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制概述

合集下载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详细描述
对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联合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或 普拉格雷,以增强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与不同的药物搭配使用也可能有助于降
低出血风险。
其他解决策略
总结词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其他解决阿司匹 林抵抗的策略,如改变给药方式、个性 化治疗等。
VS
详细描述
改变阿司匹林的给药方式,如从常规口服 给药改为持续静脉输注给药,可能有助于 提高药物的抗血小板效果。此外,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也是解决阿 司匹林抵抗的有效方法。
05
解决阿司匹林抵抗的方法
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
总结词
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可以增加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 风险。
详细描述
对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以增强其抗 血小板聚集的效果。然而,增加剂量也意味着增加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因此 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4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抵抗的影 响
高剂量阿司匹林的影响
预防心血管疾病
高剂量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 ,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降低癌症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高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降低某些癌症 的风险,如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增加出血风险
然而,高剂量阿司匹林也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包括胃肠道出血和脑 出血,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降低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抵抗可能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使得药物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影响病情的控制和 康复。
增加并发症风险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可能增 加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风险。
对癌症的影响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A
1.5 1 0.5 0 0 0.1 0.2 C(mg/ml) 0.3 0.4
溶出图表2
时间 min 5 10 吸光度A 0.028 0.174 浓度 mg/ml 0.005726165 0.029413478 取出mg 0.034356988 0.176480867 溶出量mg 5.15354814 26.506487 溶出度% 2.576774 13.25324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1、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由于该品对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 应。 2、较少见或很少见的有(发生率<3%); ①胃肠道出血或溃疡,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 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多见于大剂量 服药患者 。 ②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短促、 呼吸困难或哮喘、胸闷; ③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肤 瘙痒等; ④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 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 250μ g/ml时易发生。损 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
A
阿司匹林标准曲线 2.5 2 1.5 1 0.5 0 y = 6.200682 x + 0.023848 R2 = 0.999250
0.521 1.056 1.553 2.007 R=0.9996
0
0.1
0.2 C(mg/ml)
0.3
0.4
溶出度图表1
时间 min 5 10 15 吸光度A 0 0.069 0.645 浓度 mg/ml 0 0.00728178 0.100174787 取出mg 0 0.043690678 0.601048723 溶出量mg 0 溶出度% 0
•很多完好的组织中均含有COX-2,而 受损组织中产生的这种物质更多。阿 司匹林可粘住COX-2,使之失去功能; 这就好像将自行车锁住一样。自行车 因上锁无法运行,同样COX-2因被阿 司匹林粘住而失去功效。因此,仅服 用阿司匹林并不能治愈疼痛的根源, 如头部肌肉紧绷、腹部绞痛或被锤的 手指。但它可以减弱通过神经传递到 大脑中的信号。

阿司匹林药物制剂的研究概况

阿司匹林药物制剂的研究概况

阿司匹林药物制剂的研究概况阿司匹林也叫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疼,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安定被认为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杰作。

阿司匹林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抗风湿,解热镇痛药物,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她具有抗血栓及抗癌等多种作用。

但是它对人胃产生刺激的副作用而影响了它的使用范围。

德州大学休斯敦医学院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系目前在阿司匹林副作用的机理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

传统认为,由于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机酸,因此对胃粘膜产生刺激,损害胃粘膜。

病人服用阿司匹林时常同时服用定量的苏打等碱性药物以达中和作用,但实际效果并不佳。

在胃膜中有一种憎水性的磷脂物质,对胃膜具有保护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当胃酸消化食物时而不会伤害胃本身的原因。

但当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后,胃粘膜中的磷脂会与阿司匹林反应,磷脂在胃粘膜中消失,对胃膜失去保护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又发现了卵磷脂可以用来消除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进而制成了阿司匹林与卵磷脂的结合物(尚未命名)。

