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苏省淮安市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与思考
枢纽城市提升枢纽地位 路径探寻——剖析江苏淮安枢纽升级经验

行政区划调整提升中心城市能级自古以来,淮安就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换乘枢纽,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在此交汇、南北分界线穿城而过。
近代以来,随着运河地位逐渐被铁路和海运取代,交通运输一度成为制约淮安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淮安围绕枢纽城市建设目标,交通运输实现快速发展,重新形成区位优势。
在不断完善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基础上,淮安着力打造的航空货运、高铁客货、内河航运三大枢纽格局基本成型,2021年,淮安与连云港、徐州以城市组群的形式入选“十四五”重点打造的80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淮安枢纽城市建设进步,建立在江苏省和淮安市着眼长远的扎实工作基础之上。
为推进枢纽城市建设,省市地方政府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交通运输重大战略布局、项目规划建设、体制机制完善开展系统研究,推动了淮安枢纽层级和城市能级的跃升。
淮安枢纽城市建设中的组织方略和作法,为其他同类型城市交通运输政策规划的研究和组织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枢纽城市建设体现的是城市空间体系与综合交通网之间的互馈关系。
其中,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一方面,交通区位改善往往触发行政区划调整。
近年来我国行政区划调整集中于连接“两横三纵”发展轴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另一方面,行政区划调整直接影响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重构。
行政区划调整引致的城市能级提升,往往使得基础设施标准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继而调整更新。
调整后的城市又对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新的调整要求,从而形成复杂的动态互馈关系。
2016年,淮安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正式获批,清河区、清浦区合并设立清江浦区,洪泽县改设洪泽区。
这是15年来该市行政区划的一次重大调整,将洪泽撤县设区,使得淮安市辖区面积在原来3000多平方公里基础上增加近半,从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主城区资源要素和功能设施。
淮安市行政区划调整能够正式获批,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当地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
随着一批具有关键性支撑、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淮安“公铁水空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
淮安新型城镇化汇报评审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 • 继续推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 • 沿运河城镇轴凸显生态、环保、低碳的发展特色 • 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带动苏北腹地发展振兴 • 分类建设发展小城镇
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推动其他镇发展成为综合性特色化小城镇
最新动态——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
市域城镇人口分布变化态势
62.5%
29.6% 7.9% 2012
• 城区、乡镇住房销售面积比约 9:1
淮安区城区、乡镇商品房销售对比
时间
总销售 城区销售面 乡镇销 城区销 面积 积(同比) 售面积 售占比
2014上 半年
2013全 年
34.25 79.63
31.56 73.37
2.69
0.92
6.26
98172
9304792782
109478
44886
南京 无锡 常州 镇江 苏州 苏南 淮安
淮安市人均GDP与苏南5市及苏南平均比较 (2013年)
13% 42%
45%
一产 二产 三产
2013年淮安产业结构
6
3
把握好淮安特定的发展条件
特定的资源禀赋——生态文化特色 • 生态条件优越,生态敏感度高 • 文化资源丰富,保护传承压力大
8
2
三大挑战
乡镇散、弱、小
• 数量全省最多 • 平均经济规模全省最小 • 平均人口规模全省最小 • 镇区平均建设规模偏小
140
120
113
115
99
104
100 80
84 83
75
80
60
55
40
江苏淮安的调研报告

江苏淮安的调研报告江苏淮安市是位于中国江苏省境内的一个地级市,是长江下游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
淮安市境内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淮安市已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江苏淮安市的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优势产业进行概述。
首先,淮安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淮安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物流中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便于货物的流通。
市内还有多个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加速了市区的经济增长。
同时,淮安市还注重发展服务业,如金融、信息技术和旅游等领域,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和商业机会。
其次,淮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市内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点,如洪泽湖、霍山寺和金鹤湖等。
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拥有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同时,淮安市还有众多的导游路线和旅游节庆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最后,淮安市的优势产业主要有农业、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新材料等。
淮安市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等农作物。
装备制造业方面,淮安市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制造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
食品加工业是淮安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市内有多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生产了包括米酒、豆制品和速冻食品等在内的众多产品。
此外,淮安市还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新材料制造业,如高分子材料和纳米材料等。
综上所述,江苏淮安市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优势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淮安市的态势积极向上,一直在不断改善和创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旅游体验。
相信在淮安市政府的引导和市民的努力下,淮安市的未来发展将更加美好。
对淮安区域城市体系布局的简单思考

合职能 , 造层次分 明 、 工有序 、 构 分 有 市 ( ) 为城市化 的 “ 镇 作 龙头 ”, 走一 机关联的城市职能体系。 条 由非均衡 到均衡 的区域城市化发展 3实现市域大型基础设施共建共 道路 ,形 成 由 “ 、 大城 市—— 中等城 享, 创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市— — 小城市 ( 中心镇 ) ——建制镇” 针对小而散的城市格局 ,除撤减 四级城市组成 的市域城市网络体系。 归并规模过小 、过 于分散的城市居民 城市 化 目标 不仅 仅 是数 量 的提
淮安重大工业项 目的布局必须打 市 , 大力发展 中小城市 , 择优建设重点
