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合集下载

学习的三种境界

学习的三种境界

学习的三种境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

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

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三种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

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

王国维三种境界写学习作文

王国维三种境界写学习作文

王国维三种境界写学习作文老师笑了笑:“这是说我们要像探险家一样,去寻找知识的源头。

就像你们在找宝藏一样。


小明点点头,心里想着:“哦,我明白了,就像我在寻找那颗最亮的星星一样!”
接着,老师继续讲解:“第二种境界是‘知山竟成无物’——领悟。

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中要领会到真正的道理。

”小明又问:“老师,那这是什么意思啊?”
老师耐心解释道:“就是当你找到了宝藏后,你会发现宝藏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表面的东西。

比如,学习数学,最初可能只觉得公式难记,但后来会发现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小明恍若明白了,心想:“哇,这就像发现了星星的秘密一样,真的好神奇!”
最后,老师说:“第三种境界是‘别有天地非人间’——超越。

也就是说,当你掌握了知识后,你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小明急忙问:“这是什么意思啊?”
老师微笑着说:“就是你超越了常人的思维,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就像你学会了星星的秘密后,你会发现宇宙更美丽,更神奇。


小明高兴地拍手说:“这真的太棒了!就像我不仅能看到星星,还能看到宇宙的奥秘!”
学习的过程,就像小明探索星空的旅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奇与发现。

从探索到领悟,再到超越,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帮助小明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让他感受到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作文的三重境界和写作方法

作文的三重境界和写作方法

作文的三重境界和写作方法咱从小到大,写作文这事儿可没少折腾咱。

有时候抓耳挠腮半天,愣是憋不出几个字;有时候洋洋洒洒一大篇,自己觉得可牛了,结果老师打分不咋高。

其实啊,写作文就跟爬山似的,有不同的高度,也就是境界。

今儿个,我就跟您唠唠这作文的三重境界和写作的那些小窍门。

先说这第一重境界,那就是“把事儿说清楚”。

您别笑,这看起来简单,真能做到的可不多。

就说上次我表妹写作文,题目是。

她倒好,开头就来一句“周末我过得很开心”,然后呢?没了!这哪行啊!老师一看,估计得气个半死。

后来我问她,周末到底咋开心啦?她说去公园玩了。

我又问,玩啥啦?她说坐了旋转木马,还吃了棉花糖。

嘿,这不就有料了嘛!我跟她说,你得把坐旋转木马啥感觉写出来啊,比如“那旋转木马一转起来,我感觉自己就像飞起来的小鸟,心都要飘到天上去啦”,再把棉花糖啥味儿、啥颜色好好形容形容,比如“那棉花糖雪白雪白的,像天上的云朵,放进嘴里,一下子就化了,甜滋滋的,一直甜到心里头”。

您瞧,把这些细节一写,这事儿是不是就清楚多啦?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回老师让写,我一开始就写“我去了海边,可好玩啦”。

后来我仔细想想,不对啊,得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写出来。

于是我重新写“我来到海边,一眼望去,那大海无边无际,海浪一个接着一个拍打着沙滩,发出‘哗哗’的声音。

海风带着咸咸的味道,吹在脸上,凉凉的,特别舒服。

沙滩上的沙子又细又软,踩上去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这么一写,是不是感觉就像真的到了海边一样?所以啊,这第一重境界就是要把事情的经过、细节写清楚,让读者能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似的把这事儿给过一遍。

接下来这第二重境界,是“把感情融进去”。

作文要是没感情,那就是一堆干巴巴的文字,谁愿意看呀?还是说我表妹,那次写,她写“我的妈妈很漂亮,对我很好”。

这算啥呀?我就问她,妈妈咋对你好了?她说生病的时候妈妈照顾她。

我又问,妈妈咋照顾的?她说妈妈给她做饭、喂药、讲故事。

我接着启发她,那你当时心里啥感觉?她想了想说,觉得很温暖,很感动。

学习的三个境界-体会学习

学习的三个境界-体会学习

学习的三个境界-体会学习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是人类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促使个体不断成长和进步。

然而,学习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和境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接受信息和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和领悟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学习有不同的境界,三个重要的境界就是:知识领悟的境界、实践经验的境界和思考创新的境界。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个学习的境界,并解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首先,知识领悟的境界是学习的第一个重要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我们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通过不断追问和思考,我们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领悟的关键在于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适用性。

通过理解和领悟,我们才能将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和技能。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来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实践中,如设计和制造各种设备和工具。

