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3.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部分:①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②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四个基本问题: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因素的发展 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课后练习题)

3.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①绝对决定论②环境决定论③共同决定论

4.科学儿童心理学得创始人:普莱尔(1882年)

5.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阶段②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6.世界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1972年霍林沃斯《发展心理学概论》

7.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四个层次:①验证②本土研究③修改或创立④改变与设计

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基本途径:摄取-选择-中国化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⑴弗洛伊德将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⑵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前生殖器期(3-6

岁)、④潜伏期(6-11岁)、⑤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课后练习)

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提出人的八个阶段:①婴儿期②儿童早期③学前期或游戏期④

学龄期⑤青年期(后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独创)⑥成年早期⑦成年中期⑧老年期(课后练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动即刺激(S)→反应(R)

⑴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否认遗传作用,否认行为的遗传作用是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要点之一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华生的不同点在于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①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

②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育婴箱的作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及过程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观察学习包括一定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过程和动机过程(课后练习)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强化可以是代替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的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

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强化可以是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

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②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攻击性

2.性别化

3.自我强化

4.亲社会行为

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观:1.物质生产工具:使人适应新的生活

2.精神生产工具:使人的心理机能发生质变

二、发展的实质

两种心理机能:①低级心理机能:依靠生物进化获得的心理机能

②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

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

特征:1.随意的、主动的;2.反映的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3.其实现过

程是间接的;4.社会立足发展的产物,受社会历史制约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四、内化学说

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因又强调外因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主题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认为,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①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式图

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②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心理发展的实质(重点):机体受到外界新的刺激,机体与环境之间不平衡,用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的刺激,若同化成功,则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当不能够同化时,机体就会顺应这种刺激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课后练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1.成熟 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技能的平衡

(2)发展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者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知和动作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

动作图式。(为感知思维水平)

②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把上一阶段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符号功能,

具体表现:1.泛灵论(树、石头、人都有同样的价值、权利)

2.自我中心

3.思维不可逆

4.为掌握守恒(为表象思维水平)

③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符号性、逻辑性,缺乏抽象性,获得守恒概念,具有思

维可逆性(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

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皮亚杰的贡献:1.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2.描述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

局限:1.强调生物学,忽视了教育、环境、语言的作用2.临床法混淆了多种变量

3.形式运算阶段还存在辩证思维运算阶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1.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 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课后练习)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坚持客观的标准

2.特殊性原则:关注特性与共性,考虑心理发展的特殊事实和个别差异

3.教育性原则:从伦理学考虑不能伤害被试的身心健康

4.生态化原则:将被试放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研究,观察互相影响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课后练习)

一、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是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1.持续时间段、易控制有关因素2.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3.大样本说服力强,省时、省力、省物

缺点:1.横断研究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与代群效应混淆

2.由于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所以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

化的数据资料。

代群效应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的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

二、纵向研究设计(也叫追踪研究):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者阶段进行长期

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优点: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1.样本流失,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

2.发福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数据的可靠性。

3.花费大而且耗时。

三、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

优点:1.克服了前面两个研究设计的不足,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

2.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

四、微观发生学设计: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

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

特征:1.观测个体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即变化的个体是分析的基本单位。

2.需在某个特定发展领域发生快速变化之前、变化期间以及变化之后进行观测,而

不只是在变化发生的前后进行观测。

3.在变化期内进行密集的观测,即进行观测的时间间隔比发生变化发生的时间间隔

要短得多。

4.对所观测的行为进行集中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目的是确定发展变化的过程。

优点:1.它关注研究对象一系列行为发生的细节,观测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变化,使得研

究者能够直接观测发展变化的过程,能够描述如何发生,以及变

化的数量和性质。

2.能够追踪特定的个体发展轨迹。

3.能够观察到个体的内部差异。

4.能够确定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

局限性:1.需要对被试逐个观察、逐点记录,耗时费力,因此被试数量有限。

2.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动机强的被试,整个实验的成败取决于被试能否全程认真

参加多个实验。

3.在某些情况下,仍难以分清被试已具备的能力和变化后的能力。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和测验法

4.心理生理学方法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第一节胎儿神经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

新生儿:从结扎脐带到出生后28天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

胎儿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课后练习)

对胎儿发育的研究一般有三种途径:

1.把胎儿从子宫中取出,放在特制的育儿箱里进行手术。

2.对早产儿(6-8个月出生)进行研究

3.采用某些设备仪器对子宫内的胎儿进行研究。、

一、胎儿宫内发育期(三个阶段由斯滕伯格提出)

1.胚芽期(胚种期)特征:系统化的细胞分裂,受精卵着床附于子宫壁

2.胚胎期(器官形成最重要的时期)特征:主要器官和基本解剖结构形成

在胚胎期,增值细胞的细胞群发生分化:外胚层形成皮肤和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系统系统的基础;中胚层进一步分化成为肌肉、骨骼、结缔组织和循环、生殖、泌尿三个系统;内胚层则产生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

3.胎儿期:主要标志:器官的分化

二、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育

1.神经元的形成和发育

2.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育

3.反射机能的形成和发育

问题:胎儿的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有哪些类型?这些主要物质基础的作用是什么?

答:神经元、神经系统和发射机能,作用是心理现象的产生。

第二节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其异常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因素)

3.母体因素

一、遗传因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

二、环境因素:物理因素(放射线、辐射);化学因素(苯、铅、汞);生物因素(病毒、细

菌);毒素因素(农药);机械因素(劳累、外伤、跌倒)

三、母体因素:1.母亲自身(体重、身高、孕史、年龄、RH因素)2.母亲的营养3.母亲的

疾病4.药物、农药、烟酒的影响5.孕妇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代谢作用、血

液中化学物质的沟通)(课后练习: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胎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胎儿期心理卫生的机理

胎教的作用机理是:正常孕妇在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休息的条件下,从胎龄满6个月后开始对胎儿实施每天定时的声、光、触摸的刺激,使胎儿的听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触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细胞间传递,这些通路途径上的细胞得以伸展出更多的树突,以促进它们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信息的突出联系。(课后练习:胎教的作用机理)

胎教不是教育,而是促进胎儿大脑发育的心理卫生的过程。

二、胎儿期心理卫生的种类

1.音乐胎教

2.抚摸胎教

3.言语胎教

4.光照胎教

胎儿心理机能形成主要表现在感觉形成(视觉、听觉、触压觉、嗅觉、味觉)、思维与记忆两个方面。问题:心理机能有哪些表现?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身体能力

1.新生儿生存反射(意义:保护婴儿免受不良刺激伤害,有助于满足婴儿基本需求)

①呼吸反射②眨眼反射③瞳孔反射④觅食反射⑤吮吸反射⑥吞咽反射

2. 感觉能力:①触觉(最早出现,抚摸的作用,温度觉和痛觉)②味觉③嗅觉④听觉⑤视

觉(发展最晚)

3.早期学习能力

4.社会性能力-回应他人、表情模仿、情绪分化、社会性行为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1.大脑功能的新认识:大脑形态(1.脑重与头围

2.大脑皮质)、大脑的技能(1.脑电图2.皮质

中枢3.大脑单侧化)、后天环境影响(1.婴儿脑的可塑性2.婴儿脑的修复性)

2.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①体重(男3.3-3.4KG 女3.2-3.3KG)5个月翻一倍,12个月增加2倍,30个月时是刚出生

的4倍,即13KG左右。

②身高③上下部量与胸围④牙齿与骨骼发育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动作发展主要有两个面的内容,即①行走动作的发展和②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①行走动作的发展:

⑴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整体向分化: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再到细微动作

2.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方向性和顺序性(上-下近-远大-小)

婴儿全身动作发展规律: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⑵独立行走的发展意义:1.使幼儿活动具有主动性

2.扩大其认知范围、活动空间

3.增加交往机会,增进交往技能

②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手(抓握)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1.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2.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课后练习)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是前提

2.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1.视觉的产生于发展:视觉的产生、立体觉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2.听觉的发生发展:听觉的发生、听敏度的发展、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

3.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生发展

4.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距离知觉的发生发展

5.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大小知觉的发生发展

二、注意的发生发展

1.注意的发生: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质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2.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⑴记忆的发生发展

1.记忆的发生:妊娠末期,就有了听觉记忆。

2.记忆的发展:①符号表征能力的产生(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

②延迟模仿能力的产生(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⑵学习的发生发展

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方式):1.习惯化 2.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操作性)条件反射

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

四、思维的发生发展(重点)

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1.直观性、动作性 2.间接性、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论: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

第二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期,在先天性条件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渐将个别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习惯。

