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饲养饲料营养技术知识

合集下载

石斑鱼要怎么养?石斑鱼的养殖技术

石斑鱼要怎么养?石斑鱼的养殖技术

石斑鱼要怎么养?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石斑鱼有“海鸡肉”之称,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食用鱼。

石斑鱼的肉质非常鲜嫩,味道很鲜美,营养十分丰富。

石斑鱼肉里的蛋白质含量比别的鱼类高,而且还含有无机盐、铁、钙、维生素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很受人们的喜爱。

石斑鱼常常被用来做高档宴席的必备佳肴,也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的四大名鱼之一。

随着人们对石斑鱼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吸引了很多养殖户进行养殖。

那么石斑鱼要怎么养呢?接下去跟着本人一起来看看。

一、养殖条件网箱养殖石斑鱼除了需要选择水质良好、天然饵料丰富的水域外,还需要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应着重考虑水流、水深、底质、网箱离岸距离、风浪、风向及交通条件等。

水质清新,海水盐度相对较稳定,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水流畅通但风浪不大,最好在西北方位有高地作屏障,箱内流速在0.3米-0.5米/秒;养殖区水位在大潮线下水深5米以上,使网底不与海底相触,底质最好为砂质底;选择未污染或污染较轻、自净能力较强海区养殖;海陆交通应方便,便于苗种和饲料及产品的运输。

二、苗种来源每年的6月-10月间,在河口有大量鱼苗,这是石斑鱼鱼苗的主要来源。

目前石斑鱼人工繁殖的技术尚未稳定,国内主要有龙胆石斑、青石斑鱼等获得育苗成功,但数量小且不稳定,台湾石斑鱼育苗技术较成熟。

三、苗种放养1.选苗:购进石斑鱼苗种时体型最好大小一致,因为石斑鱼是兼具残食性和领域性的鱼类。

要求鱼体完整、体色鲜艳、无外伤、摄食情况良好,鱼苗的胸鳍及背鳍完全张开,健康有活力。

2.消毒:鱼种在放养前应进行鱼体消毒,消毒鱼种在苗种到达场地4小时后方可进行。

3.放养:通常用活水将鱼种放入预先装配好的网箱放养地点,再将鱼种按预先定好的放养计划,直接放鱼入网。

放入箱网的鱼种必须是体格健壮、规格均匀的优良鱼种。

四、养殖密度石斑鱼在养殖期间,可进行分级饲养管理,所以鱼苗的放养密度可提高,放养密度一般每立方米水体3公斤-3公斤苗种,即3米X3米X3米的网箱放养100千克苗种(2厘米-3厘米长的苗种2000尾),若体长超过20厘米,只需最后一次进行分养,3米X3米X3米的网箱放养300尾-500尾即可。

通用石斑鱼饲料配方

通用石斑鱼饲料配方

通用石斑鱼饲料配方1. 引言石斑鱼是一种重要的高价值经济鱼类,其养殖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为了确保石斑鱼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提高养殖效益,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通用的石斑鱼饲料配方,详细说明各种原料的选取和配比,以及对饲料的处理和喂养方法。

2. 饲料原料2.1 主要原料•鱼粉:鱼粉是石斑鱼饲料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优质的鱼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可以提供石斑鱼所需的营养。

•豆粕:豆粕是一种常用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

适量添加豆粕可以提高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影响饲料的消化率。

•玉米粉:玉米粉是一种常用的能量来源,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适量添加玉米粉可以提高饲料的能量含量,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饲料过于粘稠,影响石斑鱼的摄食。

•麦粉:麦粉是一种常用的能量来源,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适量添加麦粉可以提高饲料的能量含量,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饲料过于粘稠,影响石斑鱼的摄食。

2.2 辅助原料•鱼油:鱼油是一种重要的脂肪来源,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

适量添加鱼油可以提高饲料的脂肪含量,增加石斑鱼对饲料的摄食欲望。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石斑鱼所需的微量营养物质。

适量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满足石斑鱼的营养需求,促进其生长和健康发育。

3. 配方比例根据石斑鱼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我们可以制定不同阶段的饲料配方。

