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即兴曲》、《音乐瞬间》曲式结构原则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是他在1827年创作的作品,这首曲子体现了舒伯特在即兴演奏方面的高超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力。
舒伯特的即兴演奏曲可以被视为他独特的音乐语言的展示,也是他创作能力和音乐才华的完美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
让我们来分析这首曲子的音乐结构。
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是一个很典型的三部曲结构:快板-慢板-快板。
第一部分以快板的形式开始,轻快的音符和明快的旋律交替出现,整个曲子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在接下来的慢板部分,音乐的节奏放缓,旋律变得更加抒情和深沉,给人以柔和和温暖的感觉。
最后的快板部分再次回到了活力四射的状态,整个曲子在高潮处结束,给人以震撼和振奋的感受。
在情感表达方面,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整个曲子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快板部分的活力和激情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张力,而慢板部分的抒情和深沉则让人感受到了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整个曲子通过音乐的表达,展现了舒伯特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热爱,给人以深刻的情感触动。
舒伯特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所展现的技巧也是非常精湛的。
他在演奏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各种技巧和手法,将音乐的表达力发挥到了极致。
快板部分的快速音符和跳跃音程展现了他卓越的技巧和演奏能力,而慢板部分的抒情和深沉则展现了他细腻的表现力和感情表达能力。
舒伯特在演奏这首曲子时完美地结合了技巧和情感,使得音乐充满了动人的魅力和感染力。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即兴作品之一,也是浪漫时期即兴曲的经典代表之一。
这首曲子是在1827年1月4日的一次宴会上即兴演奏的,记录了当时舒伯特的即兴表演。
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
首先是一个快速的序奏,接着是一个慢板,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发展部分,最后是一个宽广的尾声。
整个曲子的风格轻快而浪漫,充满了即兴演奏的独特魅力。
整首曲子的起始部分是一个绵长的序奏,使用了许多华丽的音乐技巧,展示了舒伯特的即兴演奏技巧。
接着是一个慢板,以一个优美的主题开始。
这个主题被逐渐发展和转变,展现了舒伯特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快速的发展部分是整首曲子的亮点之一。
它快节奏、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舒伯特在这一部分使用了大量的技巧和装饰性的音乐元素,展示了他的驾驭能力和演奏技巧。
这个部分也展示了舒伯特对音乐的自由表达和即兴演奏的独特风格。
最后是一个宽广的尾声,以一个宁静的主题开始,逐渐变得宏大和庄重。
这个尾声以一种庄严的方式结束,展现了舒伯特对音乐结构和形式的深刻了解。
1. 和声和音乐结构: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采用了复杂的和声和音乐结构。
他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和弦进行和音乐主题的变化,使得曲子在音乐形式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2. 曲式和发展:整首曲子采用了典型的序奏-主题-发展-尾声的曲式结构。
舒伯特在这个基本的曲式结构上添加了许多即兴演奏和发展,使得曲子更加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3. 表达和情感: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个人的表达。
通过他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技巧,舒伯特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4. 技巧和装饰: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展示了他丰富的技巧和对音乐的精湛掌握。
他灵巧地运用了各种装饰性的音乐元素,如扬琴音、装饰音、滑奏等,给曲子增加了更多的层次和色彩。
舒伯特音乐创作的音乐语言陈述结构——以《即兴曲》、《音乐瞬间》为例

舒伯特音乐创作的音乐语言陈述结构——以《即兴曲》、
《音乐瞬间》为例
楚守涛
