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14 三代玉器
中国古玉鉴定大全:高古玉特征,断代详解,看完不后悔

鉴赏高古玉有许多方法。
除了传世品,高古玉深藏地下两三千年以上,会发生一些'质变',比如氧化白斑(俗称灰皮)、钙化、瓷化、晶状物析出、次生物出现。
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叫做沁色。
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
受沁程度要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
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
而现代沁染的玉器,发色死,附在表面,没有层次感。
第一部分:从古玉的特征鉴定下面介绍几个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古玉!1、古玉必须有老旧感,发自玉质肌理内部的老旧,而不是表面的一层。
原因很简单,长期埋在地下的玉器,玉质的内部受沁开始变化,老旧感是由内而外的。
作假的玉质很新很嫩,表面做旧看上去似乎很旧,被蒙骗上当。
2、包浆;真正的包浆是整体布满的(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包浆就是玉质长时间受空气氧化,自然形成的皮壳(只要露在空气中都会被氧化)尤其是在沁的表面也有包浆,这点很重要,表面有一层玻璃光。
作假的一定会破坏玉质表面,使表面失去光泽,沁上也没有包浆(时间短与空气氧化不充分)(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3、沁;有内沁和外沁内沁更重要,一定是发自玉质内部的受沁状态,沁色浓重过度自然,自然的晕散状态,不论是块状,丝状都显得那么天然。
对于受土沁的天然蚀孔(放大镜下特征是外口小内堂大,并伴有结晶体)一定是真古玉,无法作假。
外沁是活的,经过盘玩会变浅或者没有了,一旦入水后又会浮出表面。
4、自然的开裂钝化(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在裂缝部位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到像久旱的土地的裂缝一样,缝隙表面呈V字形钝化、自然。
看见这个特征真古玉无疑。
新的作假的裂缝都是闭合紧密的。
5、古玉的自我修复粘合状玉浆古玉有自我的修复功能,在裂缝处经常会看见一种粘合状玉浆,这种状况比较神秘,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
玉饰发展史

创新器: 创新器:出廓壁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 的结构,出廓部分,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圆”的结构,出廓部分,大多运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从而大大丰富了玉壁的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柿蒂出廓饰壁( 柿蒂出廓饰壁(汉)3-1
阴面(汉代) 双龙白玉挂件 阴面(汉代)3-2
兽形玉玦1-1 兽形玉玦
玉龙1-2 玉龙
2、良渚文化玉器 、
距今大约5000年,是中国东南部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 年 距今大约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工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相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繁 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缛,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玉器中装饰 品有: 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 品有:珠、管、璜、镯、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冠 状器等。 状器等。
典型器: 典型器:玉组配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玉器的佩戴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就 是组配。 是组配。即将许多不同的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主 要有玉璜、 要有玉璜、玉瑗以及珠等 等。用丝线将各种玉佩连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组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在 其中其平衡作用, 其中其平衡作用,另有玛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所 以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需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
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尤其宋徽宗时,一件集南北两派玉雕技艺的巅峰之作羊脂白玉鹤佛手坠,更是堪称绝世之宝,徽宗挚爱,珍贵无比。
该件取徽宗年间偶得的一小块千年罕有的和田冰河深处之羊脂灵玉籽料,集南北两派之高手历时三年而成,一面由北派技法雕白鹤,一面由南派技法雕佛手,可称巧夺天工,可惜此物今已失传。
皇室玉器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朝、汉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热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复古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
