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6
上海中考6个修辞

上海中考6个修辞修辞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以美化语言,增加修辞效果,提高文章的表达力。
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修辞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下面将介绍六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以形容一个事物具有另一个事物的特点。
比喻常用于描述抽象概念或感受,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
比如:“他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
”这句话通过将人与行云流水进行类比,形容一个人自由自在的行动。
二、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行为和特点,使其更具形象化和生动感。
比如:“树木们互相竞相生长,争夺阳光和营养。
”这句话用拟人手法形容树木在生长中的“争夺”,使人能够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长竞争过程。
三、夸张夸张是夸大事物的程度和特点,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
比如:“他一身黑纱遮掩着面容,仿佛来自黑暗的使者。
”这句话通过夸张手法,形容一个人神秘而可怕的形象。
四、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类似句式结构,将相似的事物或观点排列起来,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比如:“我爱国家,我爱城市,我爱家乡。
”这句话通过排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国家、城市和家乡的深情表达。
五、反问反问是以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这句话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对于珍惜幸福的呼吁。
六、夸张对比夸张对比是通过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小明学习成绩优秀,是班级的明星;小红学习成绩糟糕,是班级的黑洞。
”这句话通过夸张对比,形容两个人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
以上六个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有效地提升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当然,在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时需要注意掌握适度,不要过度使用,以免破坏文章整体的逻辑和连贯性。
希望以上的介绍对于你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上海中考6个修辞

上海中考6个修辞介绍
1. 比喻(Metaphor):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直接的类比,以便传达更深刻的含义或形象。
例如,"他是个夜猫子"中的比喻将一个人与夜猫子进行了比较,表达出他晚上经常不睡觉的含义。
2. 拟人(Personification):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赋予非人事物或抽象概念人类特征,以便使描写更生动。
例如,"风儿轻轻地吹拂着树叶"中的拟人将风描述成一个轻柔的人。
3. 排比(Parallelism):排比是通过使用相似的句式和结构,以强调和加强一系列相似的思想或概念。
例如,"我想,我学,我进步"中的排比强调了三个相似的动作。
4. 比拟(Simile):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通常使用"像"、"如同"等词来建立类比关系。
例如,"她像一只蝴蝶般轻盈"中的比拟表达了她的轻盈感。
5. 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是一个陈述性问题,不期待答案。
它被用来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强调某个观点。
例如,"难道我们不都渴望和平吗?"中的反问强调了对和平的渴望。
6. 讽刺(Irony):讽刺是通过与实际情况相反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观点或观察。
它可以是讽刺性评论、虚伪或讥讽。
例如,"这个雨伞真好,完全不会防雨"中的讽刺强调了雨伞的无效性。
修辞手法6 种自己

• 17、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 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 ) 拟人 • 18、菊花的颜色很多吗?菊花的颜色很多,有紫 红的、淡黄的、雪白的……( 设问 ) • 19、赵州桥不是我国宝贵得历史遗产吗? ( 反问 ) • 20、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拟人 ) • 21、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有从乡下来 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 人……(排比 )
• 22、他家的房子可小呢,只有豆腐干那么 大。( 夸张 ) • 23、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 朵。( 比喻 ) 拟人 ) • 24、百灵鸟在果园里欢乐地歌唱。( • 25、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拟人 ) • 26、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 毯。( 比喻 )
顺序:
时间、方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结构:(关系)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 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 来描述。 例: 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 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 “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 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 就是自问自答。 例:天都峰很高很陡,我能被它吓倒 而不爬吗?不能,绝对不能!
• 12、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 人民。 ( ) • A:比喻 • B:夸张 • C:反问 • D:设问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14、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 [zhǒu] 也在欢笑。( ) 15、听了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你不觉得 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很丰富吗?( ) 16、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 各自回首遥望。( )
修辞手法常用6种

修辞手法常用6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文学表达的艺术技巧,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在文学创作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以达到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六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暗喻或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修辞手法。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相对应,可以使读者对被比喻的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孩,就可以形容她的美丽如月。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意识。
通过拟人手法,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比如,“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就是将树叶拟人化,使其具有了“摇曳”的动作。
三、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和表达进行程度上的夸大,以达到强调和夺人眼球的效果。
夸张手法常常用于幽默和夸张的叙事中。
比如,“他跑得快如闪电”就是夸张的描写方式。
四、对比对比是通过对两个相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对比手法常常用于强调某种情感或观点。
比如,“黑夜与白天形成鲜明的对比,黑夜象征着孤独与寂静,而白天则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五、排比排比是通过对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进行并列排列,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排比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读者印象深刻。
比如,“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风景,听到更多的歌声,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六、反问反问是通过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但并不需要得到答案,以达到强调和引起读者思考的效果。
反问手法常用于修辞和辩论中。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真理吗?难道我们不应该爱护环境吗?”通过运用上述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当然,在运用修辞手法时,也需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
希望以上介绍能够对大家在写作和阅读中有所帮助。
用6种修辞手法写1段描绘春节喜庆气氛的话

