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 渔舟唱晚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渔舟唱晚 教案

渔舟唱晚 教案

渔舟唱晚教案
渔舟唱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能正确朗读课文。

3. 能正确理解并运用关键词语。

4. 能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渔舟唱晚》一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渔舟唱晚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渔舟唱晚的课文背景。

2. 预测课文内容: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讨论。

3. 首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渔舟唱晚》一课,并大声朗读。

4.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要句子。

5. 配对练习:将生词与词义进行匹配,帮助学生牢记生词。

6. 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并选择一个角色扮演,表演课文内容。

7. 朗读课文:学生按照小组分配的角色,进行朗读,并互相矫正发音和语调。

8. 课文填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检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程度。

9. 创作诗歌:要求学生根据渔舟唱晚的内容,创作一首诗歌,并与同学们分享。

10. 课文背诵:要求学生背诵《渔舟唱晚》一课,培养学生的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示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通过创作诗歌,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创作能力,也增强了对课文的情感共鸣。

此外,通过朗读和课文背诵,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顺利,唯一的不足是一些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引导。

第五单元渔舟唱晚(教案)

第五单元渔舟唱晚(教案)
2.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
3.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渔民生活氛围;
4.学习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如音阶、音程等;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演唱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音乐感知与欣赏能力,通过学唱《渔舟唱晚》,使学生能够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理解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音乐表现与创作能力,让学生在学唱过程中,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尝试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与改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音程跳跃和复杂节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渔舟唱晚》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歌曲的情感表达、节奏特点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团队合作和音准控制的基本原理。

3.增强音乐文化理解,了解《渔舟唱晚》背后的渔民文化,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
4.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通过集体演唱,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欣赏与演唱过程中,体验音乐之美,提升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渔舟唱晚》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学中需重点关注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感知和细节掌握,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演唱。
2.教学难点
-歌曲中部分旋律起伏较大,学生可能难以把握音准,尤其是音程跳跃的部分。
-歌曲节奏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掌握,如连续的八分音符、附点音符等。
-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如音程、音阶的概念,学生可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教学设计(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教学设计(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气息的钢琴曲,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这首曲目描绘了夕阳余晖下渔民打鱼归来的美好画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渔舟唱晚》,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个别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渔舟唱晚》的曲调,能够独立演奏或演唱。

2.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意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4.通过对《渔舟唱晚》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节奏的把握,特别是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符的准确演奏。

2.音色的变化和表现力,如何运用钢琴演奏出渔舟和晚霞的氛围。

3.对古典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感受乐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乐曲的背景、作者、音乐特点等。

2.示范法:教师演奏或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分组练习、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演奏和演唱水平。

4.欣赏法:聆听不同版本的《渔舟唱晚》,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5.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介绍、音乐符号讲解、演奏示范等。

2.钢琴:用于教学演示和伴奏。

3.音乐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4.图片素材:渔舟、晚霞等与乐曲相关的图片。

5.录音设备:用于播放不同版本的《渔舟唱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渔舟唱晚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奏或演唱《渔舟唱晚》,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妙。

3.操练(15分钟)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奏或演唱,注意指导学生准确掌握节奏和音色。

渔舟唱晚的教案设计及反思

渔舟唱晚的教案设计及反思

渔舟唱晚的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渔舟唱晚》这首古典名曲。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和音乐表达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渔舟唱晚》的背景和创作。

分析《渔舟唱晚》的旋律、节奏和音乐特点。

欣赏《渔舟唱晚》的演奏版本和演绎风格。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渔舟唱晚》的背景和创作。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渔舟唱晚》的旋律、节奏和音乐特点。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渔舟唱晚》的演奏版本和演绎风格。

1.4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渔舟唱晚》的背景和创作,激发学生对名曲的兴趣。

第二步:分析《渔舟唱晚》的旋律、节奏和音乐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第三步:欣赏《渔舟唱晚》的演奏版本和演绎风格,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教学资源《渔舟唱晚》乐谱和录音资料。

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音乐欣赏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评价学生对《渔舟唱晚》的背景和创作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渔舟唱晚》的旋律、节奏和音乐特点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渔舟唱晚》的演奏版本和演绎风格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反思。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评价进行分析和反思。