以下是一种通用的石斑鱼饲料配方:配料比例(%)鱼粉30豆粕20玉米粉25麦粉15鱼油 5配料比例(%)维生素 2矿物质 34. 饲料处理4.1 原料研磨将所有原料按照配方比例称量,然后进行研磨。

研磨的目的是将原料破碎成适当的颗粒大小,提高饲料的可溶性和可消化性。

4.2 原料混合将研磨后的原料进行充分混合。

混合的目的是使各种原料均匀分布,确保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均衡供给。

4.3 饲料制粒将混合后的原料进行制粒。

制粒的目的是使饲料成为均匀的颗粒状,便于储存和喂养。

石斑鱼养殖

石斑鱼养殖

石斑鱼养殖1. 简介石斑鱼,又称为石斑仔、石甲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用鱼类,被广泛养殖和深受消费者喜爱。

石斑鱼养殖是一项具有很大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养殖业务。

本文将介绍石斑鱼的养殖方法、养殖环境要求以及石斑鱼的疾病防治等相关知识。

2. 养殖方法2.1 水质要求石斑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需要水质清澈、富含氧气和充足的食物。

水温要适宜,一般在28°C左右。

同时,水体的pH值应在7.8-8.8之间,硬度要保持在100mg/L以上,碱度维持在5-10dH。

2.2 养殖池建设石斑鱼适合在温暖的海水环境中生长,因此对于养殖池的建设,需要选择坚固耐用、防漏的池塘或人工渔场。

池塘或渔场的大小应根据养殖规模合理确定,同时需要有良好的水循环系统,保持水体的流动和通气。

2.3 种苗选取种苗的选取是石斑鱼养殖的重要一环。

可选择符合规格的石斑鱼种苗,一般应选择健康、体色鲜艳、活力强的种苗。

购买种苗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有疾病或损伤的迹象,以保证种苗的质量和养殖效果。

2.4 饲料投喂石斑鱼的饲料主要以鱼类饵料为主,可在市场上购买到适合石斑鱼的饵料。

饵料的投喂量应根据鱼的生长状态和水温进行调整。

一般每天投喂2-3次,每次投喂的数量应使鱼随食随吃,避免过剩造成浪费和污染。

3. 养殖环境要求3.1 温度石斑鱼对水温的要求较高,适合生长的水温一般在28°C左右。

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对石斑鱼的生长和养殖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3.2 光照石斑鱼对光照的需求较高,需要充足的自然光照。

为了保证光照的均匀性,养殖池应选择采光良好的地方,避免阴暗和过度紫外线照射。

3.3 水质石斑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水质清澈、富含氧气和充足的食物。

水质需要经常监测,必要时进行调整,保持水质的稳定性。

4. 疾病防治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如细菌感染、寄生虫等。

以下是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细菌感染:可通过增加水质循环和通风,定期清洁养殖设备和池塘,加强消毒等方法来防治。

石斑鱼苗开口后各阶段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

石斑鱼苗开口后各阶段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

石斑鱼苗开口后各阶段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广· 告石斑鱼苗开口后的饵料转换可分为四个阶段:孵化后鱼苗体细长,游泳能力弱。

水温在29℃孵化后40小时左右开口,72小时后卵黄囊已吸收殆尽,此时如果无法摄食到食物,仔鱼就会因饥饿而死亡。

刚孵化的仔鱼大多聚集在鱼池中上层,且喜欢沿池壁觅食。

随着鱼苗的发育必须改变投喂不同的饵料生物。

根据从卵黄囊期仔鱼到幼鱼的发育过程,饵料的转换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卵黄囊仔鱼到仔鱼后期。

这一时期,鱼苗由内源性营养逐渐转换为外源性营养。

一般在孵化后的2~5天,属内源性营养与外源性营养共存阶段。

此时投喂的外源性食物:小型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小型轮虫、牡蛎受精卵和幼体,及池塘中培育的藻类等和干性饵料如螺旋藻粉、虾片与发酵鱼粉等。

