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理论之“肾”的功能介绍
肾是什么功能

肾是什么功能
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有下列五个功能:
1. 滤波功能:肾脏是人体的滤波器,通过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肾小管,过滤血液中的废物、毒素和多余的水分,排出尿液,将有用的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中。
这样可以保持血液的清洁和浓缩,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2. 调节体液平衡:肾脏能够根据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调节体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的含量,维持体内的水、钠、钾、氯等电解质的平衡。
它可以通过分泌尿液的量和浓度来调节体液的含水量,保持身体的稳定。
3. 调节血压:肾脏可以通过调节尿液中钠离子和水分的排泄量,调节体内液体的容量,从而影响血液的容量和血液压力,对维持血液压力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4. 合成激素:肾上腺皮质在肾脏中合成,包括肾上腺酮状激素、醛固酮等,这些激素能够调节水盐平衡、血压和糖代谢等生理过程。
5. 代谢废物排出:肾脏是人体排除多余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通过尿液排出人体代谢产生的尿素、尿酸、肌酐、胆红素等废物,保持体内物质的平衡与健康。
总之,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它不仅能够排除废物,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还能够影响血液压力,合成激素等,
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保护肾脏健康非常重要,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减少盐分和动物脂肪的摄入,多喝水,适量运动,定期体检等。
传统中医知识 五脏之五 肾

传统中医知识五脏之五肾肾位于腰部,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说:“腰者,肾之府。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肾主纳气。
其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是: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1)肾的生理特性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1、肾性潜藏,为固摄之本。
在五脏之中,肾的位置最下,而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阴精,又主命火。
肾精宜藏,最忌耗泄损伤,命火宜潜于水中,不宜升腾。
所以,在古代,以潜藏蛰伏之意比喻肾的生理特性。
正是由于肾的封藏固摄作用,使体内精微物质得以保留,元阴元阳得以闭藏,人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身体才能健康。
若肾有病变,使肾的封藏、固摄机能失职,就会引起阴精过度耗损妄泄病症,表现为遗精、带下、滑胎、尿浊、尿甜等。
2、肾与冬气相通应。
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而冬季阴气最盛,故肾与冬气相通应。
表现在病理方面,肾的病变,在自然界之气的滋助下,在冬季易于好转,病人的自我感觉亦较为舒服些。
当然冬季气候变化过于剧烈,对肾也容易产生损害作用。
(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精是人体内最宝贵的物质之一。
在中医学理论中,精的运用甚为广泛,归纳起来,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也就是说,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均是由精这种物质构成,先有了精,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胚胎的发育,生命的产生。
故《灵枢》说:"人始生,先成精。
"二是指精为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即是说,人出生后,由幼年、青年到壮年、老年,都不断地消耗精微物质,"精"即是对这些精微物质、营养成分的概括。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简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包括:
1. 尿液形成:肾脏通过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将血液中的废物、过多的水分和电解质排泄出体外,形成尿液。
这有助于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排除身体代谢产物。
2. 体液平衡:肾脏通过调节水分的排泄和重吸收,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通过尿液的调节,肾脏能够帮助维持血液浓缩度,保持适当的血容量。
3. 电解质平衡:肾脏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如钠、钾、氯等)的平衡,确保它们在适当的浓度范围内。
这对于神经传导、细胞功能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4. 酸碱平衡:肾脏通过排泄酸性或碱性的尿液,参与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这有助于稳定体内的PH值,维持正常的生理环境。
5. 血压调节:肾脏通过调节水分和电解质的排泄,以及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参与调节血容量和血管张力,对血压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6. 红细胞生成:肾脏产生和释放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EPO刺激骨髓产生红细胞,帮助维持足够的氧运输能力。
总的来说,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不仅包括排泄废物和调节水分电解质平衡,还涉及到维持酸碱平衡、调节血压以及促进红细胞生成等多个方面,对于维持整体的内环境平衡和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中医中的肾

中医中的肾肾,人体器官名,系五脏之一,与膀胱相表里。
主藏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主发育、生长、生殖。
肾,五脏之一。
肾位于人体腰部,左右各一,包括命门。
它是先天之本,内藏肾阳、元阳、真阳与肾阴、元阴、真阴,是藏精之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主骨,骨生髓。
而脑为髓之海,所以肾精足,自然精力充沛,神思敏捷,记忆力增强,筋骨强健,行动轻捷。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又称之为先天之本。
