凋 亡 使 已 建 立 的 裸 鼠 肿 瘤 消 退, 为恶性肿 瘤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1. 2. 2 错 配 修 复 基 因 突 变 近 来 发 现 , DNA 错 配 修 复 ( m ism atch repair, MM R ) 基 因 在 结 直 肠 癌 的 发病中起重 要的作用, 在遗 传性非 息肉 性结 直肠 癌 ( HNPCC ) 发 病 中 尤 然 [ 16] 。 MMR 基 因 主 要 有 hM SH 2, hM LH 1, hPM S 1 及 hPM S 2 4 类 。 突 变 后 机 体 不 能 及 时 修 复 DNA 的 复 制 错 误 , 致 细 胞 恶 化 。 在 绝 大 部 分 遗 传 性 非 息 肉 性 结 直 肠 癌 ( HNPCC ) 患 者 和 1 0% ~ 1 5% 的 散 发 性 结 肠 癌 患 者 中 , 发 现 其 DNA 中 存 在 错 配 基 因 突 变 所 致 的 微 卫 星 不 稳 定 性 ( m icrosate llite in stab ility, M S I) , 被 称 为 复 制 错 误 阳 性 ( RER + ) 表 型 , 细 胞 带 有 该 表 型 分 子 的 患 者预后较好 。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可引致转化生长 因 子 受 体 ( TGF R ) 和 胰 岛 素 样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 IGF R ) 基 因 突 变 和 失 活 。 TGF R 介 导 转 化 生 长 因 子 ( TGF ) 对 细 胞 生 长 和 增 殖 起 作 用 , 可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的 生 长 。 TGF R 基 因 主 要 位 于 染 色 体 3 p 2 2, 突 变 后 可 导 致 肿 瘤 细 胞 出 现生长过度, 但 这种 突变 表型 是可 以逆转 的。而 IGF R 介 导 的 IGF 作 用 , 可 调 节 细 胞 增 殖 和 分 化 , 促 进 细 胞 凋 亡 。 IGF R 基 因 突 变 引 起 细 胞 过度生长恶 变。
1 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意义
1. 1 结 直 肠 癌 常 见 肿 瘤 标 志 物 的 种 类 1. 1. 1 蛋 白 质 类 癌 胚 抗 原 ( CEA ) 和 细 胞 外 大 抗 原 ( large external an tigen LEA ) 是 目 前 应 用 比 较 广 泛 的 肿 瘤 标 志 物 。 结 直 肠 癌 的 诊 断 中 , CEA 检 测 最 普 遍 , 但 仅 有 4 0% ~ 7 0% 结 直 肠 癌 患 者 血 清 中 CEA 升 高 [ 1] 。 而 LEA 特 别 对 高 分 化 结 直 肠 癌 是 较 特 异 的 蛋 白 抗 原 , 王 曾 蕴 等 [ 2] 研 究 表 明 , LEA 比 CEA 有 更 高 的 灵 敏 度 和 特 异 度 , 可 以 作 为 诊 断 早期结直 肠癌的筛选指标。 1. 1. 2 糖 类 抗 原 CA 5 0, CA 1 25, CA 1 5 3, CA 1 9 9, CA 2 4 2, CA 7 2 4, CD 4 4, CD 4 5, CD 5 4 及 E
结直肠癌 中最常见的其他杂 合性等位 基因缺 失 位 点 被 定 位 在 第 1 8 号 染 色 体 长 臂 ( 5 q ) 、第 17号 染 色 体 短 臂 ( 17 p ) 和 第 1 8 号 染 色 体 长 臂 上 ( 1 8 q ) ; 这 些 可 能 是 p 5 3 基 因 , APC, DCC 基 因 的 位 点 。 T akan ish i 等 [ 13] 的 研 究 提 示 , 1 7 p 等 位 基 因 丢失与肿 瘤的侵袭性有关。他还证实多数结直肠 癌 至 少 存 在 一 个 等 位 基因 缺 失, 发 生 在 染 色 体 17和 1 8 上 的 频 率 高 , 越 是 晚 期 肿 瘤 其 等 位 基 因 缺 失的频 率 越高 。正 常的 p53 蛋 白能 维 持 细胞 的 遗传稳定 性。当 细胞 内基 因受 到损 伤 时, p53 蛋 白会诱导 细胞 凋 亡; 如果 p53 蛋白 功 能 丧失, 受
