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3

Ξ

张尚武 王雅娟

提要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众多小城镇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在新经济背景下获得第二次的自我超越已经成为共同的难题。笔者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大城市地区培育大城市地区中等规模新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城市地区 新城 上海市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0)06-0039-04 中国分类号 T U984 文献标识码 A

大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发展需要与周围的区域发展结合,这一点虽然早已被人们认识到,但具体的空间关系和职能关系却一直处于探索和争论中。包括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西方战后新城建设,卫星城建设以及对新城的最新阐释,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探索。

1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评析

111城乡整体建设的理想

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空前迅速地发展,城市的环境和效率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城乡整体建设思想把城乡作为对等和平衡的力量,使之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平等的分工和协调,充分发挥城乡双方的优势。这一思想试图把城市中的工业疏散出去,并围绕这些疏散的工厂建设新的城镇,具有城市所能提供的设施服务和职业机遇条件。在兼有两者之利的同时,避免两者的不利。霍华德把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称为“社会城市”(s ocial city)。并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作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的是从区域角度对整个城市的结构性改造,以形成环境舒适、社会经济运行良好的城乡空间结构。

这是针对早期工业化城市的拥挤和混乱,出于对随之逝去的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秩序的留恋而提出工业城市建设的理想。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这一思想一直是一种理想。

112大城市地区新城建设的实践

大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人们开始把城市的交通系统组织、社会环境改善和区域性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斯科特和斯坦普(L1Scott&L1D1S tam p)提出一种新的规划体制,包括市郊在内,为土地划分不同的等级,把保护农业用地作为首要职责①。开始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行为。

西方战后最有影响的艾伯克隆比(Abercrombie,1944)的大伦敦规划即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和发展,明确了在大城市建成区以外发展新居住地,即新城的思想。在规划绿带以外形成新的居住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事实证明在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中,新城成为解决郊区蔓延(suburb sprawl)的有效引导手段。

新城诞生在英国和美国,进而在整个欧洲和世界范围都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巴黎的新城与大城市有更多的联系,是作为中心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城市成为多中心组合的整体;英国的新城更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在日本又有所不同,尽管从空间形态上呈现多中心的新城形式,但在功能上仍然是单一中心的,即新城多是作为居住的地方,就业并未相应分散,这在日本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早期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在北京、上海两市也曾进行过卫星城建设的实践。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在1990年代以前,卫星城的建设未取得明显效果,与主城难以建立紧密的关系,因而也带来对卫星城建设的怀疑。

113新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新城模式

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满足居住需求和有足够的环境意识成为规划目标的焦点。人们对生活空间数量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对空间和环境的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sustainable urban form)的探讨。

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欧文等人(S1OwensΠD1 BanisterΠM1Breheny)建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应该以发展小居住地为主,如霍华德所提出的2~3万人口的规模,具有步行的尺度。但其中有一些大的居民点能够达到20万人口以上,形成霍华德所提出的社会城市②。认为这是从能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是理想的形态,能够满足具有足够的多种城市活动的门槛,但不是高度聚集和高密度。

而P1霍尔(P1Hall)在分析伦敦的实际情况中,提出了建设持续发展的“社会城市”的概念(sustainable s ocial city,or sustainable city region)③,认为新居住地的建设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城市改造;二是建设新城。但传统城市改造形式和新城建设形式都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从城市改造的角度,由于城市建成区用地有限,大规模改造是不现实的;从新城建设的角度,传统新城或田园城市是“在乡村建设城镇”,达到人口居住和就业从城市中疏解的目的,但这一目的在任何地方都从未真正实现过。作为最早的新城之一的S tevenage是自我平衡程度最高的一个,大约有

Ξ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OOB JL030)

44

 城市规划汇刊2000[6]

61%的人口是在本地居住和就业的,在其他新城,这一比例一般都在35%左右④。因此,很难提出建设就业和居住平衡的新城建设目标,新城建设的结果往往都带来更长的通勤距离。