肾为水之下源,主水,与肺、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调节水液代谢,是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脉上连肺,主纳气。
《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又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外应于腰。
《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
”《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
”因开窍二阴而司大小便。
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
②脉学名词。
指足少阴肾经。
《灵枢.本输》:“肾出涌泉……足少阴经也。
”③脉学名词。
指肾之真脏脉。
《素问.平人气象论》:“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④推拿部位名。
见肾经条。
《肾主骨渊源道妙洞真继篇》卷中:“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髓。
肾有二枚,左为肾藏志,志乐精神内守﹔右为命藏精。
肾者,阴气也,为五脏之根,主身之骨髓及齿,齿者骨之本,有言骨之余”。
道教释义道教认为通过内炼,使精气充足以后,不但元阴、元阳可以互济互根,肾水还可以上升与心火相济。
如此,因心肾不交而造成的心悸失眠、遗精等病症,就可得到改善,而且心协调脏腑的功能也可随之加强。
元阴的充足,在炼功中还常常表现为口中产生大量津液,这种口津能够灌溉脏腑,润泽皮肤,吞咽而不吐,则肾水充旺,颜色不槁。
足以降火养心。
肾的论述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肾的功效和功能主治有哪些

肾的功效和功能主治肾的功效肾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多种功效,包括:1.排泄废物:肾脏通过尿液排泄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毒素,如尿素、尿酸、草酸等,使身体维持正常代谢状态。
2.调节水平衡: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浓稠度和体液的渗透压,平衡体内水分的摄入和排出量,保持体液的稳定。
3.调节电解质平衡:肾脏能够通过调节尿液中的电解质含量,如钠、钾、氯等,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4.维持酸碱平衡:肾脏通过排泄酸性或碱性物质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状态。
5.调节血压:肾脏能够调节体内的血压水平,通过控制尿液中的盐水和激素的排泄,维持血管的张力和容量。
6.促进红细胞生成:肾脏能够合成和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的激素,如促红球生成素,对红细胞的生成起到重要作用。
7.参与钙磷代谢:肾脏参与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维持骨骼健康和血液钙磷浓度的稳定。
8.分解药物和毒物:肾脏通过代谢酶的作用,可以分解和排泄体内的药物和毒物,减轻对身体的损害。
肾的功能主治肾脏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与多种疾病和症状有关。
以下是肾的功能主治方面的内容:1.调节水液代谢:肾脏能够排泄体内多余的水分或保留足够的水分,对于水肿和多尿等症状有调节作用。
2.调节尿液排泄:肾脏对尿液的量和质进行调节和排泄,对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问题有治疗作用。
3.补肾壮阳:肾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对于男性阳痿、早泄和女性不孕等性功能方面的问题有调节作用。
4.滋养筋骨:肾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生命的根源,对于关节疼痛、骨质疏松等骨骼问题有滋养作用。
5.护肝养肺:肾与肝、肺有密切的关系,对肝脏和肺部的保护和滋养有帮助,对于肝炎、支气管炎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6.保护心脏:肾脏与心脏有着密切的联系,肾虚可能会导致心脏欠供,肾脏保护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7.改善血液循环:肾脏通过调节血压和红细胞生成来改善血液循环,对高血压、贫血等症状有调节作用。
8.调节免疫系统:肾脏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差的人群有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肾的功能主治

中医肾的功能主治1. 肾的功能中医肾脏是人体五脏之一,具有重要的功能。
以下是肾脏的主要功能:•控制水液代谢:肾脏具有排尿功能,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调节血压:肾脏参与体液的体积和浓度的调节,进而影响血压的稳定。
•产生尿液:肾脏通过对体内废物和毒素的过滤和排泄,产生尿液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调节酸碱平衡:肾脏具有排除体内酸性废物的功能,维持血液酸碱平衡。
•促进骨骼生长:肾脏参与体内骨骼代谢,对骨骼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调节内分泌功能:肾脏参与调节体内的激素分泌,包括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
2. 肾的主治在中医理论中,肾脏被视为生命之源,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
以下是中医认为肾脏的主治:•益精生髓:肾脏被认为是脑髓之源,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肾脏的虚损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精气不足、性欲减退、生殖系统疾病等问题。
•壮筋健骨:肾主骨生髓,肾脏疾病或肾精亏虚会导致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疾病等。
•温肾助阳:肾脏是人体的命门之源,与人体的阳气密切相关。
肾阳虚损可能导致阳痿早泄、尿频尿急等问题。
•固涩治遗:肾脏对尿液的控制功能很重要,肾虚可能导致尿频、尿失禁等尿液失控的问题。
•补五脏之真:肾脏被视为五脏之真,与其他脏腑相互关联。
调理肾脏有助于调节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健康。
3. 养护肾脏的方法保护和养护肾脏是维持整体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养护肾脏的方法:•合理饮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瘦肉等。
多喝水促进排尿,维持肾脏的正常功能。
•适度运动: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肾脏的代谢功能。
•注意情绪调节: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过度压抑,保持心情愉快、放松,有益于维持肾脏的平衡状态。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充足的休息对肾脏健康至关重要。
•定期中医调理:定期到中医机构进行体质调理,通过中医调理可以改善肾脏的功能和保养肾精。
五 脏-肾生理功能.