这阶段螺旋藻粉、虾片等配合饵料一般要用200~250目的筛绢网过滤后才能投喂。

一般第一天用250目筛绢网过滤,后两天用200目筛绢网过滤后投喂。

1~2次/天,0.3~0.5ppm/次。

第二阶段:仔鱼后期到发翅期前,一般在第一阶段养至孵化后7~10日。

生物饵料有藻类、轮虫及桡足类幼体。

此阶段的生物饵料一般需经过120目的筛绢网过滤后投喂。

第三阶段:发翅后至收翅前,此时鱼苗有延长的一条背鳍棘与左右各一条的腹鳍棘,形如风筝状,俗称发翅仔。

这一时期的摄食由小型浮游动物向大型浮游动物转换,主要饵料有大轮虫、桡足类的幼体,约饲养5~7日后,鱼苗背鳍及左右腹鳍开始延长出长棘,且随时间增加而背鳍、左右腹鳍更加延长,形状类似飞鱼。

此时水质控制相当重要,应尽量促持水质稳定,水色以保持淡绿色为佳,透明度60~80公分。

本阶段末期可投喂挠足类成体,卤虫幼体等,约经15日腹鳍长棘收起,25日左右背棘长棘收起,称为“收翅”。

仔鱼开始摄食至变态成稚鱼这个阶段,每天投喂2次人工配合饵料(时间为5:30、15:30),饵料要经筛绢网过滤后投喂;上午8时投喂1次活饵(轮虫或桡足类或丰年虫幼体),活饵要经过清洗消毒后才能投喂。

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淡水石斑鱼属于鲈形目鲈科,是一种高价值的经济鱼类。

其肉质鲜美,富含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由于野生淡水石斑鱼资源日益减少,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目前供应市场的主要来源。

本文将介绍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包括鱼类品种选择、池塘建设、饲料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

一、淡水石斑鱼品种选择淡水石斑鱼的品种较多,常见的有龙虎斑、绿斑、金线斑、紫斑等,其中以龙虎斑最为常见,也是最常见的经济鱼类。

选择品种时,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规模进行选择。

二、池塘建设淡水石斑鱼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0-30℃之间,水质PH值在6.5-8.0之间。

在池塘建设时,应该选取坡度较小、土质细腻,水源充足、清洁的场地。

池塘大小根据养殖规模来决定,但一般池塘水深应该不少于1.5米。

在水域准备好之后,首先要进行水池消毒。

消毒方法可以选择密闭浸泡、直接喷洒等方式。

此外,在池塘建设时,应该根据需要构建良好的水流系统,通过喷头、水泵等装置,稳定水体。

维护一定的水流水质,增加溶氧量。

三、饲料管理饲料管理是淡水石斑鱼养殖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应该根据鱼的生长阶段、鱼体规模,来合理选择饲料。

一般情况下,幼鱼期使用颗粒饲料,接着渐进使用颗粒饲料、粉末饲料和鲜鱼盘菜。

在饲料管理方面,应该根据鱼的食欲来决定饲喂量,每次饲喂量应该掌握在鱼体重量的1%-3%,而且每天饲喂次数控制在2-3次。

四、疾病防治淡水石斑鱼容易感染一些常见疾病,如白点病、尾腐病、头部腫瘤病等。

应该加强疾病防治,以预防在饲养过程中出现疾病。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

同时,在日常养护中,应该注重池塘卫生,定期清理杂物,更换水质,及时处理死鱼,并增加饲料营养成分,保证鱼类的快速成长。

综上所述,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需要综合多个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运作。

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技术,才能保证淡水石斑鱼的健康成长,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石斑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石斑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石斑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石斑鱼是一种受到消费者广泛喜爱的高端海鲜,其养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追捧。

本文将介绍石斑鱼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养殖场地的选择、养殖技术要点、水质管理、饲料配制和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投资者了解石斑鱼养殖的基本要领,从而提高运营效益。

正文:一、养殖场地的选择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应优先考虑海滨附近的适宜地区,以便利水域供给和排放。

