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党制度

合集下载

日本政治制度

日本政治制度

9,003,892 3,680,503 2,641,893 2,259,762 1,906,129 1,530,068 1,469,350
1,445,628 1,385,003 1,183,762 1,176,502 1,028,196
地方自治制度
• 《地方自治法》规定,都道府县及市町村 为普通地方公共团体;东京都的特别区、 地方公共团体的组合、财产区及地方开发 事业团为特别地方公共团体。地方自治的 职权包括:地方财政和地方财产管理权, 地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权,课税权、 警察权、统制权等行政执行权,在法律允 许范围内制定地方条例权等。自治机关由 地方行政机关和地方议会组成。各级行政 首长和议会议员均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和 罢免。
政治制度
• 宪法规定日本国会为“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是“国家 唯一的立法机关”,国会被赋予的政治上的权力是最大的。 但是,宪法赋予了内阁提交法案的权力,国会成立的法案 大部分都是内阁提出来的,因此实际上内阁的权限是最大 的,所谓行政国家现象非常显著。另外,内阁提出的法案 是内阁下属行政组织所制作,因此又可以说行政组织的干 部职员,即所谓的官僚掌握国家实权的官僚国家。 • 而且,法院被赋予违宪立法审查权。法院有权宣布法律、 国家法令或行政行为违反宪法。法院对国家行为是否合适 拥有最终的判断权限,因此应该是最高的权限。由此日本 应是司法国家。但是,法院一般持司法消极主义,对于国 会、内阁(所谓政治部门)的判断,持有异议也是相对谦 逊的。
选举制度
• 选举制度《日本国宪法》保障普遍选举、 秘密选举和平等选举,以个人选举、直接 选举、任意选举为前提。《日本国宪法》 和1950年的《公职选举法》确立了国会议 员、地方公共团体议会议员及其首长的选 举制度。众议院议员512人,由全国130个 选区选出;参议院议员252人,其中,100人 以全国为1个选区,依比例代表制选出(采顿 特计票法),其余 152人以都道府县区划为 选区选出。地方议会议员定员由法律规定。

日本的政治制度

日本的政治制度

日本的政治制度
日本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国家。

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由宪法、君主、内阁和国会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

首先,日本的宪法是1947年颁布的,它规定了日本政府的基
本政治制度和国民的基本权利。

日本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日本天皇是国家的象征,对国民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

宪法还确立了基本的人权保障和市民的基本权利。

其次,日本政治制度中的君主是天皇,他的角色主要是象征国家和团结人民的。

日本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但在日本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再次,日本内阁是日本政府的行政机关。

内阁总理大臣是内阁的首长,由国会选举产生。

内阁总理大臣是日本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负责国家的政治事务和行政管理。

内阁还包括各个部门的部长,负责具体的行政工作。

最后,日本的国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由两个议院组成,分别是众议院和参议院。

众议院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

参议院则是由选举和任命产生的,代表地方政府和国民的利益。

国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审查政府预算和行政工作等。

除了这些主要的组成部分外,日本政治制度还包括一些其他的重要机构和制度,如日本的最高法院、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

总的来说,日本的政治制度是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民主政治制度。

尽管在过去的历史中经历了一些挑战和调整,但日本的政治制度在保障人权、民主法治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有传统的君主制元素,同时又具备现代民主制度的要素,实现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模式。

日本的政党制度

日本的政党制度

日本的政党制度日本近代政党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出现的。

自由民权运动初期,以要求设立国会为主要政治纲领的、于1875 年在大阪成立的“爱国社”,可算是近代政党的雏形。

1881年明治政府迫于日益高涨的自由民权运动的压力颁发天皇诏书宣布1890年开设国会之后,相继成立的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可算是日本最早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

随着帝国议会的建立,围绕争夺国会议席的斗争,以上述两个政党为轴心,几经演变,分别形成以三井财阀为台的政友会(1900年)和以三菱财阀为后台的民政党(1927年),可算是当时资产阶级政党的典型。

