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融合的意见建议

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海南州旅游局

2012年9月3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与旅游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将两者充分融合起来,才能形神兼备、互融共进。这个事实我们已经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验证。为全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壮大全州文化旅游产业,达到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的目的,形成人人关心文化旅游、人人参与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现提出以下几点粗浅建议:

一、海南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优势

首先,从旅游方面看,海南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很多地区都拥有许多值得保留和传承的文化资源,并且这些资源都具有独特性、文化性和不可复制性。特别是贵德县紧紧抓住建设全省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建设力度,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旅游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功能不断强化,经过近几年来的精心打造,已成为全州旅游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其他各县对发展旅游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得到新提升,重旅游、抓旅游、兴旅游、促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自觉,氛围越来越浓,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发展思路日趋明晰,对旅游业的投入

和项目争取力度也逐步加大。

其次,从文化方面看,海南积淀了雄浑厚重的黄河谷地文化、深沉悠远的唐蕃古道文化、神秘高深的藏传佛教文化、苍凉豪迈的戍边文化、风情浓郁的草原游牧文化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共融与古迹遗风文化等资源,此外,还有文成公主进藏、吐谷浑国都伏俟城、仰华寺大法会等历史故事和传说,都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空间。充分挖掘、整合海南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将其通过艺术的形式有机融入到旅游之中,在旅游的大舞台上唱响唱活,必将大大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厚重感,进一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再次,从全州发展文化旅游的主导方向看,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始终把大力发展旅游作为海南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州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旅游业确定为七大战略之一,按照“一区两带”发展思路,建设以黄河大峡谷带、唐蕃古道文化旅游带为支撑,以青海湖风光、草原风情、宗日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为经络的海南特色旅游经济带”。并在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丰富内涵、提升品位的作用,做好做活文化和旅游结合的大文章,着力推进“两区三带四支撑八大工程建设”。这不仅是州委、州政府在新形势下对全州文化旅游发展做出的新部署,同时也是对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出的新要求,这无疑为海南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和良好的环境氛围。目前,全州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无论是游客接待数量还是旅游收入,每年都成倍增趋势,旅游已成为我州的一个特色优势产业。

2006-2011年海南州旅游业发展统计表

“十一五”期间,旅游收入、人次年均增长在30 %以上,2007年是全州旅游业发展标志性的一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双双突破百万大关和亿元大关,旅游业首次为州财政带来收入2000多万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3.73 %。2012年1-8月份,接待省内外游客16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47%和106.5%。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州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日渐增大。

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多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放眼全国、全省,与各藏族自治州相比,与新形势对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从管理体制看,旅游与文化两个部门各有各的职能,各有各的权限,因业务涉及面广,无法面面俱到,你干你的,我干我的,难以将文化与旅游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工作中往往各司其职、各自为阵,从而表现出管理体制不顺等弊端。因此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充其量也只能做到“配合”,难以做到相互“结合”,更谈不上相互“融

合”。从运行机制看,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难以做到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存在着条块分割、活力不足、利益冲突等问题,因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可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文旅结合领域不宽。旅游项目建设存在着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投向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没有将海南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屯垦戍边文化很好地开发为旅游项目。即使一些新开发的项目,也由于对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品种少,层次低,难以对游客产生持续吸引力。甚至某些景区景点经营者以短期内回收投资成本为目的,唯利是图,忽视了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三是旅游主体文化特色不明显。差异化、主题化开发不够,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四是扶持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在“硬件”方面,主要是缺乏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以及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在“软件”方面,至今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或者说兑现不了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文化旅游创作的原动力。五是实施品牌化战略不到位。近年来虽然也举办过多次节事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促销作用,但由于定位不准,投入不足或不愿投入,加之后续跟进工作不到位,以至于使“办节”成了“一办就结”,变为短期行为,没有形成叠加品牌效应。

2011年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旅游产业发展对比表

三、对促进我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海南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临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和各地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严峻挑战,将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并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是当务之急。州县文化、旅游部门应将文化与旅游融合做为首要任务,将文化贯穿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要素中。为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延伸文化旅游发展的产业链,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崛起,提出以下“七项具体举措”的建议:

举措之一:制定一套完善的扶持和激励政策

政府主导是文化旅游产业能否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单纯通过市场运作或招商引资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政府必须在先期进行有效的整体策划规划、营销宣传包装、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灵活的工作机制,完善投融资政策,全方位地予以扶持。一是充分发挥海南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激励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资金运作程序,并

逐步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严格筛选文化旅游项目,力争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关键处和刀刃上。二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企业予以税收扶持,凡在我州投资兴办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适当给予税收减免。三是制定土地供用政策,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文化旅游项目用地,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对占用新增建设用地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安排用地指标,优先办理用地手续。四是制定相关奖励政策,设立海南州文化旅游作品原创奖、文化旅游产品创意奖、文化旅游工作突出贡献奖,进一步调动文化旅游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多出精品、多出创意,更好地营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浓厚氛围。

举措之二:打造一系列品牌性的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具有巨大的聚集、传播、带动功能,它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品牌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是保存和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特色各异的节庆活动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形成以节庆为核心的经济圈,辐射带动旅游、餐饮、购物、住宿、交通、广告、通信、娱乐等多种行业,极大地促进地方经济循环。要积极鼓励和恢复举办青海湖杯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兴海虫草文化艺术节、贵南穆格滩赛马会、贵德“六月会”、贵德黄河文化旅游节、恰卜恰拉泽恰日、环湖文化艺术节等民间文化节庆活动,继续举办好恰卜恰H1高原沙漠汽车越野挑战赛、国际冬季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大型国际赛事活动,并

通过自治州建政60周年庆典活动,借事造势,精心策划,将一系列民俗、体育、展会活动串联起来,使海南月月有赛事,月月有节庆,形成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节庆活动格局。着力提高节庆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水平,本着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定位,突出“贴近群众,快乐参与”,使各类节庆活动集展演、展示、竞技、比赛、观赏、娱乐、休闲、美食为一体,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提升“大美青海〃圣洁海南”的知名度,最大程度地吸引省内外游客到海南观光、消费,聚拢人气,激活市场。

举措之三:每年举办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活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将它们放在博物馆静态保护,而是更应在活态传承中得到动态保护与发展,既要顺应其自然流变的规律尽量保护其“原汁原味”,又要走开发利用之路,使之融入现代生活,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来提高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实现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旅游发展的“双丰收”。要重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3A级以上景区的配套设施完善,保证非遗产品在景区内有宣传、展示、销售的场所,形成展示、游览、购物、旅游服务体系,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旅游产品融入景区。在充分挖掘、认真整理、精心筛选一批全州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上,按照注重原真性、保护性的原则,每年在贵德县为主的景区景点举办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活动,所需经费由州县财政各自承担50%。以传承、保护和发展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加强与青海湖景区的衔接联系,由湖管局承担所需费用的前提

下,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藏族拉伊、藏族扎念弹唱、藏族唱经调、尚尤则柔及贵南藏绣等已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在青海湖景区进行展演展销活动,彰显海南州特色文化资源魅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和记忆力。

举措之四:筹建一个自主经营的文化旅游产业公司

要进一步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加大社会资本聚集力度,筹划组建“海南州文化旅游产业公司”。具体思路是:由州文化、旅游部门联合发起,利用各自的资源,按商定的股比确定公司章程,议定组织架构、经营范围、运作方式、盈利模式、发展方向等。公司新成立后的三年内,由州政府每年注入100万资金予以扶持,不足部分由发起人自行筹集。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小额贷款担保、策划各类活动、实施产品发布文案、组织各类经营性会展、发布各类户外广告、承担和运作商务演出、承担节事活动、营造旅游城市氛围、策划包装和经营各类文化产品、培训文化旅游人才、为全州文化旅游公司提供小额担保、包装文化书籍等。为确保发起人的合法收益,公司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所有的策划、活动或者一切经营行为,皆为有偿服务,一律公开收费。通过公司的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形成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

