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论文
动物学实验论文(完稿)

软体动物身体结构对其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特征作者:强化培养学院09级02班赵凡杭天蓉摘要: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
该门动物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等五部分组成。
因大多数软体动物体外覆盖有各式各样的贝壳,所以通称贝类。
该门动物共分8纲,有10余万种,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到处可见,例如鲍鱼、宝贝、田螺、蜗牛、蚶、牡蛎、文蛤、章鱼、乌贼等。
由于软体动物大多数贝壳华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又较易捕获,因此远在上古渔猎时期,就已被人类利用,其中不少可供食用、药用、农业用、工艺美术业用,也有一些种类有毒,能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损坏港湾建筑及交通运输设施,对人类有害。
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结构特征1.1.1贝壳绝大多数的软体动物,在柔软的身体外覆有1个、2个或多个形状不同的贝壳,腹足类贝壳,一般呈单一的螺旋形;瓣鳃类贝壳为2个,呈瓣状;掘足类贝壳为1个,呈象牙状;多板类的贝壳为8块,呈覆瓦状排列;头足类有的为外壳,有的被外套膜包入形成内壳或退化。
贝壳的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占全壳的95%,此外还含少量的贝壳素及其他有机物。
典型的贝壳,通常可分为3层,最外的一层为角质层,由一种硬蛋白质贝壳素构成,能耐酸耐腐蚀,色泽多样而薄,起着保护介壳的作用;中层为棱柱层,质厚,占壳的大部分,由钙质的棱柱形结晶构成;内层为珍珠层,通常为钙质和壳基质构成,光滑,具珍珠色彩。
角质层及棱柱层均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形成,随着动物的生长逐渐增大面积。
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全表面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其厚度。
珍珠就是珠母贝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形成,其性质和形成机理,与珍珠层相似。
因季节不同分泌情况有所变化,有时又因食物不足、繁殖期等原因,会影响外套膜边缘的直接分泌,因而角质层增长不是连续不断的,在贝壳表面常形成生长线,可用来判断软体动物的年龄。
动物科学本科毕业论文

动物科学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动物科学是研究动物的结构、功能、生理、生态、遗传、培育等各方面问题的科学,通过对不同动物的研究,提高畜禽的生产效能和经济效益。
本文以家禽生长发育为例,通过对其生长发育特征、生长环境、生长调控、营养与生长的关系、中国家禽育种以及量化遗传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家禽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动物科学;家禽;生长发育;营养;遗传。
AbstractAnimal science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structure, function, physiology, ecology, genetics, and cultivation of animals, and improves the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through the study of different animals. Tak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oultr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oultr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growth environment, growth regulation, nutrition and growth relationship, Chinese poultry breeding, and quantitative genetic analysis.Keywords: animal science; poultr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nutrition; genetics.一、绪论动物科学是一门围绕着动物生产、养殖、保护等问题展开的交叉学科,该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动物遗传学、营养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面。
动物学论文

动物学论文篇一:观赏动物学我眼中的动物行为一、动物行为的两面观动物的各种行为都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逐步形成的、适应外界环境的活动,总的来说它对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有重要作用。
但是,动物的行为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一利则有一弊。
不能认为它可以绝对保证动物个体的生存。
大家都知道,老鼠有啃咬硬物的行为。
这是因为老鼠常吃硬食物,它的门牙耗损特别快。
可是,它的门牙能不断生长,弥补了门牙的耗损。
但是,当硬质食物不足的时候,就必须常常啃咬硬物磨短门牙。
这种行为保证了老鼠的门牙不致因长的过长而影响吃食,这对它的生存是有利的适应行为。
然而,往往正是由于啮咬木箱发出的声音会把敌害引来,招致被捕食而丧生。
这样看来,老鼠啮咬硬物的行为,可以保证它们正常进食,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后代,这是主流。
但是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这就是适应具有相对性。
海鸥是经常以集体防御来对付掠食者的。
当乌鸦飞进海鸥孵化区上空时,大批海鸥飞上天空来阻挠、驱逐。
集体防御行为对保护海鸥蛋是有利的,然而海鸥集体驱敌时,进行孵化工作的海鸥就得离开自己的巢,这就使海鸥巢失去了保护,海鸥蛋和幼海鸥可能遭到偷袭,受到一定损失。
总的说,海鸥的集体防御是有效的,这种行为保护了较多的海鸥蛋和幼海鸥,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有重要作用,而这种保护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有利。
再看看海生乌贼是怎样钻了小虾防御行为空子的。
小虾在海底沙床休息时,常常把两根触手伸向两侧,向后扫扒,把一层细沙薄薄地覆盖在背上,以此来逃避许多敌害的发现,此行为对其生存显然有利。
但是,乌贼经常在海底沙床上约几厘米处悠闲游动,每隔一定时间就从喷管中喷出一小股水,水头斜向下方喷扫,使前面的沙砾旋起。
有时正好把掩护小虾的那张沙毯掀开,小虾会立即再扒一层沙来掩护自己。
小虾这一行动,却引起了乌贼的注意,它会立刻用触手端部的吸盘把小虾牢牢吸住,使小虾难以逃脱死亡。
这说明,小虾的防御行为对多数敌害有效果,但对某种敌害则可能无效。
动物学导论论文

