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读经丰满人生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欢迎阅读。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1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数百千年人的智慧。
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
华夏儿女在“名句”中成才。
在看完《国学小名士》之后我更进一步地认识了国学,国学是对人类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
比赛第一环节是“我爱记诗词”古典诗词、名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恍然之中,我也成了一名优雅的古代儒生。
微风拂过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
我坐在一辆古代的马车上“吱呀吱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眼映照的微红,叫我怎么不停下来望几眼?“小林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夜晚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道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上酒兴正浓,萧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
音乐在身边流淌,心爱的人跳着心爱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做一日多情公子?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
它的音韵之美,天字之丽,在悠长的时空里摇曳,芬芳妩媚,萦绕在我的心间,回想在天际……而在中国民族的历史上,千年的腥风血雨,曾近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已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家独立。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我们艰苦奋斗,我们要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指引我们前进,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骄傲,发扬国学文化。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国学小名士让我们一起在对经典的践行中,不断前进: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多读书。
读国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土欲宣启义,必先读其书。
让国学带领我们每一个人在今后的日子里,向梦想前进,超中国梦前进。
研读国学经典打好人生底色

研读国学经典打好人生底色
人生,是一场关于自我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探寻、完善自己,希望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真实和有意义的痕迹。
而研读国学经典,无疑是打好人生底色的重要一步。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坚守。
研读国学经典,首先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古人在创作经典之时,深思熟虑,总结人生体悟,将其表达于经典之中,这些经典化腐朽为神奇,让我们得以看到超越时空的智慧之光。
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至理名言,都是对于人生观的深刻阐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事、如何处世。
研读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和世界观,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
在国学经典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关于价值观的规范和指导。
比如《大学》中提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格物致知”,这些都是对于公平、正义、知识的肯定和推崇,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
研读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每个人都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求自己的价值,追求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事物。
国学经典中记载了古人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明确自己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信念和追求。
比如《中庸》中提到的“中和”,“中正”,告诉了我们在如何处理自己的内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如何追求人生的平衡与和谐。
经典启迪智慧 国学浸润人生

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浸润人生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智慧的结晶。
国学不仅仅是一种书籍、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形态。
国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历史人文等内容,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流派。
国学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处事态度,同时也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方向。
深入学习国学,不仅可以浸润我们的人生,更可以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滋养。
国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不朽的智慧,能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情感慰藉和精神支撑。
国学中有很多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道家的《道德经》,墨家的《兼爱》,法家的《韩非子》等等,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国学导论》中所说:“古籍的价值,不在于它们已经被人引用了多少次,而在于它们能够被人引用到多少次。
”这些经典著作中蕴含的智慧,可以启迪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困难时坚定信念,在挫折时不放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国学之所以能够浸润我们的人生,是因为它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能够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
国学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观念,可以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崇高的道德标准,帮助我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国学中的经典著作,如《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以指导我们做好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工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有价值。
经典启迪智慧 国学浸润人生

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浸润人生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的经学、史学、文学等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国学一直是中国人学习、修身、治国的重要基础。
国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涵盖了《四书五经》等重要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
而这些经典中蕴含的智慧和启迪,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浸润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以及《诗经》、《尚书》、《周易》、《礼记》等经典,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这些经典不仅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更是对当今社会的启迪和指引。
正如老子所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之舍,亦且悠久矣。
”国学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启迪是经久不衰的。
在当今社会,国学的智慧依然可以启迪我们的人生。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以道义为准则,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行为准则。
这个道理,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为只有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公义为主导,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又如《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要有德行,爱民,追求至善。
这是对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
只有明明德,亲民,才能够追求至善,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成就自己,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学的智慧还可以启迪我们的心灵。
比如在《中庸》中提到:“道之所以难者,无它乎其易也。
欲之斯如之何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些事情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这样的道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容易说,难做。
比如我们常说要宽容,要理解别人,但真正做到的时候却发现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传承国学经典,成就幸福人生》讲座心得体会

