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教学模板word版本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5.19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Word版含解析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学习目标]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1.经济状况: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社会状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3.一战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4.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易错提醒]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依据它的革命任务。
以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革命无论由哪个阶级领导,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1.“四月提纲”(1)背景: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内容①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2.“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工人和士兵的示威游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十月革命(1)1917年11月7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
(2)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武装起义胜利。
(3)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相继成功。
[图解历史]十月革命的历程三、伟大的开端1.建新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
(1)颁布法令①《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③《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2)选举政府: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2.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3.1 太平天国运动 Word版含解析

1.准确理解重要历史概念,如工农武装割据、新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
2.注重专题知识梳理,如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国共关系的演变等。
3.抓住主要线索,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近代中国人民掀起了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
(重点)2.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农民斗争的局限性。
(重难点)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各地群众特别是两广地区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2.准备: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宣传、组织起义。
3.过程(1)起义:1851年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建制:永安建制分封,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3)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全盛:1853年,北伐、西征、天京突围三次战役,进入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分析理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鸦片战争的军费和赔款以及随后的经济侵略,使中国阶级矛盾激化,是起义的重要原因。
另外西方基督教的传播被农民阶级利用改造成为组织发动起义的新的思想工具。
[思维点拨]太平天国运动是清王朝统治下长期积聚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汇聚而成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农民阶级与封建主义两大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①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②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③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目的: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3)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标题: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历史现象等;(2)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2)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历史基础知识、历史思维方法、历史素养;2. 教学难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民族精神的传承、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3.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学目标,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2. 讲授新课:按照时间顺序或专题,系统讲解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提高历史素养;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疑问;6. 课后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积极性、合作能力等;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考试、论文等,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情感态度评价:了解学生对历史的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达到预期效果;3.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满足学生需求;4.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是否真实反映学生水平;5. 针对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5篇)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5篇) 学校历史教案模板范文精选篇1课标内容: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①唐朝疆域的四至;②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④松赞干布统一吐蕃;⑤文成公主入藏;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育同学全面辩证地熟悉历史问题的思维力量。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进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育同学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进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争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进展的缘由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唐朝疆域广阔,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进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进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导学程序:__导入新课: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状况?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富强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进展。
教学纲要: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2、边疆各族的分布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唐蕃和亲与会盟: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2、文成公主入藏3、金城公主入藏4、唐蕃会盟课后作业1、唐的疆域:东到(),西达(),东北至()以北和(),南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领(),对他进行了优待。
历史课程设计模板

历史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本章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线,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时间线。
具体包括:1.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2.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3.相关历史背景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对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历史参考书,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4.实验设备:根据课程需要,准备相关的历史文物复制品或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将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结果,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学习目标]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
(3)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1)形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离骚》。
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1)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3)中唐:白居易。
[思维点拨]唐朝社会的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1.《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提示它们分别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2.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风格特点上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风格: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经济日益凋敝,人们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中。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1)兴起原因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
②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中学历史教案模板5篇

中学历史教案模板5篇中学历史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
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
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一、武王伐纣1、纣王的暴政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
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二、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15篇)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15篇)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现史料并进行小组争论隋朝大水道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力量,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熟悉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进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灭亡的缘由。
【难点】隋朝大水道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展现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水道。
老师追问:隋朝大水道是古代世界最长的水道,此水道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隋统一的过程老师叙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老师让同学阅读教材并思索: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同学思索并回答问题: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老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老师让同学阅读教材正文其次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同学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水道。
老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水道最为闻名。
老师展现《隋唐大水道示意图》并让同学思索:隋朝大水道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同学回答:隋朝大水道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老师展现史料,支配同学进行小组争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水道有什么好处呢?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水道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老师总结:水道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沟通,大水道沿岸的城市也有所进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绚烂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