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古诗词常见韵律与格律解析

古诗词常见韵律与格律解析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
而在古诗词中,韵律与格律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决定了诗词的节奏和韵脚,给作品带来了一种美感。
本文将对古诗词常见的韵律与格律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之美。
一、韵律的定义与分类韵律是指诗词中的音节规律和节奏感。
它使得古诗词在朗读或吟诵时有一种韵味和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韵律按照音节的结构可以分为押韵和通假韵。
1. 押韵押韵是指诗词中重读音节重复的现象,也就是说句尾的音节在音韵上是相同或近似的。
比如在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中的“尽”和“流”就构成了押韵,给诗词增添了一种音乐感。
2. 通假韵通假韵是指诗词中字音相近的字构成的韵脚。
这种韵律虽然在音韵上没有完全的相似,但读起来却有一种和谐的韵味。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的“有”和“天”即构成了通假韵。
二、格律的定义与分类格律是指诗词中的句子形式和结构。
它使得古诗词在构思和表达上有一种规律和美感,让读者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视觉感受。
格律主要根据句子的字数、句式和平仄音节进行分类。
1. 字数格律字数格律是指古诗词中每句的字数有特定的规定。
比如五言绝句就是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则是每句七个字。
而在唐诗中最常见的就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种格律的限制使得诗人在表达时需要有节制,使作品达到简约而有力的效果。
2. 句式格律句式格律是指古诗词中句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有规定的格式。
比如古辞中常见的“对仗句”,就是指两个句子在意义上相对应而句式结构相对称。
这种格律的运用使得古诗词具有一种对称美和平衡感。
3. 平仄格律平仄格律是指古诗词的音节在音调上有一种平仄的要求。
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平声指音调平缓的音节,仄声指音调高低变化的音节。
根据诗词的要求,需要平仄有序地交替出现,形成一种韵律感。
这种格律的运用使得古诗词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解读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与格律

解读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与格律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韵律与格律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解读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与格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古代诗歌的韵律古代诗歌的韵律是指诗句中的音韵规律,包括平仄和押韵。
平仄是指音节的重音和轻音,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仄的变化使诗句具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音节的相同或相似,通过押韵的运用,诗句可以产生和谐的音乐效果。
古代诗歌的韵律在不同的诗体中有不同的规定。
以七言绝句为例,每句四个字,仄仄平平为格律要求,押韵方式多采用平平仄仄的顺平押韵,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在《唐诗三百首》中,这种格律运用得淋漓尽致,使诗句既能表达情感,又能保持韵律的完整性。
二、古代诗歌的格律古代诗歌的格律是指诗句的结构与形式。
诗句的结构有单句、对句、四联等形式,不同的格律体现了古代诗歌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在古代的格律中,有一些经典的形式,比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律诗等。
五言绝句是指每句五个字,对句押韵,形式简练,音律优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七言绝句则是每句七个字,同样采用对句押韵,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这些格律的运用使得古代诗歌具有了独特的形式美和节奏感。
另外,律诗是古代诗歌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它有着严格的格式要求,一般包括前、中、后三部分,在结构上比较复杂。
律诗要求每句的字数和平仄规律都要符合特定的格律,这使得律诗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三、古代诗歌韵律与情感表达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与格律对情感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韵律和格律,诗人能够将复杂的情感以优美和谐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古代许多诗人通过运用韵律和格律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诗句追求内外的和谐,往往使人陶醉其中。
