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与宗教改革那些事儿(下)
亨利八世与英国的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与英国的宗教改革摘要〕早年的亨利八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出于与法国对抗的需要,他也打着保护教皇的大旗,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亲密合作。
当听到在马丁·路德的倡导下,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正方兴未艾时,他亲自撰文谴责马丁·路德,为教皇辩护,由此从教皇那里赢得“信仰捍卫者”的称号。
然而,几年后,形势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亨利八世成为教皇眼中的头号敌人。
〔关键词〕亨利八世英国皇室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实行宗教改革的导火线,通常都认为是因为他的离婚事件。
面对渐渐人老珠黄的原配妻子、原为西班牙公主的凯瑟琳,因为她只生了一个女儿玛丽,急于要一个男继承人的亨利逐渐对她的肚子失去了耐心,转而爱上了她的侍女、年轻但据说也不是很漂亮的安妮·博林。
亨利八世坚持要离婚,但是遭到英格兰国内正统天主教势力的反对,当离婚诉讼提交给罗马教廷时,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本来想批准,但他慑于凯瑟琳的侄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威势,不敢贸然行事,只好迁延不决。
亨利八世等不及了,于是就有了下列一系列事件发生。
1529 年9 月,亨利八世免除了执政20年的首席大臣、约克大主教、大法官沃尔西,这是亨利八世跟过去决裂的一个重要信号。
接着,召集议会开始讨论宗教改革问题。
两年后,在改革派的策动下,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规定教会所征收的税,一律停止上缴罗马教会,改为上缴英国国王。
同时,托马斯·克伦威尔为首的改革集团夺取了枢密会议内的主导地位。
1533 年5 月,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同年6 月安妮·博林终成正果,加冕为英格兰王后。
作为报复,罗马教廷开除了亨利八世的教籍。
而亨利八世则针锋相对,他在1534 年促使英格兰议会通过了“至尊法”,规定国王为英格兰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并宣布与罗马教皇断绝一切来往。
从1536 年起,在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主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新教化的改革,制定了“十条教规”,简化了天主教仪式,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格兰发行,发布“十七条指令”,将英国国会国教化和国家机构化等。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资料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 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4、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推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 动机 ;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 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 内容1、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 特点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
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 影响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原因:随着与西班牙关系的恶化,亨利八世对于自己的婚姻问题日益不满。
到152 7年,他的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已年逾40,只有一个女儿玛丽而无男嗣,都铎王朝的王统面临断绝的危险。
这时亨利八世爱上了在法国宫廷受过教育,倾向宗教改革的贵妇安妮·博林,便决心离婚再娶。
按教会法规,国王的婚姻问题必须由罗马教皇批准,方为合法,亨利八世便向罗马教皇克雷芒七世提出请求。
但教皇此时完全受制于查理五世,阿拉贡的凯瑟琳是查理五世的姨母,所以教皇使用各种手段,拒不批准亨利八世的离婚。
亨利八世英国国教建立者与六次婚姻的国王

亨利八世英国国教建立者与六次婚姻的国王亨利八世:英国国教之父和多次婚姻的国王亨利八世(1491年-1547年),被誉为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国王之一。
他不仅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且他的行为和决策对英国的政治、宗教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亨利八世作为英国国教建立者和六次婚姻的国王的独特之处和重要意义。
一、亨利八世与国教建立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英国宗教面临着巨大的动荡和变革。
与罗马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发生的争执促使亨利八世采取极端行动,最终决定将英国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
他将自己视为英国国教的最高权威,并与罗马教廷断绝了联系。
亨利八世国教的建立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这一举动削弱了罗马教廷对英国的权威,为英国国家权力的进一步集中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这也促使了宗教改革的浪潮,在亨利八世的统治下,英国修道院被解散,修道院财产被国家吞并,为英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