【期刊名称】《民族音乐》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 作为浪漫派初期的作曲家,舒伯特的钢琴特性曲以清新的旋律、新颖的和声等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习音乐尤其是钢琴音乐的人的喜爱.然而对于这样几套经典的钢琴小品,鉴赏式的文字描述显然不能够全面揭示作曲家的全面的创作手法与创作意图,而需要从主题、主题发展手法、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作品的整体结构等方面去全面探究.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楚守涛
【作者单位】山东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钢琴教学与理论探究的双重视野--《舒伯特<即兴曲>与<音乐瞬间>研究》述评[J], 杨和平;葛兆远
2.舒伯特即兴曲的音乐创作 [J], 孙威
3.语言哲学视野下的舒伯特钢琴音乐——以《f小调音乐瞬间》为例 [J], 杜也萍
4.浅析舒伯特的音乐创作风格——以《流浪者幻想曲》为例 [J], 李含含;
5.舒伯特即兴曲的音乐特征
——以D899.Op.90 No.2为例 [J], 张晓瑜;丰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自由射手《自由射手》又称作《魔弹射手》是一部三部歌剧,是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先驱。
这部歌剧由德国作曲家韦伯,始创于1819年,1821年在柏林皇家歌剧院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
剧本反映了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
将奏鸣曲式与歌剧剧情结合起来,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
2 谈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舒伯特,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与舒伯特同期的德奥作曲家,从事歌曲创作的有近百位,但众多内容贫乏技巧单一的歌曲已被历史冲刷掉了,只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过历史、流传至今。
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它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
他的600多首艺术歌曲中,所选用的诗词内容广泛,除了著名诗人的诗歌外,还有能激发他灵感的无名诗人的诗词。
他的歌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节歌、通谱歌、变化分节歌。
(227)3 什么叫音乐瞬间?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的一种钢琴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钢琴曲体裁。
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瞬间,强调的是无准备的、突然而至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首的结构不同,比较简单自由,旋律如他的歌曲一般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
1 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门德尔松的音乐以简洁的和声、结构均衡的曲式,以及流畅优美的旋律为特色,而题材则多采自童话故事或大自然的景色,摆脱了俗世的纷纷扰扰,也甚少涉及个人内心的挣扎或大时代的黑暗面。
在浪漫派作家中,门德尔松属于才华洋溢的类型。
他的情感丰沛,但没有艺术家热情奔放或反叛极端的性格。
相反,他具有宽和开朗的性情、睿智高深的内涵,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的绅士风范,都使他受到英国民众的喜爱。
相应的,他也用温和的手法在音乐世界里谱出细腻的感情。
也许是美满的家庭与高贵的天赋影响,门德尔松总是散发着一股稳定、优雅的气质。
西方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自由射手《自由射手》又称作《魔弹射手》是一部三部歌剧,是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先驱。
这部歌剧由德国作曲家韦伯,始创于1819年,1821年在柏林皇家歌剧院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
剧本反映了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
将奏鸣曲式与歌剧剧情结合起来,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
2 谈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舒伯特,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与舒伯特同期的德奥作曲家,从事歌曲创作的有近百位,但众多内容贫乏技巧单一的歌曲已被历史冲刷掉了,只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过历史、流传至今。
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它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
他的600多首艺术歌曲中,所选用的诗词内容广泛,除了著名诗人的诗歌外,还有能激发他灵感的无名诗人的诗词。
