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医学基础知识: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医学基础知识: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在临床医学考试中,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是相对比较重要的考点。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掌握,中公卫生人才网的医疗专家为大家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作用:作用强、疗效迅速可靠。常用于:

(1)解热和缓解各种钝痛,如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以及痛经等;

(2)急性风湿热,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对症治疗(可作为首选药)。

2.影响血小板功能:小剂量阿司匹林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可用于预防各种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冠脉血栓、脑血栓、术后血栓以及心肌梗死等。

3.儿科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2.加重出血倾向:延长出血时间,可用维生素K防治。

3.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时,出现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

4.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使用肾上腺素治疗无效,可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吗啡。

5.瑞夷综合征: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夷综合征),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症状表现。临床上病毒感染患儿不主张使用阿司匹林,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关于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认真复习这部分知识。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试题

医疗基础知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C.细胞) A.器官B.系统 C.细胞D.组织 2.对骨的营养生长和骨折后的修复都有十分重要作用的结构是(D.骨膜) A.骨密质B.骨松质 C.骨髓D.骨膜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3.关于脑干的组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间脑) A.延髓B.间脑C.脑桥D.中脑 4.分布于骨骼肌,受意识支配的神经是( A.躯体运动神经) A.躯体运动神经B.躯体感觉神经 C.内脏运动神经D.内脏感觉神经 5.体循环途径是由下列哪部分射血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动脉送到毛细血管?( A.左心室) A.左心室B.右心室 C.左心房D.右心房 6.心脏前后略扁,大小与本人的拳头相似,形状像( B.倒置的圆锥体) A.蚕豆形B.倒置的圆锥体 C半圆锥体 D.楔形 7.在左房室口的周缘附有的瓣膜是( B.二尖瓣) A.三尖瓣B.二尖瓣 C.肺动脉瓣D.主动脉瓣 8.下列器官属于呼吸系统的是( D.肺)

A.心脏 B.肝 C.肾脏 D.肺 9.引导血液离开心的血管是(B.动脉) A.静脉B.动脉 C.毛细血管D.淋巴管 10.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C.细胞外液) A.体液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D.血液 11.正常成人血液中,细胞数值为4000-10000/mm3的血细胞是(B.白细胞) A.红细胞B.白细胞 C.血小板D.血红蛋白 12.胃底腺的主细胞主要分泌(C.胃蛋白酶原) A.盐酸B.内因子 C.胃蛋白酶原D.粘液13.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C.小肠) A.口腔B.胃 C.小肠D.大肠 14.下列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中产生尿液的器官是( A.肾) A.肾B.输尿管 C.膀胱D.尿道 15.卵巢分泌的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 A.雄激素B.雌激素 C.雌激素和孕激素D.孕激素 16.关于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描述错误的是( C.由内分泌腺组成) A.通过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发挥作用 B.是人体重要的功能调节系统 C.由内分泌腺组成(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它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D.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17.关于结缔组织的描述,错误的是(D.细胞间质少)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 阿司匹林问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20世纪7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组比较,服用阿司匹林的中年男性在5年随访期间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4%[1]。虽然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许多患者并没有正规接受阿司匹林的治疗。本文旨在使临床医生提高对阿司匹林了解,正规使用阿司匹林,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1对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事件的认识 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基石,并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早期的SISI2研究显示[2]:阿司匹林治疗5周使ST段上抬(STEMI)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率下降(RRR)23%,如与链激酶合用死亡率RRR为42%。多个研究评价了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上抬心肌梗死(NSTEMI)的效果,其中1983年一项最大的试验系退伍军人合作研究(VACS),该研究将1266例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325mg/d 组或安慰剂组。治疗12周后发现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死亡率和MI的RRR下降51%。最近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事件减少20%。有文献报道[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不但MI发生可能性小,即使发生了严重程度也比从不服用要轻,较多的表现为NSTEMI。 阿司匹林能预防每10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19例缺血性事件的发生[4]。糖尿病人群至少75%的死亡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事件,这些事件主要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抗血栓治疗研究协作组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的疗效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同[5,6]。 血管内支架的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影响预后常见的并发症,血小板在该并发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Grama等[7]证明支架植入后血小板功能显著激活,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体内血小板呈去活化水态,亚急性血栓形成减少。过去将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联合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新的临床试验证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前者。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脑梗死病人应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浆黏度,抗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拯救缺血半暗区。尤其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疗效可靠且时间短,见效快。 2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8]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用于10年内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药理学基础知识习题与答案