《传承国学经典,成就幸福人生》讲座心得体会
关庙初中徐伟
5月17日下午在宿豫区蔡集中心校聆听了江苏秀强玻璃厂王刚部长的《传承国学经典,成就幸福人生》讲座,对于国学经典,又有了新的认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些经典名句总会让我们想起,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学习国学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教师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承传者,教师的职业永不可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师德至关重要,师德为根,只有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净化自身师魂,才能成其为师者。
教师除了学习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还应该去学习和领悟所包含的教师道德修养。
同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对教师的需要,也是教师自律的内在需求。
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师队伍的形象,关系着教育的形象。
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德修养。
学习国学是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方面,通过国学的经典论读可以让人醍湖灌顶,如果能把这些经典运用到实践中,相信我们自身的修养、我们应有的社会功德以及我们的职业操守都会不断的精进。
国学经典诵读学习体会

国学经典诵读学习体会绪论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内涵。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学习国学经典时的体会和感悟。
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国学经典是几千年来我国先贤们智慧的结晶,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知识。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操和道德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我们与先贤们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在繁忙的生活中,静心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带给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思想的启迪,让我们收获更多的人生智慧。
国学经典对我的启发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我对几部经典的体会和感悟。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诵读《论语》使我深刻认识到,待人接物要以诚待人,要尊重他人的价值并注重自身修养。
同时,我也体会到仁爱的重要性,只有用爱心对待他人,才能真正实现道德和谐。
《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通过阅读和诵读《大学》,我深刻认识到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的影响力。
只有修身齐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和谐,才能追求社会的和谐和幸福。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充满了对道德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读《道德经》,我领悟到“无为而治”的哲学,即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
这对于我在喧嚣的社会中寻找内心平静有很大的启示。
国学经典的学习方法学习国学经典需要恒心和方法。
以下是我学习国学经典时采用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其他学习者有所帮助。
1.定期阅读:每天都要安排一定时间来阅读国学经典,可以选择早晨、晚上或其他有空闲的时间段。
坚持下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注重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理解经典中的言语和思想。
可以多次阅读同一篇章节,深入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诵国学传承文明 读经典浸润人生

诵国学传承文明读经典浸润人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你听,伴着古典优雅的音乐,诵读《大学》经文,那是汶上县苑庄镇中学师生们在与经典亲密接触,与国学深层对话;全校师生为经典的魅力所打动,为国学的美丽所陶醉。
经典诵读的馨香时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浓浓的书香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随着日前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带来了“国学教育的春天”的气息,成为百年教育植根铸魂的起点与标致。
苑庄中学借此“气息”把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视为奠基人生、成就未来的重要途径,大力渲染师生读书风气,打造浓郁书香校园。
全体师生孜孜不倦地汲取文化经典的精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
为了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教师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每日一读,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各班进行1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每周一播,与校广播室配合,利用广播时间开辟一个“国学经典欣赏”栏目;每学期一活动,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这些活动大大激发诵读兴趣,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性情变得开朗,自信乐观,品格有相当明显的内化深化,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及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明显改善,老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出来。
亲子关系因读经教学而更亲密,校园祥和。
在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国学诵读的实践中,学校注重了“三个结合”。
首先,注重把国学诵读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相结合。
素质教育首先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立德,而传统文化中的“十德”就是学生如何做人的核心精髓。
素质教育核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断从传统文化中了解博大精深,感悟源远流长,汲取精华养分,丰富文化底蕴,正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石。
其次,注重把国学诵读与德育工作系列活动相结合。
不论是德育目标,还是德育内容,我们现在所开展的德育工作系列活动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德育思想理念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经典启迪智慧 国学浸润人生