五、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渔舟唱晚》的音乐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引导学生进行《渔舟唱晚》的音乐表演,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推荐学生欣赏其他古典名曲,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六、教学准备6.1 物质准备准备《渔舟唱晚》的乐谱和录音资料,确保其质量和可获取性。

检查投影仪和音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确保教学过程中能顺利展示和播放音乐。

准备音乐欣赏笔记本和笔,以便学生能够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6.2 精神准备自己要先熟悉《渔舟唱晚》的背景、旋律、节奏和音乐特点,以便能够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过程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七、教学难点7.1 音乐理论知识《渔舟唱晚》的旋律和节奏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渔舟唱晚》教案

《渔舟唱晚》教案

《渔舟唱晚》教案《渔务唱魄》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音乐中表现湖光山色的优美意境.2,能够积极参与,聆听,探究和表现音乐.(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分析,联想感受音乐.2,综合诗,乐,画等艺术形式,加深对音乐的感悟.(三)知识技能1,分辨乐曲引子,三个乐段和尾声的音乐结构.2,能记住乐曲第二乐段主题,并;隹确的填词演唱歌曲.3,了解歌唱性的旋律,流动性的旋律等音乐术语.【教学重,难点】分辨三个乐段的情绪及联想并记忆第二乐段主题;感受音乐悠远的意境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先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你们知道这段音乐是中央电视台哪个节目的背景音乐吗?(教师播放《天气预报》音乐)生:是天气预报的音乐.师:这是我国传统古曲《渔舟唱晚》的主题l988年被用作”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你们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教师播放筝独奏《渔舟唱晚》主题)生:古筝.师:古筝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音色清脆.它的”刮奏”演奏法特别适合表现流水的形象.我们再来熟悉一下它的音色.(教师出示乐器图或实物示范)(二)初听教师:这是一首着名的古曲,还被改编成钢琴独奏,管豳薮TuEWOSLDOFMUSIC北京市西城区魏巍弦乐合奏,小提琴独奏等其他的演奏形式.现在来听一种改编版,听一听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想象一下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教师播放乐队演奏)生:小提琴.师:这是由小提琴演奏家黎国荃改编的小提琴曲《渔舟唱晚》,是由乐队和小提琴合奏的.(三)分段欣赏1,引子一首由引子,三个乐段和尾声组成的多乐段乐曲.在长笛的前奏后,小提琴奏出了引子的旋律.你们听听它的旋律,节奏和速度是什么样的?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和情景?(教师演奏引子,学生选择术语旋律节奏速度情绪联想流动,跳跃自由,舒展中速舒畅流水2,第一乐段师:引子之后是乐曲的第一乐段.你们听听它的旋律,节奏速度是什么样的?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和情景?(教师演奏第一乐段)旋律节奏速度情绪联想高低回旋起伏舒缓中速稍快优美波浪生:旋律由高向低旋转.师:旋律由高向低回旋起伏,好像湖面波光粼粼,微波荡漾的景色.我们来唱一唱这段旋律.(教师画旋律线及简笔画图)生:演唱.3,第二乐段师:第二乐段是乐曲的中心乐段,其旋律优美.也是用作”天气预报”的那段旋律(教师演奏第二主题)师:哪位同学能看着乐谱唱一唱.生:视唱主题.百吾夭砸豳TH~WOaLDOFMUSIC,旋律节奏速度情绪联想歌唱性舒缓中速优美渔歌师:这个主题出现了三遍,每遍的力度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再听一次.(教师播放乐队演奏)生:回答.师:第一遍中强的力度,歌唱性的旋律好像一首优美的渔歌.第二遍乐队的加入,力度渐强使人心情更加激动.第三遍力度渐弱,音色清脆,好像渔歌声在向远方飘荡.这是小提琴特有的一种演奏方法,叫泛音奏法(教师演奏)生:聆听.