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音韵美

合集下载

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之音韵美及意象美赏析

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之音韵美及意象美赏析

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之音韵美及意象美赏析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出生于重庆,现代汉语言学家。

他翻译了很多经典著作,例如《西游记》、《红楼梦》、《史记》等。

其中,他最广泛传播的作品便是《唐诗三百首》。

在这个翻译中,许渊冲展现了他专业的知识与出色的文学技艺。

今天本文将从音韵美和意象美两方面来赏析许渊冲翻译《唐诗三百首》。

一、音韵美(一)对诗歌分类的探究《唐诗三百首》是一部选自唐代诗歌的精选集。

据说,这部选集的作者是朝廷的文人。

其中包含了诗歌的各种种类和题材,例如五言、七言、题材描写、抒情、草原风景等等。

许渊冲为了保证翻译质量,对这些不同种类的诗歌进行了分类。

他采用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方法来界定。

例如:五言绝句——以一个平仄的平行度,构成五字两句的句式五言律诗——以韵脚疏密的程度,可分为卷首、广韵、王旦、定形等等七言绝句——以一个平仄的平行度,构成七字两句的句式将诗歌分类可以帮助许渊冲更好地掌握不同种类的韵律规律和表现方式。

这有助于他准确地表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二)语音对比的应用在翻译《唐诗三百首》的过程中,许渊冲注重了声音的细节。

他使用复杂的语音对比演示更多细微差异, 并创意性地使用了类似“Zoom”、“Swoop”、“Sigh”这样的单词来描述某些生动的声音表达。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许渊冲使用了“Jin” 和“strIde”来描述中国文化中的“劲”、“汲”。

这样的词汇选择有助于读者对原有歌曲的描述建立更为深刻的印象,更好地了解其情感和意义。

相比之下,许渊冲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熟悉,以及对英语措辞的精通,使得这样的使用能够真正地呈现原诗表达和意境。

二、意象美(一)妙语连珠的表现方式唐代诗歌大多借助意象、比喻和隐喻来表现一些较为深刻的含义,许多诗句都充斥着各种颜色、花朵、山川或自然幻觉的描绘。

从这个角度上看,许渊冲的翻译更像是一种精灵的语言。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诗宋词中的音韵美学

唐诗宋词中的音韵美学

唐诗宋词中的音韵美学音韵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一项重要的审美理念,它在唐诗宋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唐宋时期,众多杰出的诗人和文人通过运用丰富的音乐性手法,创造出了众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使得古代诗词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

本文将探讨唐诗宋词中的音韵美学,从韵律、声音、韵目、声调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韵律与音韵美学唐诗宋词的韵律是其独特之处,它使得诗词动听婉转。

诗人们通过运用押韵、对仗、间奏等手法,使得音节的变化和语言的节奏达到完美的和谐。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情”与“影”、“闲”与“天”等词的重复韵脚,使诗歌的语境更加丰富多样,音律更加鲜明明快。

这种韵律上的美感不仅在整首诗中呈现,还能与其他作品产生共鸣与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声音与音韵美学唐诗宋词中的声音是其一大特色,通过音韵的运用,诗人们构建了一个个充满韵动的音乐空间。

这些声音通过押韵、律诗等手法展现出来,使得作品更富有朗朗上口的特点。

宋词《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通过“疏风”、“雨骤”这样的双双押韵,使得整个句子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这种声音上的美感,使诗人们能够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和共鸣。

三、韵目与音韵美学在唐诗宋词中,韵目的运用是构建整个作品音韵美感的重要手段。

诗词中的韵目丰富多样,有一韵、双韵、交韵等等,这些韵目的变化和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韵美感。

宋词《浣溪沙》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辞楼”、“下州”两组韵目,通过不同的韵调和音律结合起来,使整句意境更为凄美动人。

这种韵目的运用,使得唐诗宋词充满了音韵上的变化和丰富性,让读者感受到音乐般的美妙。

四、声调与音韵美学唐诗宋词中的声调也是构成音韵美学的重要因素。

声调通过抑揚頓挫等变化,使古代诗词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例如《送别》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等句中的声调变化,使整首诗表达出深深的哀愁之情。

唐诗与宋词的音韵特点对比分析

唐诗与宋词的音韵特点对比分析

唐诗与宋词的音韵特点对比分析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们在音韵特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与宋词的音韵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它们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一、唐诗的音韵特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唐诗注重平仄和韵律。

