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晶体液与胶体液课件
晶体胶体

复苏常用液体可以分为晶体液和胶体液,那么如何选择补液种类呢?晶体液与胶体液区别:晶体液与胶体液的区别仅是溶质分子质量的大小:1.溶质的分子质量<29 763 u 时为晶体,其分子可自由通过大部分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内外具有相同的晶体渗透压;2.而溶质的分子质量≥ 29 763 u 时则为胶体,其分子不能自由通过大部分毛细血管而在血管内产生较高的胶体渗透压。
相比于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胶体渗透压仅仅占据极小的比例。
因此,大量快速补液时,胶体维持血管内容量的作用远不及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加的影响。
以晶体液为主的适当控制性的液体复苏治疗,以及在控制性液体复苏的基础上联用血管活性药物,已被证明比维持或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更为重要。
感染性休克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
脓毒性休克复苏「黄金6 小时」要求快速补液,以保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
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指南推荐晶体液作为初始复苏的液体。
常见晶体液及特点常见的晶体液包括平衡盐溶液和非平衡盐溶液,平衡盐溶液所含电解质含量与血浆内相仿;目前常用的平衡盐溶液有乳酸林格溶液(1.86% 乳酸钠溶液和复方氯化钠溶液之比为1:2)与醋酸平衡盐溶液两种。
非平衡盐溶液包括生理盐水和林格溶液等。
各种晶体液及血浆的主要成份参见下表。
各种晶体液及血浆主要成分及参数比较(mmol/L)1. 生理盐水只含有Na+和Cl-,属于高氯高钠液体,与正常血浆成分相差较大。
研究发现,大量使用生理盐水或以其为溶媒的液体进行液体复苏,将导致稀释性高氯性酸中毒的发生,还会促进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脏血流并导致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从而增加肾损伤的风险。
但是通常情况下,由于人体器官强大的代偿能力,即使生理盐水中含有高于正常细胞外液50% 以上的Cl-,也可被肾脏排出而不引起内环境紊乱。
然而感染性休克患者伴有肾功能受损时,机体代偿容量减少(小儿、截肢等),过高的氯离子极易导致高氯血症和酸中毒,因此复苏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血氯水平,警惕发生高氯性酸中毒。
晶体液和胶体液有哪些

晶体液和胶体液有哪些
胶体液有胶体化合物、疏水胶体溶液等,晶体液有生理盐水、乳酸盐林格溶液等。
1.晶体液:是指氯化钠和其他电解质的混合溶液,如0.9%生理盐水。
其具有粘度低、可较为快速输入等特性,对需要尽快补充血容量的低血容量患者有较高临床价值。
晶体液还可从组织内动员部分液体进入血管内,增加血容量。
同时还通过受体反射性兴奋心血管系统,帮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但其属于血管扩张剂,因此输入速度不宜过快。
2.胶体液:是指血管内维持渗透压的高分子量溶液,其溶质分子直径大于1nm。
可分为天然胶体液和人工胶体液。
胶体液对血容量的恢复与维持优于晶体液,且输入后恶心呕吐、复视的发生率较低。
晶体和胶体的区别就是该溶液中所含的物质不一样,比如水中含有Nacl,那么该溶液就是晶体溶液,比如水中含的是蛋白,那么该溶液就是胶体溶液。
胶体与晶体液

对输液的反应(CI) 对输液的反应(CI)
1.6 1.4 1.2 CI 改变 1 0.8 0.6 0.4 0.2 0 Before During Peak 1 hr after Blood Albumin Dextran 70 Dextran 40
晶体液与胶体液
90年代早期 90年代 年代早期 确立了胶体液的地位 晶体液的地位受到挑战: 晶体液的地位受到挑战: 组织水肿增加等同于 肺水肿增加 脑水肿增加 “晶体液时代的结束” 晶体液时代的结束”
右旋糖酐类
分子量 40 ~ 70 kDa 作用时间延长 改善微循环 显著损害凝血功能 过敏样反应风险小 肾功能不全风险
淀粉类
分子量范围 70 ~ 450 kDa 决定特性 长到非常长的作用时间 可能会改善微循环和内皮细胞功能 对凝血功能有轻到中度的影响 过敏样反应风险最小
淀粉类
体内 分子量决定于 体外 分子量和取代级 体内 分子量决定副作用 体内 分子量低
Twigley & Hillman, Anaesthesia, 1985
生理盐水符合生理吗? 生理盐水符合生理吗??
化学正常值= 化学正常值= 1GMW/L
–盐水GMW = 58.5 gm NaCl = 5.85% 盐水GMW
0.9%盐水是等张的吗 0.9%盐水是等张的吗? 盐水是等张的吗?
–正常血浆渗透压 280~290 mOsm/l 280~ –0.9%盐水=154x2=308 mOsm/l 0.9%盐水 盐水=154x2=308
–良好的容量效应 –最少的并发症
右旋糖酐类
总结
中时扩容效应 显著抑制凝血功能 右旋糖酐40对肾功能影响 右旋糖酐40对肾功能影响 用量限制15ml/kg/24hr 用量限制15ml/kg/24hr 明胶类 短时扩容效应 对凝血功能影响最小 没有用量限制
《溶液和胶体》PPT课件

