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回顾

合集下载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在学术领域,历史梳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梳理历史,可以了解研究的发展脉络,把握研究的前沿动态,为学术界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出发,对不同领域的研究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社会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涵盖广泛,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

在经济学领域,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学理论不断演进,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社会学领域,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到韦伯的社会行为学,社会学理论从对社会结构的关注逐渐转向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研究。

政治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从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到现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政治学理论逐渐趋向于理性和科学化。

二、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在物理学领域,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物理学理论不断革新,推动了人类对宇宙本质的认知。

化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从拉瓦锡的元素周期表到现代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研究,化学理论为人类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持。

生物学领域的进展更是惊人,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基因工程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生物学理论不断推动着医学和农业的发展。

三、人文科学领域人文科学领域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

在文学领域,从古希腊的史诗到现代小说和诗歌,文学作品反映了人类文化和情感的丰富多样。

历史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从传统历史学到新历史学和后现代历史学,历史学理论逐渐向跨学科和全球化方向发展。

艺术领域的进展更是多姿多彩,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到当代的影视艺术和数字艺术,艺术作品不断刷新人类审美和创造力。

总结起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

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动态,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如何梳理学术史综述

如何梳理学术史综述

如何梳理学术史综述
1. 确定研究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或问题作为综述的主题。

2. 收集文献:使用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目录、专业期刊等途径,广泛收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包括学术论文、书籍、研究报告等。

3. 筛选文献:根据文献的相关性、质量和权威性,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和过滤。

4. 阅读和笔记:仔细阅读筛选出的文献,并做好笔记。

记录关键观点、研究方法、结论等重要信息。

5. 梳理结构:根据文献的内容和特点,梳理出一个合理的结构框架。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理论发展等方式进行组织。

6. 撰写综述:在梳理好的结构框架基础上,开始撰写综述。

每个部分可以包括相关研究的背景、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7. 引用和参考文献:在综述中引用相关文献时,要遵循学术规范,正确引用和标注参考文献。

8. 反复修改:写完初稿后,要仔细检查和修改,确保逻辑清晰、语言准确、内容完整。

9. 反馈和审校:请导师或同行对综述进行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综述。

通过以上步骤,你可以系统地梳理学术史综述,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学术史阐释的回顾和反思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学术史阐释的回顾和反思

对后世画家的启示与影响
启示
后世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将庄子思想融入画作 中,以此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这种创作方法逐 渐成为后世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传统。
影响
这种艺术风格影响了后世许多画家,如元代的黄公望 、明清时期的董其昌等。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庄子 思想与山水画的融合。
在当代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学术史 阐释的回顾和反思
2023-11-10
目录
• 引言 •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文献综述 •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历史演变 •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哲学思考 •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艺术价值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这句话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 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一种返璞归真的 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的推崇。这句话的意义深远,对后世的文 学、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这句话的 学术史阐释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 涵和价值。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回顾和反思“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这句话的学术史阐释,探究其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方式,以及这 些阐释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同时,本研究也试图探讨这句话在当前社会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回顾、历史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成 果,对“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这句话的学术史阐释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同时,本研究也将结合社会学、 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这句话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哲学内涵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解 读

应重视学术论文中的学术史回顾

应重视学术论文中的学术史回顾

Sh l ljun dtr so l t ete edi t h g mp r n e ote e op t f cd mihs r. co y o ra ei s h ud a a a a i ot c t se ae c ioy r a l o k h l n tcn i a t h rr c oa t
【 yw r s R t set f cd m c i o Sh l l pp r A to E i r A a e cn r Ke o d】 er pc ae i hs r o oa ty coa y ae u r dt cd mi om r h o
虽然只是论文形式的问题 , 关系到 “ 但 游戏 科 学研 究 的一个 显著特 点是它 的继承性 ,任何科 术史 回顾 , 研活动都是在继承和 借鉴前人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 的规则 ” 。葛教授 曾说过 :“ 如果你参加学术交流 ,就
维普资讯
雹圜田2 0  ̄第1 0来自 期第1 卷 5编 辑 学 ・编 辑 工 作
栏 目 主 持 : 月 舒
应 重视 学 术 论 文 中的 学术 史 回顾