大量仿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是始见宋代,因此,意义上的仿古玉应是宋代开始的。
民间玉器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
玉不再是皇家专用,而进入流通市场,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现了平民化的世俗题材玉器。
花鸟玉器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北宋得到了兴盛的发展,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
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
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
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白玉杯盘,清,杯高 5.6cm,口径8.3×10.2cm,足径4.5×5.9cm;盘高2.4cm,口径18.8×22.1cm。
白玉杯盘附件乾隆御玩款白玉龙王像坠,宋,高4.5cm,宽1.5cm。
白玉骑凤仙人,宋,高7.8cm,宽5.4cm,厚2.2cm。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将就不同时期的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
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起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玉器还处于简单的器物阶段,主要有简单的玉石饰品和工具。
形制上以原石为主,工艺简单,纹饰较为简约。
代表性玉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玉,其形制多为片状或棱角状,纹饰以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为主。
2.商代: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玉器工艺技术达到峰值的阶段。
商代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祭祀的玉器,一类是用于个人佩戴的饰品。
祭祀玉器多为玉璧、玉琮、玉钺等,形制规整,工艺精美。
个人佩戴的玉器则有玉环、玉佩等,形制较为灵活,纹饰多样,常见的纹饰有神采飞扬的神兽、人物、云纹等。
3.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时期。
周代的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宗庙祭祀所用的玉器,一类是王室贵族所佩戴的玉器。
宗庙祭祀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圭等,形制大气庄重,纹饰中多以神兽为主。
王室贵族的玉器则以玉佩、腰带玉等为主,形制精美,纹饰优雅,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凤纹等。
周代的玉器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艺术性,工艺技术较为成熟。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复精细。
玉器的形状有玉瑗、玉琮、玉環等,纹饰以神兽、人物、花纹等多样化为主。
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常见的工艺技法有云纹雕、阴刻、掐丝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就是“帝王玉器”,以玉璜和玉板为代表,形制独特,线条优美,纹饰复杂。
5.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玉器主要以玉佩、璧等为主。
秦代的玉器多以龙纹、凤纹等神兽的纹饰为主,形制较为庄重,线条简洁。
而汉代的玉器多以人物、动植物的纹饰为主,形制比较灵活,纹饰繁多。
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汉代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不仅纹饰繁复,还注重雕刻的细节和表现力。
三代至两汉典型玉器型式分析(一)

三代至两汉典型玉器型式分析(一)本文系“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系列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是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出土典型玉器进行分型分式。
典型玉器是选取在某一时期的代表性玉器,并且此类玉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了十五种(组)玉器,即玉璋、玉戚、玉戈、玉琮、玉块、玉璧、玉瑛、玉龙、玉人、拱形玉佩、组合玉串饰、缀玉螟目、玉衣、玉手握、玉枕等。
在三代至两汉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考古发现的玉器种类为数众多,由于本文篇幅限制,此处不可能一一分析。
鉴于研究目的的要求,选取其中典型的玉璋、玉戈、玉戚、玉柄形器、玉踪、玉璧、玉磺、玉龙、蝶形玉佩、组合串饰、缀玉螟目、玉衣、玉枕、玉握猪(磺)等玉器来分析。
选取典型玉器的标准是:一、在某一时间段内具有演变关系的玉器种类;二、造型或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节主要是依据玉器造型进行型式划分,纹饰的分期研究在下一节讨论,在这两节的基础上将三代至两汉玉器进行分组分期断代,为下面整理总结三代至两汉玉器的艺术风格与用玉制度提供时间上的标尺。
