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16黄山奇松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黄山奇松》优质课PPT课件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黄山奇松》优质课PPT课件

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 介绍黄山奇松。
2.画一画你最喜欢的松树。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 文。 3. 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 16 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 4 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 齐读课文
fb n
zq
(2) 指名认读对照。
(3) 出示填充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 F(

G(

Q(

D(

M(
)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标点符号歌》。 (2).指名试读

(3) 教师范读。 (4) 教师讲解。 3. 练习。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2. 学生练读。 3. 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诵
1. 放录音欣赏。 2. 指着板书引背。 3. 各人轻声背诵。 4. 分组交换背。 5. 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 抄写生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忘() 你(
) ) 古( ) 邻(
盲() 您( 3. 扩词训练。

五年级上册16黄山奇松苏教版-10页精选文档

五年级上册16黄山奇松苏教版-10页精选文档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灵宝市第二小学 胡静黄山四绝奇怪来自松石云海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 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 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 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了。
陪客松正对
玉屏楼,如同 一个绿色的巨 人站在那儿, 正陪同游人观 赏美丽的黄山 风光。
像向游 在山人送 跟下把客 游伸它松 客出比姿 依长作态 依长“独 不的天特 舍“然, 地手盆枝 告臂景干 别””蟠 。,。曲
好它,
请试着给这些松树起一个名字。
更多精品资源请访问
docin/sanshengshiyuan doc88/sanshenglu

第16课黄山奇松

第16课黄山奇松

16、黄山奇松教材分析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很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

本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2015年11月9日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初步理解每小节的意思。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二、揭题导入。

1、板书“黄山”,问:同学们,在安徽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叫黄山,你们知道吗?请学生简介黄山黄山: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其中的“奇松”最为神奇。

2、板书“奇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黄山奇松”,一睹它的风采。

3、齐读课题。

你想了解什么?质疑。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听听录音朗读。

注意:听清字音,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交流: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想不要自己朗读感受一下?设计意图:引导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三、布置自学1、布置自学,提出要求:读准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想想黄山松奇在哪些地方?2、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自学中读准读通课文,自行理解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组织全班交流自学情况1、检查自学情况。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测评16黄山奇松_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测评16黄山奇松_苏教版

16黄山奇松“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课时测评方案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字词模块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ǒu rónɡyùpínɡbīn kèyìlìwò二、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悬涯()像征()萧洒() 培客()恣态优美() 情有独衷()三、近义词我会写。

第16课黄山奇松

第16课黄山奇松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16 黄山奇松一、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

理解“情有独钟、屹立、郁郁苍苍、饱经风霜”等新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这些词语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品析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培养审美情趣。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4.观察黄山其它奇松的图片,仿照第二段写法,写一写你感兴趣的松树。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朗读,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新词情况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

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

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引导研读全文,探究体会。

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

然后,精读第二段,落实训练点。

4.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进行写作训练。

四、教与学的准备:教师:《黄山奇松》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1.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按照学过的预习方法提前预习好课文。

2.查找黄山奇松的相关图片和其他资料。

(2)默读红色的生字词,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

(3)练习听写课后第三题,指导学生订正。

交流预习单。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才能为阅读扫清障碍。

另外将课后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既检查了学生负担,又达到了学练结合的目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

(读书中,相机指导学生真正把书读正确,读流利。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黄山奇松》优质课PPT课件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黄山奇松》优质课PPT课件
(1)学生自由练背。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2. 指导、练习。 (1) 指名认读。
(2) 引导学生说说书写是注意点。 (3) 指导,范写。 (4) 学生练习,师巡视。 3. 反馈。
(1) 出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学生。 (2) 指出存在的不足。 二.教学第六题
例革:(毛主席(弯下腰))写字。)(

(1)爸爸(
()看起报纸来。

(2)小白兔( )走进家门。 5.练
席 )(
写生字。
14.梅兰芳学艺
)划
) )) (
13.要好好学字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
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词卡、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13.要好好学字 毛主席:问、说、听、写 小八路:回答 (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说话、组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谜面,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边猜。 (2) 揭示谜底。 (3) 教师范读。 (4) 学生自由练读。 3. 练习。
(1) 同桌互读。 (2) 指名读。 (3) 反复练读。 4. 反馈。
(1) 指名试背。 (2) 集体背。 (3) 指名背。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一. 审题 1. 揭示说话的话题:可爱的…… 2.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要求。 二.指导 1. 指导观察。 (1)出示观察图画的要求。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你最喜欢哪一种? 按照一 定的顺序观察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要抓住小动物的特点。 (2)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2. 指导说话。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 (3)指导学生按从头至尾的顺序说说小动物的样子。 三.练习 1. 学生同位练说。 2. 指名说。 3. 评议、补充。 4. 指名说。

16_黄山奇松_教案_五年级语文上册[1]

16_黄山奇松_教案_五年级语文上册[1]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材简析:《黃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笫一自然段引出黃山奇松。

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 引出令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 的黃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

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

一一描写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不同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白态的众多松树。

一连用了很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在读中感悟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描写黃山松的。

3、感受黃山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黃山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协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黃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1、同学们,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黃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2、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被古今中外的游人称为“天下第一奇山” ?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山。