•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主骨生髓
含 机 义:主持髓质的生成、骨骼的生长及脑海的充盈。 理:肾精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生理意义:
肾藏精
髓 精生髓 养骨
通脑
精髓充足
脑得其养,脑力聪明 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 齿固有光泽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病理意义: 脑转耳鸣、目无所见 脑失其充 懈怠安卧、健忘失眠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与冬气 相通应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肾的生理功能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肾
肾位于腹腔后壁,脊 柱两侧左右各一,如 《素问· 脉要精微论》: “腰者,肾之府”。 五脏之中,肾属阴中 之阴脏,属水,肾为 “封藏之本”。
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主骨,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及二阴, 在志为恐,在液为 唾,通于冬气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病理意义:
肾气化失司——小便增多、尿失禁、遗尿、小便不利、 尿少、水肿等。 肾中精气虚衰——阳痿、早泄、不育、月经不调、不孕等。
肾阴不足,肠液枯槁——大便秘结难解。
肠寒气滞,传导无力——大便艰难。 肾阳不足 脾失温煦,运化失常——大便泄泻、 久泻滑脱、五更泄等。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生理特性
肾主闭藏
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 的高度概括。 具体体现:肾的藏精、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
肾气封藏——精气盈满、生机旺盛 肾失封藏——喘息、遗尿、多汗、大便滑脱、男子滑精、 女子带下、崩漏、滑胎等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肾
肾位于人体腹腔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关于肾的具体形态,《类经图翼》有较详细的描述:“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两条。
”以上描述,与现代解剖学基本一致。
在功能上传统中医理论的肾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肾的功能就不
完全一致了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肾对于精气之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应有效应创造良好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1. 精的概念、组成及功能:精,是精微、精华之意。
中医学中的精,即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其含义有两方面。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虽然来源与功能有异,但均同归于肾,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 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肾所藏的精气可以转化为气,称为肾气。
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兹分述之。
肾主生殖:生殖,即生育繁殖,即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保证。
中医学认为,生殖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
肾的精气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
是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基础。
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就逐渐充盛,到了青春期(男子二八,女子二七),肾的精气进一步充盛,体内产生了一种叫“天癸”的物质,这时人的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男子出现排精,女子月事以时下,从而具备了生殖能力并维持到一定的年龄。
从中年进入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竭,“天癸”这种物质也逐渐消失,生殖能力即逐渐地丧失。
肾气促进生长发育:人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均和肾中精气的盛衰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可见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如果肾的精气虚衰,必然会给人体带来相应的病理变化。
此外,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的理论,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保养肾中精气,是中医防止早衰、延年益寿的核心内容。
目前所研制的抗衰老药物,亦以补肾药物为主。
此外,中医学认为,精血互相化生,肾精可以化生为血液,如《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肾精生血理论,对中医临床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肾中精气与肾阴、肾阳的关系: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明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将其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
正是由于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根本,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即会因此而导致其他各脏阴阳的失调。
反之,其他各脏腑的阴阳失调,日久亦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此即是“久病及肾”的理论根据。
应当指出,由于肾阴和肾阳,均是以肾中精气为其物质基础,故肾的阴虚或阳虚,实质上均是肾中精气不足
的表现形式。
