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诊疗方案
【梨状肌综合征(腰腿痛气血瘀滞)验案】

【梨状肌综合征(腰腿痛气血瘀滞)验案】陈某,女,45岁。
2005年11月9日初诊。
腰腿痛2个月。
初诊:患者半年前曾有腰部扭伤史,未予重视。
2个月前,因不慎受凉出现腰腿痛、臀部疼痛,放射到小腿外侧,为求专科治疗,于2005年11月9日求治于门诊。
症见:腰腿疼痛、臀部疼痛,射到小腿外侧,睡眠欠佳,二便正常。
舌黯淡,脉弦涩。
查:左腰大肌压痛、左臀部梨状肌压痛(+),直腿抬高试验40°,梨状肌紧张试验(+)。
诊为:梨状肌综合征(腰腿痛气血瘀滞)。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予自拟脊柱Ⅱ号方及手法治疗。
处方:川芎10g,白芍10g,延胡索10g,牛膝10g,狗脊10g,独活10g,酒军6g,三七粉(冲服)3g。
7剂,水煎服,日1剂,1日2次手法操作:患者俯卧位,术者站在床边。
先施用滚法以放松肌肉组织。
用双手拇指按揉伤处。
对臀部组织丰满者也可用肘尖部按揉伤处,并可交替使用弹拨法,力量适中。
患者改仰卧位,术者一手握踝,手扶膝在屈膝屈髋内旋位按压髋关节,以牵拉梨状肌。
最后以掌揉和散法放松肌肉组织复诊: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
继续手法治疗巩固疗效,4诊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嘱其自做梨状肌按摩练功。
按梨状肌起自骶骨前面,经坐骨大孔向外,止于股骨大转子内上方,是髋关节的外旋肌。
髋关节过度内外旋或外展,或肩负重物,久站、久蹲,感受风寒均可损伤梨状肌,使该肌肌膜破裂,梨状肌出血,炎性水肿并呈保护性痉挛状态,常可压迫刺激坐骨神经,而引起臀后部及大腿后外侧疼痛麻痹。
由于梨状肌的变性,俯卧位时常可在臀中部触到横条较硬或隆起的梨状肌。
临床患者轻者只限于局部的疼痛、酸胀、行走不适,重者可出现坐骨神经激惹症状,如跛行、坐骨神经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
此套手法以揉捻和牵拉为主,可松解肌肉,解除痉挛,缓解疼痛。
用之得当,常可收到显著疗效。
动作要求用力柔和,部位准确,有条索状痉挛的部位是治疗重点。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外科卷》,人民卫生出版社。
梨状肌综合征,一针为你轻松解决!

梨状肌综合征,一针为你轻松解决!梨状肌综合症是指由于梨状肌损伤而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侧臀腿疼痛为主的病症。
解剖分析梨状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从骶椎前面开始,穿出坐骨大孔,而将其分成梨状肌上孔与下孔,止于股骨大转子。
梨状肌主要是协同其它肌肉完成大的外旋动作。
坐骨神经走行恰好经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到臀部,从臀大肌前下方进入大腿后侧,在该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着大腿,小腿及足部肌肉,感觉支分布到小腿和足部的皮肤。
病因病理髋关节过度外展或者旋转,或因外力而导致下肢扭伤,或过度负重、久站久蹲、感受风寒等,均可损伤梨状肌。
临床诊断由于梨状肌损伤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
1、自觉患肢稍短,走路轻度跛行,臀部酸胀、疼痛、发沉,有时患肢大腿及小腿外側有放射型疼痛,皮肤感觉减退。
2、严重者行走跛行明显,臀部疼痛向小腹部及大腿后面、小腿外侧放射,阴部不适或阴囊抽痛;双下肢不能伸直,用力或咳嗽时觉下肢串痛,日久患肢肌肉可有萎缩、肌力下降等。
检查方法检査时可在臀中部触到横条纹较硬或隆起的梨状肌,局限性压痛明显。
髋内旋、内收受限并加重疼痛,梨状肌张力试验阳性。
直腿拾高时50°有疼痛,但抬到70°以上疼痛反而减轻,此点不同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小圆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病例反馈患者,女,六旬。
行走是跛行明显,臀部疼痛向小腹部及大腿后面、小腿外侧放射性疼痛。