用6种修辞手法写1段描绘春节喜庆气氛的话
从小我就最喜欢过年了.因为过年的时候,压岁钱多得好像一座小山.(夸张、比喻)看窗外,树上的鸟儿仿佛也穿上了新衣,唱起了欢乐的歌.(拟人)屋外寒冷的风吹动着落叶,之间还夹杂着鞭炮的碎屑.而屋里则温暖如春,一家人在一起,气氛实在热烈.(对比)有诗曰“鞭炮声声除旧岁”,大人和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忙里忙外,迎接新年.(引用)回想这一年,正所谓:喜爱春,因为她的生机;喜爱夏,因为她的激情;喜爱秋,因为她的成熟;喜爱冬,因为她的纯洁.(排比)我喜爱这一年的四季,我喜爱春节,它标志着一个新年的开始.。
小学常用的6种修辞方法

小学常用的6种修辞方法
1拟人:
1.天空中的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
2.小鸟在树上欢快地歌唱
3.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头,柳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2 比喻:
1.小姑娘的脸像一个红苹果
2.月亮就像一根香蕉
3.邱少云像千斤巨石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3排比:
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当手指跳跃,风儿便不再悲伤;当黑白流淌,思绪便将痛苦遗忘;当旋律激扬,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
3.一张贺卡,就是一份温馨的友情,一份热情的祝愿。
它把春的信息捎来,它把爱的种子撒播,它把美好的祝福传达,它把人间的真情传递。
4反问:
1.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吸毒难道是正确的吗?
3.我难道不是好学生吗?
5设问:
1.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2.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3.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6夸张: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3.我风一般的跑回了教室
4.他一声吼得天塌地陷。
六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以达到强调、揭示、美化、感染等艺术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六种,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仗和设问。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用一种事物来形象地描绘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事物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特性赋予非人类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非人类事物具有人的生活气息,拉近人与物的距离,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夸大事实,使其更突出、鲜明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强调某种情感,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4. 排比:排比是一种将同类事物或相对事物依次排列,形成韵律美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使句子结构紧凑,表达鲜明,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5. 对仗:对仗是一种将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在词性、词义、语音、字形等方面进行对称排列的修辞手法。
对仗可以使句子和谐统一,具有形式美和韵律感。
6. 设问:设问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通过设问引导读者或听众思考问题,强化表达效果。
设问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突出问题的核心,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六种常见修辞