霍尔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持续发展的社会城市”区别于早期新城的主要特点在于利用大容量快速公共轨道交通线,在线路主要站点发展新的城镇。如伦敦郊区轨道交通设计时速达到200kmΠh,距离城市130km的空间范围都可以有效地利用轨道交通。在这一前提下,依靠轨道公共交通手段的新城比依靠汽车的传统新城有很多改进。沿线居民点的开发仍是多种功能的混合开发,围绕站点集中约1~115万的居住人口,以此为中心建设20~30万人的新城。利用快速公共轨道交通线可以满足方便快捷而又较为节省能源的长距离通勤需求,而且随着就业岗位的外迁,存在更大的居民就地工作可能性。

2 新时期上海大城市地区的城镇空间发展

211 大城市的功能和空间拓展

上海市正在经历城市功能的重大调整,恢复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制度创新基地,逐步发挥国际、国内窗口的作用。从大背景来看,这种功能转型是适应未来竞争环境的关键,反映在社会经济结构及空间结构等方面。这种转型的特点反映在就业结构、居住环境、新经济活动和城市中心区演化等方面。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转移或转产大部分原来的工业企业,同时需要引进新型的高科技产业,因而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海城市工业发展开始摆脱城市边缘的圈层式蔓延,把远离市区的各区县作为工业发展新基地。自1992年起,在9个郊区分别设立市级工业区,规划面积157km2,作为城市引进新产业和转移城市工业的基地。这些工业区是城市工业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乡村经济的增长点,至1998年上半年,引进各类投资490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有46个在这些开发区中有投资项目⑤。

中心城区的空间和功能拓展需要与周围区域空间发展相结合。虽然这一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始,但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进一步扩张的强大趋势仍然存在,外围还未有效地参与中心城区功能调整和空间扩散。上海市历史上的几次规划都借鉴了有机疏散和新城建设的思想,但这种规划形态在巨大的开发压力和缺少足够的控制条件下较难实现。新时期的规划已经体现多心、多轴与多组团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各个组团规模的控制和功能的塑造实现整体布局和功能的优化。而这种功能关系和空间关系调整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中心城区和周边城镇新型关系的确立。

212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超越

在上海大城市地区的市域范围内有8个市级区和4个县镇,下辖210个乡镇,市级区和县镇的镇区人口规模一般在10万人左右,众多乡镇的总人口规模一般在1~2万人之间,镇区人口一般才几千人。

这些城镇的特点是规模小,职能单一,具有乡村小城镇的普遍特点,与上海中心城市的有机结合还不够。从深层次看,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限制城乡人口和其他要素流动的体制的影响,加上在1980年代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战略,分散化、小规模化已经成为普遍的问题。在上海大城市地区,这些几千人、几万人的小城镇要真正参与到具有近千万人口的中心城市的结构调整,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中心城区的结构转型过程中,小城镇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经历了早期的乡镇工业化起步阶段之后,小规模、低技术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小城镇的发展模式需要第二次的自我超越,这是整个地区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要求。

213 已经形成的发展趋势需要适时的战略引导

在最近的十几年中,上海中心城市发展已经开始深入到周围地区,为新型结构关系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和居住空间结构上。

21311 新型乡镇工业结构与空间构成

新型乡镇工业不再与早期的低水平、低技术含量存在必然联系,而是越来越与城市工业融为一体,在经济形式、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的突出变化在逐渐淡化着曾经存在于城乡产业之间的主要分异。

上海大城市地区的乡镇工业正步入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自身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强大推动力量,外资的分布也从早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大城市周边地区逐步转向更以外的地区,特别是交通区位好、投资政策优惠的地区。目前,乡镇一级居民点成为外资投资的主要区位。在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中外资和私营企业占主导地位,不再以地方乡镇和村集体企业为主要构成形式。

表1是上海市郊县乡村工业经济形式的构成,虽然集体经济类型的企业仍然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各种新经济形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联营经济、各种股份制企业和合资企业已经在乡村工业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从产业构成上看,具有与城市工业的协作和关联性,而且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后者,城乡之间的工业产品结构已经不成为主要差别。上海市郊县乡村工业的产业构成,不仅有传统的纺织、金属加工工业和机械制造等,而电气设备、化学工业以及交通设备制造等也成为乡村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是松江区乡镇工业产业和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其空间布局规划中,明确了产业在空间上集中的政策导向。产业构成与城市工业密切联系,开始脱离传统乡镇工业的概念,脱离地方集体属性,逐渐具有区域性影响, 21312 城乡居住空间发展的联系

