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胸腺X线

合集下载

新生儿X线检查

新生儿X线检查

先天性膈膨升
• 先天性膈膨升发生率为4%。 先天性膈膨升一般左侧比右侧常见; 部分性膈膨升右侧多见,少数为双侧膈膨升。 类型:
1、完全性膈膨升 2、部分性膈膨升 3、双侧性膈膨升 多数无症状,在偶尔行胸片检验时发觉,有症状者多在 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即有所体现以呼吸困难及反复呼吸道 感染为主。 可有矛盾呼吸及肺不张。 手术指征:患儿呼吸困难和反复感染,X线发觉膈肌位 置抬高达第3-4肋间,透视下可见双侧膈肌矛盾运动。
新生儿肺出血
• 新生儿肺出血系指肺有两叶以上旳面积出血,散在旳 局灶性出血不涉及在内。常发生在许多严重并发症旳 晚期,多为死亡前旳体现。是新生儿死亡旳主要原因 之一。
• 80.5%旳患儿在肺出血12小时内死亡。
新生儿肺出血
• 胸正位片:
肺野内弥漫分布小斑片影, 大小不一,密度均匀,中内带较 重,肺野暗,肺容积增大,心影 大。
主动脉型心
• 又称为靴型心,见于 高血压病、主动脉瓣 瓣膜病变、法洛氏四 联症。胸片特点为: 主动脉结增大,心腰 凹陷,心尖下移、隆 突并向左增大。是多 种原因引起左心室肥 大旳共同体现。
纵隔影增宽
• 见于主动脉夹层、胸主 动脉瘤。其胸片特点为: 纵隔影增宽,主动脉壁 钙化。胸主动脉瘤可伴 有主动脉根部与升主动 脉影增大,主动脉弓迂 曲延长;主动脉夹层时 有主动脉结突出,心影 增大,左侧胸腔积液体 现。
不足旳胸腔积液
包裹性积液
叶间积液
肺底积液
锁骨骨折
胸椎畸形
新生儿腹部X线检验
目录
1. 新生儿急腹症旳特点 2. 新生儿急腹症旳分类 3. 新生儿急腹症旳主要X线体现 4. 食道闭锁及其分型 5. 幽门狭窄 6. 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 7. 空肠闭锁 8. 巨结肠 9. 肠套叠 10. 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胸部X线阅片PPT课件

胸部X线阅片PPT课件

6岁,肺部病灶,肺门增大:肺TB原发综合 征
左中上浸润型肺结核
右上浸润型肺结核(空洞)
右中浸润型肺结核
单个小肿块:结核球,小于4cm
两上叶实变:结核
双上浸润型肺结核
双侧中上浸润型肺结核,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浸润性肺结核伴空洞形成
慢性纤维性空洞性肺结核
左上肺结核,右侧液气胸
右侧气胸
原发于骨的软骨类肿瘤可出现软骨内钙化。 X线表现为颗粒状、小环状无结构致密影。
矿物质沉积
铅、磷、铋等进入人体内,沉积于生长较 快的干骺端,X线表现为多条横行致密带 。 氟骨症也属矿物质沉积。
关节病变
关节破坏(destruction of joint):炎症、结核、 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joint):外伤性、先天 性、病理性。 关节退行性变 (degeneration of joint) 关节强直(ankylosis of joint)
小儿胸腺:正常生理表现
模糊斑片:炎症
右上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
右中叶实变:肺炎
一周前实变,一周后病灶消失:炎症

右下大叶性肺炎
上缘清楚,下缘模糊:炎症
血源性肺脓肿
慢支肺气肿
肺含气囊肿
胸片:透光度增强(密度减低)
❖ 肺气肿(emphysema)
▪ 定义:肺组织过度充气膨胀体积增大的一种状态。 ▪ 机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产生活瓣作用的结果。 ▪ 分型:弥漫性者继发于多种慢性肺部疾病;局限性者
❖ 最后结合临床,尤其是心脏杂音,得出诊断意 见
后前位
大血管
主动脉 球 肺动脉 段
相反搏动 点
左心室
心 尖

两种不同胸部X线表现的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比较

两种不同胸部X线表现的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比较

两种不同胸部X线表现的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比较目的了解不同X线表现的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