实验已证明,这种结合物不仅消除阿司匹林的有害副作用,而且还能提高阿司匹林的疗效。

所以阿司匹林既是救命药,但也有很多副作用,所以我们要正确运用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微溶于水,属于难溶性药物,其片剂的溶出度是重要的指控指标(不得少于标示量的百分之八十)[1]可采用全粉末直接压片和传统的湿粒制法压片,其湿粒制法压片明显优于全粉末直接压片,因为湿法制粒过程可使难溶性药物颗粒的表面产生亲水性,从而改善溶出度。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目前已被肯定。

早6时用药,体内消除速度慢半衰期长,体内可存留24h,药效也高。

所以最好早晨6到7点服用。

阿司匹林在发挥其抑制血小板凝集干扰病变或受损血管的血栓形成的同时,也增加了胃肠粘膜糜烂,溃疡的发生率,并有引发胃肠出血及穿孔的可能[2],为避免阿司匹林对胃粘膜损伤作用,通常制成阿司匹林肠溶片。

小药说药药物篇-阿司匹林(现代制药工业第一次革命性浪潮)

小药说药药物篇-阿司匹林(现代制药工业第一次革命性浪潮)

小药说药药物篇-阿司匹林(现代制药工业第一次革命性浪潮)现代制药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神药阿司匹林的市场营销为标志,此次浪潮启动了现代制药工业,并催生了一大批造福人类的现代药物, 该阶段药物研发强调在培养液或生物提取物中寻找对细胞或有机体有预期治疗效果的活性物质,并对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制成药物。

下面就跟随小药一起走入历史,看一看阿司匹林这个神药的前世今生。

阿司匹林从19世纪末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间,各种新型药物百花齐放、各显神通,但阿司匹林这个老牌经典药物在更新换代的大潮中依然能够屹立不倒。

它是一个传奇,但传奇背后的历史却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

阿司匹林的原身——柳树皮人类很早就发现柳树类植物提取物(天然水杨酸)的药用功能。

古苏美尔人在泥板上记载用柳树叶子治疗关节炎。

公元前1534年,古埃及最古老的医学文献《埃伯斯纸草文稿》记载古埃及人将柳树用于消炎镇痛。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给妇女服用柳叶煎茶来减轻分娩的痛苦。

1758年英国Edward Stone教士发现晒干的柳树皮对疟疾的发热、肌痛、头痛症状有效。

中国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柳树的药用价值。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解毒,利尿防风之效,外敷可治牙痛。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柳叶煎之,可疗心腹内血、止痛,治疥疮;柳枝和根皮,煮酒,漱齿痛,煎服制黄疸白浊;柳絮止血、治湿痺,四肢挛急”。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17、18世纪,随着化学学科,特别是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之所以有特殊的药用效果,是因为植物里含有特殊的有机分子,正是这些分子起到了药效。

阿司匹林的发现史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至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28年,法国药学家Henri Leroux和意大利化学家Raffaele Piria成功地从柳树皮里分离提纯出活性成分水杨苷(Salicin)。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作者:叶松药学 1341129张方青药学 1341115 摘要: 阿司匹林自从问世以来,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阿司匹林的效力绝非仅限于医治头痛脑热的小毛病, 许多令人鼓舞的最新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许许多多严重疾患。

一、阿司匹林的发展史阿司匹林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在这100 年里, 人们不断地发现阿司匹林的新效用, 它因此被称为“神奇药”。

2300 多年前, 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 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 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 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 当产妇生育时, 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 作为镇痛的药物。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 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直至1800 年, 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 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53 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 Ger har dt) 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8 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 FelitHoffm ann ) 又进行了合成, 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 疗效极好; 1899 年由德莱塞( Dreser ) 介绍到临床, 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Aspir in) 。

1900年,阿司匹林以每片含500毫克乙酰水杨酸的片剂形式与世人见面,这个剂型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标准剂量出现的药品。

在1925年欧洲大流感期间,阿司匹林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953年,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率的论文公开发表,虽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无疑使其站到了新的起跑线。