例如: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人似的。
拟人:
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 运用拟人这一方法,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 富有感染力,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发 感情。
拟人有两种类型:
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写。
人直接同事物说话。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
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赶集"是
有人才会有的动作,用到了草 叶 和花的身上
这样的句子就叫做拟人,
例如:风中,小树在快乐的舞蹈.
公园里花儿向我微笑.
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1、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3、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
着我们点头微笑。 5、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
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的特 点和区别: 1、比喻句,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 比喻的基本结构为三部分:本体、比喻词、 喻体。 2、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 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4)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 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5)月亮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 的,好像一个银盘。 (6)村子里一棵棵茂盛的大榕树,就像一把 把巨大的伞,挺立在那里,满树都闪着细碎 的银光。
7、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 8、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追求形式上的对称均衡,不仅是雕刻、 绘画、建筑等艺术创作上的常情,也是人 们语言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为什么呢? 因为平衡匀称的形体容易引起美感,这是 美学和文艺学上公认的基本原则和事实。 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般的平衡, 如人体的手足耳目等的对称,树叶以中茎
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 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 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 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 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 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为明灿的 阳光。„„ (张晓风《画晴》)
三、首尾衔接,往复成章:回环
与朋友交,每多任情任性;偕妻儿处,复 多相让相忍。因厄快意相参半,有事无事尽平 安。天因未绝我,亲友陌路尤未绝我,若有数 则命好,无则天地人群好。料此生无以为报, 唯愿不弃绝于君子,得徜徉于大化。 (亮轩《自编年谱跋语》)
二、大江东去,浩浩汤汤:排比
一)排比 排比,是一种将“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 用了组织相似的句法逐一标出”以获求形式 整齐、表意充足酣畅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 一般说来,排比修辞文本中并列的“同 范围同性质的事象”多是两项或两项以上, 以三项或三项以上为最常见。例如:
浪费,又因整体平衡对称中稍有变化而不 致于使接受兴趣停滞,从而使接受者在文 本接受中易于集中且能够保持注意的前提 下,在具快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愉快而 有效地接受文本建构者所要传达的文本内 容意义上的信息,最终达到对文本内涵的 深刻理解,与表达者达成思想情感的共鸣。
二)对偶的分类 以形式为标准,可分为“严对”和“宽 对”两类。 1、严对:又称“工对”,是指构成对偶的 两个语言单位在字数上须相等;在句法结 构上须相同;在相对的词上词性须相同; 在声音上平仄须相对;在辞面上须相异, 没有相同的字重复出现。例如:
3、“伸缩文身”的错综:是指杂用长句和 短句或完全句与省略句,使表达在语言形 式上有所变化的情形。例如:
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 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 就是咕咕哝哝的。(曹雪芹《红楼梦》)
4、“变化句式”的错综:指有意识地将肯 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感叹句 等各类句式交错使用的一种错综模式。例 如:
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 (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从意义着眼,可分为“正对”、“反 对”、“串对”三类。 1、正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 在意义上相似或相同。例如: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2、反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 在意义上相反或相互对立。例如:
2、“交蹉语序”的错综:是指将本可说 写得齐整的语言形式,通过语序变换, 使其前后的语言单位在形式上显得参差 交错。例如:
汉代下邽人名叫翟公的,曾做过廷尉的官, 尝因罢官闲居,因而门客渐形星散,亲朋日益 疏远,几至“归卧故山秋”门可罗雀的寥落之
境。但后来,机缘际会,因而再复官职,驷马 而臻鼎食,佩紫怀黄,又是春风得意,贵客亲 友,乃更辐辏聚集,几成门庭若市。他因而极 为感触,遂在门旁贴上一纸,上书: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王禄松《那雪夜中的炭火》)
水草更加茂盛,灯芯草并不准备点燃谁的 灯盏,灵芝草也不懂得它有什么灵验,水仙花 绝不知道自己就是水边的仙子——因为它们都 没有名字,除了绿了又枯枯了又绿开了又谢谢 了又开,它们没有别的建树,至于蜜蜂蜻蜓们 的访问,它们一律欢迎,但绝不发出邀请。 (李汉荣《与天地精神往来》)