二、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除了他的宗教改革外,亨利八世还因其多次婚姻而闻名遐迩。
他共有六个妻子,每一段婚姻都带来了不同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并对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卡瑟琳·阿拉贡(Catherine of Aragon)婚姻持续了近20年,亨利八世因怀疑卡瑟琳无法给他一个继承人而决定与她离婚。
这一事件促使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的关系破裂,并产生了英国国教的建立。
2. 安妮·博林(Anne Boleyn)安妮成为了亨利八世的情妇,而亨利迫切想与她结婚。
然而,婚姻的成立导致了他与罗马教廷的决裂,并使英国国家更加迅速地转向新教。
3. 简·西摩(Jane Seymour)简·西摩是唯一给亨利八世生下合法继承人的妻子。
然而,她的过早去世使得这段婚姻短暂而结束。
4. 安娜·克利夫兰德(Anne of Cleves)这段婚姻是政治上的联姻,但最终失败了。
都铎王朝宗教改革的内容

都铎王朝宗教改革的内容在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是国王,这使得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
自从14~15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人开始了潜心发展自己的民族国家的历程,特别是1485年开始的都铎王朝。
这一王朝最著名的国王是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他们两位的统治时代正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时代,而英国宗教改革的序幕便是由亨利八世拉开的。
从历史上来看,英格兰从来没有像德意志那样,深深卷入欧洲和教皇政治的旋涡,因而不像德意志人那样对腐败的罗马教会抱有强烈的道德义愤和民族仇恨。
重现实、重实际的精神性格使英格兰人不比德意志人那般热衷于内心的信仰或体验。
所以,当亨利八世开始宗教改革时,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并且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受新教影响,主要是受加尔文教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
西班牙阿拉贡公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凯瑟琳,她成为亨利八世的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但只有女儿玛丽一个长大成人。
亨利八世很为王位继承人伤神,于是,向罗马教皇提出与凯瑟琳离婚。
教皇慑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压力,拒绝了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
结果,愤怒的亨利八世便开始了对抗教廷的活动。
当时的欧洲在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反教皇的情绪已经颇为普遍。
亨利八世决定利用人们对教会的不满,加强自己的统治。
最后依据教材把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概括为: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三点。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 1532年,国会根据亨利八世的要求,通过了一系列法令,规定未经国王许可,神职人员不得向罗马教廷交纳首年贡俸,禁止国民向罗马教廷上诉一切案件。
1533年在由国王亲自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莱默主持下,法庭正式判决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宣布了他与安妮·布琳之间的合法婚姻。
亨利八世与英国国教

亨利八世与英国国教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格兰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君主,同时也是与英国国教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人物。
在他的统治下,英国国教成为了英格兰的主要宗教,取代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
本文将从亨利八世与教宗冲突的背景开始,详细讨论他如何建立了英国国教以及对英格兰宗教历史的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亨利八世与教宗冲突的背景。
16世纪初,欧洲正处于宗教改革的时期,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行动引发了一系列改革运动,反对教宗的统治和教会的腐败。
英格兰作为天主教信仰的中心,亨利八世发现教宗对他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导致了英国国教的诞生。
在亨利八世统治之初,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曾经为了迎娶第一任妻子凯瑟琳·阿拉贡(Catherine of Aragon)而与教宗勾结。
然而,当凯瑟琳未能给亨利生下男性继承人时,亨利开始怀疑他们的婚姻是否合法。
他认为自己的婚姻不受上帝的祝福,因此决定寻求废婚。
然而,教宗不同意废除他们的婚姻,这引发了亨利八世与教宗的冲突。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亨利八世寻求解决方案,他转向英国的法律专家和神职人员,解决废婚问题。
最终,亨利八世的法律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主张英国国王应该是英格兰国教的最高领袖,不受教宗的控制。