这些政党政治上在一段时期内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甚至还组织过几届政党内阁(当然不是名副其实的),但是确定专制主义天皇制的战前宪法, 既没给与议会以真正的立法权,更无政党组阁的明文规定。

因此,当军部势力膨胀、军国主义发展时,这些政党便逐步变成赞助帝国主义战争的工具而名存实亡。

在这种制度,被压迫群众组成的政党,更难逃脱悲剧的命运。

战前的日本,虽然有过政党和政党活动,但并未形成政党制度,更无“ 政党政治” 可言。

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前提,也就是政党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这在战前军事封建法西斯专制统治下的日本是不可能存在的。

日本现代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战后开始的。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被盟军(主要是美军)占领将近七年。

美国出于称霸全球的战略需要和迫于国内外民主力量的压力,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使日本到1955 年在经济上完成了恢复和调整,并从战争经济体制过渡到和平经济体制,在政治上结束了军事封建性天皇专制主义的法西斯统治,进入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行列。

这场改革为日本现代政党的产生和政党制度的形成也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这期间,代表各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党便应运而生,相继恢复或建立。

10年间,日本政党经过了激烈的变动,这也反映了日本战后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动荡。

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政治新体制的建立,各政党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有的壮大并站稳了脚跟,有的削弱被吞并,有的则自行消灭。

日本是什么制度的国家

日本是什么制度的国家

日本是什么制度的国家战后日本的政治体制是议会制,具体来说属于议会中的议会君主制(也叫君主立宪制)。

日本政府是代议制民主国家,实行议会内阁制,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议会、内阁和法院行使相应的权力,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天皇作为国家象征被保留。

政党制度日本有多党制。

虽然有很多政党在国会占据席位,但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已经垄断了几十年的权力,其他政党也在途中掌权了一段时间。

许多预定管理的政策议程文件来不及公布,或者它们要么胎死腹中,要么被自民党搁置。

自民党内派系林立,派系斗争从未停止。

在斗争中,主流和反主流不断重组,这是日本政党制度的一个特点。

(几大党:自民党、公明党、民主党、共产党、社民党等。

),现在的安倍政权是两党(自由党和公明党)的联盟。

因为形势、政策、舆论、投票、理念,不得不临时联手,这是有策略无策略。

每个人都想占主导地位,但是要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这样的眼神,挺符合与人分享功绩的任用机制。

宪法制定是一个主权国家基本权力的体现,按常理,中国的由中国人来定,美国的由美国人说了算,俄罗斯的由俄罗斯联邦政府审议通过。

可恰恰邻国日本的宪法是由美国人代劳编写和定稿的,why?大家都懂,不再讨论了。

现行的《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实施。

宪法规定,国家实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无权参与国政;“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9条)。