动物学导论论文动物学导论论文动物学是揭示动物生存和发展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动物学导论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和现状。
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境丧失、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和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行动,以此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引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
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是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动物学论文(原生动物)--张连杰

原生动物的研究及其意义张连杰1303班1330170175摘要:本片文章主要介绍原生动物的发展简史、主要特征、原生动物的分类以及原生动物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原生动物、研究简史、主要特征、分类、研究意义研究简史:1674年是原生动物学研究的诞生之年,列文虎克(Anthony van Leeuwenhoek)在这一年发现了原生动物,理所当然的,列文虎克成为了原生动物之父;1758年,林奈用双命名法命名了巨团藻虫,大巨变虫;1817年,G.A.戈尔德富斯提出用Protozoa(原生动物)一词,他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原生动物一词的,但遗憾的是他把腔肠动物也归在其中;而对原生动物下了最准确定义的是C.T.E.von西博尔德(1854年),C.G.埃伦贝格在1838年把观察的原生动物进行分类描述,提出初步的分类系统;20世纪初,从原生动物的经典分类研究逐步扩展到生理、营养、生态、遗传等领域;50年代起,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原生动物的研究进入到显微镜的水平;近十余年,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酶化学等方面的新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对原生动物进行微观研究,同时,通过应用计算机模型,也对原生动物的生态进行了群落级的宏观研究。
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1、整个身体由单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核、细胞器、细胞核、细胞质等。
这是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如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以上机能也需要各种特殊的细胞器来完成,如:运动胞器——纤毛、鞭毛;摄食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感觉胞器——眼点;调节体内水分的胞器——收集管、伸缩泡。
综上所述可以给原生动物下一个定义: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身体微小的有机体。
2、原始性: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在各类动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反应了动物界最早的祖先类型的特点。
3、有特殊的适应性:在不良环境下可以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
动物科学论文范文

动物科学论文范文我们的世界因动物而丰富多彩,满足我们情感的需要。
小编整理了动物科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动物科学论文范文篇一动物权利保护研究以动物权利立法的完善为视角在现代,保护动物思想和立法实践是伴随着奴隶解放和妇女运动甚至人性解放发展起来的。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道德视野和道德关切不断扩展,人类对保护动物立法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动物有无权利,动物的权利如何保护,人类和动物是何种关系,这一系列问题正在逐步被人类找到答案。
在我国,社会人群对动物权利的看法各有不同,“拥护主义”认为动物拥有和人类同等权利且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主义”认为动物只是作为一种物品存在并不具有权利,还有“中立主义”,他们认为动物拥有的是以满足人类利益为前提而存在的权利。
因为有这些观点存在,“动物权利”问题的争论从未休止过。
近年来,国内动物受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而“凶手”却得以逍遥法外,例如2002年的清华大学生刘某伤熊事件,2005年复旦大学生虐猫事件。
这类事件一旦被揭露便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引发众多社会争议。
绝大多数人都会强烈谴责行为人残酷的行为,感叹社会之风日益败坏,人民道德素质亟待提升。
但是在声讨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发生这类事件的另一不容忽视的原因——动物权利保护立法的缺失。
我国对动物权利立法的忽视,极大程度上纵容了这类虐待动物的“施暴者”。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动物生存现状,以问卷形式了解社会人群对动物权利的看法,收集我国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目前我国动物权利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后果,指出法律漏洞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法律的完善建议,期望在未来引起立法者的重视,对动物权利进一步加以保护,同时,唤醒人们对动物权利的保护意识。
一、现状调查(一)对社会人群的调查1.调查内容与结果。
本项目以发放500份问卷和户外采访的形式,针对动物是否拥有权利,动物拥有什么程度的权利,权利保障途径以及是否满意我国相关立法,对四川、重庆和广东地区群众进行了调查。
动物生物学课程论文3000字