这意味着英国可以独立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事务。
在1534年通过的《至尊法令》(Act of Supremacy)中,英国国会宣布亨利八世为英格兰国教的至高领袖,不再承认教宗的权威。
这一举措为英国国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打破了英格兰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亨利通过废除修道院和大主教管区,转移教会财产,并任命自己的信徒出任教会职位,进一步巩固了他对国家宗教的控制。
建立英国国教对英格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的推动促使了英格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废除修道院带来的财富转移为王室和贵族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并推动了英国法律、文化和教育的改革。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亨利八世的英国宗教改革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亨利八世的英国宗教改革亨利八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
他的统治时期伴随着英国宗教改革的发生,对英国历史和宗教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亨利八世的生平、英国宗教改革的起因和过程以及其对英国历史的影响展开探讨。
一、亨利八世的生平亨利八世于1491年出生于英国格林尼治,是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王后的次子。
1509年,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成为英格兰国王。
亨利八世以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君主之一而闻名于世。
亨利八世统治时期的早期,他致力于巩固王权和加强英国的核心政治和军事实力。
他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改革和军事行动,巩固了王室的威望和国家的统一。
二、英国宗教改革的起因英国宗教改革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当时天主教会在宗教事务上对英格兰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亨利八世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对宗教的控制权产生兴趣,并试图将英国的宗教体系从天主教转向新教。
亨利八世最早对天主教的不满源于他的婚姻问题。
当时他与卡瑟琳·阿拉贡结婚多年,但没有儿子继承王位,这引发了他对婚姻的怀疑。
亨利八世认为自己的婚姻受到上帝的诅咒,并决定寻求废妻婚新以追求后嗣。
然而,教皇对于亨利八世的要求并不同意。
于是,亨利八世在1529年发起了所谓的“王室干预”运动,试图削弱天主教会在英格兰的权力。
这一行动标志着英国宗教改革的开始。
三、英国宗教改革的过程在英国宗教改革的初期,亨利八世试图通过改变教会的运作方式和规定来削弱天主教会的权力。
他颁布了多个法令和法案,将国家的宗教事务从教皇和罗马教廷的控制下剥离出来。
1534年,亨利八世颁布了《王位继承法》(Act of Succession),废除了与教皇的宗教联系,并将自己视为英格兰国教会的最高领袖。
不久之后,他进一步颁布了《至高统治法》(Act of Supremacy),宣布国王为英格兰国教会的首领,完全取代了教皇的地位和权威。
此后,亨利八世开始进行广泛的教堂财产剥夺,并强迫教堂官员和修道院院长效忠于他对新教教义的采纳。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2)

等高尚美德 • ④主张建立_共__和__式__的__长__老_制度;建立_政__教__合__一_的政权
3、历史作用
• ①社会风气的变化 • 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性影响
加尔文教义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
• ③日内瓦也成为“新教的罗马”
• ①英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谁?这和德国、瑞士的宗教 改革有什么不同?
发起者是国王,是由亨利八世拉开的,这使得英国的宗教改 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的人物则 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
• ②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动机何在?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1、改革的条件
• ①受_马__丁__·_路__德__宗__教__改__革_的影响
• ②受文艺复兴时期_人__文__主__义__的影响 • ③深入研究《__圣__经__》宣传_宗__教__改__革___
• ④支持宗教改革的_日__内__瓦__政__权__的邀请
2、内容
• ①坚持《__圣__经__》_绝对权威,反对__教__皇__权威,主张简化 __宗__教__仪__式____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 1)加尔文进行宗教改革的条件和改革内容 • 2)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 4)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加尔文
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 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 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 读过法律。 正当加尔文年仅八岁的时候, 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条论 纲”张贴在教堂大门上发动了 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从小就 成为天主教徒,但在青年时期 改信新教。为了免受迫害,不 久他离开巴黎。经过一个时期 的旅游生活后,就定居在瑞士 巴塞尔市。从此隐姓埋名,努 力钻研神学。1530年他二十 七岁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 作《基督教原理》。该书概括 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鸣