在杜牧的《秋夕》中,通过平仄和押韵的运用,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古诗词的音韵与韵律

古诗词的音韵与韵律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卓越的艺术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享誉世界。
而古诗词的音韵与韵律,更是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诗词的音韵与韵律,从字音、韵部和律诗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古诗词的音韵之美的理解。
一、古诗词的字音古诗词是通过字音的合理运用,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美感。
古人在写作古诗词时,注重音韵的平仄配搭,力求表达出诗情画意。
字音的平仄是指字的声调的长短,平音为长,仄音为短。
通过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构成起伏有致的音乐效果。
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给人一种感染力强的美感。
二、古诗词的韵部韵部是指古诗词在音韵上的一种组织形式。
古代诗人常常以平仄和押韵相配合,通过变化的韵部,使诗句更富韵律美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押韵,使整首诗语言优美流畅,具有深入人心的韵律美。
三、古诗词的律诗律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以字数和韵脚为基础,并严格遵守平仄和韵律的规范。
律诗的格律和韵律使得诗句更加规整有序,给人以清新优美的感受。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律诗,它的韵律和平仄的运用使整首诗更具艺术感,让人难以忘怀。
总结起来,古诗词的音韵与韵律是其独特之美。
字音的平仄配搭、韵部的选择和律诗的规律运用,使得古诗词在音乐性上更加出众。
它们通过声音的饱满与变化,让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细腻,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听到了诗歌的歌唱和韵律的流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对古诗词的音韵与韵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是美感是主观的,不同人对于音韵和韵律的感受有所差异。
因此,不同的诗句和诗人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而这正是古诗词之美的多样性所在。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音韵与韵律是其独特之处,它们通过字音的平仄配搭、韵部的选择和律诗的规律运用,赋予了古诗词一种动听而饱满的艺术美感。
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们不仅要注重其意境表达,更要品味其中的音韵之美,领略其与众不同的韵律之美。
探究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与格律要点

探究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与格律要点在古代诗词中,音韵与格律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古代诗词中音韵与格律的要点。
一、音韵的重要性音韵是古代诗词的灵魂所在,它决定了诗词的美感和韵律。
古人注重诗词的押韵,通过平仄、声调、音节等因素,使诗词既平易近人又韵味悠长。
音韵的正确运用,可以增强诗词的美感,使之更具艺术价值。
二、平仄的运用平仄是指古代诗词中每个字的音节所属的类别,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仄的运用能够使诗歌的节奏更加和谐,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平仄常常与押韵结合,使整首诗词在声音上更加协调统一。
三、押韵的技巧押韵是指在古代诗词中相邻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古人注重诗词中的韵脚,通过押韵将诗词凝练而成。
押韵不仅使整体的声音效果更好,还有助于诗词的记忆和传播。
在使用押韵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韵脚,并注意不要过多地使用。
四、律诗的规律律诗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种律诗都有特定的格律规则,如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等。
律诗的格律要求使其既有规律性又有变化性,给人以美感和惊喜。
五、韵律的表达韵律是指诗词的节奏和音乐感。
通过对音节的安排和节奏的掌握,可以使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韵律的表达需要诗人对诗歌的整体感觉有准确的把握,从而达到感人心弦的效果。
六、修辞手法的运用古代诗词中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丰富了诗词的意象,也增强了诗词的音韵美。
诗人通过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加生动丰富,给人以视听上的享受。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与格律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通过正确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诗人能够使诗词既动人心弦又美感十足。
