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的学术繁荣和科学技术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明古国之一,其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人民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为人类社会做出了众多重要的贡献。

一、科技发展的里程碑1.造纸术:中国古代发明了造纸术,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术的发明,使知识的传播得到极大的便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2.指南针:中国古代还发明了指南针,为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指南针的使用,不仅为中国的航海者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也成为了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3.活字印刷术:古代中国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书籍的大规模传播提供了基础。

活字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印刷速度大大提高,推动了科技文化的流传和发展。

4.火药:中国古代的火药是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不仅在军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研究化学等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材料。

二、文化繁荣的辉煌时代1.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兵马俑的发现和制作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在艺术和工艺方面的卓越才能。

同时,兵器的制造和使用、灌溉和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就也是当时科技发展的体现。

2.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

唐代的长安城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文人墨客们的才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对后来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科技创新得到了极大的推动,特别是在冶金、造船、纺织和农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艺术和文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表现,宋代绘画和诗词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峰。

三、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通过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中国人民将知识通过书籍的形式传播出去,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宝贵的殷实资料。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科技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古代科技的起步阶段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开始使用石器工具,这标志着人类科技的起步阶段。

他们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开始种植谷物,养殖家畜,实现了食物的多样化供给。

同时,他们还发明了陶器,开始进行陶瓷制作,为后来的工艺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科技的辉煌时期在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迎来了辉煌的时期。

冶铜术的出现,使得青铜器得以制作,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冶铁术的出现,使得铁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取得了许多突破,如水利工程、航海技术、农业耕作方法等,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古代科技的传承与创新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科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书籍的出版和传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传承和创新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例如,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后来的中医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如《九章算术》的出版,为后来的数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古代科技的衰落与复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科技在唐宋时期逐渐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阶段。

尽管如此,中国的科技文化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活力。

在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迎来了一次新的复兴。

航海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的改进、纺织业的发展等,都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古代科技与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也日益频繁,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科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二中国的古代艺术素材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二中国的古代艺术素材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重要认识1.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全面奠基时期。

农业方面,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以《黄帝内经》为代表,构成了特有的中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

(2)两汉时期: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日益显著。

如,《九章算术》、《氾胜之书》、农具制造、冶铁和造纸工艺等。

(3)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

宋元时期,科举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格物致知的学风等为科技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宋代,以毕升、王祯、郭守敬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

(4)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总结时期。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显示了医学、农学集大成的特点。

由于传教士东来,中西科学成就开始交融与会通。

2.明清时期科技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未能转向近代科技,并且在世界科技领域逐步落后,究其原因有:(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等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也缺乏足够的人才。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5)古代传统科技注重经验性,缺乏理论的支撑,也制约了中国科技的突破。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启示(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得出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历程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长久、丰富的历史。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创新和发明,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农耕、制造、医药、数学、地理、军事、文学、美术、音乐、食品等多个领域。

其中,许多科技领域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农耕方面,周代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全面实行轮作制度,并提倡使用大力水车灌溉,同时也发明了犁、耕具等工具,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国古代的制造技术也开始逐渐走向繁荣。

例如,东汉时期(25年–220年)将丝绸的加工工艺提高到新高度,制造丝绸的生产工艺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造纸术更是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在公元105年,皇帝汉武帝命令官员齐伯野等人分别发明筛糠笺、捣草浆等方法,成功开发了滑石粉、麻纤维等材料制成纸张的方法。

这种方法快速传播开来,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造纸时代,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在医药领域,古代中国医学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显著的代表性。

中国古代的医者注重研究病因,提出了“是病而知其不可”的概念,主张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并发明了许多制药方法,例如将药物磨成粉末制成药丸,也可以以某些中药的买卖发达,如黄芪、当归、甘草等等都是中药市场上的主导商品。

在数学领域,中国古代的先民也有着独特的数学思想和发明。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孟子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故数数而忘其数”,这种将数学和哲学联系起来的想法,在古代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思想。

此外,中国的先民也是发明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例如三角函数、二项式定理等等。

在地理方面,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哲学家老子、孔子等人曾经提出了“天地大同”这一思想,推崇和平与团结。

同时,中国的历史学家扶樊子更是在第一个世纪就编写了《天地图》,这是一幅规模非常宏大的地图。

在军事领域,中国古代也有很高的创新,在发明军事武器方面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与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其科技创新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技术文化之一。

从远古时代的史前文化、夏商时期的青铜器,汉唐时期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到宋元明清时期的航海、农学、医学等领域,中国古代的科技历程彰显出卓越的成就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史前文化:发展狩猎、农业技术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人类已经开始发展狩猎、捕鱼、农业、锻造,制作了石铲、骨针等工具,同时也开始使用陶器和纺织品等生产工具。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代表有桃花山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

而到了商周时期,中国人类的农业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进展,农具、耕种技术、种植技术等的改进和创新,成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