英国国教与天主教的宗教改革与冲突

英国国教与天主教的宗教改革与冲突英国国教与天主教的宗教改革与冲突英国国教和天主教是英国两个最大的宗教,两者之间的冲突和改革历史悠久。
在英国历史上,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之间的斗争一直存在,从16世纪初开始,一直持续到现代。
这场斗争涉及到宗教、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对英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6世纪初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了离婚而与罗马教皇发生了争执。
当时的罗马教皇不同意亨利八世与他的第一任妻子凯瑟琳·阿拉贡离婚,并且拒绝批准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婚姻。
亨利八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1534年颁布了《至尊法令》,宣布英国国王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领袖,废除了罗马教皇在英格兰的权力。
这个事件也被称为“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开始。
随后,亨利八世开始对天主教进行打压,关闭修道院和教堂,并没收天主教的财产。
这导致了英格兰内部的宗教分裂,一些人支持国王的改革,成为了新教徒,而另一些人则继续信仰天主教。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亨利八世去世后,他的女儿玛丽一世上位,她信仰天主教,并试图恢复天主教在英格兰的地位。
玛丽一世统治期间,她开始迫害新教徒,并试图恢复天主教在英格兰的地位。
然而,她的统治并不长久,因为她很快就去世了。
她的继任者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个新教徒,她重新确立了英国国教的地位,并试图平衡内部的宗教分裂。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新教徒,并打压天主教。
她颁布了《国教法令》,规定所有公职人员必须信仰英国国教,并禁止天主教在英格兰公开活动。
这导致了天主教徒被迫隐藏自己的信仰,并在暗中进行活动。
在17世纪初期,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斗争再次升级。
詹姆斯二世上位后,他试图恢复天主教在英格兰的地位,并开始迫害新教徒。
这导致了“格伦科伊姆阴谋案”的发生,一些新教徒试图暗杀詹姆斯二世,并推翻他的统治。
然而,这个阴谋被揭露,并以失败告终。
詹姆斯二世被推翻后,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上位。
他们颁布了《宽容法令》,允许天主教徒在私人场合自由地进行信仰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上,亨利八世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本人从未否认过这一点。
在欧洲宗教改革浪潮之初,亨利八世对新教采取了抵制与敌视的态度。
他曾多次下令焚烧新教书籍,并禁止新教徒和传播相关思想的书籍流传至英国,并意图解散新教组织。
亨利八世与英国教会马丁·路德的著作,于1521年和1526年两次在伦敦被公开焚毁。
1521年,亨利八世撰写了《捍卫七圣事》的小册子,斥责和咒骂马丁·路德为“毒蛇”和“地狱中的狼”,表示要坚持维护天主教的正统信仰,亨利八世因此被教皇授予“信仰捍卫者”的称号。
英国掀起宗教改革后,亨利八世的天主教信仰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对于新教的宣传者,他往往给予最严酷的刑罚。
1533年,亨利八世就将两名宣扬新教圣餐观点的新教徒处以火刑。
1535年,亨利八世判处14名洗礼派信徒火刑。
1538年,亨利八世又将一名持新教圣餐观点的教士兰伯特处以火焚。
1540年,3名坚持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信仰的人惨遭火刑。
亨利八世与宗教改革那些事儿(下)□ 李晓杰 董 强《都铎王朝》剧照Culture/人文53百科知识2018.09B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亨利八世极力反对激进的宗教改革政策,神学教义的变革缓慢而微小,并且不断反复。
1536年颁布的《十信条》和1537年出版的《主教书》中,含蓄表达了新教立场。
但1539年颁布的《六信条法》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这是一个试图“消除多元宗教观的法令文件”。
这条法令保护了天主教的正统信仰,因其严酷性又被宗教改革激进派渲染成“六根带刺的血腥之鞭”。
1543年,在制定的《基督教徒义神学必读》即后来所称的《国王书》中,马丁· 路德的思想遭到排斥,改革成果十分微弱。
亨利八世的天主教徒身份,并不妨碍他将教皇势力驱逐出英国。
在他看来,争取英国教会的至尊权力与他的宗教信仰并行不悖。
教会被要求对国王宣誓效忠,在“叛逆法”的压力下,大多数的教士都屈服了,何况亨利八世在教义上,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重大变革。
1529~1547年,亨利八世共颁布了12部“叛逆法”。
在此情况下,国内的僧侣必须要在教皇和国王之间做出一个抉择。
放弃教皇最多被开除教籍,背叛国王则有可能被驱逐出英国,甚至遭受生命威胁。
摆脱教皇的羁绊也许是一件好事,“在基督允许的法律下,勉强容纳他们所不愿容纳的事物,不仅避免了英国卷入宗教战争的逆运,同时不久之后,在新制度下重又为举国所爱戴”。
亨利八世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威保护主教免受反教会人士的迫害,但是修道院的命运甚为悲惨。
153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解散年收入200磅以下小修道院”的法令。
1539年,大修道院旋即解散。