只有通过知识的领悟,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因此,知识领悟的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实践经验的境界是学习的第二个重要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我们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来丰富和巩固知识。

实践经验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并通过改进和优化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通过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和挑战,并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来解决它们。

实践经验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它还包括反思和总结的过程。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试错和总结来学习驾驶技巧。

只有通过实践经验,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实践经验的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思考创新的境界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我们不仅仅是接受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和创新来改进和发展自己。

用三种境界写学习作文

用三种境界写学习作文

用三种境界写学习作文
今天,老师重新布置了一个新任务,要我们用“三种境界”来写一篇作文。

我脑子里乱糟糟的,三种境界?什么境界?我可是一直都没听过!
我跑进爸爸身边,问他什么是“三种境界”。

爸爸乐呵呵地捏捏我的头,说:“孩子,‘三种境界’就是指学习的三个阶段,就像去负重徒步一样,一步步往上爬,风景愈加美,视野也越来越宽阔。


我一下子就懂了。

我以前学习的时候,就像刚走到山脚,只能注意到眼前的树木和花草。

现在我要努力学习,像爬下山腰,看一下远处美丽的景色。

等下次我学得更多一些了,就能像登顶一样,站在山顶俯览世界!
听到这里,我忽然感觉学习充满了乐趣。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攀登知识的峰顶!我要像孙悟空一样,手持金箍棒,勇攀高峰!我要像孙悟空一样,努力学习,成为一名最杰出的战士!
我再也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就开始自学。

我很郑重地阅读每一句话,理解每一个知识点。

我像一个小侦探,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寻找着宝藏。

我才突然发现,自学感觉起来像游戏一样,蕴满了挑战和乐趣。

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才能过上开心快乐的生活!我要像一粒种子一样,在知识的土壤中不断地成长!我要像一朵花儿一样,在知识的阳光下夺目开放!我要像一只小鸟一样,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我狂喜地拿起毛笔,开始写我的作文。

我要用我的笔,描绘出学习的三个境界,让我的作文充满活力和希望!我要用我的作文,记录下我的学习历程,让它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充盈财富!。

【老师荐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老师荐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学习的三重境界只要你在学习,你肯定每天都在进步。

但是很多的高中同学们不赞同这句话,因为他们发现,在很多时候,他们不管如何努力,成绩总是停滞不前。

因为分数是具体的,它是反映成绩的最具体的东西。

那么这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又如何解决呢。

大家都看过电影《英雄》,剧中秦王站在一幅字画前端详,因为书法中暗藏世上最高水平的剑法;秦王整整揣摩了三天,最后终于悟透了剑者的三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手中有剑,第二重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第三种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

看书和做题是高考复习的日常工作,其实看书和做题也同样存在三种境界:看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记”,就是记住课本上所讲的概念、定理、公式等,明白这些知识的含义;第二重境界是“联”,就是将现在所学习的知识与已经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整理知识组成系统或者网络;第三重境界是“用”,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题中,只有会应用的知识才算是真正掌握。

解题的第一重境界是“解”,就是想尽各种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第二重境界是“思”,就是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第三重境界是“归”,就是获得的知识经验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回归到书本上去。

明白了这三种境界,你还纠结怎么提升成绩这个简单的问题吗。

学习成绩不理想一般是由于看书和解题的境界较低。

如果看书和做题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往往处于中下水平,学习辛苦,但劳而无功。

你需要向第二重境界迈进,按照第二重境界的秘诀进行练习和实战,看书时多总结归纳,将知识形成体系和网络,如果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甚者寻找参考书。

解题时要留一些时间来总结,从题型、解题方法和思路上总结,不管你花多少时间来对你所作的题目进行总结都不过分。

如果看书和做题停留在第二重境界,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往往处于中上水平。

如果还想提高成绩的话,就要向第三重境界迈进,按照第三种境界的秘诀进行练习。

看书时多想应用,设想应用这些知识的情形,并辅之以配套练习;做题时要多想书本,思考这些问题和书本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习的三个境界

学习的三个境界

学习的三个境界:学习的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读书理论。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

看多之后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赏析王国维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第一境界的读书,是输入,是求索,是积累,是量变,力求多多益善。

第二境界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第二境界的读书,少了一些功利性,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自觉学而思,学而行,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思考感悟、躬行实践、经世济用中,增长智慧、实现价值、追寻人生真谛。

第三境界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读书成为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