姬 建敏
( 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开封,70 1 4 50 )
【 要】 学术史回顾作为论文形式规范的一部分, 摘 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 e e eri有无学术史回顾, 不 仅关系到学术规范,也关系到学术期刊国际化。学术史回顾在论文中的作用可表现为:便于准确反映论文作者 的学术创新、写作经验和学术水平,便于编辑审稿和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术期刊编辑应带头重视论文中
判断论文的学术深度和广度可从学术史回顾中前人或他人成果的引用量新旧程度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考察如果学术史回顾中涉及的文献多新广且真实准确就可判断出该论文科研起点高立论基础扎实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等15便于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论文中的学术史回顾能为喜欢和从事该问题研究的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来龙去脉帮助其了解目前该问题的研究状况和研究进展使自己的研究不至于和别人撞车或者是走弯路

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近年来,国内对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投入不断增加,研究热点不断涌现,学术成果丰硕。

本文将对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并探讨当前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

二、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1. 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国内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还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对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

此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学者们主要关注职业教育的价值、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等方面的研究。

2.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理论探索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内对职业教育相关研究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着重从理论层面进行探索,积极引入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逐步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国内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3. 21世纪初至今:研究热点涌现期进入21世纪后,国内对职业教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的时期。

学者们逐渐深入探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就业和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课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成果。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研究热点不断拓展。

三、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动态1. 研究热点不断涌现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涵盖了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如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校企合作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等领域。

这些研究热点的不断涌现,为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2.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在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日益丰硕。

学术史回顾

学术史回顾

导言一、学术史回顾契丹王朝上、下阶层皆笃信佛教,佛教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长期以来,辽代佛教是一个不太被注意的领域。

20世纪初,日本东洋史学界对中国满蒙史研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对辽代佛教的探讨才真正开始。

20世纪前半期有分量的研究几乎都是日本学者做出的。

20世纪后半期则以中国学者的成果居多。

总体而言,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辽代佛学的研究(1)辽代佛学宗派、名僧及其著作辽代佛教义学宗派繁荣、佛学研究发达。

1913年,日本学者胁谷撝谦发表《辽金佛教的中心》①,最早提出辽代佛教教学的中心是华严学。

1933年,日本学者野上俊静根据后人所补《辽史·艺文志》和高丽大觉国师义天编撰的《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以下简称《义天录》)所著录的辽代佛学著作中华严宗章疏居多,得出辽代佛教以华严宗为教学中心的结论。

②野上氏全面搜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材料,其观点自然很有影响。

此说一提出,长期成为定论。

直到1983年,另一位日本学者竺沙雅章修正了此观点。

他根据1974年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发现的《契丹藏》里有很多唯识学著作,房山石经题记中有很多唯识学僧的记录,石刻材料中有很多以燕京为中心的寺庙开“唯识论”讲习的记载,进而提出唯识宗(即法相宗、慈恩宗)居于与华严宗相匹敌的地位,两个宗派都是辽代佛教的中心。

③①《六条学报》第135号,1913年。

②(日)野上俊静:《辽代佛教研究》,《摩由罗》第2号,大谷大学圣典语学会,1933年。

③(日)竺沙雅章:《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第一部《宋元佛教的北流及其影响》之第一章《宋元时代的慈竺沙雅章根据应县木塔、房山石经发现的华严宗典籍,分述圣宗朝、兴宗朝、道宗朝华严学说在佛典刊行、教学方面的繁盛。

①他还详细考述了新出的辽代华严学典籍及其向高丽、宋流传的情况。

辽代名僧辈出,佛学著作颇丰,其佛学著译学术化特征鲜明。

国家社科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示例

国家社科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示例

国家社科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示例一、概述社会科学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对于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而社会科学学术史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对于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核心问题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梳理国家社科学术史及研究动态,对于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学术交流、丰富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社科学术史梳理1. 近代我国社科学术史梳理近代我国社科学术史梳理的重要任务是回顾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突出主要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深入挖掘相关学术成果的历史价值。

