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食盐制作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淋土法制盐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淋土法制盐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图1吉林尹家窝堡遗址发掘区全景
①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五:饮食部二十三:盐[M].影印本.:!涼:中华书局,1995:3841. ②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淮S道八海陵监刺土成盐法[M].校^本.:!涼冲华书局,2007:2569. ③ 柳永.宋诗选注:煮海豌叫:1涼:三联书店,2002:4& ④ 周庆云.盐法通志:卷三十三:场产九制IZ].铅印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28(民国十七年). ⑤ 吉成名冲国古代食盐产地分布和变迁研究皿口涼冲国书籍出版社>2013. ⑥ 脱脱宋史卷一百八十三:食货下五[M].校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4469. ⑦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安市尹家窝堡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7(8):59-69.
2.考古发现 据考古发现,吉林尹家窝堡遗址是一处辽金 时期的制盐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安市新荒泡(湖 泊)的西南岸,其西侧有面积广大的盐碱地。目 前,考古人员已对该遗址进行了一些试掘,发现 的盐业相关遗存有淋卤坑、灶址、烧火遗迹和人 工堆土遗迹(图1、图2)。在金代,此地隶属于肇 州。根据《金史•食货志》中关于“肇州盐”的 记载以及近现代当地取土制盐的习俗 ,发掘者认 咖遗址为毘制作遗余。结她址紧邻的盐碱 土资源来看,我们也认为该遗址的制盐方法确是 通过刮取盐碱土、淋取浓卤来熬盐,其中淋土法 的相关生产遗迹有淋卤坑和人工堆土遗迹。淋卤 坑由浅坑和深坑两部分组成,整体平面近凸字 形,通长约3米左右。浅坑平面呈长方形,坑壁和 底部涂抹白膏泥防渗,底部白膏泥层上部用圆木 和木板构筑低矮木架,将浅坑内的空间分隔成上 下两部分,北壁中间近底处有一圆形孔洞与深坑
关键词:淋土法;制盐琳;蛛类型;考古发现;倾演变
中图分类号:TS35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古代“盐改”是如何进行的

古代“盐改”是如何进行的

古代“盐改”是如何进行的《盐铁论》古代解盐图(宋《本草·解盐》)古代海盐生产场景“场灶煮盐”(图源: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代引盐渡黄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画)清朝盐票倪方六国务院关于“从2017年起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近来引发广泛关注。

盐,与国家财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少朝代都曾进行过“盐改”:先秦时期齐国已推出以“官山海”为核心的盐改政策;汉代甚至举行过全国性的“盐铁会议”讨论盐改……先秦时期齐国推出“官山海”盐改方案《管子》:“海王之国,谨正盐筴”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盐政改革,出现在先秦时的齐国。

齐国相国、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管仲向国君齐桓公提出了一揽子“改革计划”,其中就含有盐政改革。

对于这次盐改,《管子·海王》中有详细记载。

管子首先向齐桓公提出了“官山海”思想,所谓“官山海”,就是政府专营山海资源。

齐国是近海诸侯国,海洋资源丰富,管子认为,可以利用海洋资源成为雄霸一方的大国。

管子的核心观点只有八个字:“海王之国,谨正盐筴。

”大概意思是,如果靠海洋资源成为强国,就要善于利用盐业政策。

齐桓公不明所以,管仲便详细阐述了自己的食盐专营主张,称人总要食盐,将税加到盐价里,财政收入稳定,比明的征收人头税获利更多。

更重要的是,如果国君发号施令向全民征税肯定要遭到反对,加在盐价里,每人都逃不了,这才是管理国家财政的方法。

管仲原话是这样说的:“使君施令曰:吾将籍于诸君吾子,则必嚣号。

今夫给之盐策,则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

”就管仲提出的盐改意见,齐桓公又反问道:“然则国无山海不王乎?”管仲说,可以利用别国的山海资源,“名有海之国雠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

”意思是,让有海的国家,把盐卖给本国,以每釜15钱的价格买进,而官方专营可按100钱往外卖。

管仲的“海王”说和这种食盐“低价收、高价出”的贸易方式,乃中国最早的盐改理论,实质就是食盐统购、统运、统销,民可生产不可买卖。

综述-中国古代盐史话-中国古代如何管控盐

综述-中国古代盐史话-中国古代如何管控盐

中国古代盐史话目录中国古代盐史话 (1)一、对盐的管理,从自由生产到政府垄断 (2)二、重视盐务改革,自汉代拉开帷幕 (4)三、唐朝之后,官方强化盐业官方管控 (8)四、明清时期私盐贩卖很猖獗 (11)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存在让餐饮美食和人类生活更加精妙多彩。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系统展现了我国周朝时期国家管理机构设置、官职职责分工体系。