同时,要确保场地周围环境卫生良好,无废水和污染源的存在。

此外,要注意场地的气候条件,合理控制气温和光照,为石斑鱼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养殖技术要点1. 温度控制:石斑鱼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为20℃-28℃,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对鱼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要根据季节变化合理调节水温,保持恒定的水温是保证石斑鱼健康生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2. 饲料供应:选择优质的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针对石斑鱼的食性特点进行合理配方,定期投喂,并注意数量控制,以免过度喂食导致浪费和污染。

3. 水质管理:石斑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应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合理处理池塘底泥,避免造成水质污染。

另外,要定期更换一部分水源,保证水质新鲜。

4. 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可以避免鱼群间的竞争与厮杀,同时也有利于水质的通畅和调节。

最适宜的养殖密度可根据养殖设备和场地面积来确定。

5. 疾病防控:加强疾病防控工作是石斑鱼养殖的重点之一。

定期检查鱼群的身体状况,将发现任何异常迹象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

注重饲养环境的卫生和消毒工作,提高鱼群的抗病能力。

三、经济效益石斑鱼成熟后的售价较高,故石斑鱼养殖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根据市场行情和投资情况,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和投入,控制风险,并结合科学经营管理,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达到最优状态。

结论:石斑鱼养殖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选择性养殖项目,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方法和细致入微的管理控制来保障经济效益。

同时,石斑鱼养殖者还需要了解饲养过程中的有关法律法规,确保养殖项目符合相关规定,经营合法合规。

石斑鱼饲养饲料营养技术知识

石斑鱼饲养饲料营养技术知识

石斑鱼营养与饲料研究海洋与渔业信息石斑鱼种类较多,全世界约10 0多种,属暖水性中下层的肉食性鱼类,栖息于潮流缓慢、透明度不大的岩礁和珊瑚丛海区,为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国内石斑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海南五省区的沿海。

目前,石斑鱼营养需求的研究较多,但配合饲料的开发利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养殖石斑鱼主要是投喂冰鲜小杂鱼,也有个别饲料厂在尝试石斑鱼饲料的生产和推广,但基本上并不能在整个养殖过程全部使用配合饲料,这与养殖观念有关,更重要的是配合饲料本身存在着营养的全面性、诱食性、促生长及抗病防病能力等问题。

本文综述了现有石斑鱼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资料,希望能为解决目前海水养殖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问题,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及其对海水养殖区域环境污染,促进海水养殖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石斑鱼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的研究在鱼类营养学和人工配合饲料设计上有着重要意义。

张本等分析了花点石斑鱼 E. maculat us 、青石斑鱼(E.awoara)、鮭点石斑鱼 E.fari o 、蜂巢石斑鱼 E.merra 、黑边石斑鱼E.fascia tus 和巨石斑鱼 E.tauvina 的肌肉中氨基酸组成。

石斑鱼氨基酸总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

氨基酸组成与种间和分布海域间的差异不大,但存在月际及随体长的增长而变化的现象。

天然与养殖石斑鱼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差异。

石斑鱼必需氨基酸含量间的比值相对稳定,综合得出了石斑鱼的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并将此组成模式作为石斑鱼配合饲料氨基酸平衡的依据,应用于其所配制的配合饲料,进行E. maculatus的喂养实验,初步显示了一定的效果。

陈学豪等报道了养殖的赤点石斑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733.5mg/g,必需氨基酸总量为404.1mg/g,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26.4mg/g,均低于野生鱼。

2蛋白质和氨基酸需求庄建隆和刘擎华报道了投喂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制成的6组不同蛋白质的饲料,体重1 .5g的E. salmonides以蛋白质含量最高(5 4.0 6 %)组饲料的生长速度及饲料效率最好。

光唇石斑鱼养殖技术和环境

光唇石斑鱼养殖技术和环境

光唇石斑鱼养殖技术和环境
养殖技术:
1、清塘消毒:光唇石斑鱼放苗前要清塘消毒,具体做法是将鱼塘中的水排干放置三周,放养前半个月往池塘内注水约15厘米深,然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消毒,最后排干池水重新注入新水。