并且这位患者的表哥也因筋骨痛,多处治疗无效,难以忍受病痛折磨,跳楼身亡。
就诊患者内心已经非常低落,并不抱什么希望了,此次来治疗前已经四处就诊无果,没有信心。
并表达如果治不好,准备步她表哥后尘,谢兵大夫为患者给予小圆针治疗,患者展露久违的笑容。
小圆针治疗方案针具选择:采取小圆针水滴圆头或者钝性扁头皆可。
松解操作:利用小圆针在髂后棘透向外2厘米,再向下1厘米处充分松解坐骨神经出口,具体的专业操作,在课堂中会有详细讲解。
运动康复小妙招【动作说明】图左一Gluteal stretch臀部肌肉的伸展,右脚跨在左膝,左脚往上抬靠近身体(可能手置左膝后帮忙拉向身体),伸展右臀,时间约一分钟,换边伸展左臀,共3-5次图右一 Standing hamstring stretch大腿后肌伸展,准备动作:要伸展的脚伸直放矮凳上,上半身前倾使大腿后肌有拉紧的感觉,伸展时间约一分钟,换脚同样动作,共3-5次图左二 Resisted hip abduction运用弹力带训练,大腿外展用力,维持10秒,共10-20次图右二 Partial crul仰卧起身运动,双手伸直,将肩膀抬离地面即可。
梨状肌综合征诊治(完整版)

梨状肌综合征诊治(完整版)一、概述由于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臀腿痛称为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起于骶椎2、3、4的前面骶前孔外侧和骶结节韧带,肌纤维穿出坐骨大孔后,抵止于股骨大转子,梨状肌把坐骨大孔分为上下两部分,称为梨状上孔和梨状下孔,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孔穿过(84.2%)或穿过梨状肌(15.8%)下行。
该肌受到风寒发生炎症,慢性劳损等可引起肌肉充血、水肿、痉挛、肥厚粘连,从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臀腿痛,或使坐骨神经局部营养血管供血不足和回流受阻出现病理改变。
本病属中医学“筋痹”、“筋伤”、“环跳风”等范畴,俗称“臀痛”,“腿痛”。
伴有腰痛时称“腰腿痛”。
《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日筋痹。
”跌仆闪挫,或下肢屈伸、展、旋等任何活动都可使髋部或骶髂关节错位,使梨状肌受到牵拉,引发局部气血瘀滞而发本病。
跌仆闪挫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由此引发。
虽然有些病例与梨状肌解剖变异有关,但跌仆闪挫仍是重要的诱因;慢性梨状肌综合征也可由于跌仆闪挫而重新诱发本病发生,另外跌仆闪挫日久不愈或失治,又感风寒湿邪外侵,阻塞络道而引发本病。
中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是内治外治相结合,传统的外治方法是以推拿、针灸为主要疗法,其疗效良好,近年来,使用小针刀疗法或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也有很好效果。
二、临床表现(一)症状本病临床主要症状是臀部疼痛并向下肢放射,不能行走或跛行。
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出现坐骨神经的放射性串痛。
严重者臀部呈“刀割样”或“跳脓样”剧痛,双下肢屈曲,生活不能自理,一些患者还有阴部不适,阴囊、睾丸抽痛,阳事不举。
但腰椎尚无畸形,疼痛或运动障碍均不明显。
(二)体征(1)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有明显压窜痛。
(2)局部可触及条索状隆起的肌束,有钝厚感,局部封闭后疼痛消失。
(3)患肢直腿抬高在60。
以前,臀部及下肢疼痛剧烈,当抬腿超过60。
时,疼痛即减轻。
(4)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即内旋患侧下肢可诱发臀部和下肢疼痛。
临床梨状肌综合征病因、检查、诊断、治疗、伸展训练及预防措施

临床梨状肌综合征病因、检查、诊断、治疗、伸展训练及预防措施梨状肌综合征是坐骨神经在梨状肌部位受到压迫引起的下肢疼痛、感觉麻木和下肢肌肉力量减弱的神经卡压性疾病。
梨状肌是一块扁平的带状肌肉,位于臀部靠近髋关节顶部的位置。
它在下肢运动中很重要,因为:它可以稳定髋关节并将大腿抬离身体;使我们能够走路并保持平衡;还可用于抬起和旋转大腿的运动。