从以上不难看出,二战结束后美国就全领域的实权操控日本这个国家。

作为美国的仆人也好,附属国也好,远东地区的桥头堡或第一岛链守护者也罢,对日本的定位就是要钱给钱(现金提款机),要人给人(富商精英),要地给地(驻日美军)。

对内对外政策我来定,安全争端危机我来搞。

(美帝并不是慈善家,比如:钓鱼岛争端,朝鲜的日本人质和导弹问题,日韩领土争端等等,重大问题上也玩两手策略,模糊自己对日本的防务承诺,两头获利等常套手段。

日本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日本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17
板 垣 退 助
后腾象二郎
18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1900的“桂圆时代”— 1918年一战结束)
这一时期是日本从官僚专制体制向政党内阁体制过渡 的时期。1901年6月至1913年2月伊藤派的西园寺公望 与山县派的桂太郎轮流执政,对此人们称之为“桂圆 时代”。大正民主运动是战前日本政党政治形成的主 要推动力,大正时期连续出现三次民主运动高潮,每 一次都把日本政治发展推到新高度,也把“桂圆时代 ”推向坟墓。1918年爆发的“米骚动”事件推动了日 本近代政党内阁制的建立
议员参选资格:参选众议员须年满25岁,参选 参议员须年满30岁。
选举规则:小选区制、地方选区制度与比例代 表制并立制度
36
众议员选举方法:全国分300个小选区,产生 300个席位,计算方法实行简单多数当选制;全 国划11个比例选区,产生180个议席,按政党得 票比例和候选人名单顺序分配议席。
参议员选举方法:全国按照行政区划分47个地 方选区产生146议席,剩余96席不分选区按得票 比进行分配。
19
米骚动
大正民主运动
20
• 第三阶段: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崩溃 阶段(1918—1932)
• 1918原敬内阁成立至1932年犬养毅内阁垮台是 日本进入所谓的”宪政之常道”的政党政治 阶段.随着1932年陆海军法西斯分子的枪声, 日本政党政治被轻而易举的取代,政党政治 的历史进程被法西斯专制政治所中断。
30
5、政党与人事、司法及军队的关系 A、政党与国家人事制度的关系 B、政党与司法机构的关系 C、政党与军队的关系
6、政党与社会的关系 A、政党与社会利益集团或利益群体的关系 B、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C、政党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31

日本政治制度

日本政治制度

日本政治制度
日本政治制度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体系,深受其历史、文化和社会传统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政治体制由天皇、内阁、议会和司法系统组成。

在这个政治框架中,各个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确保政府的平衡和稳定。

天皇制度
日本的天皇制度源自古代日本的传统,天皇被认为是神圣的象征,具有极高的
威望和地位,但在宪法中被规定为仅具备象征意义,没有实际权力。

天皇的职责主要为出席仪式、发表演讲以及传达传统价值观。

内阁制度
日本内阁由首相和各个部门长官组成,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首相由国会选举
产生,并在议会上获得多数支持后被任命为首相。

内阁负责决策和执行国家政策,负责紧密合作的内阁成员共同制定政策。

议会
日本议会是国会,分为两个议院:众议院和参议院。

众议院是由普通公民选举
产生的,代表日本人民的利益。

而参议院则由选出来的地方议员和中央委员会成员构成。

议会负责通过立法,监督政府和决定国家的重要事务。

司法系统
日本的司法系统独立于行政和立法部门,确保司法公正和决定的尊重。

法官由
法律职业人员组成,独立地解释和执行法律。

日本的司法体系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稳健和公正的法治体系,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日本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有效性的体系,确保了政府的
运作并维系了社会秩序。

虽然有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面对和解决,但整体来说,日本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日本的政治结构

日本的政治结构

日本的政治结构【摘要】日本的政治结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民主体制,包括政府架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体系和地方政府等要素。

政府架构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部门,实行议会制度,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选举制度体现了严格的法规和程序。

政党体系多元化,主要有自民党和民主党等。

地方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具有较高的自主权。

日本政治结构具有稳定性和效率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展望未来,日本政治将继续发展,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权益,促进国家繁荣与稳定。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政治结构,政府架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体系,地方政府,特点,未来发展。

1. 引言1.1 日本的政治结构概述日本的政治结构是一个混合制度,结合了传统的君主立宪制度和现代的议会民主制度。

日本的政治体系主要由天皇、内阁、议会和政党组成。

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性元首,拥有仪式性的权力,而实际的政治权力则属于内阁和议会。

内阁是日本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内阁总理大臣和各部长组成。

内阁总理大臣由议会选举产生,负责领导政府工作。

议会分为两个议院,即众议院和参议院。

众议院的议员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负责立法和政府监督;参议院的议员则由地方议会选举和全国性选举产生,具有修正、审议和监督的职能。

日本的选举制度采用单一非转移性投票制,选举出候选人中得票最多者当选。

政党制度主要由自民党和民主党两大主要政党组成,但日本政治并非绝对两党制,多党竞争较为活跃。

地方政府在日本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权力。

日本政治结构的特点在于既保留了传统的君主制元素,又积极融入了现代的议会民主制度,体现了日本政治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2. 正文2.1 日本的政府架构日本的政府架构由三个主要部门组成:内阁、国会和司法系统。

