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篇1本节内容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
本文尝试以三个W的处理为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详细来说,三个W就是What(什么)——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什么?How(怎样)——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及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使用摩尔时,为什么必需指明粒子的种类?【新课引入】以前一章刚刚学习的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分析对象,引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关系:2Na+2H2O==2NaOH+H2↑该反应式可以表示⑴2个Na原子可与2个H2O分子发生反应……(2个Na原子或2个H2O分子皆不行见、不行称——微观领域)⑴46gNa与36gH2O恰好完全反应……(46gNa或36gH2O 皆既可见又可称——宏观领域)【问题推出】一个方面,化学反应是在粒子的层面发生的;另一方面,人们讨论化学反应需要在可见可称的条件下定量进行。
如何将不行见不行称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与可见可称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呢?(微观粒子——宏观物质)【老师点拨】微观粒子因体积小而不行见、质量小而不行称。
若集合肯定数量(不妨设为N个)的微粒以增大体积和质量,则能达到既可见又可称的目的。
那么,N该为多少才合适呢?【同学争论】每小组点派一个同学发言。
〖设计意图〗摆出冲突,激发参加。
同时让同学懂得新概念的诞生源于科学讨论或解决问题的需要。
【老师讲解】同学们的见解并不统一。
实际上,在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的N被规定为“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并打算用摩尔作为计量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即1摩尔粒子为“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同学活动】已知12C的质量为1.9927×10-26㎏,试计算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由两名同学上台演算)【老师讲解】为了表彰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人们特将这个数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板书)。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通过教学的问题性,创设探究情景,增加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3、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问题探究法,类比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问题一:现有最小刻度为0.1cm的尺子,你能想办法用它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问题二:现有最小刻度为0.1g的托盘天平,你能想办法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许多大米的质量。
老师总结:一张纸,一粒米均不能用尺或托盘天平进行测量,因为它们太小。
我们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许多大米的质量。
我们的思想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即:聚少成多,聚微成宏。
我们发现,生活中小的物件一般用许多个体的集合体当作整体来表示,如:一打鸡蛋、一盒回形针、一箱牛奶等。
下面请看我这有一瓶水,你能知道这瓶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吗?学生思考,回答:数一数。
提问: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肉眼看得见吗?微观粒子多不多?数的过来吗?老师:即使借助最先进的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科学家有估算过,一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如果让13亿人来数,每个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约需要2万年才能完成.更不用说一杯水了。
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呢?能不能来算一算呢?能不能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呢?将很多个微粒视为一个集体,以此来计算微观粒子数目。
为此,科学家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即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板书: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老师:物质的量同长度,质量,时间等一样也是一个基本物理量,摩尔是它的单位。
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质的量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
(完整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引入】(提问式引入)课件展示:想一想?1.你知道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在称象时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化整为零,化大为小)2..已知托盘天平的最小刻度为0.1克,你能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你的主导思想又是什么?(积小成大,聚微为宏)深入到化学: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2Na+2H2O=2NaOH+H2↑质量:46g 36g 80g 2g微粒数:? ? ? ?课件展示:宏观?微观(质量)(分子数)【提问】要想找到微观粒子的个数与宏观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用什么指导思想?【讲解】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提问】物质的量的定义是什么?一、物质的量1、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符号是n,其单位是摩尔,简称(mol)。
【提问】: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
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课件展示: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学生填空】【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4页第3—4段回答下列问题:1、1摩粒子的数目大约是多少?(约为6.02×1023个)2、6.02×1023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来的?(是以0.012 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依据得出来的。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物质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懂得了“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的应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物质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本课题共包括三大内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存在的关系。
3.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⑵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物质的量》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和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得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新概念及如何应用”。
由于高一学生化学科学意识还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同时《物质的量》是纯理论性的知识。
要使学生感兴趣、完全理解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化学概念,需要多联系生活,通过举例,把理论性知识生活化,并引导学生回想以前所学知识,通过例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应该采用设置问题情境、课堂演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教案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应用,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3.理解和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提出问题1、从冬季烤火取暖引入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表述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提出疑问:如何将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联系起来。
阅读、思考、产生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积极思考。
环节二:物质的量的概念[过渡]用具体数据来展示12g C、32gO2、44gCO2所对应的粒子数为6.02×1023,如此巨大的一个数据,使用起来非常不便,那么有什么好办法使其更简便吗?引出“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集合体所代表的含义,很多时候我们用“个”这个量词来表示事物是很不方便的,于是会增加一些新的量词,使计量更加方便,如“盒”、“箱”等都是用来描述一定数目的集合体。
聆听,思考生活中的计量思想与计量微粒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从具体数据情境中引入新概念,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示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通过对比,接受新的物理量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板书} 聆听、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讲解[强调]1."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增减任何字。
2.物质的量用于描述具体微观粒子,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3.物质的量使用时要说明具体的粒子种类课堂活动:希沃白板竞赛"初识物质的量"1.在游戏中练习,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使学生思维外显化,诊断学生掌握水平。
环节三:阿伏加德罗常[图片展示]18g水、27g铝等物质的粒子数及物质的量,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思考交流,总结归纳。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09b2da02d276a200292e93.png)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
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化学:3.1《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化学:3.1《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从容说课本节教材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抽象、难懂的,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章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关系的角度来导出的。
这种推导,有利于学生对摩尔质量的了解。
在进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时,教材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进行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
同时,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本节课采用以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启发、推理、对比、讲解等教法,让学生从我们熟知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应该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在进行关于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
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2.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方法启发、对比、推理、讲解、练习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第二课时: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教学用具第一课时:投影仪、胶片第二课时:投影仪、胶片、一杯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让学生称量1粒小米、1粒大米的质量,然后再称量100粒小米、100粒大米的质量。
结论为用托盘天平难以称量它们1粒的质量,而称100粒的质量是极易办到的。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摩尔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投影仪、教学课件、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烧煤气、燃烧蜡烛等,引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2. 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物质的量?它在化学中的作用是什么?Step 2: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概念的图片,如化学方程式、分子结构等,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质量有何区别?为什么物质的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Step 3:介绍摩尔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实验装置,向学生展示摩尔的概念。
2. 讲解摩尔的定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国际单位,用符号mol表示,1摩尔等于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即6.022×10^23个。
3. 提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摩尔的数量是6.022×10^23个吗?请思考并回答。
Step 4:摩尔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使用摩尔的计算方法。
2. 解释摩尔与质量的关系:摩尔和质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称为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得到。
3. 引导学生进行摩尔计算的练习,如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所含的摩尔数等。
Step 5: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强调物质的量和摩尔的重要性。
2. 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际例子,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Step 6:课堂实验(1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物质,并计算其摩尔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式引入)课件展示:想一想?