他的歌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节歌、通谱歌、变化分节歌。
(227)3 什么叫音乐瞬间?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的一种钢琴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钢琴曲体裁。
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瞬间,强调的是无准备的、突然而至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首的结构不同,比较简单自由,旋律如他的歌曲一般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
1 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门德尔松的音乐以简洁的和声、结构均衡的曲式,以及流畅优美的旋律为特色,而题材则多采自童话故事或大自然的景色,摆脱了俗世的纷纷扰扰,也甚少涉及个人内心的挣扎或大时代的黑暗面。
在浪漫派作家中,门德尔松属于才华洋溢的类型。
他的情感丰沛,但没有艺术家热情奔放或反叛极端的性格。
相反,他具有宽和开朗的性情、睿智高深的内涵,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的绅士风范,都使他受到英国民众的喜爱。
相应的,他也用温和的手法在音乐世界里谱出细腻的感情。
也许是美满的家庭与高贵的天赋影响,门德尔松总是散发着一股稳定、优雅的气质。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结构特征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是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1827年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即兴曲。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即兴曲的代表作之一。
舒伯特在短暂的生命中就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探索也影响了后来音乐作品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的结构特征。
一、曲式结构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采用了复合三部曲式结构,分为快板-行板-快板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又分别由多个小节组成,构成了完整的曲子结构。
快板部分:开篇的快板部分是整首曲子的亮点之一,琴键上的快速连续音符展现了舒伯特琴技的精湛。
这一部分富有激情和活力,节奏明快,极具震撼力。
行板部分:行板部分是整首曲子的缓慢抒情的部分,相对于快板部分,行板部分更显深情。
这一部分的旋律优美动人,给人一种悠远、宁静的感觉。
快板部分:最后重复了之前的快板部分,使整首曲子在最后部分达到了高潮,以强烈的音乐情感和节奏结尾。
二、旋律结构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的旋律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兴性的旋律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整首曲子的演奏要求高超的技巧,要求演奏者对旋律的表现力和音乐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
三、和声结构和声结构是指整首曲子的和声格局和和声走向。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的和声处理非常独特,和声丰富多变,既有明快活泼的部分,也有悲怆动人的部分。
和声的处理也明显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富有新颖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节奏结构节奏结构是指整首曲子的节奏感和节奏形式。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在节奏上的处理也非常独特,整首曲子有许多以十六分音符为基础的快速运动,加之复杂的音型和错位的旋律,给整首曲子增添了许多魅力。
总结: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表现手法而被广泛传颂。
整首曲子充满了即兴的风情和浪漫的气息,旋律优美动人,和声丰富多变,节奏明快独特。
它不仅是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分析,我们更能欣赏其艺术魅力和独特韵味,也更能理解舒伯特作为一位音乐大师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
舒伯特《音乐瞬间》主题特征分析

2、动机二:
这个动机要看第四小节,左手是音声 部旋律,右手是柱式和弦织体,但在高 声部仍有旋律。这个旋律便是动机的整 个材料,一个是下行音阶式的级进,一 个是辅助音式的音型材料。动机二的主 题特征是等分型节奏,与动机一产生了 对比。
三、整体材料细化分析:
〈一〉呈示部: 1、在呈示部的A部分,乐句a作为动机,
〈二〉展开部:
展开部的曲式结构成是再现的三段式,主要调 性为G大调,为呈示部的属调。在展开部内部, 也有转向其属调D调,这样的调性布局很有特 色。
1、呈示段:三十至三十二小节是主和弦的分解, 由动机一产生。上方声部与动机相似,下方声 部采用动机的三连音写法,向上作和弦分解。 三十三小节是动机二的发展,旋律下行,且有 辅助音型出现。三十四至三十七小节变化略大, 但总体特征不变。
