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9 《论语》十二章

合集下载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论语》十二章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论语》十二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 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选自《<论语>十二章》)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6-
20.《论语》十二章
【乙】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 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 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30-
20.《论语》十二章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共3分。“逝”1 分,“斯”1分,句意1分)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国家政治清明,自己贫穷而且地位低下,这是可耻的。 (共3分。“有道”1分,“贱”1分,句意1分)
求,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在中
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
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意思 对即可)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9-
20.《论语》十二章
◇比较点:君子品德◇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论语十二章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论语十二章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论语十二章复习要点知识点01 文学文化常识知识梳理1.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2.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3.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4.“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书,是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________家。

(2)人们常说的“四书”是指《________》《大学》《中庸》《________》这四部书。

1.为加点注音论.(l ún )语 不亦说.(yu è)乎 愠.(y ùn ) 三省.(x ǐng ) 传.(chu án )不习乎 逾.(y ú)矩.(j ǔ)罔.(w ǎng ) 殆.(d ài ) 哉.(z āi ) 箪.(d ān )陋巷.(xi àng )堪.(k ān ) 肱.(g ōng )笃.(d ǔ)志 陬邑..(z ōu y ì)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诚信) (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典题反馈知识点02 基础知识之字词知识梳理3.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吾十有.五(“有”同“又”)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5.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9篇《论语》十二章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9篇《论语》十二章

第 9 篇《论语》十二章知识盘点一、易考实词梳理1.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 ”同“ ______”,意思:(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 ”同“ ______”,意思:2.古今异义(1)吾日三省吾身.古义: ________(2)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F]..古义: ________(3)饭疏食,饮水..①疏:古义: ________②水:古义: ________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学而时习之.②吾日三省吾身.(2)动词作名词________________今义:数词今义:表赞成今义:开导,分别今义: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传不习乎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一瓢饮饮[F]: 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形容词作名词温故而知新①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重点实词(1)学而时习.之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朋自远方来朋[F]: 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不知而不愠知[F]: ______________________..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亦君子乎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人谋而不忠乎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三十而立.(9)四十而不惑.(10)五十而知天数..(11)六十而耳顺..(12)七十而从心所欲.(13)不逾矩..(14)学而不思则罔.(15)思而不学则殆.(16)人不堪其忧.(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8)饭疏食,饮水...(19)不义而富且贵.(20)择其善者而从之...(21)子在川上曰..(22)逝者如斯夫..(23)不舍昼夜.(24)三军可夺帅也...(25)匹夫不能够夺志也..(26)博学而笃志..(27)切问而近思.(28)仁在其中矣.二、一词多义全扫描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耳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疏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F]: ______________________川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匹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笃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择其善者而从.之[F]民弗从也[F](《曹刿论战》).1.从2.乐客从外来[F](《邹忌讽齐王纳谏》).隶而从者(《小石潭记》).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乎 [F]不亦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回也不改其乐.[F]乐亦在其中矣[F]心乐之(《小石潭记》).3.命五十而知天数.父命之(《荣华不能够够淫》).学而时习之[F]4.学.学学半(《虽有嘉肴》).七十而从心所欲.5.欲夕日欲颓(《酬报中书书》).且欲与常马等不能够得[F](《马说》).吾日三省吾身.日星隐曜(《岳阳楼记》)6.日.停多天[F](《桃花源记》).意与日去(《诫子书》).不亦说乎.7.说爱莲说[F](《爱莲说》).诣太守,说这样[F](《桃花源记》).8.罔学而不思则罔.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三、重点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

芙 蕖① [清]李渔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 蕖则不然: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 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 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 夏徂④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 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 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 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 天晴。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考虑虑,,想到 只想只是 到是
(3)比.出郭
等等到 到
(4)以不时至,去.矣
离离开 开
七年级(上册) 1.《论语》十二章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虚词 “之”考查频次较高(5年5考) 多为课外句子的节奏划分,要求划两处(5年3考,
考点分析 划分停顿 近2年未考查) 多是文章名句,2021、2022年课内外各考查一句
句子翻译 ,2018—2020年只考查课内一句(5年5考)
文意理解 以填空或简答的形式出现(5年7考)
省卷近5年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有两种:一是课内外比较阅读(5年3 考),二是课内外单独考查(5年2考)。考查的课内篇目均为课标篇目 考 (七、八、九年级均有)。实词考查意思解释,多出自课下注释;虚 情 词以选择辨析的形式考查,其中“以”“而”“于”“之”考查频 总 次较高;句子翻译每年必考,多为文章中的名句或表现事件背景、 结 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的句子;文意理解多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与 整合、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手法、拓展探究以及课内外文意对 比等。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论语》十二章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论语》十二章

2020 中考必背文言文《论语》十二章中考复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 年,75 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相关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三、课文翻译1. 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4.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2020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第2篇《论语》十二章