各种金属化合物分
散在岩石中形成的
矿石
26
分子或离子分散系统 (粒子半径d< 1nm)
真溶液
分散系统
粗分散系统 (d> 1μ m)
胶体分散系统 (1nm < d < 1μ m)
A
27
分散系统
分散质 分散介质
实例
溶胶
固体
液体
气溶胶 液体、固体 气体
乳状液
液体
液体
泡沫
气体
液体
A
金胶 雾、烟
28
2.2.1 溶胶的制备
A
24
反渗透:在浓溶液一侧增加较大的压力可使溶剂进入 稀溶液(或溶剂)。
依此可实现溶液的浓缩和海水的淡 化。
P
渗透
反渗透
A
25
2.2 分散系统
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 所组成的系统叫分散系统。其中被分散的物 质叫分散质,起分散作用的物质叫分散剂。
细小的水滴分散在 空气中形成的云雾
CO2分散在水中 形成的汽水
A
36
电渗
溶胶在电场作用下,使固体胶粒不动 而使液体介质在电场中发生定向移动现象。
A
37
2.2.3 双电层和电动电势
双电层: 固体带一种电荷,液体带相反的电荷 。
固体带电的原因:
• 固体从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了某种离子,使
固体表面带电,而液体带相反的电荷。
• 固体表面的分子受到水分子(或介质)的作
理想溶液中,A-A、B-B以及A-B分子间的作用力 彼此相等,当混合时,没有热效应也没有体积变化。
如:甲醇和乙醇;苯和甲苯
15
例 293K时水的蒸气压P为2333Pa,将114g蔗糖溶于
晶体液与胶体液

细胞内液 (40%总体重 总体重) 总体重
体液分布
体重 70 公斤男子 (57%水) 水 共计42升水 共计 升水
– 细胞外液 14 升 (20%体重 体重) 体重
间质液 ~ 11.2升 升 血管内液 (血浆 ~ 2.8升 血浆) 升 血浆
– 细胞内液 28 升 (40%体重 体重) 体重
Choi et al, Crit Care med, 1999
荟萃分析结论
由于方法学的限制,不能提出任何符合 由于方法学的限制, 循证医学的临床建议。 循证医学的临床建议。
Choi et al, Crit Care med, 1999
晶体液怎么个好法呢? 晶体液怎么个好法呢?
生理盐水符合生理吗? 生理盐水符合生理吗??
– 分子大小≥ 69kDa 分子大小≥ – 带电荷
较小的分子快速经肾脏滤出
葡萄糖(自由水) 葡萄糖(自由水)
将水加入血管内间隙
扩充总体水分 – 无容量效应
等张晶体液
将晶体液加入血管内间隙
部分扩充血管内和血管外间隙
晶体液
真实溶液 跨半透膜自由分布 血浆扩容< 血浆扩容 输入的容量 快速排除体外 扩充细胞外液:扩充血浆 扩充细胞外液 扩充血浆 ≈ 4:1 扩容作用时间有限 (±90 min) ±
晶体液与胶体液
开普敦大学麻醉科 M.F.M. James
体液组成
水份约占总体重的 水份约占总体重的60% 细胞外液 (20%总体重 总体重) 总体重
– 间质液 (15%总体重 总体重) 总体重 – 血管内液 (5%总体重) (5%总体重 总体重) – 分泌液 (脑脊液、房水等 脑脊液、 脑脊液 房水等)
晶体液
晶体液: 晶体液 细胞外间隙扩容剂 血浆扩容作用有限 维持尿量 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 电解质含量范围 价格便宜! 价格便宜
晶体与胶体