师:虽然这个主题反复了三遍,但每遍既相同又有不同,你们发现这三遍旋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生:回答.4,第三乐段师:第三乐段和第二乐段的音乐在旋律,节奏和速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和表现也相应发生变化,你能听出是什么变化吗?(出示乐谱,教师演奏第三乐段)旋律节奏速度情绪联想跳跃紧凑中速稍快欢快渔船前进生:回答.教师:同学们的感受非常正确.速度快,节奏紧凑,情绪更加激动,好像是渔船乘风破浪的前进.5,尾声师:你们听听音乐到这儿可以结束了吗?生:可以.师:音乐到这儿可以结束了.最后一个音也结束在”1”上,已经有了终止感.但音乐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尾声,这是这首乐曲最有魅力的地方.你们听它重复了哪一段的旋律,听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教师演奏尾声)生:重复了第二乐段的旋律.师:准确的说是再现了第二乐段中第3遍的旋律,速度渐慢,力度渐弱,好像渔船渐渐远去,湖边只留下了一片寂静.(四)结合诗,画,深化感受师:我发现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都沉浸在优美的音乐意境之中了.这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之一:不论是古曲,古诗和绘画都表现出一种平稳清淡,空旷悠远的”意境”,“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声音消失了,但留给人们的感受却是非常深刻的.这首乐曲《渔舟唱晚》取名就很有诗意,让人浮想联翩.它是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的诗句:”渔舟唱晚, )0c一响穹彭蠡之滨”.我们从一些古诗和绘画中都能感受到相同的意境.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哪些古诗与《渔舟唱晚》的意境是相似的?生:回答.师:同学们选读古诗的意境与音乐的意境都很相似.特别是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你可以想象那朦胧的远山,一叶扁舟渐渐远去,最后,只留下天边那一望无际的湖水的悠远意境.师:有没有绘画呢?生:(可能回答不出来)师:同学们对绘画可能知道的不多,我来给同学们介绍一幅明代樊晖的《溪山远眺图>.(教师出示图画)你们看,遥远的水尽头隐约看见座座远山,空空的水面上几艘小船像落叶一样在江面上飘荡,表现了一种山高水远,空旷悠远的“意境”.同《渔舟唱晚>尾声表现的那种悠远的意境如出一辙,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退想.这首乐曲是由引子,三个乐段和尾声组成的.如果我把引子起名叫”微波荡漾”,尾声叫”湖边夜色”,结合诗,画的意境你能为其他三个乐段音乐起个名字吗?请大家想一想.(教师分别演奏三乐段片段,学生分段命名.)生:湖景,渔歌,欢腾.师:老师也想了几个名字你们看怎么样?(出示课件)引子第一乐段第二乐段第三乐段尾声微波荡漾湖光山影渔歌晚唱踏浪归舟湖边夜色乐曲表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湖面上,泛起一片金光.远处依稀可见朦胧的远山和点点白帆,随风飘来阵阵渔歌声.渐渐的歌声越来越近,似乎还听到了摇橹声,船桨拍打水面声,渔船乘风破浪溅起的浪花声,交织成一首欢快的交响曲.渔夫们满怀着丰收的喜悦, 驾着一叶扁舟,渐渐的飘远了.当最后的一朵涟漪也消失的时候,湖边只留下了一片寂静.(教师再次演奏尾声) (五)完整欣赏师:下面我们就完整的欣赏一遍音乐,结合对诗,画的体会,进一步感受《渔舟唱晚>带给我们的优美意境.(教师出示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安静欣赏音乐.)生:欣赏.师:大家一起再来唱一唱.注意结尾时要渐慢,渐弱,表现出渔船远去,湖边一片寂静的意境.生:演唱.(教师指挥,学生演唱.注意结尾渐慢,渐弱的表现.)师: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真是曲尽意犹在.让《渔舟唱晚》那优美的旋律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小学音乐渔舟唱晚教案

小学音乐渔舟唱晚教案

小学音乐渔舟唱晚教案【篇一:《渔舟唱晚》教学设计】《渔舟唱晚》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音乐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要从学情出发,挖掘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征,结合原有知识基础,生成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体现音乐教学的系统性与发展性。

