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2)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2)推荐文章关于从小事做起作文800字热度:科技哲学概论论文热度:科技哲学的论文范文热度:哲学论文格式范文热度:有关西方哲学的期末论文热度: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篇二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比较人性论是中西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哲学基础。
中外哲人的政治思想大都建立于人性论这一哲学基础之上。
因此,既然对中西政治思想进行比较,就有必要深入比较这两者的哲学基础。
本章主要选择孔、孟、荀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庄道家与犬儒学派,韩非与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为代表进行比较阐述。
限于篇幅,其他重要思想家的人性论就只好割爱了。
本章不是纯粹探讨人性论,而是着重从人性论作为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一角度去阐述。
第一节中国人性论人性问题可以说是先秦哲学的核心内容。
先秦诸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本节主要阐述儒家、道家和法家人性论。
一、儒家人性论探讨儒家人性论,不能不首先论及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但可惜的是,孔子本人很少谈论所谓“性与天道”的问题,[1]以致连孔子的高徒子贡也感叹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在《论语》中,明确记载孔子谈论人性问题的话语只有一句,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但就是这句话,竟给包括孟、荀大儒在内的后人以无尽的争议。
从这句话可以知道,不管是谁,人性天生都是相近的,但会随后天的不同行为习惯而发生变化,故隐含一种人性平等、人性可塑的意味;但从这句话不能判断,人性究竟是什么、人性与善恶又存在什么关系,[2]等等。
而这些问题正是孔子以后的思想家们所热中讨论的。
其中,孟子与荀子可谓杰出代表。
对于孟子的人性论,后人称之为“性善论”。
但这种称法是否恰当,有没有曲解孟子本意,需要做重新考察与研究。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9

期末论文题目己学之“元”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姓名贺梓文学号2014141011027 年级2014级指导教师麻尧宾己学之“元”绪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儒学中“己学”的提出与发展是对儒学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造具有重大意义。
“己学”以“一己遍照”为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
“己学”从易本体论演义,综合宋以来的主理、主心、主物三系的为己精神,建立起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的本体构造。
己学中的本体亦即元是己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主体性与道德性的讨论与阐释中,本体即宇宙与人生的本根和本然的存在是对儒学生命科学的境界论、本体论和功夫论的有机统一的关键。
正文:一、“己学”与“元”之我见何谓之己学?“己学”乃“切己之学问”。
己学者,以“一己遍照”为“己学”的全幅的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
’“己学”着重点在于宇宙面与人生面本体的构造和实现;而本体的构造和实现又在于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
“一己遍照”中“己”即是自我,宇宙有一个最根本的本根之体,乃是宇宙自我的本根之体,宇宙的一切事物皆有它发展而来,同时具有了不同的殊相,称之为照体。
“遍”者,或谓无时无处,或谓无处不在,亦或谓之宇宙,宇,元一贯穿空间形态,“宙”,元一贯穿时间形态。
“照”一方面在完整地体现自己特点,但同时又存在于整体之中。
“照”,或谓由宇宙面的本体下落至人生面的本体,或谓由人生面的本体挺立至宇宙面的本体,亦落在物、心、理的不离而不杂。
“照”体现出元的具理、具心、具物的三重属性。
何谓之元?元者,始也。
从一从兀。
《“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易》中谓之“元”者,盖即是宇宙生命的资以为根底焉:“始”“首”“长”“善”诸义。
以“元”为“本”,综合了“始”“首”“长”“善”诸义:“本”者“根”义与“本”者“体”义;以动词云“体”,一谓体觉、体知的“体”,一谓体势、体用的“体”。
中华文化议论文作文

中华文化议论文作文800字篇1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
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美德;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文明素养。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乘车让座是文明,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
文明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
所以我们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文明礼仪贯穿于我们心中。
站在时代的今天,让我们蓦然回首: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民族经济、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需要一种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
这是支撑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
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