青铜器的制作也是商代文化遗产之一,证明了古代人类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汉唐时期:文学、制造和造纸、炼钢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汉唐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汉代早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张衡创造了“地动仪”和“导伏图”,研究了角度、天体力学、星历等问题;在医学方面,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了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

唐代,发明家麦饭石和李商隐发明了火药,在战争和民用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应用。

而在造纸方面,蔡伦创新了纸浆制作的方法,使得造纸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随着散文和诗歌的流行,纸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同样,汉唐时期的技术也在制造和炼钢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

衡水压力锻造、吹气炼钢、冲锋钻齿、加强磁针、发明快慢钩等技术都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当时社会可以生产更高端的生产资料和武器装备。

宋元明清时期:农学、航行与医药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达到了中古世界的前沿,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科技有着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其创新与进步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生活便利和武装力量的突飞猛进。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作文正文: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源远流长,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农业、工艺、军事、医学等。

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科技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文将依次介绍几个重要时期的科技发展,并探讨其对中国以及世界的深远影响。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开端,古代智慧的积累开始显现。

在农业方面,中国农民开始使用犁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在军事方面,火药的发明为军事技术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工艺方面,制陶、织布、冶铸等技术的发展也日趋完善。

2. 秦汉时期秦朝时期,统一度量衡、凿眼井、兵器制造等科技成就取得了重大突破。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系统,标准化使交流和贸易更为便利;凿眼井技术使水利工程得以大规模推广,改善了灌溉条件;兵器制造的精细化和装备的大规模生产,为秦朝统一六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汉朝时期,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农业方面,汉朝农民采用了新型农具、新种植方法和新农作物,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医学方面,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对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造纸术的发明和大规模使用也是汉朝科技成就的一个亮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在数学方面,刘徽的《九章算术》对世界数学有着重要贡献,推动了代数学的发展。

在物理学方面,郭守敬的天文学著作《大明历书》对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科技成就,如梁思成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應用,刘澄对水利建设的研究等。

4. 唐宋元明时期唐朝时期,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

高粱作物的引入提高了粮食产量,火漆印的发明促进了字书的传播,打造了后世金属活字印刷的基础技术。

宋朝时期,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如种植技术的改进和肥料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制瓷技术的发展和南宋牵引车的使用也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01
火药:推动了欧洲的
工业革命和军事革命
02
指南针:促进了航海
事业的发展,推动了
地理大发现
03
造纸术:推动了欧洲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04
印刷术:推动了欧洲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促进了文艺复兴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古代科技的传承
师徒传承:古 代科技主要通 过师徒传授的
方式传承
书籍传承:古 代科技通过书 籍记载和传播
04 祖冲之:中国古代数学家,最早计算出圆 周率的精确值,比西方早几百年
医学成就
针灸:针灸是中国 古代医学的重要组
1 成部分,具有悠久 的历史和丰富的理 论体系。
中药:中药是中国 古代医学的主要治
2 疗手段,具有丰富 的药物资源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外科手术:中国古 代外科手术具有较
3 高的水平,如华佗 的刮骨疗毒、扁鹊 的针灸术等。
推动了科技进步
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智能化:人工智 能、大数据等技 术的应用将更加 广泛
绿色化:环保、 节能、低碳等 技术将成为主 流
融合化:跨学科、 跨领域的技术融 合将更加深入
国际化:全球科 技合作与竞争将 更加激烈,中国 科技需要积极参 与全球竞争。
丝绸之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体现了古代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古代科学技术为现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古代科学技术中的许多发明和发现,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术等,对现代科 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科学技术中的许多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对现代科技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科学技术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积累和传承。

这些技术涉及到诸如农业、建筑、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在推动着古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科技中国古代农民在几千年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二轮犁、连作休耕制度、种植绿肥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方的水稻种植和北方的农垦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筑科技中国自古就有“大家风范”的建筑史,古代建筑技术繁荣发展,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珍品。

古代中国在建筑领域取得了许多创新的成果,如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承重能力,在建筑中运用榫卯技术;又如在领域内使用了斜拉技术、点拱技术等,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耐震能力。

三、医学科技中国古代医学学派丰富多样、独具匠心。

其最根本的贡献在于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人体生理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此外,中国古代医学在生药学、针灸、按摩、推拿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这些科技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四、军事科技军事技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书中有许多都是古代中国军事强国崛起的重要历史实例。

如兵器射程强、铸造技术精巧、火药加工技术先进、地形分析技术精湛等,这些技术在历代对专政的实施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比如,火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中也出现了长城、运河等建筑物,加强了战争的统筹和物资运输,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事水平。

总体来讲,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历程是丰富多彩、卓越杰出的。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中国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向着更加科技、智能的时代,我们也应该从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推陈出新,为人类探索未知的新领域提供不竭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自然辩证法概论》之第二讲)⏹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由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制度的国家。

