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2013四川大学丁元军《中华文化》哲学篇复习思考题

2013四川大学丁元军《中华文化》哲学篇复习思考题

第一、第三周复习题一、四部;二、国学为什么不是“国故学”?三、为什么要说“国学惟欲其旧”?四、通过以下对于道的两组说法,谈谈你对于道的理解:(一)表诠(正的说法、肯定的说法)的三种:1,“天不变,道亦不变”2,“放之四海而皆准”3,“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二)遮诠(负的说法、否定的说法)的三种1,“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者非道2,“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者非道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者非道第五周复习题一、从“文学通情,史学明故,哲学达理”的比较出发,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二、请比较庄子“道行之而成”与王船山“行而后知有道”两种说法。

三、“虚位”、“定名”四、为什么说,只用“道德”两个字说儒家还不够,一定要说“仁义道德”才足以表达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含义?第六周复习题一、五经、六经、七经二、孔子对于六经分别做了哪些工作?(删诗、叙书、订礼、正乐、赞易、作《春秋》)三、辨析下面的说法:(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分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总章一一〇)第七周复习题一、四书、思孟学派二、先秦诸子十家三、辨析下面的说法:孔子不是与诸子并列的先秦诸子之一;《论语》也不是诸子类的作品,而应当被归为六经的范围。

四、分析:(一)《论语》总章二七八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论语》总章一九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第八周复习题一、分析: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甲卷(2小时闭卷)(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号:999007030课序号:0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05-08级学生人数:101 印题份数:110 学号:姓名: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

本题 2 页,本页为第 1 页2 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3务必用A4纸打印教务处试题编号:参考答案中华文化课(哲学篇)甲卷(岁己丑冬)评分细则一、术语简释(每小题1分,共10分)1.三皇:天皇、地皇、人皇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孟子“四端”:仁、义、礼、智,或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或恭敬)之心、是非之心4.《大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或新)民,止于至善5.《老子》的主要观念:道、无、玄6.佛家“四谛”:苦、集、灭、道7.二程:程颢、程颐,或者:大程、小程,等等8.紫阳象山:朱熹、陆九渊9.横渠船山:张载、王夫之10.亭林东原:顾炎武、戴震二、简答题(只选两题做.....,每小题15分,共30分)1. 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答:第一,惟有仁者当为一统治者,因惟有仁者才可遵先王之道而可教化众民,正如“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8分)第二,而不仁者居高位,犯先天之道,其后果就是“播恶于众”,正如“上无道揆也。

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

复习题第一周一、简答:(一)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

史学,历史。

子部,诸子。

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论道;中国人所说的哲学。

讨论研讨,道理。

论道者:哲学家。

二、分析:张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厘定学堂章程折》:“无论何等学堂,均……俾:希望。

心术:心思。

壹:彻底。

纯粹端正。

瀹yuè:疏通。

智慧才识。

技艺能力。

务:追求。

期:盼望希望。

仰:旧时公文用语。

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

副:相称,配得起。

造就:培养。

流弊:滋生或沿袭而成的弊端。

张之洞生于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

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传统文化。

一方面反对、否定新文化新思想的政治伦理层面,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其技术艺能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表达。

今天依旧适用。

三、论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请据此谈谈大学对于人生之意义,以与你关于大学之理想。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与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与新民两层意思。

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

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圣外王”之道。

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丁元军老师)复习题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丁元军老师)复习题

复习题一、简答:(一)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

史学,历史。

子部,诸子。

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孔子作六经;孔子删诗、正礼、订乐、撰易、叙书、作春秋(三)七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孝经》(四)道术与方术;古代完备的理想的社会方术-与道术相对的实际社会(五)四科十哲;首科德行(颜子、冉牛、闵子、仲弓)、言语(子贡、宰予)、政事(子路、冉求)、末科文学(子游、子夏)(六)具体而微;最真实的东西最普遍(具体:全体)。