唐代诗人追求音韵的和谐,注重平仄的配合和韵律的规律。

唐诗的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平仄的运用使诗歌更具韵律感,给人一种流畅的感觉。

同时,唐诗的韵律也非常严谨,往往采用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使诗句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其次,唐诗注重字音的变化。

唐诗中常常运用押韵和对仗的手法,通过字音的变化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押韵使诗句更加和谐,对仗则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

唐诗的字音变化丰富多样,既有平仄相间的押韵,也有音韵相近的对仗,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

最后,唐诗注重声调的变化。

唐诗的声调变化丰富多样,既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也有轻声和重声的对比。

声调的变化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唐诗中的声调变化往往与平仄和押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美。

二、宋词的音韵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其音韵特点与唐诗有所不同。

首先,宋词注重平仄的变化。

宋词往往采用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注重平仄的变化。

与唐诗相比,宋词的平仄变化更加灵活多样,通过变换平仄,使词意更加丰富深刻。

宋词的平仄变化常常与押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美。

其次,宋词注重押韵的运用。

宋词中的押韵常常出现在句末,通过押韵的手法,使词句更加和谐,增强了词的音韵美。

与唐诗相比,宋词的押韵更加自由,不拘泥于规则,给人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

最后,宋词注重字音的变化。

宋词的字音变化丰富多样,既有平仄相间的押韵,也有音韵相近的对仗。

通过字音的变化,宋词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词句更加动人心弦。

三、唐诗与宋词的对比分析唐诗与宋词在音韵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唐诗注重平仄和韵律的规律,追求音韵的和谐;而宋词注重平仄和押韵的变化,追求音韵的自由与灵活。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其中,韵律和音韵是唐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们为唐诗赋予了独特的美感与魅力。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

一、韵律之美唐诗的韵律,体现了古人对声韵的精妙把握和丰富运用。

首先,唐诗的韵律注重平仄的对仗,使诗句在朗朗上口之余,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有“草色烟光残照里,白莲宫上忽相照;千骑拥高原,无限风光尽被占。

”这两句诗,平仄分明,字字韵律优美。

其次,唐诗的韵律注重音节的变化和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韵律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字字分音韵,读来异常流畅动听。

以上种种特点,使得唐诗的韵律之美独树一帜,成为世人景仰的艺术奇迹。

二、音韵之妙唐诗的音韵,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审美。

古人通常使用平仄、押韵、叠字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首先,唐诗的平仄运用巧妙,使诗句在读来优美动听的同时,也在音韵上有所追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平声、仄声互相交替,使整首诗读来饱满有力。

其次,唐诗的押韵常采用双声韵、交替韵等多种形式,使诗句韵律和谐,雅俗共赏。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两句,再配合上字音的变化和对仗的运用,使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完美。

唐诗的音韵之妙,与其背后的高超技巧和丰富内涵密不可分。

总之,唐诗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而且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正是这种独特的音韵之美,使得唐诗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声韵之美,将它们永远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

唐诗宋词的音韵格律与韵律美

唐诗宋词的音韵格律与韵律美

唐诗宋词的音韵格律与韵律美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独特的音韵格律和韵律美使其成为世人所倾倒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唐诗宋词的音韵格律和韵律美,并探索其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唐诗的音韵格律唐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其音韵格律的严谨性是其独特之处。

唐代有”法名“之称的音律,通过规范化的诗体要求,使得唐诗的音律格调更为优美和整齐。

首先,唐诗的音律格律主要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

平仄是指诗句中字的读音高低,平指声调平缓的音,仄指声调上扬或下降的音。

唐诗中一般要求诗句的韵脚以平、仄相间的形式出现。

而押韵是指诗句中以相同韵脚结尾的字句,唐诗通常采用押韵来增加韵律美。

其次,唐诗的音律格律还体现在字数和字调上。

唐诗的字数要求一般为五言或七言,每句诗字数固定,这使得诗句的结构更为稳定。

同时,唐诗中还有音律配套的字调,即不同韵脚的字有固定的声调。

这种字调的安排使诗句更具有韵律美。

二、唐诗的韵律美唐诗的音韵格律给予了它独特的韵律美,使其在音乐性和美感方面得以凸显。

首先,唐诗的音韵格律为其带来了抑扬顿挫的美感。

平仄要求诗句中字的声调呈现起伏变化,这种起伏变化使得诗句在声音上更具有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同时,押韵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加和谐,增加了韵律美。