解剖1.梨状肌梨状肌起自骶骨前外侧面,止于股骨大转子尖,属于下肢外旋肌之一。
梨状肌属臀肌中较小的肌肉,位于臀区中部,位置较深,与臀中肌处于同一平面。
梨状肌从坐骨大孔穿出骨盆,并大体填满该孔,此处成了其上、下方穿出结构的重要提及点。
梨状肌借圆腱止于大转子上缘内侧边。
臀下后方的正常解剖SP:骶丛,SN:坐骨神经,STL:骶结节韧带,P:梨状肌,SG:上孖肌,OI:闭孔内肌,IG:下孖肌。
梨状肌变异A.梨状肌正常,53.6%;B.梨状肌与上孖肌和闭孔内肌融合,29.5%;C.梨状肌与闭孔内肌和臀中肌融合,13.4%;D.梨状肌与臀中肌融合,3.6%。
2.坐骨神经坐骨神经是人体全身最长最粗大的神经,起自腰骶神经丛,经坐骨神经通道穿至臀部。
位于臀大肌和梨状肌的前面,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和股方肌的后面,向下至大腿。
坐骨神经变异(下图)a.传统解剖:一条完整的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方穿出。
b.坐骨神经分开穿过梨状肌和从梨状肌下方穿出。
c.坐骨神经分开从梨状肌上下穿出。
d.一条完整的坐骨神经穿过梨状肌。
e.坐骨神经分开穿过梨状肌和从梨状肌上方穿出。
f.一条完整的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上方穿出。
梨状肌和坐骨神经之间的解剖变异SN:坐骨神经,P:梨状肌,SG:上孖肌。
梨状肌和坐骨神经之间的解剖变异的模式图病因梨状肌本身存在病变,如肌筋膜痛;解剖变异;肌肉肥大;创伤;与骶髂关节功能障碍相关。
危险因素引起梨状肌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有多种,比如:梨状肌综合征在女性中更常见,比例为6:1,可能是解剖学差异所致。
梨状肌损伤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

梨状肌损伤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发表时间:2017-03-13T14:56:03.2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作者:张峰陈明生[导读] 笔者于2005年至2015年共治疗800余例梨状肌损伤综合症患者取得非常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山东省青岛金湖诊所山东青岛 266000)【关键词】梨状肌损伤综合症;按摩点穴针灸【中图分类号】R6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242-02 梨状肌损伤综合症是指梨状肌损伤后引起的腰腿痛以及下肢活动障碍为主的症候群,因本病有明显坐骨神经痛临床症状常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所以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笔者于2005年至2015年共治疗800余例梨状肌损伤综合症患者取得非常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00例病人,男:480例、女320例,年龄35~60岁多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0年,急性患者200例、慢性患者600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征诊断疗效标准》。
(1)病人有外伤及劳损史、(2)常见于中老年人、(3)臀部呈烧灼样疼痛,行走困难、(4)臀部梨状肌部位压痛呈(+)并可触及肌紧张导致的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梨状肌紧张实验呈阳性。
1.3 本病临床特点及诊断病人有剧烈运动史如跑步爬山和慢性劳损以及臀部外伤史,使梨状肌过度牵拉而造成损伤,患者能明确的讲述受伤过程,根据病人的陈述可帮助诊断。
1.4 症状由于坐骨神经由梨状肌前方通过,另有35%变异情况腓总神经直接穿过梨状肌所以当梨状肌损伤是直接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坐骨神经疼痛症状,如臀部疼痛并向大腿后面及小腿外侧放射,患者走路坡行下肢自觉无力,臀部可有“刀割样”剧痛,不能长时间行走,病程久治不愈者可导致臀部肌肉及下肢肌肉萎缩。