《动物生物学》课程论文蜘蛛的分类、习性及价值姓名班级、学号年月日蜘蛛的分类,习性及价值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X班学号X 夏小凡摘要:蜘蛛目是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蛛形纲、柄腹亚的一目。
该目种类体长从0.5毫米到30厘米不等,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截至2010年底,全球已知蜘蛛100科5420属4205005种,中国大陆有67科约3800000种。
关键词:蜘蛛;节肢动物;蜘蛛目;蛛形纲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
蜘蛛头、胸两部合成头胸部,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不分节,中间以一细柄相连。
螯肢二节,有毒腺开口于螯牙端部,脚须与步足相似。
蜘蛛目的呼吸器官除书肺外通常没有气管;盲蛛目无书肺,只有气管。
全世界的蜘蛛有三万五千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圆蜘蛛、球腹蛛、拉土蛛、蝇虎、壁线、漏斗网蛛等。
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鸟蜘蛛,它织的结实的网,能载得住重达300克的小鸟。
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一只雌性袋蜘蛛,它的体长23。
68厘米,重将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
拉丁美洲有一种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马略斯”,它结的网犹如一条大被单。
危地马拉北部有一种叫做“司塔马利维”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坚韧的彩色蛛丝,织成的网,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当地居民常用来当窗帘。
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当时估计它的年龄为12岁,后来又在实验室养了16年,总年龄为28岁,称得上长寿的蜘蛛。
蜘蛛织网的技能之高妙,使人诧异,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进行。
科学家曾把蜘蛛带到宇宙空间去,观察它在失重状态下能否织网,结果蜘蛛第一次失败了,但不久适应了失重状态,把网织成了。
一、蜘蛛的生理结构①消化系统从口、咽、食道、吸胃、肠到肛门。
在吸胃后方的中肠派出盲管,盲管的分支甚至伸入足的基部和头部,中肠在腹部也分出许多盲囊。
后肠的背侧有一收集废物的粪囊。
②感觉器官除眼以外,还有各种感觉毛、缝感觉器和跗节器。
动物学论文四川农业大学