药理学基础知识习题 一、 A 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时引起的口干称为药物的 A. 毒性反应 B. 副作用 C. 治疗作用 D. 变态反应2.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后次晨的“宿醉”现象称为药物的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C.后遗效应 D .变态反应E. 后遗效应 E.特异质反应 3.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称为药物的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 C. 后遗效应 D. 停药反应 E.变态反应 4.副作用的产生是由于 A. 病人的特异性体质 B. 病人的肝肾功能不良 C.病人的遗传变异 D.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药物的安全范围小 5.感染病人给予抗生素杀灭体内病原微生物为 A. 全身治疗 B. 对症治疗 C. 局部治疗 D. 对因治疗 E.补充治疗 6.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A.ED50与 LD 50的比值 B.LD 50与 ED50的比值 C.LD 50与 ED50的差 D.ED 95与 LD 5的比值 E. LD 5与 ED 95的比值 7.下列哪种给药方式可能会出现首过效应 A .肌内注射 B .吸入给药C.舌下含服 D .口服给药E.皮下注射8.大多数药物通过细胞膜转运的方式是 A. 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滤过 E.膜动转运 9.药物在体内作用起效的快慢取决于 A. 药物的吸收速度 B. 药物的首关消除10.下列给药途径中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A .肌肉注射 B .口服C.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C .吸入给药 D. 药物的分布速度 D .舌下含服 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E.皮内注射 1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 .排泄加快 B .作用增强C.代谢加快 D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E.更易透过血脑屏障12.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加速其排泄,应: A. 碱化尿液 , 使解离度增大 ,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B. 碱化尿液 , 使解离度减小 ,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C. 碱化尿液 , 使解离度增大 , 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D.酸化尿液 , 使解离度增大 , 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E.酸化尿液 , 使解离度减少 ,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13.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强青霉素的疗效,其原因是 A .延缓抗药性产生 B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竞争性抑制青霉素自肾小管的分泌E.促进肾小管对青霉素的再吸收 14.当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时 , 为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常采用 A. 缩短给药间隔 B. 首次给予负荷剂量 C. 增加给药次数 D. 首次给予维持剂量 E. 增加每次给药剂量 15.为了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 , 应该 A. 服用加倍的维持剂量 B. 每四小时用药一次 C.每天三次或三次以上给药 D. 服用负荷剂量 E.根据消除半衰期制定给药方案 16.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称为 A. 抗药性B.耐受性C.药物依赖性 D .成瘾性E.反跳现象 17.青霉素G 的抗菌谱不包括 A. 革兰氏阴性球菌 B. 革兰氏阳性球菌 C.革兰氏阴性杆菌 D.革兰氏阳性杆菌 E.螺旋体 18.抢救青霉素所致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应选用 A.肾上腺素 B. 葡萄糖酸钙 C.青霉素酶 D. 苯海拉明 E.苯巴比妥 19.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是 A.苯唑西林 B.氨苄西林 C.阿莫西林 D.羧苄西林 E.哌拉西林 20.肾毒性较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 A. 第三代头孢菌素 B. 第二代头孢菌素 C. 第一代头孢菌素 D. 天然青霉素E.碳青霉烯抗生素 21.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头孢菌素是 A.头孢哌酮 B.头孢他定 C.头孢孟多 D.头孢噻吩 E.头孢氨苄 22.革兰阳性菌感染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 A. 红霉素 B. 苯唑西林 C.氨苄西林 D.羧苄西林 E.庆大霉素23.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应选用 A.克林霉素 B .万古霉素C.四环素 D .红霉素E.氯霉素 24.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是 A. 土霉素 B.强力霉素 C. 红霉素 D. 四环素 E.麦迪霉素 25.可用于伤寒沙门菌感染的青霉素类药物是 A.氨苄西林 B. 双氯西林 C.羧苄西林 D. 苄星青霉素 E.青霉素 G 26.氯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 A. 消化道反应 B. 肾毒性 C.骨髓抑制 D.过敏反应 E.耳毒性