传统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常以向心集聚为主,对外围乡村地区的影响主要在周边地区。对居住活动空间发展而言,新的居住用地一般都随着大工厂、企业、校园等建设,再进而带动一般居住区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城乡具有相互影响的趋势中,乡村地区已经能够比较主动和积极地利用城市居住空间扩展所带来的影响,形成新型居住空间。

在松江区靠近闵行莘庄地铁站的一些乡镇,面向城市的住宅开发已经成形成新的产业。表3中列出松江区一些

城市规划汇刊2000[6]45

 

镇房地产开发量⑥。从1996年的开发量构成看,主要是集中在松江城区周围的镇;但1997年城区外围的镇成为新的增长点,已经占总量的3418%。这几个镇都位于靠近上海中心城区的方向,通过公路和高速公路与上海可以有方便的联系。其中洞泾镇和泗泾镇是经济实力比较强的镇,而面积最大的新桥镇和九亭镇一个位于莘松高速公路出口,一个靠近已经有一定开发基础的闵行区七宝镇,这些镇已经受到城市居住开发的影响。

表1 上海市郊区乡村工业经济形式构成(1997)

乡办工业村办工业

数量(个)比例

(%)

产值

(亿元)

比例

(%)

数量

(个)

比例

(%)

产值

(亿元)

比例

(%)

集体经济1687651017819421178548111423145416联营经济3721413771618126356167018911股份制企业190171017215298311731691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21781465191516241215621781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431171618410880191712212外商独资企业291119182132312145314619港澳台与大陆合资经营企业168615501111182342145313619港澳台与大陆合作经营企业441171311310770181712212港澳台独资企业1501621201522012413015总计259410042512100968010077519100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1998

表2 松江新型乡镇工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和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规划面积(km2)产业发展方向市级工业区松江工业区20156电子电器医药生物机械食品纺织

县级工业区仓桥工业区7110新型建筑装潢材料食品轻纺电子仪表

九亭工业区10174机械电子通信食品金属制品

茸北工业区4190服装机械金属制品电子

泗泾工业区5105电子纺织机械精细化工镇级工业区15个镇区43120Π

表3 松江区1996~1997商品住宅开发量分布

19961997

数量(m2)小计(m2)数量(m2)小计(m2)城区周围松江镇206800253500232500289772仓桥镇2840025300

茸北镇18300(92.9%)31972(65.2%)城区外围新桥镇45001940081221154834九亭镇1490053413

洞泾镇Π11700

泗泾镇Π8500

总计272900(100%)444606(100%)

资料来源:松江区规划局

表4 新桥镇1991~1997年土地批租面积构成

面积(ha)比例(%)住宅2781856118

工业1721583812

合计451143100

资料来源:松江区小城镇调查资料。

新桥镇位于高速公路出入口,汽车15~20分钟的车程即可进入上海中心城区,不仅对当地的居民、工业区职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对市区的部分人也成为新的居住选择地。镇区土地批租构成中,居住用地已经远大于工业用地(表4)。

从以上的发展趋势上看,上海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已经具有了多种功能和空间联系,但这种关系尚未明朗和清晰。对比国外的新城发展模式,还缺少发展的重点和有效的引导。作为一种符合时代特点和需求的发展方向,在宏观层次,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和控制。

3 大城市地区新城发展战略内容与形态

新时期的新城建设引导和控制的内容主要反映在与中心城市的职能关系、空间关系,以及自身的规模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

311 职能关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地

这种职能关系是经济活动网络化的结果。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选择逐渐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方向,并作用于更大的区域范围。主要背景是产业活动主体日益多元化,原来清楚的城市产业和乡村产业划分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政策体制约束逐渐减少,城乡在经济发展政策中逐渐从高度倾斜向相对平衡的方向发展。区域性基础设施使乡村地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发展空间。面对城市功能的空间扩张与发展、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协调发展等问题,空间发展的网络化、生态化、多元化已成为新社会经济背景下共同的发展趋势。新型城市产业空间的扩展使城乡逐渐具有较为平等的竞争关系,与此同时,城市的创新能力使其正在开拓新产业领域,使城乡之间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联系与协作。

