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案例分享修订稿

合集下载

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及教训

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及教训

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及教训电信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手段,近年来呈现出日趋增多的趋势。

这种犯罪方式以欺骗、诱骗和胁迫受害人从而获取财物为手段,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并总结出其中的教训,旨在提高公众对电信诈骗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案例一:假冒公检法诈骗案李女士接到一通来自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自称存在李女士的案件,要求她提供个人信息以办理相关手续。

李女士由于不具备法律知识,被对方的威胁言辞吓到,最终交出了自己的银行卡信息。

通过调查,发现李女士遭遇了一起冒用机构身份进行电信诈骗的案件。

教训一:警惕陌生电话在接到陌生电话时,特别是涉及到个人敏感信息或涉及到钱财的话题时,应提高警惕。

确保确认对方身份,可以主动要求对方提供相关证件或事项的办理方式,并咨询周围亲友或当地相关机构的意见。

案例二:网络购物诈骗案张先生在网上购买了一部手机,但在付款后却未收到货物。

通过与卖家的沟通,张先生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一起网络购物诈骗案。

对方使用了虚假的商品信息吸引张先生购买,并通过虚假的支付链接获取了张先生的银行账户信息。

教训二:保护个人账户信息在进行网上支付前,应确保网站的信誉度和安全性。

避免点击未经验证的链接或二维码,对于大额交易可以选择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并定期检查账户的资金流动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案例三:冒充亲属求助诈骗案王女士接到电话,声称是自己远房亲戚,在外地充当了秘密特工,需要紧急资金以完成任务。

由于听到对方的熟悉口音和亲属姓名,王女士被骗子成功诱导,最终汇款给对方。

教训三:确认身份再行动在接到求助电话时,要冷静思考并核实对方的身份。

可通过电话、短信或其他方式与亲属确认,或联系当地公安机关核实情况。

切勿因为感情因素而盲目行动。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电信诈骗的手法多样,犯罪精明且不断升级。

因此,加强对电信诈骗的了解与防范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关注电信诈骗案例和警示信息,及时了解新型诈骗手法,增强防范意识;2. 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避免在不明确身份的情况下提供敏感信息;3. 注意网络交易安全,避免点击不明链接;4. 建立紧密联系,加强亲属之间的沟通与确认。

电信诈骗案例及分析【三篇】

电信诈骗案例及分析【三篇】

电信诈骗案例及分析【三篇】案例一:银行卡盗刷案某市民收到一条短信,称其银行卡存在异常情况,需要立即进行验证。

市民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并按照页面提示输入了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随后,市民的银行卡内的大量资金被盗刷。

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银行卡盗刷电信诈骗手法。

犯罪分子通过发送短信或电话等方式,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诱使受害人透露个人银行卡信息。

然后,犯罪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盗刷操作。

受害人在接到这类信息时,应当保持警惕,不要随意点击链接或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

案例二:假冒客服电话案某市民接到一通电话,自称是网络公司的客服人员,告知市民其账户存在异常情况,需要重置密码。

为了验证身份,市民被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在市民提供了这些信息后,其银行卡内的资金被转走。

分析:这种电信诈骗手法常见于假冒各类互联网公司的客服电话。

骗子通常以账户异常、优惠活动等借口,诱使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一旦受害人泄露了这些信息,犯罪分子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盗窃等行为。

受害人在接到此类电话时,应通过官方渠道与相关公司核实信息,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

案例三:身份冒用案某市民接到一条短信,称其社保卡存在异常情况,需要验证信息。

市民按照短信提示回复了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

几天后,市民发现银行卡内资金被全部转走。

分析:这是一种利用身份冒用的电信诈骗手法。

骗子通过发送短信或社交媒体等方式,冒充政府部门或社会保障机构等,欺骗受害人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

