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探讨

合集下载

优化城镇空间战略布局选择——海南城镇发展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

优化城镇空间战略布局选择——海南城镇发展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

现状 :
城镇体系基本构成 ,经济集聚 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建省 办经济特 区 以来 ,海 南致 力于 改善 要素流动 聚合环 境 ,不断调整 城镇空 间布局 ,努 力构建宽大 厚实 的产 业集 聚
成 长 承 载 平 台 。2 0 年 , 海 南 启 动 了新 的 一 轮 乡 镇 行 政 区 划 01
城镇服务性功 能配 套不足 ,显然难 以承载大 规模 的产业 聚集
发育成长。
3产 业集聚布局 欠缺合理 ,人 口聚居基础仍 然较差 .
产 业 是 农 村 人 口转 移 城 镇 聚 居 生 产 生 活 的 基 础 。然 而 , 受 城 镇 规 模 和 承 载 能 力 所 限 , 全 省 城 镇 集 聚 的 产 业 明 显 不 足 , 空 间 转 移 布 局 很 不 合 理 。2 1 年 末 , 全 省 平 均 每 个 城 01 镇 聚 集 的 企 业 个 数 为 1 1 5 个 , 比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少 2 5 9 3.3 6.2
至 4 人 的城 镇 3 个 , 占1 . % 总 人 口2 至 3 人 的 城 镇 5 万 2 58 ; 万 万 7 个 , 占2 . % 8 1 ;总 人 口1 至 2 人 的城 镇 3 个 , 占 1 .% 总 万 万 7 82 ;
集 中流向功能配套相对 完善的城关镇 集聚 。2 l 年,1 个城 01 7 关镇 聚集 企业个数达 1 2 万个 , 占全省城镇集 聚企业个数 的 .6 4 .% 7 7 。建制镇 和集镇作 为直接 联结城 乡的关节 点 ,平 均集 聚企业个 数仅相 当于城关镇 的 l . % . % 1 1 和0 3 ,显然难 以承 载 农 村人 口就近转移 城镇聚居生产 生活 ,在极 大程 度上约束 了 城镇 化的有效推进 。2 1 年末 ,全省城镇从 事第一产业 活动 0 1 的从业 人员 占城 镇全部 从业人 员 比重 高达6 . % 8 O ,比全 国平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海口市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海口市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海口市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摘要: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问题,已无法满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海口市的城市发展没有与城市规划很好地结合,所以需要对城市更新背景下海口市城市规划的意义及现状加以分析,并探讨海口市城市发展策略,以期海口市未来的城市规划能够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进行,由增量发展转向存量发展。

关键词:城市更新;海口市;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经过30余年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1],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发展新阶段,城市建设从“量变” 转向“质变”。

城市发展的弊病日渐凸显,现在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结合上海学习考察之行对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海口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进行研究。

1城市更新的意义分析根据住建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22年,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为65.22%,和所有经历城市化发展的国家一样,也存在着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城市问题,如城市不断扩张带来的交通拥堵、老城区公共设施老旧缺失、公共空间被挤压、滨水空间不亲民等问题。

但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正在积极地推进城市更新工作,都在加快城市更新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其中一线城市关于城市更新均已立法。

城市更新不仅能解决“城市病”、提升人居环境,更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机遇和空间。

城市更新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其涉及的产业链条较长,是资金密集型投入过程,需要不断创新城市更新模式[2],更是作为提升城市质量的重要课题之一。

2海口市的城市更新现状以往对于城市老城区开发建设大都是开发商简单粗暴的拆除重建模式,如海口坡博巷等项目的建设,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虽然能快速实现城中村向城市街区的改变,但也带来了众多问题,如城市新进人口无法找到低成本的生存之地、城市公共设施、公共绿地空间等不能统一规划、城市轴线不能得以保留、城市居民不能享受城市更新带来生活上的休闲娱乐等。

海口市目前的城市规划与我国一些城市的城市规划同样存在一定随意性,过于追求短期发展[3]。

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35

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35

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35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35是为了指导海口市未来发展而制定的规划文件。

通过规划,海口市将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背景中国正面临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规划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海口作为中国重要的滨海城市和省会城市,也面临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因此,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势在必行。

