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上)
依恋模式对亲密关系质量的能力

依恋模式对亲密关系质量的能力依恋模式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亲密关系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依恋模式则被认为是亲密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形成,并在成年后继续对亲密关系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对亲密关系质量的能力。
一、依恋模式的类型1. 安全型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个体通常有信任他人的能力,能够建立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
他们能够自主、合理地处理情感需求,并与伴侣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2. 焦虑型依恋模式焦虑型依恋模式的个体常常担心他人的接纳和注意,并表现出强烈的依赖需求。
他们可能对亲密关系过度依赖,且容易担心伴侣的背叛和远离。
3. 回避型依恋模式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个体倾向于独立自主,不愿意展示情感和依赖。
他们可能过度保护自己的隐私,并对亲密关系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依恋模式与亲密关系质量的关系1. 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影响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个体能够建立稳定、和谐的亲密关系。
他们通常能够与伴侣共享情感,理解对方的需求,并积极地回应。
这种依恋模式有助于建立信任、共享支持,并提升亲密关系的质量。
2. 焦虑型依恋模式的影响焦虑型依恋模式的个体往往对亲密关系持有较高的期望,渴望得到伴侣的关注和爱。
然而,他们的过度依赖也会导致忧虑和猜疑,甚至可能对伴侣的行为进行过度解读。
这种模式可能会给亲密关系带来不稳定性和紧张感。
3. 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影响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个体倾向于独立和保持距离,他们可能不愿意与伴侣分享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这种态度可能削弱亲密关系的质量,导致伴侣之间的交流和信任减少。
三、改变依恋模式的能力虽然依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个体的婴幼儿期经历影响,但它并非完全固定不变。
个体在成年后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改变和调整自己的依恋模式。
1. 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个体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来调整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模式。
依恋样式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依恋样式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一种形式。
而依恋样式作为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情感表达方式,对于亲密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样式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一、依恋样式的概念依恋样式是人们在婴儿期建立起来的一种情感联系模式,影响着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期望、怀疑、依赖和信任等心理反应。
根据心理学家Ainsworth的研究,依恋样式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三种。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愿意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表现出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和他人的可靠性。
他们具备较强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与伴侣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对亲密关系持冷漠或回避的态度,他们相对独立,不愿意过多依赖他人。
这些个体常常担心被伴侣束缚,难以真正投入亲密关系。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抱有强烈的期待,他们常常担心被伴侣抛弃并表现出更强的依赖需求。
这些个体情感较为脆弱,容易感受到焦虑和不安全感。
二、1. 形成与发展阶段依恋样式在亲密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起到重要的作用。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顺利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他们通过情感表达与伴侣产生更深层次的联系。
而回避型依恋者则较难真正投入亲密关系,常常会选择独处或回避亲密互动。
焦虑型依恋者则具有较强的依赖需求,但却频繁表现出不安全感,这可能会对亲密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困扰。
2. 亲密关系稳定性依恋样式还影响着亲密关系的稳定性。
安全型依恋者在面对亲密关系中的挫折和冲突时,通常能够经历并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亲密关系的稳定性。
而回避型依恋者和焦虑型依恋者在面对亲密互动中常常表现出不健康的行为,如回避沟通或过度依赖他人,这可能导致亲密关系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加剧。
3. 满足需求与激情依恋样式对个体亲密关系中的需求满足和激情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
大学生恋爱观中的依恋风格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恋爱观中的依恋风格与亲密关系的发展恋爱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一段人生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恋爱不仅是个人情感的交融,也是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在大学生恋爱中,依恋风格和亲密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恋爱观中的依恋风格与亲密关系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依恋风格的概念与分类依恋风格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情感依附的方式和模式。
根据早期依恋理论,人的依恋风格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
安全型依恋者能够有效地依附他人,并对他人的回应持乐观态度;回避型依恋者倾向于回避亲密关系,更喜欢独立;焦虑型依恋者会过度依赖他人,并对他人的反应持焦虑和不安全的态度。
二、大学生恋爱观中的依恋风格大学生在恋爱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依恋风格。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建立稳定、健康的亲密关系,他们更加容易与伴侣产生共鸣,并能够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和支持。
回避型依恋者在恋爱中可能有一定的抗拒,他们可能更喜欢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焦虑型依恋者则倾向于过度依赖伴侣,在恋爱中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