一、玉璋玉璋的名称始见于《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清末学者吴大激在《古玉图考》一书中将传世品中上端有刃,下部出阑(牙)的玉器定名为牙璋,其名称沿用至今。
玉牙璋最早发现于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
山东临沂大范庄、五莲上万家沟村和海阳司马台等遗址中也有出土,形状大体一致:长方片状,凹弧刃,下方左右边缘有对称的扉牙,下部一般都有一穿。
陕西神木石如龙山文化遗址中玉牙璋大量出土,与石家河文化玉璋相似,皆比山东龙山文化玉璋复杂,其中一件玉牙璋的阑上有阴线直线纹和网格纹装饰,这可能是后来二里头遗址和商代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牙璋双阑上阴线纹的雏形。
关于玉璋的造型来源、名称和用途在学界一直有争论,林已奈夫先生认为玉璋源于骨铲,故名为“骨铲形玉器”,而夏鼎先生则认为由于某些玉器的功能用途现在还无法准确把握,对于器物的命名应慎重,可名为“刀形端刃器”,王永波先生认为龙山文化的牙璋来源于山东大汉口文化的樟形器和骨形铲玉器,应命名为“耙形端刃器”。
玉器年代鉴别2(图)

玉器年代鑒別2(图)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1982年江苏武进寺墩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1、什么是古玉: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雕。
不是你、我、他想像出来的或理论出来的。
现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备这个特征。
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
仿品多,长眼哪!2、什么是鉴定:鉴定并不神秘,简单的说就是:用标形器和被鉴定器对比。
实际要复杂一些,要经过:立标、观察、涉猎、积淀、总结、反馈、否定、精练、反复、对比。
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误入歧途。
如果说自我否定是进步的关键,那么有几个人有勇气;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失误,而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哪。
多数人误入歧途并不奇怪。
十条老牛也拉不回来。
3、长眼靠什么:一不靠老师;二不靠书本。
[书不能一点不看] 靠真标本自悟,不断扩大标本品种。
不怕鬼,不信斜,错了从新来。
茅台酒的味道靠自己品。
没有悟性就分不清忠告和骗术;没有悟性是一片黑暗。
4、悟性从那里来: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足以,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
人们注定要在大多数事上一塌糊涂。
这和智慧、文化水平无关,没什么不服的,越不服越陷的深。
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
5、会与不会之间:玩古玉的人中,多数人终生入不了道[百分之九十]。
部分人摆脱不了二把刀[百分之十]。
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手,也就是鉴定准确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难断没有错断的人,这就是现实。
但愿能改变之,这不是单方所能为的。
清末扁形獸蓋瓶清末扁形獸蓋瓶清末扁形獸蓋瓶6、有那么多古玉吗:有了眼就知道有多少古玉了。
现在是收藏古玉的最好时机,假的比真的卖的好。
清中期羊脂白玉鐲7、收藏者的难处:普通收藏者的最大难处就是,找不到标形器。
博物馆的展品不能成为标形器,因为标形器必须能长期密切接触。
不要小瞧真品碎片,那是长眼的利器。
盲目拜师是第二个误区,他的老师就走偏道了。
19世紀立姿辟邪獸8、专业人士的常见误区:专业人士不存在标形器的困惑。
但是他们容易对市场不敏感;对高仿品缺乏研究。
玉器PPT课件

.
2
玉器之时代与特征
商代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至隋唐 明清
时代
粗糙,但有立体感 呆板,规范
各式各样,“德”的象征 精美奇特,贵族象征 玉器之巅峰
特征
.
3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形 器
河姆渡文化玉器---双凤朝阳
.
新 石 器 时 代 玉 器
4
新
良渚文化玉器---神人 兽面纹玉琮
石 器
龙红 山 文 化 玉 器
三、按用途:(1)玉兵器 (2)玉工具 (3)礼器玉 (4)丧葬玉 (5)佩饰玉 (6)玉器皿 (7)玉摆件
.
30
硬玉
蓝田玉
硅孔雀石
南 阳 玉
阿 富 汗
玉
.
31
玉器纹饰
• 玉器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特别是龙纹和蟠螭纹,在古玉器中所占比重较大。此外尚 有饕餮纹、谷纹、蒲纹、蚕纹、乳钉纹以及各种人物、花 卉纹等。商、西周多龙、蟠螭、饕餮、云雷纹;春秋、战 国多蒲、谷、乳钉等纹;两汉多勾云纹,谷、蒲等纹亦较 常见;隋、唐多飞天、花卉。
.
6
商代玉器
•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 的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 奴隶制国家。商代文明 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 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 称。
.
7
商代玉器
•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 多,琢制也一般较粗 糙。商代晚期玉器以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玉器为代表,共出玉 器755件,按用途可分 为礼器、仪仗、工具 、生活用具、装饰品 和杂器六大类。
.