医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部分 1、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2、消毒的概念: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4、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及指甲发绀、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而快、尿少及血压下降。 6、休克分型: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7、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8、休克救治原则: (1)、积极消除病因(2)、补充血容量(3)、纠正酸中毒(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7)、保护脏器功能(8)、各型休克的处理 9、青霉素过敏的处理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针刺人中。 (2)首选肾上腺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 ,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10、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普查主要通过X照片。 11、结核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继发型肺结核(Ⅲ)、结核性胸膜炎(Ⅳ)、其他肺外结核(Ⅴ) 12、原发性综合征: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称为原发性综合征。 13、干酪性肺炎:浸润型肺结核伴有大片干酪样坏死时,常呈急性进展,严重的中毒症状称为干酪性肺炎(或结核性肺炎)。 14、结核球:干酪坏死灶被纤维包裹,或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洞内干酪物干涸浓缩形成。 15、抗结核治疗原则可总结为10个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16、初治菌阳肺结核: 主要推荐短程化疗方案为:2H3R3Z3E3 /4H3R3 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氨丁醇隔日1次,共2个月。

《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实践教学大纲 《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272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Pharmacology 【课程学时】16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药理学实验是与药理学理论教学密切的重要实践环节。以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方法为基础,结合不同作用类别的药物,使学生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验证药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牢固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在药物发现和评价过程中,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和必要性。通过药理学实验,使学生了解获得药理学知识的科学途径,同时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互助协作、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药理学实验是对《药理学》和《生理学》理论课程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同时有利于《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中的有关部分的理解。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程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的要求】熟悉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技术;能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内容】药理学实验基本知识;实验动物的捉拿和固定方法;实验动物标记方法;实验动物给药方法。实验动物取血方法;实验动物处死方法。 【方法】理论讲授结合实际操作 实验二、不同途径、不同剂型、不同剂量的阿托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要求】学习不同途径、不同剂型、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及同一药物不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及特点。通过实验比较不同途径给予阿托品的药效学有何不同。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剂型、不同剂量的阿托品的作用。 实验动物为健康昆明种小鼠(雌雄不拘)。 【内容】1 介绍静脉注射及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动脉注射、锥管注射、腹腔注射、胃肠道给药、舌下给药及黏膜给药、直肠给药、吸入给药、透皮给药等途径的药物吸收特点。 2 介绍药物制剂对药物作用影响 3 结合理论进行实验观察 4 根据结果讨论剂型及途径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方法】静脉注射、胃肠道给药等方法 实验三、水杨酸钠血药浓度及血浆半衰期测定 【目的要求】了解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意义。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钠血药浓度,并根据血药浓度计算半衰期的方法。 【内容】1 讲授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浓度的原理和半衰期计算方法。 2 分组进行家兔取血、给药、测定等实验过程。 3 根据实测结果计算半衰期。 4 讨论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方法】家兔灌胃给药、家兔静脉取血、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钠血药浓度 实验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血压的影响 【目的要求】学习家兔固定、麻醉、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血压记录; 【内容】1 分组完成家兔固定、麻醉、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血压记录等过程。 2 根据实验讲义依次给药、观察结果。 3 总结 【方法】动脉插管法 实验五、镇痛药实验及统计学分析 【目的要求】学习镇痛药的实验方法;掌握实验性疼痛的诱导方法,观察各类镇痛药的作用。根据实验结果,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结果分析,从而理解各类镇痛药的作用特点并初步掌握统计学在药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内容】1 介绍统计学基本概念及实验注意事项。 2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3 以班为单位统计各组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4 根据统计学结果得出结论并理解不同类型镇痛药的镇痛效果。 【方法】光电法 实验六、子宫兴奋药及实验 【目的要求】学习掌握子宫兴奋药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内容】介绍平滑肌实验装置、分组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理作用与药理效应 1.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最基本的药理学效应包括兴奋和抑制。 3.药理效应的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药物的选择性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4.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 (1)治疗作用:指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作用。 (2)不良反应: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 1.