1.5 体征除坐骨神经痛的体征,直腿抬高试验80%呈阴性,拇指及触诊时多感梨状肌鈍厚或有条索样感觉或肌索弹性明显减低局部性变硬,患处压痛明显,日久不愈着臀部肌肉可出现萎缩,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精准诊疗梨状肌综合征

精准诊疗梨状肌综合征如何迅速、精准诊疗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 Piriformis Syndrome ,PMS) 是指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上下孔受梨状肌相关疾病(外伤、劳损、感染,占位及解剖变异等)所致的神经肌肉病变,是臀深综合征的一个亚型。
下腰痛或坐骨神经痛约6%是因梨状肌病变引起的。
由于于腰痛和臀部疼痛的鉴别诊断很多,许多诊断又有重叠的症状,使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变得复杂。
01梨状肌及坐骨神经解剖梨状肌( Piriform muscle,PM) 属于骨盆转子肌群,呈扁椎体形,起自于第2-4骶椎的前侧面,肌束向外走行穿过坐骨大孔,然后朝外下方跨过髋关节,形成窄细的肌腱止于股骨大转子后方。
在小骨盆内,PM 的前表面与直肠、骶神经丛和髂内血管的分支相邻,其后表面为骶骨。
在骨盆外,其前表面与坐骨和髋关节囊的后部接触,其后表面与臀大肌接触。
其上与臀中肌、臀上血管和神经接触,其下为尾骨。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起于骶丛,由L4-S3 前支组成,经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到达臀部,在臀大肌深面向下行,分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主要支配下肢的感觉及运动。
图示:P:梨状肌(piriformis muscle),SN: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SP:骶丛,STL:骶结节韧带,SG:上孖肌,OI:闭孔内肌,IG:下孖肌02梨状肌与周围神经的关系在盆腔出口区,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关系存在许多变异。
按潘铭紫教授分型法分为 I-Ⅶ型[2]。
•I 型:坐骨神经穿梨状肌下孔•II型:胫神经出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穿梨状肌•III型:坐骨神经总干穿梨状肌•IV型:胫神经穿梨状肌、腓总神经出梨状肌上缘•V型:坐骨神经总干出梨状肌上缘•VI型:胫神经出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出梨状肌上缘•Ⅶ型:胫神经出梨状肌上缘,腓总神经出梨状肌下缘其中 I 型为正常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 61. 6% ,II-VI 型为变异型,约占 38. 4% 。
梨状肌综合征方案

一、概念
由于外力损伤梨状肌而致局部充 血、水肿、肌痉挛,进而刺激或压迫 坐骨神经而产生局部疼痛,活动受限 和下肢放射性痛、麻等一系列症状的 综合症,称为梨状肌综合征,又称梨 状肌损伤、梨状肌狭窄综合征。
二、解剖生理
在人的臀部肌肉非常 丰满、结实,脂肪也不少。 而梨状肌却是臀部一块深 层肌肉,其形状有点象 “梨”,故起名叫“梨状 肌”。
特点:患侧下肢沿坐骨神经干呈放射性疼痛,尤 以坐骨神经远端为多见,在臀以下沿坐骨神经走 行方向有压痛点,咳嗽等增加腹压动作时疼痛不 明显。
根性坐骨神经痛与干性坐骨神经痛的区别
项目 分类
根性坐骨神经痛
干性坐骨神经痛
疼痛部位 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 臀部、大腿后侧、小腿
腿后外侧以及足部
后外侧以及足部
本病的鉴别诊断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与腰椎间盘 突出症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无腰椎 间盘突出症的腰部体征。若与腰椎 间盘突出症并发,则可兼有两者的 症状、体征,而以明显的腰部体征 和坐骨神经受压为主要特征。