1969年7月12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阿司匹林作为小药箱的一名重要成员,伴随了这次远征。

阿司匹林综述(1)

阿司匹林综述(1)

药学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药物分析部分)阿司匹林AspirinC9H8O4180.16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

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有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阿司匹林泡腾片和阿司匹林栓,以及国家食品药品地标收载的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这些药品成分相同,作用类似,市场应用广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仪器设备、新方法的应用,形成了阿司匹林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的各异性。

其理化性质如下:(1)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慢水解。

(2)本品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

(3)结构中具有羧基具有酸性。

(4)结构中有酯键,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5)苯环具有紫外吸收。

关键词阿司匹林鉴别含量测定正文试剂:三氯化铁试液、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试液、中性乙醇、酚酞指示液、氢氧化钠试液、盐酸试液仪器:紫外分光光度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恒温恒湿箱、恒温水浴箱、薄层色谱扫描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褶合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烧杯、量筒、移液管、胶头滴管、滴定管、玻璃棒、研钵、电子天平一、原料药的分析鉴别:1.方法一:物理方法(1)外观及熔点:纯乙酰水杨酸为白色针状或片状晶体,m.p135~136℃,但由于它受热易分解,因此熔点难测准。

(2)各种谱图:例如红外光谱2.方法二:化学方法(1)三氯化铁反应:水杨酸及其盐在中性或弱酸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分子中的酯键受热水解,生成紫色铁配合物,显紫堇色。

这是部分本品水解成水杨酸,三价铁离子与水杨酸的酚羟基结合所致。

(2)水解反应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加热水解,得水杨酸钠,醋酸钠加过量稀硫酸后,水杨酸白色沉淀析出产生醋酸的臭气(3)薄层色谱法:将阿司匹林供试品与标准品同时点样,比较斑点大小,位置。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赵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春130024)摘要:阿司匹林从最早被研制的纯水杨酸到经霍夫曼改进的乙酰水杨酸,直至后来的阿司匹林被拜耳引入医疗领域,一路走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阿司匹林具有各种药用价值,具有镇痛、消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传统药理作用。

并且在人类对阿司匹林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发现了其新的药效,如今,阿司匹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针对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和作用机理进行简要的论述。

以便人们能够更合理的利用阿司匹林,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为医疗领域某些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阿司匹林;研发历史;作用机理;医疗1.引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较温和的解热镇痛药,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并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临床用于头痛、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短暂性缺血、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等,预防心肌梗塞、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余年,也是评价和比较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由于本药用途广泛,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了解,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2.研发历史2.1 历史背景阿司匹林的问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开始用柳树叶煮汤以治头痛。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当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