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的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国家荣辱,匹夫有责”,做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有责任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用“谦谦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宏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他人的心。
希望大家一路留下的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有我们中华学子的文明素养和儒雅风度。
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华文化议论文作文800字篇2唐诗宋词、敦煌丝路、戏曲汉服、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太极长城、古乐舞狮、松竹居民,这些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不同人、不同事中源远流传,并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7

期末论文题目己学之“中”学院四川大学商学院专业电子商务学生姓名王一纯学号2015141086027指导教师麻尧宾己学之“中”关于“中”字,作为象形字的原始本义,古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谓表示射箭中靶,象矢贯的之形者;有谓立木为表,以测日影之正昃者;有谓表示氏族首领建旗立中,以聚四方之众者;有谓神杆悬鼓,以为聚众的视觉信号者,等等。
一、己学之“中庸”我们的国家何以称为中国?我们的名族何以称为中华民族?鄙意窃谓,这除了我们的先民们自谓我国在地域上“居天下之中”而外,更深一层的意义还在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在意识形态方面非常重视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系以适中、和谐、适得事理之宜为其基本特征。
按照麻尧宾教授授课所讲,“中庸”观念是“己学”立学之本。
此处的“中庸”并不只是指《小戴礼记》中的文本,而是指一种中国古代哲学观点,案有三义,其一,所谓“中”,是指不偏不倚,所谓“庸”,是指坚持原则不改变,即中不偏,庸不易。
即孔子所说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其二,是指不偏不倚,泰然自若,呈现出淡定、怡然自若的形态,即中正平和,喜怒勿过。
这在《论语》中也有提到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第三个意思即中用,中为好,庸为用。
到了朱子,朱子言:“曰‘常阙德,曰‘庸德’,曰‘一德’,常,庸、一,只是一个。
”(《朱子语类·卷第七十九·咸有一德》)。
而与朱子不同的水心龙川则认为“庸”字古称“弗徇之谋勿庸”,“自我五礼有庸哉”,“生生自庸”,“民功日庸”,《左氏》“无辞有庸”,《孟子》“利之而弗庸”,《丧服四制》“此丧之中庸”,《周官》“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水心学派是和程朱理学(尤其是“二程洛学”)不同的永嘉一派,水心对“庸”的解读更多地是站在一种人伦功利的角度,即水心学派之重典章,讲功利。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投稿(2)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投稿(2)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篇3浅谈中国哲学对精神医学的影响摘要:中医学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本土的心理学思想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精神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更是息息相关,儒道释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医学观念。
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中医精神医学对心的认识、对形神观的论述有着截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视角。
儒、道、释哲学提供了对人格的干预技术和调节心理平衡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防治精神疾病的良药。
关键词:中医精神医学中国哲学1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
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
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
《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
《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2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1]。
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
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
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2]。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2)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2)中国哲学概论课程论文篇四摘要:中国哲学经典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中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经典教育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哲学经典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吸纳经典中的人生哲理,从而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启迪人生智慧。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经典教育法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准备、注重分组讨论和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