四、参差其辞,和谐灵动:错综
为界的两半,建筑、雕刻中两部分的对称 等等,即是。另一种是隐含的平衡,又称 “代替的平衡”。代替的平衡多是以大小 轻重远近等的配置来达成的。朱光潜说: “我们看形体,常不知不觉地依本能的冲 动去描摹它的轮廓,冲动起于动作神经, 传布于筋肉,筋肉系统和神经系统都是左
右对称的。平衡的形体所唤起的左右两边 的冲动也是相称的,神经和筋肉的活动都 依天然的节奏,所以最能引起愉快,几何 的平衡之心理的解释如此。”“冲动的平 衡就是左右筋肉动作的平衡,也就是注意 力的平衡。要达到注意力的平衡,形体的 左右大小远近都相等,固然是一个办法,
的并置,不仅易于引发接受者文本接受中 的“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而且 还会因整齐的文本形式格局引发接受者生 理上左右平衡的身心律动,产生一种快感, 从而提升了文本接受解读的兴味,加深对 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用意内涵的理解 把握。例如:
一九三五年的世界是一个多变的世界。这一 年在世界上,波斯改国号叫伊朗了、英国鲍尔温 当首相了、墨西哥革命失败了、意大利墨索里尼 身兼八职并侵略阿比西尼亚了、法国赖伐尔当总 理了、挪威在南极发现新大陆了、德国希特勒撕 毁凡尔赛条约扩张军力了、捷克马萨利克辞掉总 统职务了、土耳其凯末尔第三次连任总统了、菲 律宾脱离美国独立了。(李敖《李敖回忆录》)
世态炎凉,人情浅薄,在“万事如转烛” 的无常运命中,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落 井下石易,狂流引渡难。„„ (王禄松《那雪夜中的炭火》)
3、串对:又称“流水对”,是指构成对 偶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承接、因 果、条件、转折等关系,两个语言单位 不能彼此互相独立表意,而必须相互依 存才能表达完整意义。例如:
衡对称和谐的视觉形式美感;在听觉形象 上,两个语言单位在音节上的相等、平仄 上的相对,自然而然地营构出一种节奏均 衡和谐的听觉形式美感。不论“严对”、 “宽对”,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除了 字数音节完全相同外,辞面、平仄都是不 同的,整齐中又有变化。因此,对偶修辞
文本显得整齐而不呆板,是一种恰当和谐 的美。从接受角度看,由于修辞文本在视 听觉上的整齐均衡和谐的形式美感的存在, 很容易引发接受者生理上的左右平衡的身 心和谐律动,产生一种快感。同时对偶修 辞文本形式上的寓变化于整齐的和谐美, 既因形式上的大体平衡对称而不使注意力
因为回环修辞文本与对偶修辞文本相较更 能体现对称的特质,是“真正具有对称形 态”的修辞文本模式。从接受上看,由于 修辞文本在形式上的回环往复所造就的视 听觉上的平衡对称的和谐美感的存在,很 容易引发接受者生理上的左右平衡的身心 律动,产生一种快感,从而提升解读欣赏
修辞文本的兴趣,加深对文本意义内容的 理解把握,达成与表达者思想情感的共鸣。 二)回环的分类 1、严式回环:指构成回环的两句或两段文 字“刻意追求字序的回绕,使同一语句或 同一段文字既可以顺读,又可以倒读。”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 –|| ||| – –
“严对”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少见,即使 偶尔有也是不甚严格的严对。例如:
四周青山隐隐,水面黄叶飘飘。来自上游的 | – – –|| || –|– – 漂木汇集成一个木材楞场,商场说这是最后一 批料了,上游已经停止伐木。 (黄晓萍《新城·老滩》)
2、宽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只 要在字数上相等,句法结构相似,至于相 对的词性是否相同、平仄是否相对、字面 上是否重复,要求不严。这种对偶模式在 现代汉语中十分常见。例如:
一)回环及其修辞效果 回环,又称“回文”,是一种通过字 或词的特定组配以字序或词序的顺读倒 读,在表达特定情意的同时着重展现一 种回环往复的形式美的修辞文本模式。 回环修辞文本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注重 形式美的修辞文本模式,它的建构其中
不乏故意弄巧甚或文字游戏的心理在, 但是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它的表达 与接受效果都是不可抹杀的。一般说来, 回环修辞文本的建构,从表达上看,由 于文本词句形式的回环往复,顺读和倒 读的词句无论在视觉形象上还是在听觉 形象上都有一种相对称相平衡的和谐美,
整个晚间我们什么也不做地扶车而行, 不时肃立道旁,凝视着烧霞的长天。渐渐 地,暮色被四野的虫声淹没。渐渐地,虫 声被灌溉渠的水响淹没。渐渐地,水响被 初生的月华淹没。 (张晓风《一钵金》)
二)排比的修辞效果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有着 其特有的表达和接受效果。从表达上看, 排比修辞文本除了表达上充足酣畅的气 势外,还有视听觉形象上的齐整、平衡、 和谐的显著效果;从接受上看,由于修 辞文本中多个相同相似结构形式的句子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 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二)错综的分类 1、“抽换词面”的错综:是指将本可说写 得齐整的语言形式,通过抽换某些语词,使 其前后的语言单位在辞面上有所差异。例如:
我徘徊于中条山中,我徜徉在黄河岸畔,强 烈而深切地感受到,尽管九曲黄河已失却了它昔 日壮观的风涛,但它仍然是峨嵋塬怀抱中的一条 飘动的绶带„„(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对偶修辞文本的建构,不论古今,建构 者(表达者)的主要目标都不在以齐整和谐 的视听觉形式来表情达意,而是要通过这种 形式在表情达意的同时为文本营构或添加一 种均衡和谐的视听觉美感效应,提高文本的 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不管是从表 达的角度还是接受的角度看,对偶的建构 都有其合理性和审美价值。从表达的角度 看,由于对偶修辞文本是以两个语言单位 对仗的整齐形式表情达意的,在视觉形象 上,两个语言单位在字数上的相等、句法 上的相同或相似,自然造就出一种整齐平
例如: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以字为单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以字为单位)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以词为单位)
2、宽式回环:指构成回环的两句或两段 文字“上句的末尾,用作下句的开头,下 句的末尾又叠用上句的开头。”例如:
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周易·系辞下》)
但是大而近,小而远,也是一个办法。较 大的东西、较繁的东西或是较有趣的东西 (总而言之,较‘重’的东西),比较小 的东西、较简的东西或是较乏味的东西 (总而言之,较‘轻’的东西)都较易引 起注意力。如果较轻的东西和较重的东西 距离中心都相等,则注意力全在较重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