在这学者们常常结合国情和时代背景,对我国近代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深入研究,为学术史梳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文献。

2. 当代我国社科学术史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当代社科学术史的研究也日益活跃。

学者们常常通过深入考察我国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研究方向和主要成果,为学术史梳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学者们也致力于融入国际比较和交流,使我国当代社科学术史研究走向国际化。

三、国家社科学术史研究动态1. 学术史梳理研究成果在国家社科学术史研究动态中,学者们常常通过梳理相关学术资料和文献,发表一系列精品专著,如《近代我国社会科学学术史》、《当代我国社会科学学术史》等,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2. 学术史梳理研究项目为深入探讨国家社科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和相关学术机构常常开展相关研究项目,梳理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历史,探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学术成果。

这些研究项目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也有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

3. 学术史梳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国家社科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

在这学者们不仅致力于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而且力求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学术研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学术史的梳理和总结。

本文将围绕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展开叙述,通过对历史进程的回顾和学术成果的总结,揭示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一、国内学术史的梳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其学术研究传统源远流长。

古代中国的学术成就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医学、农学、工艺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研究在各个学科领域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者和重要成果,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哲学、历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领域,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一定影响力。

二、国外学术史的梳理国外学术史的发展与中国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西方学术研究以其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传统而著称,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相对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国外学术界也积极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精华,促进了东西方学术交流与融合。

三、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比较与展望国内外学术研究各有其优势和特点,相互借鉴、交流合作对于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将更加密切,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未来,国内外学术研究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是了解学术研究发展脉络和趋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历史进程的回顾和学术成果的总结,可以更好地把握学术研究的脉动和变化。

希望未来国内外学术界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与不丹边界问题看中不外交前景”的学术史回顾10国际政治10368028 周梦莹在中国与俄罗斯在黑瞎子岛的边界划定之后,中国在陆上仍没有划定的边界就只剩下中印边界和中不边界了。

不仅如此,不丹还是唯一一个到目前还没有与中国建交的邻国。

中不建交进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应地,中不边界双边谈判也进行地极其缓慢,虽然中不边境十分安宁,但边界问题仍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不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边界问题悬而未决?不丹与中国的外交前景会走向何方?这些问题都需要联系起来考虑,并且尚待回答。

再者,令勘界学家头疼的边界问题被作为政治问题提出,使得这个课题更具前瞻性,并且如果能提出政策性建议,那就更加有意义了。

对此课题,前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它们简单分为以下四类来介绍。

一、中国与不丹关系综合研究1976年印度学者拉姆•拉合尔撰写的《现代不丹》①是不丹研究领域中的一本重要著作,但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印度扩张主义政策效劳的。

它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资料,可以通过这来了解印度扩张主义者的立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和不丹的关系。

该书第五章——《不丹的佛教》,肯定不丹的佛教主要是受到西藏而非印度佛教的深刻影响,同时,强调印度对不丹佛教的最先移植的源头关系。

指出了不丹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的构建来自于西藏佛教。

该书第六章——《和邻邦的关系》,分别对不丹和中国、印度的关系做了详细介绍,不丹和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关系则被穿插在其中一笔带过。

从其文字间不难看出,对于不丹来说,中国表现出一种极恐怖的扩张性强国形象,而印度则是一个坚实可靠、慷慨大方的老大哥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丹与中国的关系分析中,“西藏”被作为与印度、锡金等主权国家同等地位的概念来使用,并且认为西藏人亲切友善来与中国人加以区分,甚至在本书所附的不丹地图中,西藏也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呈现。