Acid–base and chloride
Stewart 模型:水溶液
物质作用定律 物质守恒定律 电中性原则
血浆的酸碱平衡状态取决于三个独立变量
强离子差 (SID) 非挥发性弱酸总浓度 (Atot) PCO2
Acid–base and chloride
SID
重量分布类型
通过胶体渗透压比评价 胶体渗透压比反映了胶体溶液通过不同孔径的跨膜渗透活性
分子量越大容量效力越强 分子量越大副反应越高
胶体的化学特性:HES
取代级(SD):羟乙基化程度
每10 个葡萄糖分子上有几个羟乙基团 贺斯0.5 万汶0.4
取代级高
对抗淀粉酶的能力强 表面积大,容量效力高 代谢慢,易在体内的蓄积,副反应高
输液后液体分布预测
主要考虑因素:volume kinetics
张力
晶体渗透压:细胞内外水移动的决定因素
血管内外胶体压之差 血管内外静水压之差
不同液体的容量效应
输注等张胶体液、平衡液与5%葡萄糖溶液 各500ml,扩容量分别有多大?
扩容量=补充液体量×
正常血浆容量(normal 分布容积(distribution
Effect of adding isotonic, hypertonic, and hypotonic solutions to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after osmotic equilibrium
补充晶体液的作用
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 低张维持性液体
提供每天最低需要量的盐溶液 高张盐水(HTS)
最初治疗急性、严重低钠血症而不伴有大容量输注 HTS作为TBI的初始复苏液体 具有抗炎作用 晶体液维持血容量的能力有限:由无蛋白的小颗粒组成
第1章溶液和胶体ppt课件

返回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三、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
n (1/2Na2CO3) =5.3/53=0.10 ( mol )
返回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知:
n( 1
2
Na2CO3) =
2n(Na2CO3)
基本单元减小一半,则物质的量增大一倍。同理,还可推导出
返回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解:(1)m(Na2CO3)= 5.3g M (Na2CO3) =106g·mol-1 n (Na2CO3) =5.3/106=0.05( mol )
(2) m (1/2Na2CO3) =5.3g M (1/2Na2CO3) =1/2 M (Na2CO3) =53g·mol-1
返回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 若溶液由溶质B和溶剂A组成,则溶质B和溶
剂A的摩尔分数分别为:
xB
=
nB nA + nB
xA
=
nA nA + nB
• 式中nB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nA为溶剂A的物 质的量。显然
溶液和胶体溶液PPT课件