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由首相和其他内阁成员组成。

首相是政府的首脑,负责制定政府政策和指导各部门工作。

其他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命,负责管理特定部门的事务。

日本的政治体制ppt课件

日本的政治体制ppt课件
国会是政权的最高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 关。由众议院和参议院构成,两院议员均从国民中 选举产生。国会有立法权,对政府的财政监督权、 条约的批准权、内阁总理大臣的提名权,议院有国 政调查权、对法官的弹劾裁判权等。
众议院权力大于参 议院。众议院有权对内 阁提出不信任案或否决 信任票。
日本国会大厦
日本内阁
根据宪法,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 三权鼎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 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和唯 一立法机关。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 责。日本首相正式名称为内阁总理大臣,是日 本最高行政首脑。
议会内阁制
议会内阁制,指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在 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联合组成内阁(政 府)的政权组织形式。内阁随议会中占多数的政 党席位的变化而变化。有权组阁的议会中的政党 为执政党,其他未参加组阁在议会中拥有席位的 政党是反对党。在议会内阁制下,内阁对议会负 责,议会有权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一旦不信任 案予以通过,内阁必须解散。议会内阁制很容易 造成内阁的经常变动。议会内阁制始于英国。
日本的政治体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第四组
1
日本为君主立宪国,宪 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 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 的象征”。如同世界上多数 君主立宪制度,天皇没有政 治实权,但备受民众敬重。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 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 主制国家。
日本政治体制三权分立: 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 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 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 中央省厅。
提案权、 可建议天 皇解散众
(内阁)
最高法院院长由权、内阁总理大臣的提 名权、国政调查权、提 出不信任案或否决信任 票、半数以上的国务大 臣必须是国会议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政党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摘要:日本政党制度的发展是曲折的,渐进的。

日本政党经历了五个时期的演变,其中自民党持续稳定的统治了38年之久。

但最终因各方面因素下台,民主党获胜成为执政党。

日本政党制度特殊性的形成的影响因素中,政治文化和大众媒体尤为重要。

政治文化上,日本的集团主义精神不仅对其国民性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作为民族性格还影响到思想领域和国家政治上。

日本的大众传媒及其变化也影响着日本政党的组织结构与形态、改变了政党政治的民众基础的规模、结构以及社会公众政治参与的程度。

并进一步改变了政党与公众的关系及政党政策的取向。

关键字:日本政党制度自民党民主党政治文化大众传媒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最主要的政党制度就是两党制和多党制,政权在不同的政党或政党联盟之间轮替。

日本是“一党优位制”政党制度的终结与两党制初具雏形的政党制度。

日本的政党制度是西方民主与东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西方的民主形式移植到了日本,日本实现政治民主化。

但是,制度上的民主主义并不意味着在实践中可以贯彻民主的原则。

西方文化没有深入渗透到日本政治思维中,旧的封建经济基础并没有彻底消除。

同时,日本的现代化也是影响政党政治的重要因素。

现代化在日本就是脱亚入欧,就是西化,它必然使自己的力量逐渐壮大到足以解构和重构日本社会并扬弃其传统的程度,从而促进民主政治形式与内容的最终统一。

但是,它的影响机制是间接的和长期的,这就决定了现代日本政党政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曲折的和渐进的。

一、日本政党制度的演变的五个时期(一)日本政党的萌芽时期立宪政友会的成立在战前政党和政党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日本近代政党政治的正式确立。

[1](二)1945--1955年1945至1955的10年被称为战后初期.这一时期政党林立.保守政党和革新政党并存.保守政党在剧烈变动后走向统一。

(三)1956-1992年“五五体制”日本自民党能在完全竞争的多党制条件下,以优势地位执政且能保持政权稳定长达38年之久,社会党长期在野的特殊局面,在自民党长期执政期间这一时期自民党的政策主张主导了日本政治发展。

(四)1993--2009年后五五体制”时期。

自民党发生分裂而失去了众议院多数党地位.从而丧失了长达38年单独执政地位.一直以来的自民党和社会党对峙的格局就此被打破.在此之后出现是革新势力衰落、保守势力再度整合的复杂过程。