12
西周玉器
• 西周玉器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 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西 周玉器没有商代活泼多样,显得有点呆板,过于 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 系。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
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
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
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
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
制艺较粗糙。
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
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
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
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
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
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西周玉器西周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
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后期的延续。
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
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
玉质优良,做工精致。
汉代玉器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螭虎纹、谷纹、蒲纹等。
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
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传13王275年。 陕西宝鸡到潼关的关中地区是周王朝的政治、 文化、经济中心。玉器主要继承了商代的特点。
三、西周玉器
1、西周玉器特征
(1)数量及品种 早期出土玉器集中于关中地区,继承晚商的传统品 种,但数量减少。 晚期出土玉器地域广、数量大,一个墓出土数百件 如陕西宝鸡茹家庄 伯墓和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 出土近2000件。出现串饰项链、凤鸟玉佩等新品种。 葬玉少见,主要是蝉形。 (2)纹饰丰富 较商代更趋图案化、抽象化,刻线流畅、复杂,弯 线条增多且清晰、挺拔。 常见纹饰即有写实性、装饰性,又有想象性,如凤 鸟纹、鸟纹、鱼纹、夔龙纹,虺纹、饕餮纹、云纹、 雷纹、谷纹等。
1、二里头夏遗址玉器特征
(1)玉器种类中兵器和工具常见,可分为五类: 工具:斧、铲、多孔梯形刀; 仪仗器:戈、钺、 戚、矛、箭头; 礼器:牙璋、圭、琮; 饰玉:柄形饰、锥形饰、镯、坠; 杂器。 (2)玉材多为河南独山玉。 (3)工艺上雕琢技术较好,表面平滑,少见琢磨 痕迹,造型对称严谨。 纹饰以平行的阴刻细线为典型特征。
人形玉佩
黄褐色,体扁薄,双面线 刻蹲式人像,头戴冠饰, 面部内凹,有耳。手臂处 有龙首纹,有两穿孔,高 8.6cm,宽1.7cm。 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组 佩
玉缀面罩 出土于三门峡西周晚 期虢国墓,只有王、 侯才可佩戴。是汉代 “金缕玉衣”的前身。
四、三代玉器小结
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部落集团,因此,夏商 周三代具有共同的源头和血脉。他们在时代上相 互重叠,地域上相互并立,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 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社会组织,在时代的竞 争中争霸建业。 历史特点决定了前三代在文化上具有同一体的 特征,正如《礼记· 礼器》所曰:“三代之礼一也, 民共由之”。 表现在玉器上,三代玉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1、神权政治特征 2、国家礼仪特征 3、生活实用特征