选址 、 合理布局 , 杜绝 小规模 、 低水平 淮安城市化发展尚处 于极核发展 发展的主要 生长点 、城市经济建设的 的重复建设 ,避免局部利益对整体利 阶段 , 经济实力有 限, 因此应采取极化 龙头。中心城市 的发展 , 要突出产业支 益 的损害,以取得最大化的市域经济 战略,重点突出淮安 市区和县城等区 撑 , 实现必要 的产业集聚。要根据淮安 整体效益 。 域 ( 区 )中心城市的发展 建设 ; 片 同 的实际 ,集 中发展以精深加工和劳动 2 协调各级城市 职能分 工 , 、 实现 时 , 有选择地发展建设一批资源丰富、 力相对密集 的加工链 下游产业 ,增 加 城市功能组织的有序化 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发展潜力大的小 就业 岗位 , 展 人 口吸纳 能 力。要 建成 扩 淮安所辖各县 、区的经济结构雷 城市 , 以此实现点轴开发 , 带动区域整 较高层 次的服务设施 , 力发展金融 、 大
根据淮安目前城市化工业化程度均较低城乡居民生活还不富裕各级政府财力有限的实际笔者以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淮安市经济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宜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中的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系统理论重点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县级城市有序推进省重点中心镇的建设以点带轴以轴促面形成点轴面有机结合由大城市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小城市中心镇建制镇组成的城镇结构体系
新型城镇化感想

新型城镇化感想第一篇:新型城镇化感想新型城镇化感想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
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淮安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调查分析及路径研究

第28期2023年10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28October,2023作者简介:汤翔(1982 ),女,江苏淮安人,助理研究员,学士;研究方向:科技情报,信息分析,科技战略研究㊂淮安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调查分析及路径研究汤㊀翔,许洪源,赵㊀青(淮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摘要:创新型城市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出发点和基础㊂文章梳理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结合淮安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目前淮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状,寻求加快推进淮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㊂关键词:创新型城市;淮安市;调查分析;路径中图分类号:F42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创新型城市是指依靠科技㊁知识㊁人才㊁体制㊁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㊂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㊂1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㊀㊀创新型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㊂创新型城市(或创新城市)的英文表述为 Innovatative City ,是以 创新(Innovatation) 作为驱动力的一种城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1]㊂创新型城市是建立在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基础上,以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科技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贯穿自主创新的总体战略,在一些关键技术㊁重点产业和核心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和国际竞争实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与产业提升㊂2㊀淮安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背景㊀㊀从2013年淮安市第六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开始[2],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就被列入淮安市历次党代会和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在淮安市国民经济发展 十三五 和 十四五 两个五年规划中予以部署㊂2013年10月,淮安市委市政府召开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动员会,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意见“,出台了‘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的若干政策“,拉开创建工作序幕㊂2014年以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创建推进大会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会㊁创建领导小组全体会议㊁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等,部署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㊂先后出台‘淮安市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7 2019年)“‘淮安市聚力产业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㊂2021年,新一届淮安市委㊁市政府在客观分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和淮安市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聚全市之力,市㊁县区协调联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力冲刺国家创新型城市㊂为此专门出台‘淮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 2023年)“和‘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等 1+1+N 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㊂2021年1月,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支持全国25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淮安位列其中㊂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既是对淮安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充分肯定,也为淮安城市转型㊁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和路径㊂3㊀淮安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现状分析3.1㊀淮安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良好基础㊀㊀(1)产业基础坚实㊂近年来,淮安市抢抓长三角㊁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聚力打造绿色食品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装备制造三大制造业主导产业[3]㊂2021年,涌现出了今世缘㊁鹏鼎科技㊁共创草坪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创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5个㊂2021年淮安市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0家,同比增长4.5%;1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 