反映在空间上,新时期的新城发展不同于早期的郊区化过程,也不是中心城功能的简单的空间扩散,而是参与到大城市地区功能转型过程中,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

46

 城市规划汇刊2000[6]

组成部分,是新的城市功能体,依靠高效的交通和通讯网与外界联系的“独立”的新城市。具有一定规模,成为新的增长中心和核心区域。这些城镇拥有快速交通出口的便利,具有综合功能,大型的区域性购物中心,商业、制造业、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这类功能结点使原有大城市地区产生新的空间形态变化。

312 空间关系———便捷的快速交通联系

实施新城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是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建立。随着沪杭高速公路以及其他几条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上海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的快速交通已经得到初步的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依赖私人汽车交通或公路公共客运交通,无论从运量、运能上,还是舒适性、安全性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运交通需求,而且,大量汽车交通会带来停车难问题以及污染问题的加剧。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从国外特大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特大城市功能的郊迁主要是由于轨道交通的四通八达,在伦敦、巴黎和东京,城市功能整体以及城市通勤圈都已经深入到周围的新城。使中心城区和新城之间能够保持有足够的绿色开敞空间,保持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城市各种功能能够在空间上实现分隔,与自然环境融合,这种空间上的跨越,不是空间的蔓延扩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轨道交通的发展。

中心城区和新城之间的轨道交通成为城市的通勤列车,其载客量相当于十几辆公交汽车,不仅舒适、安全、快捷,而且运费较低。松江区正在规划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客运交通体系,使其与市中心的交通时间在半小时左右。这样一个交通体系将会促进松江成为上海市区人口的导入区,大大推动房地产业、旅游业的发展。

313 新城规模———中等规模的城市

上海市郊区实行的“三集中”模式已经被广泛宣传,但这是在村镇范围内的小范围引导手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无法对整体区域空间形态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在上海大城市地区的12个10万人左右的市级区(镇)以及210个几千人的乡镇中,需要确立几个重点城镇。

从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来看,能够自我平衡的成功的新城规模都在30万人左右。经济学家认为30~50万人的中等城市是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最佳城镇规模。而且从国内的经验上看,具有综合的职能和一定生活设施服务质量的城镇,规模也不宜偏小,多在20~30万人口,在这样规模的城市,容易形成集中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优点,避免两者不足的新型城市形象,有大城市生活的便利,但没有大城市的拥挤与不便。这将是新城建设的规模目标。

314 城镇环境———高质量的生活空间

高质量的城镇环境包括高质量的生活设施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形象。使之成为适居的城市(livable city)和生态的城市(ecological city)。

随着新的全球社会经济背景的形成和发展,城镇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发展战略目标,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具有环境特色的区域和城镇建设,增强对人口和新经济活动的吸引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城居住环境。不断提高居住环境的水平和质量,使新城不仅对周围乡镇的居民形成吸引力,而且吸引更多中心城区的居民。

生态的城市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生态城市建设也是适应新城高起点的功能定位的需要。

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新城集聚了最具有活力的城市功能体,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创新基地。活跃在这些新经济活动领域中的人们有较高的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高层次的需求。

上海市提出构筑人才高地,积极采取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和措施。各地都在探索知识经济发展的道路,争取获得未来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上海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应该成为上海市吸引高科技人才的一个吸引点,为上海市实现人才高地的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

4 结语

新城不是一个新概念,大城市地区发展新城也早已被提出来,但国内新城建设缺乏具有明显成功效果的案例,使得对新城发展思想和具体内容探讨都较为谨慎。新城也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发展模式,但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地区,具有了多种城市空间调整的机遇和条件,需要在观念上和方法上进行及时和恰当的引导。

2000-09

注释

① P1Hall,邹德慈金经元译,城市和区域规划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96

② Ravetz,j1,T owardsa Sustainable City Region1T ownand C ounty Planning,1996[6],152-1541

③ Hall,p1,1946-1996-FromNew T own to Sustainable S ocial City1T own and C ountry planning,1996[11],295-297

④ 同上

⑤ 上海统计年鉴1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⑥ 根据松江区规划局统计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① P1Hall,邹德慈,金经元译,城市和区域规划1中国建筑工出版社,1985