偃师二里头文化于1959年 发现于河南西部,1983年发 掘的偃师商城遗址,碳-14测 定夏商界于公元前1600年。
禹伐三苗
仲康日食
夏代上限结合夏代古文献《尚书· 胤征》中仲康日 食,《墨子· 非攻下》记载禹伐三苗时出现“日妖霄 出”和《竹书记年》的解释“日夜出,昼日不出” 等天象,经天文学推算出夏王朝始年于公元前2070 年。
玉鱼
三件玉鱼形体扁平, 一件平身直立状, 头长目大,尾鳍并 拢,似是向下潜游, 有一种悠然感。另 两件璜形鱼呈腾空 之态,头部方正, 1974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茹家 吻部微张,眼部位 庄 伯墓,现藏陕西宝鸡市博物 置恰到好处。 馆。
凤纹玉刀
长13.6cm,最宽3.8cm。顶部有 平行阴线刻琢的发状纹,两侧为 对称的脊牙,下端有两面磨琢的 刃。玉器两面纹饰相同,皆以双 钩线刻上下各一且形状相同的侧 身鸟纹,鸟纹弯钩嘴,圆圈眼, 槌状直立冠,鹰爪直立,长尾从 后部卷起绕至头及颈前,这种图 案化的装饰风格代表西周流行的 凤鸟审美趣味,精细琢磨的工艺 体现了周人对这一神鸟的崇敬和 爱戴。
2、西周玉器简介
夔龙玉佩
1979年出土于山东 滕县庄里西村, 现藏滕县博物馆。
长8.9cm,厚0.2cm。身体弯曲,两侧脊牙明显而突出, 一侧脊牙尖部向下,另侧脊牙尖部向上,显现游动的 样子。两面各以双钩阴线刻出两个尾部交接的夔龙纹, 首部分置于两端,两端凸脊处各有一圆孔,可供系佩。
玉琮
棕黄色,器两端有突起圆形 口,中段方形,中心有圆孔, 光素无纹。高20.5cm,边宽 9.8cm,孔径7.4cm。 1981年陕西长安丰镐遗址收 集,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7厘米,呈跪坐态,双手扶膝, 2、殷墟出土玉器 长脸尖颔,“臣”字目,闭口突 鼻,头梳一条长辫并缠至头顶盘 玉人 后脑一周,头戴圆形箍,箍前连 有卷筒状饰物。身上着衣,交领 垂于胸前,长袖至腕,袖口较窄, 腰束宽带,衣下缘似及足踝,衣 上饰云纹,腹前悬长条形蔽膝, 似着鞋,腰左侧插一尾呈叉形的 宽柄器,上饰卷云纹和节状纹。 玉人衣冠讲究,腰插武器,神态 倨傲,似奴隶主形象,有认为是 妇好本人。此玉人是研究商代头 饰、服饰、发饰等的宝贵资料。 出土于妇好墓,现藏中国
夏代建立了 我国第一个奴 隶制社会,夏 代主要活动地 区在河南西部 一带。 至今,夏代遗址发现很少,考古界把河南偃师二 里头文化遗址作为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但历史 学界一直对夏~商的时限有不同看法。
在世纪之交的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由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碳-14测年专家、天文学家共 同主持,“工程”具体目标: 1、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 较准确的年代; 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项目对武王克商、古文献“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甲骨卜辞中月食、偃师商代都城遗址等重大事件, 结合古文字学家等200余人历经5年攻关,推出全新的 夏商周年表,将我国历史纪年向前推进了1229年。
玉凤
1976年出土于妇好墓,现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长13.6cm,厚0.7cm。浅 黄色玉质,似一种温和柔 润的生命感。凤身呈弯月 状,作顾盼飞翔之状,两 面纹饰相同。凤眼圆睁, 喙如鸡,冠羽为三个联体 柱状,形如花冠,有一种 高贵之感,翅羽舒展,翎 毛以剔地阳纹手法雕琢, 尾羽随形就势叉开作飘舞 之态。 此凤集中体现了殷商时 期扁平玉雕的造型特点。 采用正侧面剪影手法,与 近代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 相近。
(3)造型 主流趋于写实和高度简化,形象生动如鹿佩。 (4)雕刻手法 工艺上除继承了商代的优点外,出现特有的勾 撒法,底槽深浅不一,呈倾斜形。 与商代玉器相比,西周出现大量的玉琮、玉璧 、玉璜、玉圭等礼器,形成西周玉器的造型特色 ,但平民墓中很少见到。显示西周的等级制度, 执玉资格,执何种形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