• 2、臀上皮神经损伤:疼痛位于臀部 及大腿后侧,痛不过膝,压痛点在 髂嵴中点下方2cm处,梨状肌紧张试 验阴性。
根性坐骨神经痛
• 多由于椎间盘突出症、脊柱骨关节炎、脊柱骨肿瘤及 黄韧带增厚等椎管内及脊柱的病变造成。
• 发病较缓慢,初期表现不典型,多为一侧腰痛,腰部 酸胀、怕冷。腰痛多在活动后出现,休息后消失。疼 痛向患侧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外侧放射, 伴有麻木或感觉异常。咳嗽、打喷嚏、大便可使疼痛 加剧,疼痛为电流样,由腰沿坐骨神经走行向远端放 射。
药物治疗:急性期,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慢性期, 以补气养血、舒筋止痛为主。
梨状肌综合征小针刀疗法

梨状肌综合征小针刀疗法梨状肌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又称梨状肌损伤或梨状肌孔狭窄综合征,是由于间接外力如闪、扭、下蹲、跨越等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而造成撕裂,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痉挛,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产生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综合征。
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在下肢神经慢性损伤中最为多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混淆。
常规按摩、针炎、中药等方法治疗,疗程长,见效慢,对慢性损伤更难以根治,采用针刀治疗,疗效确切。
大部分患者都有外伤史,如闪、扭、跨越、站立、肩扛重物下蹲、负重行走及受凉等。
某些动作如下肢外展、外旋或蹲位变直位时使梨状肌被拉长、牵拉而损伤梨状肌。
梨状肌损伤后,造成筋经损伤,局部气血瘀滞,导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梨状肌综合征小针刀疗法一针刀定点:梨状肌体表投影的压痛点(髂后上棘、尾骨连线中点与大转子连线的中点的中内1/3点)。
操作规程患者俯卧,取梨状肌体表投影的压痛点(髂后上棘、尾骨连线中点与大转子连线的中点的中内1/3点)作为进针刀点。
常规皮肤消毒后进针刀,刀口线与坐骨神经走向平行,针刀体与皮肤表面垂直。
刺入后探索进针,当针刀通过臀大肌,达到梨状肌时,可能会出现空虚的感觉,如果该肌粘连变性会有硬韧酸胀感,同时会有麻窜感,如麻窜强烈并沿坐骨神经下传,提示针刀已触及神经干,需提起针刀向外侧移动5mm,再进针刀.出现酸胀感处即为病变处,先排切2~3刀,横行剥离1次,再纵行疏通1次。
然后出针。
出刀后,给予相应手法治疗。
患者仰卧,屈骸屈膝90°,术者用手压住患者膝部外侧,让患者做外旋抗阻力动作2次。
操作间隔:每周一次,直至疾病痊愈。
梨状肌综合征小针刀疗法二针刀定点:髂后上棘与尾骨尖的连线中点;该点与大转子尖部连线的中1/3段交界点;该连线的外1/3段交界点;梨状肌在大转子尖部的附着点。
操作规程:患者俯卧,刀口线应与坐骨神经的循行方向一致,刀体与臀部平面垂直。
①松解髂后上棘与尾骨尖的连线中点压痛点,常规皮肤消毒后进针刀,针尖刺至髂骨背面时,探及其边缘,沿骨边缘继续向下刺入,达梨状肌肌束,切断部分紧张的肌纤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梨状肌综合征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有外伤或受凉史。
②常发生于中老年人。
③臀部疼痛,严重者患侧臀部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多数伴有下肢放射痛、跛行或不能行走。
④臀部梨状肌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在60°以内疼痛明显,超过60°后疼痛减轻,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2、西医诊断参照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第7版)》。