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因MP的住院患儿1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根据胸片表现的不同,将入选患儿分为支气管肺炎组60例与节段性肺炎组52例,比较两组患儿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

结果支气管肺炎组患儿平均年龄(2.56±1.13)岁,咳痰与喘息的症状相对明显,发热以低热为主,肺外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肺部体征较明显。

节段性肺炎组患儿平均年龄(5.21±2.46)岁,临床多表现为高热,干咳明显,多不伴有喘息,肺外表现以皮损多见,肺部体征轻。

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胸片多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或节段性肺炎,但两种肺炎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标签:肺炎支原体;肺炎;全胸片;临床特征;儿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小儿社区性肺炎重要病原体,近年来支原体肺炎发病年龄趋小,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并伴有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为进一步了解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及临床表现关系,回顾分析经过病原学确诊112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胸部X线片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对本病X线表现多样化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112例MPP患儿,其中男61例,女51例,年龄6个月~11.2岁,平均年龄(4.76±1.35)岁。

1.2纳入标准①临床有发热、咳嗽等表现,肺部听诊或可闻及啰音。

②全胸片检查提示肺部炎症改变。

③单份血清MP-IgM抗体≥1:80或者间隔7~10d双份血清MP-IgM抗体由阳转阴或双份血清抗体呈4倍以上增高。

1.3所有患儿入院时均常规送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肝肾功能、全胸片等检查。

所有患儿在入院及出院时两次采血做双份血清MP-Igm 抗体测定,根据全胸片检查结果分为节段性肺炎组及支气管肺炎组,对两组不同类型肺炎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小儿胸腺淋巴体质猝死3例分析

小儿胸腺淋巴体质猝死3例分析

小儿胸腺淋巴体质猝死3例分析1987~2007年发表在全国医学刊物的因接种疫苗死亡的小儿3例,现予以分析讨论,供医务人员引起重视。

1 病例介绍例1:患儿,女,6个月,因“突然面色苍白1小时”就诊。

就诊前4.5小时,患儿在不同部位(双臂三角肌)接种乙肝疫苗、百白破,同时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预防接种3.5小时后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哭闹,1小时后赶到医院。

查体:患儿面色青紫,无呼吸,刺激无反应,心跳已停止,瞳孔散大。

经积极抢救30分钟仍无心跳呼吸。

患儿死后20小时尸解,尸解结果:(1)胸腺肥大伴出血,重量44 g[4~7月胸腺重量平均为(26.15±2.12)g];(2)肠系膜淋巴结广泛增生;(3)颌下淋巴结增生;(4)咽后壁灶性出血;(5)肺淤血、肺出血、肺水肿;(6)脑重量1 045 g,呈急性脑水肿改变。

例2:患儿,男,2岁11月,该患儿接种乙脑疫苗后约30分钟突然倒地,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接种部位左臂三角肌处,接种剂量0.5 ml。

死后23小时尸解结果:(1)胸腺肥大,重量60 g(正常儿童2~5岁为25 g左右);(2)喉头水肿;(3)脑水肿,小脑疝;(4)肺水肿,肝脾肾等脏器瘀血,脾窦内有大量嗜酸性细胞[1]。

例3:患儿,女,50天,在医院门诊按常规接种卡介苗0.1 ml,至次日晨1时无不良反应,5时许发现该患儿已死。

经调查,同期接种数10名婴儿无并发症。

尸解结果:弥漫性肺泡损伤,胸腺肥大,皮质增生(重32.5 g),双侧肾上腺发育不良(总重量4.05 g)伴髓质出血,心肌纤维断裂,肝肾浊肿,肾间质出血,左上臂皮肤卡介苗注射后局部皮肤真皮内有散在淋巴细胞,少数嗜酸性细胞,浆细胞浸润及类上皮细胞聚集[2]。

2 讨论胸腺淋巴体质,即超敏体质。

胸腺淋巴体质的概念为:胸腺肥大,嗜络系统发育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减低,对外界环境因素的适应性能不足,淋巴系统的应激性增加,患儿遇各种刺激,如小手术、抽血、注射、预防接种均可发生猝死。