② P1Hall,陈思译,全球城市1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4

[11]

③ P,Hall,1946-1996-From New T own to Sustainable S ocial City1T own and C ountry planning,1996[11]

④ S1Sassen,任永华等译,论世界型经济下的城市复合体1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5

⑤ A1R1de S ouza,A G eography of W orld Economy1M errill Publishing C om pany,1990

⑥ R1E wing,IsLos Angeles-S tyle S prawl Desirable?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 ociation,1997[1]

⑦ J1Ravetz,T owards a Sustainable City Region1T own and C ounty Planning,1996[6]

作者简介:张尚武,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博士

王雅娟,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博士

U rban Planning Forum Series N o.130,N o.6,2000

Abstract

1.U rb an Public Policy and U rb an P lanning Policy(By SUN Shiw en&WANG Fuh ai)

This is the first paper of a series of the study on the policies of im plementing com prehensive plan.It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planning policies and the other g overnment’s policies,and discusses the mechanisms of urban planning polici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policy.

K ey w ords:urban public policy,urban planning policy

2.The E cological Thought of U rb an P lanning(By SHEN Q ingji)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ecological thought,the necess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hought in urban planning.Under these basics,it discusses s ome view points about the ecological thought in urban planning.

K ey w ords:urban planning,ecological thought

3.The N orm aliz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Work and I nform ation of U rb an P lanning Administration in the I ndustrial P ark of Suzhou(By SONG Xiaodong,CHEN Q ining,SHI Jianqing)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w ork and the in formation is the basis of urban planning adm inistration.In the case study of the Industrial Park of Suzhou,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definite the integral of the w ork and the in form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dm inistration,with the reference of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s in s oftware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im 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adm inistrators,and main foundation for the s oftware developers. K ey w ords:urban planning adm inistration,professional w ork and in formation,normalization,the Industrial Park of Suzhou

4.P lan Establishment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 ase stud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Agend a21:Sh angh ai Act(By ZHU Dajian,LI Yaoxin)

W ith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rrying forward in China,the plan establishment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local agenda is becom ing increasingly im portant issues.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Agenda21:Shanghai 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pulse,plan establishment and im plementation act.

K ey w 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plan establishment,system construction,Shanghai

5.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h angh ai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Development F acing the West Development(By SHI Yish ao,XU Dim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core strategy in the W est Development.W ith the reviews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Shanghai in the W est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s om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of the tw o areas.

K ey w ords:the W est Development,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idea and countermeasure,Shanghai

6.On the T ransportation E nvironment Evalu ation of U rb an P 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By GENG Yuxiu)

The urban old area has been highly re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and it brings increasingly extrusive transportation problems,especially in the big cities.This paper suggests evaluating the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s.In the case study of Shanghai,it discusses the evaluation necessity, project type,and evaluation operation in urban planning.

K ey w ords:construction project,transportation,evaluation

7.The Evalu ation and Prediction of U rb an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By GU Ch aolin,HUANG Chunxiao,WU Junlian)

Based on the analyz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 m odernization,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and prediction m odel of urban m oder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K ey w ords:urban m odernization,index system,prediction m odel,Jiangsu Province

8.The Division of Distribution Sp ace and its’Imp act to U rb an Development(By TANG Yuqing)

In order to im prove the efficiency of urban distribution,commercial,in formational and physical spaces,which are parts of distribution space,have the tendency of division.The commercial spaces for wholesale and retail are als o tend to separate.M oreover,the in formational and physical distribution forms tw o interrelated systems.These changes have profound im 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ale and lay out of urban space and urban transport system.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se changes and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practice of urban planning.

K ey w ords:distribution space,division,urban development

9.On the N ew Tow n Development in the Metropolitan R egion(By ZH ANG Sh angwu,WANG Yaju an)

In the developed metropolitan regio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small towns is a popular phenomenon.H owever,how to achieve the second exceeding in the new economy become the comm on problems.This paper uses the foreign new town experiences for references,brings forward the

medium new tow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K ey w ords:the metropolitan region,new town,Shanghai

10.On the Evolution of the I ndustrial Land U se P attern in Zhejiang Province(By CHEN Q ianhu)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v olution track,location features,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land use in Zhejiang Province,discuss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bring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optim ize the pattern.