2、种苗放养:光唇石斑鱼每亩放苗不超过20000尾,鱼苗下塘后隔5~6小时投喂一次豆浆,每天2次,鱼苗下塘10天内每天每亩投喂1.5~2公斤豆浆,10天后可根据情况酌情增减投喂量。

3、饲料投喂:光唇石斑鱼饲料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浮性饲料最好,粗蛋白含量30~32%,粒径1~2毫米,并根据光唇石斑鱼规格调整饲料的粒径和粗蛋白含量,有条件还可投喂些植物性饲料。

光唇石斑鱼饲料投喂要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原则,投喂量为鱼体重3~8%,每天3次,夏季可投喂新鲜干净的芜萍,每次每亩不超过3千克,每周投喂1~2次。

4、水质调控:光唇石斑鱼快速生长离不开优质的水质,其一是定时打开增氧以保证水体溶氧量,其二是定期给鱼塘注入新水或换水以保证水质,其三是定期给鱼塘消毒以预防发生病害。

养殖环境:
1、鱼塘:光唇石斑鱼养殖池塘附近要有干净的水源,湖水、河水、井水等均可,池深2.5~3米,水深2.0~2.5米,进、排水口要设置防逃网,周边还要种上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

2、水质:光唇石斑鱼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其一是要定期换水,最好是有不间断的活水;其二是要定时增氧,高温、闷热天气全天都要开增氧机;其三是要定期消毒,以免受到病虫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斑鱼营养与饲料研究海洋与渔业信息石斑鱼种类较多,全世界约100多种,属暖水性中下层的肉食性鱼类,栖息于潮流缓慢、透明度不大的岩礁和珊瑚丛海区,为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国内石斑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海南五省区的沿海。

目前,石斑鱼营养需求的研究较多,但配合饲料的开发利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养殖石斑鱼主要是投喂冰鲜小杂鱼,也有个别饲料厂在尝试石斑鱼饲料的生产和推广,但基本上并不能在整个养殖过程全部使用配合饲料,这与养殖观念有关,更重要的是配合饲料本身存在着营养的全面性、诱食性、促生长及抗病防病能力等问题。

本文综述了现有石斑鱼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资料,希望能为解决目前海水养殖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问题,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及其对海水养殖区域环境污染,促进海水养殖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石斑鱼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的研究在鱼类营养学和人工配合饲料设计上有着重要意义。

张本等分析了花点石斑鱼E.maculatus、青石斑鱼(E.awoara)、鲑点石斑鱼E.fario、蜂巢石斑鱼E.merra、黑边石斑鱼E.fasciatus和巨石斑鱼E.tauvina的肌肉中氨基酸组成。

石斑鱼氨基酸总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

氨基酸组成与种间和分布海域间的差异不大,但存在月际及随体长的增长而变化的现象。

天然与养殖石斑鱼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差异。

石斑鱼必需氨基酸含量间的比值相对稳定,综合得出了石斑鱼的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并将此组成模式作为石斑鱼配合饲料氨基酸平衡的依据,应用于其所配制的配合饲料,进行E.maculatus的喂养实验,初步显示了一定的效果。

陈学豪等报道了养殖的赤点石斑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733.5mg/g,必需氨基酸总量为404.1mg/g,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26.4mg/g,均低于野生鱼。

2蛋白质和氨基酸需求庄建隆和刘擎华报道了投喂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制成的6组不同蛋白质的饲料,体重1.5g的E.salmonides以蛋白质含量最高(54.06%)组饲料的生长速度及饲料效率最好。

虽然各组饲料间的生长率差异并不明显,但蛋白质含量过低或投喂量不足时,会引起互相残杀,从而导致存活率下降。

网箱养殖的E.salmonides,其蛋白质最适需求量为40%~50%。

陈学豪等探讨了投喂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配合饲料对赤点石斑鱼生长的影响,得出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9.52%时增重率、体长增长、蛋白质效率和饲料转化率等均最佳,实验鱼的肌肉营养成分接近野生鱼。

经回归方程分析,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为48.37%~49.24%。

Chen&Tsai的研究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最适生长的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7.8%,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下降鱼的成活率不受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投喂含42%蛋白质饲料的鱼体含脂量最低。