教师对经典的诠释要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为目的。
关键词:《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经典教育方法教学改革中国哲学经典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中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在重视通识教育的今天,为了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提高人文素养,中国哲学经典在许多高校都作为一门选修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并不仅仅局限于哲学专业的学生。
经典教学在上海海洋大学综合选修课程《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课程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哲学经典中人生哲学的内容,从而不断启迪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与此同时,由于过去中国哲学经典教学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在当代新背景和新要求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因此重新寻找新的经典教育方法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建设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回归中国哲学经典的必要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中国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的医学、科学、文学、艺术,乃至风俗习惯,等等,都直接受到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既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就,又要继承本国的优良传统。
中国哲学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所以学习中国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中国哲学的意蕴内涵在不同的哲学经典上,要想把握中国哲学特质及其演变的逻辑,离不开对中国不同时期哲学经典的把握。
过去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体系建构的影响,中国哲学史家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有些是直接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和哲学架构来诠释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这样就遮蔽了中国哲学的精神。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中国汉字拥有着6000年的历史,实属中国传统文化。
但随着时间的演变,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时代逐渐渗透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们也渐渐不了解这一美妙的文字,不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考古学家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可能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开端。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如今人们都使用手机打字,不仅使人们的汉字量大大减少,还不理解汉字的真正韵味。
网络用语的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简易文字代替了原有的文字如:“蓝瘦香菇”它的本意是指“难受的想哭”。
其实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数是因为在打字时不小心打错或音节相似发音相意的意思。
学生们的语文功底也越来越浅薄,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薄。
仅凭在学校里学的,在名著中看到知识,怎么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文字也即将失传。
相信在不久,就会有更多有历史意义的文字失传或流失。
无法想象在未来人们都不在使用古人留给我们充溢这智慧的结晶——汉字,而是都在使用网络用语。
而我们中学生,现在应该做的是放下电子设备,拿出一本书。
在寂静的夜里,轻轻的翻阅它,领悟更多我们从未知道的知识或感兴趣的知识。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字里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一本知识齐全的书中学会更多的道理;一座文化古城里充满了文字的韵味。
前几天老师讲课提到家乡话可能将会被普通话取代,固然大家交流的障碍消失是好事,可这样我还是感到一丝丝担心。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10

四川大学己学浅探究——自我本体与宇宙本体之关联谭寿虎20151415030312016/6/21本论文主要探讨有关自我人生本体与整个宇宙本体的对象化,对象的绝对化,对象的融合性,以及非对象的一体化,和人伦日用。
己学浅探究——自我本体与宇宙本体之关联一、绪论己学之宽广如一浩瀚海洋,学生浅薄的知识与世界认知并不能使学生如鲲鱼一般在这无垠之海畅游,只得如蜉蝣一般在近岸取得些许水滴。
就于先生的论文《“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为基,做些许有关宇宙本体与自我人生本体的探寻与思考。
学生学识不深,错漏之处必不可少,还望先生海涵。
