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
八种修辞手法口诀

八种修辞手法口诀如下:
1.比喻:比喻打比方,生动又形象。
明喻甲象乙,暗喻甲是乙。
见乙不见甲,
借喻略本体。
说乙再说甲,人们叫引喻。
2.借代:借代象借喻,统统略本体。
借代非借喻,借喻非借代。
以此代彼是借
代,以此喻彼是借喻。
借代富有形象性,事物特征更鲜明。
3.比拟:拟人拟物叫比拟,似物把人拟成物。
拟人把物拟成人,物物比拟叫拟
物。
描写文章忌呆板,比拟生动形象化。
人物相拟文活泼,强烈感情来抒发。
4.夸张:“言过其实”叫夸张,表达感情非寻常。
夸张词句表事物,突出特征更
加强。
“夸而有节”正刚好,增添文彩助想象。
“夸而无节”成狂言,信手败笔损文章。
5.象征:托义于物叫象征,事物形象表特征。
形象特征细品味,以物思义含意
中。
6.对偶、对仗歌:对偶对仗,结构一样。
词性相同,字数相当。
字句对称,节
奏铿锵。
朗朗上口,易记心上。
7.反复:说理记叙巧反复,加强话语印象深。
8.排比:排比一大串,语气多连贯。
结构相类似,意义相关联。
15种修辞方法及例句

15种修辞方法及例句
以下15种修辞手法及例句:
1.比喻:这个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4.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6.反问:我难道不是祖国的花朵吗?
7.引用:心里正想着呢,不觉愉快地笑了,心想:“这一来不会再失败了。
”
8.借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
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9.对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0.反复: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11.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2.回环: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13.顶真: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
14.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5.借喻:秋风一吹,树上的叶子便像蝴蝶一样纷纷飘落。
修辞

2.要注意词语的色彩意义 (1)感情色彩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怂恿)下,他最终
取得了优异成绩。
(2)语体色彩 今天是我奶奶(诞辰、生日)。 (3)形象色彩 石榴红 胭脂红 玫红 鹤顶红
(二) 声音的锤炼
1.音节匀称 音节的匀称主要是指结构相似、音节数目相等。 自由与爱情 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
(二)反复和排比区别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
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
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 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十、对比 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 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一)类型 1.两体对比 两种相反相对的人、事物对照比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三)作用
1.既要含蓄,又要使人体会得出。 2.要注意思想性。 (四)语义双关和借喻的区别 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 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
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
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个词语或句 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 收到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
(二)层递与排比区别
1.层递着眼于内容上的层次性,排比着眼于
内容上的平列性。
2.层递在结构上不要求相同或相似,往往不
用相同的词语,排比在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
往往要用相同的词语。
九、反复
为突出某个语义、强调某感情而特意重 复某语句。
(一)类型 1.连续反复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2.间隔反复 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 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 下来了。
八大修辞手法

八大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修辞手法的类型

修辞手法的类型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等连接。
例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2.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例句:“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1)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馒头的香味来了。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
例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5.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
例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借代: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例句:“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6.反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63种修辞手法大全

63种修辞手法大全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特定的修辞技巧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总共63种:一、比喻类:1. 直接比喻。
2. 隐喻。
3. 暗喻。
4. 拟人。
5. 拟物。
6. 比拟。
7. 比喻。
8. 借代。
9. 象征。
10. 比兴。
11. 对比。
12. 对仗。
二、排比类:13. 词语排比。
14. 句式排比。
15. 对仗排比。
16. 修辞排比。
17. 修辞对比。
三、夸张类:18. 夸张。
19. 夸大。
20. 夸张法。
21. 夸张手法。
22. 夸张修辞。
23. 夸张表达。
24. 夸张修辞手法。
25. 夸张手法运用。
四、反问类:26. 反问。
27. 反问句。
28. 反问修辞。
29. 反问疑问。
30. 反问疑问句。
31. 反问疑问修辞。
32. 反问疑问手法。
五、夸比类:33. 夸大比喻。
34. 夸大修辞。
35. 夸大手法。
36. 夸大修辞手法。
37. 夸大修辞技巧。
六、设问类:38. 设问。
39. 设问句。
40. 设问疑问。
41. 设问疑问句。
42. 设问疑问修辞。
43. 设问疑问手法。
44. 设问疑问句式。
45. 设问疑问修辞手法。
七、对比类:46. 对比。
47. 对比句。
48. 对比修辞。
49. 对比手法。
50. 对比疑问。
51. 对比疑问句。
52. 对比疑问修辞。
53. 对比疑问手法。
八、夸张类:54. 夸张。
55. 夸张修辞。
56. 夸张手法。
57. 夸张修辞手法。
58. 夸张修辞技巧。
59. 夸张句。
60. 夸张句式。
61. 夸张语气。
62. 夸张修辞语。
63. 夸张修辞表达。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在修辞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25种修辞手法大全

