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三篇这是一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学习课文第1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2.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保护三个小病员过草地。
)3.把刻画老班长外貌的句子画出来。
读后说一说从老班长的外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
)4、你感觉老班长怎样?(饱经风霜,和蔼可亲)5.齐读课文第1段。
小结段意:写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老班长接受了保护三个小病员的任务。
学习第2段。
默读这一段。
思考:这一段写了老班长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怎样?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这一段先讲了老班长钓鱼、在讲老班长自己从来不吃鱼,最后讲老班长鼓励病号喝鱼汤。
从“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不合拢眼”,可以看出老班长担心着我们的身体,心情沉重,这反映了老班长高度的责任感,他担心病号走不出草地,完不成党交给的任务。
其他如:“总能”“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老班长看看我们吃完沉重极了”都能说明老班长的精神感人至深。
小结第2段段意:写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
学习课文第3段。
读第三段,思考:这段讲老班长怎样了,为什么会这样?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老班长牺牲了,这实际上是他一天又一天的劳累、忍饥挨饿的必然结果,在他生命垂危时,仍然不肯喝鱼汤,而在他倒下去之前,“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在他临牺牲的时候还说“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这是多么感人的精神。
《金色的鱼钩》 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金色的鱼钩》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这个感人的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体会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4、练习运用快速阅读法,简要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课题,提出质疑。
师: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师:为什么这么读?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
谁还读?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啊?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你还想了解什么?预设: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围绕鱼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看一看谁最先找到答案?(生默读课文,找答案)师:通过这次的阅读,你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预设:生:故事发生在长征时期,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同学们都有预习的习惯,那么你还了解到了故事的哪些资料?预设:出示时代背景师出示课件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师: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依据勾画的词,小组合作学习,看一看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并用小标题把每部分的内容归纳出来。
《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设计

《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设计《金色的鱼钩》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理解】本单元的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教材选编了5篇课文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英雄的事迹。
本篇文章是第二篇课文,以叙事为主,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1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3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和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应把其作为重点。
同时本篇课文较长,应该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是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情简介】在学习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再见了,亲人》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英雄?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只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
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教学重难点】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1、“金色”是什么意思?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1、浏览课文,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2、从课文中画出老班长外表的句子,从老板长的外貌特征你明白什么?3、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行动: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精选6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精选6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记叙红军长征故事的文章,大家还记得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中的一次辉煌的壮举。
长征途中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文章中的老班长,也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些前辈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成为合格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鱼钩?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
3、简介时代背景: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感人的故事。
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了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十一个省,越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击溃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本文记叙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1、自读⑴默读课文:①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⑴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⑴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三、简要复述课文1、感情朗读课文。
2、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⑴复述应该注意的问题:①条理要清楚,讲清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②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说出来,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注意用口语讲述。
⑴可以怎样开头?3、小组内练习复述。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通用12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通用12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金色的鱼钩》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承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荣耀牺牲的感人故事。
文章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展细致入微的描写,提醒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全文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开展顺序表达,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的通过理清文章构造,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组织材料有重点、层次明晰有条理、刻画人物有方法”,从而学会布局谋篇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学习《长征》,我们理解了红军在举世出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
今天,我们学习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
〔板书26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____回忆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途中。
二、检测预习昨天晚上老师要求大家预习这篇课文,我知道,在我没有要求预习之前,已经有好多同学读过此文,都有哪些同学不止一次读过这篇文章?既然你们这么喜欢这个故事,昨天晚上又做了认真的预习,如今老师就来理解一下你对课文掌握的情况。
1、字词略2、内容昨天晚上预习时,你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读的课文?〔朗读、快速默读〕这么长的阅读课文,我们就应该采取快速默读的方法。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大家读过课文,知道文章是写人的,是赞美老班长的,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目?课文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直接描写了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辉。
”〔幻灯〕怎么理解?〔板书:舍己为人〕回忆一下课文,你能说说老班长带着三个小战士在草地上走了大概多少天吗?故事里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某些句子还是做了交待,细心的同学可以看出来。
〔从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及“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引导。
〕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仅仅抓住重点组织材料,条理明晰,是远远不能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这篇课文非常吸引读者,在没有要求预习前,你就不止一次地读过,原因在哪里?〔故事性强,感动人〕是啊,课文就像在给我们讲故事,娓娓道来,生动感人。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7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7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掌握“喜出望外”、“回味”、“严峻”、“收敛”、“奄奄一息”、“瞻仰”、“闪烁”的本意,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题意及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学习课文第1段,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二)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前边我们学习了《长征》一诗,了解了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