胡家财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52.55%时青石斑鱼的相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均为最佳,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为50.91%~54.78%。

Shiau&Lan等进行了E.malabaricus稚鱼的最适蛋白研究,结果发现,蛋白质含量从0~48%,鱼体增重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而增大,饲料效率随着蛋白质水平增加而提高,投喂56%蛋白质饲料的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最高,水分最低。

Luoetal.根据体重折线估计模型,得出石斑鱼最适生长的蛋白质水平为50.2%。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在浮式海水网箱的实验,饲料中的适宜蛋白含量为48%。

Chen提出,石斑鱼对蛋氨酸的适宜需求量为9.7g/kg饲料(25.6g/kg蛋白质),石斑鱼血浆中蛋氨酸含量随着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蛋氨酸含量达到10.6g/kg饲料后呈下降趋势。

能满足鱼类氨基酸需求并获得最佳生长的最少蛋白质含量即为蛋白质需要量。

不同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有所不同,对同一种鱼类,由于环境条件、鱼体大小、养殖方法、饲料配方、实验原料等的差异,不同研究者所得出结果也略有差异。

一般肉食性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杂食性和草食性鱼类高。

根据上述的研究,基本可以得出结论,石斑鱼配合饲料的适宜蛋白含量为45%-50%。

氨基酸的研究资料较少,目前,只得出蛋氨酸的需求量为9.0g/kg饲料。

3蛋白能量比Shiau&Lan进行了E.malabaricus稚鱼的最适蛋白质能量比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当饲料的能量水平维持在340~375cal/100g饲料时,石斑鱼稚鱼的饲料蛋白质水平可以从50%降至44%。

能量摄入是一个基本的营养需求,设计鱼饲料配方时,应该优先考虑的是饲料能量。

然而由于蛋白饲料价格比其它能量饲料高,实际上饲料蛋白质含量经常被优先考虑。

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应该保持平衡,饲料能量不足或过高都会降低鱼的生长。

在足够能量水平下,饲料中蛋白质将用于生长。

4脂肪需求马平用含蛋白55%-60%的市售鰤鱼用粉末配合饲料(粗蛋白>52%,粗脂肪>3%)与冷冻南极磷虾配制(加1%粘合剂)而成的饲料中再分别添加精制鳕鱼肝油,添加比例为0%、5%、10%和15%,投喂赤点石斑鱼幼鱼进行内脏脂肪蓄积的实验认为不添加鳕鱼肝油生长较快,且幼鱼肝脏脂肪量无明显增加。

添加鳕鱼肝油都出现脂肪大量蓄积,添加量为10%和15%实验组的部分鱼肝脏出现脂肪肝。

周立红等报道了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脂肪适宜含量为9.87%,陈学豪等认为在青石斑鱼配合饲料中提高脂肪含量能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Lin&Shiau测定初重为4.43g的E.malabaricus对脂肪的需求量以及脂肪含量对石斑鱼的免疫效应。

结果表明脂肪含量4-12%获得较高的增重(p<0.05)、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通过回归方程分析得出石斑鱼对脂肪的最适需求量约为8.7%。

根据石斑鱼配合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可以适当调节脂肪含量,一般要求脂肪含量在10%左右。

5糖的利用Shiau&Lin报道了E.malabaricus对葡萄糖和淀粉的利用。

在以鱼粉为蛋白源的饲料中添加14.3%的葡萄糖或玉M淀粉,平均体重为4.95g的石斑鱼在23℃的水温下,投喂淀粉的生长和饲料系数都优于葡萄糖,并且肝脏中己糖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明显高于投喂葡萄糖;但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却是投喂葡萄糖的高。

结果认为石斑鱼对玉M淀粉作为糖原的利用率要比葡萄糖高。

6维生素需求在E.tauvina饲料中添加L-ascorbyl2-phosphate-Mg的量分别为0,30,60和100mg/kg干饲料的实验中,发现没有添加的实验组饲料利用效率、生长和成活率明显偏低。