一旦受害人泄露了个人信息,犯罪分子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各种非法行为。

受害人应当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将重要信息随意提供给他人。

总结:电信诈骗案件时有发生,不同的手法会导致不同的损失。

为了避免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随意提供个人信息给陌生人,及时核实电话或短信的真实性,并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相关信息。

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识别能力,以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电信诈骗案例分享

电信诈骗案例分享

电信诈骗案例分享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前言“网络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借助手机、固定电话、互联网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犯罪。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电子账户、移动支付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各类数据共享为我们提供巨大便捷的同时,我们个人、公司的私有信息,也更容易的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团伙共享;大至全国,小到贵州省,乃至贵阳市,每年受“网络电信诈骗”的次数、损失的额度都触目惊心。

犯罪分子抓住一般人群的普遍心理,不断翻新花样,针对大众趋利避祸等不同心理弱点,编造虚假信息实施诈骗,有些人因为缺乏辨别常识和防范意识,往往易被迷惑导致上当受骗。

为了避免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上当受骗,特别组织此次培训,望大家认真学习,以下真真切切发生的案例为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同时希望通过此次培训,大家进一步提高私人信息和公司信息的保密警觉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诈骗的主要手段解析一、冒充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办案冒充邮局、银行、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以涉嫌犯罪、银行卡透支涉嫌洗黑钱、邮局通知领取的包裹内藏有毒品、法院通知领取传票等为理由联系您。

当您辩解时,告诉您的身份信息泄露,涉嫌贩毒、洗钱等重大犯罪,威胁抓捕您及家人并判刑,要求您向指定的“安全账户”汇款、转账,证明自身清白后退还。

案例一:2015年4月30日8时许,王某某在宿豫区文昌花园家中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公安机关民警,并告知王某某其涉嫌洗黑钱,后王某某先后与一伙自称公安局的赵天佑大队长、检察官高晓琴等人联系,被对方多人以资金清查、缴纳保证金为由要求王某某转账、汇款,王某某未经核实即相信对方,然后到工商银行宿豫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珠江路营业厅向对方提供的所谓安全账号转账三次,损失金额142710元。

案例二:将)其银行卡里72120元钱(被)转到对方提供的帐户上,后发现被骗。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实施的诈骗犯罪活动。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信诈骗案件日益增多,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揭示其常见手法和防范措施。

案例一:冒充公检法诈骗在这类诈骗中,犯罪分子通常会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犯罪、账户被冻结等为由,要求受害者提供银行卡信息、密码或转账至所谓的“安全账户”。

例如,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的电话,称其涉嫌洗钱,要求其将存款转移到指定账户以证明清白。

张某在恐慌中按照对方指示操作,结果损失了数十万元。

案例二:虚假中奖诈骗虚假中奖诈骗是另一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法。

犯罪分子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通知受害者中了大奖,但需要先支付一定的税费、保证金等费用才能领奖。

李某收到一条短信,称其在某个抽奖活动中中了大奖,需要支付2000元税费。

李某信以为真,汇款后发现上当受骗。

案例三:网络购物诈骗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购物诈骗也日益增多。

犯罪分子通常会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吸引消费者,然后通过各种理由要求先付款后发货,或者发送钓鱼网站链接,窃取消费者的银行卡信息。

王某在网上看到一款手机价格远低于市场价,联系卖家后被告知需要先支付定金。

王某支付后,卖家消失,手机也未收到。

案例四:情感诈骗情感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建立情感关系,获取受害者信任后实施诈骗。

这类诈骗通常发生在社交软件、交友网站等平台上。

刘某在交友网站上结识了一名自称是海外商人的男子,两人迅速建立了感情。

对方以生意需要资金周转为由,向刘某借款,并承诺高额回报。

刘某汇款后,对方失联。

防范措施:1. 提高警惕:对于陌生电话、短信、网络信息,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