早在200多年以前它们的抗高热效应就得到了公认。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这就是医院里最常用的药物――阿斯匹林。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
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 血管内膜损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肌梗死的发 生风险。
03
阿司匹林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 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偏头痛治疗中的作用
总结词
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偏头痛治疗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炎性反应 和扩张血管来缓解疼痛。
详细描述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偏头痛。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 合成,减少炎性反应和扩张血管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阿司匹林对于偏头痛的 疗效与非甾体抗炎药类似,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阿司匹林的历史
阿司匹林自19世纪末被合成以来,经历了多个世纪的研发和应用。随着时间的 推移,阿司匹林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
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与性质
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
阿司匹林是一种乙酰水杨酸,化学式 为C9H8O4。它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 ,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和乙醚。
阿司匹林的化学性质
出血
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 加出血风险,如鼻出血、牙龈出
血、胃肠道出血等。
胃食管反流
阿司匹林可能刺激食管下端括约 肌松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
管,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
阿司匹林过敏反应的风险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成分可产生 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 吸困难等。
过敏性休克
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 ,表现为呼吸困难、喉头水肿、 血压下降等症状。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和神经刺激,有助于缓解慢性疼痛。
阿司匹林在慢性疼痛治疗中通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弱阿片类药物和抗抑郁药 物等。
05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风险
阿司匹林可能的胃肠道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ction 4
10
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S):结果 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S):结果
安慰剂 阿司匹林 心肌梗死相对风险( 心肌梗死相对风险(%)
血浆C-反应蛋白的四分位数 血浆C
CRP, C-reactive protein; MI, myocardial infarction. 1.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 Physicians’ Health Study Research Group. N Engl J Med 1989;321:129−35; 2. Ridker PM, et al. N Engl J Med 1997;336:973–9.
HOT trial (1998) 设计 目的 患者 随机, 随机,双盲 评估除抗高血压治疗外阿司匹林是否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例男性和女性患者(年龄50 50− 18,790 例男性和女性患者(年龄50−80 岁; 平均 61.5 岁): 9,399 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 9,391 例患者不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75 毫克/天随机加入抗高血压治疗(非洛地平, 如果必 毫克/天随机加入抗高血压治疗(非洛地平, 35− 要,35−45% 病例逐步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受体阻滞 剂, 利尿剂) 中 利尿剂) 3.3− 3.8 年 (范围 3.3−4.9 年)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制概述
目录
1.阿司匹林的历史 1.阿司匹林的历史 2.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研究 3.阿司匹林未来的循证医学支持
2
1897-08-10:菲利克斯 霍夫曼首次 :菲利克斯·霍夫曼 合成高纯度性质稳定的乙酰水杨酸
1899-03-06: ASPIRIN®,作为一个商标 作为一个商标 正式在柏林帝国商务部专利局注册
8
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S):设计 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S):设计
PHS trial (1989) 设计 目的 患者 分组 随机,双盲,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评估低剂量阿司匹林是否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40 84岁 40-84 22,071 例健康男性内科医师 (年龄40 84岁) 11,037 例内科医师服用阿司匹林325毫克/隔天一次用药 例内科医师服用阿司匹林325毫克/ 325毫克 11,034 例内科医师不服用阿司匹林 首次心肌梗死(致死的, 非致死的, 总体的), 卒中(致死的, 首次心肌梗死(致死的, 非致死的, 总体的), 卒中(致死的, 非致 死的, 总体的),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死的, 总体的), 和复合事件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非致死性脑卒 心血管事件死亡) 中, 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发生率 提前终止) 5.2 年(提前终止)
Section 4
9
内科医师健康研究 (PHS): 结果
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 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 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降低66% 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降低66%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1%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1% 严重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8% 严重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8%
试验提前终 止 – 大部 分终点降低 程度极其显 著
131/9308137/9289
0.1 0.5 1.0 2.0
危险率(95%CI)