胸腺瘤、纵膈畸胎瘤影像诊断

胸腺瘤、纵膈畸胎瘤影像诊断
❖ 大部分生长不对称,居于前纵隔的一侧(升主动脉 前、右心室流出道和主肺动脉上方突入一侧胸腔 ,多发生在主动脉弓层面),呈“八字形”趴在主 动脉前方( 直径< 2cm的胸腺瘤可仅表现为正常胸 腺边缘局部隆起);
CT表现
❖ 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密度比肌肉密 度稍低),强化幅度<20HU;
胸腺瘤、纵膈畸胎瘤
纵膈分区
ITMIG分区
❖ITMIG:国际胸腺肿瘤协会( the 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y Interest Group )
❖ 由心胸外科、肿瘤学、放射学、病理学专家共同 参与讨论。
❖基于2014年日本胸腺学会(JART) CT解剖的纵隔 四分法。
❖ 长条形:双侧或单侧,致密均匀,角形尖端指向肺门,内 缘与纵隔相连,下缘位于水平叶裂位置。边缘均清晰锐利 。
❖ 圆形:一侧或双侧,致密,半圆形圆形,内缘与纵隔无明 显分界,外缘弧线清晰锐利,亦有外缘模糊的。
❖ 巨大形:单侧,对侧可有较小的,致密,外带密度逐渐减 低,占整 个上肺及部分中肺,下缘清晰锐利,外缘模糊。
N分期: ❖N0为无淋巴结转移; ❖N1为侵及前组淋巴结(胸腺周围淋巴结); ❖N2为侵及胸腔深部或颈部淋巴结。
M分期: ❖M1a为胸膜或心包转移; ❖M1b为肺或远处脏器转移。
Masaoka分期系统
❖ Masaoka分期系统
❖ 根据疾病的分期及是否可完整切除,1981年 Masaoka分期系统首次被提出,后来出现了非常 多与其相类似和变异的分类。为便于合作研究及 形成标准数据库,ITMIG采纳了Masaoka-Koga 分期系统,并被广泛应用。该分类系统是根据大 体手术标本和肿瘤侵犯范围以及镜下改变来确定 的。

正常和异常胸腺丨临床和影像表现

正常和异常胸腺丨临床和影像表现

正常和异常胸腺丨临床和影像表现在影像中,胸腺的形状和大小多种多样,甚至在同一个体中也是如此。

随着年龄的增长,它逐渐消退,在身体应激期可能迅速缩小。

在恢复期,它会恢复到原来的大小,甚至更大,这种现象称为胸腺反应性增生。

这些解剖变异和动态变化看起来是与病理状态混淆的主要原因。

相反,这些误解也可能导致化疗方案的延长或改变,或导致不必要的放疗、活检或胸腺切除术。

熟悉胸腺的胚胎学、解剖学和动态生理学对于避免不必要的成像或侵入性操作至关重要。

放射科医生在鉴别正常胸腺变异、异位胸腺组织和非肿瘤性胸腺疾病(如反应性增生) 和肿瘤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胸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放射科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