定义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2.分类按治疗目的分为: (1)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 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不严重,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分为: (1)急性毒性: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 (2)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义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6.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町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 7.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小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一)剂量的概念 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或阈浓度)出现疗效所需的最小剂量。 2.治疗量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 3.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即安全用药的极限)。 4.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一般情况下治疗量不应超过极量。来源:考试大 5.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6.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在临床应用近百年,是解热镇痛抗炎药。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阿斯 匹林临床使用不断拓宽,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其理论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充实。现从以下几方面将其在临床的应用作一阐述。 1 阿斯匹林的药理作用 1.1解热作用细胞因子(白介素-II、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发热机体血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嗜细 胞产并释放的内生致热原,其在下丘脑引起前列腺素 (PG)E合成的释放增加,PGE作为中枢 性发热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阿斯匹林可抑制下丘脑环氧酶(COX)阻断PGE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恢复正常。 1.2镇痛作用关节痛、头痛、肌肉痛、痛经等病理过程引起致痛物质缓激肽、前列腺素(PGs)的产生和释放增多,引起疼痛。阿斯匹林可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使PGs合成 减少而减轻痛疼。 1.3抗炎作用炎症局部产生大量的PGs,其本身是一种致炎剂,阿斯匹林可抑制炎症部位COX-2,使PGs合成减少,炎症减轻。 1.4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小剂量防治血栓,大剂量促进血栓形成。 1.4.1血栓素 A2(TXA2)是强大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和血管收缩剂。低浓度阿斯匹林可使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了血小板中TXA2 的生成,而抑制血小板的板聚。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前列腺环素 (PGI2)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作用,所以 PGI2 是TXA2 的生理拮抗剂,PGI2 合成减少可能促使血栓形成。由于血小板中的COX对阿斯匹林的 敏感性远高于血管内皮细胞中COX。所以小剂量的阿斯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中的COX,减少TXA2 的生成。小剂量为每日口服 75mg 阿斯匹林。 1.4.2 大剂量阿斯匹林 0.3g 亦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COX,减少 PGI2 合成,降低或抵消 小剂量阿斯匹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因此,大剂量阿斯匹林因抑制 PGI2 的合成,导致促进血栓形成。 1.5其他男性避孕;抗肿瘤;治疗腹泻;胆道蛔虫症;婴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流行性出血 热(早期);预防胆结石复发;低剂量阿司匹林可预防胎儿生长迟缓;糖尿病;女性不孕和 习惯性流产;月经过多;先兆子痫;老年性白内障(S C );安眠。 2阿斯匹林的副作用 ①一般胃肠道症状和胃溃疡出血。②凝血障碍。③过敏反应。④水杨酸反应。⑤若孕妇 使用阿斯匹林,其早产儿比其它早产儿更可能有大脑出血。⑥瑞夷(R e y e )综合症。 3 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与某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可通过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提高 这些药物的游离型血药浓度,如增强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易致出血。增强甲磺丁脲的降血 糖作用,易致低血糖。也能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增加诱发溃疡的作用。阿斯匹 林还可影响甲氨蝶呤从肾小管的分泌而增强其毒性。呋塞米可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减少阿司 匹林排泄,使后者易致蓄积中毒。 4 总结 阿司匹林口服后大部分在小肠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主要在肝脏代谢,尿 排泄,尿液PH 可影响排泄,碱化尿液可降低血浓度。大剂量的阿斯匹林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最新《药理学》实验讲义汇总

2014《药理学》实验 讲义

《药理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一、目的 1. 掌握基本操作,锻炼动手、动脑能力; 2. 更好地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 3. 培养科学思维 二、基本要求 1. 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并复习相关理论知识; 2. 实验时 ⑴实验器材要妥善保管; ⑵实验操作按步骤进行,仔细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 ⑶注意节约实验药品; ⑷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3. 实验后 ⑴各组同学将实验动物处死,实验台擦干净,将实验方盘送回准备室; ⑵值日生搞好实验室卫生,将死亡动物送至指定场所; ⑶书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报告的书写 1. 题目 2. 目的 3. 原理 4. 材料:实验动物,器材,药品 5. 方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扼要描述出来; 6. 结果:要求真实、清楚; 7. 讨论: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实验中有哪些不足之处;结果异常或失败的原因; 8. 结论:将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应带有提示性质。 四、药理学实验实验设计原则 1.随机原则 按照机遇均等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使一切干扰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减少,而不受实验者主观因素或其他偏性误差的影响。 2.对照原则 空白对照(指在不加任何处理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对照);阴性对照也称假处理对照(给予生理盐水或不含药物的溶媒);阳性对照也称标准对照(指以已知经典药物在标准条件下与实验药进行对照)。 3.重复原则 能在类似的条件下,把实验结果重复出来,才能算是可靠的实验,重复实验除增加可靠性外,也可以了解实验变异情况。