低剂量阿司匹林使患有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主要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66%, 卒 低剂量阿司匹林使患有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主要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 中风险降低79% ,心血管死亡率降低 心血管死亡率降低64% 中风险降低
*Based on a sub-analysis of the HOT study. CI, confidence interval; CK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V, cardiovascular; CV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GFR,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MI,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Jardine MJ,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0;56:956–65..
事件比率( 事件比率(%)
阿司匹林75毫 阿司匹林75毫 75 克/ 天 (n=9399)
不服用阿 司匹林 (n=9391) n=9391)
主要心血管事件降低 (p=0.03) p=0.03)
CV, cardiovascular. 1. Hansson L, et al. Lancet 1998;351:1755−62.
1969: 阿司匹林作为止痛药, 阿司匹林作为止痛药, 伴随阿波罗11号首次 伴随阿波罗 号首次登月升空
3
1982: Sir John Vane爵士因发现阿司 爵士因发现阿司 匹林的作用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
1985-10-09: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长玛 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长玛 格丽特·赫克勒宣布 一天一片阿司匹林, 赫克勒宣布: 格丽特 赫克勒宣布:一天一片阿司匹林, 有效预防第二次心肌梗死发作
7
写入我国医学生的教科书
一级预防(75~100mg/d)
如果存在动脉粥样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如患糖尿病,或 对于高血压患者,如果年龄大于50岁或者存在高脂血症、糖 尿病等,应口服阿司匹林预防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给予有效的降血脂治疗可促使粥样斑 块稳定,减少血栓形成,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 发生率。
Section 4
14
阿司匹林使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获益最大化
事件/患者数 阿司匹林 安慰剂 心血管死亡数 GFR 60 GFR 45-59 GFR<45 总体 总体死亡数 GFR 60 GFR 45-59 GFR<45 总体 219/7517217/7461 47/1527 54/1556 15/264 30/272 281/9308301/9289 1.00(0.83-1.20) 0.89(0.60-1.31) 0.04 0.51(0.27-0.94) 0.93(0.79-1.09) 98/7517 90/7461 27/1527 30/1556 6/264 17/272 1.08(0.81-1.43) 0.92(0.54-1.54) 0.04 0.36(0.14-0.90) 0.85(0.75-1.21) 有利于 有利于 阿司匹 安慰剂 林 危险比 -95% P 趋势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 中国专家共识达成
FDA批准阿司匹林用于 TIA或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2003年
拜阿司匹灵®100mg在中国上市
5
目录
1.阿司匹林的历史 2.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研究 3.阿司匹林未来的循证医学支持
6
坚实的循证证据: 坚实的循证证据:一级预防
自1988年众多研究证实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Nonfatal MI, nonfatal stroke, cardiovascular death. MI,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 Physicians’ Health Study Research Group. N Engl J Med 1989;321:129−35.
“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与正常肾功能的患者相比阿司匹林治疗显著阻止 了更多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事件死亡数, 了更多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事件死亡数, 各种原因死亡数 。所有心 血管事件获益似乎比出血风险更有价值。 血管事件获益似乎比出血风险更有价值。”
CV, cardiovascular; CK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MI,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Hansson L, et al. Lancet 1998;351:1755−62.
缺血性脑卒中累计发生率 阿司匹林 安慰剂
脑卒中累计发生率
随访( 随访(年)
随访( 随访(年)
总体脑卒中风险降低17% 总体脑卒中风险降低17% (p=0.04)
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降低24% 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降低24% (p=0.009) (p=0.009
1988: 轰动一时的“内科健康医师研究” 轰动一时的“内科健康医师研究” 公布: 公布:阿司匹林降低心脏事件发生44%
一路走来
阿司匹林上市 FDA推荐阿司匹林做为预防 心脏事件发生的常规用药 SFDA批准拜阿司匹灵®100mg 肠溶片用于心肌梗死一级预防
1898年
2009年
1996年 1980年 2006年
Section 4
16
女性健康研究(WHS):设计 女性健康研究(WHS):设计 ):
WHS trial (2005) 设计 目的 患者 分组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2 x 2 析因 评估健康女性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 39,876 健康女性 ,年龄 ≥45 岁 19,934 例服用阿司匹林 100 毫克 /隔一天 19,942 例服用安慰剂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心血管相关死亡的复合终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 点 8.2− 10.1 年(范围 8.2−10.9 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8
Should you wish to use this slide outside Bayer Schering Pharma, please contact the publisher for permission
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OT):分析 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OT):分析 ):
“除了抗高血压治疗获益外,阿司匹林使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严重心肌 除了抗高血压治疗获益外, 梗死大幅获益,其发生率降低多达36% (可能获益为 梗死大幅获益,其发生率降低多达36% (可能获益为 15 -51%), 并且 100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一年能够预防 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一年能够预防1 例心肌梗死发生( 每100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一年能够预防1-5例心肌梗死发生(糖 尿病患者为2.5例心肌梗死/1000人年) 2.5例心肌梗死/1000人年 尿病患者为2.5例心肌梗死/1000人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