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总数居苏北第二;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000家,同比翻一番㊂(2)载体功能完备㊂淮安市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㊁综合保税区㊁留学人员创业园等8个国字号开放平台,国家级孵化器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8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1个,省级科技产业园(农业科技园)9个,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7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5家, 十四五 期间将重点建设20个科创综合体,打造长三角有重要影响力的宁淮科创走廊㊂(3)服务体系健全㊂淮安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苏北领先,企业和科研院所可以在线上线下开展技术交易㊂建立运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预诊断系统 和 智能申报系统 ,有效提升了企业培育水平和申报通过率㊂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入网设备700余台套㊂目前,淮安加快建设一体化淮安科技云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和人才创业提供 一键直达 一键查询 一键办理 服务㊂(4)扶持政策精准㊂淮安市政府设立50亿元规模的重点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重大项目加快落地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㊂出台了含金量更高的激励政策,大力促进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销售超百亿元骨干企业㊁挂牌上市企业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㊂如对成功上市企业给予400万元奖励;对企业IPO或再融资募集资金在淮投资制造业项目的,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对单个企业研发投入最高给予150万元资助;对新获批的国家级㊁省级重大产业研发平台分别给予200万㊁100万元补贴;对加盟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的重大产业研发平台给予500万元财政奖补㊂(5)支持体系创新㊂推动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㊂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和培育淮安市初创科技型企业㊂打造地方特色 淮科贷 品牌,支持银行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贷款,对高新技术企业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给予 淮科贷 贷款贴息支持㊂推出 淮科保 科技保险业务,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对高新技术企业缴纳的保费给予补贴支持㊂(6)营商环境一流㊂淮安始终秉持 亲商爱商㊁富商安商 理念,坚持 项目为王㊁环境是金 工作导向,精心打造了 101%服务 品牌,在江苏省首家设立市委营商办,创新打造党政亲商会平台,健全主导产业 六个一 扶持机制,对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由市委㊁市政府主要领导帮办推进㊂在全国或江苏省首创实施数字化联合图审㊁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等改革事项,获评全国法治化营商环境标杆市,对重特大项目实行 拿地即开工 ,着力打造 物流成本最低㊁要素成本最低㊁服务环境最优㊁办事效率最高 的投资宝地㊁创业福地㊂3.2㊀淮安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㊀㊀(1)创新能力不强㊂一是科技综合指标偏低㊂2021年淮安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8.6%,位列江苏省第11位㊂全社会研发投入在GDP的占比为1.78%,位列江苏省第13位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45件,仅为江苏省平均水平的21.4%㊂二是创新型企业偏少㊂淮安市只有2家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入库企业,不到江苏省1.3%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581家,仅为江苏省的1.54%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仅为23.1%,50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3家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2008家,占江苏省的2.35%㊂三是高水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缺乏㊂近年来,淮安市虽然获批了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国家级研发机构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但是还缺乏与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㊁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有待进一步采取措施实现更大突破㊂(2)产业层次偏低㊂一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低㊂高技术产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仅为8.8%,位居江苏省末位㊂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份额低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的占比为28.6%,位居江苏省末位,低于苏北平均水平7.42个百分点㊂三是主导产业质态差㊂三大主导产业中规上企业624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1家,占比为48.24%,其中绿色食品㊁新一代信息技术㊁新型装备制造产业规上企业分别为153家㊁110家㊁361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分别为28.10%㊁58.18%㊁53.74%㊂(3)创新支撑不足㊂一是科创综合体建设滞后㊂建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在江苏省的占比为1.21%,位居末位㊂淮安市科创综合体布局较少,科技型中小企业落地难㊂二是科技人才相对缺乏㊂人才总量不多,高层次人才偏少,顶尖人才更少㊂淮安市入选省 双创计划 团队㊁省科技企业家数量较少㊂2020年,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人数201人,在江苏省的占比为0.84%㊂院士工作站只有2家㊂三是科技金融体系不健全㊂未能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风投㊁创投等社会资本支撑创新创业力度较弱㊂4 淮安市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路径4.1㊀在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上下功夫㊀㊀强化创建组织推进,完善推进机制,明确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确保创建任务全面落实㊂细化县区创建任务,指导县区制定出台创建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创建省创新型示范县区㊂深化创建氛围营造,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发展奖励办法,组织开展优秀科技工作者㊁优秀科技企业家等评选表彰工作㊂继续举办科创讲堂㊁开展科技政策宣讲县区行等活动㊂4.2㊀在优化创新空间布局上下功夫㊀㊀根据淮安创新基础和发展重点,布局打造和提升 一谷一廊三区五基地 ㊂做优智慧谷,持续放大大院名校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推动智慧谷二期建设,打造淮安市的 创新之核 ㊂做实宁淮科创走廊,重点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科创综合体布局建设,推动更多的科技项目落地㊂做强国家级园区,出台高新区㊁农高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积极创建全国百强高新区㊁国家级农高区㊂做大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创建国家火炬智能装备制造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特色产业基地㊂4.3㊀在推进 