五、实验动物 1. 动物的选择 (1)小白鼠:适用于需大量动物的实验,如某些药物的筛选,半数致死量的测定。也较适用于避孕药实验、抗炎镇痛药实验、中枢神经系统药实验、抗肿瘤药及抗衰老药实验等。 (2)大白鼠:比较适用于抗炎药物实验,血压测定、利胆、利尿药实验,也可用于进行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 (3)豚鼠:因其对组胺敏感,并易于致敏,故常被选用于抗过敏药、平喘药和抗组胺药的实验。也常用于离体心脏、心房、肠管实验。又因它对结核敏感,常用于抗结核病药的实验。 (4)家兔:常用于观察研究脑电生理作用,药物对小肠的作用。由于家兔体温变化敏感,也常用于体温实验,用于热原检查。 (5)狗:狗是记录血压,呼吸最常用的大动物。还可利用狗做成胃瘘、肠瘘,以观察药物对胃肠蠕动和分泌的影响。在进行慢性毒性实验时,也常采用狗。 2. 实验动物的编号 狗、兔等较大的动物可用特制的铝质号码牌固定在颈部或耳上。大鼠、小鼠如为白色可用黄色苦味酸在不同的体表标志上标记。 3. 动物固定及给药 (1)小鼠捉拿 小鼠性情较温顺,一般不会咬人,比较容易抓取固定。通常用右手提起小鼠尾巴将其放在鼠笼盖或其它粗糙表面上,在小鼠向前挣扎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双耳及颈部皮肤,将小鼠置于左手掌心、无名指和小指夹其背部皮肤和尾部,即可将小鼠完全固定。在一些特殊的实验中,如进行尾静脉注射时,可使用特殊的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如尾静脉注射架或专用小鼠固定筒。如要进行手术或心脏采血应先行麻醉再操作,如进行解剖实验则必须先行无痛处死后再进行。 (2)小鼠灌胃 用左手固定鼠,右手持灌胃器,将灌胃针从鼠的口腔插入,压迫鼠的头部,使口腔与食道成一直线,将灌胃针沿咽后壁慢慢插入食道,可感到轻微的阻力,此时可略改变一下灌胃针方向,以刺激引起吞咽动作,顺势将药液注入。一般灌胃针插入小鼠深度为3~4cm,大鼠或豚鼠为4~6cm。常用灌胃量小鼠为0.2~1ml,大鼠1~4ml,豚鼠1~5ml。 (3)小鼠腹腔注射 先将动物固定,腹部用酒精棉球擦试消毒,然后在左或右侧腹部将针头刺入皮下,沿皮下向前推进约0.5 厘米,再使针头与皮肤呈45 度角方向穿过腹肌刺入腹腔,此时有落空感,回抽无肠液、尿液后,缓缓推入药液。此法大小鼠用的较多。

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应用新进展

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应用新进展 “阿司匹林”自问世以来,因其在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率、阻止血栓形成等方面的独特功效,被广泛用于防治冠脉和脑血管栓塞性疾病,为无数患者送去了福音。神威牌阿司匹林肠溶片是神威药业生产的优质良药,具有优良的品质和可靠的疗效,多年来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推崇。据报道阿司匹林在原有功能主治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 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凝血素具有促进血小板凝集之作用。目前,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高。据统计,糖尿病人死于心脏病患者的确2~4倍。阿司匹林之所以能防治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部分原因就在于它阻止了凝血素在体内的合成。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翰尼肯斯博士执导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试验------“医师健康研究”揭示:服用阿司匹林的男性,心脏病发生率减少了44%,而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其心脏病发病率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因此,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成年糖尿病患者,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经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老年痴呆症:纽约艾伯塔爱因斯坦医学院里查理科普顿博士,是精神学、神经学及流行病学三栖教授,他研究发现,大脑内发生的炎症,对于老年痴呆症的不断恶化起到了推动助澜之作用,而按时服用抗炎药物(如阿斯匹林)治疗或预防其他疾患(如关节炎、心脏病)的患者,一般不会患老年痴呆症。 癌症:十几年来,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用阿司匹林防治癌症方面