同时,在律诗的格律要求、韵律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中,古代诗词展现出了其卓越的艺术价值。
音韵与格律的巧妙结合,使古代诗词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古诗词的韵律与格律探析

古诗词的韵律与格律探析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其中的韵律与格律更是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古诗词的韵律与格律进行探析,从而深入了解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
一、古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韵律是指诗句的音韵感受和节奏,通过合理的排列与配搭,使整首诗词具有和谐的音韵效果。
古代韵律遵循平仄相间、押韵遵循一定的规则。
首先,古诗词的平仄相间是其韵律的基础。
平指声调平坦,仄指声调奔放,平仄相间使得古诗词在朗诵时具有优美的音律。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的平仄交替使得诗句更具节奏感。
其次,古诗词的押韵规则也是其韵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诗词中常用平声字与仄声字进行押韵,押韵可使诗句更加流畅和韵味十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其中依、尽、河、何等字通过押韵的手法增强了整首诗的音韵效果。
二、古诗词的格律古诗词的格律是指其结构和配搭的规律,包括字数、句式和排比等要素。
格律既帮助古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也使得诗词形式更加规范和统一。
首先,古诗词的字数格律。
古代的诗词常常要求每句字数固定,例如五言绝句要求每句为五个字,七言绝句要求每句为七个字。
这种限制使得古诗词在长度上有一定的规范,从而保证了整首诗词的结构完整而紧凑。
其次,古诗词的句式格律也是其独特之处。
古代的诗词重视平仄和押韵,一般采用平仄对仗的句式,使得诗句更加优美和和谐。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中的猿啸哀、沙白鸟飞回通过平仄对仗增添了诗句的韵味。
最后,古诗词的排比格律也常常被运用。
排比是指通过连接重复的句子或短语,使句子结构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和对比感。
这种排比格律可以使诗词表达更加凝练和有力。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偏有旧馆山阴路,隔水犹闻杜宇啼”,其中的旧馆、山阴、杜宇等词语通过排比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韵律与格律是其独特之处,是其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
古诗词的音韵和格律分析

古诗词的音韵和格律分析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中,音韵和格律是构建古诗词美感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对古诗词的音韵和格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音韵的作用与表现方式古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过程中,通过音韵的处理增强了诗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音韵是指诗词中汉字读音的押韵和谐的关系。
古诗词的音韵处理主要分为平仄、押韵和韵律三个方面。
1. 平仄的运用古诗词的音节发音可以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是指平调的声调,发音较平缓;而仄声则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
古诗词通过平仄的运用,使得声调的变化更加丰富多样,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一句,平声与仄声的交替运用,使得整句诗句优美婉转,给人以朗朗诗意。
2. 押韵的运用押韵是指古诗词中相邻的字音相同或相近,形成韵脚的现象。
押韵的运用可以增强古诗词的韵味和节奏感,使得诗句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句子中的押韵处理,使整篇诗词更富有韵律感,令人回味无穷。
3. 韵律的处理韵律是指古诗词在音节、音韵的运用上蕴含着一定的节奏感。
古诗词韵律的处理既要注重平仄、押韵的统一,也要根据句子的意境和表达的需要灵活处理。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的字音变化以及句子的顿挫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让人有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格律的体现与变化格律是指古诗词中几个字与句的排列次序和组合方式。
不同的格律赋予了古诗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古诗词常见的格律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1.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格律形式。
它要求每句由五个字组成,一共四句,每句的字数和句数都是固定的。