背景中国正面临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规划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海口作为中国重要的滨海城市和省会城市,也面临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因此,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势在必行。

目的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协调和引导城市发展,优化区域布局,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将从经济发展、人口管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海口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目的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协调和引导城市发展,优化区域布局,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将从经济发展、人口管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海口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目的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协调和引导城市发展,优化区域布局,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将从经济发展、人口管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海口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目的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协调和引导城市发展,优化区域布局,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将从经济发展、人口管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海口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规划时间范围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时间范围为2023年至2035年,这一时期将是海口市城市发展的关键阶段。

海口市规划

海口市规划

海口市规划海口市位于中国的海南岛南部,是海南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海南岛的门户城市,海口市的规划涉及城市和区域发展、交通、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首先,海口市的城市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城市布局、建筑风貌等。

海口市的土地利用规划要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等。

城市布局要考虑到交通、配套设施等因素,使城市更加便利和宜居。

建筑风貌方面,海口市要注重建筑的风格和精美程度,保护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文化底蕴。

其次,海口市的交通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海口市要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

公路和铁路要互相衔接,方便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

港口要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方便船舶往来和货物进出口。

机场要建设成为枢纽机场,方便人员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海口市的环境保护也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南岛是中国的热带岛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海口市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保护水源地、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要关注大气、水、土壤等方面的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最后,海口市的公共设施建设也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体、公共安全等方面。

海口市要建设一流的学校和医院,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同时,要加强体育、文化和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和保障公众安全的设施。

综上所述,海口市的规划涉及到城市和区域发展、交通、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海口市要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城市和建筑风貌,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加强环境保护和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海口市总体规划

海口市总体规划

海口市总体规划海口市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示意图9月6日,海南省政府批准《海口市总体规划》。

记者从海口市规划局了解到,该《规划》对海口市的未来发展蓝图进行了如下描绘。

一、海口市城市性质是什么?海南省省会,热带海岛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研发和综合产业开发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海口市城市发展目标是什么?海南省经济实力最强、服务设施最优的中心城市,较高国际知名度的绿色旅游度假胜地生态城市,具有优良生态环境的健康宜居城市和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三、海口市发展规模如何?1、人口发展规模,近期(2010年),总人口180万—200万人,其中主要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29万以内;远期(2020年),总人口230万—250万人,其中主要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75万以内。

2、主要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四、海口经济发展阶段目标是什么?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富裕,提前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为中国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

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90亿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势更加突出,初步建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以热带滨海风光为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市。

五、海口在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上怎么安排?采取“3+1”的布局结构,“3+1”是指沿海岸线的滨海旅游发展轴线、城市发展轴线和生态保护轴线以及沿南渡江的纵向发展轴线,建设成五彩之乡(如图所示)。

六、海口的城市特色发展战略是什么?1、绿色生态环境特色,构建组团间、沿海、沿江生态隔离绿地和南部生态防护林,加大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度、高标准提升城市净化、绿化和美化水平。

2、热带风光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和自然条件,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通过建筑物、道路、广场和园林等各项建设,突出展示热带城市的环境和景观特色。

海口未来发展趋势

海口未来发展趋势

海口未来发展趋势海口是海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最年轻的计划单列市。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方面,海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首先,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核心城市,海口将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枢纽。

随着自贸港政策的逐步落地,市场对海口的需求将逐渐增加。

海口将加快优化营商环境,提高金融、法律、人才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国际化企业落户,打造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中心城市。

其次,海口将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海口目前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未来将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海口将加大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打造国际化的服务业集聚区。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海口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海口将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海口将积极推进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同时,海口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

另外,海口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海洋之城。

最后,海口将加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

海口将继续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旅游设施和文化景区的建设力度,提升海口的旅游吸引力。

同时,海口还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打造具有特色和创新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海口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枢纽、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加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

随着这些发展趋势的实施,海口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海南区域发展空间演变和理想结构

海南区域发展空间演变和理想结构

浅谈海南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和理想结构[摘要]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海南的区域发展、结构规划入手,结合海南区域发展特点和空间结构,对优化海南产业结构,加快海南区域经济发展,打造新海南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字]海南;区域发展;规划;前言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构建理想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海南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制定了《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2010-2030)》,对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乡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和村庄等进行规划。

