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二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05
学生课前准备
阅读全文,了解故事背景
阅读《长亭送别》全文,了解故 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 环境,包括当时的礼仪、文化、
风俗习惯等。
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95% 85% 75% 50% 45%
0 10 20 30 40 5
完成练习题的注意事项
建议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先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思路和方法。对于 不确定的题目,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老师、同学,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 整性。
预习下一篇课文
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下一篇课文的背景、主题和内容,为后续的学习 做好准备。
07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 听讲、思考、发言等方面,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课后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
期末考试评价
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综合评价 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
况。
为学生提供反馈
及时反馈
在课后尽快批改作业,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03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教具准备
02
01
03
黑板
用于写课程标题、重要知识点和教学步骤。
投影仪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音响设备
播放背景音乐和相关音频资料,营造课堂氛围。
多媒体资源利用
01
02
03
04
PPT课件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

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第三课《长亭送别》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欣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4)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过程与方法:(1)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视频欣赏,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2)赏读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以及曲词中所蕴涵的离愁别恨。
[教学重点]1.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2.了解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建议]一、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二、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三、以多媒体教学为载体,力求知识的丰富,来吸引学生;力求教学手段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艺术氛围。
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案

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中国古诗词经典之一的《长亭送别》。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主题;2.理解《长亭送别》的意境和艺术特点;3.熟悉《长亭送别》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传神技巧。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和兴趣;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分发《长亭送别》的文本,让学生自读。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什么背景和历史时期使诗人产生这种情感?第二步:讲解1.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主题;3.讲解《长亭送别》的意境和艺术特点;4.分析《长亭送别》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传神技巧。
第三步:感受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让学生体会李白的情感、表达及工笔细腻的画面感。
第四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这首诗的最美的句子是哪几句?2.你能否在想象中重现李白那忧郁的眼神,仿佛看见他走过长亭的背影?3.在李白的时代,有哪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第五步:写作让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了解的材料,就“长亭送别”的意境、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写作。
第六步: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杜甫《登高》一文,感悟李白、杜甫两位诗人不同的“壮志凌云”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课堂讨论;2.作业批改。
评价内容:1.掌握《长亭送别》的常识和知识点;2.能够对《长亭送别》的意境、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3.能够独立完成文章创作。
五、教学反思课程中教师切实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阅读中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和趣味,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文言文。
以李白的《长亭送别》为例,起到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2专题 《长亭送别》教案2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3、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4、整体感知,把握莺莺在别离时的微妙心理。
5、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2、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课前播放李叔同先生作词的《送别》,营造氛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之恨自《诗经》开始就有描写。
六朝时江淹的《别赋》则对离别之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其开篇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中的,点出了离别的本质所在。
在江淹看来,离别是会让人的灵魂也为之飞扬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心爱的人要别离了,他们是怎样畅叙别情的呢?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
二、介绍有关知识1、中国古代戏剧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种类:①元杂剧、②明清传奇(注意区分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代表作:(元)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三次发展高潮:元杂剧的勃兴;明中叶传奇的繁荣;清中叶花部繁盛2、关于元曲地位:清·焦循:“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元专录其曲”种类:杂剧、散曲(小令、套曲即套数)3、了解关于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包括许多场次。
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五第2专题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⒈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⒉通过学习《长亭送别》,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吟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⒊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
⒋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⒈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⒉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难点: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设计思想《长亭送别》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第二板块“执子之手”中的课文。
专题名称取自李商隐的《锦瑟》诗,重点在“情”字上。
三个板块分别对应着亲情、爱情、友情。
《长亭送别》对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的细腻刻画真切动人,感染力很强,这取决于作者驾驭语言的艺术和情景相生的意境创造,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因此,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学习的重点,体会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
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
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16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16教学目标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化用古代诗词,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四美,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略曲词的艺术手法。
4、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在岁月的长河里跋涉,在文学的王国里徜徉,久了,渐渐地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在夕阳下的长亭古道折柳相送。
于是,长亭、柳便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进入主题关于离别,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更何堪?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绘出了天下离别者的情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而今,秋风渐起,黄叶飘零,仍然是夕阳西下,长亭外,古道边,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别情呢?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戏曲“文采派”代表王实甫给我们展示出的《西厢记》之美的代表——《长亭送别》。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故事之美)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有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人物之美、故事之美和谐统一。
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四、以情节结构为线索,分析曲词之美与意境之美。
1、赏析[端正好]提问:[端正好]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提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点拨: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看课件)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二、整体感知:(看课件)三、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看课件)四、《西厢记》剧情简介五、比较元稹的《莺莺传》作品莺莺的形像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
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