解散的原因在于所有的修道院都向英国境外组织宣誓效忠,根据《禁止上诉法》和《至尊法案》,这是一种明显的违法行径。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战争和奢靡生活,亨利八世已濒临破产,而支持者又需要钱财贿赂。
教会通过世俗贵族的捐献以及本身的兼并、侵占、垦荒和诱骗,积累了大量的土地资产,约占英国地产总数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解散修道院使国王的财富增加了两倍,一方面缓解了军费开支上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与世俗人士的分赃又使亨利八世获得了臣民对改革的支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修道院土地只是教会土地的一部分,它不包含主教的土地。
主教的土地非但没有被没收,亨利八世还批准建立6个主教区。
显然,支持国王的主教并没有在这场掠夺中损失太多,亨利八世在改革中也需要主教支持。
可见,亨利八世和教会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矛盾,对王权来说,教会依旧有存在的必要,教会选择忍耐和服从国王是明智之举。
“政治上敏感的教士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处境,他们宁愿受都铎国王的控制,也不愿成为下院反教会议员的牺牲品。
”教士们需要在改革浪潮中寻求国王的庇护,避免激进派的进一步迫害。
国王除了自身虔诚的信仰因素外,也需要本国教会,尤其是主教对宗教改革的鼎力支持,防止新教势力迅猛增长,双方均存在妥协与退让的余地。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更为显著,这次改革除了要求国王拥有对教会的全部政治权力外,又是一次国王和世俗力量针对教会财产的掠夺和再分配。
民众对宗教改革运动的立场宗教改革并不是国王与教会间的单纯博弈,亨利八世需要得到臣民的广泛支持,尤其要得到广大议员与教士的支持。
亨利八世自认为无需担心贵族的忠诚,因为许多贵族都是由其父一手提携,况且他们心怀强烈的反僧侣的情绪。
但是亨利八世没有意识到,支持改革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伦敦及周边南部诸郡,北部地区则保守得多。
亨利八世不得不在满足改革派愿望的同时,顾及北人文/Culture 54百科知识2018.09B方反对宗教改革势力的诉求。
民众因强烈的反僧侣情绪,决定站在国王一边。
反僧侣情绪的根源在于民众对教士特权与腐败痛恨不已。
倘若犯罪的教士以“僧侣特权”为由辩护,就能免受绞刑,并且在主教监狱中舒服地待上几个月,即可重获自由。
更让民众不能接受的是,教士在宗教法庭中对婚姻与品德以及认证遗嘱等收取高额费用,倘若拒绝给付,则将面临异端指控。
1514年,一位伦敦商人因拒绝付给牧师高额的丧葬费,遭到伦敦主教所谓异端指控,并被判处绞刑。
另有陪审团控告三名教士谋杀,但教会阻挠三人受审,这一案件造成国会对僧侣特权的攻击,并显示出伦敦市民对教士的深深敌意。
教会的巨额财富也受到世俗人士的觊觎,强迫征收的“什一税”,也是普通民众的一项沉重负担。
最初,大部分从修道院掠取的土地都掌握在国王和大贵族的手中,王室官吏和商人也享有份额。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庄园落入地方乡绅之手。
事实上,解散修道院的长期后果“与其说是现存的贵族富裕,不如说是给下一个世纪将要兴起的一个新的贵族打下基础”。
但是,下层民众并没有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多少好处,佃主只是换了一个身份。
在亨利八世改革之前,修道院在救济贫民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修道院门口会定期分配施舍,资助为青年所设的不为盈利的招待所、麻风病院、救济院和医院。
对于那些极度贫困的无家可归者,解散修道院意味着失去最后的救济场所。
民众反对解散小修道院,反对征收高额的直接税,并痛恨贵族的圈地行为。
1563年,这些积怨在林肯郡、约克郡以及康博兰郡的下层民众中爆发,人民揭竿而起,史称“求恩巡礼”运动。
在北方诸郡中,天主教仍为民众所爱戴。
但他们所拥护的未必是教皇的管辖权,北部民众依然对国王抱有忠诚幻想。
参加巡礼的贵族和修道院院长反对宗教改革,民众则向国王请愿,提出对土地的诉求。
很快,“求恩巡礼”运动在各自不同利益的诉求下,迅速瓦解了。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被人们认为是受到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事实上,这两方面的因素并未发挥太大作用。
受教育程度高,并不意味着对新思想更具接受能力。
即便能够接受新思想,在亨利八世的高压统治下也未必能有所作为。
不少剑桥的学生,常聚会于白马酒肆之中,恣意讨论马丁·路德的教条,经常光顾酒肆的学者被人们戏称为“德意志人”。
事实上,英国早期宗教改革学者大多与酒肆圈有关。
譬如,剑桥学者托马斯·比尔尼和罗伯特·巴恩斯,他们深受伊拉斯谟和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因在布道中涉及了新教理论而被处决。
宗教信仰上的模棱两可,使他们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派别。
他们一方面接受了马丁·路德的新教思想,另一方面,又无法抛弃教皇至上的观念。
大学里,像比尔尼这样的人并不算少数。
他们既不是一个保守的天主教徒,也不是一个坚定的新教分子,只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接受了部分新思想而已。
(完)【责任编辑】王 凯41292720@Culture/人文55百科知识2018.09B古装历史剧《都铎王朝》除了重点讲述亨利八世的爱情生活之外,还聚焦于亨利八世在位时最著名的一些政治关系,如和哲学家托马斯·摩尔、红衣主教沃尔西、野心家查尔斯·布莱顿公爵以及亨利八世的密友等。
这部剧集中的华服与精美的宫廷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奢靡,也给观众还原了亨利八世寻欢作乐、声色犬马及充满阴谋与欲望的矛盾人生。
历史上的亨利八世于1509年继位,1547年去世,在近40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有过6位妻子,他的妻子大多是被休掉或砍头。
亨利八世和6位妻子的纠缠情事,把他从一个骑士变成了一个暴君,不但影响了那一时代英国的宗教、政治和外交,而且使这一时期成为历史上丑闻迭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