其中有“盐人”这一官职,职责为“盐人掌盐之政令”,当时国家所有事务需要的盐都由“盐人”统一调配。

约2500 年前,周王室因不同事务而使用不同类型的盐。

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祭祀共(供)其苦盐、散盐”。

就是说在王室举行祭祀活动时,盐官供给苦盐和散盐。

“苦盐”是大颗粒盐,是从盐池中直接取出未经煎煮的盐,味道特别咸苦;“散盐”是指由海水煮炼而成的盐,相对于“苦盐”来说,味道稍淡。

二是“宾客共(供)其形盐、散盐”。

“形盐”是将盐块切割成老虎形状的官盐,主要是为了利于抓取;“散盐”同祭祀的散盐相同。

这两种盐是在接待贵宾时使用的。

三是“王之膳羞共(供)饴盐”。

“饴盐”是一种咸而微甜的池盐,产于当时黄河以西地区,“饴盐出于(盐)池,以风成之,味甘”。

在“苦盐、散盐、形盐、饴盐”这四种周朝食盐中,最高档次的是饴盐。

周王、王后以及太子烹制食品都使用饴盐。

饴盐是王室的御用盐。

《周礼》中明确记录,王室中凡是调和五味需要用盐的事情,“盐人”都要事先煮好相应的盐等待调用,绝不能出错。

当时只有贵族以上阶层才能吃上盐,普通百姓是很难吃到盐的。

一、对盐的管理,从自由生产到政府垄断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的典籍《管子》之《海王》篇中提到盐专卖,“以负海之利而王其业”。

意思是,靠海的国家利用地理优势从事与海洋资源有关的产业,就能成就霸业。

这句话中的“负海之利”在当时特指制盐业。

盐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海王》的作者主张实行盐的垄断专卖,与铁专卖合称为“官山海”。

其理论出发点是避免对百姓征收重税,而将食盐由官方专营——说白了是寓税收于百姓日常所需的盐价。

穿越必备技能之一——如何从海水中提炼食盐

穿越必备技能之一——如何从海水中提炼食盐

穿越必备技能之⼀——如何从海⽔中提炼⾷盐盐是⼈类⽣存的必需品。

⼈类采集和产制盐的历史很悠久,最初是采集海滩上⾃然结晶的盐花、盐湖中的天然卤⽔和⽯盐以及露出地⾯的盐泉和岩盐,进⽽发展到⽤⼈⼯⽣产。

据⽂字记载,中国在距今5000多年前已利⽤海⽔制盐,4000多年前已⽣产湖盐,2000多年前已凿井汲取地下天然卤⽔制盐。

海盐的⽣产。

⽽海⽔⾥含有氯化钠NaCl、氯化钾KCl、氯化镁MgCl2等多种盐分。

其中⾷盐是氯化钠,不包括其他⼏种盐。

尤其是氯化镁,味道是苦咸苦咸的,对⼈有毒,从海⽔中制取⾷盐,⼀定要把这些对⼈有害的盐分都撇出去。

这⾥说说怎么从海⽔中制取⾷盐。

⼀、“煎”、“煮”有别直接从海⽔中制取⾷盐的历史相当悠久,物理原理说起来也相当简单,就是通过加热,让⽔分蒸发,盐就析出来了。

⼈类在还没进⼊青铜器⽂明之前,⽤最粗陋的陶罐、⽯⽸就可以实现。

但是在我国古代制海盐的历史上,煮盐、煎盐有别。

⼆者的原料、⼯艺和出现时间,都不⼀样。

有⼈也许会说,放在深⼝锅⾥,让⽔浸没料,就叫“煮”;放在很浅的平底锅或盘⾥,⽔不能浸没料,就叫“煎”。

具体到旧时代的制盐⾏业⽽⾔,⽤什么型制的容器不重要,就看“⽔”和“料”之间孰多孰少。

在汉朝和汉朝以前,⽣活在沿海地区的先民,主要是通过直接加热海⽔制盐,明显是⽔多料少,属于煮盐,俗称“煮海熬波”。

在常温下(20摄⽒度),氯化钠⽔溶液的饱和溶解度约为36克(每100克⽔),换算成百分⽐,就是氯化钠饱和⽔溶液的含盐量为26.47%,⽽我国近海海⽔含盐量仅在2.4~3.4%之间浮动,不仅远未达到饱和,且⾥⾯还有多种盐分。