胚胎学异位和副胸腺组织可在下降路径(胸腺咽管) 的任何地方发生,可由于下降失败、隔离或退行失败所致。

在上腔静脉、头臂血管和主动脉附近可见异位或异位的胸腺组织。

很少见于后纵隔甚至皮肤。

异位胸腺组织可能表现为颈部肿块,这可能被误认为是病理过程。

同时,当胸腺咽管萎缩时,胸腺残余物可发展为囊肿。

由于甲状旁腺同样起源于第三和第四咽囊,异位甲状旁腺,因此甲状旁腺腺瘤可出现在甲状腺或胸腺附近或内部。

7周大的男孩,咽旁胸腺异位,右下颌角区有“肿块”。

MR冠状增强T1WI显示有强化的咽旁肿块(箭),与纵隔胸腺(箭头)信号一致。

穿刺活检证实肿块为异位胸腺组织。

66岁女性,高钙血症和肾结石。

胸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腺瘤。

(a) CT扫描显示上腔静脉和主动脉之间有部分囊性肿块(箭)。

(b) 99m-sestamibi冠状位扫描显示肿块有摄取 (箭)。

解剖胸腺位于前纵隔,覆盖心包、主动脉弓、左无名静脉和气管。

胸腺可向上延伸至甲状腺下极,向下延伸至横膈膜。

胸腺通过甲状腺胸腺韧带附着在甲状腺上。

12岁男孩,正常胸腺带有颈部组成部分。

(a)超声图像显示了胸腺的纵隔和颈部组成部分(黑箭),通过甲状腺胸腺韧带(箭头)连接到甲状腺下极(白箭)。

注意胸腺的“星空”样表现;这是由于高回声脂肪在剩余低回声淋巴组织的背景下形成的。

新生儿X线检查

新生儿X线检查

诊断要点
• 病史:常有明确的缺氧病史,如胎儿宫内窘迫(胎动和 或胎心异常)产时窒息或慢性宫内缺氧病史;有羊水胎 粪污染的证据,如羊水中混有胎粪、胎盘及患儿指趾甲、 皮肤、脐带粪染以及口、鼻腔吸引物中含有胎粪;气管 插管时声门处或气管内吸引物可见胎粪。(羊水Ⅱ度~ Ⅲ度污染,为诊断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前提和基础)
先天性肺结核

先天性结核的发生必须母亲先有结合分支杆菌菌血症感染胎盘,
或者母亲患有结核性子宫内膜炎,胎儿通过禅道是,吸入或吞入结
核分枝杆菌。胎盘有一定的屏障功能,有时胎盘胎儿一侧可无结核
病变。
• 传播途径
1、血行性: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脐静脉到达肝脏,现有肝内原发灶及重大的肝 门淋巴结形成原发综合征,再血行播散至全身。
NRDS分级
• Ⅱ 级:
• 两肺透亮度进一步减 低,呈磨玻璃样改变, 肺野内可均匀心 见分 布 的细颗粒密度增高 影及支气管充气征, 膈面尚清;
II级 RDS
NRDS分级
• Ⅲ级: 肺内细颗粒阴影融合变
大,边缘模糊,肺野透亮 度明显减低,充气支气管 征更加明显
NRDS分级
• Ⅳ级: 两肺野密度均匀增高,
• 4.心包积气
• 大部分发生早产儿RDS,在机械通气出现PIE和纵隔气 肿后发生。
肺间质气肿
右侧大量气胸
气胸
• 肺纹理缺失 • 明显的肺部压缩带
纵隔气肿
液气胸
心包积气
右上肺肺不张、右侧气胸、PICC位置深
吸入性肺炎合并纵隔气肿
皮肤皱褶
气胸
• 气腹 • 纵膈气肿 • 左侧颈部皮下积气
2、非血行性
胎盘的干酪样坏死灶可破入羊水,胎儿再宫内经过吞咽、呼吸进 入肠道及肺脏形成肠结核和肺结核。

《儿科学》小儿免疫系统特点

《儿科学》小儿免疫系统特点

小儿免疫系统特点免疫系统发生、发育始于胚胎早期,到出生时尚未完善,随着小儿年龄增长逐渐达到成人水平,故小儿,尤以婴幼儿,通常处于生理免疫低下状态。

以下从三方面概述小儿免疫系统特点:一、特异性细胞免疫(T细胞免疫)(一)胸腺胸腺是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为成熟T细胞的场所,出生时可在X线胸片前上纵隔部位显影,直到3~4岁时胸腺影在X线胸片上消失,到青春期后胸腺开始萎缩。

【真题库】男性患儿,出生后表现持续性鹅口疮,9个月后因真菌性肺炎死亡。

尸检发现其胸腺发育不全。

此患儿发生持续感染主要由于(2001)A.继发性免疫缺陷B.细胞免疫缺陷C.体液免疫缺陷D.吞噬细胞缺陷E.补体系统缺陷[解析]:婴幼儿期尸检发现其胸腺发育不全提示T细胞功能缺陷,因此应是细胞免疫缺陷引起。

(二)T细胞足月新生儿外周血中T细胞绝对计数已达到成人水平,其中CD4细胞数较多,CD4/CD8的比值高达3~4,以后逐渐下降,2岁时达到2,为成人水平。

小于胎龄儿及早产儿的T细胞数量较少,约在1月龄时上升至足月儿水平,但小于胎龄儿的T细胞数在1月龄时仍低于足月儿。

(三)细胞因子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CD4+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可以分化为两个功能性亚群,即Th1和Th2,这两个亚群又分别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Th1可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r-干扰素(IFN-r)及a-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Th2细胞可产生白细胞介素4、5及l0(IL-4、IL-5、IL-10)等。