牛形玉调色器
高2.4cm,长4.2cm。圆雕, 呈站立状,头部前伸,双耳 突出,身体肥硕,臀部尤为 明显,尾下垂,四肢短粗, 通体光素无纹,是迄今最早 的一件立式牛。
1964年河南洛阳出土, 现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1974年出土于陕西宝 鸡市茹家庄 伯墓, 现藏于宝鸡市博物馆
玉牛
玉鱼最早见于红山 文化,在商周时发 展为一种时尚。
玉羽人 高11.5cm。玉质赭红 色。人像作侧身蹲坐 状。粗眉、臣字形眼, 半环形耳,喙形口, 头戴羽冠。羽后连结 三个长圆形活环。两 手拱于胸前。用整块 玉琢成连结的活环, 为首例。
其它器件
凤鸟佩
侧面人像
龙 凤 冠 形 佩
玉鹅、玉鹰 玉鸟、玉鱼、玉蛙
绿 松 石 蝉 形 坠
玉牙璋
玉龙
玉刀
蟠龙
(3)玉质:除当地产的玉石外,还有辽宁岫岩 玉;中原地区出现新疆和田玉,多为青玉,还有白 玉、墨玉。 (4)造型: 动物形象以板状体为主,包括璜形、剪影式; 人物形象为圆雕,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简单 概括的艺术处理特点;主要刻划头、眼、牙特征。 (5)工艺:各种工艺达到新的高度。 几何图案(早商) 阴刻线+平雕(中期广泛); 浮雕、透雕、圆雕大量出现。 俏色作品诞生。
玉凤形佩
长13.2cm、宽7.4cm。佩为镂空回首长尾凤形,器 薄精巧,周边为齿形,中间三个马蹄形孔。原为 白玉质、经沁局部泛黄褐斑,光亮度好。
玉跪式人
高8.5cm。玉料青褐色。 圆雕,跪坐式。头部大 于身。头微低,圆脸、 细长眉、臣字形目。以 勾撒法处理,鼻微凸, 浅琢鼻孔。头顶结辫向 后垂于后头。身着饰有 蛇纹、云纹图案衣裙、 袖窄至腕。敞胸露出纹 身图案。赤足,脚尖及 地。发辫处有一小圆孔, 两眼之间有一直径1cm 圆孔,供穿挂或插嵌。
1980 年出 土于 山东 济阳 刘台 子村, 现藏 于德 州市 文化 局
夔纹柄玉刀 蛋白色,扁长,背厚刃薄,尖部锋利,柄作夔形, 尾上卷,有一圆孔。长11cm,宽2.2cm。 1964年河南洛阳墓葬出土,现藏洛阳市文年出土于北京房山西周墓。 长55.5cm,宽10.2cm,白玉质,体扁平,两边有 刃。援尖锐,内略成长方形,内近援处有一圆孔。 内顶端有7组扉牙,玉戈的光泽极强。是西周玉戈 中的珍品。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最早的玉制立体器皿。高 10.6cm,口径 11.8cm。 由整块玉料雕制成,体圆 撇口,下腹微鼓,圈足外 展,口下外缘饰一周三角 形几何图案,腹上部两圈 弦纹之间,刻三组“臣” 字形目、大鼻巨眉、口向 下的正面兽面纹,绕腹呈 等距分布。腹下部饰菱形 和三角形组合的几何纹, 纹饰皆以双勾线和单阴线 刻琢,形制和纹饰似当时 青铜簋,可见处于极盛时 期的青铜器对玉器风格的 影响。
玉簋
出土于妇好墓,现藏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援铜内戈
通长27.8cm,援长 15.8cm,通体抛光, 为长条三角形,上 下出刃,中部有凸 脊,援锋尖锐,近 末端有一直径为 0.5cm的圆穿,末端 插入铜内中。 铜内 前段近方形,后段 为鸟形,“臣”字 形目,钩嘴下弯。
整个铜内遍镶绿松 石,制作极其精美
2、夏遗址玉器
长为30.2cm,厚0.5-0.7cm。援呈长条三角形,双 面有刃,刃与援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戈内呈长 方形,中部有一圆孔,孔与援之间有数道平行的 浅斜弦纹,无使用痕迹, 应为礼仪用器。 玉戈
1975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现藏于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玉璋
二、商代
商代在社会经济中,新 兴的青铜业与传统的制玉 业互为补充。制玉业在早 商玉器的基础上有很大的 发展。制玉工艺已从石器 制作中分离出来,成为独 立的手工业,制玉工具为 青铜金属。 商代玉器在我国玉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玉器数 量庞大,品种齐全,中原地区出现了和田玉,工艺 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玉琥
长14.1cm,高3.5cm,玉质呈深绿色,方首龙角, 口张开,方形大眼注视前方,尾下垂,尾尖上卷, 身饰云纹,尾饰节状纹,作行走状,显示出一付 虎视眈眈的样子,形象逼真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