2. 核实信息:在接到涉及财产的电话或信息时,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

3.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个人银行卡信息、密码等敏感信息。

电信诈骗的案例分析

电信诈骗的案例分析

电信诈骗的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诈骗活动日益猖獗,给社会造成了重大危害。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电信诈骗的形式、手段并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

案例一:假冒公安机关电话诈骗案事例描述:小明接到一通电话自称是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称其涉嫌犯罪并需要协助调查。

他们声称要查封小明的银行账户,并要求小明将账户中的资金转移到指定账户上,以确保资金安全。

小明信以为真,将大部分存款转移到了对方指定的账户上。

案例分析:这是一种典型的冒充公安机关电话诈骗案,骗子以公安机关的威名胁迫受害者,让其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

防范措施:1.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将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给陌生人;2. 对于陌生来电,切勿轻信对方身份,可以主动挂断电话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3. 重视安全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尤其是涉及到财务或涉密信息的情况。

案例二:网络购物诈骗案事例描述:小红决定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一款手机,在选择了某商家的产品后,通过私信与商家取得联系。

商家承诺以低价出售手机,并要求小红使用微信或支付宝转账付款。

小红通过转账方式支付了款项后,商家却断联,手机也没能如约发货。

案例分析:这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购物诈骗案例,骗子通过虚构低价、欺骗付款方式的手段,诱使受害者转账支付款项,最终骗取受害者的财物。

防范措施:1. 在进行网上购物时,选择信誉好、口碑良好的平台和商家进行交易;2. 尽量选择货到付款或第三方担保交易方式,避免直接向个人或陌生商家转账付款;3. 注意核对商品信息,避免掉入虚假优惠的诱惑,以免上当受骗。

案例三:冒充亲属求助诈骗案事例描述:小李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他的远亲,并称自己遇到了紧急情况需要资金救急。

对方声称因为身份证被冻结无法进行银行操作,并请求小李将一定数额的钱转到指定账户上。

小李由于对方称呼自己的名字正确,误以为对方确实是亲属,便按照要求转账付款。

电信诈骗案例分享

电信诈骗案例分享

电信诈骗案例分享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前言“网络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借助手机、固定电话、互联网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犯罪。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电子账户、移动支付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各类数据共享为我们提供巨大便捷的同时,我们个人、公司的私有信息,也更容易的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团伙共享;大至全国,小到贵州省,乃至贵阳市,每年受“网络电信诈骗”的次数、损失的额度都触目惊心。

犯罪分子抓住一般人群的普遍心理,不断翻新花样,针对大众趋利避祸等不同心理弱点,编造虚假信息实施诈骗,有些人因为缺乏辨别常识和防范意识,往往易被迷惑导致上当受骗。

为了避免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上当受骗,特别组织此次培训,望大家认真学习,以下真真切切发生的案例为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同时希望通过此次培训,大家进一步提高私人信息和公司信息的保密警觉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诈骗的主要手段解析一、冒充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办案冒充邮局、银行、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以涉嫌犯罪、银行卡透支涉嫌洗黑钱、邮局通知领取的包裹内藏有毒品、法院通知领取传票等为理由联系您。

当您辩解时,告诉您的身份信息泄露,涉嫌贩毒、洗钱等重大犯罪,威胁抓捕您及家人并判刑,要求您向指定的“安全账户”汇款、转账,证明自身清白后退还。

案例一:2015年4月30日8时许,王某某在宿豫区文昌花园家中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公安机关民警,并告知王某某其涉嫌洗黑钱,后王某某先后与一伙自称公安局的赵天佑大队长、检察官高晓琴等人联系,被对方多人以资金清查、缴纳保证金为由要求王某某转账、汇款,王某某未经核实即相信对方,然后到工商银行宿豫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珠江路营业厅向对方提供的所谓安全账号转账三次,损失金额142710元。