25种修辞手法大全一、比喻:比喻是一种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地描述出来的修辞手法,它把不易理解的内容或概念通过与另一个可以很容易理解的对象相比较,来表达出来的。
如:“生活就像一把沉重的军队,每个人都要勇敢地上前去参加战斗".二、对比:对比是把一件事物与另外一件事物相比较而提出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把不同的事物和思想互相比较,使其两者的特点更加清楚表现出来。
如:“安静是比喧嚣更可贵的精神财富,有时候闭上眼睛,能够摆脱世俗的纠缠,也能看到我们褪去了喧嚣后正在凝思的自己。
”三、设问:这是一种把一个疑问放在句首,然后再进行解释说明,来引发读者兴趣的修辞手法,如:“你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吗?学会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克服困难,这是实现优秀的第一步。
”四、夸张:夸张是在表达过程中,用超越常理的概念来艺术性地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有强烈的感受。
如:“像是一股凌厉的风,它一头扎进了我的心,有如青年时代的激情薰衣草般地弥漫了整个空气。
”五、排比:排比是在一句话中把相同的结构重复几次,但是每次表达的意思都不同,来加强对某一话题的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自由使我们的思想拥抱挑战,自由使我们的斗志永恒,自由使我们的心灵思索,自由使我们的作品有情怀。
”六、拟人:这是把处于抽象状态的事物、道理和情感,用具体的事物、人物或动物去比拟,再以人的形象来表示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失去希望的人,就像被囚禁了心灵的囚徒,他天真无邪的双眼憔悴地望着前方,心底充满着无限的迷茫和惆怅。
”七、反问:反问就是在句子中以反问的口气把问题提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人生何处不相逢?看到你的时候,我的心便抑制不住怦然跳动。
”八、排拟:排拟是在一条句子中,依次列出几个概念,以此来增强说话者说话的力度和引起读者的注意力的一种修辞方式,如:“追求真理,发现美好,发现生活的乐趣,竭力改变命运,共同分享大自然的宝藏,这是要去做的事情。
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大全修辞性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让语言更加优美、生动、感人。
以下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大全。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使原本抽象、晦涩的事物更加形象、易于理解。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东西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使语言更有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借代:用与原义不同的词代替实际的说法,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4. 修辞问答:即反问,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否定回答来肯定所要表达的意思。
5. 重复:重复一个词或词组,让读者注意到所强调的意义。
6. 排比:用相似或对立的词、词组或句子结构,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节奏感。
7. 对比:用两个或多个事物来做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8. 夸张:为了达到强调的效果,将某一事物描述的极为夸张,让读者更容易被吸引。
9. 暗示:通过一些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自行推理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10. 措辞巧妙:通过精妙的语言运用,让原本平淡的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1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的眼眸。
这句话用了比喻,把女子的眼睛比作一池深水,来表达女子的美丽。
12. 其貌不扬的老汉居然一下子跳跃到了冠军的位置。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老汉变得有血有肉,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13. 吃到了生活的苦头,咀嚼着成功的滋味。
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苦头和滋味来代替困难和成功,使语言更加生动。
14. 你认为你能做到吗?这样的问题你肯定回答不出来。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问答的手法,以否定的方式来肯定所要表达的意思。
1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句话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使读者更加注意到“可以燎原”这句话的强调。
16. 他像一个鬼魅一样,悄悄地溜掉了。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人的形象和鬼魅相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17. 我已经等了你半个世纪,你却还是没有来。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等待的时间夸大到半个世纪,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修辞一、名词解释:1.修辞2. 语境3. 借喻4.比拟5.排比6.对偶7.夸张、8.反问9.设问10.映衬11.通感 12.反语13.反复14.顶真15.对比 16.拈连 17.婉曲 18.通感 19.警策20.回环21.仿词 22.层递 23.双关 24.借代 25.散句二、填空题1.“修辞”有三个含义:第一指;第二指;第三指。
2.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既有______又有______。
3.词语修辞就是指______的过程。
4.词语锤炼一般从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入手。
二者______,______。
5.词语的色彩,一般是指词的______、______和。