该书在历史上既不承认中国对不丹的宗主权,也把1950到1951年间中国对西藏的解放理解为“收复”不丹的先兆,所以,中国对中不关系恶化背负着重大责任。

通过对中不两国外交行为的分析,作者做出这样的初步判断:中国对不丹的政策是渗透和颠覆,而非直接挑起冲突,所运用的是同时摆出善意和好战姿态的两面手法。

该书在对不丹和印度关系这一部分,反而分析得比较客观,虽然着重强调1949年两国“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对两国关系的重要影响,但也承认印度政府宣称自己有责任保护不丹,却又在1962年以1949年条约未规定为由不履行保护责任,前后存在矛盾。

印不关系总体来说十分亲密,尤其在经济方面有密切的合作。

但中印边界冲突使得印不关系紧张的历史教训,让夹在两个大国中间的不丹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作者得出给印度的政策建议是:在与不丹的交往中要小心翼翼,不可以惹怒不丹和露出发号施令的大国傲气。

该著作的第七章对不丹的前景做出了大胆估计,相信不丹在未来一定能在各方面摆脱中国、印度或其他强国的控制,独立地处理国际事务,但军事力量方面除外。

不丹没有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军队,这是不丹发展独立外交的瓶颈。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不丹》②,从国土与人民、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与新闻出版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展现了当代不丹国家的全貌,相对于《现代不丹》来说,显得更为客观真实,是一部十分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在本书的第七章《外交》中的第三节有关于不丹与中国的关系详细的论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不丹政府的“既不亲近,也不开罪”的中间政策下,中国与不丹政治关系、经贸关系和其他领域的交往与合作都呈现着积极的态势。

该书认为中不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边界问题和流入不丹的西藏人问题,而对于入不藏人,不丹政府采取“同化”和“遣返”政策,所以居住在不丹的西藏逐渐不再成为阻碍中不关系发展的问题。

从而得出,发展中不关系的关键还在于边界问题,虽然目前的双边谈判的脚步放缓,但是1998年中不签署的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协定为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保障,这大大增加了双方解决问题的信心。

对此,该著作持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在2006年发表的《不丹的对外关系》③显得分析更加全面一些。

本文最大的价值在于指出:为了实现对外政策的四个目标,不丹政府够了出三个层面的对外政策基本框架——在政治上保证公民和平与安全与领土完整,在经济上自力更生,强化和丰富宗教文化传统。

文章在肯定印度是不丹外交核心的同时,强调了在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两国多方式多渠道的交往取得不少成果。

分析得出,中不建交不仅对中国有益,更对不丹有益,是符合它的国家利益的。

郭书兰主编的《中国与不丹、马尔代夫关系大事记》④收录了1959到1986年的中不交往大事。

把它与《不丹》的附录六《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中关系大事记》(1972—2003)、《现代不丹》的附录一《大事年表》(1616—1971)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郭书兰主编的大事记存在相当的局限性。

它所呈现的史实明显是经过过滤的,总体上展现了中国与不丹的友好关系不断加强的局面。

例如在1983年,《不丹》一书所附的“大事记”中提到“8月30日,中不边界‘争议区’出现紧张局势”,而郭书兰所编文献并未提及。

又如,同在1959年,《现代不丹》一书附录的“大事记”记录到由于拉萨起义“不丹撤回驻西藏的官员和驻拉萨的商务代表,封闭与西藏邻接的边境”,中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恶化,但郭书兰编的“大事记”中只提了一句“9月9日不丹首相辟谣,否认中国军队‘入侵’”,给人造成中国与不丹关系有突破性进展的假象。

只有把这三份“大事记”结合在一起看,我们才能比较立体地、客观地重现历史,并且梳理出更加系统的中不关系发展脉络——大约在1903年以前中国与不丹由于佛教的认同处于长久蜜月期;1959年中国平息西藏叛乱和中印边界紧张以后,中不关系恶化;1971年不丹正式加入联合国,在世界上有了自己的声音,与中国的关系开始逐渐改善,但至今仍未正式建交。