第 பைடு நூலகம்9卷第 4 期 2010年 4 月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 l of G enera l Surge ry
文章编号: 1005- 6947( 2010) 04- 0426- 04
V o.l 19 N o. 4 A pr. 2010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王欣 综述 傅仲学 审校
收稿日期: 2009- 04- 22; 修订日期: 2009 - 12- 23。 作者简介: 王欣, 重庆市中山医 院副主任 医师, 主要 从事胃肠 专 业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王欣 E m ai:l xitong1967@ qq. com
CD 等 。 据 李 海 等 [ 3] 研 究 发 现 CA 2 4 2 是 一 种 唾 液 酸化鞘脂类 消化道肿 瘤相关 抗原, 是结 直肠 癌和 胰腺癌较常 用的标志 物, 在 胰腺癌 和结 直肠 癌患 者均有明显 升高。黏 附分子 是指 由细 胞产 生, 存 在 于 细 胞 表 面 , 介 导 细 胞 与 细 胞 、细 胞 与 细 胞 外 基质之间相 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黏附分子 大多为糖 蛋 白, 少 数 为糖 脂, 与 肿瘤 的 发 展和 转 移 有 关 [ 4] 。 CD 4 4 是 黏 附 分 子 家 族 中 的 重 要 成 员 , 是一类能特 异性得结合基质成分透明质酸和胶原 的细胞表面 跨膜糖蛋 白, 主 要介导 细胞 与基 质的 异 质 黏 附 作 用 [ 5] 。 CD 4 4 基 因 由 1 0 个 组 成 型 外 显 子和 10个 变异 型 外 显子 组 成, 含不 同 变 异体 外 显 子 编 码 序 列 的 CD 4 4 称 为 CD 4 4 拼 接 变 异 体 , CD 4 4V 6 是 CD 4 4 的 一 种 拼 接 变 异 体 , Y am am ich i 等 [ 6] 的 研 究 表 明 , CD 4 4V 6 的 过 度 表 达 与 消 化 道 肿瘤的淋巴 结转移相 关, 并 保护了 血管 内皮 生长 因 子 ( VEGF ) 的 促 内 皮 细 胞 功 能 , 从 而 促 进 了 肿 瘤血管生成 和浸润转移。 1. 1. 3 血 管 内 皮 生 长 因 子 ( VEGF ) 与 su rvivin 黄 远 洁 等 [ 7] 实 验 表 明 , VEGF 与 survivin 表 达 具 有 一致性, 两者 同时表达 时则 结直肠 腺癌 发生 淋巴 结 转 移 率 较 高 ( 6 0% ) 。 说 明 VEGF 与 surv iv in 关 系密切, 且 在 肿瘤 转 移中 起 着 重要 作 用, 其机 制 可 能 为 : VEGF 诱 导 surv iv in 表 达 上 调 , 高 表 达 的 Su rv iv in 抑 制 了 各 种 指 向 caspase 的 凋 亡 机 制 , 从 而 保 护 内 皮 细 胞 逃 避 凋 亡 。 梁 青 春 等 [ 8] 观 察 到 su r v iv in 在 结 直 肠 癌 中 高 表 达 , 在 癌 旁 黏 膜 组 织 中 无 表 达 , 在 低 分 化 腺 癌 、有 淋 巴 结 转 移 组 中 的 表 达 高 于 高 分 化 腺 癌 、无 淋 巴 结 转 移 组 。 提 示 su rv iv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