①以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疼痛从臀部经大腿后方向小腿和足部放射。
②由于症状较剧且影响行走,故病人就诊时间也较早,肌力的下降多不太严重。
③检查时病人有疼痛性跛行,轻度小腿肌萎缩,小腿以下皮肤感觉异常。
有时臀部(环跳穴附近)可扪及索状(纤维瘫痕)或块状物(骨痴)。
④“4”字试验时予以外力拮抗可加重或诱发坐骨神经痛,臀部压痛处Tinel 征可阳性。
⑤有髋臼骨折病史者X线片上可显示移位之骨块或骨痴。
(二)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臀痛如锥,拒按,疼痛可沿大腿后侧向足部放射,痛处固定,动则加重,夜不能眠。
舌暗红苔黄,脉弦。
2、风寒湿阻证:臀腿疼痛,屈伸受限。
偏寒者得寒痛增,肢体发凉,畏冷,舌淡苔薄腻,脉沉紧。
偏湿者肢体麻木,酸痛重着,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3、湿热蕴蒸证:臀腿灼痛,腿软无力,关节重着,口渴不欲饮,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肝肾亏虚证:臀部酸痛,腿膝乏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无华,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质红,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治疗1、松解类手法,包括扌衮、按、揉、点、压、弹拨、擦、振及被动运动等放松肌肉类手法。
取穴及部位:环跳、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太溪、昆仑、涌泉及臀部、下肢等。
2、整复类手法,包括按揉松筋法,弹拨筋络法,肘尖点按法,理筋整复法,舒筋活血法等。
(1)按揉松筋法:患者俯卧,自然放松,术者迭掌按揉患部肌肉,反复按揉使局部肌肉由僵硬变为松软,且有发热感为度。
(2)弹拨筋络法:术者以双手拇指用力触及梨状肌,俯卧位局部点按弹拨揉,然后沿与肌纤维走行方向相垂直的方法来回弹拨10次左右。
(3)肘尖点按法:术者屈肘以肘尖在痛点明显处按压3min,力量务必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缓缓抬起,有较好的解痉止痛之效。
(4)理筋整复法:施掌推法或深按压法,顺肌纤维方向反复推压5--8次,力达深层,再以肘尖深压梨状肌2--3分钟。
(5)舒筋活血法:医者一手扶髋臀部,一手托扶患侧下肢,作屈膝屈髋、外展及旋外等被动运动,反复数次,使之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最后施擦法擦热局部。
3、特色手法治疗:拔伸牵拉弹拨复位法。
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屈曲,患侧下肢伸直,第一助手固定患者肩、脊,第二助手双手握住患侧下肢踝部,两名助手呈对抗性牵引,牵引力在同一直线上。
术者位于患者背侧,术者以双手拇指用力触及梨状肌,俯卧位局部点按弹拨揉,然后沿与肌纤维走行方向相垂直的方法来回弹拨,可感到梨状肌肌肉松弛,表明已经复位。
4、手法治疗注意事项:(1)手法操作应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忌用蛮力,以防造成新的损伤。
(2)急性期应慎用弹拨、推压等重手法,尽量采取抚摩、按揉等轻手法,待症状缓解再逐渐加力。
(3)臀部软组织因手法刺激,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疲劳感及短时疼痛加重等生理性保护发应,可酌情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
(4)病程较长者,梨状肌压迫神经干,导致下肢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应嘱患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二)辨证用药中药辨证口服1、气滞血瘀证:治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代表方剂:逐瘀止痛汤加减。
