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导论
狼的群居生活 动物学 导论

狼的群居生活一、总论自古以来,狼在人们心中似乎是凶残、贪婪、自私的化身。
《狼来了》,《小红帽》,《七只小羊》这一个个经久不衰的故事告诉我们,狼,是残无人性的,危害于民众,吃人、吃家畜,无恶不作。
但是,狼身上的许多的生活习性都包含了许多的值得人去学习的地方,像团结。
狼的团结是因为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二、狼的群居生活狼作为草原的守护神,狼是群居性极高的物种。
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繁荣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一群狼的数量大约在5到12只之间,在冬天寒冷的时候最多可到四十只左右,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狼由一对优势对偶领导,而以兄弟姐妹为一群的则以最强一头狼为领导。
狼由一个或数个家族集合成一个大集团,过著群居生活.若雌雄配成对的,感 情都很好,常会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终生厮守,彼此照顾极为体贴, 这是动物里很少看到的.。
狼在冬天多组成大集团;夏天多单独生活,或过著小家族群的生活. 狼群有领域性,且通常也都是其活动范围,群内个体数量若增加,领域范围会缩小。
群之间的领域范围不重叠,会以嚎声向其他群宣告范围。
幼狼成长后,会留在群内照顾弟妹,也可能继承群内优势地位,有的则会迁移出去(大多为雄狼)而还有一些情况下会出现迁徙狼,以百来头为一群,有来自不同家庭等级的各类狼,各个小团体原狼首领会成为头狼,头狼中最出众的则会成为狼王。
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
在狼的生命中,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因为它才使得狼得以千心万苦地生存下来。
狼群的凝聚力、团队精神和训练成为决定它们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
正因为此狼群很少真正受到其它动物的威胁。
狼驾驭变化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动物之一。
三、狼群居生活的原因。
狼选择过群居生活是有原因的,群居让他们更容易寻找食物,也更容易哺育后代,繁殖后代。
冬天时,由於小型动物躲起来冬眠,因此多猎食鹿类等大型动物;然而,猎杀大型动物时必须要成群结队合作才能成功,所以狼在冬天要组成较大的群体。
动物学导论

水母摘要:水母是一种低等的海生无脊椎浮游动物,它们的寿命不一致,大多只有几个星期,少数能活一年左右,且有些深海的水母就可活得更长些。
它的身体95%以上是水分,其他的则是由蛋白质和脂质所构成,所以水母的身体会呈现透明状,像月亮一样,很美。
此外,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水母的繁殖速度会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水母温室效应环境保护引言: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动植物在地球上生存,海洋里的浮游生物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水母这种大型的海洋浮游生物就有250多种。
可是近年来,英国大片水域出现大规模水母,这种反自然的现象是不是在预示着一场灾难呢?水母是一种低等的海生无脊椎浮游动物,肉食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腔肠动物门(又称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已知道的约有200种。
或指立方水母纲的种类,该纲以前认为是钵水母纲的一目。
水母一词广义也指具水母型(钟形或碟形)的刺胞动物,如水螅水母、管水母(包括僧帽水母)和不属钵水母纲的栉水母和海樽。
本纲的水母分为两型∶自由游泳的水母及营固着生活的种类(以柄栖附于海草及其他物体上)。
营固着生活的形似水螅的种类构成十字水母目。
水母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
水母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左右,直径从1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
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体内含水量一般可达百分之九十七以上,并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
它们在运动之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就好像一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
水母的伞状体内有一种特别的腺,可以发出一氧化碳,使伞状体膨胀。
而当水母遇到敌害或者在遇到大风暴的时候,就会自动将气放掉,沉入海底。
海面平静后,它只需几分钟就可以生产出气体让自己膨胀并漂浮起来。
水母触手中间的细柄上有一个小球,里面有一粒小小的听石,这是水母的“耳朵”。
由海浪和空气磨擦而产生的次声波冲击听石,刺激着周围的神经感受器,使水母在风暴来临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就能够得到信息,从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