-
17
1.2.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二)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的蒸气压低于溶剂的蒸气压——溶液的 蒸气压下降(vapor pressure lowering)
-
18
纯溶剂
◆ ◆◆
◆◆ ◆
◆ ◆◆
溶液
原因:溶液表面溶剂接触空气的面积减小, 溶剂分子不易逸出,v蒸减小,v凝>v蒸,平 衡向凝结的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时, p下降,故蒸气压降低。p=po-p与浓度有 关。
-
14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与凝固点降低 三、溶液的渗透压力 四、稀溶液的依数性
-
15
1.2.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一)蒸气压
-
16
1.2.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一)蒸气压 动能较高的水分子自水面逸出,扩散到水面上部的空间, 形成气相——蒸发(evaporation)
-
19
Raoult定律: 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
压乘以溶剂的摩尔分数。
p = po xA xA= 1- xB Δp = po- p = po xB 一定温度下,溶液的蒸气压下降Δp 与溶质的摩 尔分数成正比。 稀溶液,nA>> nB ,因而nA + nB ≈ nA,则
若稀释前后溶液浓度分别为c1、 c2 ,体积分别为V1、 V2 ,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1、n2 ,可得:
c1 V1 = c2 V2 ∴12V1 =0.2×1000 由此解得: V1 17ml.
休息
-
9
例题:要配制c(NaOH)=0.2mol·L-1的NaOH溶液1000 ml,需称取NaOH多少克?
-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胶体液缺点: 影响凝血功能 电解质含量不同 半衰期不同 不良反应 价格贵!
血容量改变
外科手术中的液体治疗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Control Start End
30
60
90 120 150 180
min
HES 6% Albumin RL
Shoemaker Int J Int Care 1996
Funk, Baldinger, Anesthesiology, 1995
相对费用
• 在 Groote Schuur (每升):
– 任何晶体液 R10 – 胶体液平均 R100 – 血浆蛋白 R1000
(白蛋白, 血浆蛋白溶液等)
晶体液或胶体液?
• 胶体液优点: 血管内间隙扩容剂 等容扩容 快速复苏 维持胶体渗透压 组织水肿轻 肺水肿轻
将水加入血管内间隙
扩充总体水分 – 无容量效应
等张晶体液
将晶体液加入血管内间隙
部分扩充血管内和血管外间隙
晶体液
• 真实溶液 • 跨半透膜自由分布 • 血浆扩容< 输入的容量 • 快速排除体外 • 扩充细胞外液:扩充血浆 4:1 • 扩容作用时间有限 (±90 min)
晶体液
• 晶体液: 细胞外间隙扩容剂 血浆扩容作用有限 维持尿量 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 电解质含量范围 价格便宜!
等张胶体液
将等张胶体液加入到血管内间隙
主要扩充血管内间隙
等张胶体液
• 大颗粒混悬液 • 总体局限在血管内 • 等容量扩充血容量 • 体内排除取决于分子大小 • 渗透效应依赖于胶体颗粒数 • 渗透效应持续时间212小时
高张溶液
将高张溶液加入到血管内间隙
扩充血管内间隙减少细胞外液
晶体液与胶体液
用于血液稀释
»间质液 ~ 11.2升 »血管内液 (血浆) ~ 2.8升
– 细胞内液 28 升 (40%体重)
»红细胞 ~ 2升
体液分布
100% 摄入
3
90%
80%
10
70%
60%
50%
40% 30
30%
20%
10%
0%
丢失
血浆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体液组成成分
m m ol/l
250
200
血浆
150
100
50
0
间质液
细胞内液
Na K Ca & Mg Other + Cl HCO3 Proteins Other -
容积渗克分子浓度
• 用渗透克分子表示有渗透作用颗粒的浓度 • 容积渗克分子浓度 渗透颗粒数 • 注意:1毫摩尔NaCl 2毫渗克分子Na+ Cl• 容积渗克分子浓度 = 毫渗量/升溶质
– [阳离子]2 +葡萄糖+尿素 – [140+8]2 + 5 + 5 = 306毫渗量/升 – 但血液是非理想溶液,因此实测渗透压较小
对输液的反应(CI)
CI 改变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Before During
Peak 1 hr after
Blood Albumin Dextran 70 Dextran 40
晶体液与胶体液
90年代早期 • 确立了胶体液的地位 • 晶体液的地位受到挑战: 组织水肿增加等
容积渗克分子浓度
正常血浆容积渗克分子浓度 = 2 Na+ +尿素+葡萄糖 = 285 295
• 蛋白质在血浆容积渗透克分子浓度中占0.5%。 正常毛细血管对蛋白质的通透性极小,因此产 生张力效应。
• (有效渗透浓度,即: 两房室之间渗透梯度) (康拉迪现象)
胶体渗透压
• 血浆与细胞外液渗透压之间的差值 • 作用小
关于晶体液与胶体液
体液组成
• 水份约占总体重的60% • 细胞外液 (20%总体重)
– 间质液 (15%总体重) – 血管内液 (5%总体重) – 分泌液 (脑脊液、房水等)
• 细胞内液 (40%总体重)
体液分布
• 体重 70 公斤男子 (57%水) • 共计42升水
– 细胞外液 14 升 (20%体重)
同于
肺水肿增加 脑水肿增加 “晶体液时代的结束”
• Twigley & Hillman, Anaesthesia, 1985
所以什么出错了??
• 由于胶体液与改善生存率无关,同时由 于各种胶体液价格比晶体液贵,除了随 机、对照的临床验证以外,在所研究的 各类病人中很难看出继续使用胶体液的 合理性。
晶体液与胶体液 死亡率
结果 总体情况 创伤 非创伤
研究份数 病例数
15
732
相对危 险指数
95%可信限
0.86 0.63~1.17
5
302
0.39 * 0.17~0.89
10
430
0.98 0.70~1.36
Choi et al, Crit Care med, 1999
晶体液与胶体液 肺水肿
结果
Cochrane Database Reviewers, 2000
荟萃分析
• n = 1622例病人,26项无混杂因素的临 床验证
• 创伤、烧伤、外科或败血症并发症 • 在这些研究中,用胶体液复苏死亡率的
绝对危险度增加了7%。 • “用胶体液复苏每100例病人额外增加
4~7例死亡病例”
Schierhout & Roberts, BMJ 1998
晶体液与胶体液 系统回顾
• 评估了82份研究报告 • 16份符合入选标准
– (排除标准:重复、用前期病例作对照、非随机、交 叉、胶体与胶体)
• 晶体液:
– 乳酸林格氏液、0.9%生理盐水、其它平衡盐溶液
• 胶体液:
– 白蛋白、血浆蛋白溶液、淀粉和各种右旋糖酐
Choi et al, Crit Care med, 1999
研究份 数
病例数
相对危 险指数
95%可信限
总体情况 创伤 非创伤
6
180
1.2 0.41~3.51
– 25 mmHg/7.3 bar – 3 kPa 与 730 kPa 总渗透压
• 在某些组织中起关键作用 • 支配Starling力
Jv = K[(Pc - Pt) - (c - t)]
胶体渗透压
• 血管内滞留依赖于:
– 分子大小 69kDa – 带电荷
• 较小的分子快速经肾脏滤出
葡萄糖(自由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5 4 3 2 1 0
CI Pre
CI Post PVRI Pre PVRI Post
林格氏液 羟乙基淀粉
Hankeln ,Crit Care Med, 1989
tPO2 (mmHg)
组织氧合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基础值
* *
血液稀释 1小时以后
林格氏液 右旋糖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