的研究。米歇尔洒恩博士是美国癌症学会流行病学及疾病监测研究分会副主席,他说:诸多试验显示,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具有防治如结肠癌、食道癌及胃癌等肿瘤之功用。 冠心病发作:阿司匹林不仅可以用于预防心脏病发作,而且还可以用于心脏病发作时的急救。翰尼肯斯博士主持的一项国际性研究:涉及对象为17,187名患者。研究表明,在冠心病发作的24小时之内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死亡率减少了23%。冠心病发作时,延迟时间愈长,心肌受损的范围就愈大。因此,心脏病专家建议说:冠心病一旦发作,应立即咀嚼两片阿司匹林,因为嚼服比吞服吸收更迅速。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名为“护士健康调查”的研究,对90,000多名女护士进行长期研究后发现:那些按时服用阿司匹林长达10~19年的护士,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危险性下降了30%,用药时间超过20年以上者,发病率危险性下降44%之多。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研究表明,在使用氨基糖类抗生素时合用阿司匹林,会防止吸力损害的发生。氨基糖类抗生素于进入人体后,与体内铁元素结合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分子性质不稳定,能损伤各种细胞,其中包括内耳中成千上万的毛细胞。毛细胞一旦受损,内耳就会丧失探测声音的功能,从而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对动物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被分解后,变为水杨酸盐,它能阻止自由基的形成,从而预防抗生素所致耳聋的发生。 专家建议:为安全起见,开始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防病保健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常见问题

1.哪些人必须要用阿司匹林? 做过造影确诊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做过支架和心脏搭桥手术已经确诊心血管病的人,如果没有禁忌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让所有没有阿司匹林禁忌证的心血管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心血管专科医生确诊的冠心病,不是因为心电图或有早搏、房颤等情况扣上的冠心病帽子。 2.40岁以上没有心血管病的人也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 有一误区45岁以上人都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很多医生也搞不清楚,没有心血管病到底需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方面确实存在争议。研究发现,在没有心血管病的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不能减少死亡,每10000人每年仅减少5个心肌梗死,但增加3个严重出血,净获益不明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指南的建议也不一致。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建议,无论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只要无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2009年美国预防工作组建议预防心血管病获益超过出血风险可以服用阿司匹林:(1)男性45~59岁组10年冠心病风险≥4%、60~69岁组≥9%以及70~79岁组≥12%时,阿司匹林降低心肌梗死的价值将超过胃肠道出血的风险;(2)女性55~59岁组10年脑卒中风险≥3%,60~69岁组≥8%以及70~79岁组≥11%,阿司匹林降低脑卒中的价值将超过出血的风险。无心血管病的80岁以上的人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我国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专家共识建议以下情况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 (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以下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者。 (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记住阿司匹林是一种药,可导致出血等严重副作用。并不是所有40岁以上的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有严格的用药指征。需要根据风险与获益评估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3.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真有这么神奇吗? 网上传言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所有怀疑心脏病发作的人都需要立即服用阿司匹林救命。真有这么神奇吗?心肌梗死发作时,阿司匹林可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延缓疾病发展有一定作用。对心肌梗死急救时,服用阿司匹林可使死亡率下降20~30%。欧洲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 ( 一 )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 1. 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 (<150/90 mm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 ①年龄在 50 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 ,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 患有 2 型糖尿病 ,40 岁以上 , 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 , 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 3. 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 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 岁。⑤早发 CVD 家族史 ( 男 <55 岁、女 <65 岁发病史 ) 。 ( 二 )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 1. 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 (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2) 既往心肌梗死史 (ST 段抬高和不抬高的 AMI 后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服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3) 冠状动脉搭桥术 : 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 , 术后 24 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4) 外周血管疾病 :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 , 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可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替代治疗。 (5)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 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00 mg/d) 。 (6) 心房颤动 : 建议阿司匹林 300 mg/d, 用于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中低危患者或不宜应用华法林的高危患者。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1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2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3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4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 5正常人血量约为(70土10ml)/kg体重,成人4~5L,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6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 7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8正常人血液ph值的波动范围是7.35~7.45 9正常男性的血液比密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相对黏度为4~5,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比密为1.090。血液比密与红细胞含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有关。血浆比密和血浆内蛋白浓度有关 10血液具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粘滞性,凝固性这三种特性 11正常人的血浆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1.6倍 12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有关 13血液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集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14静脉血通常使用的采血部位是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股静脉 15在静脉采血时为了避免血小板激活,常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者塑料管 16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17彩色真空定量采血用于葡萄糖,糖耐量测试,添加的抗凝剂是氟化钠 18彩色真空管定量采血用于血培养,应添加的抗凝剂是多聚茴香脑硫酸钠 19皮肤采血法的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而且局部皮肤揉擦,针刺深度不一,个体皮肤厚度差异等都影响检查结果,所以,皮肤采血检查结果重复性差,准确性不好 20采血方法应在患者,采血,溶血,样本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21乙二胺四乙酸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组织血液凝固 22 EDTA盐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血液学检查,尤其是血小板计数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建议内容-专家共识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建议内容-专家共识(一)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 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150/90 mmH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 患有2型糖尿病,40岁以上,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 3. 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CVD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