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破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祸水”,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作品的格调低俗。
但王实甫果断抛弃了“始乱之,终弃之”男性为主导的贬低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而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爱情的伟大理解。
六、学生分角色朗读七、教师范读:《耍孩儿》《五煞》《三煞》《二煞》八、分析课文:1、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
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2、赏析【端正好】: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放音乐)3、个性化语言:〔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等待,等待爱情,等待有情人终成眷属!(课件音乐)4、动作化的语言:[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①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以及王实甫的重要地位。
因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是大纲的要求。
②能力教学目标:通过诵读、揣摩比较,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富有文采的语言;把握剧中的人物冲突,鉴赏女主人公X莺莺的艺术形象,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③情感教学目标:认识《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理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把握X莺莺叛逆性格。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中国古人的诗歌、散文、小说一样,中国古代戏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有其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出戏曲,题目是《长亭送别》。
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我这里有几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请听题:1、本课作者是谁?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3、《长亭送别》中提到哪几个人物? 4、这三个人物在戏中的角色名称分别是什么? 5、《正宫》《端正好》是什么?二、文史常识1、关于杂剧〔1〕一本四折一楔子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幕,一般曲的套为一折。
《西厢记》分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共二十五折五楔子。
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折之间,那么是衔接剧情。
〔2〕曲白科曲,是曲子,是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每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假设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也就是说,每一折有一套套曲,四折就是四套套曲,五折就是五套套曲。
每套套曲各用一个宫调,各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假设干支曲牌,曲牌有联套方式在规定。
每一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要一韵到低,不能换韵。
每一折的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就是由一种角色主唱,能够主唱的角色,是正旦或正未,正末主唱的叫做“末本〞,正旦主唱的叫做“旦本〞。
白,是宾白,说白。
科,或作“介〞,是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提示。
〔3〕脚色末、旦、外、净、丑、杂2、关于王实甫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课题长亭送别计划课时计划上课日期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观看碟片《西厢记》(越剧),在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对课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写作“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来体现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长亭送别【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关键点拨加工润色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
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
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
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
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
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
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
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元代戏曲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
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二者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一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档次,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
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
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
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
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
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
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创作风靡全国,作家云起,涌现出一批成就卓著的戏剧作家和演员,剧本成千上万,洋洋大观。
著名的剧作家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
重要的作品分别有《窦娥冤》(关)、《单刀会》(关)、《望江亭》(关)、《倩女离魂》(郑)、《梧桐雨》(白)、《汉宫秋》(马)等。
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创作了被称为是“天下夺魁”的《西厢记》,成为元代戏曲最高成就的代表。
《西相记》的演变《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它的故事取材于公元9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也叫《会真记》)。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
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
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2)有关送别名句积累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①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②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性格特征怎样?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种,只有代表作与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元曲中不同的角色有一定的名称。
为女角色,分为、、、等,为男角色,分为、、等。
文中扮演张生和崔莺莺的角色分别是和。
(3)《西厢记》刻画矛盾冲突的主线是和之间的矛盾,这是的矛盾。
本戏曲通过,完整地展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曲折过程和复杂心理,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表达了“”的愿望。
4、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
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殷殷叮嘱之情。
()(2)(幺篇)曲中谈到了“轻别离”和“始乱终弃”,(二煞)中谈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见莺莺对张生此一去,充满了担心和疑惑,对这段爱情的牢固产生了怀疑。
()(3)在封建社会里,历来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说妻荣夫贵应改为夫贵妻荣。
()(4)莺莺在这两首曲子里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始乱终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是封建社会常见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5)女主人公在这两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爱情而鄙薄功名的进步思想。
()(6)这两首曲子分别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两次叮嘱,虽然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达了莺莺内心相同的担心和思想倾向。
()(7)(二煞)是莺莺在张生临行前最后的谆谆告诫。
虽只说了七句话,却前后共用了四个“休”字,可见她对张生的嘱咐是何等的殷切。
()(8)四个“休”字归纳为两点:一是不要以功名为重而丢掉爱情;二是不要因贪恋异地花草而停妻再娶。
这说明莺莺对她和张生在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来的爱情,比对功名的获取更为珍视。
()二、文本研习1、课文情节:《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为由,硬逼张生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
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人物形象作者在本折中一方面描写了莺莺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的思想。
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
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
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
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
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在莺莺看来,,最重要的是。
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
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
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思想。
“”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3、艺术特色⑴曲文美:①意美。
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
②形美。
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
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的是参差的美。
不要把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看成纯粹形式主义的劳什子,那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
又因为舞台上的曲文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形美更包括声韵格律的音乐美。
古典曲文十分讲究句式、节奏、平仄、四声、押韵、衬字等等。
“”等句形声兼备,谓为形美。
③神美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曲文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
神美的神,可释为神韵。
神美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古往今来词家甚少得之。
“”传说王实甫写至此处呕血而亡。
事虽无稽,但这支曲子的神韵确实如风如水,可以感知、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