丹参、当归、牛膝、枳壳、三七、红花、没药、五灵脂、酒大黄、骨碎补、续断、元胡、香附、土鳖虫等。
中成药:舒筋胶囊、骨筋胶囊、金马壮骨胶囊(院内制剂)等。
2、风寒湿阻证:治则:祛风散寒除湿,活血止痛。
代表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泽兰、狗脊、木瓜、五加皮、肉桂、茯苓、细辛、防风、秦艽等。
中成药:虎力散、镇痛散(院内制剂)等。
3、湿热蕴蒸证:治则: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加味二妙散。
苍术、黄柏、防己、车前子、扁蓄、蚕砂、泽泻、忍冬藤、赤芍、伸筋草、地龙、木瓜等。
中成药:二妙散胶囊等。
4、肝肾亏虚证:治则:滋补肝肾,舒筋通络,强筋壮骨。
阳虚证:推荐方药:右归饮加减。
山药、杜仲、萸肉、附子、桂枝、枸杞子、鹿角胶、川芎、当归、牛膝、狗脊、桑寄生、川断、菟丝子等。
阴虚证:推荐方药:左归饮加减。
熟地、山药、枸杞子、女贞子、炙甘草、茯苓、补骨脂、杜仲、骨碎补、当归等。
中成药:虎潜丸、藤黄健骨片、蛇王腰突胶囊(院内制剂)等。
(三)针灸疗法1、针刺法:患者呈侧卧位,屈曲患肢,伸直健肢,在梨状肌表面投影处由髂后上棘至尾骨尖作连线,在距髂后上棘3cm处作一标点,该点至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即是,沿肌纤维走向顺序排列针3针,深度约2--3寸,再刺患侧大肠俞、秩边、居髎、承扶、三阴交等穴。
气滞血瘀型腰痛病配肝俞、血海、大椎、支沟、阳陵泉;风寒湿型腰痛病配阴陵泉、地机、华佗夹脊穴、腰阳关、委阳、阿是穴;肝肾亏虚型腰痛病以肾阳虚为主配太溪、命门,以肝肾阴虚为主配太溪、志室、承山等。
根据不同证型采取补泻手法,达到尽快缓解疼痛的目的。
急性期以泻法,慢性期以平补平泻法,以有酸麻感向远端放射为宜。
针灸一天1次,每次30min。
还可选取电针治疗以解痉止痛。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火针等。
(四)其他外治法:1、中药熏药、中药涂擦、中药热奄包治疗:(1)气滞血瘀证选用伤科洗药1号方(香附、地骨皮、透骨草、红花、五加皮、申姜等)治疗。
(2)风寒痹阻证选用伤科洗药2号方(乌蛇、木瓜、伸筋草、丁香、红花、川乌等)治疗。
(3)肾气亏虚证选用伤科洗药3号方(牛膝、肉桂、土虫、川乌、附子、炙马钱子等)治疗。
2、刺络拔罐法:委中、环跳用三棱针深刺1寸,并在其周围点刺数针放血、拔罐5min,吸出5--10mL血性分泌物或血液。
3、针刀疗法:(1)定位:患者取侧卧患肢屈曲位,皮肤常规消毒铺巾,选2个标记点在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中点和股骨头大转子顶部连线的外1/3为一点,此点与股骨大转子顶连线中点为另一点处进针。
用龙胆紫定位,后消毒;(2)定向:使针刀的刀口线与大血管、神经及肌纤维走向平行,若肌纤维方向不与神经血管平行,以神经、血管方向为准;(3)加压分离: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三指托住针体,稍加压力而不刺破皮肤,使进针点处形成一个长形凹陷,使刀口下的神经、血管分离到刀口两侧;(4)刺入:继续加压,感到坚韧时,说明刀口下组织已接近病变处,稍加压即可刺透皮肤,刺到需要深度,施行剥离手法。
针刀直刺至髋臼上缘和股骨颈关节囊处;(5)起针后用苯扎氯胺贴外敷。
治疗7天一次。
4、封闭疗法:常规皮肤消毒,选取1%利多卡因注射液6mL,维生素B12注射液500mg和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5mg混合液,用7号针头经梨状肌解剖投影部位刺入梨状肌肌腹,病人诉有酸麻胀感时缓慢注入。
5、穴位注射:在穴位上注射药物的一种疗法,通过穴位刺激和药物较长时间持续性刺激穴位的双重作用直接作用于穴位局部。
常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注射药物有三类:(1)活血祛瘀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2)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注射液等;(3)激素、局麻药等,如地塞米松、强的松龙、曲安奈德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及普鲁卡因注射液等。