五言绝句以其简洁明快的特点,成为了古代诗人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重要方式。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解读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解读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多个时期都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其中,韵律与格律作为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诗词赋予了独特的音韵美感和节奏感。
本文将对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韵律的基本概念与作用韵律是诗词的基本元素之一,指的是诗词中相同或类似的音节、音调、音长所形成的一种音节组合。
古代诗词中的韵律按照音韵的变化分为平仄、押韵和对仗。
1. 平仄:平仄是指古代汉语中不同音节的声调高低变化。
在古诗中,平仄以平声和仄声为基础,形成平仄相间的音律。
平仄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诗词的音韵美感,还能够表达出文章的情感和思想。
2. 押韵:押韵是指诗句末尾的音节或音调相同或相似,形成韵脚的现象。
古代诗词中的押韵常常用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意境,增强诗词的音韵美感,并起到点题、烘托氛围等作用。
3. 对仗:对仗是指诗词中句子结构和内容上的呼应关系,通过平行、对偶、照应等手法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
对仗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既能够展示作者的才华,又能够增强诗词的韵律美。
二、格律的特点与种类格律是古代诗词中的一种规格,它决定了古诗的格式和结构。
古代诗词的格律包括了平水韵、词牌和律诗三大类。
1. 平水韵:平水韵是古代诗词中最早形成的一种格律体系。
它由平声和仄声组成,每个字的声调分为平声或仄声,使得整首诗词的音律有规律地起伏。
平水韵的运用使得古代诗词具有了浑厚、宏亮的音韵美。
2. 词牌:词牌是唐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格律,它通过规定词曲的词调、字数和押韵方式,使得词曲的形式更加固定。
词牌曲在宋代达到了高峰,蔡文姬、辛弃疾等名家创作的词曲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3. 律诗:律诗也是古代诗词的一种格律形式,它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律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它们通过规定每句的音节数和押韵方式,使得整首诗篇具有韵律的美感。
杜甫、王之涣等一大批文学家创作的律诗令人叹为观止。
诗词的音韵特点及韵律分析

诗词的音韵特点及韵律分析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韵律美感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探讨诗词的音韵特点以及进行韵律分析,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一、音韵特点1. 押韵(平仄):诗词最引人注目的音韵特点之一是押韵。
押韵是指诗句中出现音节相同或相近的字,以达到韵律和谐的效果。
在古代,诗词押韵分为平韵和仄韵。
平韵是指声调在四声之间变化的韵脚,如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仄韵则是指声调在四声之中变化的韵脚。
2. 对仗:对仗是指句子之间的平行结构和呼应关系。
在诗词中,通过对仗的运用,可以使整个作品的格调更加统一,表达更加明确。
对仗分为平仗和仄仗,平仗指韵脚中的声调由平声变动,而仄仗指韵脚中的声调由仄声变动。
3. 音律:音律是指诗词中的声音规律,包括音节的长短、高低和音量的变化等。
诗词通过音律的变化,增加了作品的韵味,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二、韵律分析1.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指每句五个字,总共四句的诗,具有律动感和紧凑性。
在五言绝句中,通常以“AABB”或“ABAB”形式的押韵结构为主,使整个作品呈现出平稳而韵律美感。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尽”和“流”、“目”和“楼”的押韵结构有效地增加了诗句的韵律美。
2. 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句七个字,总共四句的诗,比五言绝句更加宽松和自由。
七言律诗常以“AABBCC”或“ABABCC”形式的押韵结构为主,展示出悠长和优美的韵律。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其中,“来”和“回”、“发”和“雪”的押韵结构使整个诗句更加流畅和抑扬顿挫。
3. 古体诗:古体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基础,但在韵律上相对更为自由灵活。
古体诗通过采用多种押韵形式,如“AABBCCDD”、“ABABCCDD”等,赋予诗句更多的韵律变化。
例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百度用户怡鞍一、韵及押韵首先先来明确什么是“韵”。