《动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动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对象:动物科学专业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加强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内在联系及规律的学习,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动物科学专业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后续的饲料学、饲养学、草地学、繁殖学、遗传学及各种动物生产学等课程中能够从动物科学的角度进行正确的分析,达到学习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本课程让学生重点掌握动物科学专业所学知识,掌握相关知识,了解研究方向,让学生们系统的了解动物科学专业的所学知识和相关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动物科学专业,并在以后的学习及择业时建立正确的观点。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动物科学 (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科学的涵盖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什么学习动物科学及如何学习动物科学教学重点:动物科学涵盖内容及如何学习动物科学教学难点:如何学习动物科学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动物科学;2、涵盖内容;3主要要就方向;4为什么学习动物科学;5、如何学习动物科学第二章动物的起源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生命的开始;动物的种类和分类教学重点:生命的种类和分类教学难点:生命的进化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动物的起源;2、动物的种类;3、动物的分类第三章动物的生长发育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教学重点:动物的发育教学难点:动物的发生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胚胎的发育;2、胎儿的发育;3、新生儿的发育及生长过程第四章动物的遗传育种与繁殖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的遗传规律、育种方法和繁殖规律教学重点:动物的繁殖规律教学难点:动物的繁殖规律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遗传及遗传规律;2、育种方法;3、繁殖规律第五章动物的营养与管理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的式样管理是怎么进行的教学重点:动物营养与管理教学难点:动物营养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动物饲料;2、动物的营养需求;3、动物的管理第六章人类健康与动物疾病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畜共患疾病、健康的概念和健康的质量评价教学重点:主要疾病的简介和生命质量评价教学难点:致病因素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人畜共患主要疾病;2、健康的概念;3、健康的质量评价第七章动物科学与人类未来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动物科学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动物科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教学重点:动物科学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农业应用;2、医学应用;3、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先修课程:动物学、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后续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殖学、动物遗传学、牛生产学、羊生产学、猪生产学、家禽生产学等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学业总成绩中期末笔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六、建议使用的教科书及参考书达姆龙.动物科学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8。
动物学导论

河南工业大学动物学导论课程论文题目:呆萌的考拉姓名:刘巧学院:管理学院班级:旅游1402学号:201417040213序号:103很多人虽然没有见过考拉,但是一提起澳大利亚,人们必定会想起它,呆萌的睡神,以至于人们羡慕考拉,因为它只做两件事,睡觉和发呆,通过五周的学习,我也对不同的动物有一些了解,那么就跟着我一起来走进考拉天真呆萌的世界吧。
考拉考拉又叫树袋熊、无尾熊、可拉熊。
学名phascolartorscinereus 英文:Koala bear来源于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
因为树袋熊从他们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而它们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喝水。
树袋熊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
树袋熊生活在澳大利亚,既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又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哺乳类中的有袋目考拉科。
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尤加利树林区。