新生儿时T细胞功能差于成人,IFN-r产量为成人的l/8~1/10,IL-4产量为成人的l/3,因此T细胞免疫应答向Th2偏移。

约在3岁以后IFN-r及IL-4才达到成人水平。

【真题库】(33~34题共用备选答案)(2005)A.1岁B.2岁C.3岁D.4岁E.5岁33题.小儿T细胞分泌IL-4达成人水平的年龄是答案:C(2005)34题.小儿T细胞分泌INF-γ达成人水平的年龄是答案:C(2005)二、特异性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一)骨髓和淋巴结骨髓既是造血组织,又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起到类囊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胸腺的影像表现变化较多,在放射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常会遇到婴幼儿胸腺变化所带来的种种在诊断上的疑惑和困难,误为大叶性肺炎、肺不张、纵隔肿瘤、心脏病等时有发生,给患儿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和负担,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1;常规胸片上胸腺的显示率常规X线检查包括DR、CR、传统胶片等。

2岁以内的幼儿胸片上均能显示胸腺,而且表现较为明显。

2~8岁小儿偶尔可见,8岁以上罕见。

2 ;常见的胸腺形态
2.;1;帆型;外形似风帆状,为三角形软组织密度,内上缘与纵隔相连,外缘光滑,底边平直。

有时可伸展至右侧水平裂,
2.;2 ;波浪型;增宽的上纵隔边缘呈多个有规则的浅压迹,与相应的肋骨前端对应,形似波浪,以左侧多见。

是由于柔软的胸腺边缘被邻近肋骨与肋软骨交接处压迫所致。

2.;3 ;假性肿瘤型,形似球形或弧形,类似纵隔肿瘤,但对其邻近结构并不产生肿瘤效应,通过肿块影可以看到被掩盖重叠的血管影。

侧位胸片可以显示其位于前上纵隔。

2.;4 ;假性心影增大;当巨大的胸腺下界超过第6后肋时与心影相融合,或与心影间构成一小切迹,类似心影增大,故在胸片中仔细查找这一小切迹具有诊断价值。

侧位胸片中可以看到左心室的后缘并不先后移位,这表明并不是真正的心影增大。

.2.;5 ;天使翼型;此型罕见,仅在纵隔积气的患儿中见到,真正的二叶胸腺被气体抬高所致。

与心影分开,形同天使
胸腺起源于胚胎时期第三咽囊腹侧的一对始基,自颈部逐渐向尾侧延伸进入前纵隔,在胚胎发育第8周时,在主动脉弓上缘水平完成纤维融合过程,出生时胸腺重约10~12 g,青春期重约30~50 g,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萎缩,至60岁基本被脂肪取代[2]。

正常胸腺分左右两叶和中间峡部,大体形态呈锥形。

每一叶均有独立的纤维包膜,位于胸骨后前上纵隔内,上自甲状腺下缘,下至第4~6前肋水平,偶尔可达膈肌水平。

前面紧贴胸骨后缘,后面自上而下紧贴于气管、无名动脉、主动脉弓和心包。

胸腺是人体最早产生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的器官,其组织结构由皮质和髓质组成,能分泌胸腺素,人类血液中胸腺素含量水平在婴幼儿时期最高,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以25~45岁下降最快,至老年时维持在较低水平,胸腺素是胸腺分泌的多肽类激素的总称,它们与巨噬细胞一起抵御各类病毒、真菌、原虫和某些细菌的侵袭,起着决定和影响机体免疫的重大作用[3]。

异位胸腺(ectopic thymus)非常罕见,由于胎儿发育时期胸腺移行发生障碍所致。

最常见在颈部,以左侧多见,也可以发生在气管前方或上腔静脉后方,偶尔也见到由前纵隔伸向后纵隔而形成一个连续结构。

异位胸腺组织可以与正常胸腺组织相连续,也可以是分离的。

已有报道异位胸腺组织引起气道阻塞或对其他组织形成肿瘤效应。

所以必须与真正纵隔肿瘤鉴别,在鉴别中使用MRI检查为优先[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