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记录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记录一、活动简介为了提高五年级下册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校在4月10日下午召开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研讨活动。
二、活动内容1. 主题: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古文观止》选读及写话。
2. 活动方式:教师小组研讨、案例分享、教学方法探讨。
3. 活动目标:(1)了解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2)研究《古文观止》经典选段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点,探讨教学方法和策略。
(3)通过分享案例和互相交流,优化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流程1. 整理、预习教师小组成员先自主学习并总结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孔子《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哲学思想,整理自己课堂的作业、讲义及教材。
2. 研讨分享会议开始后,小组成员就教学中当前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
同时,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全方位探讨了教学方法与策略。
3. 总结会议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会议组织人员做了简单的总结:本次会议达到预期目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了反思并整改的方向。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小组初步掌握了《古文观止》选读的教学方法。
2. 教师小组成员参考了其他教师分享的教学案例,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实效。
3. 教师小组成员深入探讨了教学方法与策略,思路更加清晰,对教育教学事业有了更深入、全面的思考。
五、活动心得本次教师小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强化自我认知和自我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同时,教师小组集体备课,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通过分享学习、互相交流研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一)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一)13.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材分析】《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
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道理。
【学情分析】邓耀会:班上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耀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子,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语文五年级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五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2021年11月15日组织开展了五年级语文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时间2021年11月15日三、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参与人员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教务处负责人五、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五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
首先,由备课组长对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进行阐述,明确了备课的目标和重点。
随后,各备课组成员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大家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结束后,五年级语文组安排了教学观摩活动。
本次观摩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内容为五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启示》。
观摩课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摩课后,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议课。
大家一致认为,本次观摩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提出了改进意见,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经验分享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次活动还安排了经验分享环节。
由两位在教学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
他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分享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帮助。
六、活动总结本次五年级语文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小学语文五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精选5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精选5篇)小学语文五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浓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首都是哪里?对于北京,你了解多少?你了解北京话吗?想了解北京话吗?跟我来吧!板书课题,齐读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要求认的字注音2、听写生字3、概括主要内容三、细读感悟学习第一自然段1、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2、在第一自然段中,从哪些地方让你可以感到作者很喜欢北京话,用“——”勾画出来。
3、汇报4、交流“诱惑”可以用什么词替换?哪个更符合*?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都听了谁说的话?比喻句是为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理解破折号的用法。
指导朗读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这什么说普通话十分重要?3、北京话是普通话吗?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4、理解:“包容”,写出近义词“改造”,具体改造谁的口音?学习第三自然段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课文中介绍了谁学讲普通话?2、画出朋友学习的句子,读一读,哪几具词语说他是怎样学习的?决心大吗?学会了吗?他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句话可以知道?3、理解破折号的用法4、“我”又是怎样学习普通话的?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这说明什么?5、为什么说听觉中的北京比视觉中的北京更为深远、广博?6、理解破折号的用法。
7、体会文中的两个设问句8、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北京的什么情感?四、品读揣摩表达1、你认为作者最相告诉我们的是什么?2、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北京话的?3、对于北京话的理解和认识都离不开什么?4、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三号字)时间:2014年2月20日地点:四楼办公室主备人:刘新玉参加人员:张晋雯、邵芳、秦传楠、刘新玉、郭玉芹、徐爱军集体备课内容: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活动过程:一、教材分析: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讨论与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开展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
目的是使学生亲历一次“手拉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
“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是与“手拉手”同学进行交往的开始,是一次应用文的习作练习。
二、教学目标: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选好角度,选好材料,指导学生写出讨论的结果及真实想法;要复习书信的格式,注意信封的写法。
四、重难点突破:教师可先创设情境,介绍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激发学生建立“手拉手”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对习作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构思与安排,既可以先介绍自己,再说说打算开展“手拉手”活动的想法及建议。