6、银质针疗法(1)患者取俯卧位。
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下缘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选准软组织压痛点为进针点,无菌操作下在每个进针点作0.2%利多卡因注射液皮内注射,皮丘直径约1cm。
根据患者胖瘦在进针点选择12cm长度的银质针缓缓垂直进针约4--8cm达梨状肌部,出现下肢放射麻木感时退针5mm。
并向一侧偏斜25°--30°,再进针10mm,纵行分离松解坐骨神经一侧3次。
然后以同样方法松解坐骨神经另一侧,最后横行弹拨2--3次。
坐骨结节上部(6枚,针距为1.0--1.5cm)分2行呈弧形直刺达骨膜。
(2)梨状肌在股骨大粗隆尖部附着处选准软组织压痛点(单侧约4枚)。
无菌操作下在每个进针点作0.2%利多卡因注射液皮内注射,皮丘直径约1cm。
选择10--12cm。
长度的银质针分别刺人皮丘,向病变方向作直刺或斜刺,经过软组织病变区,直达大粗隆尖端部附着处,引出较强针感。
(3)在每一支银针的圆球形针尾上装一艾球点燃,艾球直径2cm,燃烧时患者自觉有来自深层组织的温热感。
若艾球燃烧加热值高峰时,因针体选择欠长会使针眼周围皮肤产生灼痛难忍,此时可用备好的生理盐水的20mL注射器将水从针头喷出直至高热的针柄,瞬间即可降温而消除灼痛。
但切勿使用酒精代替生理盐水,以免引燃酒精发生烫伤。
(4)艾火熄灭后,待针身余热冷却后方可起针,针眼涂以2%碘酒让其暴露,3天内不接触水和不洁物,在同一个病变治疗区仅作1次热灸治疗。
多个病变区域的治疗,间隔时间以2--3周为宜。
(五)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
(六)运动疗法1、做髋关节的内外旋、内收外展的被动锻炼。
在做锻炼的时候患者仰卧床上,患肢屈膝屈髋,亦可做双手推膝关节及患侧髋的内旋活动,每日5--10min。
2、患侧下肢力量锻炼。
如空蹬练习法,患者仰卧位,先做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然后屈髋屈膝用力向斜上方进行蹬腿动作,每日3--5次,每次15--20下。
3、腰背肌功能锻炼。
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燕飞法等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劳累和额外增加痛苦为度,禁止做蛙跳动作。
(七)其他治疗: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如甘露醇注射液、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注射液等)。
(八)手术治疗:可采用梨状肌松解术治疗。
(九)护理1、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检查,了解全身情况。
保持病区内的安静、清洁、温度适宜,给患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患肢在外展外旋位,避免髋关节的旋转动作,使梨状肌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水肿的消除和疼痛的尽快缓解。
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疼痛护理观察患者疼痛性质、部位及规律,做好疼痛评估。
注意臀部及下肢的防风、保暖,避免不良刺激。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的药物。
用药时应向患者说明药物的功效、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3、心理护理深入病房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提出疑问,及时解除心理障碍。
向患者讲解有关于梨状肌综合征的相关知识,耐心、细致地帮助患者正确地对待疾病,消除个别患者因疾病引起的恐惧或对治疗效果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