⏹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之交,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铁器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瓦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

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1.我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的成果。

⏹第一,天文学方面。

⏹夏代就有历法,商代就有阴阳合历,创立了干支记日法。

春秋时期采用19年闰7个月的方法。

战国末期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见解。

公元前360-前350,楚国的《天文星占》和魏国《星占》,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干支纪日法)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现在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

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数学方面,商代使用了10进位法,有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

战国末期《孙子兵法》中有分数的记载,战国时期《荀子·大略》有乘法九九表记载;《墨经》有几何学点线面方圆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

⏹第二,自然哲学方面。

⏹自然哲学作为古代科学一种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以墨家道家以及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对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殷周时期就有阴阳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

⏹《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老子提出“道”,是“万物之宗”的思想。

⏹荀子:世界万物由统一的物质性的气所构成,水、火、生物、人都是气的不同发展阶段,要“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第三,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先秦就有天圆地方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后又有“盖天说”等。

⏹《庄子》对地不动观念提出质疑;后人解释“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舟中,闭牖you 而坐,舟行不觉”。

⏹尸子(尸佼,商鞅老师)对地球自转运动最初描述。

⏹李斯猜测地球在空间中位移并描述,“日行一度”。

⏹第四,实验科学方面。

《墨子》中关于光学的实验,光的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镜、凸镜实验,焦距与物体成像的关系阐述。

《墨经》中还有衡器一类杠杆平衡的讨论,比阿基米德更早地注意到距离与平衡的关系。

墨家也注意概念研究和逻辑推理。

但局限在定性研究,逻辑也没有严密体系。

与古希腊的科学发展有别。

⏹二、中国实用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秦汉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突出成就是实用科学。

⏹秦朝系列统一全国的措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周边国家交流的开展及海路的开通与对外交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

⏹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科学和技术受到排斥,官学中以学经为主,致使后来学者重视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各种对峙政权的存在注重生产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和实用技术的发展。

⏹三国南北朝时期对学术宽容,除儒家外,道家比较活跃。

如炼丹,过程中有许多新发现。

⏹第一,农学的发展。

⏹西汉氾胜的《氾胜之书》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五大农书之二(还有《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

⏹中国农书⏹氾胜,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

⏹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

⏹贾思勰,北魏时期益都(今属山东)人。

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

“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是农业实用科学的代表作,标志我国实用科学体系的形成。

⏹第二,天文学的发展。

⏹东汉张衡浑天说的宇宙结构理论;【天文学1.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他不拘于汉代经学的门户之见和浓重的经学困扰,能以自己的人格与方式处世治学,既博且精,在哲学、政治学、天文学、地震学、气象学以及机械制造、诗赋创作诸方面均作出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罕见的“通才”。

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浑天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由于古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像,来构想天体的构造。

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张衡浑仪注》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2.太初历《太初历》:历法是长时间的纪时系统。

具体地说,就是对年、月、日、时的安排。

因为农事活动和四季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历法最初是由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

我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古代曾制定过许多历法,其中西汉的《太初历》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太初历》的编制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

它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实施的历法。

以天象实测和多年天文记录为依据,规定一回归年为365.25016日,一朔望月等于29.53086日,武帝以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和民间历算家唐都、落下闳等二十余人修改历法。

太初历原著已失传。

3.大明历祖冲之(公元429~公元500),南北朝时齐人,汉族,字文远,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家。

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等。

在这些历法中,许多天文常数的测定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这个体系:有独特的星群划分—三恒二十八宿;有独特的坐标系统—赤道坐标和365四分之一度;有独特的历法—带有二十四节气的阴阳合历;有独特的仪器—赤道装置的浑仪和浑象;有独特的宇宙结构体系—浑天说。

】⏹汉武帝时期《太初历》的制定;⏹祖冲之的《大明历》。

⏹中国的天文学与其他文明古国并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第三,独特的医学体系。

⏹从战国到三国是我国中医医学体系的形成时期。

约成书于战国的《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汉代张仲景,东汉南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医圣、世界医史伟人。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五脏六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辨证理论)、法(治疗原则)、方(处方)、药(用药)在内的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神农”为托名。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第四,数学方面的成就。

⏹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经》、《缉古算经》、《缀术》在内的算经十书。

⏹《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时期。

主要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用到天文计算。

⏹《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故又有称之为商高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引。

⏹《九章算术》是中国汉族学者在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要注意的是《九章算术》没有作者,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缀术》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算经,汇集了祖冲之和祖暅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

这本书被认为内容深奥,以致“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隋书》)。

《缀术》在唐代被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当时学习《缀术》需要四年的时间,可见《缀术》的艰深。

《缀术》曾经传至朝鲜、日本,但到北宋时这部书就已亡佚。

⏹《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祖冲之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创造了中国纪协世界之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