考拉虽然又被称为“树袋熊”、“考拉熊”、“无尾熊”、“树懒熊”,但它并不是熊科动物。
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
外形特征和习性树袋熊身体长约70-80厘米,成年体重8-15公斤,性情温顺,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软的浓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皮毛呈灰白色,生有一对大耳朵,耳有毛丛,鼻子裸露且扁平,没有尾巴,这是因为它的尾巴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退化成一个“座垫”,因而能长时间舒适潇洒地坐在树上。
它四肢粗壮,尖爪锐利,长而弯曲,它的爪尖利,善于攀树,且多数时间呆在高高的树上,就连睡觉也不下来。
以桉树叶和嫩枝为食,几乎从不下地饮水,这是因为树袋熊从桉树叶中得到了足够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饮水,所以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
但这和它生活的环境有关,澳大利亚土地比较贫瘠,所以桉树摄入的营养物质比较少,而考拉正是以这种树为食,自然而然,考拉从桉树中得到能量也相对稀少,因此,它们必须要减少自己的活动量,来储存更多的热量帮助它们生存,而且,考拉很喜欢晒太阳,经常爬在树上不动.它们的肝脏十分奇特,能分离桉树叶中的有毒物质.桉树叶是他们唯一的食物。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无论大家是研究生、本 科生还是相关领域的工作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用的知识和启示。我强烈推 荐每一个热爱动物和生物学的人阅读这本书。
目录分析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是一本全面介绍动物分类学的专业书籍,它的目录 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以下是对该书的目录进行的分析。
最后一章介绍了动物分类学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包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 态学研究、医学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动物分类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 点。这一部分有助于读者了解动物分类学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既适合作为动 物学专业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作为从事动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动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深入认识动 物的多样性和进化历程,为进一步从事动物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句话强调了形态学和遗传学在动物分类学中的重要性。形态学可以提供关 于动物形态和结构的信息,而遗传学则可以提供关于动物基因组和分子结构的信 息。这些信息对于正确地分类动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分类学者越来越重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这句话指出了现代分类学者越来越重视分子生物学在分类学中的应用。通过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可以获取关于动物基因组和分子结构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 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动物分类。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分类学
方法
动物
介绍
动物学导论

动物学导论一树红花照碧海——红珊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姓名:王春梅学号:201225020527红珊瑚红珊瑚生长在海中,又象树枝又象花,很久以来,一直误认为是一种海生植物。
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发现:珊瑚不是植物,而是一种空腔动物——海生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骨骼。
珊瑚的品种极其繁多,品质也各异。
红珊瑚属于八射珊瑚。
概述:珊瑚的品种极多,只有红珊瑚是宝石级珊瑚。
红珊瑚象征着沉着、聪敏、平安、吉祥。
现代,红珊瑚作为三月生辰石,结婚35周年纪念品。
红珊瑚是历代宫廷装饰品。
珊瑚树、盆景、嫔妃冠顶、王公大臣朝冠顶。
红珊瑚和珍珠同是佛教七宝之一。
中国在公元初就有红珊瑚的记载。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曹植192——232年)骨软体骼和软体红珊瑚的骨骼呈树枝状复体。
每个分枝中心都有一根角质的骨骼中轴,软体包围在骨骼外面,许多珊瑚虫围绕着轴生长。
红珊瑚虫的软体有中胶层和内胚层、外胚层二层细胞。
红珊瑚通过外胚层分泌骨骼——红珊瑚。
生长环境生长在温度高于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水深100-1800米的平静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和崖面、凹缝中。
主要产于地中海、日本和台湾海域。
生物特性1、物质成分:由无机质和有机质两部分组成。
红珊瑚无机质:高镁方解石、少量磷灰石,碳酸钙,碳酸镁,少量水,氧化亚铁,羟基磷酸钙。