三、依恋风格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依恋风格对大学生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起着重要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建立更加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他们能够与伴侣形成积极的互动和沟通模式,更加积极地面对问题和冲突。
而回避型依恋者则可能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一定的冷漠和疏离,对伴侣的需求和情感回应相对缺乏,可能导致亲密关系的疏远。
焦虑型依恋者可能对伴侣过度依赖,对伴侣的关爱和回应过度敏感,容易产生冲突和不满。
四、影响依恋风格的因素大学生的依恋风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安全型依恋者在家庭中通常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支持,而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者往往与家庭环境中的相对不安全或冷漠有关。
个体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成熟程度也会影响依恋风格,相对成熟和自信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安全型依恋。
社交经验和恋爱历史也会对依恋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曾经经历过较为痛苦的恋爱关系可能会导致焦虑型依恋。
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与调适技巧

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与调适技巧恋爱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且复杂的一种。
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幼年时期形成的对他人的情感依赖和信任方式,它对恋爱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并探讨一些调适技巧来改善恋爱关系。
1. 依恋模式的定义和分类依恋模式是在早期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互动的经历中形成的,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恐惧型。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能够积极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回避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常常对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冷漠。
焦虑型依恋者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不安全感,恐惧型依恋者则表现出对他人的恐惧和回避。
2. 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依恋模式会对个体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和反应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人的依恋样式会影响他们与伴侣的亲密关系程度、沟通方式、冲突处理方式等方面。
例如,安全型依恋者通常有更健康的恋爱关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对方的需求,处理冲突更为成熟。
而焦虑型和恐惧型依恋者则常常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嫉妒心理等问题,这可能会导致恋爱关系的不稳定和不满。
3. 调适技巧改善恋爱关系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模式是改善恋爱关系的第一步。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调适依恋模式:(1)沟通与理解: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是一个健康恋爱关系的基础。
通过倾听和理解伴侣的需求和感受,双方可以更好地满足彼此的需要,并减少冲突和误解。
(2)接纳和支持:无论对方的依恋模式如何,都需要尊重和接纳对方。
给予彼此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可以帮助建立更为亲密和稳定的恋爱关系。
(3)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依恋模式极端的个体,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专业人士可以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帮助个体改善依恋模式,并改善恋爱关系。
4. 总结依恋模式是恋爱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会对个体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和反应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模式,并通过沟通、接纳和支持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可以改善恋爱关系,建立稳定而健康的亲密关系。
恋爱关系中依恋风格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报告

恋爱关系中依恋风格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报告在恋爱关系中,人们的依恋风格会对恋爱关系的稳定性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依恋风格是指一个人在重要关系中如何通过依附行为和情感去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根据 attachment theory 的研究,依恋风格主要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本报告将探讨不同依恋风格对恋爱关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安全型依恋风格安全型依恋者信任并接受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们在恋爱关系中倾向于表达情感,寻求亲密关系,并积极维护恋爱关系。
这种依恋风格对于恋爱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非常有利。
二、回避型依恋风格回避型依恋者倾向于独处,并避免与伴侣产生过多的亲密关系。
他们倾向于减少情感表达并保持独立性,通常是因为他们曾经在早期的关系中经历过伤害。
虽然回避型依恋者可能会开始一个长期的恋爱关系,但他们可能会觉得在不断地进行个人成长和发展方面受到限制。
三、焦虑型依恋风格焦虑型依恋者关注自己和伴侣之间的关系,担心和恐惧被抛弃或被拒绝。
他们经常感到被伴侣忽视,他们需要经常验证伴侣的爱,以维持安全感。
这种依恋风格更易导致恋爱关系的不稳定和不满意。
四、应对策略1.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首先,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当一个人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他/她才能知道如何在恋爱关系中适应自己和伴侣的需要。
2.认识和接受伴侣的依恋风格其次,认识和接受伴侣的依恋风格也非常重要。
理解伴侣的感受和需要,并让伴侣知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帮助恋爱关系更加健康和稳定。
3.修复依恋伤痕如果恋人在早期的依恋关系中受到伤害,他们可能需要寻求治疗来帮助他们修复依恋伤痕。
修复依恋伤痕可以帮助一个人恢复安全感和信任,让他/她更好地适应恋爱关系。
4.提高沟通技巧最后,提高沟通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恋爱关系中,一个人需要提高沟通技巧,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倾听并回应伴侣的感受和需要。
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恋爱关系才能更加健康和稳定。
依恋模式对伴侣之间的信任和亲密的影响

