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巨人和孩子》教案 张耀川 铁岭县腰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合集下载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本文将介绍一种以小说《巨人和孩子》为基础的语文教学设计,适用于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已经学过《石头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学生。

通过阅读小说《巨人和孩子》,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增强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读《巨人和孩子》,理解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亲情、友情和牺牲精神的价值。

2.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和背景知识,学习如何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 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巨人和孩子》的作者奥斯卡·王尔德,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

然后通过简单的阅读片段,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2. 认知围绕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故事中描述了一个巨人和一个孩子不同的命运和人生。

你认为这两个人物代表着什么?- 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有哪些是小说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要引导他们理性、批判性的分析和讨论,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指导和纠正。

4. 扩展让学生在小组中选取一个主题,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对小说中出现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和体悟;- 对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感悟;- 对小说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示。

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口头报告。

5. 总结从故事中的主题出发,回顾整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一下所学到的东西,并表达自己的收获。

四、教学评价教学后,教师应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情感态度评价:是否理解同理心的重要性,并能在自己的阅读活动中体现出来。

- 认知能力评价:是否掌握了分析小说情节、人物特点和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能。

第11课《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教学要求:1、培养待人真诚无私的品质;2、了解童话的特点;3、通过朗读、讨论、领会作品主题,认识作品意义;4、体会本文生动杰出的语言。

重点难点:理清结构,概括内容,分析形象。

弄清巨人的变化和结果对文章主题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阅读要求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了解内容,整体把握。

2、划分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

1、音、形、义栖息倾听戏耍徘徊烟囱肆意哭泣咆哮乐不可支:妙不可言:欣喜假设狂:翩翩:不知所措:感化:四、分析结构与内容。

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一部分:〔1、2段〕写小孩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的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小孩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没有了春夏秋三季,而只剩下了肆虐的严冬。

第三部分:〔11、12段〕写小孩们给花园里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庞大的变化。

五、分析巨人形象。

1、为自私付出繁重代价的巨人在封闭花园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明确:第8、10段。

2、是什么缘故使花园里又显现了春天的景象?明确:第13段。

3、使巨人深受感动,幡然悔悟的直截了当缘故是什么?悔悟之后的巨人做了些什么?〔13~15段〕4、你觉得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那个情节讲明了什么?5、这些庞大的令人兴奋的变化源于〝巨人〞的什么变化?六、观赏课文的艺术特色。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爱的理由。

〔1〕师: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 第2段,花园长满了。

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有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轻巧喜爱之情。

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离不开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生:b 第8段,〝小鸟无心唱歌〞〔唱〕〝树儿也忘了开花〞〔忘〕〝一朵花儿从草丛探出头来〞〔探〕〝把头缩回去〞〔缩〕〝霜和雪乐不可支〞〔乐〕〝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霜让树披上夹衣〞〔披〕〝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北风应邀而至〞〔至〕〝他穿一件皮大衣〞〔穿〕〝把冰雪叫来〞〔叫〕〝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故事《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故事《巨人和孩子》的阅读与理解。

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讨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故事《巨人和孩子》的情节理解和主要内容掌握。

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实践。

2.2 教学难点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学生如何将故事中的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故事情节和道德观念进行讲解和分析。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3.2 教学手段教材:使用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科书。

多媒体:利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展示故事情节和相关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4.1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故事:学生阅读《巨人和孩子》的故事。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和道德观念,并思考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2 活动设计阅读故事:学生独立阅读《巨人和孩子》的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故事中道德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故事情节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道德观念的理解程度。

5.2 反馈与改进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相关故事推荐:推荐类似主题的寓言故事或童话故事,供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懂得珍惜友情,懂得成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创新性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巨人和孩子》。

2. 生字词卡片。

3. 思维导图模板。

4. 小组合作学习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巨人和孩子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巨人会从自私变得善良?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正确书写。

(2)教师挑选几个重点生字词,进行详细讲解和实际运用。

3.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课文中巨人和孩子的情感变化。

(2)各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展示巨人和孩子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朋友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2.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默写、造句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思维导图评价:评价学生思维导图的创意、结构和内容完整性。

4. 短文写作评价: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反思课堂导入是否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1.4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课文分析方法。

2.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2.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童话的魅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2理解故事中的善良、勇敢等品质,提升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1.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2.1分析故事中的巨人形象。

2.2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1.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学习其用法。

3.合作交流3.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4.2教师分析巨人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5.2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和指导。