其次,唐诗的音韵格律还赋予了其丰富的意境描绘能力。

唐诗通常采用具象、象征等手法,通过音韵格律的安排,使得诗句的意境更为深远和丰富。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押韵和平仄的处理,展现出了一幅清新、寂静的夜晚景象,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三、音韵格律与韵律美的意义唐诗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韵格律和韵律美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都有重大意义。

首先,音韵格律和韵律美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规范和借鉴。

唐诗的音律格律经过千锤百炼,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标杆。

韵律美的体现和积淀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唐诗宋词里的音韵与韵律之美

唐诗宋词里的音韵与韵律之美

唐诗宋词里的音韵与韵律之美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的音韵与韵律更是让人为之倾倒。

唐诗宋词并不只是文字的组合,还包含了对于音韵与韵律的特殊处理。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就曾被中国的韵律所吸引。

那么,究竟哪些唐诗宋词的音韵与韵律最为卓越呢?本文将会为您介绍。

1.唐诗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其中,以下几首诗的韵律与音韵最为出色:《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的音韵非常平仄分明,可以口齿清晰地朗诵。

另外,每句的开头与结尾都带有韵律,能够令人感到句子的整体性非常强。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的字句非常简洁,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与鸟语花香。

每句都有韵律,好像是室内布置的花瓶,将整个诗的气氛鲜明地装点出来。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的韵律非常特别。

它采用了「凤尾韵」,即第一句与第五句的末韵相同,第二句与第四句押韵,第三句则独立成韵。

这种韵律让整首诗都有一种独特的音乐性。

2.宋词宋词的韵律优美,常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至高点。

以下几首宋词的韵律与音韵更是人们津津乐道:《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童扇透金绣户。

思量九万里,别却千山鸟飞处。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元夕的音韵在宋词中是最为精致的,而且非常的婉转。

整句话用诗意表达出了人们的思念与期望,让人耳目一新。

《浪淘沙·北青萝》北青萝,南浦柳,汉水西流,山东忽吹角。

冀北小妇梳双髻,照汉月,西北望,故人何在?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山海,山海尽有时。

去来三五知多少,只见此身瘦。

浪淘沙的整首词曲调婉转,音乐性强,抒情深沉。

古诗之音感悟唐诗中的音韵与韵律之美

古诗之音感悟唐诗中的音韵与韵律之美

古诗之音感悟唐诗中的音韵与韵律之美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在这些古老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独特而博大的音韵与韵律之美。

唐诗的音韵是指诗句的发音,而韵律则是指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感悟唐诗中的音韵与韵律之美。

一、音韵之美唐诗中的音韵,既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

在唐诗的音韵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抑扬顿挫、平仄起落。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两句诗中的音韵既能体现出秋夕的寂静和冷清,又能让人感受到流动的萤火虫带来的生命气息。

这种悠然的音韵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境界中。

唐诗中的音韵美还表现在韵脚的独特运用上。

诗句中的韵脚能够使整篇诗歌呼应统一,形成诗歌的节奏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两句诗中的韵脚“草”和“荣”呼应,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感。

这种旋律的变化让诗句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二、韵律之美除了音韵之美,唐诗中的韵律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韵律是指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感,通过诗句的长短、重音和抑扬顿挫等方式来表现。

唐诗中的韵律多变,既有疾如雷鸣的节奏感,也有绵延缠绵的律动。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云河远冥冥,风雨潇潇时。

”这两句诗中的长短与重音的变化营造了悲凉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大草原之中。

唐诗中的韵律美还表现在句型的多样性上。

唐诗中的句型丰富多样,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每种句型都有其独特的韵律感,通过押韵和句式的演变来展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这两句诗中的七言绝句体现了琵琶音的变奏和起伏,给人一种思绪万千的感觉。

总而言之,古诗中的音韵与韵律之美是唐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细腻的音韵表达和多变的韵律运用,唐诗告诉我们,语言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而音韵与韵律的运用则使诗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唐代诗歌的音韵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唐代诗歌的音韵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唐代诗歌的音韵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时期之一,也是最富盛名的诗歌创作时期之一。

唐诗的诗风内涵千姿百态,表现了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

其中,唐代诗歌的音韵特点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内涵。

唐代诗歌的音韵特点唐诗的音韵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平仄格律明显唐诗平仄格律表现明显,大量采取七言、五言律诗。