案例二:将)其银行卡里72120元钱(被)转到对方提供的帐户上,后发现被骗。

网络电信诈骗案例分析与反思

网络电信诈骗案例分析与反思

网络电信诈骗案例分析与反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也呈现出日趋严重的趋势。

此类案件不仅给受害者造成了财产损失,更对社会秩序和公众信任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深入分析几个典型的网络电信诈骗案例,从中总结出诈骗手法和反思经验,以期引起大家的警醒和防范。

案例一:钓鱼网站诈骗在网络电信诈骗中,钓鱼网站诈骗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法。

以某购物网站为例,诈骗者通过伪造网站页面和登录界面,欺骗用户输入个人账号和密码。

一旦用户输入个人信息,诈骗者便能获得这些敏感信息,从而实施诈骗行为。

反思:针对此类案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警惕和防范能力。

首先,应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常识的宣传和教育,让用户了解诈骗手法,避免上当受骗。

其次,在使用网络购物平台时,用户应通过官方渠道进入,不点击垃圾邮件和可疑链接,提高警惕,确保账号安全。

案例二:冒充亲友求助诈骗冒充亲友求助诈骗是一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法。

诈骗者利用社交网络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然后通过冒充受害者亲友的身份,发送信息或致电受害者,以求助、事故等为由,诱导受害者将钱款转账至指定账户。

反思:为了避免成为此类诈骗的受害者,我们需要保持警惕。

首先,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尤其是亲友的联系方式和相关背景情况。

其次,如果接到涉及资金需求的电话或信息,应当与亲友核实身份,避免被冒充亲友所蒙骗。

再次,要确保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求助信息,尽量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求证,避免被骗。

案例三:虚假投资诈骗虚假投资诈骗案件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一种形式。

诈骗者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通过宣传虚假投资项目吸引受害者投资。

一旦受害者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后,诈骗者往往会销声匿迹,留下受害者无法追回损失。

反思:针对虚假投资诈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提高防范意识。

首先,在进行投资之前,要对相关投资项目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避免被虚假广告所蒙骗。

其次,要慎重对待高息回报的投资项目,理性判断其可信度和风险性。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信诈骗案件也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

电信诈骗以其高额的利润和隐蔽的手段,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分析一些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以期提高公众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案例一:网络购物诈骗近日,某市民小王在网上购买了一部手机,并支付了相关费用。

然而,在等待商品到货的过程中,小王发现自己并未收到手机,联系卖家却发现对方已经消失。

经过进一步调查,警方发现这是一起网络购物诈骗案件。

分析:这类案件属于典型的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常常通过创建假冒网店,诱导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敏感内容,然后以各种借口骗取受害者的钱财。

公众需注意提高警惕,切勿莽撞地相信陌生网店,并选择信誉度较高的平台购物。

案例二:冒充客服电话诈骗某市民小李接到一通冒充银行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其银行账户存在异常情况,需协助核实。

小李听从对方指示操作后,不慎泄露了银行卡密码,随后发现账户内的资金被转走。

分析:冒充客服电话是一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

犯罪分子通常通过伪装成银行、快递公司等机构的工作人员,以获取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为目的。

公众应保持冷静,提高警惕,警惕此类虚假电话,切勿轻易泄露个人信息。

案例三:身份冒用骗局某市民小张在一家银行办理业务时,发现自己的信用卡额度突然被大幅度增加,并接到银行的电话称其账户涉嫌洗钱,需配合调查。

小张根据对方指示,将信用卡内的资金转入指定账户后,却发现对方消失,资金亦随之流失。

分析:身份冒用是一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

犯罪分子通过获取他人的身份信息,冒充其进行交易、转账等,从而骗取资金。

公众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将重要信息泄露给他人。

案例四:微信红包诈骗某市民小刘收到一位微信好友的红包邀请,点击后要求绑定银行卡,小刘按要求操作后,银行卡内的资金被骗光。

分析:微信红包诈骗属于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电信诈骗新形式。

犯罪分子通过创建冒充别人的微信号,向好友发送红包邀请,引诱受害者泄露银行卡信息,进而盗取资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信诈骗案例分享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前言“网络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借助手机、固定电话、互联网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犯罪。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电子账户、移动支付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各类数据共享为我们提供巨大便捷的同时,我们个人、公司的私有信息,也更容易的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团伙共享;大至全国,小到贵州省,乃至贵阳市,每年受“网络电信诈骗”的次数、损失的额度都触目惊心。