1.你知道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在称象时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化整为零,化大为小)
2..已知托盘天平的最小刻度为0.1克,你能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
吗?你的主导思想又是什么?(积小成大,聚微为宏)
深入到化学:
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
2Na+2H2O=2NaOH+H2↑
质量:46g 36g 80g 2g
微粒数:? ? ? ?
课件展示:宏观?微观
(质量)(分子数)
【提问】要想找到微观粒子的个数与宏观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用什么指导思想?
【讲解】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物质的量的定义是什么?
一、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符号是n,其单位
是摩尔,简称(mol)。
【提问】: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
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
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课件展示: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学生填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4页第3—4段回答下列问题:
1、1摩粒子的数目大约是多少?(约为6.02×1023个)
2、6.02×1023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来的?
(是以0.012 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依据得出来的。
)3、12C原子特指什么结构的碳原子?
(12C原子是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板书】
2、1 mol 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 ×1023个。
3、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mol-1。
课件展示:
【课堂练习】
1、填空:
(1)1mol H2O中约含有个H2O;约含有个H。
(2)1mol H+中约含有个H+。
(3)1molSO42-可表示为N A SO42-,所带的电荷数为N A,个。
展示答案:6.02×1023 6.02×1023 6.02×1023 6.02×1023 1.204×102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A、1 mol 氢
B、1 mol CO2
C、1 mol 大米
答案展示:A.错误。
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B.正确。
C.错误。
大米不是微观粒子(补充:6.02×1023粒米。
全球65亿人每人每天吃一斤,能吃1000万年.)
【板书】
4、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课件展示:
【课堂练习】
3、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1)2 H (2)2 mol H+(3)2 mol H (4)2 mol H2
4、用符号表示。
(1)2摩尔水(2)5摩尔硫酸根离子
答案展示:
3.(1)两个氢原子(2) 两摩尔氢离子(3)两摩尔氢原子(4)两摩尔氢分子
4. (1)2 mol H2O (2) 5 mol SO42-
5、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下列计算:
(1)1.204 ×1024个H,合多少mol?
(2)5 mol O2中有多少个氧分子?
(3)N 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 答案展示:(1)2 mol (2)3.01×1023
(3)N/N A 【板书】 5.
课件展示: 【课堂练习】 6、填空:
(1)0.5mol 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2)2mol 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含有 个氢原子。
(3)1mol H 2SO 4中含有 个H 2SO 4分子,含有 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 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mol H 2O 中含有 个电子。
答案展示:(1)3.01×1023
(2)1.204×10
24
2.408×1024(3)6.02×10
23
6.02×1023
(4)n (H +)=1 mol n (Cl -)=1 mol (5) 10 6.02×1024
A
N N n
【问题探究】
根据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判断在1.5 mol H3PO4分子中含有个H原子,个P原子,个O原子,个H3PO4分子,个质子,个电子。
答案展示:2.709×1024 9.03×1024 3.612×1023 9.03×1023 4.515×1025 4.515×1025
【课堂练习】
1. 下列数量的各物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
A.1mol HCl
B.3.01 ×1023 个碘分子
C.12g 12C
D.0.5mol CH4
2. 与0.3 mol H2O 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是( )
A. 0.3 mol HNO3
B. 3.612 ×10 23个HNO3分子
C. 0.2 mol H3PO4
D. 0.1mol NH3
【小结】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1 mol任何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推论】若微粒数相同,物质的量就相同,因此微粒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第三章 物质的量
第一节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符号是 n ,其单位是摩尔,简称(mol )。
2、1 mol 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 约为6.02 × 1023 个。
3、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 ,单位 mol -1。
4、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5.
【小结】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1 mol 任何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推论】若微粒数相同,物质的量就相同,因此微粒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
【课后思考】1 mol 12C 的质量是0.012 kg ,那么1 mol 其他物质的质量又是多少呢? 【作业布置】
A
N N
n
【结束语】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重要,随着我们学习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性便体现得更充分,它将会成为我们学习化学的最要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