五、组内教师讨论要点刘新玉: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讨论与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开展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
“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是与“手拉手”同学进行交往的开始,是一次应用文的习作练习。
我们要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起学生参加“手拉手”活动的热情。
如,读一封远方小朋友的来信;读一则报道,介绍远方的小学;也可以利用课件播放有关西部希望小学的视频,说一说开展“手拉手”活动的重要意义。
张晋雯: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选好角度,选好材料,指导学生写出讨论的结果及真实想法。
在学生动笔前,要引导学生回想口语交际课内容,如何给一个完全陌生的同学写信,信里应写哪些内容;再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重点写什么,使学生对习作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构思与安排。
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记载(第1单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五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记载
年级:五年级科目:语文时间:2024.2.19
进
度
第一单元(1——2周)
上一单元教学得失
由于是第一单元,所以不存在上一单。
本
单元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及童年往事”,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等课文。童年是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童年是一幅画,五彩缤纷;童年是一首歌,唱出了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其中充满着快乐、幸福、心酸和伤痛。《古诗三首》让我们领略到古时候少年儿童的辛勤、快乐和悠闲。《祖父的园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在园子里快乐地玩闹,从中感受祖父对“我”深深的爱。《月是故乡明》让我们从大作家季羡林的回忆中,感受“家乡月最圆,家乡水最甜”的思乡情。《梅花魂》让我们从外祖父所做的几件事中,感受一个爱国老华侨眷恋祖国的心。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五年级上册)时间:20XX年.9.4地点:会议室人员:全体五年级教师。
内容:五年级《古诗两首》中心发言人:苗玉梅具体内容:古诗两首教材解析:苗玉梅:宋人重视思想,一些作家惯于以哲人慧眼审视生活,使许多诗文寓哲理。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所以传诵千古,历久不衰,在于其景中寓理,且含蓄蕴藉。
在诗人笔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红杏之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冲破墙门禁锢,灿然而笑,生机勃勃!诗人把满园春色乃至整个春天,聚焦为一枝红杏,赋予它生命,给予它蓬勃向上的朝气。
如不细加玩味,“蜜咏恬吟”,这一哲理是探寻不到的。
邱明华:“应怜展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初读时觉无甚可嚼,细品时方有疑窦顿生。
“柴扉不开”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面看,是诗人的老朋友爱怜苍苔,怕心爱之物被伤害之故。
这是诗人的揣度之词。
正是这揣度之词,暗含着园之主人在园内,且已听到了扣门声。
园主人惜花爱草,连最不起眼的苍苔也珍视为生命,可见,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品质高洁之人。
物以类聚。
叶绍翁与其为友,可见也是一个高洁之人。
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
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
伸出墙外的红杏,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诗人的感情历程是,去访友看春高兴――进不了园,扫兴――见杏花,欣喜,可谓一波三折。
景中有情,情中有人,这就是本诗的特点。
陈伟: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给人以亲切感。
使诗人游兴大增,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语文五上教研课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深入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3年10月20日开展了五年级上册的教研课活动。
本次活动以《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展示、教学反思等形式,提升教师对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能力。
二、活动时间与地点时间:2023年10月20日地点:五年级(1)班教室三、活动参与人员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四、活动流程1. 集体备课- 主题:深入解读《祖父的园子》- 目的:明确教学目标,探讨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
- 过程: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针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学情和教学实际,制定教学方案。
2. 课堂展示- 授课教师:张老师- 教学内容:《祖父的园子》-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张老师通过讲述童年趣事,引出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张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提升素养。
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 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张老师- 反思内容:1.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环节紧凑,但部分环节的过渡不够自然,需要改进。
4. 课堂评价方式单一,需要多样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集体评议- 评议内容:1.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环节紧凑,课堂气氛活跃。
2. 张老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3. 部分教师提出,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教师们建议,在课堂评价方面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活动】
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及父母对你所给予的期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回顾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总结、记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补充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对于王承书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资料)
5.课件补充资料,学生阅读并谈体会。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2)作为科学家,王承书是个怎样的人;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你认为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著名奥运会冠军邓亚萍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一个人事业成功不算真正的成功,只有当事业和家庭都成功了,才算是真正的成功。由此看来,王承书还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板书设计】
承:承担承受信守承诺
制造原子弹放弃……放弃……放弃……淡泊名利
消失了
王承书提炼浓缩铀不分昼夜不屈不挠
出现……出现……甘于奉献
由于……也
书:王承书用书写了。
【设计意图】以挖掘王承书“承”和“书’涵义为主线,先整体把握王承书伟大的事迹,然后通过品读具体事例中的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出王承书的高尚品质,板书设计层次清晰,一目了然,很好的回扣了本次教学设计“勇于担当人如其名”的主题。
廖能秀老师发言:
《隐姓埋名三十年》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典型而具体的事例描写,很好的表现了王承书在祖国危难时刻淡泊名利、勇于承担重任的魄力及她忍受了重重磨难、舍小家顾大家为祖国的核事业做出贡献的爱国情怀,书写了她虽默默无闻却熠熠生辉的伟大一生,很好的应证了她名字当中“承”和“书”这两个字的含义。这无疑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因此,我觉得本次教学设计的主线就是:首先由揣摩“王承书”这个名字中的“承”和“书”的含义入手,联系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挖掘人物勇于承担使命,敢于承受磨难,用默默无闻书写了自己伟大一生的精神品质,接着,通过讨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理解、体味的基础上学习王承书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最后,可以通过以“我的一生将这样度过”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总结全文