犯罪分子抓住一般人群的普遍心理,不断翻新花样,针对大众趋利避祸等不同心理弱点,编造虚假信息实施诈骗,有些人因为缺乏辨别常识和防范意识,往往易被迷惑导致上当受骗。

为了避免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上当受骗,特别组织此次培训,望大家认真学习,以下真真切切发生的案例为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同时希望通过此次培训,大家进一步提高私人信息和公司信息的保密警觉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诈骗的主要手段解析一、冒充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办案冒充邮局、银行、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以涉嫌犯罪、银行卡透支涉嫌洗黑钱、邮局通知领取的包裹内藏有毒品、法院通知领取传票等为理由联系您。

当您辩解时,告诉您的身份信息泄露,涉嫌贩毒、洗钱等重大犯罪,威胁抓捕您及家人并判刑,要求您向指定的“安全账户”汇款、转账,证明自身清白后退还。

案例一:2015年4月30日8时许,王某某在宿豫区文昌花园家中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公安机关民警,并告知王某某其涉嫌洗黑钱,后王某某先后与一伙自称公安局的赵天佑大队长、检察官高晓琴等人联系,被对方多人以资金清查、缴纳保证金为由要求王某某转账、汇款,王某某未经核实即相信对方,然后到工商银行宿豫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珠江路营业厅向对方提供的所谓安全账号转账三次,损失金额142710元。

案例二:将)其银行卡里72120元钱(被)转到对方提供的帐户上,后发现被骗。

案例三:自己邮政银行卡内49900元被转入对方账户内,后发现被骗。

警方提示: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也从未设立所谓“办案账户”、“安全账户”,不同单位之间的工作电话无法直接转接。

接到此类电话不要与对方联系,应立即挂断并报警。

二、QQ盗号冒充亲友借款或冒充上级领导指令转款部分公司、企业财务部门人员设立组群,QQ号被盗后,犯罪分子冒充经理或财务总监要求会计向指定账号转账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电子邮箱、QQ发送含木马病毒程序的链接、图片、视频等,诱使您点击查看,盗取QQ登录口令和密码,掌握您的QQ好友名单及聊天内容,远程录下您的聊天视频,然后冒充您以急需用钱为借口向您的亲友借款。

案例一:2015年3月13日上午,宿豫区某农机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财物会计田某某,其联系人南京小张的QQ被人删除,南京小张是属于该农机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员工,其与田某某正常有业务往来。

后有一个QQ号码冒充为田某某QQ联系人里的南京小张,并要求田某某打款25万元到一个叫孟海宁的卡上。

后田某某请示该公司总经理获得批准,通过网上转账方式从总经理的银行卡上转给孟海宁工商银行卡上25万元。

事后田某某打电话联系南京小张核实,发现其被诈骗。

案例二:2015年3月5日15时许,住宿城区运河路的李某通过QQ 联系宿豫区某单位的张某,称其目前在国外出差,他的朋友现在急用钱,但其在国外汇款不能立马到账,所以请张某先把钱汇给他的朋友,而后他再把钱汇给张某,后张某通过银行自助端从自己工商银行卡上转了五万元给对方提供的账户。

当日下午,李某打电话给张某告知其QQ被盗,张某方知被骗。

警方提示:遇到此类情况,不要仅仅凭聊天记录就着急汇款,一定要与对方电话联系核实确认,切勿汇完款后再联系。

三、冒充车管所、财政局、残联、税务局、教育局发放退税、补贴费用犯罪分子以国家实施惠民政策为理由告知汽车、摩托车、家电或房产享受退税、补贴;残疾人家属领取国家补贴;在校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助学补贴;新生儿享受生育补助。