实现了对海南全省城乡空间的全覆盖,对各行业、各部门规划的全集成,成为一个统一协调全省各市县、各部门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城乡一体化规划,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产业统一规划与布局、资源统一利用、生态环境统一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该规划还提出实现海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国家角色、产业体系、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绿色格局、城乡体系、人才体系等方面的七大实施路径。

制定了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空间发展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等规划内容,确定了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支撑要求,明确了政策及实施路径,进一步明确政策性规定,提出原则要求。

在此基础上配套完善相关具体政策措施,促进规划各项目标的落实,对推进海南城乡一体化建设乃至海南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省区域位置及特点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因此海南省特殊的交通、区位优势较为突出,也使得海南省在国家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省,人口相对较少,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未来5年海口会是什么样:打造三市两中心两地(精)

未来5年海口会是什么样:打造三市两中心两地(精)

未来5年海口会是什么样:打造三市两中心两地 2011-9-23 15:30:00 来源:人民网海南视窗网友评论0 条未来5年,海口将发展成什么样子?政府如何经营海口这座滨海城市?提交海口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的《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对海口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本报记者为您一一解读规划纲要的内容。

主要目标:打造“三市”“两中心”“两地”“十二五”时期,海口要努力打造环北部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温馨城市,全省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经贸文化交流中心,全国一流的热带滨海商务休闲和娱乐目的地、国家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

发展任务: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以上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3%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30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0亿元以上;人均GDP超过4.5万元,跨入全国中上城市行列。

海口变怎样?城市空间布局:立足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优化功能布局,形成“东进、南优、西扩、北拓、中强”的新格局,突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区域特色。

一、东进东部组团核心项目建设司马坡岛文体基地1、江东新区基础设施:包括新东大桥、东寨港大道北侧、椰海大道、江东大道、东海岸滨海路、滨江东路等项目,以及桂林洋高校区和文昌航天城的配套设施。

2、东海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整合提升南渡江滨江旅游度假区板块,江东体育文化主题公园板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公园板块。

3、桂林洋高校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打造人才培育基地。

4、司马坡岛文体基地:包括国际大赛高尔夫球场、游艇码头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二、南优南部组团核心项目建设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1、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包括古村落建设、火山博物馆、光影梦幻旅游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口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并重点分析了海口市的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海口市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那就是,统筹全省的旅游资源,着力突破城乡二元制度,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海口市;城市空间发展;城乡二元制度
1前言
城市空间发展专指城市建设用地的拓展及其对应的空间范畴,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城市规划指导各项建设的主要技术支撑[1]。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实现全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必须重视城市空间的发展,统筹全省的旅游资源,着力突破城乡二元制度,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2]。

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各种优势非常明显,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面,为全省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2 海口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海口位于海南省北部,东接文昌市、西邻澄迈县、南依定安县、北与雷州半岛的徐闻县隔海相望。

陆域面积2304.8平方公里,海岸线131公里。

海口属热带岛屿季风气候,是全省的旅游重点城市,市域内和周边市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见表1)。

2005年底,海口市下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四个区,共有24个乡镇,17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常住人口173.3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7.3万人。

表1 现今海口市域内和周边市县的旅游资源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3 海口市的城市发展优劣势比较
3.1城市空间发展的优势
运用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分析,海口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优势主要体现以下3个方面:
3.1.1 地处中国大陆与东南亚的联系通道上
从地缘政治学角度看,海口位于中国大陆与东南亚的交接处,处于东北亚与
东南亚的过渡地区,有希望成为不同区域之间的重要交流枢纽。

随着粤海通道开通、第五航权的开放,区位作用优势正在逐渐显现。

3.1.2 独特的海洋和热带资源优势
海南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发展海洋产业是海南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中最具有战略价值的是南海油气资源,储量潜量高达707亿吨;南海海底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种植条件十分优越,植物种类约5000种。

3.1.3 岛屿中心城市经济要素的聚集优势
海口市在有限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高密度的人口、资金、物质、资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作为供给、供求汇集的空间枢纽,海口对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和流通都起着中介作用,这种优势条件为海口市商贸业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3.2城市空间发展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城市空间发展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必须对海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保持清醒的认识。