八党联合取代自民党执政,日本政坛开始了激烈的分化和重组。

长期执政的自民党下野,而第一大在野党社会党也迅速衰落了,以保革对立为标志的“五五年体制"崩溃了。

尤其是1996年民主党的成立,给纷乱的日本政坛掀起一阵波澜。

(五)2009年国会选举后民主党成为执政党取代自民党登上日本执政舞台。

这意味日本战后政治体系终结。

二、自民党能长期执政并建立“一党优位体制”的原因纵观日本政党的演变过程,我们会马上对日本存在多个党,而自民党却持续稳定的统治38年产生兴趣,因为这是在中西方及其罕见的现象。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在日本出现呢?自民党统治38年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自民党“一党优位体制’’的建立是国内和国外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这体制的建立直接得益于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化,即美苏冷战的开始。

为了有效限制国内社会主义运动对日本的影响,并且使同本成为美国远东战略的重要力量,美国开始有意的扶植日本的保守力量,中止解散财阀,增加了对日本的援助。

美国的政策也对同本自民党“一党优位体制”有极大的促进。

(二)“政、官、财’’一体化是自民党“一党优位体制"的重要原因。

由于在同本的政治体制下,执政党与官界以及财界的结合十分密切,使得其他在野党难以获得与执政党相当数量的巨额资金。

众所周知,政治选举就是一场政治资金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举的成败。

由于在野党没有执政党那样雄厚的政治资金和广泛的政治人脉,所以无法在大选中与执政党相抗衡,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自民党的“一党优位体制”。

(三)战后同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是自民党政权长期稳定的基础。

二战后,同本的国防完全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同本无需投入巨大的国防经费,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上,并且采取了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整合一切社会力量,创造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

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满足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需要,创造除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使得自民党政权能够实行一些社会政策和福利政策,实现了对农业的补贴和对中小企业帮助。

这样做缓和了国内的矛盾,也带来了自民党政权的长期稳定。

50年代至80年代是同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期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治的相对稳定,使普通民众对同本自民党的执政能力表示赞同,因此其他政党很难找到突破口,以挑战执政党,这也促使了自民党政权的稳固。

(四)自民党能够长执政,除上述原因外还与在野党的抗衡中的“失败"有关。

主要表现在社会党的分裂和在野党的多党化,使得在野党缺少相互的合作、协调和联系,各自依据自己的力量和执政党向抗衡。

在野党缺乏现实主义的精神,受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牵扯太重,因而在政策上缺乏灵活性和号召力。

由于自民党在某些方面方面能够吸取在野党的一些主张,使得在野党在某种形式上成为自民党的一种“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在野党很难得到选民的认可。

三、日本自民党下台与民主党崛起的原因自民党最终还是走向下台,民主党乘机崛起。

二战后日本政党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丑闻不断,才导致自民党下台和在野党取得政权。

这种“以钱买权,以权换钱”的金钱政治,是日本政治丑闻接连不断的原因。

这种政治上的交易最终导致民众对自民党的反感情绪激增,导致了自民党的下台。

(一)日本自民党下台的主要原因是:(1)内阁的不确定性增加。

尽管自民党与公明党联合执政的框架得以延续。

(2)朝野政党斗争将进一步加剧。

(3)联合政权的框架可能发生改变。

执政党与在野党在参议院的地位完全颠倒过来。

由于执政联盟失去了在参议院的多数地位,执政党提出的议案有可能在参议院难以通过。

因此自民党可能再次探讨与国民新党等其他保守政党的合作问题,通过合作取得多数优势,以便最大限度地在参议院立法领域谋取相对有利的地位。

民主党控制了参议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实力,为自己的执政愿望铺平了道路。

(二)日本民主党的崛起。

其主要政治社会因素包括:(1)各个政党的分裂与合并。

日本民主党的崛起,和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

首先就是自民一党执政的终结及其内部的分裂。

[2] 其次,在野党之间的联合尤其是小泽一郎率领自民党加入民主党,极大的加强了民主党的实力。

(2)日本社会的变迁。

[3] 社会的变迁首先的表现就在于社会的中间阶层化。

另一表现是经济衰退。

还表现在信息社会的发展。

[4] 民主党外交思想探析。

民主党对外战略的实施就是充分利用经济大国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同美同盟为支点,以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为重要舞台,推动形成有利的地区架构,增进全球经济和安全权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在当前和今后一时期,这一进程将围绕日本最关切的几个重点议题展丌,包括联合国外交、日美同盟、朝核、对华关系等。