本论文主要研究有关自我人生本体与整个宇宙本体的对象化,对象的绝对化,对象的融合性,以及非对象的一体化,以及部分从宇宙人生到人伦日用的简要探讨。
二、正文(一)宇宙与自我的相容性——对象的非绝对化如同我们所知道的,从唯物科学看待宇宙与自我——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辞海》),这天地万物既包括我们脚下的地球,也包括在这苍穹之上的群星。
宇宙的在科学上的含义已经变为一个由一切能看到的不能看到的物质以及时间与空间的一个大集合,换一个简单的说法,即是我们所生活之域,即为宇宙。
那自我呢?在生物学上,所谓的自我不过是一个个细胞以及细胞代谢产物堆积起来的个体。
而细胞的构成,则是那些微小元素的结果。
所以,纯粹从科学的结果来看,自我与宇宙都是由微小元素构成——自我与宇宙有着强大的相似性与相容性,亦或者说相融性。
自我与宇宙拥有相同的来源,她们在物质上是一体的。
但是物质的同源并不代表着精神的一体,自我与宇宙始终是两个隔离的个体。
我们无法感受宇宙的思维,宇宙也是同样。
正如南宋词人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词人永远不知道青山的思维,只能猜测“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到底是不是,谁也不知道。
自我与宇宙永远相容,却又相离。
然而精神上的隔离却不能阻挡精神上的相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己学”——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郑蓁芃法学院2015141021172【摘要】“己学”是对于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通过对“己”和“己学”的发展沿革,小至人伦日用,大至哲学体系建构,广至精神层面的剖析,浅谈我对“己学”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己学;儒家;生命哲学;人伦日用;为己精神一、何为“己学”“己”既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在宇宙意义上立论的,也是事实上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
“己学”就是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功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
孔子言其学问为“为己之学”,一般认为这是“己学”的前身。
“己学”是近代以来对于传统儒学的改造,它挣脱升华于儒学,同时又与传统儒学保持着一脉相承。
它以自我为宇宙的本体的,“一己遍照”是“己学”的全幅的统摄。
二、“己学”的发展沿革“己学”的发源可以认为十分悠久,在孔孟之前,就已经有了对“己”的关注。
i在“己”概念觉醒之后,孔子对于“君子”概念的阐述又丰富了“己”的内涵。
之后,在儒家发展中,“己”在不同时代因主流思想家的不同侧重,而展现出不同的形态,朱子言“理”、阳明言“心”,龙川水心言“物”,这些都是“己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展现。
无论是气、理的范畴还是心、物的范畴,都是在对先秦儒家“己”和“仁”的延续。
“己学”所展现出来的内涵是包容的,广泛的。
特别注意的是,在隋唐三教合流时期,“己学”是作为历史的受益者存在的。
“己学”得以突破传统的视野,汲取佛学中看破尘世涅槃升华的佛性思维以及西方基督教消解人世间的自己的自我实现的原罪观念,建立了一种具有广泛基础的道德性秩序,在对自我生命虚无的肯定(西方基督教)和对自我生命真实的肯定(儒学)的碰撞之中,建立起具有普适性的生命哲学体系。
新中国建立以后,观解的形上学之说,由牟宗三先生首先阐述,经由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先生发展,和成中英、余英时等的完善,新佛学、新心学最终到新易学的发展渐渐向“己学”过渡。
三、“己学”的人伦日用根据对于“己”以及“己学”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己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言一语皆关乎“己”,一举一动皆源于“己”。
“己学”是由体涉用,体用不二的体系。
①生活日常是哲学的源泉,人伦日用的生活便是宇宙日用的生活。
ii“己学”的深刻性在于人人皆有感受,穷其根底就在于日常。
人伦日用时生命义的全体活动,它包含了“当必是动的,亦必是静的,日生与日新。
”也包含了“礼之理和乐之和。
功用义的日用与教用义的日用。
”我以为,麻尧宾老师说得极好的一句:“用者,是此吾人与彼他人构造起来的关系体,无时无刻非直面功用的条理乃至效用的条理不可,日用者,是我们旦复旦兮、日复一日所浸淫的功用条理乃至效用条理。
我们心性的生意显发,及我们从心性延伸开去也将生意流行得与周围的事物感通为一体,便是这人伦日用的全部的意义。
”iii这句话揭示了,人伦日用不仅涵盖我们与他人日常的生活,这是我们的“心”,更加包含了生活中有形无形的“理”,同时也包含着周围的事物,即“物”,三者不即不离,即构成“己学”的体系。
②“省察”生活的“己”而抵达“己学”“省察”生活的起源应是《论语》中所言“君子日三省乎己。
”这句话很好地贯通了“省察”与“己”的关系。
同时代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亦有言“认识你自己”。
“我”是省察的起点,也是省察的终点,是省察的主体,也是省察的客体。
审视生活、审视自己,省察是获得宇宙的、人生的、知识的思想的方法。
我们作为有心性的个体,在与事物接触过程中,自然地会生发出理的认识,只是我们常常缺乏省察、发现的信念。
善待自己,在与自己的良知和本心的交流之中,“己学”即存在矣。
同时,“己学”不是虚无的,它即功夫即涵养,要求身体力行,强调实践,不仅从“慎独”层面上阐释,亦要求以“践履”为标准。
四、“己学”的哲学构造如上文所提及,“己”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所不包的的存在,它兼具了物质性也具有精神性,内涵深远。
“己学”的哲学构造,是一个非常广的话题,我打算从以下几点浅谈:①“己学”的三元构造“己学”的构造不拘泥于具体之物,也不抽象而远离生活。
它的三元构造在于“理”、“物”、“心”的浑然一体。
不存在先后,其三者并行不悖,浑然一体,以“物”为载体,而又兼有“理”与“心”。
“己学”非常有趣的一点在于,它萃取了程朱理学的理本论、陆王心学的“心本论”和龙川水心的“物本论”的合理成分为己用。
从不同角度切入自我的涵养学,分析自我的不同构成。
三者的搭配可以是不同的,有心之理、物之理、理之心诸此种种,都是从“己学”的构造到达与宇宙的生命本体。
②“己”的主体性与“仁”的道德性记得观看影片《孔子》的时候,发现孔子的许多话,都是赋予了主体性和道德性意义的,最有代表性的是“为仁由己”,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表示做好事全凭自己作出决定。