与德行科相关(七)为仁由己;去做仁义的事情完全取决于自己(孔子说给颜子的话)(八)得正而毙;曾子曰:“夫子之道,忠(尽己)恕(推己)而已矣。

”形容曾子死时是得到正道(九)思孟学派;思孟学派应该是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通称其中子思学派是儒家最正统的学派(十)孟子辟墨;孟子辟墨是指《孟子》—书中记载的孟子对朱及墨翟的批判论述,处今之世,不拒扬墨者,非孔子之徒也(十一)虚位与定名;“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虚位-从墨家看,儒家的道德是虚位的定名-从墨家看,儒家的礼乐是定名的虚位:指道与德,形式性的概念,空洞。

定名:有实在的涵的“仁义”。

儒学不论道,而是将道托付给了仁义。

(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一定属于哪一个人独属的,(建元四年)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文化策略,汉武帝采纳,在中央设国学,回归一元,一次回归而非创新。

(十三)清议与清谈;清议-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清谈-清议之后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十四)道统;道统(儒家的最高明的道理)(十五)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天理当然;天理---天理,当然(解释天理,祈使句,一种绝对(-天)命令(-天命))而已矣。

(让你去做人才会做的事情)(十七)宋五子;周敦颐(周濂溪)、邵雍(邵康节)、载(横渠)、程颢(程明道)、程颐(程伊川)(十八)濂洛关闽;理学四大学派:濂学:无极而太极,关学:太虚即气,洛学:体贴天理,性即理也,闽学:月印万川。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第一章智慧与信仰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天人关系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孔子是天人之学的开创者之一。

《老子》、《周易》等经典的种种讨论也都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

孔子把天看成是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界,天带有某种神圣性,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

在中国文化中,对天的敬畏和感恩一直延续下来,天坛的建筑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的实质是爱,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而人应该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孔子强调一个受教育者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独有的人生境界的学说。

孔子、老子、《周易》等开创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古代哲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一、孔子的天人之学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由他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一书中。

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

在孔子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

不研究《论语》,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内在的心境。

在孔子关于“天” 、“人”的学说中,有很多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普遍价值。

诚如美国当代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所说,他在孔子《论语》中发现的是“人类兄弟之情以及公共之美” 。

这就是在2 1 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受到整个国际社会重视的原因。

天:生命创造之源在孔子之前,商代和周代,天命论是流行的观念,也就是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孔子也受到这种天命论的影响。

但孔子在多数时候是将天看作是自然界。

孔子有一句有名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天是不会说话的,天以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作为它的言说。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奴隶主统治者—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2、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人文主义思潮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网课笔记

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网课笔记

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网课笔记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特色?的最主要含义就是中国几千年精神文明的承续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发现、再认同、再挖掘、再创造和再转换。

中国特色的文化必须要承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恢复文化自信的问题。

片面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她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固然是错误的,但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同样是错误的。

中国特色实际上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鲁迅就说过:越是民族性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东方文明,不只属于中国、属于东亚,也一定能从中国、东亚进入全球。

她的民族性、根源性很强,也正因为如此,她的世界性也很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1、重血缘2、重亲情3、重现实4、相对保守和封闭5、提倡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6、讲求含蓄第二章先秦诸己百家简介一、先秦诸己百家的起源第一个对手百家?实行分类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谈把?百家?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第一是阴阳家,他们认为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第二是儒家他们自诩为古代典籍、文化遗产的保存者和传播者,主张以德治国;第三是墨家,他们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善工艺,作战勇猛,致力于追求社会和平正义;第四是名家,他们的兴趣在于所谓的?名?与?实?之辩;第五是法家,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主张依法治国;第六是道家,他们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有六家与司马谈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二、先秦诸己百家形成的社会条件1、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最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

这种天子所有或称为?国有?的土地所有制,决定了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大宗服从小宗、全国服从周天子的宗法等级制,也决定了当时的学校教育不可能有?私网的形式,只可能以?官?的形式出现,于是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题第一周一、简答:(一)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

史学,历史。

子部,诸子。

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论道;中国人所说的哲学。

讨论研讨,道理。

论道者:哲学家。

二、分析: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之洞《厘定学堂章程折》:“无论何等学堂,均……俾:希望。