2、中段:
(1)此时中段转向G调的属调D大调,高声部总 体上全部是动机二的发展,低声部采用的仍是 动机一的三连音式写法。
(2)再现部的材料特征和呈示段类似,只不过 调性转到同主音大小调g小调罢了。
注:老师,这个是以前自己做的,不知道作业的格式,下一个作业 按照您教的格式作,这个也不好改成和您一样的格式了。
其他句子运用其材料进行发展。b乐句 承接前一句的旋律,进行变化和发展, 虽有和声调性的变化,最后仍回归C大 调。最明显的动机模枋是第五小节,随 后六到七小节是音附的级进,可以看做 是第四小节的动机发展;第七到第八小 节的跳进和反向可以看作是第二小节的 动机发展。
2、展开部A'的材料:
(1)第九到第十小节,可以看作是动机一 和动机二的发展,一个是三连音的和弦 分解,一个是下行级进和辅助,第十一 和十二小节是动机二和动机一的结合。
舒伯特《音乐瞬间》主题特 性分析
西方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自由射手《自由射手》又称作《魔弹射手》是一部三部歌剧,是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先驱。
这部歌剧由德国作曲家韦伯,始创于1819年,1821年在柏林皇家歌剧院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
剧本反映了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
将奏鸣曲式与歌剧剧情结合起来,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
2 谈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舒伯特,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与舒伯特同期的德奥作曲家,从事歌曲创作的有近百位,但众多内容贫乏技巧单一的歌曲已被历史冲刷掉了,只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过历史、流传至今。
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它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
他的600多首艺术歌曲中,所选用的诗词内容广泛,除了著名诗人的诗歌外,还有能激发他灵感的无名诗人的诗词。
他的歌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节歌、通谱歌、变化分节歌。
(227)3 什么叫音乐瞬间?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的一种钢琴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钢琴曲体裁。
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瞬间,强调的是无准备的、突然而至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首的结构不同,比较简单自由,旋律如他的歌曲一般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
1 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门德尔松的音乐以简洁的和声、结构均衡的曲式,以及流畅优美的旋律为特色,而题材则多采自童话故事或大自然的景色,摆脱了俗世的纷纷扰扰,也甚少涉及个人内心的挣扎或大时代的黑暗面。
在浪漫派作家中,门德尔松属于才华洋溢的类型。
他的情感丰沛,但没有艺术家热情奔放或反叛极端的性格。
相反,他具有宽和开朗的性情、睿智高深的内涵,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的绅士风范,都使他受到英国民众的喜爱。
相应的,他也用温和的手法在音乐世界里谱出细腻的感情。
也许是美满的家庭与高贵的天赋影响,门德尔松总是散发着一股稳定、优雅的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伯特《即兴曲》、《音乐瞬间》曲式结构原则探析摘要虽然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瞬间》这两种体裁的乐曲采用了不同的曲式结构,但其曲式结构却都创造性地运用并体现了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套曲原则,这一统一而延伸、严谨而富有逻辑的曲式体系。
在乐曲的感性率然的名称下,是作曲家对乐曲的理性严谨的控制。
关键词:舒伯特《即兴曲》《音乐瞬间》曲式结构原则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作为浪漫派早期的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的音乐与古典主义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发展。
他注重中小体裁的音乐作品的创作,除了以歌曲的写作著名外,钢琴作品也是他一个重要的写作领域。
《即兴曲》、《音乐瞬间》是舒伯特钢琴作品中两种重要的体裁,对以后作曲家的创作影响深远。
音乐作品中曲式的运用是作曲家综合运用各种音乐表现要素,按乐曲的时间把各种相同或相异的音乐材料按一定的逻辑、组合原则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