并套问银行卡及金额,诱骗您到ATM机上按照他的指令操作,把卡上的现金转走。

案例一:2015年3月12日下午,宿豫区锦华名园小区张先生接到一自称交警队工作人员的陌生电话,称其购买的汽车可以退还部分购车税,并提供税务局联系电话,赵先生联系对方后被诱骗转账7万余元。

案例二:2015年2月1日15时许,残疾人庄某某在宿豫区东方花园家中,其手机接到一电话,对方自称是国家残联,以发放残疾补助为由,让其到银行ATM机上进行操作领取补助,庄某某即到宿豫区江山国际花园农业银行分三次将其银行卡上的79000元转给对方账户。

案例三:2015年1月15日14时许,宿豫区保安乡的章某接到自称卫生局工作人员电话,以发放生育补贴款为由,要求其跟财政局工作人员联系领取,章某即根据对方要求到银行ATM机上进行操作,后发现其银行卡内35800元被对方转走。

警方提示:政府部门关于税费减免、补贴,事前一定会发布文件或通告,符合条件的市民要持相关证照、发票等凭证,到当地指定部门办理,绝不会电话通知,或通过ATM机直接把钱打到银行卡内。

国家对新生儿生育没有无补助政策。

四、网络购物支付故障办理退款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您的网购交易信息,冒充商家客服人员,称支付系统故障交易订单失效,以办理退款等借口,诱骗您到ATM机上按他的指令操作,或登录他指定的网址或链接,进行网上银行操作,窃取用户名、密码,盗取存款、诱骗转账。

案例一:案例二警方提示:凡收到此类信息,一定要登录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商的官方网站,与客服人员电话、QQ或旺信联系确认。

千万不要打开对方提供的网址登陆进行操作。

五、招聘代刷网店信誉兼职工作人员以及网上充值返现通过互联网邮箱、QQ群发招聘为网店刷信誉度的兼职人员广告,以购买充值卡、游戏点卡等商品后返还本金及佣金为名进行诈骗。

案例一:2015年3月28日,宿豫区江山国际花园的李女士,收到一内容为招聘代刷网店信誉兼职的陌生QQ邮件,加对方为好友后,按照对方指示登陆购物网页,购买了价值8000余元的手机充值卡后,对方没有按照约定退款,也无法联系,方才发觉被骗。

案例二:警方提示:兼职代刷网店信誉需要了解清楚详细的流程,不要轻信诈骗分子提出的高额佣金。

涉及钱款时,一定要反复确认。

兼职前,一定要先确认对方公司的电话、负责人、工商注册号等。

六、无担保、抵押贷款通过发放小名片、张贴小广告、群发短信或设立虚假网页形式,发布“快速办理无担保抵押贷款”类信息,诱骗事主以证明还款能力、提前支付利息为名汇款、转账诈骗。

案例一:2015年5月30日,家住宿豫区雨露小区的李先生通过互联网查询到某小额贷款公司发布的贷款信息,正巧其近期经济紧张急需用钱,于是联系对方贷款10万元,被对方以办理保险开户、验证资金等方式诱骗汇款5万余元。

案例二:警方提示:无抵押、担保的贷款业务是不符合常理的,此类广告宣传均系诈骗。

正规单位从未开设无需任何抵押、担保的贷款业务。

办理贷款业务应到银行等国家正规金融机构。

七、参与综艺节目中奖冒充电视热播的综艺节目组,群发中奖短信,设置虚假节目网站供接收信息者登记个人信息,以缴纳“个人所得税、公证费”等为诱骗汇款、转账。

若接收信息者登记信息后发觉可疑、不汇款,对方还会冒充律师以追究“违约责任”恐吓、催促汇款。

案例:2015年4月7日,宿豫区某学校老师庄女士接到一条陌生号码短信,称其手机号码被“我是歌手”节目抽选为场外幸运观众,获得奖金12万元及苹果笔记本电脑一台。

庄女士明知自己未参加此类活动,还登陆对方提供的活动网址,填写个人信息确认领奖。

网站提示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公证费等费用,否则要起诉其违约,庄女士于是按照对方指示先后转账3万余元,后发现被骗。