维生素C缺乏时,出现厌食、鼻短、鳃盖和鳃均溃烂,眼和鳍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骨头畸形,脊柱前突或侧突。

石斑鱼获得正常生长的最小维生素C需要量为30mg/kg干饲料。

就生长而言,Lin&Shiau认为E.malabaricus的适宜需求量为45.3mgAA/kg饲料。

Mohamedetal.配制了8种半精制饲料,分别含210、476、914、1774、3764、7063、14342和29193IU维生素A(视黄基乙酸盐)每kg饲料,对鱼体初重5.84g/尾的巨石斑鱼E.tauvina进行养殖实验。

投喂基础饲料(210IU维生素A/kg饲料)的石斑鱼出现体表出血、各鳍基部和尾柄糜烂,但在投喂添加维生素A饲料的各组鱼中均没有这些症状。

投喂3764IU维生素A/kg饲料的鱼体增重、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均高于其它组,且饲料系数较低。

随着维生素A含量升高,鱼体粗脂肪含量明显降低。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对鱼体蛋白质、灰分和水分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然而,血清维生素A浓度受到饲料维生素A含量的影响。

维生素A含量从210提高到3764IU/kg饲料,血清维生素A含量升高;但当饲料中维生素A含量进一步提高时,血清维生素A含量趋于稳定。

采用折线回归分析法,认为巨石斑鱼稚鱼饲料中维生素A的适宜含量为3101IU/kg。

维生素是鱼类维持健康、生长、繁殖和增强免疫的重要成分,石斑鱼对维生素需求量的研究极少,这将是今后不同石斑鱼营养研究的重要内容。

7营养与免疫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中,研究营养素对动物免疫力的影响,是国际上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由于机体免疫与健康养殖、绿色养殖紧密联系,营养免疫在水产动物营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通过营养学方法来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是健康养殖、维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秦启伟等研究了饵料中维生素C对青石斑鱼非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作用。

在冰冻小杂鱼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连续投喂石斑鱼20周后,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不同种类白细胞组成比例不受饵料中维生素C的影响,血清补体经典型溶解羊红细胞的能力随饵料维生素C添加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强。

然而,维生素C对血清的杀菌活性没有作用,鱼体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活动也不受维生素C的影响。

Lin&Shiau报道了投喂添加脂肪饲料的E.malabaricus白细胞含量和白细胞呼吸爆高于对照组;投喂12%和16%脂肪的饲料,血清溶菌酶活性比≤4%的高;投喂脂肪含量≥8%的饲料,补体反应替代途径ACH50高于对照组认为饲料中添加脂肪能够提高石斑鱼的免疫效应。

Wuetal.研究了饲料中DHA和EPA对E.malabaricus幼鱼吞噬细胞、呼吸爆和白细胞增殖活性的联合影响,认为除促进生长外,与低DHA/EPA比率相比,高DHA/EPA比率明显增强了石斑鱼头肾白细胞的吞噬细胞活性和呼吸爆活性。

组织中DHA浓度和白细胞增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饲料DHA增加了石斑鱼T细胞增殖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比EPA更能影响石斑鱼的细胞防御反应。

8鱼粉替代物Millamena报道了E.coioides饲料(粗蛋白45%,粗脂肪12%)中80%的鱼粉蛋白可以被动物加工副产品肉粉和血粉(41)代替,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成活率、饲料利用效率没有显著的差异。

Luoetal.也报道了采用浮式海水网箱1.5m×1.0m×1.5养殖E.coioides幼鱼在等氮粗蛋白含量为52%基础上进行以发酵豆粕和普通豆粕替代鱼粉的实验石斑鱼饲料中添加14%发酵豆粕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以后随着发酵豆粕添加量的上升这些指标都显著下降。

在同样替代水平下添加21%发酵豆粕组增重率、SGR、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都比添加20%豆粕组高说明对海水肉食性鱼类来说发酵豆粕是一种比豆粕更优良的蛋白源。

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增重率随白鱼粉替代水平的变化关系表明在石斑鱼配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白鱼粉的最适量为10%。

9微生态制剂对石斑鱼生长的影响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