五言古体诗和七言古体诗的平仄格律清晰且有规律可循,朗朗上口,使得唐诗被称为声音和谐优美的一种诗体。

二、韵律变化多样唐代的诗歌曲调优美多姿,不仅有全诗通用的定型韵,也有各种新韵、夹韵和斜韵。

唐代诗歌的韵律变化多样,更好地表现了心境的变化及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三、字音快速变化选字唐代诗歌的音韵特点不仅表现在平仄格律、韵律变化上,还表现在选字方面。

唐诗选词时,会根据韵律规律和意境需要,灵活地运用同音、谐音、通假等字音快速变化的选字方式,创造丰富多彩的音响美感效果。

唐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唐代诗歌的音韵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内涵,它蕴含了下面这些方面的内容:一、政治宣扬唐代诗歌的音韵特点还反映了诗人对政治的关注和表达。

唐代时期是社会局势动荡的时期,唐诗中不乏政治批判和宣扬的内容。

唐代的许多名士都是唐朝王朝的治理者,他们常常借助诗歌声音,表达自己的忧患和意见。

二、文化多元唐朝是一个地大物博的时期,文化多元和交流频繁,其文化内涵被唐诗所反映。

唐代的文化底蕴极为丰富,唐诗中不乏对社会各行业的描述。

诗人们用自己的诗歌为人民生活和社会文化发展做了不少的贡献。

三、美学追求唐代诗歌的音韵特点,更主要反映了唐代人的美学追求。

唐人在创作诗歌时,注重音律和韵律如同一视同仁。

声声入耳,读来如歌,这就是唐诗的锦上添花之所在。

结语唐代诗歌的音韵特点,是唐诗创作的独特表现形式。

这些音韵特点,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并能够广泛地影响和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感受。

因此,唐诗的音韵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将其更加稳固地留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典文学论文
中国向来有诗的国度之称,不仅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是因为有才学的诗人辈出,文学派系林立,优秀作品繁多。

不少诗歌作品,或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意境幽美、或写物淋漓尽致、或达意感人肺腑,传唱至今。

更重要的是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地位。

一、诗歌的起源
中国的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开始步入盛世。

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

孔子择其精华删减成文,于是就有了《诗经》。

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乃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高峰。

二、诗歌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发展。

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进行创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

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

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

‛(《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

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人类早期艺术萌芽的时期,诗歌与音乐一直是相互交融的。

不论中外,古代的诗歌都是可吟可唱的。

唐朝是中华民族诗情郁勃的时代,外部的开疆拓土,国威四震;内部的豁达安定,文化交融,为唐诗繁荣和普及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一、别具韵味的唐诗
吟唱诗歌盛行于唐朝,文人雅客们游园揽景、把酒凭风兴致颇高时总忘不了吟唱一首唐诗。

或宣泄淤积心头的烦愁,或抒发对秀丽风光的赞叹。

诗歌已经成为了一种把玩的物件,如同现代比较高雅的流行歌曲一般,不住的传唱着。

由于中国汉字都是单音节字,而且通常二到四个单词即能组成一个词语或成语。

而诗歌体裁非常简短,如果不能正确的组合词语,既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甚至很多时候显得晦涩拗口。

因此古人渐渐形成了利用押韵和字词之间的停歇来使诗具有更好的音乐感、节奏感。

唐人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与音乐紧密结合的传统,创作出格律严格,形式固定的‚律诗‛和‚绝句‛,从而在诗歌中融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

律诗绝句有着鲜明的节奏,每首诗的音节,洋溢顿挫,顿歇都匀称整齐。

以李白的《行路难三首之一》为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总共六行十二句,除了第五行之外,其他五行每句都是二二三的句式,给人一种错落整齐的节奏美。

抑扬顿挫的音调、错落整齐的停顿赋予了唐诗独特的音乐美,唐人把多种平仄格式制成固定的‚平仄谱‛,诗人大多依谱而作,因而诗歌多具有悦耳的音乐效果。

唐诗的押韵比古体诗更为严格,隔句押韵,一韵到底,给人通篇和谐的感觉。

吟唱是可加强诗句的平仄对比和声音的抑扬变化,把语言声调的组合与优美的旋律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有独特韵味和音乐美感的吟唱作品来。