6.现代汉语中的双声词、______、_______等在语言上都很富有表现力。
7.修辞上把意思相同或基本相同而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句式叫做______。
8.把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句子交错运用叫做____________。
9.双重否定句常见的格式有______、______等。
10.口语句式的修辞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书面语句式的修辞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
11.比喻的基本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用“像”作喻词的是______,用“是”作喻词的是______,这两种比喻都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部分构成。
12.只出现喻体的比喻叫______。
13.比拟包括______和______两种类型。
14.借代的基础是人或事物间的______性,其特点是隐去______,只出现______。
15.从内容上夸张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从形式上夸张可以分为______、______两种。
16.对偶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对偶重在______,对比重在______。
17.结构______、字数______、意义______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叫做对偶。
18.映衬又叫______。
19.利用同音现象构成的双关叫______双关,利用多义现象构成的双关叫______双关。
20.设问是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1.反问是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用否定句反问表示______的意思,用肯定句反问表示______的意思。
22.顶真和回环都有首尾蝉联的特点,但它们的结构形式不同;顶真的轨迹是______;回环的轨迹是______。
23.利用前后语句的循环往复以表现两种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的修辞方法叫做______。
把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为下句的开头,使相邻语句首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修辞方法叫做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1.在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必须是( )。
A.性质不同的事物B.性质相同的事物C.性质不同的事物,但二者之间有相似之点D.性质相同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间有相似之点 2.本体和喻体都必须出现的是( )。
A.明喻、暗喻 B.明喻、借喻C.暗喻、借喻 D.明喻、隐喻3.喻词不出现和喻词是“成为”的比喻分别是( ; )。
A.明喻、暗喻 B。
明喻、借喻:C.暗喻、借喻 D.借喻、暗喻4.比喻的表达作用可以归纳为几点,以下不是比喻的表达效果的是( )。
A.可以使语言形象化B.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C.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D.可以使语言含蓄,耐人寻味5.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 )。
A.相似性 B.相关性 C.相同性 D.相异性 6.借喻和借代都是借别的事物来代替本体,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借喻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借代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B.借喻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借代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异性C.借喻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借代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D.借喻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异性,借代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同性7.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排比是把一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句子连接在一起的修辞格式B.排比是把三个或更多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句子连接在一起的修辞格式C.排比要求结构上均衡,语音上协调,注意平仄D.排比不能有反复的词语,尽量避免字面上的重复 8.“他能拿冠军吗?说不准,说不准,真的说不准”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
A.反复 B.排比 C.顶针 D.回环9.“你不要一遇到困难就轮胎放炮——泄气了,那还行吗?”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
A.比喻 B.双关 C.对比 D.夸张 10.“树上有只鸟,鸟嘴衔小草,小草落地上,地上长麦苗”这首儿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
A.回环 B.反复 C.排比 D.顶针 11.“月光如流水,静悄悄地泻在荷花和荷叶上”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
A.暗喻 B.借喻 C.借代 D.明喻 12.“茅台尚未沾唇,人先醉了三分”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
A.夸张、借代 B.夸张、比喻C.借代、对比 D.比喻、拟人13.“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去;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涌”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