一些动物的野生种:原鸡——家鸡;绿头鸭——家鸭;野猪——家猪;原鸽——家鸽;蒙古野驴——家驴;蒙古野马——家马;野生鲫鱼——金鱼;穴兔——家兔;豆雁——欧洲家鸽。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1.驯化野生动物;2.消灭农林害虫,维持生态和平(有益动物:麻雀,燕子,猫头鹰,黄鼠狼,寄生蜂(姬蜂));3.仿生学研究,推进科技和国防的发展;4.动物产品的开发与利用:鸡鸭鱼肉,昆虫食品;5.保护自然资源。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都是单细胞生物,生理机能是由各种细胞器(类器官/类细胞器:由原生质特化而成的特殊结构)来完成的;(大核:与细胞代谢有关,控制营养代谢;小核:与分裂、生殖有关)2.运动:以鞭毛、纤毛、伪足来完成运动的;3.营养:有光合、吞噬和渗透;4.呼吸,排泄:主要通过体表进行的。
伸缩泡只能排出部分代谢废物,主要是调节水分。
5.应激性:趋利避害6.生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无性生殖——二分裂,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裂体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无性生殖1.分离生殖:亲代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后代:草履虫,变形虫,细菌2.出芽生殖:亲体身体上长出芽体,芽体发育成新个体:酵母菌,水螅3.断裂生殖:生物身体断裂成两段,每段发育成新个体:蚯蚓,蚂蟥4.营养生殖:生物营养器官发育成新个体:马铃薯的块茎,秋海棠的叶5.孢子生殖:生物特殊的生殖细胞,孢子分裂产生新个体:青霉,曲霉,铁线蕨6.二分裂:纵二分裂横二分裂:草履虫有性生殖:分为融合生殖和无融合生殖(一)融合生殖:两亲体交换核物质,分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
配子生殖:(1)同配生殖:结合成合子的两个配子,形态和大小相同。
低等的动、植物,如藻类(衣藻),真菌;(2)异配生殖:结合成合子的两个配子,形态大小不同,一个稍大一些,一个稍小一些。
绿藻,团球藻,原生动物;(3)卵式生殖: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成,精子特别小,而卵细胞特别大。
高等动物,高等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学论文
摘要;白鳍豚是比熊猫更古老更珍贵的“国宝”,但是近年来生活在长江中的白鳍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处于“功能性灭绝”的状态。
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加强保护这一我国特有物种。
同时,加强保护环境,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约束人类活动。
学界公认的四大原因分别在于“环境污染,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致使白鳍豚消失”,而历史资料也证实,收集到的白鳍豚标本中90%以上的死亡都是由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
本文将对那四个主要原因作出深入解释和剖析,同时进一步补充说明其它可能性的原因。
关键字; 白鳍豚原因人类活动环境保护
前言部分
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
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
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鳍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
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
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
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
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
耳孔呈针眼状。
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
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
每群一般2-6头。
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
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
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
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
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
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
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
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
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白鳍豚最珍贵之处是它仍保持着2000多万年前的一些古老性状,是真正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一直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
然而近几十年来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以下是白鳍豚最后的血泪史:上世纪80年代初,它们的种群数量被认为有400头左右,而到了1986年则降到300头,1990年为200头,1994年就是100头以下。
1997年,农业部共调集渔政船53艘,组织沿江渔政人员和科技工作者300多人,分成22个考察组细致观察,认定共观察到13头。
1998年,再一次细致观察,见到3头至4头。
1999年,再一次发现,只有5头。
白鳍豚可能已经永远完成了它们的物种史,凝固成人类的一段记忆了。
一个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等6个国家的25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在长江干流来回3336千米,搜寻38天,于2006年12月13日宣布,他们没能找到白鳍豚。
“白鳍豚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
”考察结束后国外专家当场宣称。
白鳍豚为什么会有着如此急剧的数量减少,灭绝的原因何在呢?除了自身繁殖能力差之
外,人类活动才是主因,从已发现的白鳍豚尸体的死因分析来看,人类活动致死的约占到90%以上。
原因;
1,首先是长江水域的污染物排放比较严重。
近年来,随着长江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长江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长江也已成为一条巨大的排污明沟,下游几十条支流将污染的水都汇入长江,白鳍豚岂能在巨大的工农业废水中存活。
从而极大影响了白鳍豚的健康,造成其繁殖能力减弱。
2,其次是人类的酷捕滥捞活动太过泛滥。
疯狂过度地捕捞经常会误伤白鳍豚,也导致了白鳍豚数量的减少。
沿江人口飞速增长,渔民对长江里的鱼类需求越来越大,以鱼为生的白鳍豚的食物日益减少。
再加上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鲜。
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捕捞作业误伤死亡的白鳍豚几乎达到死亡总数的一半。
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迷魂阵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3,近年来人类在长江兴建水利工程。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不短压缩着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其栖息地,阻断了其回游路线。
前些年有关部门在湖北洪湖燕窝实施爆破清理航道时,将一个拥有4名成员的白鳍豚家庭全部炸死,其中还有2头怀孕的雌豚。
根据漂浮白鳍豚尸体研究,90%是为人所伤致死。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围垦,围垦在上世纪50、60年代很盛行,围垦的结果就是把长江生物的栖息地都破坏,使湖泊面积迅速减少,使得它们无处可以躲藏生存。
4,还有水上交通工程很频繁。
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活动空间日益减少,也改变了水体的状况,白鳍豚只能靠声纳系统回声定位功能来感知外界,但其声纳系统极易受到船舶机械噪声的干扰,噪音不仅严重干扰了白鳍豚的正常生活环境,迫使它们不断迁移,还会使白鳍豚被船舶螺旋桨打伤击毙的几率增多。
结论和反思
白鳍豚位于长江水系中食物链的终端,它原本没有任何天敌,而它的境遇反映了长江生态的恶化。
它原是长江里真正的龙头老大,居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漫长的水域里所向无敌。
它灭绝的直接原因,只能是来自可怕的人类。
国家财政设立白鳍豚保护资金账户,稳定资金来源,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投入。
支持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的工作,并批准对来自企业和个人的捐款免交所得税。
为保护白鳍豚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在长江新螺段及其他经过论证的白鳍豚密集区实行全年禁渔。
尽快批准实施白鳍豚抢救性捕捞和研究性捕捞计划,捕捞起来后,迁移到自然保护区进行易地养护。
同时加大打击滥捕滥杀力度,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约束人类活动。
参考文献
1,熊远辉等,船舶螺旋桨等对白鳍豚等大型水生动物的伤害及保护初探,《淡水渔业》2004年第34卷第5期
2,胡龙成,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动物——白鳍豚,海洋世界
3,谭娜,长江渔民调查:水生物种消逝,北京科技报,2008年11月24日
4,华元渝,白鳍豚自然种群数量及其锐减原因的分析,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16卷4期
5,哲夫,长江生态报告,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