今天,我们学习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
这是一篇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
在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1、什么叫“青稞”(kē)?(大麦的一种,粒大皮薄,主要产在西藏、青海等地。
)2、“作料”的“作”读第几声?什么叫“作料”?(“作”是多音字,作料的“作”读第二声。
“作料”就是烧菜时用的油、盐、酱、醋等调味品。
)3、“回味”是什么意思?(“回味”是指在回忆中体会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事物。
课文中老班长这样说,是为了消除“我”的怀疑,使病员安心地喝鱼汤。
)4、“弥(mí)漫”两字怎么讲?“夜色弥漫”是什么意思?(“弥漫”是充满的意思,“夜色弥漫”就是到处充满夜的景色。
)5、什么叫“严峻”?(“严峻”就是严厉、严格的意思。
)6、“敛”(liǎn)字要注意读音和字形。
“敛”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收敛”是什么意思?(“敛”是收拢的意思。
课文中的“收敛”指老班长的笑容收起来了,消失了。
)7、“掣”(chè)字怎么讲?(“掣”是拽、拉的意思。
)8、什么叫“奄奄一息”?(“奄奄一息”是呼吸微弱,快断气了的意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优秀8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优秀8篇)《金色的鱼钩》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感受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等重点语句,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等重点语句,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解说,表现出自己内心对老班长的敬爱。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金色的鱼钩》一课,这篇文章很长,我们该怎么来学好它呢?提示采用速读的方法,就是对于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对于容易的部分,浏览一下即可。
二、初读感知:1、请学生速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同时找出哪些地方描写了这枚鱼钩。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2、师:就是这么一枚缝衣针弯成的鱼钩,就是这么一枚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会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鱼钩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基本完整即可,不做强求。
(在长征过草地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3、师:所以这金色的鱼钩仅仅是指鱼钩吗?还指什么?生:还指老班长、老班长的精神》。
请生齐读课题4、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呀?请同学们找出对这位可敬的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请同学们读这段话。
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生答。
师:他为什么仅仅三十多岁就显得如此苍老?你从这背后想到了什么?生答。
师:是呀!他的背有点儿驼,这是他为战士们任劳任怨的见证;他高高的颧骨,这是他为战士们艰辛付出的见证;他满脸的皱纹、斑白的两鬓,这是他为战士们尽心竭力的见证,但他唯独没有想到自己。
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我们内心的感受。
5、师:就是这位可敬的老班长,他为“我们”做了许多许多。
《金色的鱼钩》教学优质教案5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优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金色的鱼钩》一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一位炊事班长为了保护几个生病的小战士,用一根鱼钩钓鱼,用鱼滋养战士们,自己却牺牲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内容分析、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会红军战士为理想、信仰而奋斗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征图片,引入红军长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生字词的认读。
3. 课文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4.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鱼钩的意义。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红军战士,面对困难如何保持信念。
7.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讲解写作技巧。
8.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金色的鱼钩》2. 生字词:滋养、信念、英勇、牺牲等。
3. 课文结构:背景介绍、故事情节、主题探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红军战士”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身感悟,发挥想象,完成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精神。
组织学生参加关于长征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PPT出示6、7、8自然段)为什么这个段落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你能用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阅读20、21、2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从笑着说——收敛了笑容——露出一丝笑意,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当他看到我们吃完,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又是一忧一喜,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
4.这鱼汤,他自己有没有喝过一口?我们来看看,老班长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PPT出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结: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用心感悟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3个小战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3)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复述板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尽职尽责)
一起读最后一段。我听出来了,老班长的牺牲让你们很难过,很伤心。但是,活着的人只是难过行吗?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点拨:化悲痛为力量
3.这句话又让大家产生了疑问(PPT出示:“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1)是什么原因,老班长的笑容收敛了?你说。他在担心什么?仅仅是担心他们不喝吗?是啊,还担心他们没有体力支撑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刻啊,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刚上课时,有同学对题目提出了疑问,现在可以解决了吗?你说,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意这几点要求(PPT出示)
1、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词语手册来理解;
2、给文章标上自然段;
3、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借助下面的提示完成。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是的,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用眼用心,重点赏析
(2)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点拨:可想而知,在长征途中他必定是饱经风霜,多么平凡朴素的一位红军战士啊!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再看看还有哪些语句也是描写他的外貌的?请展示你找到的句子。你看到的老班长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PPT展示)
(1)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请你给大家解释解释。
教学准备
视频 课件 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备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视频展示《过草地》,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
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PPT出示——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可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让我们一起来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千斤重”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千斤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PPT出示第28自然段)
是的,这鱼钩是一种深深地怀念啊!对,这鱼钩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这鱼钩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
五、板书设计
4.*金色的鱼钩
老
班
长
尽职尽责
舍己为人
鱼钩金色的
忠于革命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PPT出示)
点拨: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那你们能不能说说我为什么要把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课 题
4*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习快速阅读,认识生字,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一)用眼观察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我们敏锐的眼睛去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很多同学都已经有了收获,来,把你们的收获读给大家听。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大家读一读,发现了什么?是啊,一个快四十的人怎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呢?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
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的鱼钩)
3、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故事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
二、整体感知,把握要点
下面,让我们去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请大家用速读的方法去熟悉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容易的部分,浏览一下即可。读的时候,注
(2)是的,饥饿正一步步的向他们逼近!如果找不到食物,大家将有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大草原。(PPT出示)
(3)如果再找不到食物,他们也将长眠于此,你说,老班长还能睡得着吗?他们能甘心放弃吗?多少人在等着他们走出草地?
(4)正当老班长为找不到吃的而忧虑时他发现了什么而变得喜出望外?他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这一忧一喜之间,你看出来这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啊!(板书: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