花的事业是灿烂的;叶的事业是奉献的。英雄的事业是需要人们前赴后继,不断为之奋斗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37位同学中能涌现出一些甚至是一批像王承书、邓稼先这样的能心甘情愿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的英雄来,那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更加强大。同学们,好好努力吧!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激励学生向英雄学习。
教师发言:
钟尼亚老师发言:
本课教学应选取准确的教学切入点,为学生突破教学难点铺设了道路,备课时,读了好几遍教材之后,我被王承书这种勇于承担,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王承书这个名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说她的名字书香气十足,但我觉得它看似书香气十足,却承载着王承书那种伟大的、无私的高尚品质,以她的名字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的切入点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于是,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挖掘出王承书里的“承”字所包含的“承担”、“承受”、“信守承诺”这三种意义,以此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然后,将王承书中的“书”字理解为“书写”,用“王承书用自己的书写了。”这样的句式,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总结、升华人物的高尚品质。相信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突破教学难点时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超常承受
引:当王承书答应为祖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将要承受常人无法承受的很多很多,所以,我认为王承书的“承”字还应是“承受”的承。板书:承受
1.从1961年春季的那一天起,从她说出那三个字的一刻起,她将要承受些什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她真的又承受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重点的词句,多读几遍,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1)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读句子:师:这三个字会让王承书放弃这么多,这些王承书知道吗?(知道)知道了,她却仍然不假思索地对钱三强说:“!”生接读句子后半部分。
(3)对此,你想对王承书说些什么?板书:淡泊名利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承”字的第二个涵义:承受。体会王承书为了祖国的核事业甘愿承受各种压力、苦难的爱国情怀。
板书:甘于奉献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王承书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搭建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C.学“插叙”的写作方法。
1964年10月16日,是每个中国人都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国第一颗浸满王承书心血的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了,作为不折不扣的功臣王承书来说,虽然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她依然选择了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那么,她这样做是一时的冲动吗?你从哪儿读懂的?
1.利用字典,了解并选择“承”的意思。
课件出示“承”在新华字典里的义项,学生读“承”的意思,思考并选择:“王承书”里的“承”可能是什么意思?(承担、担当)
2.在课文里,王承书承担了什么样的使命呢?
3.王承书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担当起这个使命的?
4.有感情朗读句子,此时,你想对王承书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工具书及课文内容,挖掘出王承书里“承”字的第一个涵义:承担,担当,体会王承书勇于承担使命的魄力。
王承书用自己的书写了。
【设计意图】升华主题,练习说话。
三、拓展延伸,认识英雄
同学们,在我国像王承书这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很多,你们还认识谁呢?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1)学生试着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2)教师课件补充有关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等英雄的资料,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方法,更多的了解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件出示句子:
但是,“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
(1)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王承书第一次放弃了哪些名和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三)别样人生
引:此时此刻,我想王承书名字里这个“书”的含义,大家已经有了很深的体会了。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1)学生自读自悟,批注自己的体会。
(2)交流、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A.当王承书答应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一辈子时,她将要承受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句子:
“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1)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理解“一下一下、不分昼夜”的含义,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将这种感情送到句子里去,读读句子。
引:其实,最让人感动的是这句话。
3.课件出示句子:
“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五、作业设计:
经常听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说,要好好念书,长大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个高工资,就能过上好日子。而你们自己也是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之不懈的奋斗。今天,学习了《隐姓埋名三十年》这篇课文之后,相信你们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不同的想法,请以“我的一生将这样度过”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学生肯定会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的想法,不吐不快。本环节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倾诉的平台,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王承书的资料及其他像王承书一样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资料。
2.了解自己姓名的内涵、意义。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篇课文作者采用插叙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可谓意味深长;人物虽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却表现出令人惊叹的高尚品质,值得品味学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这篇课文中被很好的统一和体现了出来。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遵循“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采用“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品情,学习方法,学会做人”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高尚品质。另外,通过长期的了解,发现现在大多数农村孩子受家长的误导,他们总认为自己念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挣大钱,挣大钱就能生活的好,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是不正确的。为此,本课教学中,我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讨论:王承书这样的人生算不算成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彭润秀老师发言:
为了能使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学生能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应该在课前,让学生多读读与此内容有关的文章、故事等,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让学生提前进入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思考阶段,这样,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学生的思想认识就会呈现多元化,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有一个深入的思考,教学难点就会得到有效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