双链 深度融合上下功夫㊀㊀推进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㊁新型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组织龙头企业牵头编制 卡脖子 技术清单,推动高校㊁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大产业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新品种,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占比提升㊂支持创建国家级㊁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㊂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淮安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㊂4.4㊀在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上下功夫㊀㊀深入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市级层面组织重大招商活动,联合县区开展专题招商,以小分队形式开展科技招商活动等㊂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组织科技项目拉练活动㊂构建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㊁高新技术企业㊁瞪羚企业㊁科技上市企业,完善高企培育服务平台,加强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申报通过率㊂强化政策供给与服务,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创建国家级㊁省级企业研发机构㊂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制度,采取基础补贴和增量补贴的方式,实现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㊂4.5㊀在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上下功夫㊀㊀完善科技金融体系,鼓励和引导县区㊁园区设立科技投资产业资金,出台科技投资奖补㊁科技保险补贴等细则㊂组织开展科技企业路演推介活动㊂深化 淮科贷 合作,扩大备案金融产品数量和授信规模㊂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修订完善技术转移奖补资金实施细则,加大对技术转移各方奖补力度㊂打造科技服务品牌,巩固深化科技惠民 四进四送 科技助企1+ 3 等科技服务特色品牌,建成科技云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型企业服务全覆盖㊂5 结语㊀㊀建设创新型城市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持续发展的过程㊂笔者针对淮安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创建路径,为淮安市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㊂参考文献[1]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课题组,汪开利.加快马鞍山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调查与研究[J].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学报,2012(增刊1):43-47. [2]淮安市科技局.八年磨剑终显锋芒 科技部支持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EB/OL](2022-01-25) [2023-07-09]./kjzx/gzdt/ nry/16409664/16430754146792Da5i66s.html. [3]王小青.淮安:厚植创新创业沃土赋能高质量跨越发展[N]淮安日报,2022-01-13(A01).(编辑㊀李春燕)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path research of Huai anTang Xiang Xu Hongyuan Zhao Q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Institute of Huaian Huaian223001 ChinaAbstract Innovative c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nd are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citie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aian s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Huaian s creation of a national innovative city and seeks a strategic path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Huaian s innovative cities which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Key words innovative city Huai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path。
2023年度淮安市社科研究课题

2023年度淮安市社科研究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科学研究在指导实践、推动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淮安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社科研究工作也日益得到重视。
本文将为您介绍2023年度淮安市社科研究课题,旨在为淮安市社科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
一、课题名称:淮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研究1.研究背景:淮安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些资源,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内容:(1)梳理淮安市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2)探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体系和方法;(3)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及政策建议。
二、课题名称:淮安市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1.研究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是推动淮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2.研究内容:(1)分析淮安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2)探讨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3)提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课题名称:淮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1.研究背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淮安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研究内容:(1)评估淮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及环境质量;(2)分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与问题;(3)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路径。
四、课题名称:淮安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1.研究背景: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淮安市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内容:(1)分析淮安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2)探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及政策框架;(3)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以上课题仅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和方向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淮安城镇化发展趋势及经济成本分析