隐士说孔子,天下大乱不适合出现,但孔子不以为意,依旧周游列国践行仁德,推崇仁政。
关于仁,这一句话为后来的陆王心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基。
唯发乎于心,方可持之以恒,不为外物所扰,亦不以外物所移,持之而始,怀之而终,不慕赞许,不思褒扬,是为真人。
这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道德要求,要能够把持自己的心,不为乱世所扰乱。
还有很多,类似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特定于君子这个主体有别于小人的较高的道德觉悟,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
恪守信用。
做的过程中要光明正大,不色饶不目逃.该突然袭击的时候事先通告对手,平日不搞小动作。
体现了仁义礼智信中的“信”的思想。
在先秦儒家那里的“己”和“仁”,到了宋明儒之后,融合了很多思想,“理”、“气”、“性”、“心”依然将“己”和“仁”涵盖于其中。
iv儒家所讲的“生生之有”“善本之有”,孟子所讲的“道德心”乃是善本之心。
主子所讲“天理”,此天理是纯粹超然而绝然周遍存在于宇宙天地之间的“善”v。
可见,这么久以来,儒家讨论的核心思想不外乎“仁”与“己”二者及其关系学说。
③“己学”的天人相贯思想及其内涵根据麻尧宾老师的解析,天人相贯有两层含义:一则内在于人而成为人之生命的真几,二则是“主体性之己”的“仁”之境界。
vi自我是易的本体,易得本位是自我。
天人相贯所强调的一种宇宙观是,没有界限又存在界限,作为无限大扩大的东西,可以无限扩大,比如作为“天”这个概念,作为一个至小无内的存在,它又可以无限细分,小到“人”。
“一己一宇宙,万己万宇宙”vii天人相贯将“己”与“宇宙”放在了等量齐观的位置上。
天道贯穿于人生,就世俗化为普通的人道。
天人合一,天人相贯,人的个体虽然渺小但与宇宙相连。
这就是宇宙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己”,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但同时又像海明威所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一个“己”相对于别人的“己”而言,又是他世界的客体,由此又生发出“客体性”与“主体性”之对立。
在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平衡之中,我们寻求“仁”的和谐境界。
可见天人相贯思想最后又指向了“己”与“仁”的关系学说中去。
④“一己遍照”的时空性和普遍统摄性时空对于生活在三维世界的人来说,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己”作为本体,它本身就是时空,时空本身就是“己”。
viii之所以可以把“己”与“宇宙”等量齐观,原因之一,在于它兼具了“宇”(横贯空间形态的构造者)和“宙”(纵贯时间形态的表现者)二者的特征。
“己”存在于时间轴的中心,横贯纵伸,从而赋予了生命价值。
非常喜欢麻尧宾老师讲的一个词“月映万川”。
初次听到就感觉到了一种安静而广阔的既视感。
虽然究其根本,它所说的是朱熹的思想“理一分殊”,也是《永嘉证道歌》里面所说的“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月映万川,简单地说,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光普照江河湖海,这天下所有的江河湖海里的月亮都无不是这天上月亮的倒影吗?这就好比,“理”虽然只有一个,但一旦分到万事万物中去,就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同时,虽然万事万物千差万别,但是只有一个“理”。
月映万川,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下贯到人伦世界中分殊出无限的事理、物理等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己遍照”,以“己学”生生不已地周遍于生活中,看似无“己”,却无不在“己”的普遍统摄之下,可谓“于无己中见己”。
五、“己学”的为己精神古谚有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此真意为人如果不先自己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为己”条贯的前后相续者,其大体的精神指向,乃在一个“仁”字:道德性境界面的“仁”与道德性本体面的“仁”。
ix人对自己的修养,最终目的都是向善。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样的“恻、羞、辞、是”构成了“四端”,对应着儒家道德中的“仁、义、礼、智”这四德。
“为”的超融工夫义,道德世界的成立乃建立于“彼此交际”此宇宙之一以贯之的律则,生命实体所寓的若“灯”的能动显发方式及其若“镜”的所动显发方式。
x这其中“灯”犹“己”,而“光”犹“仁”,所谓“灯”与“镜”的关系是宇宙对象及其显现的关系。
我们所要做的是即便没有绝对的真实,都要努力去发掘“近似”真实的自己和世界,去践履,去为己,从而在“镜”中显现出不同于他人的向善的自己。
《中庸》之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所讲,人性的来源,自然的禀赋,这个就是“性”,而人的天性是至善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不加上后天的心思,不加上后天的染污,直道而行,这就合于先天的“道”。
我想,慎独、践履、为己精神是最后的那一句“修道之谓教”,即行道。
以为己为中心,知道在见道以后如何去修道,修道以后如何去行道,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或许这也正是学习“己学”的意义之所在,见心已经不易,见性便可以成佛矣。
i麻尧宾:《中国哲学讲话发略》,光明日报出版社,第87页。
以《诗经》为例,从许多诗歌作品中,就可以看得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于“我”的认识是“己”概念的一个源头。
ii同i,第277页。
iii同i,第282页。
iv麻尧宾:《己斋答问:<中庸>学问法与“己学”构造法》,光明日报出版社,第191页。
v同i,第136页。
vi同i,第135页。
vii同iv,第103页。
viii同iv,第122页。
ix麻尧宾:《“己学”刍论——工夫传统与儒家的为己精神》,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2013年6期。
x同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