3.2.1与大陆交通联系不便
海南孤悬海外,与大陆的交通联系不便,不利于海口参与更大区域范围的合作。

3.2.2.热作与旅游资源的开发难与东南亚区域抗衡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海南相对大陆其他地区的热作资源优势在国内市场已经不具备垄断的优势,与东南亚地区热作产品的竞争中,海南的热作资源处于劣势。

3.2.3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第二产业发展缺乏特点鲜明的产业集群,影响了海口竞争能力的提高。

海口市的第三产业还主要以传统的零售、饮食业为主的生活性第三产业。

3.2.4现有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压力十分艰巨
海口市由于人口规模小,在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量上难以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从人均水平来看,海口市的许多指标处于沿海地区的下游水平。

海口市与其他城市相比,有着十分明显的差距。

(见表2)。

表2 国内部分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单位:元
注:数据为近几年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3.2.5行政区划分割和城乡二元结构与统筹全岛旅游之间的矛盾
海南省行政上分割分治是统筹全岛旅游资源的最大体制障碍。

在现行的行政区管理体制下,各市、县都有很大的旅游开发自主权,区域间在发展目标、资源开发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环境保护等方面跨区域协调的成本相当大,难以形成旅游板块的整体优势。

4海口市城市空间发展的体制创新
从上面的海口市的空间发展的优劣势可以看出,海口的城市空间发展问题不只是市区的问题,甚至不只是市域的问题。

只有打破与之不相适应的行政壁垒,才能实现城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笔者从出于维护生态平衡, 节约土地资源、强化产业规模集聚效应等几方面的综合考虑, 提出了以下创新方案。

4.1 体制创新的方案
在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中,体制创新对其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3]。

为此,笔者根据海口市和周边市县的人口、经济基本指标的现状(见表3),提出了以下体制创新的方案,以海口为中心,合并海口、文昌、定安、澄迈二市二县,形成一个大城市,强化省一级政府在战略资源统一开发方面的控制权、拉平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实际能力。

新海口共辖7个区。

保留现海口市的4个市辖区,即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和秀英区;文昌市、澄迈县与定安县“撤县改区”设3个市辖区(见图2)。

在突出城市空间外延规模日益扩张的同时, 更要强调海口市城市空间内涵品质的更新与整合,走空间紧凑、集约发展的可持续之路[5]。

表3海口市和周边市县的人口、经济基本指标的现状
资料来源:以上数据除了海口,其余市、县的“社区数”出自中国行政区划网,为2006年数据;其他数据皆出自海南统计年鉴,海口统计年鉴,2008。

图1 虚拟的新海口的人口、经济总量、资源禀赋情况
4.2 体制创新的实施步骤
为了做大做强新海口市,作者提出以下实施步骤:
4.2.1组建北部经济区
按照空间毗邻、资源互补、容易实现组团式发展的原则,以海口为中心的组建北部经济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平台。

4.2.2在经济区推行城乡一体化。

在全区的统一部署下,设置相关协调机制,在北部经济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制度。

——建立高规格全区城乡一体化管委会,负责全区城乡一体化改革实验的总体协调,协调区域内跨市、县资源整合、开发相关事宜。

——在经济区建立城乡规划一体化、土地开发、利用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文化事业一体化的新体制。

——在全区经济社会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在管委会的基础上组建中心城市政府机构或区级政府机构,最终形成全区行政一体化的新格局。

5 结语
对城市空间发展的认识是城市规划最基本的前提。

我们只有根据海口市的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和对出现的问题不断地思考,这样才能构建海口城市远景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王晓燕,马冬梅,周蕊银川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思考[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7):289-293
[2]苗树彬,夏锋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趋势[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袁军,田毅贵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几点思考[J]城市发展战略,2008(03):80-82、109
[4]张家硕,文金艳等郑州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理论纵横,2008(4):105-106
[5]郑伟元沿海开放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和对策——以海口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9):37-40
作者:何明涛,男,广东省徐闻县人,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毕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基金资助: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963001);海南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及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联合资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