有机质:以角质为主。
2、结构特征:波形平行纤维构造。
沿珊瑚枝纵向有颜色深浅或不同透明度形成连续的波形平行纤维构造。
横切面呈同心纹,象树木年轮。
枝上有许多圆形小坑,是珊瑚虫穴居的地方。
3、物理化学性质颜色深红、火红为主,还有桃红。
呈树枝状。
骨骼致密坚韧。
Hm=3.5-4,不透明-半透明。
原料光泽暗,抛光后为蜡状光泽,不耐酸,不耐有机溶剂和挥发性气体。
生物特点红珊瑚是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目、硬轴珊瑚亚红珊瑚雕刻工艺品目、红珊瑚科、红珊瑚属的海洋动物。
人们见到的红珊瑚是残留的骨骼。
动物学导论课程设计论文

动物学导论课程设计论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动物学导论,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动物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培养学生对动物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了解动物的分类系统和进化关系。
3.熟悉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4.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5.掌握动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6.能够运用分类学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
7.能够运用生物学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的生理功能。
8.能够分析动物行为的意义和适应性。
9.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动物的生态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动物的分类和进化、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动物行为和生态学原理。
具体安排如下:第1-2周:动物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介绍动物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学习动物学的基本术语。
第3-4周:动物的分类和进化。
学习动物的分类系统,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第5-6周: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学习动物的细胞结构、器官和生理功能。
第7-8周:动物行为。
学习动物行为的特点、功能和适应性。
第9-10周:动物生态学。
学习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
1.讲授法:主要用于传授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学的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动物学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物学导论论文

动物学导论论文动物学导论论文动物学是揭示动物生存和发展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动物学导论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和现状。
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境丧失、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和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行动,以此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引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
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是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学导论论文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商务1001班
姓名:姬少辛
学号:201046900308
论节肢动物——蝗虫
——蝗虫的价值
摘要:蝗虫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蝗害对我国的农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但是我们不能只能看其不利的一面,我们还可以可以合理的利用蝗虫的的营养价值和药学价值,使其变害为利。
关键词:营养价值、药用价值
正文:
一、蝗虫简介
1.种类
蝗虫是群居型的短角蚱蜢,是蝗科,直翅目昆虫。
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
其散居型有蚱蜢、草蜢、草螟、蚂蚱等叫法。
1.飞蝗,体长约5.4cm,黄褐色。
头顶色淡,复眼棕色,卵圆形。
单眼3个,作鼎足排列。
触角丝状,褐色。
咀嚼式口器。
前胸长大,绿色,中央有隆起的纵走线。
前翅皮纸质,狭而长,灰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纹前、中足黄褐色,后足腿节绿色,内侧有带状黑绿色斑3条。
腹部由11节组成,在第1腹节上有听器,在第2-8腹节上有气门8 对,末端有尾毛。
2.中华稻蝗,体长圆形,长3-4cm,黄绿色或绿色,有时黄褐色,有光泽,头顶有圆形凹窝,颜面中部沟深。
复眼灰色,椭圆形,触角丝状,褐色。
前胸发达,中部有横缝3条。