二、激情导读,感受黄山奇松。

(一)质疑。

边读书,边思考,边品味。

a>为什么一“黄山奇松”作课题?b、玉屏楼为何被称为“黃山绝胜处”?c、黃山奇松奇在哪里?黃山松中最有名的是什么松?d、为什么游人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e、人们为何对黃山奇松情有独钟?(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明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黃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2、在人们向往的“四绝”中,人们对黃山奇松特别有感情,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悄有独钟),什么意思?(特别偏爱、感情专一)读词,把带有“情有独钟”的这句读好。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6黄山奇松苏教版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6黄山奇松苏教版含答案

16 黄山奇松1.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宾.客(bīnɡbīn) 热情好.客(hǎo hào)枝干.(ɡànɡān) 形似.孔雀(sìshì)2.读拼音,写字词。

假日我和爸爸去享有盛yù( )的野山坡旅游,大山横wò( )连绵,群峰yì( )立,山崖dǒu( )峭,像绿色的pínɡ( )风,真美呀!3.查字典,给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静海寺中的钟.又敲响了,它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国耻。

(2)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荷花的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舍不得分开。

( )(2)形容姿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 )(3)形容经过很多艰难困苦。

( )(4)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

( )5.选用第4题中的词语填空。

(1)爷爷对那块老旧的怀表一直( )。

(2)风吹过杉树林,树有的含羞低头,有的迎风摇摆,有的傲然挺立,真是( )。

(3)老红军那( )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4)直到太阳下山,我们才( )地离开了公园。

6.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身影( )的风光( )的枝干( )地告别( )地欢迎( )地欣赏1.按要求写句子。

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

(1)改为反问句:(2)改为感叹句:(3)改为双重否定句:2.将句子补充完整,使其更生动、具体。

(1)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2)送客松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3.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两句话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

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的象征。

1.这篇课文采用了的结构,对黄山奇松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突出了黄山松的特点。

2.黄山奇松的“奇”表现在( )(多选)A.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B.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C.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生字适当扩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

读题:指读,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我们还知道,这“四绝”中,人们最情有独钟的是——黄山奇松。

齐读第一自然段。

4、只要你来到黄山,无论是到山顶上,还是在陡崖边,处处都有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

难怪古人会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5、课文围绕“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松树呢?指名回答。

追问:文中哪个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这三种奇松呢?
6、过渡:那么,黄山的奇松究竟奇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黄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有感情地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圈画出你觉得最奇的那棵松,并说说奇在哪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松“奇”。

(一)、迎客松
交流:
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1、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迎客松的奇?
(1)“遒劲”。

A、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松树?
B、读出迎客枝干粗壮、雄健有气势的特点。

(2)郁郁苍苍”:说明这课迎客松长的怎么样?
读出迎客松郁郁苍苍的特点。

(3)“饱经风霜”
A、理解:饱经风霜
B、据了解,迎客松已有800年的历史了,在这800多年的岁月里,迎客松:(引出对话)
雷鸣电击中,迎客松仍然。

烈日炎炎下,迎客松仍然。

寒风凛冽时,迎客松仍然。

狂风暴雨中,迎客松仍然。

师:是呀!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一次又一次的严寒酷暑,800多年过去了,迎客松顶风傲雪,百折不挠,郁郁苍苍,这就是(出示)饱经风霜的迎客松啊!谁能读好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4)读整句话:1、2个,齐读。

2、还从哪看出迎客松的奇?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1)这里的描写奇在哪儿?
A、具体体现在:“斜伸出去”这是写出了枝干的什么呢?(颜色、样子)
B、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来描写迎客松的样子的呢?(想象)
小结:人们正是抓住了迎客松样子的特点,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让我们认识了这么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

(2)指读句子。

(3)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对宾客说些什么呢?
师:迎客松多么热情好客呀!
(4)看图片,让我们再次把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迎客松的奇特。

(5)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难怪人们这样评价它。

导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二)陪客松
1、你还觉得哪一棵松树奇?奇在哪儿?
2、交流:
①“绿色的巨人”:此时,透过“绿色的巨人”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松树?(高大、茂盛)
②人们正是抓住了陪客松高大挺拔的特点,把它想象成了一个巨人。

3、陪客松就像一个巨人一样伸展它那宽大的臂膀,为游客遮风挡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指名读,齐读。

4、小结:作者正是抓住了陪客松高大茂盛的特点,把它想象成了一个绿色的巨人。

(三)“送客松”
1、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出示:姿态独特,枝干盘曲,就像“天然盆景”。

A、理解“枝干盘曲”
B、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形成的”)从这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神奇。

C、抓住枝干盘曲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天然盆景”。

指读句子。

2、还奇在哪儿?
出示: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指名读、齐读)
(四)对比
1、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写这三棵松树的时候,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哪些是重点写的呢?(板书:有详有略)
2、出示描写迎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男女生分开读。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段文字,作者在描写这两棵松树的时候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抓住特点,发挥想象的写作特色。

(板书:抓住特征,展开想象)
3、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这三段文字,你有什么发现,能否将其中一个换去?交流,这正是浏览的顺序,仿佛陪伴着我们游览黄山。

(板书:巧取事物)
四、观看录像、升化情感。

1、过度: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

引读:“黄山松千姿百态……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2、文中哪一个词语能够概括呢?(板书:千姿百态)
3、“今天,我老师还带了黄山的其他松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观看四幅有代表性的图片,抓住特点,发挥想象,交流。

4、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根据他们的名称,抓住他们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想象,用上3、4句话,生动描写图中你最喜欢的那棵松。

5、学生仿写后交流。

五、作业
小练笔:选自己喜欢的1、2棵松,抓住特点,发挥想象,进行具体生动地描写。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有详有略
千姿百态陪客松抓住特征,发挥想象
送客松巧选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