(二)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 1.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 (1)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2)既往心肌梗死史(ST段抬高和不抬高的AMI后):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服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3)冠状动脉搭桥术: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术后24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4)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 mg/d替代治疗。 (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

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一、实验动物的种类选择 药理学实验常用的动物有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家兔、猫、犬、蛙、蟾蜍等。常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由于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点,故所选用的动物应能较好地反映试验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并符合节约的原则。 小白鼠:系实验室最常用的一种动物。易于大量繁殖,且价廉,适用需要大量动物的实验,如药物筛选、半数致死量测定、药物效价比较、抗感染、抗肿瘤药物及避孕药物的研究等。 大白鼠:与小白鼠相似。一些在小白鼠身上不便进行的实验可选用大白鼠,如药物抗炎作用的实验常选用大白鼠踝关节制备关节炎的模型。此外也可用大白鼠直接记录血压、作胆管插管,或用大白鼠观察药物的亚急性或慢性毒性。大白鼠的血压和人相近,且稳定,现常用于抗高血压药物实验。 豚鼠:是实验室常用动物之一。对组织胺很敏感,容易致敏,常用于平喘药和抗组胺药的实验。对结核菌亦敏感,故也用于抗结核药的研究。此外还用于离体心脏及平滑肌实验,其乳头肌和心房常用于电生理特性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实验,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机理。 家兔:温顺、易饲养,常用于观察药物对心脏、呼吸的影响及农药中毒和解救的实验。亦用于研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体温实验、热原检查及避孕药实验。 猫:与家兔比较,猫对外科手术的耐受性强,血压较稳定,故常用于血压实验。但价格较贵。此外,猫也常用于心血管药物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 犬:药理实验需大动物时常用犬。常用于观察药物对心脏泵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降压药及抗休克药的研究等。犬还可以通过训练,用于慢性实验研究,如条件反射、高血压的实验治疗、胃肠蠕动和分泌实验、慢性毒性实验。 蛙和蟾蜍离体心脏能较持久地有节律地搏动,常用于观察药物对心脏的作用;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标本可用来观察药物对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或横纹肌的作用;蛙的腹直肌还可以用于鉴定胆碱能药物的作用。 须注意:由于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在选择实验动物时,还应注意动物的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健康状况及其品系、等级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二、实验动物的编号