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浸润人生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时刻铭记国学的精华,让其浸润我们的人生,启迪我们的智慧。
国学不仅仅是古代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智慧的引领,一种心灵的滋养。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加需要深刻理解国学,让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智慧导师,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内在修养,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世界观。
《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凝聚了古代圣贤们的智慧和人生哲学。
在这些经典中,孔子、孟子等圣贤们阐述了他们对于人生、处世、道德的独到见解,这些见解至今仍然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些经典的智慧启迪,中国人才能在千百年来不断壮大,积淀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国学中的智慧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而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仁义礼智信”,这是孔子提出的治国之道,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社会,更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仁爱之心、正义之心、礼节之心、智慧之心和诚信之心,这种精神不仅使我们成为有道德的人,更能够为社会繁荣稳定、国家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当今社会,面对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我们更需要从国学中汲取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回归和谐。
而“格物致知”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来获取知识。
在当今科技正在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注重实践,注重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发展。
国学的智慧不仅仅在于“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格物致知”,更在于其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人生、修身养性的智慧启示。
例如《大学》中所阐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人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国学经典读经丰满人生
最初接触国学教育,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父亲崇尚佛学,也是因为我作为教师的缘故,父亲向我推荐了台中师大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中国经典文化传承讲演光盘,细品之余,获益匪浅。
于是,2002年初,我把光盘推荐给了校长,与其他教师一起观看。
王财贵教授从自身角度出发,至真、至性、至情、至理,分析了我国现代教育所面临的窘境,也分析了学生德育发展的“瓶颈”。
接近九十分钟的演讲,让所有在场教师如痴如醉,如听圣训,收获良多。
之后,我们在一起座谈,对于重拾国学教育、传承民族经典、开展德育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之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但由于种种原因,此项活动进行得并不彻底。
作为我国的教育国情来讲,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的观念,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品质、价值观以及与人生成长有密切联系的性的教育、法制教育等均被忽视或弱视。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盲目崇拜、人生观价值观缺失等问题俯拾皆是。
马家爵事件、大学生药家鑫撞伤人又故意杀人案、李刚门等等,都暴露出当代青少年在德育方面的缺陷。
因此,诸如此类的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被时人誉为“脑残”的一代。
笔者认为,这不是这一代年轻人个人素质的责任,而是我们教育者在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导向上的责任。
“人之
初,性本善”,扪心自问:我们手执教鞭,教给学生什么了?“应试教育”我们可以追究大环境,而学生的德育我们该如何尽责呢?
就现状来看,学校德育工作确确实实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也将大大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因此,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更新观念,抓住时代脉搏,着眼跨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
而我区文教局开展的“弘扬美德,构建和谐”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正应此时,为学校德育注入了一股春风。
重拾国学经典,让学生修心修性,以内养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曾经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不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精粹的载体,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宝贵教材,是重塑中华民族道德、重塑中华儿女人生观、价值观的宝贵精神养料。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是功泽万世的永恒工程,它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儿童时代抓起,让他们从小就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才能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项伟大工程打好基础。
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智慧,如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最宝贵的教材。
在青少年时期多阅读、多诵记一些文化底蕴丰厚、思想内容深刻乃至深奥的文化名著,对帮助青少年全面理解世界、理解人生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文化经典是哲理深刻、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让儿童从小就遵循中华传统文化中“做事先做人”的古训,高扬“读书、明志、立品、做人”的旗帜,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启智,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积德,在感悟经典的实践中雅行,定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
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使年轻一代从中吸取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营养,记住自己的根,从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消解价值霸权,抵御文化帝国主义。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至今唯一没有中断、持续发展的文化,它作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互动和互补。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化是倡导“做人”的道德型文化,西方文化是倡导“做事”的法理型、科学型文化。
现在,世界上很多的国家都在学习孔子,学习儒家思想,从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
夷人如此,国人何堪?
我总认为:国学经典是人世间最为美丽的精华,所以它才能万古流芳,才被人类永远传诵。
乌鸦反哺方为仁,公鸡啼晓方为信,羊羔跪乳方为礼,犬看主门方为义,蜘蛛结网方为智……“黄香温
席”、“张良拾鞋”、“郯子扮鹿求乳”等很多故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这些经典故事,对于学生的德行修养会起到极大的良性作用。
把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儿童心田,自儿童时期即开始“童蒙养正”,这既是本活动开展的目的所在,又是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一大良策,更是实施德育和素质教育的正确途径。
虽然活动开展的时间不长,但我们教师和学生已经收获了很多。
我们一定会把此项活动扎扎实实、健康地开展下去,把经典诵读与学生日常行为结合起来,把中华文化的熏陶化为学生的德行,真正做到“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传统美德之花遍开神州大地!
(作者单位:辽宁盘锦市双台子区陆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