目录一、淮安市城镇化现状 (2)二、城镇化经济成本 (2)(一)城镇化的狭义经济成本 (2)(二)城镇化的广义经济成本 (6)三、淮安市未来城镇化水平预测 (6)(一)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因素 (6)(二)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综合指标 (8)四、淮安市城镇化进程的趋势分析 (10)五、淮安市未来城镇化最低经济成本分析 (11)六、结论 (12)参考文献: (13)淮安城镇化经济成本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摘要:城镇的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如何对城镇进行规划,需要对城镇发展进行分析论证。
本文分别从两种角度,依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淮安市的城镇发展进行了分析论证,对城镇化经济成本进行计算分析,同时利用淮安市历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统计软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探寻影响淮安市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并对淮安市的城镇化进行预测分析。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成本;统计分析;发展趋势预测Abstract:The city development decides to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how carries on the plan to the city to need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proof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rests on the current economy level of development, separately carries on the computation analysis from two kind of angles to the Huaian city urbanization economic cost, Simultaneously uses Huaian city all previous years the statistical data, in the utilization statistics softwar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inquired about affects the Huaian city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the important attribute, and utilize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o carry on the forecast analysis to the Huaian city urbanization.Key words:urbanization;economic costs;Statistical analysis; Development tendency forecast一、淮安市城镇化现状[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淮安市城镇化水平逐年稳步提高,到2005年淮安市全市城镇化率为37.53%,比2004年提高了1.18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知识讲座》论文(本科生)论文题目(中文)对江苏省淮安市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与思考论文题目(外文)RESEARCH AND THINKING ON NEW URBANIZATION IN HUAIAN.JIANGSU PROVINCE学生姓名吴鹏学生所属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年级2013级兰州大学教务处兰州大学经济学讲座论文对江苏省淮安市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与思考诚信责任书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
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本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可以公开□不宜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对江苏省淮安市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与思考中文摘要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
是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淮安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已获得了江苏省政府的批复同意。
关键字:淮安,城镇化,新经济TITAL OF DISSERTATIONAbstractHuaian is located in North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Eastern Jianghuai plain. Loc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Nanjing metropolitan city circle closely. Is the intersection of ancient Huaihe and the Grande Canale, the city of Hongze, the city has one of the five major freshwater lakes.Huaian city "new urbaniza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reform pilot program"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Jiangsu provincial government approval.Key words: Huaian, urbanization, new economy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一、淮安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1)1.1淮安城镇化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1)1.1.1城镇化快速发展 (1)1.1.2城镇产业体系逐步健全 (2)1.1.3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 (3)1.2淮安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3)1.2.1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3)1.2.2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 (3)1.2.3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入 (3)1.3淮安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空间和潜力 (4)1.3.1国家发展政策机遇 (4)1.3.2人口红利丰厚 (4)1.3.3改革空间巨大 (4)1.3.4生态优势明显 (4)二、淮安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发展路径与主要目标 (5)2.1以人为本、合理布局 (5)2.2集约高效、绿色低碳 (5)2.3彰显特色、统筹推进 (6)三、运用新经济发展模式对淮安市城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 (6)3.1创造幸福经济 (6)3.2追索时间 (6)3.3大幅降低房价 (7)3.4创造完整教育体系,提高创新能力 (7)3.5让医疗体系回归健康 (7)3.6抑制物质主义,远离广告伤害 (7)3.7提倡双向慈善活动 (8)参考文献 (9)一、淮安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围绕省委、省政府“把淮安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涟水新型工业城市、盱眙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洪泽魅力湖滨城市、金湖水乡生态园林城市加速形成,“ 4820”的城镇体系框架清晰,实现小城镇建设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在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被定位为“江苏新兴增长极”。