依恋模式对伴侣之间的信任和亲密的影响伴侣关系中的信任和亲密是建立在各种因素之上的,其中之一就是依恋模式。
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童年时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中形成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会对成年时期的亲密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依恋模式对伴侣之间信任和亲密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促进健康的伴侣关系。
首先,安全型依恋模式对伴侣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有积极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个体在童年时期与照顾者之间建立了可靠和温暖的关系,他们对自身和他人都有积极的看法。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相信自己和伴侣的意图和动机,并对伴侣展示真实的自我。
这种信任和透明度促进了伴侣之间的亲密程度,因为他们相信对方不会背叛或伤害自己。
他们更愿意与伴侣分享所有的情感和经历,从而增强了伴侣间的情感纽带。
相反,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会对信任和亲密产生负面影响。
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分为回避型和焦虑型。
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个体在童年时期常常缺乏照顾者的关注和回应,导致他们形成了回避亲密关系的倾向。
他们不太信任他人,对伴侣的意图和动机持怀疑态度,往往对伴侣保持距离。
这种回避行为会导致伴侣之间的亲密度降低,信任逐渐受损。
焦虑型依恋模式的个体在童年时期常常经历照顾者的反应不一致或不可靠,导致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质疑和对他人的过度依赖。
他们对伴侣的意图和动机非常敏感,常常会出现过度关注和猜疑的行为。
这种焦虑情绪会导致伴侣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信任的破裂,也会影响伴侣间的亲密程度。
为了建立健康的伴侣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改善与伴侣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度。
首先,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倾听技巧。
在沟通中要保持开放和真实,尊重和理解伴侣的观点和感受。
同时,要学会倾听伴侣的需求和担忧,展现关注和支持。
其次,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可以增强伴侣间的信任和亲密度。
通过共同思考和制定目标,伴侣们可以体验到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快乐,增强彼此间的亲密感。
此外,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给予伴侣空间和自主权。
儿童不安全依恋的类型以及应对策略分析

儿童不安全依恋的类型以及应对策略分析摘要:依恋是幼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几乎贯穿人生发展全程。
而不安全依恋则对儿童智力、情绪、性格及成人后的人际交往等各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
本文从不安全依恋的定义、类型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对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依恋类型转变有所帮助,使儿童能向更好的适应生存方向发展。
关键词:儿童;不安全型依恋;应对策略引言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ohn.Bowlby)于1969年正式提出了依恋的概念。
他认为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的联结。
他认为依恋是人类从“摇篮到坟墓”所有经验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人的情感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1]。
婴儿通常都能与母亲建立依恋,但性质不同: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到2岁时会有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更复杂和更有创造性的象征性游戏,而不安全依恋的婴儿到了学前期和学龄期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敌意和攻击行为。
研究[2]证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在问题行为上显著地高于安全型儿童;在成人期则表现为恋爱关系不和谐,婚姻质量较低等,举例说来,矛盾型依恋的个体恋爱类型通常表现为霸道的爱,这种类型的特点为与伴侣关系不和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
因此笔者认为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应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关爱,父母或监护人应帮助他们调整依恋类型,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安全依恋的类型、影响因素、解决策略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不安全依恋的类型美国心理学家艾因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安全型依恋,二是回避型依恋,三是反抗型依恋。
1990年,Main和Solomon又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混乱型[3]。
后三种都是不安全依恋型,下面是对这三种不安全依恋的具体介绍。
(一)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依恋模式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依恋模式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在婚姻关系中,依恋模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依恋模式是由个人在儿童时期发展起来的与亲密关系的期望和行为方式相关的心理构造。
这些模式产生于儿童期的亲子关系,而在成年后的婚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帮助夫妻建立更健康且稳定的婚姻关系。
依恋模式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依恋模式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亲密度。
安全依恋模式的夫妻更容易展示出积极的情感表达,他们更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而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夫妻往往在沟通中遇到困难,他们可能会避免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导致沟通的障碍,并可能引发冲突和不满。
其次,依恋模式还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情感支持和依赖。
安全依恋模式的夫妻更倾向于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依赖,他们愿意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相反,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夫妻可能会更加独立和自主,难以接受或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这可能会导致情感上的疏离和冷漠。
此外,依恋模式还与夫妻之间的冲突解决方式相关。