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要文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1108班 201181377) 摘要:阿司匹林属于解热镇痛药,尽管运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关键词:阿司匹林:作用机理:临床应用 引言:阿司匹林问世之初主要用于止痛、退热的治疗,后广泛用于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疾病的治疗,现如今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与机理 1.1药理特性 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2-(Acetyloxy)benzoic acid)。又名:乙酰水杨酸。此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慢水解。在乙醇中易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Mp.135~140℃。 Aspirin呈弱酸性,pKa为3.49,解热镇痛作用比水杨酸钠强,而且其副作用较低。 Aspirin 还能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具有强效的搞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因此现在Aspirin 已经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近来研究还表明:Aspirin 和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对结肠癌也有预防作用,而且其应用范围还在不断被拓展。Aspirin的副作用主要有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甚至可引起十二指肠出血等症。这主要是由于游离羧基存在的关系。因此将Aspirin制成盐、酰胺或酯。 虽然人们一直努力去寻找“更好”的Aspirin,但尚未发现一种优于Aspirin 的药物。通过构效关系研究,人们得到如下结论:阴离子是活性的必要结构,如果酸性降低,虽保持其镇痛作用,但抗炎活性减少。置换羧基成酚羟基可以影响疗效和毒性。羧基与羟基的位置若从邻位移到间位或对位,可使活性消失。 Aspirin水解生成Salicylic Acid较易氧化,在空气中可逐渐变为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水溶液变化更快。其原因是由于分子中酚羟基被氧化成醌型有色物质。碱、光线、升高温度及微量铜、铁等离子可促进反应进行。Aspirin 代谢主产物为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的结合物,并以此种形式排出体外。 1.2机理 1.21阿司匹林防癌机理 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有抑制炎症蛋白质的作用,在肠癌、乳腺癌等实体癌症中,这类蛋白质的水平通常都很高。2006 年10 月美国《FASEB》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阿司匹林抑制癌症的重要线索:阿司匹林能抑制肿瘤形成新的血管,使肿瘤不能生长。以往的研

药理学基础知识习题

药理学基础知识习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B1.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时引起的口干称为药物的 A. 毒性反应 B. 副作用 C. 治疗作用 D. 变态反应 E. 后遗效应 C2.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后次晨的“宿醉”现象称为药物的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后遗效应 D.变态反应 E.特异质反应 E3.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称为药物的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 C. 后遗效应 D. 停药反应 E.变态反应 D4. 副作用的产生是由于 A.病人的特异性体质 B.病人的肝肾功能不良 C.病人的遗传变异 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药物的安全围小 D5. 感染病人给予抗生素杀灭体病原微生物为 A. 全身治疗 B. 对症治疗 C. 局部治疗 D. 对因治疗 E.补充治疗 B6. 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A.ED 50与LD 50 的比值 B.LD 50 与ED 50 的比值 C.LD50与ED50的差 D.ED95与LD5的比值 E. LD 5与ED 95 的比值 D7. 下列哪种给药方式可能会出现首过效应 A.肌注射 B.吸入给药 C.舌下含服D.口服给药 E.皮下注射 B8.大多数药物通过细胞膜转运的方式是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滤过 E.膜动转运 A9. 药物在体作用起效的快慢取决于 A. 药物的吸收速度 B. 药物的首关消除 C.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D. 药物的分布速度

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C10.下列给药途径中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A.肌肉注射 B.口服 C.吸入给药 D.舌下含服 E.皮注射 D1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排泄加快 B.作用增强C.代加快 D.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E.更易透过血脑屏障 C12.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加速其排泄,应: A.碱化尿液, 使解离度增大,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B.碱化尿液, 使解离度减小,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C.碱化尿液, 使解离度增大, 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D.酸化尿液, 使解离度增大, 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E.酸化尿液, 使解离度减少,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D13. 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强青霉素的疗效,其原因是 A.延缓抗药性产生 B.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C.对细菌代有双重阻断作用 D.竞争性抑制青霉素自肾小管的分泌 E.促进肾小管对青霉素的再吸收 B14. 当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时,为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常采用 A. 缩短给药间隔 B. 首次给予负荷剂量 C. 增加给药次数 D. 首次给予维持剂量 E. 增加每次给药剂量 E15. 为了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 应该 A.服用加倍的维持剂量 B. 每四小时用药一次 C.每天三次或三次以上给药 D. 服用负荷剂量 E.根据消除半衰期制定给药方案 B16.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称为 A.抗药性B.耐受性 C.药物依赖性 D.成瘾性 E.反跳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