可见,煮盐最简单,出现时间最早,效率也最低,烧⼀锅海⽔,要把约九成⽔分蒸发后,盐才开始析出,耗费的薪柴太多了。

提⾼效率的办法,就是不直接煮海⽔,先制取趋近饱和的⾼浓度盐⽔溶液,俗称“制卤”。

“煮海熬波”⼆、灌卤煎盐发明制卤⼯艺的具体⼈物不详,通常认为是古代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趣味”盐谈“:盐文化的发展史

趣味”盐谈“:盐文化的发展史

盐文化最早是起源于中国,已经有了超过4000年的历史。

在古代,盐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卤。

有时候我也在想,一种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当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也侧面反映了,在中国古代的人民,就已经对盐有了依赖,跟我一起看看盐文化的发展史吧。

一、远古时期,夙沙氏造盐中国的盐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盐的发明还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传说黄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诸侯,这位夙沙氏通过煮海水,发明出了盐这种调味品。

由于设备太过简陋,提炼出的多是粗盐,颜色也有青、黄、白、黑、紫五样。

在《说文》中曾有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

《正字通》中也有对盐的名字的记载:鹽種類非一,或出於鹵地,或出於井,出於崖,或出於石,出於木。

这段描述的就是夙沙氏造盐的历史,而他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因为是第一个发明出盐的人,被后代尊称“盐宗”,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有供奉盐宗的庙宇。

二、殷商周时期,成立了专门“盐法”盐文化发展到了商周时期,由于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而且由于技术的缺失,造盐的过程十分浪费原料,因此在这一时期,盐的十分贵重的东西,寻常百姓可能根本吃不起,而成为了上流贵族的专属享受。

《周禮·天官·鹽人》中有记载: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賔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

记录的是在周朝,帝王就成立了专门掌管盐的部门,掌管盐的人就叫做“盐人”。

皇宫的盐都归盐人掌管,统一调配,各种盐的用处都不一样,祭祀的时候要用“苦盐”或者“散盐”,接待客人要用“形盐”,皇帝用膳要用“饴盐”。

在商周时期,盐有“盐法”,而且只有贵族可以皇宫贵族可以享受的到。

三、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富强靠“盐”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提取盐的技术并无太多长进,但是在“种盐”上学到了一些理论。

古代人民将盐池引入土地之中,等到刮大风的时候,土地里就会长出“盐花”,这是提取盐的原材料,而不同的土地中,种出的“盐花”品质也各有不同。

中国矿藏——盐矿(NaCl)

中国矿藏——盐矿(NaCl)

中国矿藏——盐矿(NaCl)盐矿为NaCl的总称,又称为“盐”、“钠盐”。

其代表矿物为石盐。

盐的原料来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

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加工制得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矿盐”。

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

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上常将氯化钠简称为“盐”。

氯化钠除供食用外(惯称食盐),大量用作化工原料(名曰工业用盐),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表以“原盐”为总称。

中国的盐产量中一直是以海盐为主,其次是湖盐和井矿盐。

由于海盐的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加之海盐场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为了盐业生产的均衡协调,近10余年来内地的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海盐在盐产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小。

盐是世界上利用最普遍的非金属矿物原料,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新的应用领域的开拓以及人口的逐年增加,对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在国计民生中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盐的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是世界产盐大国,以海水为原料生产的海盐居世界第1位;海盐、湖盐和井矿盐的总产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一、矿石矿物原料特点石盐的化学式是NaCl,理论含量:Na 39.34%、Cl 60.66%。

常含有卤水、气泡、泥质和有机质等包裹体;等轴晶系,晶体常呈立方体,很少见八面体,集合体一般为粒状、致密块状,有时呈柱状、纤维状、毛发状、盐华状等。

无色透明或白色,含泥质时呈灰色,含氢氧化铁时呈黄色,含氧化铁时呈红色,含有机质呈黑褐色。

玻璃光泽,风化表面或潮解后呈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性脆,硬度2~2.6,密度2.1~2.2 g/cm3。