K ey w ords:small town,Zhejiang,pattern,ev olution

11.The Experiences of Foreign C ar-sh aring(By HUANG Zh aoyi,YANG Dongyu an)

Car-sharing is a new type transportation pattern,and the purpose is to av oi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ar over development.This can be used for the im portant references to China.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and com parative analysis.

K ey w ords:car-sharing,station car

12.Study on the U rb an Sp atial Exp ansion of NAN JING City(By HE Liu,CUI G ongh ao)

The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s the requirement and materializ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and the expansion is a space-time process.The research on urban spatial expansion,its space-time discipline and its im petus mechanism can make us to grasp the period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the city.And can help us to forecast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Nanjing,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s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ev 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since1980s.

K ey w ords:urban space,urban spatial expansion,Nanjing city

13.Some Misunderstandings on GIS in U rb an P lanning System(By YI Zhihu a,HUANG Bingqia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its harms of the current GIS system construction in urban planning adm inistration,and brings forward several aimed suggestions.

K ey w ords:GIS,urban planning

14.Looking on the E nthusiasm Coldly———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By RUAN Yisan)

In order to arouse the people to conserve the heritages carefully,the concept of the W orld Heritage is created.There are certain S tandards concerning the w orld heritage nom ination.The g 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s.It must obey three principles:originality, read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This paper criticizes the attitude and activities that regard the w orld heritage nom ination as the shortcut to obtain political prom otions.

K ey w ords:w 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nom ination,conservation,originality,readability,sustainability

15.B eginning R esearch into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and G arden(By LIU Binyi)

In allus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human habitation and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rural urbanization,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problem of 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and expatiate the definition of 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trend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es as well as meaning of its theory and practice.And then put forward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es about 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 of our country.

K ey w ords: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urbanization

16.The K now ledge E conomy and the P lanning Concept of Sh angh ai U niversity City(By LI Dongsheng,GUAN Yu anfa,CHEN Binzh ao)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conomy and spatial features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and the planning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City,this paper inspects th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res ources in the Y angpu District in Shanghai,brings forward the planning concep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City,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nditions.

K ey w ords:the K nowledge Economy,the university city in Shanghai

17.Conception of Build Shenzhen a Modern E cological G arden City(By XIONG Zhihui)

Shenzhen enjoys the exceptional natural and s ocial advantages to become a garden and ecological city.Based on the master plan of Shenzhe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lim inary conception.

K ey w ords:garden city,ecological city,Shenzhen

18.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Sh angh ai A fter China E nters WTO(By ZH ANG Ping)

Entering WT O is an im portant transition for China,and brings great external im petus to Shanghai,provides Shanghai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to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to develop an international econom ic center.This paper raises tha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egula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perfecting the urban function,and integrating the regional space lay out.

K ey w ords:WT O,Shanghai,international econom ic center city

 城市规划汇刊2000[6]

80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最新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 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 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 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知识链接】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 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 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改善城市环境;便利的交通利于新老城区联系容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市区周围建设环形道路 武汉大连秦皇岛 组团型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发展交通,加强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淄博重庆 星座型由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主体部分和三个以上规模小的部分组成一些首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 10级建筑学3班 程轶 学号 100202031118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 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 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 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 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

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海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探讨