前翅前缘部分呈绿色,余部褐色,腹黄褐色,雄体腹末端屈曲上。
3.稻叶大剑角蝗,体细长圆形,雄虫长约5.4cm,雌虫长约9cm,全体绿色,有时呈灰褐色。
头圆锥形,颜面尖形,显著倾斜,咀嚼式口器,触角剑形。
雌虫前翅的中央具有1
列纵行的白色。
2.生活环境
1.栖息于草地、农田。
2.活动于稻田、堤岸附近。
3.生活于草地、农田。
3.分布
1.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2.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多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和四川、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区。
二、蝗虫的营养价值
蝗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4.8%脂肪含量5.2%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
如三磷酸苦、辅酶,昆虫激素等,并维生素A、B, C及磷、钙、铁、锌、锰等成份其氨基酸含量相当丰富,比鱼类高出1.8-2.8维生素,矿物质之后人体生命的第六要素。
因此说是人类理想的高营养保。
目前,已经有许多地方开始采用人工饲养的方法去饲养蝗虫,使其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性能]味甘、辛,性温。
能健脾消食,息风止痉,止咳平喘,通络。
[用途]用于脾虚少食或营养不良;急慢惊风,抽搐痉挛;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喘咳气急。
[用法]煎汤,炒食,或研末。
三、蝗虫的药用价值
蝗虫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是治病的良药,它可以单用或配伍使用,能治疗多种疾病。
如蝗虫焙. 干、研末,每次服3克,一日3次,用酒送服,治疗破伤风《本草纳目》中,用沙糖和服,治水北凉风,旨取本品止痉摩。
息内风,但均治算《缓解症状,宜与治本的药物配用。
配方,蝗虫10克,钩藤15克、薄荷叶10克,加水煎服;《百草镜》》。
本方取蝗虫、钩藤,息风止痉荷叶,蔬散风热用于"惊风发热,抽搐,痉挛,蝗虫30头,加水煎服,分三次服,来源于《本草纲目招遗》,本方专取蝗虫止咳,降逆,平喘,用于百日咳、咳喘,气急,连连不已,也可用于支气管炎,哮喘等。
另外,还有降压,减肥,降. 低胆固醇,滋补强壮,健脾运食功能,久食可防止心脂血管疾病的发生。
1.蝗虫的中药化学成分
蝗虫的血淋巴含凝集素,2-氨基乙基膦酸,卵黄蛋白原,孕烯醇酮,黄体酮,睾酮,5α二氢睾酮,雌酮,雌二醇,蜕皮素,血脂减少因子,反映糖蛋白,血淋巴蛋白,20-羟基蜕皮素结合蛋白,二酰甘油,磷脂及联结到蛋白上的保幼激素Ⅲ,血管加压素样神经肽。
蝗虫的头含飞蝗利尿肽,飞蝗焦激肽A,5-羟色胺,飞蝗肌抑制肽,飞蝗激肽,利尿激素,促同素异形性激素。
血含蛋白酶抑制剂。
脂肪体含总脂肪酸,脂肪动用激素,3-去氧-3-氟-D-葡萄糖。
卵母细胞含磷脂,三酰甘油,三酰甘油合成酶。
卵含蜕皮甾体类腺苷一磷酸酯,磷酸肌酸,组织蛋白酶。
蝗虫的唾啐腺体含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脱氧肾上腺素。
蝗虫的腺肽含蛋氨酸-脑啡肽样肽。
其他腺体含蜕皮素,3-去氢蜕皮松。
蝗虫的飞蝗肌含牛磺酸,乙酰辅酶,肉毒碱,乙酰肉毒碱,肉毒碱乙酰转移酶,茧密糖酶,核酸,氨基酸,总脂肪酸,3-去氧-3-氟-D-葡萄糖。
蝗虫的分泌组织含促性腺神经激素,神经激素,胰岛素相关肽,脂肪动用激素I,脂肪动用激素II。
肠含胰蛋白酶,鞣质,血管加压素样神经肽。
蝗虫的心含促同素异形性激互助组I,抗利尿激素。
蝗虫的中枢神经系统还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黑素细胞刺激肽,β内啡吠,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亮氨酸-脑啡肽,真蛸胺,血管加压素样神经肽。
2.蝗虫的药学功效
中医认为,稻蝗味辛性温,能开关通窍,性窜烈,治小儿急慢惊风、百日咳,能暖胃助阳,健脾运食,还可治冻疮痧胀和三日疟等疾病,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百日咳;哮喘。
3.治疗一些疾病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治小儿惊风:稻蝗虫适量,煅存性,用砂糖和服。
2、治急慢惊风:霜降后取稻蝗风干,用7个或10个加钩藤、薄荷叶各一撮,煎汤灌下,渣再煎服。
3、破伤风:霜降后,将稻蝗晒干,取10个,瓦上煅存性,用酒调服。
4、治冻疮:稻蝗风干,煅研,香油和匀,搽、撒皆可。
5、痧胀:稻蝗5—6个,煎汤温服。
6、治三日疟:稻蝗阴干为末,临发日,于五更时酒服方寸匕(1克左右)。
4.药学考证
①治小儿惊风:蚱蜢不拘多少,煅存性,砂糖和服。
(《纲目拾遗》)
②治急慢惊风:霜降后取蚱蜢风干,用十个或七个,加钩藤、薄荷叶各一撮,煎汤灌下,渣再煎服。
(《百草镜》)
③治破伤风:霜降后蚱蜢,晒干,用十数个,瓦上煅存性,酒下。
(《救生苦海》)
④治鸬鹚瘟(其症咳嗽不已,连作数十声,类哮非哮,似喘非喘,小儿多患此):蚱蜢十个。
煎汤服。
(《纲目拾遗》)
⑤治鸬鹚郁(小儿有之,其症如物哽咽,欲吐难出之状,久之出痰少许,曰久必死):干蚱蜢煎汤服。
(《百草镜》)
⑥治冻疮:蚱蜢,风干,煅研,香油和搽,撒亦可。
(《养素园传信方》)
⑦治痧胀:蚱蜢五、六个。
煎汤温服。
(《养素园传信方》)
⑧治三日疟:蛗螽,阴干为末,临发日,于五更时酒服方寸巴。
(姚可成《食物本草》)
5.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结论:
蝗虫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还有很好的药学价值。
因此我们应辩证的看待蝗虫,发挥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尤其是它的药学价值。
但是蝗虫毕竟是害虫,且其繁殖能力惊人,在对其加以利用时,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