二、中不边界问题研究边界问题是政治外交关系的附属问题,对此,新疆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阿拉腾奥其尔的研究似乎并不是很深入,其1990年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发表的《中不边界》⑤一文,大致描述了不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简明扼要地交代了两国边界谈判的进展以及初步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齐鹏飞2011年发表的《中不边界问题论述》⑥则更加细致地阐述了中不边界问题的由来、难题、现状以及前景预期。

这篇文章指出,虽然国内对边界问题的谈判、划界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研究,但中国与不丹的边界问题仍是研究中的薄弱点。

目前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仍存在大面积的争议区。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印度对不丹政治具有“指导性”影响,中不边界问题总是与中印边界问题牵缠在一起。

80年代以后,随着不丹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中不两国双边外交谈判开始稳步推进,但直至2010年都没有重大突破。

由于双边谈判还是无法绕开“中、印、不”三角关系的作用,作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中不边界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以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所以中不边界将是中国最后划定的一段边界线。

有趣的是,这与上述提到的《不丹》一书对中不独立解决边界问题前景的乐观估计形成鲜明对比。

三、印度和西藏因素的研究对于印度因素对不丹的影响,1997年王鸿余发表的《印度与不丹关系剖析》⑦从1949年《永久和平友好条约》,印不政治关系,印度对不丹的援助以及两国不平等的经贸关系四个方面来加以论述,可谓是面面俱到。

很重视1949年条约对两国关系的基础性奠定作用,分析的深度略显不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扎洛,在2009年发表的《不丹在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中的角色探析》⑧,从英国侵藏战争的角度,一个很别致的视角,来深入挖掘不丹与中国关系破裂的根源,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中不矛盾无法绕开印度因素的重要原因。

不丹由中国的盟友到敌人的角色转变,英印政府对此有着不可逃脱的罪责,一定程度上为中不关系发展设置了障碍。

另外,此次战争也为边界争端的出现种下祸根。

说到西藏因素,佛教文化不得不提,杨刚基在1995年发表的《西藏佛教与不丹政治的发展》⑨一文,既让我们看到了中不友好的佛教文化基础,又让我们了解政教合一的体制带来的恶果,这对中不关系目前状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2007年,周娟和高永久撰写的《试论清代中国西藏地方政府与不丹之间的宗藩关系》⑩,试图从清朝时期西藏地方政府与周边地方政权不丹之间早期交往的历史找到现今可以借鉴的经验或可吸取的教训。

这几篇文献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处理中不关系,尤其是边界问题的难点所在,对理解中不关系和解决边界问题有重要帮助。

四、外国学者的研究外国文献对南亚问题的研究普遍不是很透彻,特别是对不丹及其边界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篇:"Administrative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with Tibet, 1651–1728"11;"Bhutan"12;“History of Bhutan Based on Buddhism”13; "History of Bhutan: How Europe heard about Bhutan"14.它们多从历史的角度,在不同的方面论述了不丹的基本情况,由于不如印度学者与中国学者所做的研究更深刻,所以在这里不多赘述。

总的来说,在此前关于此课题的研究中,后来的研究比前面的更加深入,而早些时候的研究则比近现代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全面性,亚洲学者比西方学者更透彻。

前人多对不丹与中国边界问题的悬而未决过多关注在印度一方,并且对中不关系发展的前景持保守态度,观点一脉相承,严格基于史实说话,鲜有创新性观点和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另外,专门论述中国与不丹的边界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少,与中不外交关系联系起来考虑的研究更是欠缺,所以在此基础上,笔者后进的调查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注释:①(印)拉姆•拉合尔:《现代不丹》(四川外国语学院《现代不丹》翻译组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②朱在明、唐明超、宋旭如主编:《不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③刘建:《不丹的对外关系》,《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④郭书兰编:《中国与不丹、马尔代夫关系大事记》,《南亚研究》,1994年第1期。

⑤阿拉腾奥其尔:《中不边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0年第5期。

⑥齐鹏飞:《中不边界问题论述》,《南亚研究》,2011年第1期。

⑦王鸿余:《印度与不丹关系剖析》,《南亚研究季刊》,1997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