易溶于水,200℃时溶解度为26.4%,易潮解,味咸,有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有池盐。其 产地在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著 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 池)历史悠久,在《史记》中有记载,黄 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尢于涿鹿,后又 “邑于涿鹿之阿”。据专家考证:“阪泉 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 尤村及浊泽,一名涿鹿”。而“炎黄血战, 实为食盐而起”。
运城位于山西省南 部,是中国历史上 的盐务专城,其建 城和发展,与运城 盐池(即解池、河 东盐池)的生产、 运销、管理息息相 关,紧密相连。
• 另一种自然盐是岩盐,因产于“盐山”故称岩盐。 产地在今天甘肃环县南曲子附近和甘肃泉市。所 谓“盐山”实际是指大粒矿盐,除了主要化学成 份NaCI,因各地质、地层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 也各异,从而出现赤、紫、青、黑、白等不同的 颜色。盐的主要用途,在古代主要是食用,《周 官· 盐人》,“形盐”用以供宾客。又说:“王之 膳羞,供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这里所说的 “形盐”是指白色岩盐,因形体大可以“镂之写 物”。“饴盐”是岩盐中最好的一种,其味咸美 “如水精”、“似虎珀”,又称“君王盐”。
食盐制作
• 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 根据盐 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 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 的生产工艺。
• 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的记载是关于海盐制作 的记载。古籍记载,炎帝(一说即神农氏)时的 诸侯宿沙氏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宿沙 作煮盐”。历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 断定。实际上,用海水煮盐,也不可能是宿沙氏 一人之所为,而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 期摸索和实践创造了海盐制作工艺。在当前尚无 更新的考古发现和典籍可资证明的情况下,“宿 沙作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宿沙氏是 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 唐宋以前,海盐生产还比较原始。早期直接刮取 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 原料。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 形成卤水。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蒸 发水分,取得盐粒。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值 得一提的是,煎盐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 度。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形 态和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与今天的密 度计完全相同。宋元以后,在很多沿海地区,煎 盐逐渐被晒盐取代,节省了很多燃料费用。有些 地方,还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一系列盐池,将 海水导引其中,从而将淋卤的过程也省去了。
• 运城盐池,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是我国第一部地理学专著 《山海经》。在《山海经· 北山经》中记有:“又南三百里, 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盐贩之泽”,据晋河东人郭璞 解释,即为运城盐池。运城盐池的池盐生产始于何时,尚无 法确定,但完全可以肯定,至迟在西周时就有了。《周 礼· 盐人》称:“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 散盐;王之膳馐,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据唐陆德明 解释,“苦盐”,或即盬盐,就运城盐池出产的盐。
• 湖盐多来自盐湖地区,除青藏高原外,中国古代 最著名的盐湖当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湖盐的生 产工艺与海盐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湖盐生产
• 岩盐又称为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 体含盐岩层。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 方式。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 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二是 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 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这种方式与井盐 的生产工艺相同。
古代盐的食用
• 盐在中国远古时代就被当作调味品。《尚书•说命》就有: “苦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说明在商代人们就已经 知道用盐做调味品,用来配制美味的羹汤。再联系到《尚 书•禹贡》有青州“厥贡盐希”的记载,即商代以前的夏 代就有“贡”给奴隶主国家的盐。这种盐是做调味品用的, 并且极为珍贵,当作贡物上交。因而中国关于食用盐的最 早记载时间,可以溯推至夏代。及至周代,人们已经把咸 味作为“五味”(酸、苦、辛、咸、甘)之一,并用于医 治疾病。《周礼•天官宰》中就有“以咸养脉”记载,这 是周代人对盐的的医疗功用的新认识。战国末秦相品不韦 集合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有“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 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咸而不减” 的论述,这就更具体地谈到了咸味的调理方法。其后,盐 的调味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汉代王莽称盐为“食 肴之将”,可加突出了盐在饮食烹饪中的地位。
• 中国古代称自然盐为“卤”,把经人力加 工过的盐,才称之为“盐”。中国古代最 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 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一样,是出自生 理本能。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 “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 舐土”的记载,以及北美的弗吉尼亚有康 纳瓦舐盐地,都说明了这一点。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 以盐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 “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 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 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考考你
食盐知识知多少?
请你思考
1、人为什么要“吃”盐?
2、食盐和盐是一回事吗? 3、除调味外,你还能说出食盐的其他用 途吗? 4、在自然界中,氯化钠如何分布?
5、海水如何制精盐?
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 钠离子 (Na+) 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氯离子 (Cl-)
胃液中的主要成分,促生盐 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食盐的用途
融雪机洒盐融雪
有关的 食品与 药品
氯 化 钠 的 分 布
海盐
岩盐
湖盐
井盐
海 水
蒸发
粗 盐
溶解、过滤、蒸发
精 盐
• 普通食盐,又称“咸盐”,化学成份是氯 化钠,属高钠低钾盐。盐出现在我国的历 史十分悠久,据史籍记载,传说中的蚩尤 曾与黄帝激战于涿鹿之野,被黄帝追而斩 之,血流满地,变而为盐,因蚩尤罪孽深 重,故百姓食其血,这就是我国古代曾把 “盐”说成是“蚩尤之血”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