四、影响日本政党制度特殊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日本的政党制度与西方两党制与联邦制不同,更与中方国家有差异。

日本政党制度由多党构成,但由自民党长期执政38年,并形成“一党优位体制”,可诸多因素最终还是导致自民党下台,民主党成为执政党。

这一特殊体制的形成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日本政党制度特殊性的形成的影响因素中,政治文化和大众媒体尤为重要。

(一)日本政治文化因素对政党制度的影响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对日本政党制度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可以从平时所观察的电视,电影中了解到日本人与其他国家所不同的那种对集体的“忠诚”,这是文化因素的影响结果。

日本的政治文化现象时,有这样一个不可轻视的重要因素,即集团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对其国民性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作为民族性格还影响到思想领域和国家政治上。

在日本传统政治文化中,集团主义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在集团主义思想中,还有很明显的等级思想的表现。

美国前驻日本大使赖肖尔曾讲道:“一般地说,日本人与美国人或者西方人的最大差别莫过于日本人那种以牺牲个人为代价强调集体的倾向。

”[5]但是日本的集团主义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森严的等级划分,也就是所谓的“纵式结构”。

“纵式结构”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形态,根深蒂固地深入日本社会的每个角落,影响着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民党作为日本政界的一个重要集团,自始至终不会被其他集团同化,而其他集团也不会在发展的进程中掺杂自民党特有的因素。

日本的民族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在同一条船上与其他船只竞赛,必须齐心协力;面对不同集团之间的关系的时候,首先将自己确定在某个集团上,然后以此为基础不能容忍其他集团。

因此即使是自民党在地方上的基层组织,包括其成员个人,意识形态中只考虑自己是在自民党这只大船上,必对本党负责。

所以在党务活动中会尽力排除其他党派的影响,并保证其上级自民党组织的利益。

因此。

自民党内部的派系之间不管彼此间如何争斗,当本党力量受到威胁,都会一致捍卫本党的利益。

一个政党要持久保持持稳定的发展两不产生由内向外分裂,根本在于组织者和党派成员对本党有着一种忠诚组织的归附,而这种属性正与日本国民性格合拍。

自民党经久不败的结构形式,确保了自民党的一党集权即使是在嫁接了外来形式的政党样板,也能直接体现日本社会文化深层结构,稳定的执掌日本的政局。

但是其传统的结构也潜伏一定的危机,如自民党的内部结构不容许个人的相对地位有丝毫改变,所以自民党内部便隐伏着发生裂变或崩溃的可能。

(二)日本大众传媒的变化对政党制度产生的影响。

日本的大众传媒及其变化影响着日本政党的组织结构与形态、改变了政党政治的民众基础的规模、结构以及社会公众政治参与的程度。

并进一步改变了政党与公众的关系及政党政策的取向。

日本的大众传媒在世界各国之中是非常特殊的: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规模庞大。

其特殊之处更在于日本媒体的独特的运转制度——“记者俱乐部”。

大众传媒对其政党制度的影响:(1)大众传媒与政党结构的转变。

政党内部结构的变化。

各个政党主动通过“记者俱乐部”利用庞大而有效的社会传媒来达到政策宣传的目的。

这样社会传媒的宣传取代了政党本身组织宣传的存在,也使得政党内部组织发生变化。

2,为获取最多的选票。

扩大政党成员的规模曾经是日本各政党的重要策略.自民党在总裁选举时,也曾制造过“数百万党员”的效果。

[6] (2)大众传媒的现代化转型,引起了日本政党选民基础在结构和规模上的改变。

日本的传统媒体业正在经历着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的冲击。

现代媒体正在几个方面改变着政党的选民们:其一,现代媒体的可视性与互动性,使得更多的公众能够在短时间内很好的了解各个政党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