第三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

第四阶段:手段目的分化、协调。儿童运用各动作格式更加灵活。

第五阶段:感知动作智慧期,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尝试通过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问题。

第六阶段:智慧综合期,在头脑中有“内部联合”方式来解决新问题,心理表征能力出现。感知运动阶段对儿童智慧的三个方面的贡献:

1.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的意识。

2.儿童的时间-空间组织达到一定水平。

3.出现因果性认识的萌芽。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1.强化说

巴普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转换生成说(重点)

这是乔姆斯基提出的一种言语理论。

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

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③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

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3.模仿说

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语言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学习)而获得语言能力的。

4.认知学说: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

5.互相作用说:内部经验和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课后练习:简述言语获得理论)

第四节婴儿的气质(重点)

一、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⑴传统的四类型说

1.多血质

2.胆汁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⑵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1.弱型(抑郁型)

2.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

3.强而不灵活型(粘液质)

4.强而灵活型(多血质)

⑶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重点)

1.容易型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愉快,

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

2.困难型特点: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

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

3.迟缓型特点:生活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他们逃避新事

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适应较慢。

⑷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1.活泼型

2.安静型

3.一般型

⑸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1.情绪性婴儿

2.活动性婴儿

3.社交性婴儿

4.冲动性婴儿

二、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重点)

⑴气质和早期教育的关系

1.气质对儿童认知发展、情绪控制盒行为调节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

2.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尽相同。

⑵托马斯和切斯提出了拟合优度模式(重点)来描述气质气质和环境因素是怎样共同作用,对儿童发展产生良好结果的,即气质类型的产生。

拟合优度模式包括创造婴儿抚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识别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同时鼓励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

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一、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⑴社会性微笑

第一阶段:自发性微笑,这些微笑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行为,婴儿不能区分不同人,对人的微笑是无差别的。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

⑵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

二、婴儿的依恋(重点)

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⑵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

接影响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⑶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这一阶段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会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这一阶段婴儿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⑷婴儿依恋的类型(课后练习:依恋的类型,如何理解依恋的实质)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

三、早期的同伴交往

影响婴儿同伴交往的因素:1.亲子交往经验 2.玩具和物品3.同伴间的熟悉性4.婴儿自身的

个性行为特征。

四、婴儿的自我发展

哈特将婴儿的自我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⑴5-8个月,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和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

⑵9-12个月,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

像中的动作。这一阶段产生初步的主体我。

⑶12-15个月,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作出的活动的区别,主体我得到明

确的发展。

⑷15-18个月,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反映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的发展。

⑸18-24个月,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来标示自我的能力,表面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

课后练习:为什么说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

答: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是儿童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儿童既可以发挥想象力,又能在游戏中感受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

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重点)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埃里克森测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这一理论已被应用于投射技术和心理治疗。

2.认知论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中。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认识环境、物质特性、发展感觉、想象力、解决问

题的能力)

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

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课后练习):

1.词汇数量的增加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3.词类范围的扩大

4.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指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当儿童词汇贫乏或词义掌握不确切时,还有一种“造词现象”。

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四节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在幼儿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中,存在两种独特的现象:幼儿期健忘和记忆恢复

二、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①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

②记忆方法: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转化

③记忆内容:直观形象记忆向词的抽象记忆转化

④记忆精确性的发展主观记忆与客观记忆混为一谈④

三、思维的发展(重点)

⑴幼儿的思维特点(重点)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的过程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⑵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重点)

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只要是表象思维,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1.三座山测验:证明自我中心的特点。

第五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教导基本生活技能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学习各种社会规范

4.培养社会角色

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概念(重点):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世界关系的正确评价和正

确认识,以及对自身行动的支配和控制的能力。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化成熟水平的标志。

自我意识的结构:1.生理自我2.心理自我 3.社会自我

⑴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特点是: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5.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三、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训练(重点)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有:1.角色扮演训练2.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

3.榜样示范

四、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的作用:

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⑴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知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

程。

⑵学习对小学生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重点)

1.促进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

2.促进儿童认知、记忆能力的发展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情绪情感及良好人格的有效途径

4.在班级活动中培养儿童交流合作、互助等社会道德技能。

5.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重点)

⑴学习障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差异性2.缺陷性3.集中性4.排除性5.可逆性 6.贯穿性

⑵学习障碍的分类:1.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

2.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

3.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

⑶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

1.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

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3.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