6.写作训练6.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6.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7.1学生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造句。

3.写一篇关于巨人形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提升了写作能力。

3.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对巨人形象的分析较为深入,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4.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刻画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主题。

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刻画形象,挖掘主题。

2.教学难点:领会引起巨人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励一名学生起来复述故事,其他同学补充,导入本节课的讲解。

活动~2~刻画人物形象问题设计1.“他的确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巨人”,他的自私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策略)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归纳:〈1〉语言:“我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我不准外人来这里玩”,“闲人莫入,违者重罚”〈2〉动作:筑、挂〈3〉神态:粗声粗气地吼叫。

2.巨人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这这种变化?(策略)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明确:〈1〉发生的变化:巨人被感化,充满了爱心。

(表现在哪些地方呢?)〈2〉具体的表现:①语言:“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场所”,“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②动作:到、托、放,游戏玩耍。

③神态:悄悄、轻轻。

〈3〉变化的原因:孩子们的到来,给花园带来了春天和快乐。

活动~3~理解主题问题设计1.孩子们为什么总喜欢到巨人的花园去玩耍?(策略)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明确:因为“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我们多么快乐啊!”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巨人花园的“可爱”之处的?(策略)学生勾画、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归纳:绿茸茸的青草,美丽的鲜花,十二棵桃树。

春天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秋天里结下累累果实。

栖息在树枝上的鸟儿唱着欢乐的曲子。

3.巨人的自私,给孩子们和花园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也给他自己带来了什么?(策略)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明确:〈1〉给孩子们:从此,可怜的孩子们没有了玩耍的地方,他们扫兴极了。

在高耸的围墙外徘徊,谈论着墙内花园中的美丽景色。

〈2〉给巨人的花园:“春天再也没有出现,夏天也不见踪影,秋天什么也没给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蹿下跳。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善良、宽容、谦逊等美好品质的认同和追求。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中心思想的领会。

2. 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巨人和孩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和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课文《巨人和孩子》产生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重音。

3. 学习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课文内容相关问题。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并进行实际运用练习。

4. 深入探讨:(1)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中心思想。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点词语、句型的掌握程度。

3. 思考与表达: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

2.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或句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写一段话。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故事的发展线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学会从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明白成功不是唯一标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成语和俗语的理解与运用。

(2)从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讨论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巨人和孩子》。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故事结构:(1)学生总结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结构,了解故事的发展线索。

5.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故事中巨人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生哲理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语文课教案
授课教师:张耀川授课班级:七年五班
课题:《巨人和孩子》作者:王尔德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捕捉优美生动的词句,体味生动精彩的语言。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培养学生待人真诚、无私的品质。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王尔德(1854—1900),是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

有人将他与安徒生相提并论;作品有童话集《快乐王子集》和《石榴之家》等,王尔德的童话由于文字千锤百炼,丰富的抒情性,内容的新颖和形式的优美而魅力无穷,本文是他童话中的名篇。

三、检查预习(指生回答)
1、正字音:
栖()息徘徊()()嬉()戏
咆哮()()聆()听翩翩()起舞
2、释义:
巨人:感化:
四、自由式阅读课文
1、标注课文自然段序号
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主要段落,看谁找得既快又准。

五、合作式阅读课文(小组质疑讨论后汇报)
1、孩子们给巨人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2生)
2、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3生)
3、你还有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吗?
六、归纳本童话故事的寓意(同桌间合作、交流)
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巨人态度的前后变化,告诫人们不要太自私,那样会失去许多宝贵的东西。

七、畅所欲言
有人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有人说:1-1≠0
有人说: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师:以上是三种相关的观点,同学们能不能就此举例谈谈你的体会呢?
八、语言训练
思考选择诵读
爱心是(),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安慰。

A: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B:一缕冬日的阳光
C: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师:如此优美的语句如果大家吧齐读是不是有点可惜呢?
九、阅读训练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来,加以分析。

读课文,建议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1、拟人句用“波浪线”标出;
2、比喻句用“单横线”标出;
3、优美词句用“括号”标出。

十、课堂小结
十一、课后作业
1、上网查询或看图书资料积累名人名言“爱心篇”5句以上。

2、选做:假如有一天,小男孩来到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巨人和孩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爱——春天——美好和欢乐
自私——寒冬——不幸和痛苦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参选教案:《巨人和孩子》
参选单位:腰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参选教师:张耀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