1.1淮安城镇化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1.1.1城镇化快速发展表1 表2淮安市城镇化率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时间城镇化率累计绝对值(%) 2014年56.5 2013年55.1 2012年53.5 2011年52 2010年50.8 2009年43.1 2008年41.4 2007年39.9 2006年38.4 2005年36.7 时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绝对值(元)累计比上年增长(%) 2013年25456 10.72012年22995 13.52011年20260 14.62010年17680 132009年15646 11.72008年14007 15.22007年12164 16.42006年10447 14.62005年9115 11从表1可以看出淮安市城镇化率从2005—2014年来在不断提高,从表2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综合一下,近几年来中心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功能不断增强、品质明显提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42万人;县城镇和重点镇发展步伐加快,涌现了一批特色小城镇。
1.1.2城镇产业体系逐步健全表3淮安市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时间累计比上年绝对值(亿元)增长(%)2013年1133.89 13.52012年958.88 17.22011年661.15 16.82010年541.45 17.42009年392.27 212008年324.21 18.32007年283.23 18.62006年217.08 19.3从表3可以看出淮安市工业产值在逐年增长,城镇化带动工业的发展,同时工业的发展又反哺城镇化。
1.1.3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城乡最低养老保障持续提标扩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成并轨,实现四级公路“村村通”。
1.2淮安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它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对照新型城镇化要求,我市还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1.2.1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并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
城乡基础建设失调,农村基础设施配置落后,教育发展停滞。
1.2.2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我市工业化率49.9%,而城镇化率53.5%,工业化略滞后于城镇化,产业对城镇化支撑力不够。
县乡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仅有3 个县(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乡镇平均工业增加值5.41亿元,仅为苏南乡镇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二是城镇化质量不高。
我市城镇化率53.5%,低于全省63%的水平,如剔除50 多万“被市民化”的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实际水平更低;乡镇城镇化率仅为22.05%。
乡镇规模小、布局分散。
我市有116个乡镇,平均人口规模3.43万人,列全省末位。
86个建制镇平均镇区人口仅为1.3 万人;镇均财政收入1.5 亿元,低于苏北平均水平。
1.2.3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入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城乡要素资源合理有序流动。
一是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与城乡一体化要求不适应。
农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传统、单一,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实力不强、带动力弱,缺乏支撑和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骨干型龙头组织,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仍较突出。
二是城乡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强,无组织、自发性“外流”现象突出,低技能、体力性就业仍占有较大份额。
1.3淮安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空间和潜力总体上,我市加快新型城镇化难度大、任务重,但也应看到新型城镇化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和较强的发展潜力。
1.3.1国家发展政策机遇国家发改委对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下一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另外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 10 个区域性城市群。
淮安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正在全力争取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上升为国家战略,将迎来城市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1.3.2人口红利丰厚目前,全市净流出人口 66.8 万。
这批流出口人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资金。
在目前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情况下,劳动力回流趋势初步显现。
我市要积极搭建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还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产生。
同时,随着一产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降低,部分劳动力将转移到非农产业。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们的一大优势,释放新一轮人口红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1.3.3改革空间巨大我市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征使用制度等改革刚刚起步,投融资体制、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空间。
1.3.4生态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积聚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充沛的环境容量。
我市到20 15 年单位 G D P 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 2010 年下降 18%和2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6%,将初步建成以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为特色的低碳城市,打造东部沿海地区低碳发展的先导示范区,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这是我市吸引外部资源投入淮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资本”。
二、淮安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发展路径与主要目标2.1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淮安市城镇空间发展规划》,着力构建“1047”城镇体系,将市域空间整合划分为28个小城镇发展片区,争取到2020年市区人口达18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