所以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则可累及肾阳,发展成阴阳两虚,称作“阴损及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亦可累及肾阴,发展成阴阳俱虚,称作“阳损及阴”。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肾中精气亏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条件下,肾中精气虽已亏损,但其阴阳失调的状况,却又不很明显,因而称之为肾中精气亏损,或可分别称为肾精不足和肾气虚损,而很少论及阴阳。
肾阴与肾阳: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气学说与阴阳学说相结合,而形成阴气、阳气的概念。
“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气之消息。
”“一气中而有阴阳,……升降动静备其中。
”受古代哲学思想之影响,中医理论建构亦采用了气分阴阳说。
肾藏先后天之精,肾精化为肾气,其中对机体有温煦、激发、兴奋、蒸化、封藏和制约阴寒等作用者称之为肾阳,亦称为元阳、真阳、真火;对机体有滋润、宁静、成形和抑制阳热等作用者称之为肾阴,亦称元阴、真阴、真水。
肾阳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气化过程,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并使之转化为能量,使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加速,产热增加,精神振奋;肾阴则抑制或减缓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精血津液转化为能量减少,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减缓,产热相对减少,并使气聚成形而为精血津液,精神也趋于宁境内守。
二者相反相成,共同调节和控制着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精血津液的代谢过程。
肾阳与肾气,肾阴与肾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肾之气、阳同有温煦、激发、封藏之作用,但肾阳较肾气偏重于温煦,又能制约阴寒,且蒸化水液;肾之阴、精同有濡养、滋润
之作用,但肾精重在濡养,又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肾阴偏于滋润,又能制约阳热之偏亢。
生理状态下,肾阴肾阳即相互协同促进,又相互承制约束,从而维持阴阳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阳不足,温煦兴奋功能失职,产热减少,全身机能衰退,则表现出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冷痛,另一方面表现为生殖机能的障碍,男性可见阳痿不举、精冷,女性可见宫寒不孕、性欲减退;蒸化失职,则水液不化而见水肿、尿少或癃闭;封藏失职,可见尿频清长,遗尿,男性早泄滑精,女子带下清冷等。
肾阴不足,形体失于滋润,可见腰膝酸软,耳鸣眩晕,口咽干燥,健忘,齿松发脱,女子经少或闭经;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失眠,颧红盗汗;热扰精室及血室,则表现为遗精、早泄或崩漏;阳热相对偏亢,性机能虚性亢奋,则见阳事易兴,女子梦交,性欲亢进。
由于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所以肾阴和肾阳亦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调节着各脏腑的功能活动。
“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可见,肾之阴阳在维持整体阴阳平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故肾的阴阳失调,会导致其他脏腑的阴阳失调。
如肝失肾阴滋养,水不涵木,可致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心失肾阴上承,可导致心肾阴虚或心火上炎;肺失肾阴滋养,可致肺肾阴虚而燥热内生。
脾失肾阳温煦,可致脾肾阳虚而内生寒湿或水气泛溢;心失肾阳温煦,可致心肾阳虚而水气凌心等。
反之,其他脏腑的阴阳失调,日久也必累及于肾,导致肾的阴阳失调,此即“五脏之伤,穷必
及肾”的规律。
另外,由于肾阴、肾阳是就肾中精气而划分为阴阳之气,因此,当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可伤及肾阳,肾阳虚亦可累及肾阴,形成阴阳互损的病理状态,然其本质都是肾的精气有所不足。
肾主水液: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人体的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要通过肺、脾、肾、肝、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而输送到全身的。
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出体外。
因此,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过程的。
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亦有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中又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故说肾主水液。
如果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功能失常,则既可引起关门不利,津液代谢障碍而发生尿少、水肿等病理变化,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又可引起气不化水,而出现小便清长、尿量大量增加等病理变化。
肾主纳气:纳,即收纳、摄纳之意。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呼吸虽然由肺来主司,但中医认为呼吸功能的正常与否还与肾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为,
由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达到肾,由肾来摄纳之,这样才能保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
实际上肾主纳气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类证治裁·喘症》亦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肾的纳气功能,在呼吸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
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则肺气上浮而不能下行,即可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难等症,中医称之为“肾不纳气”。
中医学根据“肾主纳气”的理论,提出对慢性咳喘病人,采取“发作时治肺,缓解时治肾”的治疗原则,从而使这类疾病的远期疗效显著提高。