音乐作品的曲式体现了作曲家的整体构思和布局,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在作曲家的创作中,每一个作曲家都有其独特的创作个性,每一首乐曲都有其独特的曲式构成特点,但在作曲家长期的创作过程中,有一些共性的乐曲结构写作程式即曲式和一些共同的音乐作品的结构原则被大多数作曲家所接受并采用。
尤其是西方音乐进入维也纳古典乐派以来,作曲家在共同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写作理念,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共性写作时期”,一直延续到浪漫派后期,都是这种共性写作手法占主流。
在这个时期,作曲家遵循着一些共性的写作原则,经过民族乐派、印象派直到20世纪及以后,虽然各种写作手法层出不穷,但有很多作曲家依然在采用共性写作时期延留下来的这些优秀的创作传统来进行写作。
舒伯特所处的时代为浪漫派的早期,他和贝多芬一样,都是介于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所以他的创作既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优良传统,又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其独特的创作个性。
在音乐曲式的构建过程中,不同的组合原则在乐曲中单独或者相互结合起作用。
在这些原则中,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回旋原则、奏鸣原则、套曲原则等在音乐创作中广泛应用,从而被理论家归纳出来并进一步指导音乐创作的实践。
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瞬间》就集中体现了这几种由简到繁、逻辑有序的曲式结构原则。
一并列组合原则并列原则包含在一切乐曲的曲式结构中,是一切曲式结构的基础,是曲式部分中最简单的结合原则,“其特点是根据并列累积的原则,连续将有着不同程度对比更新的曲式部分,在横向延伸中累积。
其中每一组成部分都具有同等规模和分量以及明确的音乐内容”。
并列组合是曲式结构向更高级复杂化发展的必然起点,但是整首作品纯粹用并列原则写成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创作中并不多见,因为随着曲式部分的增多,乐曲的离心力会加大,从而造成部分间的松散、频繁变换而无中心等。
并列原则的应用在声乐作品中比较常见,因为歌曲的歌词对创作影响较大,而歌词的内容往往已经具有把各部分统一起来的因素,或者歌词不允许在音乐中有再现的因素。
在舒伯特的《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没有全曲单独运用并列原则写成的。
但在复式曲式的构成部分中,可以见到并列原则的体现,如《即兴曲》(d946. no.2)的首部,是由a、b、c、d四个乐段来构成,小节数分别为9、8、8、6。
四个乐段在旋律进行上并无相同之处,但是又有共同的因素使之联系起来:如左手均匀的音型流动都由弱起开始、右手双音构成的旋律等等。
由此可见,虽然这个部分有由四个乐段构成(从曲式学上来说已经构成复式曲式的一部分),但是共同的因素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不至于因为连续的对比而使结构力消失。
这种由a、b、c、d四个乐段构成一个乐部的结构,显示了舒伯特的钢琴作品与声乐作品中的通体歌的联系。
二再现组合原则随着对比部分的增多、对比性质的加大,人们心理上便产生了对开始出现的主题再次出现的音乐审美期待。
再现原则是音乐中最常见和重要的一种组合原则,在再现部分中,前面出现的音乐主题又一次呈现,或原样或变化,有些是仅仅改动了若干音符,有些则做了重大的变化,这些不同的现象显示出了音乐形象再一次出现时在外形或者性格气质上的变化。
音乐通过再现,使第一主题的地位更加加强,第二主题则相对处于从属地位,音乐就具有了呈示—对比—再现的三部性(分别称为首部、中部、再现部),根据乐曲的结构、规模、内容含量、主题数量、终止式等方面的运用,又可分为复式曲式和单式曲式两种。
在这17首作品中有8首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即《即兴曲》(d899.no.2、no.3、no.4,d935.no.2、no.4,d946.no.1、no.3)、《音乐瞬间》(d780.no6),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各具特点。
中部的写法决定了三部曲式的分类,中部通常有呈示型和展开型两种(或者说三声中部、插部两种)。
呈示型中部主要用于单章的乐曲,展开型中部则更多地用在奏鸣套曲的慢板复三部曲式乐章。
在这四套作品中,复三部曲式的乐曲主要采用呈示型的写法,它们显示出了舒伯特对古典乐派的曲式结构的继承,同时又显示出了他的独特的个性。
三循环原则循环原则是再现原则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是典型的由循环原则构成的回旋曲式,包括至少出现三次的一个主题(称为叠部或主部)及至少两个在主题间各不相同的乐思,即:a+b+a+c+a……。
在成熟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起),主部在三次出现时往往变化不大,但是插部与主部的对比往往很明显,主要体现在音乐材料、音乐性格、调式调性的对比,各个插部除了与主部形成对比外,自身相互之间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再现三部曲式到三部五部曲式,循环原则已经出现,再到b主题进行调性变换的双三部曲式,循环原则进一部凸现,直到明确的回旋曲式,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而且体现着事物质量互变的性质。
这17首乐曲中采用循环原则的有三首,即《即兴曲》(d899.no.1)、(d946.no.2)、《音乐瞬间》第2首,它们在体现循环原则的同时,还体现了其他的曲式结构原则,即两种以上曲式结构原则共同结构力于同一首乐曲。