一首出色的吟唱调就是一首优秀的歌曲。

唐诗的吟唱也是我们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

二、音瑟和谐的古代诗词
诗和歌在唐代时分不开的,写得比较好的诗通常被编撰成曲,到处传唱。

比如杜甫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唯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凭借自由得体的格式,近乎完美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诗歌本身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而广为流畅。

我国现代非常流行的音乐人王菲演唱的一首《明月几时有》,其歌词就是《水调歌头》,由此可见人们对这首词的喜爱程度。

中国汉字都是单音节字,字正腔圆,易于停顿或延长,非常便于吟唱或歌咏。

中国古代很多诗词都是配合音乐用来吟唱的。

这些诗歌因其别具匠心的押韵,顿歇和谐的节奏,瑰丽甜美的意境而颇受喜爱。

歌妓们常常在古代比较高档的酒楼、客栈、青楼、茶馆伴着琴瑟,袅袅的唱起诗词,以此来招揽客人。

艺人们也愿意花钱请人为歌曲填词,诗词编写的巧妙,幽美能够为艺人演唱增色不少,甚至出现了文人专门填词作曲。

诗歌、美人、音乐,这三个最优美的因素聚集在一起,成了古代文人墨客、黎明百姓、宦官权贵追捧,迷恋的对象。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宋代词人柳永,因其细腻感人的描写,缠绵悱恻的抒情,和谐流畅的韵律,大受追捧。

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亲国戚都在吟唱柳永的词,甚至到了‚凡有柳处,皆可歌咏词‛的地步。

即使在古体诗歌已经沦为经典被束之高阁的现代,人们读到李咏的《雨霖铃》时,仍然会其情真意切,凄婉缠绵所打动。

诗和歌从来都是分不开的,诗被用来抒情,歌更是用来抒情。

诗是流动的字符,而歌则是流动着的音符。

诗编撰成曲,使得诗不再是文人墨客,书香门第专享的文化食粮。

而成了普天之下都能够吟唱的歌曲,这更加利于诗的传播与兴盛。

人人读诗、唱诗,半个盛唐便成了诗的王国。

三、唐诗的情韵美
盛唐诗风不单单因为严格的按照规定好的韵谱来创作诗歌,使其具有良好的音乐感、节奏感。

更重要的是,唐诗在托物、言情、写志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如果仅仅关注唐诗的音韵美而忽视唐诗的情韵美显然是本末倒臵。

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瑰丽的想象,宏大的场面不得不让人称奇。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聊聊数字,就将天台山巍峨的气势描述的淋漓尽致。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凭借这两句话,读者大概就可以想象到诗仙太白在太白山中游玩,道路蜿蜒曲折,错综复杂,正要要靠着石头小憩却发现天已经黑了。

这两句从侧面也表现出了天台山的巍峨、巨大,也令人佩服诗歌的精简概要。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彩为衣,清风为马,天上的神仙纷纷驾临,这两句当然只有太白这样的诗仙才有如此瑰丽出奇的想象。

诗歌通篇写景,但到最后诗人却转而笑道: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生性豪放洒脱,不拘一格的特点由此表露无遗,对权贵,政治的勾心斗角不屑一顾,逍遥行乐的处事态度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诗至唐朝,其写作手法也越来越丰富,不再像《诗经》那样笔法清纯,平白直叙。

有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等手法。

题材上也更加丰富,不再是单一的写景或写情。

有感时伤怀,塞外征战,国破家亡,思想抱负,闺怨、离别、相思、思乡等等题材。

诗记载了中国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活着的瑰丽的大百科全书。

正是由于诗在文学艺术上面的不断发展,精益求精才使得诗不仅仅停留在音韵幽美,便于吟唱上,而上升到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体裁,一直流传至今。

总结:
中国诗歌从周朝的《诗经》开始,逐渐发展,至唐朝时期到达鼎盛,成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我们忘不了杜甫李白口中那些千古绝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些诗句已经深深印入了中国人脑海里,成为永远的经典,永远的财富。

它像柔美浪漫的梦境,安抚我们焦躁不安的心灵。

它是一把琴,曼妙的拨动着优美的旋律。

它更是一首歌,袅袅的唱起,于是我们的心也开始变得恬静。

参考文献:
《诗歌发展史》————百度文库,作者不详
《唐诗与音乐文化的渊源》————百度文库,张晶
武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工程
Sy1001班
桂江亨
学号:01210106805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