2020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第2篇《论语》十二章

2020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第2篇《论语》十二章第2篇《论语》十二章知识盘点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2. 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古义:________,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古义:________,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 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原意为:吃的食物,在句中的意思为:(2)名词用作状语学而时.习之原意为:时间,在句中的意思为:(3)动词用作名词传.不习乎原意为:传授,在句中的意思为:(4)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①原意为:旧的,在句中的意思为:②原意为:新的,在句中的意思为:(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原意为:快乐,在句中的意思为:4. 其他重点实词(1)子.曰:“学而时习..之”子:________________时习:______________(2)有朋.【F】自远方来朋:________________(3)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4)不亦君子..乎君子:______________(5)吾日三省....吾身吾:__________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三:_____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____(6)为人谋.而不忠.乎谋:________________ 忠:________________(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8)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______(9)四十而不惑.惑:________________(10)五十而知天命.命:________________(11)六十而耳顺..耳顺:______________(1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________________逾:________________矩:________________(13)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_______(14)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______(15)一箪.食箪:________________(16)人不堪.其忧堪:________________(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___________(18)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_______(19)不义.【F】而富且贵义:________________(20)择其善者..而从.【F】之善者: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21)子在川.上曰川:________________(22)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_______(23)不舍.昼夜舍:________________(24)三军..可夺.帅也三军:______________夺:________________(25)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______________(26)博学而笃志..笃志:______________ (27)切.问而近.思切:________________近:________________ (28)仁.在其中矣仁:________________ 5. 重点虚词(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我如浮云________________(3)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二、成语积累一日三省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三、句子翻译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反问句)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反问句)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论语》十二章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精选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 精选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精选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_____________(4)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2、新学期又开始了。

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篇《论语》十二章知识盘点一、易考实词梳理1. 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2. 古今异义(1)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______ 今义:数词(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F]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许可(3)饭疏.食,饮水.①疏:古义:________ 今义:疏通,疏散②水:古义:________ 今义: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3. 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学而时.习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作名词①传.不习乎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一瓢饮.饮[F]: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作名词温故.而知新.①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重点实词(1)学而时习.之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朋.自远方来朋[F]: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不知.而不愠.知[F]:______________________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亦君子..乎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人谋.而不忠.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F]: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四十而不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五十而知天命..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六十而耳顺..耳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七十而从.心所欲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不逾矩..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人不堪.其忧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饭疏食...,饮水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不义.而富且贵★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F]: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子在川上..曰川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不舍.昼夜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三军..可夺.帅也三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26)博学而笃志..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切.问而近思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仁.在其中矣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一词多义全扫描七十而从.心所欲择其善者而从.之[F]民弗从.也[F](《曹刿论战》)客从.外来[F](《邹忌讽齐王纳谏》)隶而从.者(《小石潭记》)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不亦乐.乎[F]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回也不改其乐.[F]乐.亦在其中矣[F]心乐.之(《小石潭记》)五十而知天命.父命.之(《富贵不能淫》)学.而时习之[F]学.学半(《虽有嘉肴》)七十而从心所欲. ____________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 ____________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F](《马说》) ____________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日.星隐曜(《岳阳楼记》)____________停数日.[F](《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意与日.去(《诫子书》)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爱莲说.[F](《爱莲说》)____________诣太守,说.如此[F](《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____________三、重点句子翻译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四、探究设问○理○解○概○括 1. 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答案】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介绍了学习方法,其中“学”和“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和“习”结合起来。

3.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请写明原因。

【答案】不能。

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4. “温故”和“知新”有怎样的关系?【答案】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程。

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5. “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这一问题,请说说二者强调的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前者强调“时习”的过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后者强调通过温习达到“知新”的目的,强调“悟”,即思考。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和“殆”两个字意思有什么不同?【答案】“罔”是“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学习不思考就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殆”是“疑惑”的意思,不学习而整天胡思乱想就会对学业有疑惑。

这两个字说明读书学习中“学”与“思”缺一不可。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7. 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为什么?【答案】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把学习当作乐趣。

因为“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完全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

8. 你怎样理解第八章中“浮云”的比喻义?【答案】“浮云”可使人联想到多种比喻义: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如过往云烟;云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9. 孔子极力赞赏颜回的哪一种品质?颜回的“不改其乐”的原因是什么?包含了什么道理?【答案】安贫乐道。

“不改其乐”是因为颜回安贫乐道,对生活的清苦、困顿毫不在意,执着于对“道”的追求。

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10. “博学而笃志”一句中,“博学”和“笃志”二者有什么关系?【答案】“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需要有渊博的知识。

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

11.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统编课后思考探究改编)【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此句也可说是学习方法)12. 如何理解“逝者如斯夫”中的逝者?【答案】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

○写○作○技○巧1. 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2017德州)【答案】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

2. 第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排比和反问。

加强了语气,表明孔子尽情享受温习知识的乐趣,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为乐,不被他人了解也不生气,有君子之风。

3. 作者是如何突出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答案】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人们不能忍受“陋巷”的困苦与颜回在“陋巷”却自得其乐进行对比,强调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金题演练人物相关一、(2019常州改编)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第1~4题。

(共10分)(一)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二)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