四奏鸣原则所谓奏鸣原则就是在乐曲的呈示部中,两个在音乐形象、调性形成对比的音乐主题在再现部中实现调性的统一。
奏鸣原则相对来说是一种高级的曲式结构原则,因为其中涉及了调性的对比与服从,音乐内容涵盖的可能性更加宽阔,更适合显示音乐作品的张力。
在这17首乐曲中,有两首应用了奏鸣原则,即《即兴曲》(d935.no.1)、《音乐瞬间》第五首,前者长达234小节、后者则只有101小节。
可见,虽然奏鸣原则“称为最高的曲式结构组合原则”,但它与音乐作品的篇幅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它既可以用在大型器乐套曲中规模较大的奏鸣曲式乐章(大多数是第一乐章),也可以用于《即兴曲》、《音乐瞬间》这种单章的特性小品,甚至用在更短小的乐曲中,如门德尔松的《无词歌》。
由于这两首乐曲在运用奏鸣原则的同时还应用了其他原则,因此属于边缘曲式的范畴。
五套曲组合原则1 套曲原则是套曲曲式的主要构成原则,构成套曲曲式的各部分在结构上相互独立,在音乐性质上也形成对比。
套曲中,各乐章音乐的对比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速度和体裁的对比具有特殊的意义”。
2 速度安排。
从一般的套曲组合的结构意义上,舒伯特的这三套《即兴曲》和一套《音乐瞬间》符合套曲的构成条件。
首先构成套曲的分曲之间速度各不相同,然而并不是毫无章法的随意组合,而是大致遵循了套曲原则的各乐章“快—慢—快”的一般速度要求。
这种速度安排从《即兴曲》(d899)、(d935)可以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两套作品中各有一个速度为adante(行板)的乐曲,而且都安排在第3首。
具有良好古典音乐写作功底的舒伯特这样安排各首乐曲的速度,显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他在有意识地把这四首乐曲按套曲的原则组合在一起。
《即兴曲》(d946)的三首乐曲同样也符合套曲原则,三首乐曲的速度分别为allegro assai、allegretto、allegro,也是快—慢—快的速度安排,而且第一首和第三首的音乐性格都富有动力,而第二首则是歌谣性的音乐体裁,6/8拍,非常像套曲中间的小步舞曲。
3 调式调性安排。
《即兴曲》(d 935 )共有四首,不仅速度上符合套曲快—慢—快的要求,而且第一首和第四首调性均为f小调,显示了套曲中经常调性回归这一原则。
所以,不仅从速度,而且在调式调性方面,舒伯特也在遵循着套曲的原则。
当然,与一般的套曲一样,这些乐曲每首都可以单独演奏,即每一首都可以有独立的音乐形象。
以上是这17首乐曲的曲式结构原则的应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套曲原则这一质量互变体系的体现。
除了以上五种原则外,变奏原则也得到了应用。
在舒伯特的这几套作品中,运用变奏原则的有两首:《即兴曲》(d899. no .1),《即兴曲》(d935.no.3)。
从这两首变奏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舒伯特怎样由一个简单的即兴灵感展衍出一首大型的作品。
由于变奏原则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变奏的手法”,它往往还要结合其他的曲式结构原则来结构乐曲,即它是在与其他五种组合原则的密切联系中体现出来的。
六结语虽然自20世纪以来,各种音乐的创作手法层出不穷,但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经典,浪漫派音乐的创作手法至今仍在影响着众多音乐家的创作。
因此,分析研究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瞬间》,对于全面地认识浪漫派小型器乐体裁尤其是钢琴曲的创作,从而更准确、全面地认识浪漫乐派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法,继而指导当下的创作和演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音乐创作中,虽然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发现共性却又是认识它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曲理论就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共性、辨识其个性。
在曲式学理论中,关于音乐作品的结构原则,不同的理论家有不同的总结,但杨儒怀先生关于曲式结构原则的论述,以其严谨性、系统性被大家所认可并运用到分析作品的实践之中。
舒伯特的这几套《即兴曲》、《音乐瞬间》,虽然在体裁的名称上给人以即兴、率性之感,似乎作曲家的创作是天作巧合、浑然天成,实则不然,通过运用曲式结构的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作品内部肌理有序井然、理性规范,在不经然的外表下隐藏着严谨的理性控制,集中体现了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回旋原则—奏鸣原则—套曲原则这一富有逻辑的曲式结构体系,显示出作曲家卓然的美学趣味,给学习者、研究者和欣赏者留下了进一步思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1]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3] 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5] 杨儒怀:《音乐分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