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两种单位,一个音节中(这里指一个汉字的读音,儿化音节除外),除声母或者零声母以外,剩下的就是韵母,比如“花(hua)”、“麻(ma)”、“家(jia)”这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ua、a、ia,可见韵母是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不同,韵是不管作为韵头的“i”、“u”、“ü”这些个介音的,“花”、“麻”、“家”三个字在现代乃至于中古时期(唐宋时期)都是同一韵的(至于上古时期是不是同一韵则没有去考查过,以下也只以中古时期为例)。
另外,现代汉语中相同韵母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是属于同一韵,如:“江(jiang)”和“香(xiang)”、“包(bao)”和“刀(dao)”、“丹(dan)”和“山(shan)”,这三组字在中古时期都不是同一韵,因为古今音是不尽相同的。
在中古时期的格律诗词中,甚至连声调不同都不能算同一韵,如“山(shān)”和“扇(shàn)”、“心(xīn)”和“信(xìn)”、“河(hé)”和“贺(hè)”,这三组字之间的声调不仅在现代不同,在中古时期也是不相同的(这里不多说声调,在本文后面再继续讨论),所以,在中古时期它们分别是属于不同一个韵部的。
说到韵部,什么叫做韵部呢?韵书中把许多同韵的字编排在一起就叫做一个韵部,也简单地叫做韵。
前面文字中的同一韵也就是说同一个韵部。
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韵目,所谓韵目,就是在一个韵部中选出一个字作为代表给整个韵部命名,平常所见到的“三江”、“六麻”、“十三元”等等,这些都是韵目,如前面所举的“花”、“麻”、“家”这三个字(还有很多其它字,如“巴、沙、霞……”)是同一个韵部的,编写韵书的人选“麻”字作为整个韵的韵目,因为“麻”这个韵部编在下平声的第六部份,因此在前面加个序数“六”以方便记忆等等,其它韵部也是如此。
另外,不同时期的韵书对韵部的编排方式也有所不同,“平水韵”是根据中古时期律诗用韵情况,以《切韵》、《广韵》为基础编排的,一共有106个韵部:平声30个韵部,上声29个韵部,去声30个韵部,入声17个韵部。
至此,可知什么是韵、韵和韵母的区别了。
下面说一下押韵。
何谓押韵呢?吕叔湘先生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押韵”的词条作如此解释: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片面的、含糊的。
从其“末一字”之说便可知道它的片面性和含糊性所在。
虽然诗词歌赋大部分都是在句末押韵,但是,除了句末押韵还有句中押韵、整句押韵等等,这些押韵方式虽然少见,但也不可以忽略,后面将举例说一下这些押韵方式;另外,“末一字”在古诗中很多情况都是语气词,一般语气词是不作韵脚的,比如“兮”、“矣”等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句末代词,如“之”字,一般也不算押韵的,这类情况在《诗经》、《楚辞》中特别常见,这里的“末一字”也并没有指明说是除语气词以及某些代词以外的“末一字”。
因此,这个定义是不全面而且含糊的。
这里所说的押韵(在近代的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指的是诗词歌赋乃至于一些俗语、谚语以及某些散文等等中,为了声韵和谐,在句子的相应位置使用同一个韵部的字(在韵书出现之前使用口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在句子中除语气词之外的最后一个字,也有很多语气词也入韵的情况。
这里说的相应位置一般也指两个句子相同或者相对的地方。
也正因为一般都是把韵用于句末,所以押韵的字又叫“韵脚”。
押韵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中间换韵等等,这些都很常见,不作详谈,下面举例说一下前面提到的句中押韵,整句押韵(字字押韵)。
先来看一下句末押韵的例子,以作比较:浣溪沙①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句中,文字下面标出“©”的“杯”、“台”、“回”、“来”、“徊”等字就是押韵的字,虽然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读起来它们的读音相差很大,但在宋代这些字都是同一韵部“十灰”中的字,按照当时的读音,这些字读音应该都是相同或者相近的。
这些押韵的字都用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这种方式就叫做句末押韵。
下面看一下句中押韵和整句押韵,这些情况出现在诗经中,在后来的诗词曲中都很难见到。
例如:例一:邶风·匏有苦叶②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A B C A B C D E D E例二:豳风·九罭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A B A B B上面两例中,文字下面所标的A、B、C、D、E代指诗中分别押不同的韵:A韵、B韵、C韵、D韵、E韵等,如例一中“瀰”与“鷕”押韵,“济”与“雉”押韵,“盈”与“鸣”押韵,“轨”与“牡”押韵,例二中“飞”与“归”押韵,“渚”、“所”与“处”押韵。
例一中的A所标的“瀰”与“鷕”,D所标的“盈”与“鸣”,例二中A所标的“飞”与“归”都是句中押韵。
例一中“一、二句认为字字协韵,亦可”③。
字字协韵,亦即整句押韵。
当然,这类情况是很少见的,而且最主要还是句末押韵。
语气词或某些代词作句末而在倒数第二字押韵的情况,我认为不应属于句中押韵的情况,而应该属于句末押韵的另一种形式。
押韵是使诗歌声韵和谐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从《诗经》到现在的歌词,都是讲求押韵的,西方也一样。
押韵有着悠久的历史,“韵文以韵语为基础,而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产生之前,这是毫无疑议的”④。
可见,押韵在文字产生前在人们的口头中已经盛行,最主要原因就是可以使得声韵和谐,它与音乐的联系特别密切。
古代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像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传唱的,所谓吟诗、唱诗,而宋词则完完全全就是当时的歌词,所谓倚声填词,而押韵能起到增添音乐美的效果,理所当然风行几千年经久不衰了。