(二)理论依据本课教学设计以《音乐课标》中相关课程理念作为理论依据,重点凸显以下两项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该理念对什么是“音乐审美”进行了解读,音乐审美指的是对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本课教学活动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根据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乐曲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该项课程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收益。

音乐课的教学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性。

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1.对整首作品的分析本课赏析的音乐作品《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演奏的器乐曲,采用五声调式,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改编而成的。

乐曲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蠡”即现在的鄱阳湖。

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比优美的时刻,渔人满载着劳动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快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曲为三段体,具体呈现为a+b+c+ 尾声。

2.对乐段的分析a. 第一乐段谱例1第一乐段是全曲的“起始”部分(见谱例 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渔舟唱晚》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古筝曲,描绘了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的美丽画面。

本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流畅,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选择了这首歌曲,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和欣赏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渔舟唱晚》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渔舟唱晚》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

2.歌曲中的个别词语发音可能较为困难,需要教师耐心指导。

3.让学生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的含义和演奏技巧。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学生反复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及时指导。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渔舟唱晚》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江南水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准备录音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江南水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江南风光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渔舟唱晚》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渔舟唱晚》的乐谱和歌词,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教师及时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5.3欣赏课《渔舟唱晚》(教案)

5.3欣赏课《渔舟唱晚》(教案)
其次,在古筝演奏技法的介绍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但仅仅通过讲解和演示,他们可能难以真正体会到古筝演奏的魅力。因此,我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邀请学生上台体验古筝演奏,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古筝音乐的魅力。
另外,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有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敢于表达、善于分享。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古筝演奏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渔舟唱晚》的情感表达及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体验美好音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3欣赏课《渔舟唱晚》(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欣赏课《渔舟唱晚》选自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5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1.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感受其旋律美和意境。
2.学习有关古筝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3.了解作曲家及创作背景,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4.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方法,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教学难点
-旋律感知与记忆:对于《渔舟唱晚》的旋律,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快速感知和记忆,教师需要通过反复聆听、示范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古筝演奏技法的理解:古筝演奏技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筝演奏技法。
-情感体验与表达:小学生情感体验尚不丰富,教师需运用情境创设、引导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验作品情感,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在《渔舟唱晚》欣赏活动中认识古筝的形制和音色,感受乐曲描绘的夕阳西照下湖面歌声四起,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动的动人湖面。

2. 通过聆听乐曲《渔舟唱晚》,了解乐曲曲式结构,能够选择合适的音乐表情术语描述乐曲三部分的情绪变化。

3. 感受音乐,想象音乐,通过模唱和律动等方式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它的标题选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

乐曲的意境优美,好像是一幅水墨画。

其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湖面上,远处青山朦朦,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欢快的渔歌声,渐渐地,歌声远去,湖边只留下了一片寂静。

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用慢板奏出了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并配合左手揉、吟等装饰手法,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湖滨晚景的赞美。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旋律是从第一段上下八度跳进的曲调中发展而来的。

从全曲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在这段中用了清角音(fa),出现了暂时的离调。

转入下属调,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欢歌、破浪行舟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用快板奏出一连串模进音符,形象地表现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

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力度加强,运用了古筝独特的演奏方法表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情景。

尾声:音乐在高潮处突然收住,尾声旋律缓缓流出,这是第二段旋律中的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力度减弱,好像最后一个涟漪消失在月色之中,湖边只留下一片幽静,意境深远。

《渔舟唱晚》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古曲。

被改编成许多不同的演奏形式,如长笛独奏、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管弦乐合奏等,特别是小提琴独奏《渔舟唱晚》,更加突出了音乐的歌唱性,其中的慢板主题优美流畅,成为广为流传的旋律之一。

中央电视台在“天气预报”中也运用了这段主题,使它的影响更加广泛。

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听了这首乐曲之后非常赞赏,称它为一首“富有东方风味的世界名曲”。

3重点难点
1. 通过聆听乐曲《渔舟唱晚》,感受音乐,想象音乐,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并能运用音乐表情术语进行正确地描述。