⑷学习障碍产生原因

1.胎儿期、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

2.遗传-素质假说

3.生物学假设

4.心理与环境假设

5.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

第二节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重点)

1.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增加,数字记忆的广度和成人接近。

2.主要特点:1.有意记忆超过无意记忆

2.意义记忆超过机械记忆

3.抽象记忆超过形象记忆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 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 B.荣格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 B.勤奋与自卑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 B.勤奋-自卑 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D.亲密-孤独 (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 B.守恒 C.象征 D.延迟模仿 (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内化 (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 B.守恒能力 C.自我中心 D.观点采择能力 (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成熟 D.同伴 (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 B.类包含实验 C.视崖实验 D.照镜子法 (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 B.彪勒 C.席勒-斯宾塞 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及解析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宁波大学考研真题839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2015年-2017年

宁波大学2015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A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科目: 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科目代码:839 适用专业: 心理健康教育

宁波大学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A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科目: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科目代码:839适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精神分析学派 2、暗适应 3、知觉恒常性 4、心理理论 5、婴儿依恋 6、顺应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什么是概念形成,在概念形成中人们通常采用哪些策略? 2、简述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结构理论。 3、简述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4、社会学习理论是如何看攻击行为的? 5、试述为什么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三、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综合运用各种动机理论,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试述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与幼儿时期的自我中心的异同。 3、父母教养方式包括哪几种类型,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什么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为什么? 4、试依据幼儿(3~6岁,童年早期)的心理特点说明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以及这一原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宁波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A卷) (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 科目代码:839科目名称: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 2、内隐记忆 3、再造想象 4、视觉悬崖实验 5、最近发展区 6、生命全程发展观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简述心理学中双生子研究的推论逻辑。 4、幼儿面前放有两个同样大的橡皮泥球,当面将其中一个压扁,幼儿会认为这两团橡皮泥不一样大了。试以发展心理学原理分析解释这一现象。 5、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三、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玲玲正骑马在山间漫步,突然,她的马由于前方急速横过的一只兔子而跳了起来。请用五种情绪理论分析玲玲的可能反应。 2、弗洛伊德(1924)指出:“心理生活究竟是和意识有同等范围,还是超越意识局限之外,这样的争辩显然很费口舌。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接受潜意识的心理历程,表示朝向世界及科学领域的新展望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精神分析的目标和成就莫过于精神生活中潜意识的发现。”请根据上述资料,结合人格心理的内容,阐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思想。 3、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并结合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实践进行论述。 4、皮亚杰说“青年期的情感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冲动,虽然往往为人们所描述,但是他们总是没有理解到这些冲动是由思维形式的变化所决定的”。试述前青年期(11、12岁~14、15岁,也叫少年期)的思维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对心理发展,特别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简介

一、先天论/遗传决定论 格塞尔(A.Gesell)成熟论 理论内容: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成熟被定义为是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 格塞尔认为,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而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的进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测量工具:格塞尔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 格塞尔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行为模式,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即年龄常模)。通过与行为发育的年龄常模相比较,即可判断不同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该诊断量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十分广泛。 该量表主要诊断4个方面的能力: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 动作能分为粗动作、细动作。粗动作如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细动作如手指抓握能力,这些动作能构成了对婴幼儿成熟程度估计的起点。 应物能是对外界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是运用过去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对物体、环境的精细感觉。应物能是后期智力的前驱,是智慧潜力的主要基础。 言语能反映婴幼儿听、理解、表达言语的能力,其发展也具备一定的程序。 应人能是婴幼儿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反映其生活能力(如大小便)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4种能力对于每个时期的儿童都有相应的行为范型,正常儿童的行为表现在这4个方面应当是平行的、相互联系并彼此重叠的。 二、后天论/环境决定论 华生(J.B.Watson)的行为主义观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它们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发展概况:美国:初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弗洛伊德。成熟:布鲁纳,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完善: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前苏联:产生: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步以……命名的专著)。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奋力前进时期注重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中国:起源:战国;产生和初步发展:清末随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兴起。第一本译著:方东岳译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陆志伟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发展1949-1958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9-1966纠正错误;1966-1976文革;1976以来恢复、迅速发展。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瑞士):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表象或形象图式,单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有抽象思维,能进行逻辑推理,多为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16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3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维果斯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该过程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内化学说: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后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4对教学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他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止局限在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而且开始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 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4自主—羞怯与怀疑;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主动性—内疚;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