不过,现代诗坛却出现大量不押韵的诗歌,这是我个人不提倡甚至有所反对的,这是题外话,不提。
二、平仄四声平仄是建立在四声的基础上的,说平仄就得先来了解四声。
所谓四声,指的是汉字的四个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有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中古时期的四声,则与现代的四声有所不同,那时候的四声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声调。
至于上古时期有多少个声调,这倒不得而知,但有平声和入声这两种声调是毫无疑问的。
在本文中,主要说一下中古时期的四声,特别是入声。
中古时期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有着很多地方的不同,中古时期平声只有一个,而现代汉语中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中古时期有入声,而现代汉语中没有;而且很多字的读音声调从中古流传到现代也已经发生了变化。
现在要去研究中古时期汉字的读音以及四声,就必须借助方言和古籍,很多地方方言中保存着大量的古代读音,特别是入声;而古籍中有很多专门对当时汉字读音的记载,如韵书。
因此,我们在分辨一些汉字在中古时期的声调时,同样可以借助方言或者韵书。
在很多方言中,声调甚至不只四种,如:闽方言有八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亦即是将平、上、去、入四声分阴阳;广东梅州的客家方言有六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粤方言有九个声调,即时平、上、去三声分阴阳,入声分为上入、中入和阳入三类……我个人家乡说的是粤西客家方言,受粤、闽等方言影响,形成一种只有五个声调的客家方言,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这些方言中,不论有多少个声调,基本上都是在平、上、去、入的基础上细分的;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则因为没有了入声,把古代的入声字都归入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给分辨中古时期的入声字造成了困难。
一些没有入声地区的人要分辨入声字最好的方法就是查韵书,《切韵》、《广韵》、《平水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等古韵书都是分辨中古时期汉字四声的很好的工具。
中古时期的四声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在今天很难详细知道了,只能依照一些书籍记载作大概的了解:平声哀而字,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唐《元和韵谱》)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轻迟,上、去、入三声重疾。
(明·顾炎武《音论》)平声长空如击鼓,上声短实,去声如击土木,入声如石。
(清·江永《音学辨微》)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
(清·张成孙《说文谐声谱》)平稍扬之则为上,入稍重之则为去。
(清·段玉裁《与江有诰书》)同一声也,以舌头言之为平,以舌腹言之为上,急气言之即为去,闭气言之即为入。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平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逼侧而调难自转。
(清·谢元淮《填词浅说》)入声为短音,平、上、去三声为调:平声水平调,上声为昂上调,去声为落下调。
(英·艾若瑟《华语考原》)⑤虽然这些书籍所记载的关于汉字四声的读法不尽相同,但仍可窥其一斑。
有人根据传统记载,将中古四声用图表表示如下:平33中平调最长上35中升调次长去41半高降调次短入4半高短调最短“这是依照传统说法构拟出来的中古四声高低、升降、曲直、长知的大致形状,不一定完全符合当时语音的实际情况”⑥。
因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所以对很多人来说,要分辨入声是一个难题。
如前面所说,可以借助韵书来辨认入声字,在保留入声方言地区的人也可以借助方言来辨认。
既然分辨入声字是一个难题,就有必要在这里认识一下入声字。
据我所知,入声字的发音最为短促的,一发即收。
在方言的发音中,入声字都带有某个辅音结尾,如:叶、质、竹,这三个入声字在我家乡粤西客家方言中的读音用国际音标表示分别为:|jap|、|tset|、|tsuk|,音节的末尾分别带有|p|、|t|、|k|这三个辅音,在有入声调的方言中,所有入声字发音后面都带有这三个辅音,也正因为它的末尾带有这样的辅音而使得它的发音变得短促。
当然,像:杉|ts‘am|、凡|fan|、东|doη|等字音节末尾也带有一个辅音,但这些都是鼻音,跟前面三个辅音不同,所有的鼻音字都不是入声字。
因此,入声字是发音末尾带有|p|、|t|、|k|这三个辅音而使得发音短促的字,当然这在现代普通话中还是很难理解的,这里只就方言地区或者中古时期而言。
说了四声,下面来说一下平仄。
汉字读音平仄的发现是后来的格律诗词形成的基础。
所谓平仄,即是平声和仄声,平声就是四声中的平声,仄声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
为什么这样分类呢?“有人说,‘仄’就是‘侧’,‘侧’就是不平”⑦;“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低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降),较高较短的,它们本来就是两大类型”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