2. 体验我国民族乐器──筝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渔舟唱晚
播放与《渔舟唱晚》意境相同的视频片段,师:这个小视频的画面里都有什么?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用一句话来形容看到的场景和意境?
师:刚才我们通过看的方式,感受到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夕阳山水画。

那么这幅画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现最合适?现在我们就用听的方式去感受一下。

活动2【讲授】渔舟唱晚
1、初听全曲,播放《渔舟唱晚》
①师:乐曲给你的整体印象如何?从音乐中你看到什么样的画面?你能否用一段话描述音乐中的画面?
②学生静听全曲,想象乐曲描绘的画面。

③学生分享听赏心得,教师适时引导,突出动态画面,如歌声四起,渔夫满载而归等。

④师:这首乐曲清雅、欢快、旋律优美。

音乐更有想象力,更富有动感。

这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余晖映红,晚霞斑斓,波光闪烁。

晚风欢送的归航的渔船,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

岸边早已聚集着渔民的亲属,他们翘首伫立。

看,船帆,一艘、两艘、三艘…….数不清的渔船进入岸边人们的视线,听,晚风送来了船上渔民欢庆丰收的歌声,岸边的人们心潮激荡,和着船上居民的歌声唱起了丰收渔歌……
⑤引出课题,介绍《渔舟唱晚》名称的由来。

师:这是近代筝演奏家娄树华在1936年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的,并引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的诗句。

“彭蠡”即指的是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5.欣赏动画,分辨音乐结构。

师:下面我们将音乐与画面相结合,体会乐曲所描绘的夕阳西下,渔夫载歌归舟的优美意境。

听一听乐曲是由几部分构成的?
全曲欣赏
1.欣赏第一部分。

(1)师:现在请大家分段欣赏。

先听《渔舟唱晚》第一部分音频。

(2)运用表情术语来描述第一部分的情绪。

(温柔的、安静的、优美的、如歌的、悠扬的,也可选择自己的词语表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随琴视唱歌谱。

(出示《渔舟唱晚》第一部分主题谱例)
(4)师:同学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这段旋律呢?学生讨论。

(5)师:这段旋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教师总结:这段旋律音乐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

抒发了作者对湖光晚景的赞美之情,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渐渐西沉的夕阳,轻拂湖面的涟漪,缓缓移动的帆影和轻声歌唱的渔民。

(6)哼唱旋律。

师:请同学们跟录音模仿古筝的音色,用“咚”音哼唱第一部分的旋律。

2.欣赏第二部分。

(1)聆听第二部分,
师:如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用表情术语表述第二段的情绪。

(热烈的,活泼的,欢乐的)
(3)师:从宁静、优美到热烈、活泼,乐曲是如何变化的?
(4)跟琴视唱曲谱,并画旋律线。

(感受旋律的大跳和节奏的加快)
(5)随乐律动,模仿船夫荡桨归舟的样子,用律动感受八分三连音小分句的音乐形象,如同水波荡漾,跌宕起伏。

(6)教师小结: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和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轻快活泼,描绘了水波荡漾,渔民们摇着桨、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3.欣赏第三部分。

(1)欣赏《渔舟唱晚》第三部分音频并讨论。

(出示《渔舟唱晚》第三部分主题谱例)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想,与前两部分比较,第三部分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可以选用哪些表情术语?速度作出了怎样的变化?描绘了什么样的内容?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音乐结束时音量有何变化?你能想到什么?
(2)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第三部分是快板。

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随音乐仿佛听到了交织在一起的浪花的飞溅声、摇橹的吱吱声、渔民的歌声和收获后的笑声……,随着音乐的渐慢渐弱,渔民收网归航,湖面上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3)这段音乐采用了筝特有的“花音”奏法,使我们感到声音华丽流畅,韵味十足。

以声势伴奏的形式参与第三部分的赏听。

伴奏+律动:2/4xxx~~丨xxx~~丨xxx~~‖
(音符用拍手伴奏,花音用模仿律动。

)
四、完整欣赏
再次欣赏《渔舟唱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欣赏的乐曲《渔舟唱晚》,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情绪与意境,感受了祖国古典音乐的美感,并认识和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筝。

希望课后同学们再找一些关于筝的乐曲来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