海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口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并重点分析了海口市的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海口市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那就是,统筹全省的旅游资源,着力突破城乡二元制度,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海口市;城市空间发展;城乡二元制度 1前言 城市空间发展专指城市建设用地的拓展及其对应的空间范畴,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城市规划指导各项建设的主要技术支撑[1]。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实现全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必须重视城市空间的发展,统筹全省的旅游资源,着力突破城乡二元制度,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2]。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各种优势非常明显,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面,为全省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2 海口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海口位于海南省北部,东接文昌市、西邻澄迈县、南依定安县、北与雷州半岛的徐闻县隔海相望。陆域面积2304.8平方公里,海岸线131公里。海口属热带岛屿季风气候,是全省的旅游重点城市,市域内和周边市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见表1)。2005年底,海口市下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四个区,共有24个乡镇,1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常住人口173.3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7.3万人。 表1 现今海口市域内和周边市县的旅游资源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3 海口市的城市发展优劣势比较 3.1城市空间发展的优势 运用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分析,海口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优势主要体现以下3个方面: 3.1.1 地处中国大陆与东南亚的联系通道上 从地缘政治学角度看,海口位于中国大陆与东南亚的交接处,处于东北亚与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第二章: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部分练习答案(2018年全国文综卷3)【答案】3. D 4. C 5. B 【解析】3. 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 4、“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5. 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对应练习:1.读图,根据图中人口集聚特点,说明中心的阴影区是中心商务区,B错。根据城市地租理论,甲地带与商业区相邻,距市中心较近,应是住宅区,占城市用地的主要部分,C对。行政区不占城市中心的位置,A错。工业区占城市的外围或郊区,D错。2.B,城市地域结构是团块状,道路程同心圆网格状,综合推断位于平原。第3题:A ;第4题:D ;第5题:C ;第6题:D ;第7题:D ;第8题:B ;第9题:D。 巩固练习: 【2017全国卷I】【答案】1.B 2.D 3.A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摘要]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名称事例项目的产生的背景,归纳了工作内容、特点、作用和方法,评价了存在的误区和改进方向。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研究,认为前者尽管有时冠以“规划”,但仍然只是一种研究类型;指出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也不应被“代替” [关健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自2000年6月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开展以来,类似的规划研究在全国大城市成“风起云涌”之势(仇保兴,2001),有的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有的称“城市战略规划”,也有的较准确地定名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空间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先后参与了广州、南京、宁波、杭州、深圳、呼和浩特、合肥、厦门、济南、哈尔滨等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空间战略研究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上述大多数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1 背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问题 1.1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对于城市发展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在城市与地区层面上,从规划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8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关系变动——城市地位变迁与区域竞争;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空间结构调整; .人口、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规模; .社会结构多元化(原住民、城市居民、新移民、打工者),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冲突——降低城市“门槛”,城市扶贫,社会空间结构整合; .人文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压力——从空间结构上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特色继承和创造; .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压力——资源合理配置,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 .转型期政府角色的两面性——资金短缺的压力,资源开发; .行政体制障碍与局部利益冲突——“属地经济”分散资源,整合空间利益。 上述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其中一些问题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城市规划范畴,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这些问题都是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条件,决定着城市规划制度的走向和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城市规划技术内容的扩展和方法的改进,也影响着规划师的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空间战略研究可能比其他层面的规划研究更多地涉及到这些问题。 1.2 上版总体规划问题与政府动机 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在1999年至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各部分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通道组合成一个整体。 【变式训练1】 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_王建国

中国科学 E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 830~839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749331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7493317.html, 830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王建国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6 E-mail: wjg-cw@https://www.360docs.net/doc/2217493317.html, 收稿日期: 2009-03-18; 接受日期: 2009-04-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50125820)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批准号: 2006BAJ03A04, 2006BAJ4B067)资助项目 摘要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 相当多的中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 伴随着城市规划的持续编制、修编和实施, 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廓肌理乃至社会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而所有这些都直接发生在某一城市尺度、甚至是发生在某一城市的大尺度空间形态上. 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构成、演进和外显表征的描述和分析, 尝试建构城市形态影响要素模型, 进而讨论与形态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属性及保护、调整和开发潜力. 同时, 基于城市设计参与良好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和建设管理的专业特征, 提出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评析技术方法, 从而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 模型 数字技术 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 当今中国城市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速度快、尺度大、历史肌理和结构的日渐破碎和异质化. 相当多的城市形态都发生了城市建成区整体层面上, 而不是局部性的改变, 而且, 跨越了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城市尺度. 其中, 城市街区空间日益严重的异质性和急剧增加的高层建筑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尤其具有决定性. 上述城市形态变迁表征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城市化进程正在深刻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发展. 世界上城市和建筑发展大致走过了从“外延规模扩张”到“内涵品质深化”的过程, 由于社会背景、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世界各国城市化各具自身的特色. 如欧美基本上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必要的引导和干预; 日本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下的快速集中型城镇化; 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是在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基础上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乃至失控而导致的过度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加快, 从1978~2002年的24年间, 年均增长0.88%, 1980~2000年GDP翻两番. 有关研究预测, 2001~2020年GDP还将翻两番, 预计总体上城镇化平均增速会达到年均1%,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史无前例. 国家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 近五年城市化又有显著的发展, 到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 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 地级及以上城市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4292亿元增加到132272亿元, 增长1.1倍, 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3.4%上升到2006年的63.2%. 中国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到2007年的45%, 增速是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被喻为“驶入快车道的列车”. 对于中国而言, 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层面上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用地建立具有合理紧凑度