举措之五:创排一台文旅结合的精品剧目

演艺产品是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有效表现载体。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旅游是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有效载体,巧妙地将娱乐演艺融入旅游之中,不仅让四海宾客快速了解欣赏接收浓郁的

地方特色文化,而且能带动经济增长。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编制双年度《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对成效突出的典型项目给予表彰”。我州要紧紧围绕进入“国家重点项目名录”这一目标,组织力量,精心创排一台文旅结合的精品剧目,不但要进入国家“项目名录”,而且要力争进入国家“典型项目”的行列。建议在创排精品剧目上,充分融入边塞文化的元素—重点演绎文成公主进藏;充分融入民族文化的元素—重点演绎从唐宋元明清历史演变到藏族、蒙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在海南的发展历史;充分融入唐蕃古道文化的元素—重点演绎唐蕃古道上使臣不断,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充分融入各民族团结的元素—重点演绎解放后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画卷。

举措之六:策划开展一系列体验性游乐项目

旅游说到底是一种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必须要有看头、要有回味,因此要策划一些体验性游乐项目,增强广大游客的参与性,满足游客体验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的愿望。一是在贵德县策划开展“天下黄河第一漂”活动,让游客乘坐皮筏沿黄河金岸进行漂流观光,领略黄河文化的博大、厚重与神奇,形成名副其实的“激情黄河”;二是在共和县塔拉滩策划开展“沙漠马拉松”徒步穿越赛,通过穿越活动,让游客体验挑战沙漠、征服沙漠的快感,充分感受“动感沙漠”的乐趣;三是策划举办“圣洁海南”摄影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摄影家到海南各地区采风掠影,通过摄影家的镜头,更加广泛地宣传海南,展示海南之美;四是策划在二塔拉打造青海〃恰卜恰H1高原沙漠汽

车越野挑战基地,尽快注册成立海南旅游公司(下属旅游汽车运输公司和H1高原沙漠汽车越野服务公司)、购置高档旅游中巴车和沙漠越野车,使高端沙漠旅游产品尽早落户海南;五是精心策划冬春季旅游项目,以高原冬春季旅游资源为依托,适时开发以冬春季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厚重的宗教文化等为主题的冬春季旅游产品、线路,弥补全州冬春季旅游空白;总之,通过游乐、采风、探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形成作家写海南、画家画海南、游客赞海南的生动局面,不断增强海南的吸引力,提高海南的知名度,更好地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举措之七: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游景点

文化旅游重在打造知名景点景区品牌,打造品牌又重在突出文化特色,因此我们要坚持走“精”、“特”、“新”的道路,进一步扩大旅游景区(点)的规模档次,深挖内涵,深度开发,做到有景扩景,无景造景。利用现有贵德古城、地热温泉、民俗文化、清清黄河、丹霞地貌、生态农业等优势资源,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等旅游产品,培育旅游精品和旅游品牌,力争把贵德打造成景区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文化底蕴丰富的AAAAA景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加快青海湖南山旅游公路沿线夏拉草原等景点的开发,以倒淌河、德吉塘、伏俟城、仰华寺、共和县藏传佛教民俗文化中心、龙羊峡温泉旅游度假村和克才药浴为重点,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依托高原自然生态、宗教文化资源和兴海、同德、贵南位

于“三江源”生态旅游区的区域优势,加快贵南直亥景点、黄沙头生态旅游点、同德石藏景区、兴海中铁林场等生态旅游观光区和兴海赛宗寺、同德宗日文化、石藏寺、贵南塔秀、鲁仓寺宗教文化景区的开发建设,延伸旅游开发半径,拓宽景区景点由“点”到“线”、到“面”的空间开发,全力打造全州宗教文化,人文生态旅游景点。

以上是海南州旅游局结合全州文化旅游工作实际,就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旅游行业,该如何为发展和繁荣文化做出贡献,文化与旅游融合之路该如何走,怎么走?往那走?对全面促进全州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方面的提出的几点建议。因受思路和水平的限制,难免有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州委、州政府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有所启示和启发。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切实增强执行力,狠抓工作落实,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两区三带四支撑”八大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