A.对偶、比喻、夸张 B.对偶、比喻、比拟C.比喻、比拟、夸张 D.借代、对偶、比喻14.“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子公孙把扇摇”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
A.比喻、对偶 B.比喻、借代C.比喻、对比 D.对偶、借代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早上起来,江边成了欢腾的大海”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
A.夸张、对偶 B.排比、借代C.对偶、比喻 D.比喻、夸张四、分析题(一)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格:1.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总理和人民同甘苦,人民和总理心连心。
2.宋朝的哲学家朱熹,写了许多书,说了许多话,大家都忘了,但有一句还没忘记:“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即以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道,还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身。
3.左墙炕椅上挂着粉色金腊笺的四幅屏,屏左挂一个白底子蓝花葫芦形花瓶,瓶里插着松柏枝。
4.织鱼网啊,织鱼网,织出一片好风光。
5.统一,统一,投降派有一套统一论,要我们统一于投降;反共顽固派有一套统一论,要我们统一于分裂,统一于倒退。
我们能够信这些道理吗?不经抗战、团结、进步三种事作基础的统一,算是真统一么?算得合理的统一么?算得实际的统一么?6.革命的同志,抗日的战士,却被杀死了。
什么人杀死的?军队杀死的。
军队为什么要杀死抗日战士?军队是执行命令,有人指挥军队去杀的。
什么人指使军队去杀?反动在那里指使。
7.这两年日子眼见火红起来,儿子媳妇们又心疼人,念他苦拉苦拽一辈子没享过福,如今黄土都拥到脖子啦,该他吃点喝点,歇歇脚啦。
8.那么,请问国民党的英雄好汉们,你们为什么要反对惩办战犯呢?9.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10.屈原:(愤恨地)唉,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们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的赤县神州呀!11.生命,对有些人十分慷慨,但只是在消耗;对另外一些人却十分悭吝,不知道多给他们一分钟,他们就会对人类作出多么大的贡献啊!12.花雪,花雪,岂不下是周恩来同志的一生写照吗?生前,满树生辉,红的如红霞,粉的如姻脂,白的如碎玉,使人陶醉,使人振作,使人精神焕发,使人心旷神怡。
13.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老来俏……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了霜。
14.什么是谎言?那只是真理在化妆跳舞。
15.沙漠竟已狂虐到了这样地步,它正无情地吞噬着一座孤立的大山!16.谁料想,来了支貌不惊人的探险队。
人生地疏,装备简陋,给养不足,疲惫不堪……浅绿色的运动衫上印着:中国。
啊,中国要过虎跳峡!(二)指出下列各句在辞格使用上存在的问题:①各炮齐鸣,炸弹像刮大风一样地倾泻到敌人的阵地上。
②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连下了几天,什么活也干不成,真闷死人。
③机关枪吐着火舌,要把侵略者一个一个地吞进去。
④一个南瓜如地球,棚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架在大西洋,世界又多一个洲。
五、简答题:1.什么是修辞?什么是修辞学?2.简述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3.什么是语境?它与修辞手段的运用有什么关系?4.举例说明长句和短句各有什么修辞作用。
5.举例说明什么是整句和散句,它们有什么不同的适用场合和修辞效果。
6.举例说明什么是主动句和被动句及其各自的表达作用。
7.举例说明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主要区别。
8.什么是比喻?比喻有哪些基本类型?比喻构成的条件有哪些?8.比喻的主要表达作用有哪些?9.什么是比拟?比拟和比喻有何区别?10.运用比拟应注意哪些问题?11、举例说明借喻和借代有什么不同?(4分)12.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不同?13.举例说明拈连和比拟的区别。
14.借代的主要表达作用有哪些?15.什么是夸张?夸张有哪几种?16.夸张和比喻的区别与联系如何?17.夸张的主要表达作用有哪些?18.运用夸张应注意哪些问题?19.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比?20.对偶和对比有何区别?21.什么是映衬?映衬和对比有何区别?22.什么是排比?举例说明排比和对偶的联系和区别。
23.什么是层递?举例说明层递和排比有何区别?24.什么是反复?反复和排比有何区别?25.什么是双关和婉曲?双关和婉曲有何区别?26.设问和反问有何区别?27.什么是反语?反语和反问有何区别?28.拈连和仿词有何区别?29.顶真和回环有何区别?30.举例说明辞格的综合运用有哪些类型。
第六章修辞一、(答案略)二、1.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修辞活动;修辞学或修辞著作2.联系、区别3.选择和锤炼词语4.意义、声音。
密切联系、相辅相成5.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6.叠韵、叠音7.同义句式8.散句9.没有----不、不 -----不10.简洁、活泼、自然严谨、周密、文雅11.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暗喻、本体、喻体、喻词12.借喻13.拟人、拟物、把人拟作物、把甲物拟作乙物14.相关、本体、借体15.扩大、缩小、超前、16.形式上对称、内容上对立17.相同、相等、相关18.衬托19.谐音、语义20.无疑而问、自问自答21.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肯定、否定22.直线、圆周23.回环、顶真三、1.C2.A3.D4.D5.B6.A7.B8.A9.A 10.D 11.D 12.A 13.B 14.C 15.C 四、(一)1.回环、对偶2.反复、引用、类仿、反复3.比喻、顶真4.反复、拈连5反复、对比、反问、排比。
6.设问、7.夸张8.反语9.对偶、排比、比拟10.对比、排比、层递、对比12.反复、比喻、排比、13. 明喻14.设问、暗喻 15.拟物 16.借代(二)1.喻体不符合事物的特征2.拟体同人物心情、环境不协调3.拟体不符合事物特征4.夸而无节五、(答案参见教材,此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