警方提示:牢记“意外之财不可取”。

接到此类电话或短信的,要仔细回忆是否参加过节目活动,如果没有,肯定是骗局。

在网站上填写个人信息确认领奖,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不用理会对方的“起诉”威胁言论。

八、冒充领导办事急用钱指令汇款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事主刚到某单位上班的信息,冒充其单位领导,以办事急需用钱为幌子,指令事主汇款到某帐户进行诈骗。

案例一:案例二:警方提示:犯罪分子往往利用新入职人员刚刚到单位上班,对领导不太熟悉的实际,冒充领导,以各种理由让当事人汇款,同时当事人认为对方是领导,又不好细问、回绝,直接汇款而上当受骗。

遇到这种情况时,您只要问问你单位的同事,再查找一下单位的领导电话并拨打过去,找个理由核实一下就便知真假。

九、网上办理信用卡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声称可以不用审查收入证明快速代办各大银行的大额信用卡,诱骗收入较低网民以验证还款能力为名诱骗转账、汇款。

案例:2015年3月16日19时,曹某某在宿豫区金外滩小区家中上网时,通过弹出窗口链接的网页填写申办信用卡信息后,3月18日11时许、3月22日11时许分别在宿迁金鹰商场南侧工商银行的ATM机上现金汇款给对方400元的“资料费”、4000元的“提点费”;3月22日17时许在宿豫区珠江路工商银行ATM机上汇款给对方6000元的“激活费”,共计被骗10400元。

警方提示:办理信用卡业务一定要到各个银行营业厅或拨打银行电话详细咨询。

通过欺骗、隐瞒真实收入,骗取金融机构信用卡,属于金融诈骗行为。

十、银行账号变更群发内容为“请把钱存到**银行,账号***”等手机短信。

有的事主碰巧正要汇款,收到此类信息后,可能不仔细核实就将钱直接汇到不明银行账号上。

有的事主因为欠别人的钱,收到此类信息时,以为是催钱的,没有核实真假就将钱汇入不明账号。

案例:2015年2月份的一天,正在银行准备给外地客户汇款的市民王女士接到一陌生手机短信,内容为“之前那张银行卡不用了,把钱汇到我这个账户上,账号***”。

王女士误以为客户发来的,于是直接将钱汇入对方指定账户,后发现被骗。

警方提示:陌生手机号码发送此类短信的,均为诈骗信息。

辨别此类信息真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直接联系自己要汇款的人员核实信息真假。

十一、冒充熟人打电话随意拨打手机问“记不记得我是谁”,若接听者根据口音、号码归属地误认为是哪位外地的朋友,对方就冒充这个朋友称从外地来看望,随后会以途中发生车祸或因嫖娼、吸毒被抓急需用钱为由,诱骗汇款、转账。

案例:后陈旺用ATM机向该帐号转帐6000元,不久后其发现被骗,在银行查询对方帐户发现钱全部被取走,共被骗12000元。

警方提示:接到此类陌生电话的,不要轻易认熟人,要保持冷静,可直接询问姓名,确认对方真实身份。

十二、网络加盟代理通过网络发布虚假的商品需加工信息,当事主主动联系时就以先缴纳邮寄费、加盟费,再给事主邮寄需要加工的物品为由进行诈骗。

之后诈骗分子又冒充物流公司工作人员,以需要缴纳合同费、工商代理费、材料费不断地进行诈骗,直至事主发现上当受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