达此境界者,少见于中年以下,多见于人到老年。

非饱经世事沧桑、阅尽人间百态,智慧达于圆通、心态复归于婴儿者,不可尽窥此境。

学习的三种境界-作文

学习的三种境界-作文

学习的三种境界一、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

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

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三种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

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佑军
学生作文的学习可以分为三重境界,即“学得一习得一悟得”。

明确各阶段的特征,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作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作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一重境界——学得
“学”,篆书写作,上半部x指算筹,两个x是“爻”,含交错和变化之意,喻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形迹与规律,所以古人一般把理论知识的训练称为“学”,“爻”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的意思。

就是说,“学得”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和规律,“学得”的基本方式为效法、模仿。

“学得”作为作文学习的第一阶段,要重视作文基本概念的厘析和基本规律的揭示,可以叫作“概念性获得”和“模仿性获得”,但不要以为“概念性获得”就是要进行概念的诠释、分析与记诵,这恰恰是本阶段力求避免的教学方法。

本阶段,我们提倡“案例教学”,特别提倡课文(或范文)引路。

如有教师在讲“倒叙”这个写作点时,提出了“倒叙”的概念“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师虽反复讲解了倒叙的步骤,列举了技法,可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但是余映潮老师只是依次展现了《羚羊木雕》《台阶》《背影》三篇课文的一、二两段的片段,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一写作点的要领。

这个课例告诉我们,“学得”是学习的初始阶段,即使是概念教学或技法教学,也要遵循“举三得一,质从量出”的道理,从案例入手走向规律,从现象入手走近本质。

除了案例教学,教师还可以尝试示例教学,如用教师下水文示范,用同学习作示例,或用同学习作修改示例等等,体现“手把手”教的策略。

二重境界一习得
“习”,早期甲骨文写作即翅膀,象形鸟窝,造字本义为“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

《说文解字》:“習,数飞也。

”即小鸟反复试飞,有“反复练习”和“实践运用”双重含义。

与“学”相对应,古人一般把生活实践的体验称为“习”。

就作文教学来说,就是要重视在写作实践和生活过程中亲自体验和反复运用,可以叫作“体验性获得”或“过程性获得”。

作文本质上和“小鸟试飞”一样是一种实践的技能,正如小鸟不可能依靠“空气动力学”学会飞行一样,学生也不可能依靠“写作原理”学会写作。

你得让他亲自投入到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景中去,在真实的那事、那人、那景、那情中“心领神会”,通过亲历、探究、感悟、体验等方式去获取独特的个体经验,这个过程看上去是那么“费力”,但它却隐含着作文习得的基本秘密。

秘密之一:写作就是恢复身体与生活的关系。

恢复身体与自然的接触,亲自获得对自然的感触;恢复身体与人的接触,亲自获得与他人的交往经验;恢复身体与社会的接触,亲自观察社会万象,获得对社会的观感。

像这样浸润其中,反复回放,逐渐淘洗和提炼,才会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素材与观念。

这个“浸润”“回放”“淘洗”“提炼”就是“习得”的基本教学策略。

秘密之二:文学是人学,作文是关乎生命的探索,写作的规律就寓含在生命成长的规律中。

例如在生活中亲历的过程就是叙事的过程,参与的热情就是写作的激情,表现的冲动就是写作的冲动,观察的内容就是细节的内容,情感的升华就是作品的高度,所以能够细腻地观察和反省成长的故事就是学习写作。

秘密之三:深度体验是素养提升的唯一途径。

“习得”的核心秘密在于体验,包括对文字的反复玩味,对文本的反复研习,对生活的反复回放,对作品的反复修改……这些“反复”的过程像极了“小鸟试飞”。

其实,反复的过程就是身体(心智)与规律反复磨合的过程,是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素养与能力的过程。

这个转化是极为缓慢的,教师要有耐心:这个转化是必然会发生的,教师要有信心;这个转化一旦发生,就会形成稳定的能力和素养,就再也
不会丢失,教师要舍得花气力去促成这种转化。

相对于“学得”而言,“习得”是学习的高级形式,是更有价值的学习。

三重境界——悟得
悟,篆文写作,造字本义为“明心见性、发现自我”。

《说文解字>:“悟,觉也。

”即“觉醒、明白,内心获得深知”的意思,强调“悟”是靠自己的本心去领悟、开悟、觉悟。

就作文教学来说,“晤得”是指经过个人亲自探索,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作文的概念或方法,荻得关于写作方法的领悟;是经过富于热情的沉溺、全身心的投入而获得的关于写作技能的个性化理解;是经历了无数孤立的个案反复研磨后获得的顿悟。