区域发展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

20121103694 钟梦琪教科院12教育学汉 区域发展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 一~城市区域经济职能分析——城市区域观 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从区域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发展战略,从整体上找到优势特色产业做大,但更要从区域产业全局考虑。 二~城市容量观 (1)人口判断 先预计城市的人口数量,在开始进行城市用地规划。但通常都要建造比预计人口大得多的用地,因为需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速度,以及外来人口流入的情况。 (2)用地判断 本次规划的城市,主要人口是非农业人口为主,用地中心应是商业中心,周围郊区多为工地等,在郊外设厂子也有利于城市内部环境的空气,是环境优良。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话,经济发展多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务。外来及进城人员到来,可在城市近郊处设农业人口及暂住人口区域。 要计算用地标准,根据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一致,人口数宜以非农业人口数为准。”但要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城市多会有大量外来暂住人口和农业人口,他们在城市里使用公共设施,基础服务设施都和非农业人口一样,所以也要考虑这些人的用地因素。 要考虑人均用地指标,公平的取合理的人均用地标准,为未来城市规划突破做预防。但不能过大的扩大规模,这样不仅引起土地资源浪费,也增加管理难度。 (3)供给约束分析 根据逾渗理论,当所有城市建造区域超过区域内可建区域总面积的50%时,即将发生过量转变城市空间将会迅速连绵形成一体,而难以再实施区域生态修复。结合碳氧平衡理论,现有城区范围内的极限开发建设用地量,做规划时,测算生态平衡用的是整个规划范围内的生态用地去与建设用地比较,这种算法得出的数据,虽然能说明宏观的生态环境状况,却无法对规划范围内的各地块的具体人居环境状况做出解释。在城市里面多建造公园,植物多了,环境自然就好了。在环城地带,森林覆盖率要高,因为城市中心是商业中心,人口多,居住紧张,依旧要增加绿地区域,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摘要 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名称事例项目的产生的背景,归纳了工作内容、特点、作用和方法,评价了存在的误区和改进方向。 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研究,认为前者尽管有时冠以“规划”,但仍然只是一种研究类型;指出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也不应被“代替”。 [关健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

自2000年6月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开展以来,类似的规划研究在全国大城市成“风起云涌”之势(仇保兴,2001),有的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有的称“城市战略规划”,也有的较准确地定名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空间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以下简称中规院) 先后参与了广州、南京、宁波、杭州、深圳、呼和浩特、合肥、厦门、济南、哈尔滨等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空间战略研究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上述大多数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1 背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问题 1.1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对于城市发展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在城市与地区层面上,从规划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8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关系变动——城市地位变迁与区域竞争;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空间结构调整; .人口、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规模; .社会结构多元化(原住民、城市居民、新移民、打工者),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冲突——降低城市“门槛”,城市扶贫,社会空间结构整合; .人文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压力——从空间结构上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特色继承和创造;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成都合肥华盛顿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附件1: XX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1 总则2 2 规划内容3 3 规划成果7 4 附则8

XX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1 总则 1.0.1 为规X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内容和技术深度,根据《中华人民XX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设区市及重点发展地区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其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1.0.3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X围,应当包括中心城区及其周边一定X围内纳入中心城市市区统筹管理的县(市)、乡(镇)以及各类开发区、产业聚集区。 1.0.4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对远景发展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致。 1.0.5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合理调控城市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6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1.0.7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深入研究、多方案比较、科学决策。 1.0.8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必须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X。 2规划内容 2.1发展条件分析 2.1.1区位条件分析。研究城市所处区位条件,分析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2资源禀赋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气候、植被、河流、风向等自然环境要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等地方文化资源。 2.1.3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城市经济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判断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