心术:心思。

壹:彻底。

纯粹端正。

瀹yuè:疏通。

智慧才识。

技艺能力。

务:追求。

期:盼望希望。

仰:旧时公文用语。

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

副:相称,配得起。

造就:培养。

流弊:滋生或沿袭而成的弊端。

之洞生于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

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传统文化。

一方面反对、否定新文化新思想的政治伦理层面,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其技术艺能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现。

今天依旧适用。

三、论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请据此谈谈大学对于人生之意义,以及你关于大学之理想。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

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

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

二是丰富心情感,一般来说现在的大学生都要远离家乡、父母、曾经的伙伴,大学的友情、爱情、师生情将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三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大学里能接触到更多的哲学课堂哲学大师,把握好这个机会开始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并且将这种反思持续下去,争取成为一个德性高的人。

其实不论是大学还是人生的什么阶段,都应当是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大学要学专业的深度,学科的广度,哲学的高度,战略的远见。

第三周一、简答:(一)孔子作六经;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

二、分析:(一)历史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有历史;哲学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无历史;经学地言之,孔子之后,中国无历史。

在孔子之前,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中国的哲学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哲学上,孔子之前没有历史;在经学的意义上,无论五经六级还是七经,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经可言。

(二)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说:“圣王采诗的事情停止了,《诗》也就没有了,《诗》没有了,《春秋》便出现了。

晋国的《乘》,楚国的《祷杌》,鲁国的《春秋》,是一样的。

所记载的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所用的笔法是一般史书的笔法。

孔子说:‘各国史书(褒贬善恶)的原则,我私下里取来(运用到《春秋》中去)了。

’”“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的变化,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尧舜尽管至善至美,他们究竟如何治理天下却是无从知晓的了。

即使夏商二代的典章制度,由于文献不足之故,也已无法详知。

唯有西周去今未远,文献足备,是今日君主效法的最好楷模。

所以孟子所谓“王者之迹”实际上是指他心目中周文王、武王、周公所确立的美好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从基本精神上来说即是“仁”,从政治措施上说则是“仁政”,这才是孟子所言的根本之处。

先秦儒家,从孔子到孟子,一直全力以赴地致力于通过对西周遗留的文化典籍的重新阐释来建构完整的社会价值系统,从而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孟子所关心的并不是采诗制度本身的有无,而是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是否还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诗亡”的真正意思是诗失去了往昔在政治、伦理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由于诗的功能与“仁政”直接相关,因而诗的功能的丧失就成为“仁政”毁坏的重要标志,这才是孟子痛心疾首的事情建构一套话语系统来干预社会现实。

“诗亡然后春秋作”主要是从功能角度来说的———《诗》曾是有效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儒家文本,随着时代的变化,《诗》的功能渐渐失去,于是儒家又选择了《春秋》作为继续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儒家话语系统。

传达同样一种价值观念以达到赏善罚恶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这就是《诗》与《春秋》最根本的相通之处。

“诗亡”与“《春秋》作”之论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涵,它既体现着春秋战国之际政治系统与文化系统由合而分的历史轨迹,又展示着儒家士人话语建构的乌托邦精神;既昭示了从孔子到孟子社会文化空间的变化,又彰显了儒家士人重新统一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第四周一、简答:(一)七经;六经和论语。

二、分析:(一)程子《外书》卷六,条七六:“人无权衡,则不能知轻重;圣人则不以权衡而知轻重矣。

圣人则是权衡也。

”权衡:法度;标准轻重:适当限度或分寸,事情的主次(二)六经是中国人的“旧约”,《论语》是中国人的“新约”。

六经是孔子手定。

孔子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六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圣经所在。

(三)孔子是《论语》的“作者”。

《论语》的著作权不是孔子,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但是是孔子赋予《论语》道理、原则、思想。