所以,“悟得”也可以叫作“智慧性获得”,是人的认识转变的宝贵过程,是人由迷惑到清醒、由模糊到清晰、由孤立到联系、由繁复到简约的认识过程。

作文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技能性活动,需要有大量的亲身体验作为基础,习得的“量”积累到一定的峰值,就会在人的内心形成某种“了悟”;作文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智能性活动,受到很多个人因素(如个人经历、心智成熟程度、认知习惯、思维方式等)的制约,不是每个经过“量”的积累的学生都必然能到达“悟得”之境,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为学生“私人定制”学习方案,有选择地促成那些处在“临界点”的学生发生转化;作文是一个情绪化很强的情感性活动,受到很多情境因素(如环境、心理、触媒等)的制约,不是每一次教师的“点化”都一定会发生突变,教师要有相当的智慧设计情景,寻找触媒,把握触点。

“悟得”是比“习得”更高级的学习阶段。

“习得”更多获得的是方法,“悟得”往往能够洞察真相;“习得”更多获得的是零散的经验或招式,“悟得”获得的则是联系的通则与规律;“习得”更多获得的是关乎外界的感知,“悟得”更多获得的是关乎自我的发现,是内心的升腾,是灵性的开启。

所以“悟得”强调的是学习本体的“自悟”,强调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发和放手,解放他的脚,让他走到事件中去;解放他的手,让他亲自参与和记录;解放他的眼,让他亲自去看到真相;解放他的嘴,让他敢说真话;解放他的脑和心,让他敢于独立思考和大胆想象。

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悟得”之境,就能够收获“偶得”之作,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偶得”看似偶然得之,实则是长期处于“悟得”之境的“妙手”在灵感激发下的思维跃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思维”。

如果把“偶得”也看成是一种学习境界的话,可以叫作“创造性获得”,是文学创作所追寻的至高境界,已超出学生作文学习讨论的范畴。

从“图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文学习的不同境界和学习策略。

本文虽然讨论的是作文学习的三重境界,实则是一切学习的一般通则。

三重境界的客观存在是由作文学习的内在结构决定的。

作文学习的内在结构正如“图二”所示,像一个大枣——处于表层的是“符号系统”,包括作文的一系列概念和法则,是作文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学得”的方式和策略;而处于鲜艳的表皮之内更有价值的学习,是作文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是知识所内聚的“一种理性的心智”,是内蕴其中的基本结构、法则和智慧,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境界和策略就是“习得”;而真正具有生长与发展意义的正是藏之弥深的“枣核”,是文字与人相遇时产生的“意义系统”,与之相应的学习境界和策略是“悟得”。

从“图三”可以看出,作文学习的三重境界与作文学习的内在结构是相对应的,是逐渐切入本质的学习策略和境界。

解剖作文学习这个“大枣”的意义何在?在于教师要确立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多数教师热衷于进行“符号教学”,往往执迷于作文概念的教学和习作方法的
指导。

那是因为作文的“符号教学”教师更容易把握,看上去更容易实施,以至于在作文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概念,传授“绝招”,把那些看似鲜艳又嚼不烂的枣皮撕下来硬塞给学生。

在我看来,作文教学也有三重境界,如“图四”,平庸的老师热衷于“系统的符号世界”,终其一生也只是引导着他的学生在作文的表面滑行;智慧的教师会引导学生进入“智慧的经验世界”,把那些被高度抽象了的、简化了的、远离了个体的现实世界以及无法被个体所理解的作文概念还原到情景中去,把那些简约的知识中有营养的丰富的内容找回来,和学生一起回到生活中去,回到过程中去,回到师生共同创造的情景“场”中去,去获得真实的体验,去习得实践性智慧,去获取原理性认知;最好的教师会超越作文学习的所有功利心态,滤去所有世俗之束缚,引导学生进入“完整的精神世界”,这是教育家的境界,他愿意和学生一起感悟、体验和升华,把那些隐藏在知识中的精神因素如思想、智慧、自由、价值、意义、责任等人性的光辉挖掘出来,汇聚起来,形成学生独立之人格、独到之识见和批判之精神。

(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434100)
欢迎邮购
2013年《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合订本已装订成册,每本价格130元(免邮寄和挂号费),欢迎邮购。

2011-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合订本尚有少量存货,每本价格120元(免邮寄和挂号费),欲购从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