安全依恋模式的夫妻往往能够较好地处理冲突,他们能够平等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寻求共同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相比之下,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夫妻可能更容易陷入争吵和攻击性的沟通中,难以有效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
针对上述影响,夫妻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以改善婚姻关系。
首先,夫妻可以共同努力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
这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来实现。
夫妻应该积极参与情感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另外,夫妻还可以共同参加夫妻关系培训课程,学习有效的沟通和冲突解决技巧,以促进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夫妻可以寻求专业帮助来应对依恋模式可能带来的困难。
心理咨询师或婚姻家庭治疗师可以帮助夫妻识别和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上)依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1969)提出的,他在洛伦兹(Konrad Lorenz)的研究(婴儿对母亲的印刻理论)和哈洛(Harry Harlow)的实验(幼猴尽管由铁丝做的母猴喂养,但却寻求依偎于有绒织物的母猴)的基础上,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
鲍尔比提出依恋这个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婴儿与其养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但后来的研究者们将之扩展到了成人之间。
——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依恋(attachment)是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也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密联系的倾向。
——525心理网
具体来说,当我们对某人产生依恋时,我们会产生接近TA的愿望(与其分离时感到焦虑),感到威胁时倾向于求助于TA,并且感受到被TA 支持着去探索种种新事物。
依恋既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简单来说,通过依恋他人我们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而是一个融入了集体的社会人。
了解的依恋的基本内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依恋类型这个概念又是如何提出的。
儿童的依恋类型
说到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就不能不提到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该实验是由艾斯沃斯等(Mary Ainsworth&Witting,1969)设计的,他们首先安排母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然后让婴儿分别经历母亲离开、陌生人进入等情境。
观察婴儿在与母亲分离和相聚的过程中,以及面对陌生人的过程中的表现,从而对婴儿的依恋类型进行判断。
艾斯沃斯等人长期观察了乌干达和美国家庭母子间的相互作用,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在与母亲一起时,将其作为“安全基地”,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易被安抚。
约占65%~70%。
而安全型婴儿的母亲一般对孩子的信号及情绪表达(呼求、肢体动作等)很敏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而且喜欢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②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
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
度;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
约占20%。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
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因此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③焦虑—矛盾型依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
当母亲亲近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
约占10%~15%。
反抗型婴儿的母亲常误解孩子的信号,她的照顾行为是不一致的,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为。
因此,在孩子的信号和母亲的情绪表达间常表现出不一致。
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回避型与反抗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依恋类型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简单说说。
心理学中一直存在着关于遗传与环境(或者说,天性与教养)的争论(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即人的发展是在出生之前就由遗传和生物因素预先决定的,还是受后天经验和环境因素决定的?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其中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遗传与环境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体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心理因素,它们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
所以,依恋类型差异的产生既与个体本身先天的生物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教养、所处的家庭环境等有关。
儿童先天特质尤其是气质与母亲的抚养困难程度密切相关,比如,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儿童容易照料,与母亲关系融洽,容易接受抚慰;一些儿童很难照料,异常活跃,拒绝母亲的亲近,不易抚慰。
(注意!这里的气质需与生活中常说的气质区分开来,心理学中气质(temperament)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孩子刚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比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
)
而关于后天影响依恋的家庭因素,鲍尔比提出在个体和依恋对象的实际交往中形成了个体和看护者(主要抚养者)之间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该模式包括两种互为补充的成分:一个是关于依恋对象的,描述的是当婴儿需要时,看护者是否是可得的(available)、敏感的(sensitive)和有反应的(responsive);另一个是关于自己的,涉及的是自我是否是有价值或值得关爱和看护的。
例如:当需要时,看护者是敏感并总是可得的,那么婴儿就会发展出一种认为
别人是有反应并可信的、自己是可爱的并有被照顾价值的内部工作模式。
反之,当看护者是不一致和拒绝的,婴儿就有可能发展出别人是没有反应的、自己是不值得关爱的或自己是应该自我满足的和不需要别人关爱的。
如此,内部工作模式构建了个体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心理表征,并在长大后影响其思想、情感和行为。
现在一般认为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看护者的行为,依恋是在婴儿与看护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
[转载自525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