孔子不是文献的作者,他只是述而不作,他是《论语》的奠定者。

(四)圣、经、道“三位一体”。

圣指圣人,即孔子,经指七经,道指道理。

圣人是人格化的道理,圣人也是人,我们不应该神话、误解圣人。

七经是经典化、文献化的道理,是可观可读的。

圣、经、道的根本其实是一致的,就是要学习道理学习哲学。

如果圣人在世,就直接观察他的一言一行,看道理是如何再他身上体现的。

第六周一、简答:(一)道术与方术出自《庄子·天下》“道术将为天下裂”,指思想从一个整全完备的时代进入一个碎片化、不完美的时代。

这句话形象而深入地描绘出周代学术发展的轨迹。

对应了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化。

(二)先秦诸子十家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

指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法家、杂家、小说家。

名家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三)四科十哲;四科指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这也是经史子集划分的来源。

十哲指各科的代表人物,德行:颜子、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予(子我)、子贡。

政事:冉求(子有)、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

二、分析:(一)《庄子·天下》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当时中国读书人对六经普遍的认知,点明了六经的特点。

表达思想感情,记述政事,表述行为规,传递和谐的音律,阐明阴阳变化的奥秘,讲述名分的尊卑与序列。

(二)向曰:“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微言:含蓄而精微的言辞。

乖:不顺,不和谐。

孔子去世了,他的含义精深的言论消失了,他的七十二个弟子死了,儒学的精髓要义就偏离了。

这句话说明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经历的大跌荡,孔子去世后,从道术的时代转变到了方术的时代,七十子去世后,则进入了从经学到子学的过渡时代。

微言大义,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

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

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弘,弘大。

毅,刚强。

死而后已:竭尽所能从事,到死方才停止。

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是如此,要像一个士人,一个君子一样要求自己,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三、论述:(一)讨论“中国哲学史起点”这一问题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哲学史起点”之问题一经解决,中国哲学史第一大段落就业已完成?这里的起点是标准、权衡的意思。

程子曰:“人无权衡,则不能知轻重;圣人则不以权衡而知轻重矣。

圣人则是权衡也。

”论道、学习哲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尺度、权衡,不可用极端的思想为起点。

这里把孔子当作“尺”、“规矩”,以儒家为尺度。

孔子自称对古代文明“述而不作”,其实他的学派是对古代文明的重新诠释,取古代文明的精华,创立一个文明传统。

另外,尧舜尽管至善至美,他们究竟如何治理天下却是无从知晓的了。

即使夏商二代的典章制度,由于文献不足之,也已无法详知。

唯有西周去今未远,文献足备,是今日君主效法的最好楷模。

而孔子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西周遗留的文化典籍的重新阐释来建构完整的社会价值系统,从而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

(道家则强调人心自然自动的秉性。

按照儒家的理论,理想的人生包括对宇宙的高度认识,同时又是处在三纲五常的围之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史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的尺度还是其核心成分。

中国哲学史的起点无非就是从孔子开始,孔子作为一个圣人,一个衡量,他把中国在他之前的哲学集以大成,在他这里达到一个绝对的中国哲学的鼎盛,这也就是所说的“道术”阶段,从孔子的“道术”阶段开始,儒家思想开始慢慢分流瓦解,形成“方术”的时期,但后来的儒者无一不是在向孔子的那个起点,那个哲学最高端的时期看齐,所以,一旦中国哲学史的起点明确,那就完成了一半。

(二)“孔子与七经”的阶段(庄子称为“道术”阶段),与(诸子阶段)(庄子称为“方术”阶段),有着怎样不同的精神文化特征?这意味着什么?庄子认为整个人类思想史可以分为两类:古典和现代。

道术的时代指古代理想、完备、整全的时代,而方术是一种现代学问,是道术下坠后一个碎片化、不完美、不如意的时代或学问状态,具有现实性。

方术是术数和方技的统称。

术数是研究“天道”的学问,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相术等;方技则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包括医药、房中、炼丹等。

方术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古指关于治道的方法。

《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成玄英疏:“方,道也。

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

”(疏:分条说明的文字:上~。

轩:~辕,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的名号。

颛顼〔xū zhuān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迄今为止qì:到,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